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6180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8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2(一)建设背景-2(二)建设基础与优势-8二、建设思路与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思路-10(三)建设目标-12三、主要建设内容-13(一)校企对接,推进合作新机制-13(二)创新机制,实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17(三)系统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21(四)强化技能,创建实境教学新模式-29(五)人才共享,校企合建专业教学团队-33(六)全员参与,构建全程监控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38(七)建设专业社会服务体系-44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46(一)机构设立-46(二)保障机制-49(三)过程管理与监控-50(四)经费保障-51五、实施步骤与内容-5

2、1(一)规划阶段-51(二)建设阶段-52(三)验收阶段-55六、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一览表-55七、建设经费预算-5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有关精神,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措施,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效应,提高我院机械制造及

3、自动化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特制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机械制造是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1、永州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战略对机械制造类人才的需求2009年,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随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作为湖南省唯一与两广接壤、距离东盟最近的永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商务部授予永州“中

4、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永州建成“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永州市委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和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意见就相继出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对接东盟成为该市对外开放的“第一菜单”。永州市于2009年在原蓝山新工业园、宁远十里铺工业园、道县工业园、新田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基础上组建了“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并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要经济开发区。仅一年之内,就成功开发了近20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近40万平方米,建成进出口达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加工企业近100家,逐步形成了五金、制鞋、玩具、针织等5

5、大产业集群。在重点建设“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的同时,着力做强凤凰园经济开发区,打造两个“百亿园区”。已建成面积22平方公里的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目前形成了汽车制造、生物制造、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五大支柱产业。去年,该开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1亿元,税收5.3亿元。随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加工贸易行业将落户永州,这将极大地促进永州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而要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转化为转移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必须做好培训这篇文章,形成“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培训格局。这对我院机械制造类专业提供了

6、极大的发展机遇。2、永州劳务输出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人口6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3万人,占总人口的八成以上,人均占地不足1亩。近年来,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新技术的运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扩大。目前,全市剩余劳动力已达106万人。如何转移100万富余劳动力成为永州市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三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来抓,并将转移100万富余劳动力列为全市10件大事之一。劳务输出是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

7、举。多年来,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永州外出务工人数一直处于全省较高水平,总数达110万人左右,占全省外出务工总人数的近两成,每年获得的劳务收入超过70亿元,占全市GDP的18。近6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一直缓慢增长,年均增长仅为2.2%,但同期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却保持较快增长,劳务人均收入4974元,年均增幅为7.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在70%以上。根据对永州外出务工人员的调研,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而从事机械制造业的在12%以上。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永州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3%,农村劳动力中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高达93

8、.4%。大部分农民工因为文化素质偏低而从事工资较低的工种,很难找到收入较高的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能型用工市场已趋向饱和,而永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且缺少专业技术,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加大,有些外出人员即使能够找到工作,也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条件差的行业,收入很难有实质性提高。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是进一步提高永州劳务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出务工之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9、,同时还有大量的体能型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进行职业技能再培训,以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经济收入。而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中,有60%的选择了机械制造类专业,这为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3、永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凭借着紧邻两广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人力资源,永州市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以变压器、微电机、精密铸造、车辆改装以及农用机械等为主的机械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1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乡镇

10、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8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1.5,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25亿元,农民人平436元,占农民人平纯收入的22.4;乡镇企业用于支农建农和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累计达8.86亿元,占同期国家对全市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30。虽然全市乡镇企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整体素质仍然不高;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名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缺乏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等。永州市乡镇企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要把乡镇企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引导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

11、广泛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将全市乡村集体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提高到19以上。即全市仅乡镇企业在未来的5年就需要机械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5万之多,以1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本专区培养计算,未来5年内共有机械专业方面生源1.5万,平均每年3000多人。同时随着永州乡镇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对机械制造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机械制造行业各岗位急需大量既懂机械设计原理,又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及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永州乡镇工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对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主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作为永州地区唯一一

12、所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制造类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完善的教学设备,完全能满足永州地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4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就湖南而言,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长株潭地区成为我省优秀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地,这里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南车株机、南车时代、湘电集团等一批主机企业,且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配套水平也在逐渐增强。据相关专项规划,到2015年,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将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左右;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装备制造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13、25%以上。上述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二)建设基础与优势1、深厚的专业内涵我院机械类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收全日制高职学生,具有多层次(中专、大专、成教本科)人才培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大类(机械大类)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品牌专业。自该专业创办以来,我院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加强专业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实验、实训设备技术含量。2、校企共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本专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专兼职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2人,

14、中级职称18人,硕士2人,双师型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4.59%,企业兼职教师6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定期邀请两校专家来我校讲学,并聘任了三名客座教授。3、“教、学、研”一体的教研水平从2003年至今,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80余篇,编写国家规划教材近30册,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市、院级科研课题25项。4、实境式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完善。现有两幢按照机械制造实际环境设置的机械制造实训大楼,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建有数控实验室、特种加工实验室、机加工实验室、钳工实验室、焊工实验室、注塑实验室、模具折装实验室等。实训中

15、心配有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普通车床、数显铣床、数显磨床、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及压力成型机等种类齐全的模具加工设备98台。建有CAD/CAM中心机房一间,模具设计中心机房两间,配备计算机150台,多媒体教室3间,与其它专业共用学院机房5间。5、校企深度融合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形式,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建立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天津华楦、湖南长丰集团汽车制造厂、湖南跃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永州旺龙

16、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可接受实习生300多人。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湖南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植根湖南装备制造业,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战略发展机遇,深化工学结合,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服务能力,打造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二)基本思路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

17、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立足永州、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为原则,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创新一种机制,完成两大转变,加强二个建设”的基本建设思路:1、创新一种机制集合政府、学校、企业、科研等各方资源,以政策为准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杠杆,以科研机构为后盾”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四整合(人才整合、内容文化整合、技术整合、资金整合),多主体共同制定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潜力,创新一种政教产研“多主体”共建专业的长效运行机制。2、完成两大转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即由学校单方育人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

18、式。二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由相对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转变为开放的、立体的评价方式。3、加强二个建设首先是加强“双师型”特色团队建设。采取引进、专项培训、访问交流、企业实践、岗位竞赛等措施,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水平。重点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推广能力,建设优质课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坚持专职教师轮替下厂实践,更新知识结构,增强能力,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强化团队“造血”功能,提高影响力。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建实景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逼真的或真实的职

19、业训练场所。(三)建设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坚持“立足永州、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原则,围绕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结合湖南作为中南地区制造业新兴区域的机遇,推进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实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实境教学新模式,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通过2年建设,将本专业打造成“机制有突破,模式有创新,就业有保障,资源有共享,行业有影响”的特色专业,从而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制

20、造与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和机床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面向机电设备制造业,从事普通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的程序编制、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普通机床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教学质量目标是:专业设置紧贴机械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产业和生产过程对接;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丰富的开

21、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和第三方评价制度;提升毕业生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一览表(如下图)系部教学质量总体监控教育教学质量校内监控教育教学质量校外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基本素质能力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训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教学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管理规则制度执行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企业反馈意见家长反馈意见毕业生质量跟踪相关信息反馈三、主要建设内容(一)校企对接,推进合作新机制1、建设思路以“产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合作办学、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2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走政教产研“多主体”相结合发展的道路。2、建设目标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制定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潜力,为我国机械自动化产业,湖南工程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永州市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3、建设内容(1)管理机制建设学院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永州旺龙科技、湖南跃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广汽长丰等企业及永州凤凰园开发区、永州萍州工业园、兰宁道贸易加工区等工业开发区共同组建了校企联合办学工作组理事会。负责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宏观调控校企合作的运行,合理配置学院、企业的资源,统一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工作机制建设学

23、院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主动与企业接轨,主动策划,主动出击,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办学的意识。为使企业在联合办学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我院采取优先输送毕业生给联合办学的企业,使企业得到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合作开发新产品。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循序渐进的首先实现学校与个别企业联合办学,然后是学校与相当多的相关企业联合办学,最终达到能满足学生生产实习与就业需要。为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学院和企业共同努力。制订校企联合办学成员准入制度,积极吸引装备制造企业加入校企办,扩大影响力。在理事会的统筹下。制订校企联合办学成员职责,规范学院、企业双方责权利。学院具有培养出创造性、新颖性、实

24、用性的人才和拥有最新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等优势,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人才、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利用学院提供的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提供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共建共享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3)校企交流平台机制建设开发并管理“机械制造自动化人才培养服务网络平台”,开展企业与学校间交流。将校企合作状况、企业文化、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和学校的重要改革与发展情况等内容实时在平台上公布。建立对人才培养理事会成员的交流机制。制定科学标准,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利用学院网站平台、学报、职教集团报等媒体对优秀企业进行宣传。4、建

25、设进度项目建设分三年完成,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项目进度见表1。表3-1-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项目进度表建设内容预期目标2012年验收要点2013年验收要点1、管理机制建设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广汽长丰等企业组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理事会。制订校企联合办学章程、校企联合办学制度等文件。校企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技术服务等。1.组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组;2.校企联合办学章程、校企联合办学制度等文件。3.修订校企联合办学章程、校企联合办学制度等文件;1. 理事会会议纪要;2. 理事会年度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3. 理事会年度工作

26、计划与工作总结;4.专业建设指导理事会年度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2、工作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对接制订校企联合办学成员准入制度,积极吸引装备制造企业加入理事会,制订校企联合办学成员职责,规范学院、企业双方责权利。1.制订校企联合办学成员准入制度;2.制订校企联合办学成员职责;3.与企业成员签订订单培养协议;4.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教学。5.与新吸纳企业加入理事会签订的协议;6.与企业完善订单培养协议;1.企业员工培训计划;2.制定建设方案,校企共同论证可行性,建设机械制造自动化实训基地。3.与新吸纳企业加入理事会签订的协议;4.校企共同建设机械制造自动化实训基地。3、校企交流平台建设开发并管理“机械制

27、造自动化人才培养服务网络平台”,开展企业与学校间交流。利用学院网站平台、学报、职教集团报等媒体对优秀企业进行宣传。机械制造自动化人才培养服务网络平台的建立。1.完善机械制造自动化人才培养服务网络平台;2.利用学院网站平台、学报、职教集团报等媒体对优秀企业进行的宣传报道。3.为优秀企业开展专场校园宣讲会。4、资金预算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项目预算投入21万元,经费来源及分年度安排见表2。表3-1-2: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费预算表 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财政投入合计责任人2012年2013年小计21周美蓉向国玲莫丽萍蒋国生何根茂罗 辉1、管理机制建设5382、工作机制建设4263、校企交流平台建设257

28、5、保障措施(1)成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项目实施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组建工作机构,确保经费到位,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掌握工作进展动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各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创新机制,实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1.建设目标立足永州、面向湖南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行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行业工作过程相对接,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校

29、企合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专业建设格局。2建设内容(1)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培训联合体机制鉴于目前一些企业只选用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应鼓励企业立足长远,树立成熟的合作办学思想,树立打造现代化的“学习型企业”的思想,把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上台阶、上档次的重要途径,形成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培训联合体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依据人才市场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等,由学校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围绕职业能力和素质共同精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交替进行,通过学

30、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生上岗“零过渡”,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还要极大地调动企业办学资金投入和资质整合投入的积极性。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拓展;根据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的需要,共同抓好员工的转岗培训;共同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使企业切身感受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2)校企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

31、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能否与企业等社会力量紧密合作并共同发展,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技术服务能力强的队伍、没有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就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就没有地位、没有优势,企业也就无法真心地、持续地参与校企合作,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我院校不断更新校企合作理念,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应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形成足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实力和魅力,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企业服务,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32、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通过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能通过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3) 在企业建立教授工作室机制在企业设立教授工作室,可促进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设立教授工作室,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行业发展趋势;可以熟悉企业的相关

33、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可以了解行业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在企业设立教授工作室,教师可参加企业的新产品研究、技术攻关、项目开发,将研发的新产品投入到企业生产中,实现教师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在企业设立教授工作室,让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很方便地参与教学,把课堂建立在企业,把企业引入学校,使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给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评聘讲师和教授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和落实。 (4)创建评价激励机制开发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人

34、才培养服务网络平台”,开展企业与学校间交流。将校企合作状况、企业文化、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和学校的重要改革与发展情况等内容实时在平台上公布。建立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科学标准,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利用学院网站平台、学报、职教集团报等媒体对优秀企业单位及个人进行宣传。3.建设进度和资金预算表3-2-1:建设进度与资金预算(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负责人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等投入第1年第2年小计第1年第2年小计1.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培训联合体机制222132.校企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222133.在企业建立教授工作室机制222244.创建评价激励机制415

35、2245.新增订单培养与顶岗实习企业0.50.51112合计10.51.5129716备注:第1年指2011年9月2012年8月;第2年指2012年9月2013年8月。4.保障措施(1)成立校企合作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对本专业建设方案中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人才共育机制、教师培养动力机制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2)按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办法等,对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定期检查和全面监控,以确保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3)建立激励机制,特别是注重调动合作企业人员和兼职教师的积

36、极性。(三)系统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1、建设目标目前,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滞后等现象,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与中等职业教育脱钩,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尽快适应机械制造行业发展需要是当务之急。加强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面向机械制造类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必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改变呆板陈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机械制造类企业实际需

37、要出发,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系统工程。2、建设内容(1)构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机械产品设计及制造流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各岗位的任职资格细化成能力素质模型的三大要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能力素质模型的三大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其中知识是对职业有用信息掌握程度,是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技能是有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需要通过生产实践获得;职业素养则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它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

38、。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调整学习时间的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性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订训练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

39、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本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图3-3-1 “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专业课程体系(2)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电气控制与PLC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核心专业能力体系课程包括:机械制图、Aut

40、oCAD、UG、Pro/E等。这些课程构成了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加工工艺课程;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授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大量的机电一体化

41、高技术设备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机电结合可以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70%左右,电类课程占30%左右,减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3)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和机械加工工艺4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其中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

42、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生产性实训等课程。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及应用、数控编程实训、加工编程生产性实训等课程。CAD/CAM模块主要包括AutoCAD、Pro/E、UG等课程。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加工工艺生产性实训等课程。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4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

43、来的“CAD/CAM应用技术”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应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4)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全面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多于10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