《经济地理学讲义第5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讲义第5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 企业增长动因1. 实现规模效益 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阶段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企业经营成本 可变成本:指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可变成本的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为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2. 实现交易内部化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
2、部交易。其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方面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内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 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必须不断发展。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
3、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5.其他方面(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政府支持等)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企业扩张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大的公司规模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并易于从多方面(包括股票市场、金融机构等)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为了减少风险,企业也向多种经营领域扩张。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许多国家,国有公司常居全国大公司之列。二、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通常企业的增长可以通过内部增长((internal growth)和外部增长 (external growth)两种途径来实现(见上图)。其中,内部增长
4、是通过自我资本积累或新股票的发行来扩建原有的企业、建立分支机构和建设新的工厂,而外部增长则主要是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求得增长。一般说来,小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增长的方式,而大企业大多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但通常以外部增长为主。1、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概念: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方式: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目的:实现规模经济。利用阶段: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以扩大市场份额,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日的。2、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概念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目的:实现交易内部化。方式: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利用阶段: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来巩固其优势地位。(见教材P.117图5-1)3多样化概念:指原有产品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多为垄断)的企业将生产活动向其它行业发展、渗透的现象。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动机: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原生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以充
6、分利用其生产能力。 利用地区:战后,多样化扩张战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企业的扩张通常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发展(见下图):从部门领域来看,企业在发展初期一般将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一产品上,然后通过水平和垂直一体化途径逐步将活动扩展到整个部门及其关联部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其经济实力和核心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将通过多样化途径进一步把活动扩展到多个部门,由此形成综合性的多业公司。从地理范围来看,企业在建立的时候一般将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一地区,然后由此向其他地区扩张,逐步发展成为跨区域的全国性公司。随着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一些企业最终将走出国门,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制造企业,从而发展成为跨越国界的跨
7、国企业甚至全球企业。三、企业的空间扩张(一) 企业空间增长过程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方式:企业由近及远扩张。原因 : 早期,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距离内;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距离也不宜太远。 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此外,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2、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方式和特点: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而外部增长对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教材P.119图5-2)
8、这种兼并的距离衰减行为也发生在国际尺度上。多数公司采取较为保守的空间战略,兼并对象常选择在地理邻近区或文化环境相似地区。 (二)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教材P. 120图5-3)阶段: 企业特征:单产品,单功能,单工厂;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分布:目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城市个体企业多为此类型,我国国有企业中该类企业也占一定比例。历史上欧美发达国家19世纪中期之前的工商组织也主要为此类型。该类组织适应于中小企业。阶段: 企业特征:单产品,多功能,多工厂。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公司总体政策规划,并协调其它组织单元的活动。 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
9、上的分工(功能型结构)。阶段: 企业特征:多产品,多功能,多工厂。多分部结构(每一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分布:许多跨国公司和全球性公司具有此种结构,其不同分部位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大洲。 (三)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距离衰减效应)。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跳跃式扩散)。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接触扩张: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
10、机构。服务型公司表现最典型。(教材P.122图5-4)企业等级扩张: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教材P.122图5-5)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通道扩张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到企业扩张遵循以上两大规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人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 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 密切的人际关系,形成公司空间扩张的人际关系通道; 相同的隶属关系或计划体制下长时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形成机构(或体制)通道; 产品生产或服务之间的关联,形成生产通道; 地理
11、区域的邻近性,形成距离通道。这些通道共同作用于公司的空间扩张过程之中。但是各种类型的通道扩张的重要性,各种通道的综合影响情况,还有待实际定量研究结果来证实。通道扩张在空间上并不具有规律性。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众多小公司合并成大公司的模式,1980,英国酿造业)(教材P.124图5-6)前提条件:基于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市场区连续向外扩张。扩张机制:城镇人口规模不同 工厂生产规模不同 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规模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其市场区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模式的缺陷: 关于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
12、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甚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企业,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公司的国内空间扩张,1975,英国炼铁业)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四种空间尺度(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 )、三种门槛(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决策空间)。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教材P.125图5-7)公司扩张的一般过程:(教材P.126图5-8)一个公司在工业聚集地建立
13、起来 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图1),并逐步向其他区域扩展 (图23) 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图4)。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公司从单厂、多厂,从本国向海外的扩张过程 )1、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教材P.127图5-9)图5-9中,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最外圈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分(),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虚线圈出的国家()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2、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在哈坎逊的模型中,公司扩张分为4个阶段(见图5-9),其中前两个阶段为国内扩张时期,后来两个阶段为对外扩张时期。阶段1公司建立早期,与当地环境关联密切。早
14、期的扩张常通过资本增加来实现。当这种增加受到限制,区位变化(搬迁或新建分厂)才会出现。阶段2如果当地市场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公司所渴望的速度,这样,公司营销活动会很快扩至区域外的国内市场。经营规模增加和经营目标的分化,带来了组织机构的复杂化(由单厂变为多厂公司,并会在国内其他地区建立大量的销售部)。阶段3由于已占领国内市场,公司开始向国外发展。一般公司会首先寻求在外国市场推销产品。通常先在一些出口看好的国家建立销售代理商,随着销售增加,公司在这些国家建立起自己的销售部,或者购买以前的代理商并改换成销售部。阶段4随着出口量上升,国外市场的限制性因素增加(如关税壁垒和运输成本增加),导致公司在这些地区
15、建立生产企业。这一过程一般通过对当地企业的并购来实现(可以使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并很快进入原公司已形成的市场)。 随着国外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国内生产经营的重要性会出现下降。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的业务量超过本国的情况十分普遍。3、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市场占领在哈坎逊的模型中,市场占领是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但并不是惟一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公司在国际上扩张的过程)该模式展示一个制造业公司从仅仅在母国生产发展到在多国生产的理想演变过程。与以前的3个模式相比,该模式增加了公司内部的合理化调整,既有
16、投资过程,也有抽回投资过程。(P.129图5-10)阶段: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阶段:开始海外扩张,建立国外销售部、达成许可证转让协议。阶段:开始海外生产。商品国际交换与资本跨国流动并存。阶段: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并设立研发中心。阶段:国内外生产经营的组织调整,公司价值链在全球布局,进入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与配置的高级阶段。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一)模式比较 (P.131图5-11)1、共同点:(1)四个模式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2)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
17、张)。(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2、区别:(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以描述企业增长为主,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与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两个涉及到企业的国际扩张。(2)沃茨模式分析了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与发展,后三个注重单个企业的发展(3)迪肯模式对公司的全球性战略的描述更加详细。(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在中国的应用由于模式所揭示的是市场机制与企业组织相互作用结果,其基本思路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应该注意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基于中国一些研究实例表明,70年代末以前,企业空间演化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空间扩张十分明显,一些企业还
18、通过先在国外建立销售机构、再建立生产机构的途径跨国发展。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空间特征公司结构归纳为5种基本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P.132图5-12)一、 功能部结构即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如工业公司内,可分为生产制造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研究与开发部、人事部等)。 特点: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功能,所有同类功能均集中于一个部门之内。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空间结构相对比较集中。一般情况下,生产产品领域相对狭窄的公司(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中国的上海大众公司等),多采用此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实例1功能部结构:施特罗啤酒公司(教材P.
19、133,图5-13)二、产品部结构即按产品来进行部门划分(如汽车工业公司中,可按小汽车、卡 车、大客车、农用机械等划分为相应的分部)。特点:该类公司管理相对较为分散。每个分部具有自己的功能类管理人员。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空间结构与功能部结构相比明显分散。实例2产品部结构:阿特拉斯考普科公司(教材P.133-134,图5-14)三、区域部结构即按照区域(生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 进行部门划分。特点:下属分部以区域为单位,与功能、产品无关。公司内所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活动,均为相应的该区域公司分部所管。空间结构最为分散。 该类结构多适应于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区域较小的公司,如石油公
20、司、银行等。实例3区域部结构:AGA公司(教材P.134-135,图5-15)四、顾客部结构根据其顾客类别进行分部划分(即每一个分部服务一类顾客,并不考虑这些顾客的区位)。如一些商业银行分为个人信贷、公司信贷、住房抵押、信托部等,分别处理各类顾客相关事务。五 矩阵结构为联合采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如有些公司在区域部结构之下采用功能部结构,也有的公司在区域部结构之下采用产品部结构。(举例见下图) 本章思考题:(见教材P.136)补充:1简述企业增长的动因。2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3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4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5试述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6试述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7试述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