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x(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林毅夫 董先安No. C2003006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委托课题组长:林毅夫课题组成员:董先安摘 要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正产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由此而发生的技术变迁、经济结构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推动社会加速转型。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稳定诸多方面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信息化赋予发展的巨大机遇。信息化改变了过去我们所面临的一些约束条件,我国可能在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发挥追赶者的后发优势。我们如何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最有效率地制定和
2、调整政策,以应对IT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带来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提供理性的解答。文章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厘清全球范围内信息化趋势方面的主要经验事实;(2)考察信息化趋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3)分析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约束条件和比较优势;(4)考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信息化特征;(5)研究当前我国合适的IT产业政策与技术选择以及相适应的制度创新。根据这些研究目的,我们将文章划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趋势本章讨论的要点是全球范围内信息化趋势方面的主要经验事实。首先,我们对讨论对象信息化及相关内容给出扼要定义;在第二节,我们简要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信
3、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现象;第三节讨论发达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发展经验;在第四节给出我国信息化趋势的重要经验事实。第二章:信息化与经济增长信息化通过IT资本深化和IT生产部门内部的生产率增长,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IT应用与扩散需要时间和成本,其经济增长潜力有待逐渐表现出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然是传统的资本积累与常规的技术进步,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根本性区别。同时,中国在IT应用与IT生产某些产业区段方面可以获得利益。通过促进IT扩散,可以帮助中国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第三章:信息化与社会转型信息化促进了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与IT就业直接或间接
4、相关的比例增加。同时,就业方式发生变化,未来的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对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掌握IT的技术工人与其他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发生相对变化。同时,IT大大节约了信息成本,出现组织结构小型化、组织层次扁平化的趋势。信息化对于国际分工、个人生活方式、政府行为方式等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信息化也带来数字鸿沟等社会问题。第四章:信息化对制度变革的需求信息化带来快速技术变迁,促进制度变迁。但是,信息化可能受到传统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制,而不能够把它内在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信息化的关键是制度、法治条件。信息化所面临的最重要制度约束是由IT产业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市场制度失灵,传统的市场与非
5、市场制度先天并不适应IT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我们有必要进行重要的非市场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促进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制度的基础作用仍然至关重要。非市场的制度创新是与市场制度相互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后者的功能。在克服制度约束方面,政府是最重要的非市场制度创新之一,必须发挥政府在协调、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政策建议应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原则,来对IT研发与引进方式作决策。技术引进不失为以较低成本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IT生产的产业区段的选择,包括IT的研发、生产和最终产品组装,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我国在组装为主的产品生产和软件开发方面大有可为。我国传统产业可以通过运用IT降
6、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率。而且,我国还应该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进行扶持。目录前言7第一章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趋势8第一节 信息化的相关定义8第二节 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9第三节 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经验13第四节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16第二章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18第一节 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18第二节 信息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20第三节 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23第三章 信息化与社会转型28第一节 信息化与社会就业结构和方式28第二节 信息化与社会组织结构31第三节 信息化、社会进步与数字鸿沟34第四章 信息化对制度变革的需求38第一节 信息化:技术变迁与制度创新38第二节 信
7、息化面临的制度约束40第三节 政府在技术变迁、制度创新中的作用42第五章 政策建议44第一节 我国的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44第二节 政府产业政策的技术选择46第三节 政策建议50参考文献53图目录图1.1 PC价格与销售9图1.2 IT消费与生产占GDP比重(1992/1999)11图1.3 IT企业的全球化12图1.4 NASDAQ与NYSE综合指数14图1.5 美国IT投资增长14图1.6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加16图2.1 美国IT投资21图2.2 GDP增长与人均拥有电话数量23图2.3 IT对美国劳动生产率加速的贡献25图2.4 1990-1999年IT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26图3.1
8、 就业结构的变迁28图3.2 OECD国家IT工人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1995-99)29图3.3 相关多样化31图5.1 中美发展阶段比较44表目录表 1.1 微处理器与存储器的改进9表1.2 全球PC普及率10表1.3 1992-1999资本存量占GDP比例12表1.4 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风险投资13表2.1 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表2.2 500家终端用户机构的IT方面支出比例21表2.3 IT与美国劳动生产率加速24表2.4 1990-1998年IT对GDP增长的贡献26表3.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IT应用对比35表3.2 WWW中国站点的地域分布36表3.3中
9、国互联网用户地域分布37表4.1 1965-1990年工业 R&D与通讯设备研究资助43表5.1 1991-1999年IT行业大公司R&D投资46前言发轫于发达国家,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的触角渗透了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正产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由此而发生的技术变迁、经济结构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推动社会加速转型。同时,ICT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例如,纳斯达克(NASDAQ)综合指数从2001年3月10日创造5068.62点的历史最高纪录后,两年来一路滑落到1000余点,沉重地打击了世界投资者对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信心,ICT革
10、命遭遇重大挫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产业(IT产业)也出现了迅猛发展之势,信息技术加速扩散。IT产业被寄予厚望,希望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人们认为IT产业在发达国家还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现在加入竞争,差距未远,应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寄望能够在尖端的IT产业发展上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另一方面,IT革命的起源地的发展波动和国内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给人们的热情泼上一盆冷水,许多人因而产生悲观情绪。上述种种直觉是否全面?我们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提供理性的解答。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我国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
11、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IT在我国可以运用的范围很广,对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事关重大。对此我们不应当视而不见;另一方面,IT产业涉及面很广,我们应当仔细考虑如下问题: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是否应该在IT产业的所有领域都与发达国家一较短长?或在技术选择上有所侧重?发展IT产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上述问题归结为:我们如何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最有效率地制定和调整政策,以应对IT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带来的挑战?我们的研究框架是,首先,着重研究信息化趋势以及IT扩散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考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信息化特征、分析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约束条件和比较优势,探讨当前我国合适IT产
12、业政策与技术选择以及相适应的制度创新,以此为基础,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第一章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趋势本章讨论的要点是全球范围内信息化趋势方面的主要经验事实。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对讨论对象信息化及相关内容给出扼要定义;在第二节,我们简要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现象;第三节讨论发达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发展经历;在第四节,给出我国信息化趋势的重要经验事实。第一节 信息化的相关定义按照世界银行(World Bank Group,2002)定义 信息化及相关概念有各式各样的定义,我们在比较各种定义之后,选择了世界银行的定义作为基准。这个定义最适合本文的分析。,信息技术(IT)指创造、储存和处理
13、数据的技术,包括硬件(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储存设备与桌面计算机)、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程序语言工具)以及应用软件等。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由硬件、软件、网络以及收集、储存、加工、传输和发布信息(包括声音、数据、文本和图象)的媒介构成。ICT部门分为电讯、传播部门和信息技术(IT)部门,包括相关基础技术、专业技能、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供应、运营ICT的厂商、消费者、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还包括直接参与ICT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的其他机构和合作者等等。IT革命首先是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革命,其核心是信息处理和沟通的技术,它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II)的基础之上。信息基础设施指信息赖以储存
14、、传输的电讯与信息网络以及相应技术与技能。网络类型包括宽频、主干、卫星、广播多媒体、互联网(Internet)和其他网络,其成份由人、电线、海底电缆、无线电波、卫星、发射塔、基站和相关设备(包括发射器、中继器、开关、路由器),以及相关硬件和软件构成。分为独立的局域网络和开放的共享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者包括提供普通网络服务和提供专业网络服务的操作员与运营商,比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s)、应用服务提供商(ASPs)、提供主页的公司、数据中心等。IT应用服务范围广泛,包括知识分享(如搜索引擎)、公共管理(如税收、海关、社会安全管理、公共支出系统等)、社会服务(如健康、教育软件)以及商业解
15、决方案(如公司办公支持系统,包括工资、财务会计、电子商务等应用)。在IT领域内,所谓内容(Content)是指利用IT、通过信息基础设施所处理、转换、发布的个人和团体创造的实际信息和知识(包括网站、在线图书馆系统、新闻、图象等)。IT产业是指与信息数据处理有关的硬件设备、软件、半导体以及电讯设备等行业。IT革命不仅使得IT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而且改变了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IT和IT产业所提供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储存服务能够使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生产组织、库存、销售安排等更为经济、合理,大大降低营运成本。在本文讨论展开之前,我们给出标题当中信息化的定义-所谓信息化,
16、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第二节 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时代的支柱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电脑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等,无一例外地以超常规速度发展。表 1.1说明,最近三十年来,微处理器与存储器的技术改进呈现加速趋势。表 1.1 微处理器与存储器的改进年份微处理器速度 (MIPS)晶体管存储器 (bits of DRAM)197140040.062,3001 K19724 K197480800.606,000197516 K197880860.8029,000198064 K1982802862.70134,0
17、00256 K19853866.00275,0001 M19884 M199148613.001,185,00016 M1993Pentium100.003,106,0001995Pentium Pro440.005,500,00064 M资料来源:上表映证了IT产业两大定律之一摩尔定律(Moores Law)-同样价格的微处理器容量和运算能力每隔18 个月增加一倍 IT产业另一大定律是梅卡弗定律(Metcalfs Law),它是指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联网,网络的处理能力呈指数增加。个人电脑(PC)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IT革命当中扮演重要角色(Jorgenson,2001)。从1960年至今
18、,随着PC技术性能提升,PC普及与价格下降以指数速度进行,而且从1995年以来,这个趋势加速(参见图1.1)。图1.1 PC价格与销售LN(PC价格指数)LN(PC实际销售)注释:纵坐标为PC价格指数取对数,PC价格指数从1961年616.40降至1999年0.36(1996=1),年降幅达19.4%;横坐标为PC实际最终销售(以1996不变价格衡量)取对数。资料来源:Gordon(2000)在信息化浪潮当中,由于各国的收入水平差异、国家政策诸多原因,全球PC与互联网普及表现为极不均匀的特点。以1995年全球PC普及率为例,美国PC拥有率是发展中国家PC拥有率的20倍左右(参见表1.2)。表1
19、.2 全球PC普及率1995年世界美国欧洲日本其他人口(百万)5,7002644771254,834PC(百万)25796541889占全球PC总数比例(%)1003721735PC拥有者人口比例(%)4.536.511.314.51.8资料来源:Petska-Juliussen and Juliussen (1996)IT革命的另一支柱是互联网。互联网起源于1960年代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的一个军事计划,1969年9月1日第一个电脑网络ARPANET上线,紧跟着网络通信容量呈指数扩张。直到1990年全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WWW)技术的出现,使互联网进入社
20、会的主流。接下来,我们对互联网的发展阶段进行扼要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分别的特点是:一、 自发阶段互联网的前身是某些特种网络、地方性网络以及主要由大学和政府机构建立的局域网络(如DARPA)。随后,政府开始资助这些网络联网,结果产生了一个学术机构的全球网络。在网络发展初期,美国国防部建立的ARPANET充当所有网络的基础网络。然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及其他政府部门参与进来。在网络发展初期,这些网络都是出于非商业目的。二、商业化阶段当网络使用者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商业部门发现了其经济价值。于是,应商业部门的要求,网络开始私营化进程。这个过程与无线电发展史极其相似:起初无线电
21、完全是出于自发兴趣,到1934年美国立法把无线电电波转变成国家资源,由国家拍卖给从事商业用途的私人部门,由此进入了商业化阶段。美国的管理部门1995年4月从互联网中彻底撤出(NSF停止给网络提供经费),网络开始加速商业化。随后,1996年美国立法撤除信息通讯混业经营的限制,正式拉开网络商业化序幕。三、制度化阶段这个阶段特点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商业部门从而有了必要的游戏规则。四、巩固阶段该时期竞争空前激烈,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比如,迄今为止,通用浏览器类型只剩网景、微软等2、3家。在这个阶段,企业为了在财务上生存下来,努力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由于激烈竞争,ISPs的数目大大减少。互联网用户持续
22、十多年呈现指数增长。据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11月发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6.55亿人,美、中两国用户数量列前二位。互联网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得信息的首要途径。根据Pew杂志的调查报告,2/3美国人通过网络获取关于政府、新闻、商务及医疗保健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等新经济形式迅速产生发展起来。IT革命不仅使得IT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而且改变了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IT和IT产业所提供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储存服务能够使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生产组织、库存、销售安排等更为经济、合理,大大降低营运成本。从而,IT革命对全球经济产
23、生巨大影响。包括硬件、软件和通讯设备等IT资本投资迅速增加,与IT有关的消费与生产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图1.2给出了1992年与1999年各国家和地区IT消费与生产占GDP比重。图1.2 IT消费与生产占GDP比重(1992/1999) 1992 1999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以色列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瑞典荷兰韩国英国台湾丹麦葡萄牙比利时芬兰爱尔兰挪威德国希腊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菲律宾泰国消费 生产资料来源:WITSA (2001);Reed Electronics Research (2001);IMF,2001上图显示,1990年代以来,各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在1
24、992-1999年间,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在IT方面的支出和生产增加幅度可观。其中,IT支出占GDP比例在各国之间比较平均,而IT生产部门占GDP比例的比例只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比较高,如欧洲的爱尔兰,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原因在于,半导体产业的组装部分集中在工资水平相对低的国家和地区。所以,东南亚在1980年代成长为半导体、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组装基地。此外,在IT产业的发展中,还体现了雪球效应。IT厂商选址时不仅关心短期的生产成本,而且要考虑到,该地区在长期内是否拥有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厂商会优先选择那些附近有巨大市场、拥有新生产工艺和发达的原料供应的国
25、家和地区。我们将在本文第五章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与此同时,各国IT资本存量急剧增加。表1.3给出了1992-1999年各国IT资本存量占GDP比例。表1.3 1992-1999资本存量占GDP比例(%)美国泰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省香港中国非ICT资本存量1491282257317911872128100172ICT资本存量144213832110192资料来源:Lee和Khatri(2003)从表中我们发现,在19902-1999年期间,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美国在IT资本存量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差距明显。ICT的普及应用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关
26、。总体上看,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ICT资本存量占其GDP的比重越高。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因此,IT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IT企业走在了前列。图1.3将IT企业与非IT企业1990-2000年期间的国际销售比例进行对比。图1.3 IT企业的全球化非IT企业IT企业企业的国际销售比例(%)资料来源:IMF,2001上图表明,1990年代期间,IT企业与非IT企业国际销售比例差距逐渐扩大,显示了IT企业在全球化方面的加速趋势,带动了全球化进程。由此可见,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比如,互联网经济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经济活动,它使
27、得国际贸易、金融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性商业操作更为便捷。接下来我们对发达国家信息化过程作进一步考察。第三节 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经验本节我们对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以及主要的经验事实作一个扼要的回顾。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可追溯到二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19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对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IT在经济当中创新、扩散与应用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于是,人们把信息化时代的经济称之为信息经济,或者新经济。新经济现象引发了社会公众、学术界和各国政府以极大的兴趣进行讨论。在处在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中,美国的IT一直处于领跑位置,I
28、T革命的支柱PC和互联网等技术多数起源于美国。而美国信息化的成功是与IT进入商业阶段分不开的。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美国IT产业崛起与风险投资业的支持关系极为密切。表1.3给出了1995年到1998年期间,美国风险投资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表1.4 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风险投资(百万美元)行业风险投资IT25,964计算机服务与软件12,722通讯8,054半导体与电子元件2,659计算机硬件2,529其他20,672医疗卫生6,624其他产品4,786消费品4,000生物技术3,670工业能源1,593总计46,636资料来源:U.S. General Accounting Of
29、fice, 2000在表中不难看出,在上述期间,IT行业获得的风险投资占全部风险投资的55.7%,可见,IT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极大地吸引了风险投资家的兴趣。同时,美国IT产业的崛起得益于NASDAQ系统的建立。1971年,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服务的美国NASDAQ证券交易系统建立,吸引了大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入1990年代之后,尤其从 1992 年开始,NASDAQ迅速扩容,与IT有关的上市公司股价连年翻番,成交量急剧扩大。到1999 年第一季度,NASDAQ的市场成交量已经超过了老牌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2000 年 3 月,NASDAQ综合指数更越过了 5000 点。图1.4对1971
30、-2002年期间NASDAQ与NYSE的综合指数进行了对比:图1.4 NASDAQ与NYSE综合指数资料来源:上图表明了NASDAQ相对于NYSE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活跃得多。在这段股市空前繁荣时期,涌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IT企业。根据上述数据来源,在2001年1月3日,NASDAQ创造单日上涨324.83,合14.17%的惊人记录。NASDAQ股价飞涨,孕育了一个个近似神话的投资故事。以Dell计算机公司为例,在世纪之交的大牛市当中,其股价从1991年的1.5美元曾经升到73美元,涨幅巨大;Intel由1991年底的5美元曾经升到119美元;微软公司则从不到6美元曾经上升到13
31、9美元,等等。1990年代以来,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的刺激,美国电脑、软件和通讯设备投资超速增长,年均达到30%左右的增幅。图1.5给出了美国IT投资在1990-2001年期间的增长情况: 图1.5 美国IT投资增长实际GDP增长通讯设备电脑及外围设备软件资料来源:上图表明,相对于同期实际GDP增长率,包括电脑及外围设备、软件以及通讯设备在内的ICT投资增长速度要快很多,其中以电脑及外围设备的投资增长最为突出。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IT资本深化(参见前表1.3)以及技术生产、扩散与应用进程。本文将在后面几章针对IT在美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中作用作进一步讨论。与美国类似,从 1970 年代到 1990
32、 年代,IT产业在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均是增长最快速的产业。但是,总的说来,与美国相比,上述其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表现要稍稍逊色。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作赘述。综合前二节的讨论,我们把发达国家信息化经历归纳为以下典型事实:第一、信息时代的支柱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电脑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等无一例外地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第二、PC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IT革命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普及应用呈现加速的趋势,促进了IT在社会、经济当中的扩散。第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自发活动、商业部门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紧密结合在一起。第四、IT在经济当中创新、扩散与应用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因此,
33、人们把信息化时代的经济称之为信息经济,或者新经济。第五、在发达国家中,处在技术前沿的美国的信息化一直处于领跑位置。第六、美国信息化的成功与IT进入商业阶段是分不开的。IT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极大地吸引了风险投资家和股市的兴趣。最后,我们作一个注脚来结束本节的讨论。从上述发达国家信息化的成功中受到启发,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韩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近年也纷纷设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以发展IT产业。而且,我国国内也长期存在关于二板市场的争论。正如本文后面部分的讨论,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有根本的区别,简单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不利于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因此,
34、我们不赞成我国现在发展二板市场,有关论述参见我们的相关讨论 参见林毅夫“二板市场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0年第77期;胡书东 “我国的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功能、定位与前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0012。我国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方式促进信息化正是本文讨论的要点所在。 第四节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信息化分别被列入1983年国家总体科技发展战略规划、1986年“863”计划、“九五”、“十五”计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主要战略任务。改革以来,我国IT/ICT产业发展迅猛,ICT扩散与应用加速。本节对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讨论如下:一、IC
35、T产品制造业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表明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产业规模是1997年的2.5倍,居国内各工业部门首位。位居世界第三。其中,通信产业完成收入4565亿元,是1997年的2.7倍,年均增长17.8%。中国IT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年前2.3%提高到5.8%。彩电、程控交换机、音响等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PC生产达到了相当规模,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重点产品和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产品结构逐渐升级;通信技术装备逐步由引进为主向国产为主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工业部门中第一大产业和外贸出口的最大行业。2002年前10个月,中国电
36、子信息产品出口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占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7.6%。我国电视机、DVD、手机、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等产品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的比重由1998年2.7%,2001年上升到5%,2002年达到6.5%。二、互联网根据200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083万台,上网用户总人数为5910万人(如图1.6所示)。图1.6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万人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3/1)二、软件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 ,我国软件业年均增长保持在30%以上,200
37、2年我国软件产业收入1100亿。全国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有6000多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已达到11家,中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通讯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 ,截止到2003年3月末,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47亿户,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5亿户,比上年底增加112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1亿户,比上年底增加1487.5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部。我国通信网络传输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交换实现了程控化。此外,我国在互联网企业、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方面发展迅速。综上所述,我们把我国信息化发展归纳为以下典型事实:第一
38、、我国巨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丰富低廉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我国继东南亚之后,成为世界重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基地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二、通讯设备、PC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普及应用呈现加速的趋势,促进了ICT在社会、经济当中的扩散。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大大加速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第四、政府的支持、社会需求与国内外商业企业的活动共同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第五、IT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迅速增加。从上述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事实,我们不仅了解到IT可以增加我们处理事情的效率,其重要性与日俱增。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发
39、展经验清楚地表明:信息化的顺利实现还决定于制度、经济、社会需求等诸多方面。本文接下来讨论的要点是:首先考察信息化趋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考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信息化特征、分析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约束条件和比较优势,探讨当前我国合适IT产业政策与技术选择以及相适应的制度创新,进而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第二章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本章我们着重考察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围绕着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为了回答信息化作为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如何,第一节对技术革命的历史作一简单回顾和对比,考察历次技术革命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了回答信息化以何种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在第二节,我们对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
40、机制进行分析;为了回答信息化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三节引入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关实证研究。第一节 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以ICT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正产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化这项快速技术变迁促进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该现象与十八、十九世纪后半页存在颇多相似之处(Bunch和Hellemans1994)。在讨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之前,我们不妨对技术革命的历史作一简单回顾和讨论。历次技术革命的共同点在于,技术变迁大大加速,有一系列大型发明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十八世纪后半叶开始,其特征是出现蒸汽机、纺纱机、冶金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广泛地
41、用机器取代手工器具。从知识与信息创新的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现精神(spirit of discovery);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电力、内燃机、化工、炼钢、电报电话等新技术的出现,科学在这次技术创新上扮演了决定性角色。正是在该时期,最早的研发( R&D )研究室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出现。技术革命有赖于知识与信息创新,但是,知识与信息创新本身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而知识与信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才最终导致经济增长。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必需要的科学知识,早在 100 年前就已经存在。而只有等到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需求条件成熟,技术革命才假自学成
42、才的天才发明家如瓦特(Watts)等人之手发生(Castells,2000),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率加速。同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社会经济需求条件变化的结果。技术创新由于科学家、厂商以及政府受到需求约束条件变化的激励而产生出来,并反过来影响社会需求条件,形成一种复杂的正反馈关系。根据第一章的讨论,IT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处理和沟通的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电脑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等支柱技术。但是,IT革命不是知识与信息本身,而是知识信息的大规模扩散与应用。换言之,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将知识与信息应用到知识生产与信息处理与沟通的设施上,并进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IT与
43、IT革命的关系,正如能源包括煤炭、电力、石油乃至核能之于工业革命。按照上述逻辑,在第一次、二次工业革命以及IT革命当中,知识与信息的扩散与应用才真正对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接下来对该影响进行简要的定量分析和比较。根据Crafts(2000,2001)的研究成果,历次大的技术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他考察了蒸汽机、铁路、电力和I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技术变迁因素分解为技术变迁所引起资本深化和生产方面的技术进步、应用方面的技术进步三部分。我们从表2.1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的速度呈现加速趋势。表2.1 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年%)时期资本深化生产方面技术进步应用方面技术进步总计蒸汽机英国17
44、80-18600.19-0.320.51铁路英国1840-18700.130.10-0.231870-18900.140.09-0.23铁路美国1839-18700.120.09-0.211870-18900.320.24-0.56电力美国1899-19190.340.07-0.411919-19290.230.050.700.98IT美国1974-19900.520.17-0.691991-19950.550.24-0.791996-20001.360.50-1.86资料来源:Crafts(2001)从上表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第一,历次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蒸汽机发明,其对英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每年0.5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分别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和末期的铁路与电力的发明对美国经济增长每年贡献高达0.56%和0.98% 有一个例外,铁路对于英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不上蒸汽机,原因可能在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取决于技术本身在经济各部门的应用潜力,技术的应用潜力越大,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越大;信息化过程中,肇始与二十世纪后期的IT革命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高达每年1.86%。这个明显的加速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技术变迁过程本身具有越来越快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