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65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货币银行学01(1).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经济第一章 货币与经济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货币原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货币形式又不断演进,现在已经发展到脱离为特殊商品的新阶段。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和商品是相互依存的孪生兄弟,但货币又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货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人们能正确地认识并利用其规律时,货币便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反之,则引起经济的混乱。因此,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运动的规律,成为货币银行学的中心议题。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在任何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货币均执行四种职能:价值尺度、流

2、通手段、价值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一、价值尺度(StandardofValue)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所谓衡量商品的价值就是评价、计算商品包含多少社会劳动;而表现商品的价值是把社会承认的社会劳动表现为一定数量同质的货币。(一)价值尺度职能的含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上,价值的真正尺度(或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但是,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并不一定就是社会承认的劳动。商品具有多少社会劳动,要通过交换到的货币来证明。由于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量,它使商品的价值表现外部化。 因此,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外部尺度,它

3、衡量和评价商品包含多少社会劳动,并把社会承认的劳动量表示为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货币来检验商品包含的社会劳动,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内涵。(二)价值尺度职能的表现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表现在: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价格),“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单位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它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单位货币的价值量之比。如1单位A商品等于5元,5元便是A商品的价格。价格与价值量的关系是: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例变化,与单位货币价值量成反比例变化。要正确反映商品的价值,就要求单位货币的

4、价值量保持稳定。因此,一旦货币形式确立,币值稳定是货币顺利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前提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商品的供求条件会有变化,价格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准确性是相对的,或者说,价格的变动只是从趋势上反映了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三)价格标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技术规定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的价值,要求货币本身具有货币单位。从商品价格的含义可见,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必须首先确定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包含或代表一定价值量的货币单位被称为价格标准。货币单位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单位,是人们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所作的技术规定。如美元、英镑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货币单位通常规定有一定的含金量,

5、如1美元等于135盎司纯金。因此,货币商品论者把价格标准解释为由法律规定的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重量。但这难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与贵金属脱钩的纸币的价格标准。贵金属是劳动产品,它具有一定的价值量,而脱离贵盆属的纸币则直接代表一定的价值量(详见第二节)。因此,我们赋予价格标准的一般含义是“包含或代表一定价值量的货币单位”。这符合一切货币形式。二、流通手段(MediumOfExchange)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就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充当流通手段的基本条件良好的流通手段的基本要求有三个:其一是普遍接受性,即在交易中公众都乐于接受;其二是购买力(或价值)相对稳定。因为充当媒

6、介物的货币是交换的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的价值与所得货币能购买到的商品价值大体相当时,人们才愿意接受货币;其三是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供给应富于弹性。流通手段的过多或过少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货币流通量,应该有一种调节机制,以保障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协调。(二)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特点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与各种商品不断换位,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货币在流通中是作为交换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在流通中成为转瞬即逝的东西,人们关心的是它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实体本身。只要货币的价值稳定,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既可以是货币商品实体(如实物,金,银等),也可以是不足值

7、的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和纸币)。可见,价值符号正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功能的产物。(三)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效果 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一方面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即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解决了物物交换所面临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空的双重巧合”的难题,促进了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使直接物物交换的买卖统一过程,分裂为先卖后买两个独立的过程,因而产生了供求脱节的可能性。三、价值储藏手段(StoreofValue)货币一旦退出流通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就执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一)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储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和价值的代表,具有和切商品直接交

8、换的能力货币储藏是储存财富,更重要的是储存购买力。因此,凡是货币,不论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具有储存价值的职能。如果认为只有是值的贵金属才具有这一职能,这是片面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储藏货币的作用之即储存财富,而忽视了储存购买力这一重要作用。(二)价值储藏形式及其发展货币并不是唯一储存价值的手段,除货币外,人们还用各种非货币资产(如普通商品、有价证券等)保存价值,以备将来之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价值贮藏的目的和所采取的形式是不同的。最初的价值贮藏形式主要是某些具体商品。随着贵金属货币的出现,人们就用铸币或贵金属条块形式的窖藏来保存价值和购买力。在现代经济中,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各

9、种信用工具的出现,各种流动资产、不动产和货币一起形成资产组合,成为当代价值贮藏的主要形式。以非货币资产的方式保存价值,有许多优点:它们能以利息、利润和租金等形式给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在货币贬值时,非货币资产的价格一般会上升,比持有货币更为合算;实物(如房地产)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服务等。但是,与货币相比,它们作为储存价值的手段也有许多缺点,如需要支付一定的保管费用,价格可能下跌,特别是它们不像货币那样具有普遍接受 性,它们换成其它商品或变换成货币都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货币作为一般价值的代表,它具有其他价值储存手段无法替代的优点现代经济中,货币贮藏主要是以纸币和银行存款的形式。(三)储藏货币的作用

10、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人们是为贮藏而贮藏,多表现为实物、金银铸币及其条块的窖藏。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储藏货币主要是作为再生产的准备金,它形成社会积累。储藏货币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未来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二是用作未来投资的资本积累。四、支付手段(Means of Payment)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就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一)延期支付的范围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起初只在流通领域内出现,它起源于商品 的信用交易。在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时,商品的让渡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延期支付的手段。当商品生产发展到相当程度后,货币的支付手段功能就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11、用来支付赋税、地租、工资等。货币作为延期支付手段的特征是:经济行为的发生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有间隔。若两者同时发生,货币便是作为流通手段,这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之间的主要区别。(二)延期支付的作用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延期支付日益成为普遍的交易方式,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重要性已超过了流通手段,在经济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各种清算机构相应建立,债务到期时互相抵消和转划帐款,债务人只需清偿到期的债务余额。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需要量。(三)支付手段职能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顺利建立的基础。信用关系的建立对经济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克服了现

12、货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使企业可以突破自身积累的范围进行扩大再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买卖进一步脱节,大大加深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因为货币支付手段的扩展,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链,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货币的四种职能各有独自的内涵和作用,但相互之间又紧密相联。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具有货币质的规定性,而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不能作为货币性质的规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有些国家的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当一般等价(确定汇率)、一般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一般购买手段(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普遍接受性)以及一般价值

13、储藏手段(国际储备资产),从而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但世界货币并不是货币一个单独的职能,它只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超出国界,导致货币四项职能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的结果,货币的职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曾论述到黄金的世界货币作用,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将世界货币作为一个独立于货币四个职能以外的单独职能加以看待,只是强调了黄金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执行货币四个职能更具有一般性。在金本位制彻底崩溃以后,黄金作为货币形式已被纸币取代。然而,并非各国的货币都有世界货币的作用,目前起到世界货币作用的主要有美元、英镑、法郎、马克、日元和特别提款权(SDR)。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形式一、货币的本质是一般

14、等价物西方学者往往从商品交换发展史的现象人手,从物物交换的困难出发探索货币的起源与特征。他们把货币定义为“在交易和支付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这是从货币的职能表象来认识货币的,它不能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为什么具有普遍接受性,因而其认识是肤浅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对货币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沿着两条主线来研究货币:一是从历史的角度,从商品交换的发展人手,得出货币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为货币;另一条是从逻辑的角度,从商品内在矛盾人手,分析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演变,得出货币是从商品群中分离出来的,作为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

15、价物。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可知,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经济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客观存在的,但无法通过商品自身的物理属性表现出来。一种商品只有同另一种东西相交换,为社会所接受,其私人劳动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价值才得以实现。在货币出现以前,一种商品的价值(相对价值形式)只有用与之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等价形式)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经价值形式的演变,货币才从商品群中自发地分离出来,成为衡量、表现和实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从而为社会

16、所普遍接受。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便用货币来表现,它是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高级阶段。马克思在研究19世纪中期的金本位制的基础上,揭不出货币原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而把货币与其他普遍商品区别卉来,这是对货币理论的重大贡献。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直接体现为社会劳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世界里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要用它来表现、衡量和实现,只有交换到货币,生产劳动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而且有多少劳动得到承认,也 取决于交换到多少货币。只有符合社会必

17、要劳动耗费部分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货币是唯一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二)货币是一般的交换媒介,它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即五条件地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在商品价值的表现和实现中起着中介作用,用于传导不同商品的价值比例。此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不再是消费的对象,而是转瞬即逝的交换中介,因而不一定要求是具体商品,它可以摆脱商品的躯壳,“在流通中升华为它自身的象征,最初采取磨损的金属铸币的形式,而后采取金属辅币的形式,最后采取无价值记号、纸片、单纯的价值符号的形式”。 从马克思关于“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表述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的本质,“特殊商

18、品”是货币的形式。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在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时所起的作用。不管商品经济处于什么阶段或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只要是商品经济,货币的这种本质就不会变化,这是它的质的规定性。但作为货币形式的“特殊商品”却不同,它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而变化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是19世纪下半叶,那时西欧各国正处于金本位时期,马克思把货币看成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与黄金等同起来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牙买加会议以后,黄金已不再作为各国货币的定值标准和国际支付十段,各国黄金储备已基本冻结,黄金已经非货币化,货币形式已进入脱离“特殊商品”的

19、新阶段。如果仍然把货币形式看成是“特殊商品”,那就不恰当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还必须具备下列几项必要条件:1价值稳定性。货币要正确地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须以稳定的价值为前提,即单位货币的价值基本稳定,这是货币最重要的条件。正像尺子衡量长度,需要自身的长度固定一样。2普遍接受性。货币可用作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延期支付等,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因而为公众所普遍接受。普遍接受性是货币的一大特点和条件。3供给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数量供应必须富有弹性(即有伸缩的余地),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货币能否满足此条件,关系到币值和物价水平的稳定,也是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商品货

20、币(如金银等)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是因为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为新的货币形式所替代。二、货币形式及其演变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货币的形式却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货币形式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按币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实物货币、金币、银币和纸币等;二是按发行者的身份,可以分为私人铸币、国家铸币,或银行货币和国家纸币;三是按货币的实际价值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足值货币和非足值货币。这三种分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货币的特性。下面综合运用三种分类方法并结合货币形式的演变历史介绍如下:(一)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兼具货

21、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又称足值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如粮食、布、牲畜、烟草、贝壳等)和金属货币(如铜币、银币和金币等)两种形态。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其后过渡到贱金属(铁、铜等)和贵金属(银、金)。 贵金属充当货币最初是称量计值,即由检验成色、称重量来确定其价值,后来才发展成为有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的铸币形式。贵金属货币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经久耐磨、价值稳定等优点,但随商品流通的扩大日益暴露出许多缺点,主要有:其一,由于流通造成的磨损和人为削刮使铸币的名义价值与

22、实际价值经常背离;其二,人类拥有的作为货币用途的贵金属数量有限,供应缺乏弹性,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其三,流通费用较高,不便携带,无法适应大宗交易的需要。于是,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出现了各种代用货币。(二)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本身价值低于货币面值,但可以和所代表的金属货币自由兑换。代用货币通常是纸制的,相当于一种实物收据,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但要求有足量的金属保证,以满足代用币的随时兑现。代用币由银行发行时称为银行券。与贵金属货币相比较,代用货币有以下几个优点:1代用币的印刷成本远低于铸币的铸造费用;2避免了日常自然磨损和人为有

23、意的毁损;3容易保管、携带和运送,节省了流通费用。但代用货币的发行量受贵金属准备的限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信用货币所取代。 (三)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它只是一种信用凭证,完全依靠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而流通。由于信用货币属于银行和政府的负债,因而又称之为债务货币。信用货币有广、狭两种定义。广义的信用货币是指由借贷行为产生的,具有一定流动性的信用凭证。它主要包括国家信用凭证(纸币和政府短期债券)、银行信用凭证(活期、定期等各类存款)和高级别的商业信用凭证(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狭义的信用货币包括纸

24、币和银行活期存款,具有普遍接受性。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通用的价值符号。从纸币的发展史来说:它与黄金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纸币有法定的含金量并可兑现为金属币的阶段(1929-1933年以前)。这一时期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是金属币的价值。第二阶段是纸币有法定的含金量但不能兑现的阶段(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决定于它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的对比关系。它所代表的金币价值和它本身的数量成反比例。第三阶段是纸币没有含金量,也不能兑现为金属币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国货币)。它以法定的或历史继承的价格标度进人流通领域。这一时期它代

25、表的价值决定于它的流通量是否符合客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按照历史继承的或国家规定的价格标度所代表的价值量。具体来说,设C为商品价值,P为商品价格,Q为商品数量。分别代表各种商品的价值,P1,P2Pn代表各种商品的价格,代表参加交换的各种商品的数量,M为货币的流通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U为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则 (就单个商品来说)(就一类商品来说)或(因为PQ=MV)=商品总价值的等分值 (就全社会待实现的商品来说)对一个社会来讲;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是商品总价值(CO)除以商品总价格(PQ)所得的平均值,即商品总价值的等分值,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纸币的价值,与商品的总价值成

26、正比例变化,与货币流通总量(MV)成反比例变化。因此,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必须控制货币的供给量。三、信用货币的未来“电子货币”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主要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借助支票或银行汇票等方式转移存款,来购买商品和支付债务。由于支票清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从美国开始,技术先进的国家已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被称为电子资金转划系统(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ystem,简称EFTS)。银行在各销售场所装设终端机(PointofSale Terminal),它和银行的电脑中心线路相接,顾客购物时只需将其货币卡塞人终端机,电子计算机便会将交易额自动地分

27、别借记和贷记到买卖双方的存款帐户。这种用电脑贮存和转移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资金转划系统具有迅速、安全和节约等优点,大大节省了银行处理现金和支票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因此,“电子货币”将是信用货币未来的主要形态和发展方向。它和活期存款一样,也是银行的债务记录,但是可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目前,销售点终端机的使用正在普及,电子资金转划系统正在形成国内和国际间联网。展望未来,现钞和支票的使用会逐渐减少甚至可能消失,但货币决不会消亡,它仍将以其他的新形式存在,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第三节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货币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

28、内容:第一,规定本位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所谓本位货币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它具有法定的无限支付能力,称无限法偿。本位货币的标准计量单位,称为货币单位,如美国的美元、英国的英镑、法国的法郎、德国的马克等都是该国的本位货币单位。第二,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第三,规定发行准备。第四,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如能否自由兑换、汇价的确定办法等。货币制度通常以币材为标准分类,资本主义各国曾经采用过的货币制度如下图:一、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复本位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初期(1618世纪)广泛采用的货币制度,如英国在17171816年间,美国在17921

29、900年,均实行复本位制。在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同时流通,并可以自由兑换。复本位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输出与输入,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由生金银的市场比价确定,国家不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其缺点是:商品具有金币和银币表示的双重价格,商品双重价格比例随金银市场价格的波动而经常变动,不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二)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铸币之间的法定比价,两者的交换比率不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双本位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下“双重价格”表现的弊病;然而,当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与其市场比价背离时,市场上又产生“劣币驱逐

30、良币”的现象,即法律上低估的货币(即实际价值高于法定名义价值的货币,称良币)必然被人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法律上高估的货币(即名义价值低7实际价值的货币,称劣币),则独占市场,市场上往往只有一种货。币流通。这种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下Greshams Law)。(三)跛行本位制在此种本位制下,金银币均为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的支付额,只有金币能自由铸造,两者有一法定比价,在此货币制度中,银币事实上处于辅币地位,故称跛行本位,它是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过渡形式。与银本位制相比,金银复本位有以下优点:1金银并用,使币材充足,满足了当时生产扩大对通货的需求。2便利交易。金币

31、价值较高,银币价值较小,可分别用于大宗批发交易与小额交易。 但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复本位由金银币同为本位币,违背了商品货币的本质要求。随着黄金产量的增加和各种条件的成熟,西方主要国家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一)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由于价值符号能按面值随时向发行机构兑换金币,所以它们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证了货币价值和价格的相对稳定。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32、,自由熔化。所谓自由铸造,是指人们可将黄金条块向国家铸币厂申请铸成金币;自由熔化是指人们可自己将金币熔化成金块或向铸币当局换成金块。金币实行自由铸造与熔化,使金币数量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货币需求,也使金币的币值与其所含黄金的商品价值保持一致。3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由于黄金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并起到世界货币作用,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外汇汇率的稳定。18161914年间,是金币本位的全盛时期。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是英国(1816年宣布,1821年真正实施),其后,欧洲各国(19世纪70年代)以及美国(1900年)、日本(1900年)纷纷仿效。在金币本位制下,货币币值相对稳定,便于精

33、确地计算成本、价格和利润,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以及信用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而黄金存量有限,且在各国分配不均。因此,到20世纪初,多数国家因黄金短缺,价值符号无法兑现,而开始限制黄金的自由兑换和输出。金币本位制的基础不断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开始放弃金币本位,只有未参战的极少数国家(如瑞士、瑞典等)仍维持金币本位。美国在战后(1919年)恢复金币本位,而其他国家则根据本国的经济状况和黄金储备数量,分别实行变相的金本位制。(二)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又叫生金本位制,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或政府发行的“纸币”)

34、代替金币流通。银行券(或“纸币”)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为准备,居民可在一定范围内按法定含金量自由地兑换金块。如英国1925年规定,银行券每次兑换的最低限额是J700英镑(400盎司纯金)。黄金亦可以输出与输入。在第一次大战后的19241928年间,英、法、荷兰、比利时等国部实行金块本位。实行金块本位可节省黄金使用,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同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之间的矛盾,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则表明黄金货币的职能已开始萎缩。(三)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本国纸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

35、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实行这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国内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居民可按法定汇率购买外汇,在联系国兑换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殖民地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实行过这种制度。一战后,战败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如匈牙利、中国、波兰等实行这种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属于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其特点是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挂钩(1美元等于135盎司纯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它使货币供给量进一步摆脱了黄

36、金的束缚。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要受这些国家的制约。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于19301936年间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三、信用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管理纸币本位制,是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一)信用货币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金本位制崩溃的直接导火线是30年代经济大危机,表现为“商品过剩”和“货币短缺”。但是,就货币制度而言,其深刻原因早,在金本位制盛行时就已存在

37、。1金属货币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矛盾。从货币的特性来看,即便是金本位制,也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金属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的无限性的矛盾,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货币流通规律要求,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要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额相适应,然而,金银等贵金属是不可再生的物质,它们不仅产量有限,而且有双重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货币用途和非货币用途(如工业原料、首饰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相继采用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时,就已表明黄金供应开始与货币需求相脱节。在金本位制下,代用币部分准备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货币供应不足的困难,但其发

38、行量仍受黄金存量的制约,这就极难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若货币供应不足,金属货币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便告失效。随着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国相继发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并且可以人为调节其数量的媒介物作为货币。于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凭信用担保发行的、不代表任何商品的纸币便应运而生了。(2)金属货币的价值稳定是相对的。在金本位制下,通常所说的币值稳定是指本位货币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如英国1870年的铸币条例规定1英镑等于12327447格令(折合797克)黄金。但是,黄金本身的价值受金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历史上,美洲和南非大金矿的

39、开采,曾使欧洲发生过两次金价大跌和物价猛涨现象。此外,黄金的相对价值(即金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还要受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由于黄金的投机买卖和大量兑现,也使本位币的含金量(即金平价)难以维持,政府不得不一再改变本位币的含金量。因此,在金本制下,本位币代表固定数量的黄金,从而保证币值的稳定和物价稳定也都是相对的。(3)金本位制不利于国家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固定汇率制虽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各国为了保持固定汇价,往往牺牲物价稳定及其他经济目标,因而使各国政府难以执行独立的经济政策,采用任何商品来充当货币,都必然会出现上述种

40、种问题。因此,放弃金本位制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不兑现的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成为本位货币,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理由:(1)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流通造成的磨损或人为削刮,使铸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经常背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2)不兑现纸币能执行货币的种项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实质是检验商品包含的社会劳动,金属货币是用自身的价值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纸币则是直接代表一定的价值去衡量商品包含的社会劳动(或价值)。纸币可以以国家规定的或历史上继承的任何价格标度投人流通

41、,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是由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周转速度所决定的。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手段的货币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社会的普遍接受性,人们重视的是它的购买力。由于卖者将自己的商品或劳务换成货币的最终目的,是为在现在或将来用它去交换其他的商品或劳务。只要这种索取权凭证代表稳定的购买力,使其持有者买到的商品价值与卖出的价值物大体相当,就会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因此,不兑现纸币能独立地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总之,信用货币制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二)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1它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

42、。国家法律规定纸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即可用于任何数额的交易,任何人不得拒收。2不兑现纸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兑换黄金等贵金属纸币的发行实行发行准备制度,目前资本主义各国中央银行用作发行准备的主要是政府证券、黄金、外汇和商业票据等。准备金数额由政府确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各国纸币在形式上规定有一定的含金量,但不能兑现。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纸币都不再规定含金量。3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法偿货币(纸币和辅币)只占整个交易量的10蝉20,绝大多数的交易均通过支票和电汇转移存款的方式进行支付。活期存款成为货币供应量的绝大部分。活期存款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共同创造的,商业银行

43、在创造存款货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信用货币的性质使得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的需求量相适应这一任务,从金本位制下的金属货币自发调节转移到由各国政府机构人为控制。由于人类对经济规律认识的差距和西方国家扩张性经济政策,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但这一经济现象并不否认信用货币制度相对于金属本位制度的历史进步,人类寻求规律、克服自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第四节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货币对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类似于血液与动物有机体的联系,货币流通的顺畅与否,决定了经济运行得是否正常或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货币对经济的作

44、用贯穿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主要作用如下:一、货币是生产的推动力货币是生产的推动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商品经济中,新办企业只有先获得货币才能购置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原材料,才能开始现实的生产过程。生产开始后,还须用货币不断地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才能使生产持续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是生产和经营的最终目的。没有货币的有效投人和运行,企业难以获得预期的利润。此外货币还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二、货币是市场交换的工具在经济运行中,交换是一个核心。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质就是交换,即消费者购买

45、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与生产者向消费者出售产品,都是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产品市场上的交换活动完成的,而生产者购买或租人要素所有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与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出售或出租给生产者,也是通过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在要素市场上的交换活动完成的。如果没有交换,生产和消费活动就无法进行,经济运行就会中断。但是,如果交换是实物交换,则不但会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而且往往使交换无法进行。而由于货币是在产品或要素的交易中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因此,货币作为市场交换的工具,就能克服实物交换所存在着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难题,从而使要素供给者、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活动得以顺利

46、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并有利于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实际上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同时也是产权交易的工具,货币的产生使得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真正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三、货币是重要的经济核算工具由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可以用作比较、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价值量的统一外在尺度,因而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经济杠杆,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货币有关。如:价格、成本、利润等重要的微观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际收支、进出口额、总供给和总需求投资、消费、储蓄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税率、利率、汇率、信贷 要经济杠杆,都是由货币来表现与

47、计算的。 微观经济指标是微观核算的工具,微观经济核算又是宏观经济核算的基础。微观经济核算以单位货币为计量基础,从 产出等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有利于经营 产过程进行监督和对经营方向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货币宏观经济指标及其核算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货币把千千万万不同质的商品和劳务转化为可以总括和比较的经济指标,用来表明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发展水平和速度,从而能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宏观决策者及时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节,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尽量避免大的经济波动。四、货币是传递信息和配置资源的工具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主要是通过价格来进行的。价

48、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它具体分为商品价格、劳动力价格(即工资)和资本的价格(即利息)。价格作为传递市场信息的工具,有着灵敏性、公开性和综合性等优点,这是其他信息工具无法比拟的。货币通过价格波动,反映社会需求和供给成本的变化,指导商品生产者以最节约的方法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货币除了有传递信息的功用外,还有配置资源的功能。它可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利润、收入等指标反映市场供求状况,把生产要素引向高利润的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动员潜在的生产者,寻找最优的生产方法,生产社会需要的商品。五、货币是收入分配和积累的工具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成果最终要通过价值形式(即货币)来分通过分配货币来分配社会总产品,便形成各自的收入,其中一部分用于消费,余下的形成积累。因此,货币是收入分配和积累的工具。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便于人们作出投资和消费选择,人们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合适的消费结构和资产结构,以获得一致用。当燃,在币场经济中,货币分配劳动成果主要借助于价格机制进行,货币收人分配是以人们所提供的资本、土地或劳动为依据的,相应形成利润或利息、地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