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5739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6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基础会计学知识.docx(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会计学主编 童本立 吴俊英前言会计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会计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会计方法逐步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领域不断地扩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多层次的资金结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会计职业的社会化,要求会计学科体系教学侧重诠释会计工作的共性,以适应不同部门的会计工作。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能够满足会计学专业和其他经济学科、管理类学科本科学生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我们编写了这本基础会计教材。会计目标

2、是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2007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指导会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等,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本教材在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新准则为依据,注重吸收会计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又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的成功之处,循着读者群的认知规律定位,围绕识辨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这一学习目标展开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介绍,旨在“养其根,俟其实”,为后续与会计学相关的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教材的特点在于原理和应用并重,原理使读者能深入了解会计

3、循环,应用以面向经济业务循环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最后形成完整资金循环核算实例。本书在编写时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每章始有知识点提示,每章末有复习思考题,并辅以同步练习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本书初稿第一章、十一章有吴俊英教授执笔,第二、三章由冯晓付教授执笔,第四、九章由潘自强付教授执笔,第五、六、八章由任坐田付教授执笔,第七、十章由张颖老师执笔、第十二章由赵婧老师执笔。本书由童本立教授、吴俊英教授主编,总篡由吴俊英教授定稿。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特别是我校讲授相同课程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由于我们时间与水平有限,书

4、中内容可能存在一些纰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目录第一章 总论3第一节 会计环境及发展目标3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6第三节 会计假设11第四节 会计计量属性及选择16第二章 资金循环21第一节 会计对象21第二节 会计要素23第三节 会计等式30第三章 会计循环38第一节 会计核算方法38第二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40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44第四章 业务循环57第一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57第二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60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核算72第四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79第五节 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84第五章 会计凭证98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种类98第二节 原始凭证99第三节 记账凭证104

5、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110第六章 会计账簿112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112第二节 日记账114第一章 总论本章知识点:会计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会计既与外部因素相关,又受制于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对会计所面临现实社会环境的分析,提出会计目标,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本章重点介绍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会计概念的内涵特征,会计假设的推定、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了解会计及其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以期“养其根俟其实”。第一节 会计环境及发展目标一、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

6、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种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予以确认、计量、报告,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基本意义上的会计。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将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如原始社会的早期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记日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剩余

7、产品以及有了商品生产和以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交换,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职能或工作。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产生了农业记账员。中国西周时期,也曾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员,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1。古代会计主要指服务于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等。因此,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宋朝,以编制“四柱清册”来办理钱粮报销及移交手续2,具体算清并明确经管财务的责任

8、,后由官厅拓展到民间,逐步形成我国传统的中式薄记。在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近代会计基本特征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体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

9、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的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信息范围的不断扩大,会计工作效能的显著提高。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二、会计与社会环境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会计方法逐步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领域不断地扩展

10、。会计所面临社会环境按照层次分类,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文化制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管理体制、产权结构等。(一)外部宏观环境 1政治和经济环境。会计模式的选择和运行,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如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会计处理的随意性有极大的危害性。西方各主要国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概括、总结,在理论上进行规范化,使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都有了质的进步。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即会计重要作用的发挥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财政及对维护企业利益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2法律和文化环

11、境。在许多国家法律中,特别是税法和商法是会计实务的唯一依据。由于国家的法规体系对会计活动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和强制性的约束。政治法律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会计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着其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由于它特有的技术性,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会计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会计的进步程度及新兴会计方法与会计模式的实施速度,并直接影响到会计法规执行的结果。(二)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

12、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会导致对经营者监管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等。三、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之争。在信息提供的内容和提供对象上,“决策

13、有用观”认为,会计应向现时的投资人和潜在的投资人(包括债权人)提供其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经营责任观”则认为,会计应以向现时的投资人提供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在信息质量特征上,“决策有用观”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应与决策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首要的标准。“决策有用观”依存的是发达的资本市场,而“经营责任观”则立足于直接往来形成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西方各国普遍认可“决策有用观”。比较而言,“经营责任观”更适合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和市

14、场经济的发展。特别在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当前我国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凸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有两个要点: 向信息使用者应当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一、会计的内涵特征理解会计的概念,首先要对会计的内涵进行分析, 即

15、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会计基本职能包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反映是指“客观写照”,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包括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监督是指“察看和督促”。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监督标准,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查看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一)会计反映职能1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要以实物、劳动(或时间)和货币三种量度,但应以具有综合量度特点的货币量度为主。实物量度是为了核算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具有直观性,它

16、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实物指标,但实物计量单位只能用来总计同一种类的财产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不同种类的财产物资,更不能总计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它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具体确定某一工作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数量,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区别,对各种人员的劳动还不能以某种劳动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各种劳动时间的直接相加也并不表明企业单位的劳动总成果;货币量度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加性,为了克服实物计量单位的差异性和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会计核算应以货币量度为主,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

17、值指标。2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应记录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但还应面向未来,为经济管理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尽管会计所描述的是历史和过去的经济事实,而这些事实已经不可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对于决策仍是必要和有用的。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为了在经济管理中加强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如实反映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推断和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18、3会计在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会计反映的会计事项,不能遗漏和任意取舍,另一方面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出来,这样就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谓连续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应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不间断地进行登记。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既要全面相互联系地记录,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使之成为系统的会计数据,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利用。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要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会计的监督标准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计划和定额等。包括经济活动的

19、合法性、真实性、合理与有效性与进行监督。(1)合法性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依据财务收支的监督标准,对企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而引起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收入和支出、应收和应付款项、投资等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会计人员对于违反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标准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2) 真实性监督。真实性监督是指通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使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所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会计资料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进行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

20、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3) 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指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监督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节约和效率原则的监督,揭露经济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开展增产节约,挖掘内部潜力,堵塞漏洞,防止损失和浪费,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分为:(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预测的方法,预侧和分析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否与决策和计划的目标一致。(2)日常监督。日常监督亦称事中监督,是指按照会计的监督标准,主

21、要采用控制和审核的方法,对进行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为准绳,通过检查和分析已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如实反映是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而严格监督则又是反映的前提和继续。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随着会计领域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职能,如利用各种预测数据,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再如利用责任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

22、控制的“控制职能”;等等,都在进一步探讨中,但 “反映”和“监督”职能是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共识。二、会计的基本涵义人们对会计概念认识不尽相同。在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理论的两大学术流派是“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其中,“信息系统论”基本上秉承了英美会计学界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则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一)信息系统论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发表的文件公告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由于这一观点符合了当时社会的观点,并能较好地解释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因此,到七八十年代,成为美国会计理论中的主流派观点

23、。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含义: 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且将整个会计程序分为确认、计量、报告环节,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组成的。所谓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主要的信息来源。(二)管理活动论1980年在

24、中国会计学会成立的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1983年成圣树教授等人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看法,又否定了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具体表现为:会计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的技术程序管理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环节。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明

25、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应当而且必须提供相关人士所需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信息生成前的预测和决策以及信息反馈过程中的控制。因此,提供信息是手段,而控制管理才是真正的目的。综上所述,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也是在逐步发展和加深的,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会计的概念作如下界定: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三、会计学科体系会计的概念界定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由于人们对会计本质有不同

26、认识,引伸出不同的会计学科体系。国内外对会计学科的分类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是前苏联模式与英美模式。前苏联模式是按国民经济部门和会计工作程序划分会计学科。我国于本世纪50年代初引进这种分类方法,形成“会计学原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财务管理”与“部门经济活动分析”等主干会计课程。英美模式的会计学科体系主要是按照学科内容的深浅划分。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会计学的主干学科划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管理会计产生之后,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其中:财务会计仍旧按内容深浅分为初、中、高级会计。前苏联模式适合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行业、部门实行会计核算实践的需要,对会计专业

27、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分类的缺陷就显露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与会计实践出现脱节;重复与遗漏并存;容纳能力不够强;不利于学科建设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英美模式的会计学科体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多层次的资金结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会计职业的社会化,要求会计教学侧重诠释会计工作的共性,以适应不同部门的会计工作。通过对会计学科分类的回顾及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动态的了解,目前会计学科体系有如下两种分类:(1)按会计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特殊领域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会计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会计方法学

28、科、会计教育学科、会计史学科。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又包括会计核算原理、电算化会计;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方法学科包括会计方法学、实证会计等;会计教育学科包括会计教育学、会计人才学等;会计史学科包括中西方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企业会计学科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军队会计、社团会计等。特殊领域会计学科包括无形资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破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清算会计、遗产会计、司法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综合性会计学科包括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资源会

29、计等。(2)按会计学科的形成过程分类,可分为传统会计学科、引进会计学科、新兴会计学科。传统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引进会计学科包括电算化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包括会计逻辑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方法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第三节 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具有公理的性质,反映了会计核算的本质规定。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之所以称为假设,是由于会计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就可能有不完善的

30、认识。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就必须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趋势,以合乎事理的判断并规定一个前提条件,即假设会计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会计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而是根据会计的社会经济环境,从已被掌握的事实材料出发,并根据已被证实的理论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作为会计假设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性的,即是推导其他命题的基础;假设是不言自明的命题,它们直接与会计职业相关或是构成其基础;假设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会计假设应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不会互相冲突;每个会计假设都是独立的基本命题,并不会与其他假设重复或交叉。目前为会计

31、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在合伙制企业出现以后的会计实践中,对于业主家庭的收支和企业的业务以及业主的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的业务的会计处理,人们认识到会计资料的取得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它必须围绕一定的“主体”进行,由此产生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会计核算服务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的范围的界定。对会计主体的择定,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基础。一是根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一

32、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将集团或内部机构作为会计主体,如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会计主体和法人(法律)主体不完全相同,所谓法人主体是指由出资人出资组建,在政府指定都门登记,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单位会计主体和法人主体的关系有三种情况:(1)会计主体同时又是法人主体。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2)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主体。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分公司等;(3)法人主体但不一定是会计主体。例如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具备法人主体的条件,但在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这些子公司就不是一个会计主体,只能把集团公司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需要采用特定

33、的方法,把集团公司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扣除由于所属企业之间销售活动而产生的利润等。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现独立核算并提供反映本主体经营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成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每一个特定的、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只有首先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予以界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才能独立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

34、及企业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管理、控制经济活动。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二、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会计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总是一个再生产过程,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也会面临发生破产清算的可能。是否会破产清算以及何时破产清算是一个未知数,除非有充分的反

35、证明,都将认为它能连续地经营下去。为了建立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正常秩序和方法,会计建立了的“持续经营”的概念。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单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核算应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继续经营下去,不需破产清算。因而其资产将按预定的目标去使用,例如企业购入一台设备,预计使用8年,考虑到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以假设企业的资产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成品,直到设备使用寿命的结束,为此,该设备损耗掉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去。同时,其债务也将按发生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持续经营

36、假设为会计对象设定了一种运行的状态。在持续经营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会计正是在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下,才可能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使会计方法和程序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解决了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的问题,以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区分资产和负债成为必要,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三、会计分期假设一个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单位破产清算时才能最终计算确定并提供财务报告。但在现实

37、中这个命题无法成立。这是因为:一方面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何时停止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可能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单位破产清算时才去了解财务报告。由此,在会计实践中就需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规定在一个较短的期间内对其进行考核和报告,因此,产生了“会计分期”的概念。会计分期假设就是将会计主体(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较短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按期考核并报告其经营活动成果。它是对会计主体时间范围具体划分的假定。会计期间可以是“历年制”,也可以是“营业年”制。由于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根据世界各国对预算年度的规定不同,会计年度采用的形式有:公

38、历制(即每年1月1日起至本年12月31日),如中国、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士、朝鲜等国;四月制(即每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如英国、加拿大、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国;七月制(即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如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十月制(即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如美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会计分期包括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使得不同类型的主体有利记账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因为

39、,企业的资源流动会引起相应的现金流动,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的收付期间和资源流动的发生期间往往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可能出现两种交易记录的选择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记录企业交易最简便的做法是在发生现金收支时进行记录。这便是现金制或收付实现制会计。另一种交易记录方法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权责发生制要求在收入赚取之时便予确认,而不论何时收到现金。在赊销时尽管尚未收到现金,仍可记作已赚取的收入;在费用发生时,即使尚未支付,也被确认为当期的费用。由于这一方法不至于使企业的期间损益大起大落,因此,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的一个隐含假

40、设是: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一般的社会信用状况不佳,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风险。例如,某些上市公司可能向客户发货(或者直接虚开发票)并相应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或者,可能虚列费用及应付款项、计提秘密准备,以隐藏利润并回避对于投资者的分红义务。这类操纵往往导致企业的净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出现虚增或虚减。四、货币计量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求经济业务的处理选择以货币作为

41、量度来加以确认。对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核算,所采用的具有综合性的货币量度,旨在克服实物量度的差异性和劳动量度的复杂性。货币计量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这里包含:其一,以货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反映,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二,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存在用两种以上货币单位计量时,为便于会计报表的阅读、汇总,就需要确定以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客户资源等,往往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

42、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如上所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定,会计假设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但是,假设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假设成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假设就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良性”运作。第四节 会计计量属性及选择一、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即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

43、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西方会计学界一直流行这样的观点:“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美国著名会计学家KS莫斯特认为,会计计量主要由定量的财产(或属性)和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两个因素构成。即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要素。其中,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包括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两种;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

44、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很丰富。但是,成本属性只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反映资源过去和现在用到何处,不能代表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资源委托者的报酬。尤其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会低估,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2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在

45、本期重置或重购持有资本的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重置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够避免因价格变动的收益虚计,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重置成本确定较为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其次,重置成本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

46、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格。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可变现净值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但不适用于所有资产,因为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同时,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的缺陷在于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即假设企业资源随时处于清算状态。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体现经管责任的全

47、部要求。然而,由于现值计量基于一系列假设与判断,难以实现“硬”计量,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与决策的可靠性较差。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随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现值计量属性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5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因此,市价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

48、债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用户通过公允价值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做出对企业风险及管理业绩的评价。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尤其是虚拟资产和软性资产的计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期货” “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并未发生。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正在发生的业务的现时信息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影响的可能程度,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能够很好地解决会计对该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方面的问题。因为公允价值是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二、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会计计量模式由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组合构成。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