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817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23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知识讲义.docx(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货 币 银 行 学 范从来 姜宁 目 录前言第一章 货币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一、 货币的定义二、 货币的职能第二节 货币的演变一、 商品货币二、 代用货币三、 信用货币第三节 货币制度一、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二、 货币本位制三、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第二章 金融工具第一节 信用和信用形式一、 信用的本质二、 信用的形成与发展三、 信用形式 第二节 金融工具一、 金融工具与信用工具二、 金融工具的特征三、 本票、汇票、支票与信用卡四、 股票五、 债券第三节 利息和利息率一、 利息及其本质二、 利率与利率体系三、 利率的期限结构四、 利率的决定五、 利率的作用第三章 金融市场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构成一、

2、金融市场的定义二、 金融市场的作用三、 金融市场的分类第二节 货币市场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二、 贴现市场和大额定期存单市场三、 国库券市场第三节 证券市场一、 证券发行市场二、 证券流通市场的构成三、 证券交易的程序四、 证券价格及其指数 第四节 期货和期权市场一、 期货市场二、 期权市场第四章 金融机构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形成一、 金融机构的一般界定二、 金融机构的经济功能三、 金融机构的形成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构成一、 金融机构体系二、 商业银行三、 中央银行四、 专业银行五、 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二、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三、 我国金融

3、机构体系的改革 第五章 商业银行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一、 单一银行制二、 分支银行制三、 银行控股公司制四、 连锁银行制五、 代理银行制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一、 资本金业务二、 存款业务三、 借款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一、 现金资产二、 贷款业务三、 投资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其它业务一、 结算业务二、 信托业务三、 代理业务四、 租赁业务五、 表外业务 第六章 中央银行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制度形成与机构设置一、 中央银行的制度形成二、 中央银行的管理机构三、 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四、 我国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主要业务一、 中央银行的职能二、 中央

4、银行的主要业务三、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 第三节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一、 对金融业进行监管的必要性二、 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方法三、 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模式四、 我国的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 第四节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一、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配合关系二、 中央银行相对于的政府的独立性三、 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第七章 货币理论第一节 货币需求一、 货币需求的涵义二、 传统货币数量论三、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四、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五、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二节 货币供给一、 货币供给量二、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供给三、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一、 货币均衡与

5、失衡的涵义二、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三、 货币均衡的实现 第八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 货币政策的涵义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三、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 一般性控制工具二、 选择性控制工具三、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一、 中介指标的作用和基本要求二、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及评价三、 货币政策指标数值的确定四、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政策效果分析一、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二、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三、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和效果分析第九章 国际收支与外汇第一节 国际收支一、 国际收支的概念和统计二、 国际收支调节第

6、二节 外汇及汇率一、 外汇、汇率的概念二、 汇率的决定与调整三、 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四、 外汇风险及管理 第三节 国际储备一、 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二、 国际储备的水平和结构三、 国际储备的管理第十章 国际金融体系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概述二、 国际货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三、 欧洲货币市场 第二节 国际金融机构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二、 世界银行集团三、 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二、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状况三、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制度第一节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一、 汇率制度二、 固定汇率制

7、和浮动汇率制之争三、 最适货币区四、 外汇管制 第二节 本位币制的演进一、 国际金本位制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现状一、 牙买加协定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二、 牙买加协定后的国际货币制度运行三、 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四、 国际货币制度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参考文献 前 言 在全面阐述本学科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讨论一下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货币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关系的一门经济科学。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从直接的物物交换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之后,统一的商品经济分解成两个既相互关联

8、又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商品系统和货币系统。货币脱身于商品系统但又积极地影响着商品运行。货币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商品的市场价格并进而影响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影响着投资和消费。不仅如此,货币运行还直接影响着商品经济运行的秩序。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就会发生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异常的现象,使经济运行处于动荡状态;如果货币数量过少,又会发生商品价格下跌、资金奇缺、生产循环中断、投资行为紧缩、消费受抑制等现象,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显然,货币运行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经济分析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标志着货币的独立,而货币的独立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货币

9、关系的复杂化。在这种复杂化中,货币有着自己的独特功能和运行机理。这样,货币的产生、发展及其运行机理就成为货币银行学的一大内容。自从货币产生之后,它就以其独特的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者积极的作用。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丰富的货币理论。并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依据。相应地,货币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就构成货币银行学的又一研究对象。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金融化水平的提高,货币银行学不仅仅研究货币问题,而且从经济运行角度研究整个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形成与金融的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一词由希腊文译释而来,本意是支付,用来作为一切货币关系的总称。

10、16世纪,法国曾用“金融”一词表示一切与国家有关的货币关系,使其等同于财政。中国历史上一般用“金”表示钱,货币的借贷、资金的调剂也就称为“金钱融通” 金融。现代对金融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仅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广义的金融则指货币流通与货币资金的融通。这种区分是因为人们把货币流通理解为货币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转手的运动。这种运动直接依存于商品流通。而如果把商品从一般的实物商品和劳务扩展至金融商品,货币流通就有货币的产业性融通与货币的金融性融通之分。我们通过两部门经济运行模型,简单地分析一下货币的产业性融通和金融性融通。假定在一国的经济运行中,对外贸易不占重要地位,政府不

11、起重要作用,那么整个经济划分为企业和家庭两大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企业部门要进行生产,需要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各种产品再供应给家庭;家庭作为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则以其收入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及服务。企业与家庭之间形成一种循环,具体情况如图示。 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企业向家庭支付各种生产要素报酬 家庭 企业 家庭购买企业的各种产品 企业向家庭提供产品和服务 两 部 门 经 济 运 行 图 在两部门经济运行中同时进行着两种循环:一种是实物循环,图中和,表现为家庭的生产要素流向企业,企业的产品流向家庭;另一种是货币循环,图中和,表现为企业对生产要素支付的报酬流向家庭,家庭购买产品的消费支出又流向

12、企业。这种伴随着实物循环而同时产生的货币循环,称为货币的产业性流通。在这种运行分析中,隐含这样一个假定:家庭将得到的收入全都用于消费,企业又把从家庭那里得到的全部消费支出都用于生产,即在两部门的货币循环过程中既没有漏出量,也没有新增加的注入量。两部门之间货币循环按原规模不断循环,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永无止境。当然,这只是一种假定,实际上在两部门经济运行中更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企业将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支付给家庭后,家庭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企业的产品,而将另一部分用于储蓄。这种储蓄是家庭在一个时期的收入中不用于本期消费的部分,因而就储蓄本身而言,它降低了产品的需求总额,进而缩小了货币的循

13、环。企业不仅需要依靠家庭的消费支出维持简单再生产,而且还要投资,扩大生产。现实经济运行中,每个单位为购买用于消费和投资的产品所花费的金额不可能完全和它本期的收入相等。某些单位为消费和投资所花费的金额小于本期收入,成为盈余单位。如果这些盈余无法用什么办法来抵销,就会使购买产品的开支量减少,降低部门间的货币循环水平,进而可能引起实物循环的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信用关系把盈余单位的盈余引向赤字单位,由后者用于消费或投资,把储蓄资金转变为投资资金,使两部门经济中的货币循环不致于萎缩,从而保证货币循环的正常进行。这种在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产生的货币循环就称为货币的金融性循环。货币的产业性循环和金

14、融性循环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应该是包括货币的产业性融通和金融性融通的广义金融。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分工,货币银行学往往把货币的金融性融通作为分析的重点。 传统金融理论在分析金融活动时总是将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融资关系。这种概括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概括,即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关系归结为“交往关系”或“生产关系”。这种概括过于抽象。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康芒斯将人类的经济关系概括为交易,交易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交易的概念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化了,又使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交往形式一般化了,从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标准概念。相应地,人们将金融活

15、动中的金融关系界定为金融交易,即货币资金的交易。从历史上看,货币资金的交易晚于的产品和其它生产要素的交易,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金融交易的形成可以从社会分工和产权界定中得到解释:首先,货币储蓄与实际投资功能的分离是金融交易产生的前提之一。如果经济运行中没有储蓄与投资的分离,人们投资的资金需要全靠自我内部积累或内源融资,那么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其次,货币资金的交易是一种权利的让渡,金融产权的充分界定和保护是金融交易得以形成的前提之一。总之,从金融交易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经济运行中储蓄和投资功能的分离,储蓄者拥有货币资金但缺少实际投资的能力或机会,而投资者拥有投资机会和能力但缺

16、少必要的货币资金,从而必然产生资金融通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但由于金融产权的充分界定,资金的融通只能按照价值规律要求作为商品来交易,即有条件的让渡。这就是金融交易的基本内涵。金融交易中存在着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大量的金融交易费用。例如:搜寻金融交易对象的费用;金融交易谈判的费用;搜集借款人情报的费用;金融交易契约的维护费用;金融交易风险的防范费用。既然金融交易中存在许多交易费用,那么完全竞争和自由的市场机制就不能导致最优的金融资源配置。相反,目的在于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和改善金融运行效率的各种组织、工具、规则和交易管理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各种金融交易的组织和管

17、理制度就被创造出来,从而形成金融体系。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一般由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三大要素组成。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应的凭证,加速了储蓄者、投资者之间的融资过程,使金融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金融活动的效率也有所提高。金融市场则为双方通过金融工具的买卖进行融资活动提供场所或机制。金融机构的存在,一方面创造了流动性极强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则在融资者之间推动资金的流转,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金融体系的存在构成储蓄转化投资的必要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经济社会能否最有效地运用其资源,实现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取决于它的金融体系的效率。正因为如此,金

18、融体系的运行机制构成货币银行学的又一研究内容。在开放经济中,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运行既包含国内运行也包括国际运行,国际金融构成货币银行学的一大组成部分。而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体化发展,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国内与国际运行之间的本质区别将趋于消失。这将使得货币银行学在更高层次上得到科学的发展。综上所述,货币银行学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相当丰富,为便于学习,也为了与其它相关课程有所分工,我们首先讨论货币的一般问题(第一章);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再次讨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七章、第八章);最后分析货币与金融体系运行的国际化问题(第九章、第十

19、章、第十一章)。本书是在我们编写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货币银行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对学科相关内容的研究,结合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最新进展,借鉴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外的许多著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这些研究成果的作者和译者致谢。书中的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货币 为了理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必须确切地了解货币究竟是什么,货币具有哪些职能,货币的形式又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等问题。本章我们集中讨论这些有关货币的最基本的问题。 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的定义 “货

20、币”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常被使用,它的涵义乎是很明显。但此,在经济学里货币具有特定的涵义。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必须澄清货币的经济学定义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之间的区别。 货币的通俗定义有多种,其中之一是把货币等同于现金,象“你带钱了吗?”这句话里的钱显然指的就是现金。把货币仅仅定义为现金,对于经济分析而言是过于狭窄了。因为可开列支票的存款在流通领域中与现金一样,都可用以支付所购买的商品与劳务。如果我们把货币定义为现金,那么我们就难以把货币与人们所进行的全部购买活动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因为货币与购买相关联,才使货币问题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在现代经济学中必须把可开列支票的存款与现金一起

21、包括在货币的定义之中。货币的另一种通俗定义是把货币等同于财富。比如说“他很有钱”,即意味着他不仅有一大笔现金和存款,还有债券、股票、珠宝、字画、房子、汽车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从而把货币与股票、债券、不动产等相混同,那么在经济分析中就无法界定货币的基本特性。事实上,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但货币并不等同于社会财富本身,它只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在美国,货币大约只相当于财富总量的2,即使是最广义的货币也不超过财富总量的10 美小劳埃德B托马斯著,货币、银行与经济活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可见,把货币定义为财富显然又太宽了。货币的第三个通俗定义是把货币等

22、同于收入象“他的工作很好,能赚很多钱”这句话里的钱就是指收入。收入是一定期限内的流量,而货币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若把货币定义为收入,那么货币量将无法计量。比如,有人告诉你张三的收入为3万元,那么,你只有在得知他是每年还是每月收入这3万元之后,才能确定他的收入是高还是低。而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口袋里有1000元的话,你对这笔钱的量是完全确定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货币一词经常被人使用,但其涵义却是难以界定的。有些学者曾试图从法律方面为货币下定义。他们主张,法律判定货币是什么,货币就是什么。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管子认为,金、玉、珠等,产地遥远,得之不易,故而先王确定它们为货币。货币是什么

23、与法律规定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禁止某种物品用于支付,那么该物品就可能难以在支付中被普遍接受;而另一种物品则可能因为法律规定其为货币而被普遍接受;法律还可以进一步规定某种物品具有清偿债务的合法权力(法币),债权人拒绝接受它,则不能要求用其他的任何物品来支付现有的债务。但是,货币的法律定义不能满足经济分析的目的。因为,法律上没有规定为货币的物品也可能在支付中被普遍接受,象可以签发支票的存款已无人怀疑其是货币。另一方面,国家法定的货币在起作用,或者是客观经济运行提供了这种货币物品流通的基础,否则法律并不能把货币创造出来,即使是国家法定,也不能阻止人们拒绝接受该货币。在一般情况

24、下,人们可以通过拒绝出售商品和劳务给那些用法币进行支付的交易方的办法来阻止法币的流通。因此,对于什么是货币和什么不是货币,法律规定只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的出发点不在于货币的法律性质,而在于货币的职能。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仍然会产生分歧,主要是执行什么职能的物品才能定义为货币,因为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唯一为货币所具有的职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那些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物品才是货币。马克思也从职能角度给货币下了一个简洁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他还说:“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

25、而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85 。”据此,货币在概念上通常被定义为,任何一种在债务清偿、商品和劳务支付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物品。近来,有一部分学者主张从货币的实用性角度给货币下定义。比如,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好,都需要通过对货币状况的剖析来观察经济运行的状况,以决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而且也都要通过对货币量的控制实现对整个经济进程的干预和调节。因此,确定货币的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控制货币,并通过货币影响经济。从此目的出发,主张定义货币时应把那些可以由货币当局控制并且对经济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物品包括进去。这种实用性定义对于研究某些问题是必需的,但这

26、种定义能否具体化取决于能否从货币职能角度确定其界线。因此,货币的职能定义是最基本的。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货币在商品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一般而言,货币具有四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其中,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这两个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则是由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交换媒介 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是指以货币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当购买商品时,人们是用货币进行支付,而不是用商品进行支付;销售商品时,人们接受的是货币而不是商品。货

27、币充当着交换的媒介。货币的使用使得商品的购买和销售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并极大地提高了经济体系的效率。这种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分析得到认识。 众所周知,人们要生存就要消费,就要生产。在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每个人的生产活动都是相对单一化的,但其消费需要却是多样化的。为了克服这种单一化生产与多样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生产者就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他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货币没有产生之前,这种交换已能通过物物交换的形态进行。在物物交换的交换过程中,交换能否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第一,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是否为对方所需要。在对方不需要的情况下,交换行为不可能发生。第二,对方所提供的产品是否为生产者所需

28、要。在生产者不需要的情况下,交换行为同样不能发生。第一、第二两个条件称为需求的双重偶合。第三,双方在交换比率上能否达成一致。若双方无法在交换比率上达成一致意见,交换仍难以成功。 这种物物交换具有两大障碍。其一,需求的双重偶合制约着物物交换的成功率。需要的产品,期望与进行交换;但却不想要的产品,希望与交换;而又想和交换,如此等等。在交换过程中,为满足需求双重偶合这一条件,交换的每一方都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交易费用相当高。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逐渐较少依靠自给自足而更多地依赖别人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物物交换中相互搜寻所浪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将使

29、社会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物物交换的另一个障碍是许多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在物物交换过程中,交换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双方所提供的产品在数量上是否与对方的需要量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取决于产品在数量上是否可以分割。如果一头牛要用200斤谷子才能换取,那么,用100斤谷子与牛相交换,因牛不可分割划小,交换就无法实现。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上述低效率,使得间接的物物交易得以产生。人们并不直接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他们希望获得的物品,而是去交换他们确信会被拥有自己希望获得的物品的人所需要的物品,再用该物品去换取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一种物品用于间接物物交换的次数越多,人们接受它的愿望也就越强烈,最终它可能主要用于实现交换

30、,成为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由此可见,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存在是经济运行中由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主要原因,而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发挥又反过来通过交换效率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水平;并通过交换过程中等待和搜寻现象的减少,降低交换中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尽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效率远远高于直接的物物交换,但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我们仍可以发现存在着一定的物物交换。这是因为,第一,货币要作为交换媒介发挥职能作用,其购买力必须相对稳定。如果货币体系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也会趋于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物物交换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

31、。第二,在存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需求可能大大超过基于这种被管制价格基础上的供给,相应地,销售者可能不愿按这种被管制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商品,而是直接用商品去交换其他商品。在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需求远远小于基于被管制价格基础上的供给时,也会导致一定的物物交换。这就是说,当价格偏离市场均衡价格时,均有可能导致物物交换的产生。第三,在正常的情况下,不法厂商主要为了逃税,也可能使物物交换在一定限度内的出现。 (二)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以货币作为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动价值的尺度。在物物交换中,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偶然而简单地表现在与其相交换的商品上。只绵羊等于把斧子,匹布等于10担谷子,如此等等。如果商品

32、的总数是,那么物物交换中商品之间交换比率的数目(B),可由下列公式给出: N(N1) B 2在只有少数几种商品的远古社会中,物物交换体系具有可控性。比如只有10种商品,我们只需记住45个交换比率,即可保证整个交换体系的顺利运行。但如果商品的总数非常大时,物物交换中的B 将变成天文数字。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杂乱无序的,由此所发生的市场信号也无统一标准,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不可能根据市场信号进行生产和交换的选择。货币产生之后,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用货币这一统一尺度加以表现,商品的价值表现种类由B减至()种,这将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并因而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交易量、产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

33、 货币之所以能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各种商品和劳务本身都包含有价值,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价值的比较关系;其二,货币本身只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也有自己的价值。这正如尺子之所以能作为衡量布和绳子的长度单位,是因为布和绳子具有长度,尺子本身也具有长度一样。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不同,表现为货币的数量也不同,要发挥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比较货币的不同数量。因此,为了能够衡量和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也为了交换的方便,有必要确定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某一标准固定下来作为货币单位,并把这一单位再划分为若干等分。这种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

34、其等分,通常称为价格标准。最初的价格标准同衡量货币物品的重量单位是一致的。比如,我国秦朝时曾铸造过“半两”铜钱,货币面值的半两同货币的含铜量是一致的。英国的货币单位英镑,原来是重一磅的银的货币名称。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价格标准和重量标准逐渐分离开来,而是以某种观念单位计量货币。同时这也说明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是根本不同的。这一区别为货币的后续演变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三)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可以作为延期付款的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由商品的赊购赊销引起的。当货币用于偿还赊购的货款时,货币已不是作为购买的手段。因为商品的让渡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上已经分开。这种没有商品同时与

35、之相向运动,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偿还债务的货币,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最初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扩展到了商品流通领域之外,在财政收入和支出、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工资、地租、水电费等领域,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要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第一,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在货币贬值从而购买力降低的情况下,商品的卖者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心,常常不愿赊销商品,这样,货币支付手段的作用程度就会受到限制。第二,买者应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在无利或低利的情况下,卖者往往不愿赊销商品,贷者不愿发放贷款,货币支付手段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36、第三,确保到期偿还债务。在感到买者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或到期难以收回款项时,卖方一般也不愿赊销商品,货币也就难以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只有在上述条件都满足时,货币才能作为支付手段起作用。 (四)价值贮藏手段 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购买力的暂时滞留场所的职能。在物物交换中,任何一种商品的购买同时也意味着另一种商品的销售,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货币的产生使得这些购买和销售可以在时间上分开彼此独立地进行。这种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为货币行使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提供了基础。在现代经济社会,人们通过出售他们的劳动服务获取收入,但这种收入是在一个比较长的、 不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获得的,它不可能恰好与更为

37、连续的支出流量在时间上一致。因此,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贮藏购买力。货币之所以能作为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购买到价值相等的商品和劳务。 当然,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要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货币的价值或购买力稳定。贮藏货币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同数量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将减少。人们为了减少损失,就会放弃货币,而以其他资产作为贮藏手段。这样,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就将大大削弱甚至丧失。第二,流动性高。货币充当价值贮藏手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货币具有极高的流动性,能充分满足人

38、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因某种原因使货币的流动性下降,它将失去充当价值贮藏手段的基本条件。第三,安全可靠。贮藏货币的基本目的在于满足未来的需要。当货币贮藏可能使人们的财富因安全因素而蒙受损失或减少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方式来贮藏价值,这也将影响货币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并不是唯一的价值贮藏手段。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许多可以用来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资产。比如不同类型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债券、股票、房地产、珠宝、古玩等。作为价值贮藏手段,许多这类资产比货币更有优势,它们可能使价值增值,或者有赋税优势,或者能提供比货币所能获得的更高的利息率。进一步而言,货币作为价值贮藏

39、手段,其购买力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而波动,且某种类型的货币(现金)没有直接的外现收益,即以货币支付并且通常以利率表示的收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货币并不是最理想的价值贮藏手段。但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其他资产要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付则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二是就货币本身来看它的价值是固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债务一般是按货币单位确定的,因而在债务的清偿方面,货币有着固定的价值。如果人们需要有某种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就会产生持有货币的动机。当然,货币并不是具有这种便利特性的唯一资产,在债务应支付时到期的债券也有这种特性,但买卖债券包含着交易成本。 第二

40、节 货币的演变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随着进入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增多,数量增加,商品交换地域的扩展,交换关系的复杂化,货币的形态也经历着由最初的商品货币向代用货币、信用货币演变的过程。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形态仍在不断地演进着。 一、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从形态上来讲是指用商品充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存在。象最初的牛、羊、贝壳等普通商品,以及后来的金、银、铜等金属商品都曾充当过商品货币的具体形态。而从实质上来讲,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足值货币是这样一种货币,它作为一种商品供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相等。最早的货币是由这种足值货币构成的。这是因为,这种货币

41、不作为货币使用的可能性,能有效地保护货币持有人免受货币购买力大幅度下跌所产生的损失。用茶叶充当货币,当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大幅度下跌时,人们可以把它作为普通商品(茶叶)使用。这种保护机制大大增强了商品货币的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如果作为货币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急剧上升,大大超过其商品本身的价值,那么这种商品就会更多地被用作货币,而且这将会刺激这种商品的生产,从而使得一种商品的价值与它的交换价值趋于相等。 一般来说,作为货币的商品应具有这样四个特性:其一,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其二,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进行交换;其三,易于保存,即在保

42、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支付费用很少等;其四,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的交易。最初出现的普通商品货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特征。如贝,作为计量单位不需分割,也便于携带,作为外来商品,价值也高;牲畜则不那么理想,特别是一头牲畜分割之后,部分的价值总和就会远远小于整体的价值。但其价值高,又便于转移则是优点。只要商品交换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方面的矛盾并非是不能容忍的。但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上述矛盾越来越尖锐,普通商品货币越来越表现出一些不易克服的缺陷:体积大、价值小,不易携带;质地不均,不易分割;价值易变,不便保存;单位不一,不易计量;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等。这使得金属商品在货币

43、演进过程中逐渐淘汰普通商品成为货币商品。金属商品货币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为金属商品具有以下几种特性:其一,金属商品的稀缺性,使得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其二,金属商品的质地均匀,既可多次分割,也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还可冶炼还原;其三,金属商品不易腐蚀,便于保存,具有耐用性;其四,金属商品的生产量相对于这些金属商品的现存量而言是比较小的,这种供给上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其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特性使得金属商品成为理想的货币商品,世界各国的货币相继演变成金属商品货币。 充当货币的金属商品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商品的情况较少。这是因为,当冶炼技术发展后,其价值较低,用于交易过于笨重

44、,而且易锈蚀,不便保存。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有使用铁钱的记载;我国宋代四川专用铁钱,有些地方铁钱、铜钱并用,后来也间断有用铁钱的,但流通范围有限 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7、28。 。至于金银铜作为货币的先后顺序并非简单地、严格地从贱金属向贵金属演变。我国最早的货币金属是铜和金两种,进入周代以后,铜占主体,直至本世纪30年代还有铜元流通。黄金,在商代的遗址中就有所发现,但主要作为饰物,到战国时期,在古籍中已有很多用黄金论价之类的记载;到了西汉,在准确的记载中黄金不断出现,但东汉以后,黄金数量急剧减少,并很快失去了其作为货币的地位。白银,在西汉的著述中已经出现,但直到宋

45、代才逐渐成为货币商品;此后在与铜并行流通中,银一直占主体;直到本世纪30年代,白银才终止流通。西亚、中东、地中海沿岸,铜作为货币商品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至1000年左右。但在一些古文明较发达的国家,主要货币商品是银;黄金的出现也许更早,但与白银比,未占主要地位。公元13世纪以来,在西欧黄金货币逐渐增多,到18、19世纪货币商品已由黄金占主体地位 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7、28 。 金属商品货币经历了金属货币向铸币的演变过程。金属商品货币最初是以金属商品的自然形态(条状或块状,但主要是块状)直接充当的,史称金属块货币。在这个阶段,货币与充当货币的金属没有什么区别,金属可自由地充当或退出货币使用,货币也没有什么发行费用。但是,使用金属倾向每次交易都需要称量重量,鉴定成色,有时还要按交易额的大小把金属块进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