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6188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98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8页
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8页
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8页
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8页
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3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docx(2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案 二一二年十月目 录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与优势1一、学校概况1二、建设基础与优势2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总体建设目标与思路9三、具体建设目标与任务11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项目18一、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项目18项目一: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18二、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33项目二: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33项目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83项目四: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31项目五: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76三、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224项目六: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224项目七:社会服务能

2、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240第四部分 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264一、经费预算264二、建设进度270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275一、组织保障275二、实施保障279三、经费保障279四、制度保障280第六部分 预期效果282一、“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建成新体制282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取得新特色283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新突破284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跃上新台阶284五、社会服务交流合作获得新成果285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与优势一、学校概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

3、定专业、面向岗位定课程、面向学生定教法)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为深圳市及珠三角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占地面积1,398亩,建筑面积58.82万平方米,现设有软件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商务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信息技术研究所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10院2部2所,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3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443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33人,专任教师402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22人,占55.2%;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4、)教师323人,占75.8%。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奖1人,省教学名师奖2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深圳市“鹏城学者”2人,深圳市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7人,后备级领军人才11人。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单价800元以上)总值为12,411万元,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150个、公共多媒体机房21个、多媒体教室176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优,社会认同度高。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7届毕业生共9744人,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8.63%、98.13%和99.12%。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

5、上、干得好”,深受“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学生被华为、腾迅、联想集团、香港渣打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录用。学校经过10年的发展,办学成效显著,已经拥有了多项国家级办学平台。2003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35所之一的“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单位;2004年1月,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等七部委将学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确定为全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6年1月,学校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10月,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功申办省级示

6、范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1年,学校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学校现有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广东省示范性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思想政治理论优质建设课程2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近三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130项,获奖238个,其中,国家级(全国性)奖项102个,省级奖项103个,市级奖项33个。建校10年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2005年、2007年获“深圳

7、市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国家安全厅联合授予“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称号;2009年被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二零零六二零零九年度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被深圳市政府授予“深圳市促进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2011年学校获“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2011年学校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秉持“求学求真求发展、创新创业创未来”的校园精神,上下齐心,勤奋务实,力争把学校建设成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二、建设基础与优势学校坚持走“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之路,创新办学体制,完善优化合作机制,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深圳特区独有的发展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基础与优势1深圳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探索为我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深圳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难题与制度困境;将切实依法落实高校在人事、经费和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解决高校自主办学的活力,保障高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为我校创新“政校行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的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前提条件。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9、)对深圳的定位和要求,为我校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动力国务院下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纲要)正式确立深圳市“一区四市”的定位,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在纲要的指引下,我校将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一步,争当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努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3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我校具体落实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

10、供了方向和保障国务院下发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深圳要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积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并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治理模式改革,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探索新途径、新方式。”这对我校落实推进“政校行企”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4深圳市政府颁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1+7文件”,启动了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为我校人事制度改革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

11、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行政执行人等多方组成的事业单位决策权力机构,负责确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权。“1+7文件”对我校“政校行企”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指导和铺垫的作用,我校已被深圳市列入第二批试点单位。 (二)政策支持和产业环境的基础与优势1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力度学校办学10年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特别关爱。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等领导亲临学校新校区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广东省原省长黄华华、副省长宋海、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分管副厅长魏中林、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谭泽中也多次到学校指导国

12、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省级示范校建设及国家骨干校建设工作。2005年,市政府第四届十三次常务会议要求“市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开足通道,像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样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发展,力争早日将其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好国家级示范软件学院和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争创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深圳市政府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为全国一

13、流的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意见指出,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形成前校后厂(场)的办学实体。继续扩大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并规定市、区政府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因而,我校将在深圳市职业教育经费上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强劲的产业背景深圳市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突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深圳企业众多,行业发达,

14、有着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背景。2011年,深圳IT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451亿元,占全国1/7。15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9家企业入选2011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深圳又诞生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本土IT企业,全球和全国知名的IT企业也纷至沓来,这些知名IT企业如中兴、华为、腾迅、迅雷、卓望、IBM、ORACLE、联想、方正等,它们共同打造了在全球产业链里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深圳IT产业基地,显示出深圳IT产业的发展动力。2011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计划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

15、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强劲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和企业行业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信息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拓宽了合作对象的选择空间,再加上特区优惠政策的推动,为我校“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与优势1学校已经建设了具有特色鲜明的IT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紧紧瞄准深圳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设置,以软件、通信、信息设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专业占60%以上,已经形成了“信息”学院的办学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专业广泛吸收深圳高新技术、金融证券、物流和文化等4大支柱产业的行业领头人

16、与企业专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建设,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学校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现有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1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广东省示范性专业4个。2工学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聘请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并多次组织赴示范校考察学习等形式,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吸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新信息,迅速有效地推动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坚持试点实验、总结提炼、推广实施的工作思路,首先将软件技术、通信技

17、术2007级市外生源班确定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试点班,以先期开展工学结合改革的探索,然后通过对6个专业、30门课程、2个试点班开展工学结合的开发和建设,推出了关于全面启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通知,印发了工学结合改革实施工作指引(试点班级与专业)、工学结合改革实施工作指引(课程)等实施方案、从而指导和规范全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3工作过程导向,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教学载体,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构建适

18、应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突出技能培养目标,强化职业训练,注重道德素质教育,形成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企业与行业的调研与论证,邀请行业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及专业教师举行“头脑风暴会议”,针对行业发展情况及人才需求、专业定位、职业岗位群进行研讨,讨论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与岗位群的生产实际符合度,并据此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课程标准。根据企业工作过程的具体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和基本参照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使得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更符合工学结合

19、的改革方向。4以赛促学,技能竞赛融入专业教学学校大力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经过1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能竞赛管理模式,即集中申报、统一规划、学校主办、二级学院承办,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技能竞赛的参赛或办赛基本架构,制订了一系列技能竞赛项目的申报、设计、遴选、奖励等管理办法。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支持师生参加竞赛。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校每年举办英才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其中专业技术技能类项目全部来自企业一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组织的技能竞赛,取得丰硕成果。3年来,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130项,获奖238

20、个,其中,国家级(全国性)奖项102个,省级奖项103个,市级奖项33个。5.利用信息产业优势,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初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城市,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IT产业)聚集地。近3年,深圳的IT产业产值增长了18.6%,目前已经突破10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7。培育了一批以华为、中兴、腾讯为代表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IT企业。2011年,中兴、华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分别位居全球的第1位和第3位。在深圳加快转变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IT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渗透和带动作用,为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目前,深圳正在建

21、设“智慧城市”,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圳市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计划到2015年,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强劲的信息产业背景和行业优势,为我校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巨大优势,我校先后与400多家企业和单位合作,与123家条件比较优越的企业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平均每个专业有3-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直接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直接转换,实现校内技能训练与企

22、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加大引进、吸收企业的设备、软件和生产流程,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7个,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熟悉行业要求创造条件,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四)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的基础与优势1学校初步建立了一支“双师”素质高和“双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积极实施“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双师”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633人,专任教师402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22人,占55.2%;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

23、师323人,占75.8%。近3年引进高层次教师61人,其中具有博士或副高以上教师59人,聘请兼职教师388人次。学校重视培养教学骨干,选拔重点培养对象51名,其中学术带头人3名,专业带头人2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27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名。学校建立起外引内培的“双师”素质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制定了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等制度,促进了“双师”素质的提高和“双师”队伍结构的优化。目前学校拥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6.8%。 2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群众满意以党委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基宏教授为班长的校级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领导坚强

24、有力,建校10年来,学校党委班子每年接受群众测评打分,班子和校级领导得分均在95分以上。在深圳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由深圳市教育系统行评办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行评员,通过座谈会、明察暗访形式对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民主测评,参与调查的学生100%满意,教工100%满意,学生家长100%满意,在全市教育系统的满意度测试中名列第一。3中层干部队伍靠得住、有本事、执行力强学校党委十分注重中层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严格执行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干部岗位交流、能上能下、能高能低、人尽其才、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等干部任用原则,建立了一支靠得住、有本事、执行力强的

25、中层干部队伍。通过竞聘上岗,已经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高学历、高职称、年轻有为的干部队伍,为学校的再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4教职员工队伍乐于奉献、敬业创业、干劲足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时,评估专家在反馈意见中这样写到:“全院教职员工敬业奉献、乐于干事创业,已经形成了人心齐、干劲足、争创优、谋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在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力空前增强,大家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决心按照学校党委提出的创建目标,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五)存在问题与困难1.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有待完善学校“三会两办”

26、的体制机制创新虽具备一定的基础,机构的框架已经建立,指导思想已经明确,但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理事会中的著名企业数量偏少,常设机构的运转力度不够,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2.机制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经验,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和激励的机制,但力度还需加强,兼职教师聘任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稳定性的聘任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方面还需完善,公办院校多元投入的机制突破等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3.生源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较差我校目前的生源70来自深圳市,30来自省内市外。由于深圳本市生源数量限制,我校生源质量与同类高职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7、这为我校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类人才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低进高出,实现“双高”(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办学效益,教学改革的难度较大。4.内涵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新的二级学院的重新组建,专业建设的平台已经搭建,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验形成的集“教、学、作、用、鉴”为一体的“工程中心”平台已经构建,但由于新校区的搬迁,实践教学的基地比较薄弱,投入较大,配套的功能有待发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水平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偏少,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这一切,均需花大的力气进一步加强建设;需要通过国家骨干校的建设,改革创新,实现新的发展。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

28、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和关于确定“国

29、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为指导,主动参与深圳“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抓住新机遇,确立新标杆,紧贴深圳市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着力完善人才共育共管,互利共赢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总体建设目标与思路(一)总体目标以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形成“三会两办”新平台;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推动,深化专业建设,形成全面发展、“双核”培养、工学

30、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4个“教、学、做、研、鉴”一体化“工程中心”,新建10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一师双岗” 教师岗位管理改革,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坚持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体进步的“三全教育”理念,建构校企共育共管的学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就业率、高满意度办学效益;积极探索社会服务“常态化”新机制,把学校建成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信息技术研发、咨询及培训服务基地,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经过3年建设,使学校成为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骨干高职院校。(二)建设思路坚持“抓住新机遇,确立新标杆,创建新体制

31、,落实新举措,实现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扎实推进。1抓住改革机遇,以体制突破为动力,借势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把握深圳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机遇,充分利用深圳市政府“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工程”条件,积极破解地方政府全额投资的公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体制难题和制度障碍,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创建“三会两办”的校企合作管理新体制,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条件和政策,以体制突破为动力,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内部运行管理优化,增强办学活力。2依托特区优势,抓机制完善,趁势而上,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有效落实深圳特区

32、政府现有对学校创建全国一流、深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和校企合作研发、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资助学生实习就业、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力度较强的政策;用好政府新校区建设资金,一流的现代化设施及配套设备,打好发展基础;有效安排政府给予的办学经费,增强合作办学效益;在建设期内,进一步推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招生改革、鼓励校企合作等政策的配套,增加对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在税收减免、资金支持和科研立项倾斜方面的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3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深入改革,进一步深化内涵,以国际先进职业院校为标杆,突出特色,实施跨越发展积极利用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具备的较好基础,以新加坡南洋理工

33、学院、澳洲中央技术大学为标杆,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潜力,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优越硬件,在各二级学院建立“工程中心”,形成集“教、学、做、研、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发展,成果共享、互利多赢,进一步深化内涵,增强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形成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在4个重点专业建设基础上,积极申报创办深圳市正在创建的特色学院,实现新的跨越。4着力重点专业建设,以项目为抓手,示范带动,增强办学效益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7个建设项目为抓手,深

34、入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一师双岗”的师资管理改革,打造双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团队;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抓好常态化社会服务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示范带动,扎实推进,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学校办学实力,实现高就业率、高满意度办学效益。三、具体建设目标与任务(一)创建“三会两办”的政校行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1创建办学新体制,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建构“三会两办”的办学管理体制,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全面领导学校校企合作办学事务

35、;各二级学院(学生处)与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具体管理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教学共管、资源共享和就业共促;各专业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行企代表担任主任,分别指导各专业的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理事会的常设机构,统一管理全校合作办学行政事务;二级学院设立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合作办学管委会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管理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联系管理各二级学院合作办学办公室,协调学校人事、国有资产等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校企合作中的人、财、物。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积极探索多元投入办学新体制;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区充裕的场地、资金

36、等条件与企业的设备、技术、项目等合作办学,互利双赢,利益共享。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市政府现有对学校创建全国一流、支持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以及校企合作研发的激励政策;用好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资助学生实习就业,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多项政策;用好政府预算内生均1.65万元/年的办学经费;推进政府完善招生就业、新增专业制定指导、兼职教师聘任、校企合作办学等政策配套,主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优化做大做强的环境。3完善合作机制,深化校企紧密合作 确立理事会、指导委员会、管委会章程及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依据具体项目,分别签署“人才合作

37、培养”、“工程中心建设”、“兼职教师聘用”、“校中企(厂、工作室、公司)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区)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多类型的合作协议,制订学校(二级学院)合作办学办公室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建设功能满足、利益驱动的互利双驱,互促共赢的长效性机制,实现全程共育共管,多方位合作共赢。(二)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建设重点专业,优化专业集群 1共建4个校企合作学院,建好“厂中校”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的方式,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带动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改革。4个二级学院分别与深圳市易思博信息技术公司等组建“易思博合作学院”

38、;与中科红旗软件有限公司组建“红旗计算机学院”;与深圳电子商务协会合办“电子商务行业学院”;与中兴通讯、深圳联通等公司联合组建“中兴联通学院”。并与神舟电脑公司合作共建“神舟企业校区”;与深圳电子商务产业园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校区”,利用知行楼2万平方米实践教学场地资源、教学设施和新组建的“工程中心”平台,与合作企业实现多维深度合作,形成培养标准共订、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共育、实践基地共建、教育教学共管、就业服务共担的紧密合作,增强办学活力。2调整优化专业,形成IT专业集群主动适应深圳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专业;以重点建设的专业为核心,形成

39、4大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内核心课程、实训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共促带动。(三)探索多样化的全面发展、“双核”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加强工学结合,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全面发展,突出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双核”培养、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总原则,依托校企合作,共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事会继续发挥行业协会汇集订单的优势,利用行业协会的“行业订单”和中介企业“中介订单”以及就业大户的“直接订单”等形式,形成多形式订单培养。依据专业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探索“全程多维、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21”行企汇集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

40、专业探索行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信技术专业实施“四层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带动,推进全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构建课程新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优化和重构课程体系。在三年建设中,4个重点建设专业建构各具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好2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继续加强美国甲骨文课程、红旗Linux和金蝶软件的认证课程等企业(行业)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引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26部。依托学校承担教育部国家网络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的优势,按照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加强全校

41、专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3年建设,建成4个校企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库。3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增强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学校提供2栋实训楼,2万平方米专用场地,筑巢引凤,并通过设备优惠,引企入校,企业补充设备、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建设校中厂(园)。并通过政府的新校区配套建设资金,建好真实生产线或多功能仿真生产线,加强虚拟实训功能建设。4个重点专业分别建好4个“工程中心”,以此为平台,积极拓展功能,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和产品研发一体化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3年建设,4个重点建设专业校企共建,建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

42、。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设“厂(园)中校”,企业出场地、技术、生产性设备,学校补充相应设备。在现有基础上,全校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0个,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顶岗订单就业”一条龙实训基地建设,在市政府新校区实训设备投入基础上,3年投入3,617万元,完成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的优化建设,形成校企共管机制,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国内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4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以赛促学,以证促学采取每年2个大学期、2个小学期(1个月)“四学段”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安排好每年2个小学期共2个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三年培养期间,形成1次“认知性见习”、4次“生产性实训”以及最后半年“顶岗

43、实习”的实践教学层次,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已有的基于以赛促学、以证促学的“双促”教学,提高技能学习的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以上各类技能大赛,积极开展与企业合办竞赛、共同评价,提高实效性,提高全员参与度,提高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效率;进一步加强“双证”融通教学,职业资格高级证书获证率达到80以上。学生毕业前,专业对口技能和资格证书获证率达到98%以上。(四)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体进步的“三全教育”理念,建构校企共育共管的学生高素质培养工作机制;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通过机制、平台、保障体

44、系的建设,实现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办学效益。1建设“一会、双师”新机制,夯实学生高素质培养基础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落实校企合作框架下高素质培养的方案制定、队伍培育、渠道开拓、过程督导和成果评估;二是打造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校内辅导员和“行企”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业务培训的校企联动。2开拓合作共赢的培养平台,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一是完善第一课堂高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在加强7门必修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设立4大课组的高素质培养的公共选修课;二是合作开发高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高素质教育课程;三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深圳书城等单位共建高素质培养实训基地;四是

45、建设由创业街、电子商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园区”。3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措施,确保学生高就业率目标的实现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校行企四方的沟通与合作,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平台,拓宽就业的渠道和空间;二是通过实施“优质客户制度”,通过创建实训实习基地、召开校园招聘会等多种措施,建立多元人才输送渠道;三是强化两个评价,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职业水平测试等系统平台,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的自我评价与定位,加强企业对所招毕业生的评价反馈;四是加大对五种群体学生(心理有困惑、学习有压力、经济有困难、行为有过错、生理有残障)的帮扶力度,实现低进高出、全体进步的培养目标;五是出台创业项目的激励政策,每

46、年为20个创业项目提供总额60万元的资助。 (五)打造“一师双岗”的优秀双师队伍1实行教师岗位管理改革,给予强力制度保障在学校建好“企业名师工作站”、“兼职教师工作站”、在企业建设“教师访问工作站”。按照深圳市政府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将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任课要求纳入岗位设置管理。一是将教师岗位分为“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和“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两类,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含辅导员)设置校内、企业两个工作岗位;非常设岗位聘任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职专业教师实施“一师双岗”(学校岗位、企业工作岗位)管理。每位专任专业教师每学年在学院岗位承担480课

47、时的75%的教学工作量(360课时),另25%的工作量(120课时)在企业岗位完成。企业岗位工作量由带学生下企业(含校中企)实训实习、在企业授课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下企业调研、合作开展教学建设、在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每位辅导员校内岗位工作量为90%,校外岗位工作量为10%,校外工作量由带学生社会实践、做义工服务、开展企业培训教学、下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二是企业兼职教师“一师双岗”按照各专业的专业课总学时的50%以上设置。企业兼职教师岗位每人每年承担160学时的专业课工作量,同时,每个专业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教学班按兼职教师承担50%教学工作量计算,每班平均聘

48、请2名兼职教师。2探索有效激励机制,确保双师教师质量一是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主动下企业实践和为企业服务。将专任教师、辅导员企业岗位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职务提拔等范围,充分利用教师招聘、报销技能考证费用、博士下企业等措施,确保至2014年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二是建立契约管理和“常岗优酬”的保障机制,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与对口企业签订岗位协议书,企业选派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学校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岗位)每年每个岗位按10万元工作报酬标准,聘任3名兼职教师;每个兼职教师每年3.3万元工作报酬中,其中50%作为岗位津贴工资,直接支付给签约企业,作为企业提供人员岗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