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整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574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经济地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整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与研究方法掌握 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了解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教科书定义)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它是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边缘学科。(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实体来说,分为:要素: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影响因素;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生产单位;产业(行业):按生产活动性质的分类;城市: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的经济实体;区域:具有一定经济整体性的特定地域范围;(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空间差异: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规律,是静态的;空间过程: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实体之间通过要素及信息交流产生的相互影响;(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的1、找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这是对现象的研究;2、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给予解释:即建立理论;3、提出经济活动的决策或政策:即实际应用;如各种规划、战略或布局决策;二、经济地理研究方法(1)经济地理调研方法定性:文献、访谈、问卷、实地观察;定量:统计年鉴、普查资料、抽样调查;(2)经济地理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比较法实例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展比较分析1、发展水平比较2、原因分析结论1、东部城市

3、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城市发展水平较低;2、城市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结论中西部城市发展落后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水平低,工业布局集聚度低。归纳法实例分析深圳市“三资”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1、空间分布特征2、空间分布机理结论空间分布机理可归纳为五种效应:规划效应、通道效应、中心效应、边界效应、联系方向效应演绎法实例分析城市中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化1、 假设前提2、 确定变量3、 建立关系式4、 演绎推导5、 得出结论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城市中的住房价格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给定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所有的就业都在CBD;交通成本各方向都一致结论:当住户都在市中心上班时,城市中住房

4、的价格会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即房价随距离而递减;下降的速率与单位距离交通成本成正比,与住房面积成反比。实证法实例分析根据已有理论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与投资政策分析要回答的问题:我国各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各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比例?数据搜集与处理1、所需数据:1980-2000全国和各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总量;2、现有统计资料: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净值;集体与其它所有制企业投资额;年教育投资量;就业人口教育水平;3、经处理得到统计分析所需数据。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生

5、产函数: (其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物质资本,H代表人力资本,t代表时间,其余是参数)用多年统计数据回归可以找出、,然后计算贡献率。结论我国大部分省区已经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结论大部分省区资源利用效率没有达到最高,有资源的浪费;且大部分省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应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结论:通过提高各省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可实现的经济增长在15%。第一部分经济活动区位与影响因素第三章投入因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第四章市场因素第五章环境因素(自然、体制、社会文化)掌握基本概念: 区位: 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区位理论:解

6、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给出区位主体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区位条件:空间上某一地区区位因子的组合情况;了解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自然特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土壤、水文、气候影响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分布决定了采矿业、进而是相应加工业的区位; 土地承载力和地质条件对城市建设和生产建设有重要影响; 土地的耐久性使经济活动可在一地持续进行,产生区位惯性; 土地的空间固定性使区位选择具有了重要意义。2、土地经济特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因而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区位选择的问题; 土地的总量一定,供给非弹性,价格随需求而变

7、化,进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成本; 土地的增值性使土地具有了投资品的特征,未来土地收益成为区位选择的考虑因素之一。作为经济活动投入要素的资本包括: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厂房流动资产:原材料、能源金融资产:资金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空间位置是确定了的,它可以代表各地区的生产能力,也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由于固定资产是经过投资过程形成的,所以其空间变化可以从各年投资活动的空间分布中看出来;固定资产具有地理惯性。流动资产:(流动是指其可运性):原材料初级品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如矿产品、动植物产品;获取过程也是生产过程;其生产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中间品对初级品进行加工后还可供再

8、加工的产品;区位由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运输成本决定;能源: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开采出来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二次能源经过对一次能源的加工生产出来的,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 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消耗能源,但消耗的数量不同;耗能大的经济活动要靠近能源产地,如电解铝厂要靠近大电厂;能源价格对企业区位也有影响,如水电比火电便宜,对电解铝更具吸引力;投入品与产出品的可运性也影响区位;金融资产:指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具有最好的流动性;流向获利最高的地区;资金的大量流入区一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如中国;资金流入一个地区之后,转化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从而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9、格局;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资金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数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带来了世界经济活动格局的演变。劳动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因而人力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劳动的投入可分为两个方面:数量方面人力资源质量方面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是丰富还是短缺会对经济活动及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向布局在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纺织、服装、玩具、日用品等轻工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出现劳动力短缺,要输入。人力资本:指经过教育和培训形成的劳动技能,其存量影响到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会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的布局;如中关村人力资本密集,高技术产业就发展起来

10、;其它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就不如这里发展的好。 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的目的是寻求更高的报酬;因而流动方向就是从低收入区流向高收入区;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距离衰减,即相距越远的两地之间人口迁移量越小;人口迁入地还会出现聚居现象,如美国的唐人街,北京的浙江村。技术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投入要素;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项技术中:1、原材料、能源利用技术2、交通运输技术3、信息传输技术原材料、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一是扩大或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二是减少了单位产品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从而使生产区位发

11、生了变化,或使企业区位选择更具有灵活性。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运输成本下降,也改变了生产的空间分布;如大型油轮的出现使得沿海港口出现了许多大型炼油企业;管道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炼油企业可以靠近消费区;大型集装箱船的出现使得海运成本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向中国转移;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从海底电缆、卫星通信到互联网络,信息传递已具有即时性;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组织生产;资金可以在全球流动;贸易可以在全球展开;距离不再是主要的障碍。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投入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土地,都可以在技术的作用下发生替代;一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什么样的投入要素组合,要

12、由要素的数量关系来决定;因为要素供给数量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要获得高收益就要采用成本最低的要素。 掌握基本概念:门槛规模、规模经济; 掌握霍特林线性市场区和廖什平面市场区划分模型; 了解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任何一项生产活动要能够维持下去,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我们把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称为门槛规模;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最佳规模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决定的,并随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如果企业没有达到最佳规模,则平均成本就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低;而要建一个大规模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因而市场规模和区

13、位对企业能否持续生产和生产区位的选择都具有重要影响。霍特林的相互依存模型 相互依存学派是区位论研究中的一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市场中企业竞争造成的区位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当一个市场区中有多个生产者时,其相互之间对市场的竞争使得每个生产者的区位都与其它生产者的区位相关; 霍特林(Hotelling)模型是这一学派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假设前提 市场区是线性的,消费者在空间上均衡分布; 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产品的售价是一样的,交通费(或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模型的建立考虑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需求非弹性市场和需求弹性市场;需求非弹性市场:需求量不会随价

14、格的变化而变化,不管付出多少都要得到同样的消费量;如粮食; 模型要回答在这样的市场中,竞争将如何影响到企业的区位,均衡区位会是怎样的?需求弹性市场: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虽然售价不变,但由于距离的增加而使得交通费用增加时,购物的实际支付价格就上升了,从而引起需求的下降; 这时企业区位选择就要考虑消费者的购物距离,以获得最大的市场规模;此模型告诉我们两点:1、在竞争性的市场中,生产者的区位是相互影响的,经过竞争会达到一种空间均衡;均衡时的区位会稳定下来,不再变动,因为没有了扩大市场的可能性;2、市场的性质会影响到均衡区位的格局,在需求是弹性和非弹性两种情况中,均衡区位是不同的;如果考虑市场

15、的其它性质,区位还会有变化。市场竞争与市场结构 上面讨论的都是线状市场的模型,这里来考虑面状市场的情况;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sch)分析了当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竞争时,最后会形成怎样的均衡空间结构;廖什理论的假设前提:1、在一个均质的平原上,运输条件相同;生产原料均衡分布且充足;2、人口均衡分布,消费习惯都相同;3、所有居民的技术水平都相同,都可以得到生产机会;4、除经济因素外,其它因素都不考虑;最后形成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既可使所有的空白区消失,又可使市场区面积最大;这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所有企业的成本相同,产地价格也一样; 最后形成的六边形面积可以保证企业获得一般利润,但没有

16、超额利润; 达到空间均衡之后,企业规模就不再变化,因为没有了扩大市场的可能; 六边形的市场网是理想条件下的均衡市场区模型;最早由克里斯塔勒在中心地理论中提出;了解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书本)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环境、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了解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产业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

17、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条件可以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自然环境 一切人类经济活动都是在地球空间中进行的,因而自然环境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环境; 从宏观上看,人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温带、平原、河流两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交通方便,经济活动成本低; 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会限制经济活动,甚至难以生存,如高山、沙漠、戈壁;制度环境 制度是指人类为自己制定的行为规则,因而制度环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制定规则是为了形成秩序,减少混乱;如若没有交通规则,马路上就会乱成一团; 经济活动也需要有规则,形成秩序,否则经济活动就很难进行; 现代社会中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建立起来的,

18、即法律、规章、条例、政策等; 各种组织,大到联合国,小到企业,都有各自的规章和纪律,也属于制度的范畴;制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自由度,规定了很多事情不可以做,如不可以向河流中排放工业污水,不可以将耕地做非农业开发;不可以在道路的左侧驾车行驶;另一方面它又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安全,保证了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环保法保护了全社会不受少数污染企业的损害;土地法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交通规则则保证了交通秩序和安全;制度环境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在于制度的空间差异性,制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制度有不同的要求,因而会趋向于某些制度区位;由于制度是人定的,

19、所以人们会为了吸引某一类的经济活动而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制度具有延续性,或刚性,不能经常改动,否则就形不成秩序; 制度也具有可变性,到了一定时候就要改;因为经济和社会在发展,新的产业和事物会出现,老制度会阻碍其发展;产业环境产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协作环境;二是设施环境;两方面都会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协作环境 一是同行业的集聚程度:同行业集聚有利于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对于新兴产业非常重要;如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二是自身的生产协作环境,如零部件的配套企业情况;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企业在空间上接近很重要; 三是专业化服务的配套水平,如金融、保险、律师、会计师等; 好的协作环

20、境可以吸引企业集聚,形成产业带或产业区;设施环境 指经济活动需要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如公路、铁路、港口、通讯、水、电等; 大运量的企业需要有海港;对外联系频繁的要有航空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使用电话、电脑网络等; 改善投资环境包括两方面:软环境指制度环境;硬环境就是设施环境; 良好的设施可使经济活动顺利进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社会文化环境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人,而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沟通都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看:种族、语言、宗教、观念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基本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 了解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改进; 了解行为区位论中史密斯的收益

21、空间边界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企业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这里所说的企业包括了所有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就是由企业的空间分布构成的;所以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可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标准是成本最低,即成本最低的区位就是最好的区位;所以分析集中在成本上;他构建了一套区位因子的基本概念,并由此演绎出他的理论。区位因子及其分类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又分为:一般因子:对所有工业都起作用;特殊因子:只对特定工业起作用;区域性因子:会使企业趋向于某一地点;

22、集聚(分散)因子:会引起企业集聚或分散;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地的空间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已知各区位劳动成本,且劳动力不可以流动; 以此为基础,韦伯逐步讨论了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对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运费指向论最小运费原理 当消费地只有一个和原料只有一种时,企业区位的决定如下: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区位在消费地; 仅使用纯原料且与消费地分离时,区位自由; 仅使用粗原料且与消费地分离时,区位在原料地;区位三角形 当原料有两种,在不同地点,且不与消费地在一起时,企业区位可由“区位三角形”推导出来; 韦伯采用了力学的方法,即“范力农构架”来解决这一问题,重心是运费最低点,应为企业

23、区位;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单位重量产品成本中用于劳动的支出,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异; 劳动费在各地区是不同的,但假设它是固定不变的; 在运费最低的考虑之上,再加上对劳动费的考虑,寻求新的总费用最低点; 只有在最低劳动费区位带来的劳动成本节省额大于离开最低运费区位带来的运费增加额时,劳动费指向才能占主导地位;劳动费区位判断指标 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用;若指数大,则劳动区位指向强;若指数小,则劳动费对区位的影响小;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若系数大,则趋向劳动费最低点的可能性大;若系数小,则运费区位指向强; 以上两个指标都不是绝对指标,只反映出可能的趋向

24、,具体区位决策还要看总费用;人口密度对区位的影响 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劳动供给少,一般劳动费用较高,劳动费差距也小;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劳动供给多,一般劳动费用较低,劳动费差距也大; 因此人口稀疏地区工业区位倾向于运费指向;而人口稠密地区倾向于劳动费指向;运费率对区位的影响 工业区位是否由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是与运费的增加量相关的; 运费率较低时,区位迁移增加的运费不至于太多,劳动指向的可能性增加; 运费率较高时,区位迁移增加的运费会较多,劳动指向的可能性减小;技术对区位的影响 技术的进步对企业区位选择会带来两种相反方向的影响; 运输工具的改善会降低运费率,从而加强劳动费的指向; 生产的机械

25、化则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系数,从而使运费指向加强; 具体的影响还要看二者的作用程度的综合结果。集聚指向论集聚因子:能通过空间集聚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因素; 两种作用形态: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前者是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后者是多企业分工协作和共用基础设施带来的成本降低; 集聚的两种类型:纯粹集聚是由于集聚因子作用而产生的;偶然集聚是由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引起的;当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省大于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的增加额时,便会发生集聚; 在考虑了运费和劳动费之后找到的最低费用点上,作出综合等费用线;集聚带来的节省额就是临界等费线;在几个企业临界等费线相覆盖的地方,就是企业集聚地; 加工系数:单位产

26、品的附加值/区位重量;系数高的企业集聚的可能性大;系数低的企业集聚的可能性小;韦伯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韦伯理论的意义在于:1、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现代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后来区位理论研究的基石;2、把演绎法用于区位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3、对实际工业区位的解释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如原料指数与区位指向; 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在于:1、韦伯的理论是局部均衡理论,即单一企业的区位选择;没有考虑多企业的空间分布,即一般均衡问题;2、韦伯的理论是静态均衡理论,只考虑了现实条件中的总成本最低;而实际的区位决策要考虑多因素未来的变化,是动态均衡;3、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运费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技术的进步使企

27、业消耗的原材料越来越少,从而使作为韦伯区位论核心的运费的重要性下降;了解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改进;帕兰德的可变运费率 运费定价制度一般有:a.距离比例定价:运价随距离而线性上升;b.区段定价:区段内运价相同,跨区段加价;c.距离递减定价:运价随距离非线性上升;d.均一定价:运费不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韦伯理论讨论的是距离比例定价的情况; 帕兰德讨论了距离递减定价的情况; 帕兰德指出,运费率不变时,等运费线是间隔相等的同心圆;运费率递减时,等运费线是间隔不等的同心圆; 帕氏提出了一个原料地、一个消费地、且原料为纯原料的简单模型; 结论:在运费率递减的情况下,企业区位在原料地或市场区最好; 在

28、实际中,企业位于原料地和市场区两者之间的并不多见,说明此理论比韦伯的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胡佛的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韦伯的运费理论只考虑了线路运营费用;胡佛则把运费分为站场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两部分; 站场作业费包括了装卸费、仓库费、码头占用费等;这些费用与距离无关; 在没有中转的情况下,货物也要装、卸各一次;在有中转时,站场作业费就更高; 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距离分摊的站场作业费就越低;所以为了减少总运费,企业布局要尽量减少货物中转; 这使得交通枢纽成为企业的重要区位,尤其是不同运输方式连接的枢纽; 实际中交通枢纽的确是工业企业的聚集地,胡佛的理论给出了解释;胡佛还考虑了不同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29、;运输方式不同时,运费率也不同; 当站场作业费用低、而线路运营费用高时,适合于短途运输; 当站场作业费用高、而线路运营费用低时,适合于长途运输; 胡佛对40年代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运输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在56公里以内公路运输费用低;56608公里距离内铁路运输最合适;超过608公里则水运最有利;经济人与满意人 经济的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经济人”假设,即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为目标; 在实际的世界中,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虽然要考虑经济收益,也要考虑其它的因素,如家庭、情感、名誉、社会责任等; 信息的不完善也使决策者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找到收益最大的方案,因而实际决策方案不是最佳、而

30、只是令人满意的方案; 行为论学者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特征称为“满意人”;一、史密斯的收益空间 对“经济人”来说,合理的区位是一个点;对“满意人”来说,合理的区位是一个区间; 史密斯用空间成本曲线与空间收益曲线给出了“满意人”的决策空间; 在收益曲线高于成本曲线的区间内,企业会有盈利,是合理的区位选择范围; 在此范围内具体选择哪一点,可以考虑经济因素之外的其它因素;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经济活动的决策是由人做出的,所以人的决策能力和可获得决策信息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普雷德用行为矩阵来分析以上两个因素对区位决策造成的结果; 能力越强、信息越多,决策就越可能是最佳区位;反之决策点也可能落在赢利区间

31、之外; 所以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和加大信息获取量是提高决策质量的途径;了解企业组织扩张的动因、战略与方式;动因: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交易内部化;占领新的市场;发挥技术优势。战略: 横向扩张:指企业现有经济活动的扩张,如建立新的分厂销售部门生产销售同样的产品,这种扩张最容易。 纵向扩张:向上游或下游的生产阶段扩张,把不同的加工过程联系在一起;向下游为前向扩张,向上游为纵向扩张。 跨行业扩张:跨越自身现经营的行业,向相关行业扩张;方式: 建立新的机构,这种扩张方式成本较高; 兼并原有企业:通过兼并其它企业来实现,成本较低;但需要付出较多的协调成本;了解企业空间扩张的规律与基本模式;规律:接触扩散

32、: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特别在中国由于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存在着通道扩散(人际关系通道、机构(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基本模式: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此节的四个模式前两个是描述企业的国内增长,后两个涉及企业的国际扩张; 第一个模式分析了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与发展,后三个则集中于单个企业的地理扩张行为;掌握跨国投资的原因一、产品周期理论二、折衷理论三、贸易理论一、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是由

33、弗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投资在国际空间的转移;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需要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因而会选择不同的国际空间; 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美国的企业向欧洲的扩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技开发水平和服务配套水平,也需要较高的消费水平来对新产品的设计提出意见,所以新产品都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随着产品进入批量化生产,当地会逐步形成消费市场;但此时产品价格高,销量也小;产品性能仍在改进中;由于产品开发国的消费效应,其它发达国家也会出现需求,产品会出口到其它国家;在成

34、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部分实现了标准化,无需再进行较大的改变,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的关注开拓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了开拓国外的市场,生产开始向其它发达国家转移;此时产品价格仍较高,只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可以支付,所以生产的转移是转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也开始消费,来自于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地点的选择就更注重成本和市场因素;此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在扩展,加之廉价的生产要素可以大量降低生产成本,所以生产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本的下降使价格下降,从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此阶段原来的发明国反而变成了进口国,因为其生

35、产成本高于发展中国家;二、折衷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学者邓宁在1977年提出的,用于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跨国投资才会发生; 邓宁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90年代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度显著相关;竞争优势可以增加跨国度,而跨国发展又可以增强竞争优势;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说,能够跨国投资的企业一定拥有一些特殊优势,如技术、管理、品牌、资金或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比起出租或出售给其它企业来说,自己利用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可通过建立新的机构来实现这些受益;区位优势:在以上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各国的

36、投资条件,若国外投资更有利可图,跨国投资才会发生;三、贸易理论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学者们把跨国投资分为两种类型:横向投资和纵向投资; 横向投资以占领市场为主要目的;纵向投资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目的; 二者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横向投资减少国际贸易,而纵向投资增加国际贸易;横向投资 横向投资是把同样的经济活动扩散到不同的国家去,如雀巢咖啡在不同的国家建立了多个相同的生产厂; 其结果是以当地生产的产品代替了进口产品,从而导致国际贸易量的下降; 横向投资可以通过减少贸易成本、减少生产成本、适应当地需求来扩大市场; 横向投资的发生条件如下:设:Pa 为母国的生产成本;Pb 为在B国的生产成本;

37、M 为两国间的贸易成本,包括了运输、关税、中间环节等成本;则:当Pa+MPb 时,跨国投资不会发生,A国的产品以贸易的形式进入B国市场;当Pa+MPb 时,跨国投资就会发生,国际贸易减少;由于横向投资是以占领市场为目标,所以B国的市场规模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规模大,生产规模就可以大,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 市场竞争的程度也会影响到跨国投资的决策;若B国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就低,贸易成本相对就高,通过贸易就难以取得竞争优势;而在B国设厂生产,接近市场,可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易于取得竞争优势。 横向投资的发生也与贸易条件有关,若B国有贸易保护,关税很高,就使得贸易成本很高,构成市

38、场进入障碍,使得跨国投资成为进入市场的较好途径;纵向投资 纵向投资是指把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布置到不同的国家去;如福特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在20多个国家生产; 由于生产的是中间产品,所以纵向跨国投资的目的不是市场,而是降低生产成本;有的是为了接近原料地,如轮胎的生产;有的是为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由于中间产品最后都要集中到总装厂的所在地去组装,所以纵向投资会增加国际贸易量; 纵向投资发生的前提是:设:Pa 为母国的生产成本;Pb 为在B国的生产成本;M 为两国间的贸易成本,包括了运输、关税、中间环节等成本;则:当PaPb+M 时,跨国投资不会发生;当PaPb+M 时,跨国投资就会发生,国际贸易增加由

39、于纵向投资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所以B国的投入要素价格就成为投资发生与否的决定性的因素; 有时横向投资和纵向投资并不是分得很清楚,可能占领市场和降低成本两个目的同时存在; 中国既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也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很多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利用这两方面的好处。掌握跨国公司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R&D机构;生产机构;1、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控制和指挥中心,因而要求所在地有方便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实现对下属企业远距离的调控; 公司总部有大量的外部联系,如与政府各部门、与其它大企业、与金融、保险等高等服务业的联系; 因而公司总部一般都位于特大城市,如纽约、伦敦

40、、东京;跨国公司的总部一般都位于其母国,在投资多的地区会建立地区总部;2、R&D机构的区位选择 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阶段、研制阶段和生产阶段; 研究阶段要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和市场研究,发现新产品或原有产品改进的信息; 研制阶段开始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生产出样品并改进其性能; 生产阶段先进行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后获得反馈意见,进行改进;然后开始大批量生产;研究与开发机构需要接近创新源地,如高校和研究机构,以便及时得到新的研究成果的信息,并进行学术交流; 研发机构也需要靠近市场,以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利用市场信息反馈来改进产品;

41、研发机构本身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要靠近智力资源密集地区;由于智力资源价格昂贵,所以也要考虑成本问题; 因而研发机构一般也都在大城市,但比公司总部更国际化;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优越性在于靠近市场和利用当地的廉价智力资源;3、生产机构的区位选择 生产机构的空间分布要分散的多,也复杂得多;一是因为不同性质的生产需要不同的区位条件,如有的生产要靠近原料地、有的需要廉价劳动力等;二是即使是同一性质的生产单位,当采用的技术和组织方式不同时,区位格局也是不一样的。 迪肯从一般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总结出四种空间分布类型: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全球集中生产型

42、 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通过其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的市场; 在区域性集团内部,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生产格局,如欧共体、英联邦等;因为这类集团内部没有贸易障碍; 在公司跨国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容易出现此种格局;因为新的分支机构的建立往往是以销售机构打先锋的;市场地生产型 这类公司在每个较大的市场地国家均建立起生产企业,服务于当地市场,外销比例较低,是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 这类公司的生产规模受制于当地市场规模,各个分厂的规模有较大差异;而产品则相类似; 这种区位类型的形成,与几个区位因素相关:运输成本、生产费用、市场需求和贸易壁垒;运输成本过高会造成产品竞

43、争力下降,因而在市场区生产就具有优越性; 世界各地的生产要素价格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流动性较差的劳动与土地因素,因而生产成本的差异较大,市场区若要素价格低,就是很好的生产地; 各国由于文化和习惯不同,对产品有不同的偏好,接近市场可以根据需要改进产品;售后服务也需要在市场区进行; 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对通过贸易进入市场造成了障碍,建立生产企业可以避开各种壁垒,直接进入市场;专业化生产型 这类公司生产多种产品,每一种产品集中在一个区位上生产,销售于整个区域或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伴随着公司生产合理化调整而出现的新格局; 这种类型的格局多出现在贸易障碍较小的大区域范围内,如欧共体、北美自由

44、贸易区等; 这种格局的出现取决于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相对大小,只有当规模经济效益高于远距离运输的成本时,才是合理的;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这类公司按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不同的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由于大部分是中间产品,与当地市场无关; 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各生产环节需要的投入要素是不同的; 这种生产方式会加大贸易量,只有在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增加低于生产成本的节省时才是合理的;第九章农业区位论 掌握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理论前提;区位地租形成机制;杜能环(圈); 了解其它的农业区位论;卡罗利农业区位论;博弈论方法;农业区位论研究农作物的空间布局和耕作制度问题,以提高农业产出和收益;此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就是杜能(Thunen)的农业区位论;一、假设前提 一个与外部隔绝的孤立平原,即孤立国; 土壤肥沃,均质,适合农业生产;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平原的中央有一个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市场; 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这种条件下,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如何安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二、地租曲线 农场主追求的目标为纯收益最大,这个纯收益被称为地租,即来自于土地的收益; 纯收益的大小与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相关; 产量、价格和生产成本与区位无关,只有运输成本是区位变量; 可建立起纯收益与上述变量的关系式,并做出相应的函数曲线;设: R:纯收益(区位地租);P: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