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700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前 言21、背景32、编制依据4一、信息化现状与需求分析61、信息化现状62、国内外发展情况83、需求分析10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121、指导思想122、建设原则13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141、发展目标142、主要任务15四、重点项目规划171、安徽道路运输物联网建设172、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建设203、数据中心建设224、呼叫中心245、商务中心286、综合业务平台建设337、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68、应急指挥平台建设389、运行维护平台建设43五、保障措施481、加强组织协调,共同推动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482、严格标准规范,有效保障信息共享和系统互联493、强化应用服务,充分保障业

2、务系统运行质量504、鼓励创新发展,全面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的各项工作505、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素质516、做好资金安排,确保信息化的持续发展。51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前 言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道路运输是交通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道路运输信息化也是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对于推进道路运输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现代

3、交通业转型,对于提升行业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安徽的重要时期,也是安徽省加速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制定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1、背景“十一五”时期,安徽省交通(公路、水路)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设备增长迅猛,规模不断扩张,运力和运量也不断的提升。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近15万公里,3座大桥飞越皖江,12道飞虹横跨淮河;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507公里,通航里程超过55

4、9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08公里,省会合肥至16个省辖市的高速公路可当日往返,县城1个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全省基本实现东西向3小时、南北向6小时车程,千里徽路一日往返;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66万公里,乡镇公路通畅率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99. 56%,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油)路、村村晴雨通车的目标;营运载客汽车已达8.27万辆,其中高级客车5261辆,中级客车8980辆,出租汽车4.7万多辆,全年公路客运量己达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82.13亿人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5和12.9;营运载货汽车31.45万辆,其中大型车11.70万辆,中型车4.99万辆,小型车14.

5、75万辆,完成公路货运量8.2亿吨、货物周转量628.44亿吨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3.0和15.8。2008年,全省站场建设完成总投资3.4亿元,六安市汽车客运南站、池州汽车客运总站、黄山市旅游集散中心、淮北市道路运输信息指挥中心等基本建成,安庆公路客运中心站、巢湖汽车客运站等开工建设。2008年,全省农村客运站开工210个、完工166个,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和招呼站3652个,截至2008年底,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6%,比2007年底提高了5.4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客运网络,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显著提速。为探索农村货运运营模式,服务新农村建设,组织15个市县开展了各具特

6、色的农村货运试点工作。依托安徽迅捷物流、邮政物流等,探索引进专业物流企业发展农村物流。和县、繁昌、当涂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建立了蔬菜、服装、水产品等专业物流市场和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省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力争在道路运输信息化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已成为我省实现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具备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期间,在进一步加速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将对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7、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以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交通发挥重要作用。2、编制依据本规划深入研究交通部、安徽省制定的与交通信息化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编制,以保持与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同时也是对这些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执行。规划的依据主要包括:“数字安徽”建设5年规划纲要(20082012),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2009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2009安徽省电子信息支柱产业规划软件子行业规划,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2009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

8、010),交通部,2007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交通部,2007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交通部,2006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与信息化部,2006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交通部,2006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交通部,2006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交通部,2006安徽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规划(2006-12研究报告)安徽省交通厅,2006安徽省ITS规划,国家ITS研究中心,2006关于加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交通部,2005安徽省公路路网综合管理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公路管理局,

9、2005安徽省公路水路交通科技中长期规划,安徽省交通厅,2004安徽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安徽省交通厅,2004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化指导意见,国家交通部,2004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交通部,2003安徽省道路运政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0022010),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2002安徽省道路运政信息化建设标准与技术规范,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2002安徽省道路运输业规划(20012020),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2001一、信息化现状与需求分析1、信息化现状“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构建成了全省统一的VPN虚拟专网,建立和完善了省运管局和各市

10、局域网,为全省统一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数据的互联奠定了通道基础;全省全面应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省局市处县所交管站”四级运管机构业务管理和网上办公;完善了运输业户、从业人员和运输车辆数据,初步建立了省、市道路运输数据库;搭建了全省运管系统软视频会议服务平台;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验收,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全省941家维修企业、61家检测站、72所驾校实现了与省、市行业管理机构的联网;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等市基本实现市内联网售票,滁州市、马鞍山市已与南京汽车客运站实现了联网售票,省交通集团汽车运输公司所属合肥、巢湖汽车客运站实现了售票联网;2008

1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道路运输客运业务网上许可,二级以上客运企业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络提出业务申请,查看业务流转进程,其他客运企业可以在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业务申请;省市运管机构门户网站陆续开通网上查询系统,社会公众可以直接查询省内主要汽车客运站班线和班次、检测员考试成绩、教练员考试成绩和资格查验、业务受理结果等信息,实现了快速、高效、多方位的信息共享;“安徽交通物流网”货运信息平台一期工作基本完成;合肥、阜阳等13个市依托“96333”运政服务热线开通了维修救援;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11500辆营运车辆安装了GPS,安装范围已由危险品运输车辆扩大到高速客运、旅游客运、长途客运车辆,各市运

12、管处建成GPS监控平台,部分市在长途客运站和重点路段安装了电子眼,实施即时监管,GPS通信协议已被批准为地方标准。以省、市两级监控平台为骨干的监控网络正在加快建设,10个市实现了对部分车辆的监管。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省运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规划;行业基础信息网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政府管理部门与道路运输企业之间、跨区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缺乏知识管理、决策支持,制约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管和应急指挥;政府管理部门应用系统建设重监管、轻服务,现有的应用系统无法满足为社会和公众高质量服务的需求;物流信息

13、化仍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物流信息平台整体效益未能发挥,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2、国内外发展情况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道路运输业在运输生产、经营和管理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已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等,道路运输产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迅速提升,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显著增强。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裹传递公司,为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美国UPS网络系统主要由UPS文件交换系统、UPS联机全球货运系统和UPS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组成。该系统使客户直接存取UPS网

14、站,使发货人能够跟踪包裹、联机订购供应品、查看在途时间选择方案、确定到货地点以及许许多多其它的事情。发货人利用因特网填写发货申请单,每办理一次托运手续时,就建立了客户数据库。所有的客户信息组成了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对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客户的地区分布、货物的类型和客户的需求类型,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TNT公司是澳大利亚经营快速货运的一家最大公司。TNT仅在英国就设立了300余个服务网点,为用户提供门到门的快速运输服务。经常使用TNT公司服务的客户可以通过可自动处理货运单证的计算机系统,托运货物,由计算机自动地处理和打印必要的单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客户直接进入

15、TNT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取得实时的信息,客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直接要求运输服务,例如制造厂家可以通过终端要求TNT公司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及时地送达生产流水线上。美国灰狗客运公司的大型客运站设有客运调度和管理中心,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对所属车辆进行调度,对线路上的车辆实行监控,还设有旅客自动化问讯系统及计算机售票系统等,目前客运站已在全国形成网络,旅客可在一处购票,全国各地换乘,十分方便。 国内道路运输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智能交通信息化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部奥运场馆、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奥运专用行车路线的全天候电视

16、监控和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在全市建立交通指路系统和奥运专用指路引导系统。全国大部分部分省市实现了危险品车辆及客运车辆的GPS和视频监管。个别省实现了道路运输证及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电子化管理,营业性道路运输车辆、驾校教练员采用 IC 卡证件,实现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年度审验、稽查违章等业务办理的刷卡电子化管理,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按需生产、零库存、短在途”

17、的目标,我国物流行业已经达成共识,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流”主导“物品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物流”的准确配置,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降到最低。可以说,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和关键。加快道路客货运输发展,适应世界运输发展趋势,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推进道路运输业信息化进程,逐步建立智能化道路运输系统,使道路运输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而要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道路运输生产各环节间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衔接,加强运输与生产、仓储、流通领域的协调,

18、都要求将现代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道路运输领域,提高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国外道路运输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也证明,对公路建设与运输经营管理的传统技术进行电子信息化改造,并逐步实现道路运输智能化,是道路运输发展的必由之路。3、需求分析“十二五”期间,我省道路交通在总量、结构、质量等各个方面将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对交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追求安全、便捷、经济、舒适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需要交通行业能够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服务内容要

19、更加丰富,服务范围要更加广泛,服务手段要更加经济和便捷,服务质量要更加优质。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将成为“十二五”交通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人为本”是发展交通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未来几年里,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大和网络的延伸,对交通部门保障网络畅通、提高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挖掘现有交通网络潜能,最大程度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增强交通网络的可靠性,保障和扩充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同时,运输结构变动加快,对运输速度、质量、服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交通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

20、企业效益,改进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系统化、高效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全行业的运输组织和管理效率,极大地缓解运输的瓶颈制约作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种运输方式间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传输和控制,从而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推进一体化综合运输发展,缓解总量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全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实施市场监管、安全保障和公众服务方面充分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需要以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依托,加强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调控和监管能力以及服务质量,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全方位提高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

21、科学执政的能力。同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的交通出行,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交通运输引发的安全问题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运输安全问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应借助信息化手段构筑安全源头管理、预警、应急处理等全方位交通安全体系。加强覆盖路路、站场、车辆的网络与节点的重点实时监控、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指挥系统,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升遇险救援水平,改善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1、指导思想紧密围绕我省道路运输业实现新的跨

22、越式发展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基础”的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机制创新,以道路运输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合为先导,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现代物流、推进智能交通、促进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安徽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效率和安全性能,提高道路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提高道路运输业全行业管理效能,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建设原则以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共享、利用为先导,以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优化服务水平,保障运输安全,增强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推动运输产业升级为目

23、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努力做到整体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先进性与经济性相结合,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安全与开放相结合,坚持高起点,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追求高效益,全面推进我省道路运输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应。1、以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共享、利用为先导。信息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必将成为我省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基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全省道路运输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之间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进而充分开发、利用,发挥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应,是我省道路运输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以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优化服务水平,保障运输安全,增强运输能力,提

24、高运输效率,推动运输产业升级为目标。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应用,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公众需求和政府履责的要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我省道路运输业信息化建设。3、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是保证信息化工作科学有序推进的基础。从我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全行业信息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在全省统一规划的信息化框架下,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工作,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4、努力做到整体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先进性与经济性相结合,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安全与开放相结合。从网络和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选择先进且

25、成熟的技术,满足当前的实用性,并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节约有限的投资。注重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确保网络和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效性、信息的保密性。满足系统在长生命周期内持续的可维护和可扩展。5、坚持高起点,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追求高效益,全面推进我省道路运输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应。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入分析全省道路运输业发展态势和迫切需求,瞄准世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协同,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1、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功能完善

26、、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全省道路运输业务综合管理统一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和运行维护平台,形成安全、可靠、可管理、可控制的全省道路运输业信息化体系。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数据交换,构建网络化市场监管体系;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及服务,构建不同层次的面向社会的公众信息服务网,形成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普及GPS、GIS技术应用,建立营运车辆监管网络,构建安全生产监控、应急指挥、救援服务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推广物联网、RFID、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显

27、著提升全省道路运输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安全性能。2、主要任务“十二五”安徽省道路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一个网络、两个门户、三个中心、四个平台”。如下图所示,所谓一个网络就是由道路运输政务内网、道路运输政务外网、企业网、国际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器网、监控网、卫星定位网等各种网络交叉互联组成的安徽道路运输物流网;两个门户是指作为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前端展示,面向全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内部的内网门户网站和面向社会公众和道路运输企业的外网门户网站;三个中心是指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面向道路运输企业和社会公众提

28、供咨询、投诉、救援服务的呼叫中心以及面向道路运输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商务活动(如预订、结算等)支持的商务中心;四个平台是指整合全省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业务,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综合业务平台,服务于道路运输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包括政务公开、信息查询、出行服务、运输服务、培训服务、维修服务等,实现网上受理,网上查询,网上处理,网上回复等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对出租车、危险品货物、客车等重点车辆和客运站、物流仓储等站场进行监控,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对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统一协调、调度的应急指挥平台和对全省道路运输物联网上的设备及所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监控、维护和管理,保护网络和信息系

29、统免受病毒和不良行为的危害、攻击,实现安全管理的运行维护平台。四、重点项目规划1、安徽道路运输物联网建设安徽道路运输物联网是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节点,各地、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大中型客运、货运、运输服务、车辆维修、装卸搬运和仓储企业为不同等级节点的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其核心任务是建设安徽省道路运输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和开发安徽省道路运输物联网。到2012年,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内网主干带宽达到4M以上,支持大容量并发多媒体视频流传输,实现省、市、县三级高速互联;以省道路运输信息中心为中心,依托国际互联网、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应用光传输、无线传输、射频通信、传

30、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全省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外网,到0年全面覆盖全省大中型客运、货运、运输服务、车辆维修、装卸搬运和仓储企业的车辆、重点场站及重要物品,实现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实时信息采集与共享;在全省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基础上,通过安全设备逻辑隔离,构筑高速、安全、互联互通的安徽省道路运输物联网。2、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建设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作为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前端展示,提供集成化的电子工作空间,让各个部门的用户通过一个单一的信息入口,个性化的、基于角色的集成访问各种后台应用系统、信息,并通过丰富的协作功能实现与其他部门高效协作。如下图所示,内、外网门户的核心是用

31、户操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整合。纵向维度,整合垂直部门或单位的信息和应用,面向全省道路运输管理机关及所(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基于政府部门跨部门网上业务协作,满足工作人员个性需求的信息化服务,在单点登录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接入,依托门户来管理和共享留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化基础工作和共享交换服务,成为工作人员网上办公、交流、学习和获取资讯的门户。横向维度,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和应用,加强各业务部门的协同力度,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将各级不同信息系统连成一体,统一入口登录、在同一个界面进行信息展现,建立以统一门户网站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在资源上以数据的获取和整合利用为核心,通过

32、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自动获取,将信息资源整合,提供基于网页的最佳设施和连续服务支持。个人维度,一目了然的工作台,围绕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可以自主定制个人的个性化门户界面,一目了然的展示自己的工作、工作解答、任务待办、个性化资讯等信息,让大家能够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将要办理的符合当前用户权限的业务。其主要功能应包括: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整个面对最终用户的接口,通过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连接所有各个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发布,利用内容管理服务,提供各类重要信息的发布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门户访问到各类信息;整合现有和新建的应用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服务,可对门户网站中的内容进行全文检索;门

33、户网站应集成平台统一的用户管理体系,并配以相应的权限控制,实现各应用的统一登录;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网站群协同工作和负载均衡。3、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是稳定的,业务处理是多变的,相关业务主题的获取和实现是数据中心项目应用价值所在,也是数据中心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要充分利用已积累的大量信息数据资源,通过对道路运输业务管理的整体分析,遵循“以数据为中心”的原则,把数据作为设计的中心,对各种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和集约化处理,建立动态或静态关联模型,实现对数据资源进行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层集中服务的数据环境,保证综合信息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统一的数据定义和命名规范,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

34、完整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通过对数据中心数据的挖掘展现,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如下图所示:数据中心采用省、市两级进行部署,省和市两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的级联。在数据中心系统建设中,要做好支撑系统软硬平台的集成、标准规范的制定、元数据的管理、异种数据源的集成、数据抽取、转换、清洗、装载(ETL)过程设计、操作型数据存储(ODS)层设计、数据仓库设计、业务主题的获取和实现、系统性能的调优等工作。 支撑系统软硬件平台的集成是整个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系统软件在相关网络、主机上的可靠运行是数据中心建设成功的保障。标准规范的制定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前提,只有在确定了数据标准、技术

35、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之后,才能保证数据中心的数据可用、准确、可信和完整。元数据管理其实是数据标准的结果,是描述数据中心相关信息的数据,元数据模型的建立、元数据的维护迭代是ETL实现、ODS层设计、数据仓库设计乃至未来辅助决策、主题查询的关键。ODS层的设计,确立了数据中心对数据信息的完整视图,是构建数据仓库实现决策分析应用的前提条件。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存储系统的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建设、软件系统建设、基本数据库群的建设和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均采用SAN架构的存储系统建设,达到TB级海量数据存储能力,为本级道路运输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管理及运

36、行平台;为远程信息系统按权限调用道路运输信息提供共享和交换机制为本级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提取提供数据源支持。建立灾难备份系统,2012年之前,关键数据实现远程实时备份,关键业务系统的主机实现热备份,关键业务系统的网络部分实现热备份;2015年完成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实现在重大自然灾害时提供完整的数据动态备份和应用动态备份,以保障系统的快速恢复,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基本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应用服务。基本数据库群建设,应在2012年完成法律法规数据库、人员信息数据库、业户信息数据库、处罚信息数据库、统计信息数据库、交通运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客运信息数据库、货运信息数据库、车辆信息数据

37、库、运输服务企业数据库、车辆维修企业数据库、装卸搬运企业数据库、仓储信息数据库、公路运输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源的集成、数据抽取、转换、清洗、装载,构建全省道路运输信息资源数据仓库。到2015年,逐步完成各种辅助决策所需的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建设。4、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又称客户服务中心,它是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和道路运输企业提供服务的窗口。呼叫中心将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多项功能,并集成其他信息化系统,向用户提供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以及Internet等多种接入手段,能为客户提供多媒体响应服务,处理用户

38、提出的要求、质疑、投诉、建议、咨询等,是一个完整的多项功能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呼叫中心主要完成用户接入、服务受理、数据采集及部分信息预处理工作。呼叫中心的基本功能包括:自动语音咨询、来电呼叫分配、人工座席服务、三方通话、强插、强拆、监听、三方操作、通话自动录音、恶意来电号码屏蔽、黑名单、来电号码及用户资料即时弹屏、电话调查、自动语音识别、自动语音合成、短信自动收发、自动拨号、录音提取与回放、统计、分析、查询、考核等。2012年之前,在现有96333服务热线的基础上,整合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内外网门户网站及和热线系统,应用语音合成技术,实现全省联网,建设具有自动语音应答功能的省市两级联动的呼叫中心网

39、络系统。在自动语音应答设备的帮助下,实现7x24小时全天候服务。到2015年建成全省统一的互动门户和道路运输服务多媒体呼叫中心,面向全省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统一、高质量、个性化、丰富的道路运输政策、法规的咨询、旅客出行及货物运输信息、车辆维修与救援、驾驶培训信息、物流信息、车辆安全调度等全方位综合服务,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无论客户是谁、在何时、何地、有何种请求,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传真,甚至一个按钮、一个键盘就能快速、及时而又方便地解决用户咨询、查询、投诉、预订、求助等问题,并能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交通诱导、迅速处理紧急事件,为社会公众和道路运输企业提供更好的,更亲切的“个性化”和“人性化

40、”服务。多媒体呼叫中心是继简单的人工热线电话系统、交互式自动语音应答系统、采用CTI技术实现语音和数据同步的兼有自动语音服务和人工服务的呼叫中心系统之后的第四代呼叫中心。它是在第三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Web、Fax、短消息等接入手段,同时对这些统一接入的服务请求进行统一的排队处理,通过智能路由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者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引入最新的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更方便、多样的手段享受呼叫中心提供的服务,将服务对象由传统的电话用户扩大到Internet网络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充分发挥呼叫中心的作用。如下图所示:多媒体呼叫中心的核心模块包括:前端接入交换机、虚拟排队机AXD(包含

41、自动呼叫分配ACD、自动电子邮件分配器AED、自动Web接入分配器AWD等等)、VoIP网关、呼叫中心服务器CCS(Call Center Server:包括智能路由)、任务管理器及语音合成TTS、文本传真转换TTF、语音识别ASR服务器群、数据库以及坐席群等。系统各组成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应能够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任意配置设计、二次开发。提供自动号码识别(ANI)呼叫中心的业务代表在收到语音呼叫的同时,在屏幕上看到有关呼叫者的信息,加快呼叫处理过程;被叫号码识别(DNIS)使用户通过一组共用线路处理不同的呼叫号码;自动呼叫分配(ACD)ACD成批地处理来话呼叫,并将这些来话按规定路由、以最优化组

42、合传送给具有类似职责或技能的各组业务代表。交互式语音应答(IVR)通过IVR系统,顾客可以利用音频按键电话,从系统中获得预先设置的语音信息,先进的IVR系统具备语音信箱、互联网和语音识别的能力;计算机电话综合应用(CTI)CTI技术使电话与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允许根据呼叫者、呼叫原因、呼叫所处的时间段和呼叫中心的通话状况等来选择呼叫路由、启动功能和更新主机数据库;来话呼叫管理系统(ICM)用于管理来话呼叫和话务流量的计算机应用,可提供订单输入和信息填充等功能,并协助呼叫中心有效地利用昂贵的劳动力资源;去话呼叫管理系统(OCM)负责去话呼叫并与用户建立联系,主要包括预览和预拨两种方式,系统

43、可以广泛用于市场调查分析;呼叫管理系统(CMS)负责管理呼叫中心中继线、业务代表、队列、路由选择方案和应用的信息,协助管理人员有效地管理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CMS信息监视呼叫中心各部分的运作;呼叫统计系统从系统获取信息,记录所有来话和去话呼叫的时间和时长,并根据这些信息对电话滥用、部门之间电话呼叫成本的分配、长途和本地电话呼叫的分摊和再销售、电话系统诊断、呼叫跟踪等进行有效控制。5、商务中心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输企业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步伐,建立第三方商务中心非常必要。商务中心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面向运输管理机构、道路运输企业和需要获得道路交通运输信息的机关、企业和个人及时提供可靠的道路

44、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和网上预售等电子商务服务,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的整合,实现货源、运力等信息的共享,提升运营组织管理水平,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加强物流技术研究,开展电子商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物流系统优化技术等在交通行业中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物流在线服务平台、物流可视化跟踪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连通和共享。支持运输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商务中心主要由客运联网售票中心、数字证书认证中心、银联网上结

45、算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中心构成。(1)客运联网售票中心以政府的管理需求、企业的运营需求、百姓的服务需求为契机,通过统一的省际长途客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扩展宾馆、银行等票务代理业务,建立广泛的社会代售网络;通过与银行建立结算关系实现面向Internet电子商务应用的网上车站;不断探索省际客运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实现自负盈亏;为旅客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和快捷购票服务。同时,随着各个客运站客运管理ERP的建立,通过售票、检票、报班、调度、结算等基础业务系统,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为客运企业提供营运上的决策分析,从而平衡客运供应与客运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自身深入进行站务信息化的建

46、设打下基础。“联邦”式的客运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在全面提高客运行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同时,为政府提供监管应急调控方面的支持,通过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客运企业自身服务质量,为百姓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客运服务。到2012年实现全省二级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2015年实现全省所有客运站的所有班线包括省际班线的联网售票。2012年开始试行客运实名制电子客票,2015年在全省推广应用,让出行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预定车票,而且可以在网上自选座位。(2)综合物流服务中心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引领物流信息化建设向新的方向快速发展,最终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节

47、约型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信息化推进为手段,以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为目的,通过战略联盟整合品牌资源、物流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物流信息与服务平台,为全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环境保障,为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服务成本以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信息与服务平台,可实现区域间、区域内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企业等之间的横向整合,做到区域物流资源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全过程的整体运作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延伸物流产业链,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的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条码采集等高

48、端物流服务;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引导物流企业在网络组织、经营业态、管理理念等方面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配送中心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资商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专业化配送和服务。积极推进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特种货物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发展,提高运输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运输与现代物流服务的融合。依托全省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整合省内物流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物流用户、物流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集商务、金融、税务、交通运输、工商管理、海关等政府部门物流信息为一体的全省公共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包括“一站式”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客户进行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传输、交换和转换等基本功能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以及逐步实现提供运输采购服务、仓储货运匹配等功能的物流基础平台。实现与各类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区域内各类物流公共平台、其他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将来的国家物流大平台的对接,为区域内外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物流企业、个人提供物流数据交换、信息发布、会员服务、在线交易、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并且还可以为解决外贸物流报关、验货、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