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5636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菏泽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姓 名:奚道超 学 号:092129009 专业领域 :农业工程 所在院系: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校内导师:张东山教授 校外导师 年 月 日摘要菏泽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三农问题在菏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突出。目前菏泽市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夏收粮食作物秋收作物喜获丰收,畜禽养殖平稳增长。农民务工环境不断改善,就业形势良好,农民务工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市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财产性收入持速增长,农民现金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民增收形势看,农

2、民增收还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强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菏泽市农民收入的数量变化情况分析、结构变化分析、以及与临沂、莱芜两地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仍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菏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增速明显加快,是菏泽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成绩斐然。(2)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农民收入的具体来源。(3)与省内其他地区、山东

3、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不明晰。关键词:菏泽 农民收入 影响因素 对策AbstractHeze is a big agriculture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The agriculture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of Heze.Now, Heze agriculture economy continues to improve,the food grops of summer and autu

4、mn is a good harvest,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steady growth. Working in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good, farmers labor incom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wage income is growing, becoming an important source of farmers income city。The citys various

5、preferential agricultural policies put in place, and the income from property held speed growth, the cash income of farmers showing sustained growth.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armers income situation to see the coming perio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6、 income will face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fo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cit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the central,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ferential agricultural policy,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

7、stment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three rural, st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the city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conomy has maintained a good momentum of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changes in

8、 farmers income through Heze City, the structural change analysis, and and Linyi, Laiwu contrast analysis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farmers income, but there is still large room for growth. Hez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d si

9、gnificantly, growth has accelerated, is one of the fastest period of growth i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n Heze histor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armers income significantly success.(2)A relatively large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farmers income, to enable u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pecific source

10、 of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3)With other regions in the province,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re are still a wide gap between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s not clear.Keyword:Heze; farmers in

11、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Tactics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稳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前行。“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大扶持与引导力度,加强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范围,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依然严峻、突出。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增长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最近几年,菏泽市夏收粮食作物连年高

12、产,畜禽养殖较快增长,农村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日益改善,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就业形式一片大好,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虽然目前菏泽市农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从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发展环境来看,农民增收问题依然严峻,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而且不确定性增加。1.1.2 研究意义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来源有限、农民增收困难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面临严峻考验。社会的和谐需要农村的和谐,农村社会的和谐需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的着眼点。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13、还会影响到党在农民、农村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基础的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以及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现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1)梅勒发展阶段论 “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有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学家梅勒提出,主要反映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农民收入的现实情况与具体特点。此理论把农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典型阶段:一是传统农业阶段,此阶段以技术落后停滞为主要特征,生产增长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传统收入;二是低资本技术阶段,此阶段的主

14、要特征是技术的发展比较稳定而且出现了较少的资本使用;三是高资本技术阶段,此阶段农业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与运用,同时资本开始集中大量运用。(2)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依据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学家韦茨提出“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一是自给自足的生存阶段;二是注重经营与农民增收的混合阶段;三是以开展专业化生存的现代化阶段。(3)国外学者对农民收入及其收入结构的研究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带来的就是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这时,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就会转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中来,由此就会引起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及其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农产品交易环境的恶化,农业生

15、产的投入成本不断增加,但同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却在逐渐下降,由此就会导致农民来自农业领域的收入下降以及农民家庭总收入也随之下降。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这些都为农民选择就业的范围逐步扩大,以上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国外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4)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方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农业产权的改革,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我们知道,农民收入水平的高度

16、主要有财产权利的界定状态所决定,但国外学者缺乏对农民财产权利的界定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应该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农业产权改革、废弃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实现。1.2.2 国内研究现状(1)集中于农民增收途径研究近几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增收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众多学者进行大量研究。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认为,农民增收途径越来越多,但现阶段应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键点;邵宗明教授等认为农民增收应该通过调整生产力结构、实现产业化运营等措施来实现;周其仁教授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他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加强

17、产权改革,明晰产权的界定;陈锡文教授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对农民增收的途径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应该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条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2)集中于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分析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收入持续走低,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分析。概括起来,一般都是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整体素质、城乡二元结构、土地制度、政策环境等角度对农民增收缓慢原因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对策,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3)未来研究趋势 目前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三农”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比较缺乏保持农民收入健康、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因此,未来关于农民增收的研

18、究应更多关注于造成农民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根本矛盾以及制度改革与创新方面。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应该从农民、农业、农村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应该把农民作为研究的主题,更多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相关问题。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 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有效地促进菏泽市当地农民增收,围绕这一目的首先对菏泽市农民收入现状进行总结,并运用对比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分析影响菏泽市农民人均收入的具体影响因素全面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与农民增收问题之间理论上的正负关联性,即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将这种关联在实践中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些相关问题的现状以及它们对农民增收的实际影响和制约(质的方面和

19、量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这些因素的“正作用、推动作用;摒弃和杜绝这些因素的“负”作用、制约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3.2 研究方法本文以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等方法相结合深入调查了解菏泽市农民收入情况,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山东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在现实条件下,探讨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提出菏泽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及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菏泽市农民增收等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媒体报道等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试例探索出本论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二是问卷调

20、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菏泽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发送对象为菏泽市农村居民,样本的获取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牡丹区、曹县、成武、定陶、单县、巨野、鄄城、郓城等区县选取农村居民。三是访谈法,对部分农村居民采取访谈的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菏泽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增收的基本情况。这是一种在与个别调查者交谈过程中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在与政府部门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中,采用事先拟定的结构式访谈提纲,在与农村居民进行的个别访谈采用正式访谈法。第二章 农民收入相关理论2.1农民的概念著名的社会学家、农业问题专家艾君教授对农民的定义解释较为权威,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员。这个定义

21、是在分析了中国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农民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一切农业户口者”以及“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等定义解释已经不符合人们现在的认知程度。2.2农民收入的概念农民收入是指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收入总和。这种收入既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得的产品或者货币收入,也包括从事非农产业活动获得的收入,还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国家的

22、支农政策等有关。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最大。 纯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2.3农民收入来源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构成:(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较为稳定一种收入来源。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依然占到家庭经济总收入的54.6%,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种植、农业养殖所获得的收入仍然

23、是我国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经济以及乡镇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途径,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来自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的工资收入以及来自工业、商业等第二、三产业收入。(3)外出务工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轰动一时的“民工潮”。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民收入的新的来源。农民除了获得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还能得到农业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相比,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从最新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这种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25%左右,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

24、差距的重要举措。(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目前也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二十世纪末期,集体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现阶段很多集体经济企业遇到了人才、政策、市场、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发展开始出现乏力趋势。(5)其他各种收入主要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2.4农民收入特点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政策、资金等方面逐渐向其倾斜。依此机遇,农村发展发生的较大变化,农民收入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 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25、比重逐渐减弱从每年的中央政府1号文件可以看出,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策、资金都在向三农方面倾斜,给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农村工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也都把非农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这都给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与便利条件。表2-1: 20092012年中国农民收入占比情况年份类别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140425044604820生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40.4339.4839.0438.93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10.7510.1610

26、.079.76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38.6038.9540.0940.58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10.2811.4110.8010.73数据来源:2009-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策、资金的扶持、国家重视给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虽然生产收入仍然占到农民家庭总收入较高比重,但生产经营所表现出的增收能力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而同时出现变化的是非农收入正在逐渐增加,农民自主创收能力明显提高。(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呈现出连年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也在逐步提高,通过数据表明,这种增长

27、速度明显高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也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明显,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变现尤为突出。表2-2 2009年-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7.79.610.412.2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6.86.27.4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元)6486722681729646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3)农民稳定增收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增加,缺乏长期有效机制和稳定来源根据农民收入的特点以及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民的增收途径大大增多,收入也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但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以及途

28、径相对来说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当然,这种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信息严重不对称、市场需求预测存在很大的误差,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很大的波动性,大大伤害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二是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影响,会导致农民收入的极大的不稳定性。三是非农产业收入来源不稳定。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往往会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进出口业务,直接就会导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第三章 菏泽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3.1 菏泽市基本概况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西部和北部紧靠黄河,南部紧邻黄河故道,下设单县、巨野县、鄄

29、城县、郓城县、曹县、东明县、成武县、定陶县、牡丹区、开发区(8县1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074个行政村,13137个自然村,面积12239平方公里,人口96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0.1%,其中农业人口753.4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7.8%。菏泽是山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2.5%,人均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菏泽市适于多类农作物栽培。农作物栽培有禾本科、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等作物,共23类,568个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和棉花,其中棉花、大豆总产量居全省之首。蔬菜、瓜类品种繁多,是全国著名的“西瓜之乡”。市内林果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栽培,现

30、有树木51个科,106个属,228个种。是全国第四个、全省第一个平原绿化达标市;林木总蓄积量2228万立方米,是全国农区最大的经济林基地。菏泽市还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有名的药材有丹皮、半夏、地黄、天麻和木瓜等14种。水生植物主要有苇、藕、蒲草等。动物资源中牛、羊是强项,青山羊的饲养量居全国农区第一位,居全省之首。菏泽是国家确立的牛、羊出口基地,鲁西大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被称为三大“国宝”。3.2 菏泽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2012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强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

31、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呈平稳增长态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1.01亿元, 可比增长3.0。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167.83亿元,可比增长2.3;林业实现增加值7.07亿元,可比增长2.6;牧业实现增加值54.63亿元,可比增长4.7;渔业实现增加值8.64亿元,可比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可比增长18.5。 (2)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604.29万亩,比上年增加66.43万亩,增长4.3;全年粮食平均亩产796斤,比上年增加34斤,增长4

32、.4;粮食总产127.69亿斤,比上年增加10.47亿斤,增长8.9。棉花单产增加,面积、总产减少。全市棉花面积218.89万亩,比上年减少54.08万亩,减19.8;棉花亩产174斤,比上年增加4斤,增长2.3;棉花总产3.80亿斤,比上年减少0.83亿斤,减18.0。油料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市油料面积89.79万亩,比上年增加0.28万亩,增长0.3;油料亩产537斤,比上年增加11斤,增长2.1;油料总产4.83亿斤,比上年增加0.11亿斤,增长2.4。 蔬菜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市蔬菜面积236.79万亩,比上年增加0.15万亩,增长0.1;蔬菜亩产5876斤,比上年增加34斤,

33、增长0.6;蔬菜总产139.15亿斤,比上年增加0.89亿斤,增长0.6。 瓜类单产增加,面积、总产减少。全市瓜类面积87.32万亩,比上年减少2.54万亩,减2.8;瓜类亩产5824斤,比上年增加152斤,增长2.7;瓜类总产50.86亿斤,比上年减少0.11亿斤,减0.2。 (3)林业生产运行平稳。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立足实际,强化督导,加强管护,林业生产呈现出健康稳步发展势头。我市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6.8万亩,实现林业产值9.32亿元,可比增长2.7。 (4)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2012年全市猪存栏355.62万头,同比增长3.0;牛存栏48.76万头,同比下降1.5;羊存栏

34、774.14万只,同比增长1.2;家禽存栏4716.62万只,同比增长4.8。全市猪出栏510.57万头,同比增长13.1;牛出栏54.18万头,同比下降0.6;羊出栏1047.92万只,同比增长1.5;家禽出栏8333.24万只,同比增长8.5。全市肉类总产63.06万吨,同比增长5.0;禽蛋产量40.40万吨,同比增长5.1;奶类总产6.75万吨,同比增长2.6。 (5)渔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整合水产资源,大力发展名优养殖,提高科技含量,渔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8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10.81亿元,可比增长1.5。 (6)强

35、农惠农政策深得民心 。2012年小麦直补和综合直补、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小麦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120元/亩,共发放补贴资金11.52亿元。新增政策性农业保险县4个,全市共有八县区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3.3 菏泽市农民收入基本情况近年来,山东省政府为了发展菏泽经济,提出“东西结合,突破菏泽”,“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新高地”等战略,菏泽市借此机遇,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翻倍增长,人均收入连年提高。同时,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农村相对于城市,农业相对于工业,差距在进一步加大。从整体的发展上来说,菏泽市农民收入仍

36、存在发展落后,增加缓慢,增幅滞缓,增收困难等问题。3.3.1 菏泽市农民收入的变动分析(1)数量变化情况及分析表3-1 菏泽市2001年-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来源情况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集体收入)绝对数(元)比 重(%)增 幅(%)绝对数(元)比 重(%)增 幅(%)绝对数(元)比 重(%)增幅(%)绝对数(元)比重(%)增 幅(%)20011860100.086746.679540.819810.120022023100.08.795247.19.884640.36.422510.413.620032212100.09.8109649.5

37、15.199742.811.624910.812.420042542100.014.9122848.312.1109943.210.933510.915.220053012100.018.4145948.418.8136945.416.738911.116.120063556100.013.1168547.315.4145640.911.641511.66.620074023100.015.6190547.3513.0148937.115.644911.18.120084582100.013.9206445.17.4176138.418.251611.214.920095047100.010.

38、1224244.48.6193538.39.859611.815.520105811100.013.9258644.515.3225638.816.566011.310.720117119100.022.5302342.416.9296041.514.275410.514.2数据来源:菏泽市统计信息网纵观菏泽市近十年间农民人均收入的情况,农民收入不论是收入来源还是绝对量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860元,2011年增加到了7119元,在绝对量上增加了5259元,总量上是2001年的将近三倍,这十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从上表可以清晰了解到,菏泽市农

39、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假如不考虑市场环境因素,绝对量增长最少的是2002年,仅比2001年增加了163元,绝对量增长最多的是2011年,达到了130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十年来,农民收入在数量上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但在增长率水平上还存在着波动较大的现象。按照增长率水平,可以把2001年2010年菏泽农民人均收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02年以前,这个阶段在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环境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投入逐年加大,有机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如2002年的农民人均收入绝对数是1990年的6倍之

40、多。第二个阶段即2003年至2006年,这个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样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政府连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逐步放宽农村政策,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产品物价水平,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菏泽农民人均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增长的绝对数有了大大的提高。第三个阶段即2007年至今,随着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国家战略的环境下,菏泽市政府针对自身农业大市的特点,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农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区域发展的首位,把农业的发展成绩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菏泽市的农业发展获得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优越环境

41、,随之带来的就是农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尤其在2011年,菏泽市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了7000元大关,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结构变化情况及分析依据菏泽市自身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特点,菏泽市农民收入来源发生了以家庭性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向以家庭性经营收入为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逐渐增加的这样一种变化。从下图可以清晰看出菏泽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主要收入来源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概况。目前菏泽市农民收入不仅包括家庭经营收入,还包括农民从各种经济联合体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在非企业组织中劳

42、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增长加快,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960.1元,比2006年增加1698.5元,增长134.6%,年均增长18.6%。2007年以来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额占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总增量的46.7%。 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增长较快。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人均754.7元,比2006年增加369.7元,增长96.0%,年均增长14.4%。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占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10.6%。 政策性收入

43、大量增加,税费负担显著下降。2011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9.55亿元,农民人均受益123元。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人均14.5元,比2006年减少3.2元,负担下降17.9%。税费负担占当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0.5%,下降为2011年的0.2%。 图3-1 菏泽市2001年-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结构变化情况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120032005200720092011人均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3)与临沂、莱芜两市农民人均收入对比分析之所以考察菏泽、莱芜、临沂以及山东省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是因为菏泽、

44、临沂、莱芜分别代表着山东省经济发展落后、一般、先进的水平。三个地区都是我省农业大市,11年菏泽、临沂、莱芜三市总量分别为1440亿元、2770亿元、670亿元,分别占11年全省总量亿元的6、3,(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年版)。二是三地的农业收入占本市GDP总量的比重比较大,近几年农业经济发展实践中,一直有临沂模式、莱芜模式之比较,有的还加上了一种菏泽模式,这说明了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道路选择上策略方式有所不同,各有不同的代表性。三是,通过与莱芜、临沂、山东省的水平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菏泽市农业发展水平、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这些地区的差距以及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表3-2 临沂、莱芜、菏泽三

45、地2007-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情况指标地区年份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其他收入(财政性、转移性收入)金额(元)比重%金额(元)比重%金额(元)比重%金额(元)比重%山东省20116990100.0295842.3345649.45758.220106118100.0249640.8312951.14928.020095641100.0226340.1296252.54147.320084958100.0195039.3270054.43336.720074368100.0167138.2240955.12866.5临沂市20116760100.0257138.0381956.43695.420105881100.0224038.0332856.53135.320095383100.020793806302756.22765.120084722100.0179738.0268756.92364.92007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