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苏省水利厅2011年11月 54 目 录第一章前言11.1背景11.2基本原则21.3规划主要依据3第二章“十一五”回顾与面临形势42.1“十一五”回顾52.2面临的形势112.3存在的主要问题13第三章发展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143.1发展思路143.2发展目标143.3主要任务153.4总体布局18第四章重点工程建设234.1水文信息服务系统234.2防汛防旱指挥系统264.3水资源管理系统284.4水利工程和河湖资源管理系统304.5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334.6水利电子政务系统364.7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9第五章投资规模与实施计划465.
2、1编制说明465.2投资估算465.3投资来源485.4实施计划48第六章保障措施50第一章 前言1.1 背景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一个重要的分项规划。规划的编制对加快全省水利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水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江苏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利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为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新世纪以来第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力争通过5
3、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因此,“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管理的的重要时期,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民生水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时期,是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时期。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是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和效
4、能、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促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了全面描述。1.2 基本原则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需求牵引,应用主导;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基础先行、分步实施;实用先进、发挥效益”的基本原则。(1)统一规划、协调推进。水利信息化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应用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逐一落实,协调推进水利各业务部门信息化进程,注重发挥省市县三级水利信息化整体效益。(2)需求牵引、应用主导。水利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解决
5、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水利行政管理和农村水利等工作,积极开发和应用业务应用系统,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效益。(3)突出重点、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投资效益。统一水利信息化标准,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4)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体系和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支撑,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5)基础先行、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先启动基础设施,然后逐步推进水利各专业的业务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上区分轻重缓急,积极营造信息化保障环境,提高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
6、发展。(6)实用先进、发挥效益。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处理好实用与先进的关系,在采用实用方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先进的技术,提高投资效益。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必须在水利业务工作中充分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1.3 规划主要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2)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及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7月)(3)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2011年3月)(4)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批稿)(2011年3月)(5)江苏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第13稿)(2011年6月)(6)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2010年1月)(7)全
7、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2003456号)第二章 “十一五”回顾与面临形势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在“十一五”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管理等设施基本配套,初步形成了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水利业务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水利公众服务等主要业务系统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增强了信息系统对水利业务以及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提高了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管理水平。随着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不断重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信息化工
8、作的保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利信息化在改造传统水利、发展民生水利、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推动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省级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共12个,总投资1.42亿元(其中08年后立项5个共1.08亿元)。已经基本完成10个项目,正在实施2个项目,已完成投资1.05亿元,占总投资73.9。建成视频会议接入点24个,省级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点367个,水位自动采集点282个,雨量自动采集点143个;在线运行的数据库9个,数据量130G;在线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14个,行政许可网上办理233项。经过“十一五”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在继续加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
9、建设的同时,在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方面组织开发了一批应用系统,增强了信息化对水利工作的支撑作用。在防汛防旱工作方面,利用各个部门防汛信息门户网站,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防汛信息;利用初步建成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为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防汛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利用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改善了防洪调度决策手段,增强了防汛决策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预见性。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利用建设的信息采集和工程监测站点,基本上实现了江水北调输水干线调水运行的在线监测、系统仿真、供水计量、实时调度和部分闸站的计算机监控。利用调度运行系统和专用数据库,可以及时掌握江水北调干线沿程用水状
10、况,为水源调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在行政管理方面,利用门户网站,形成较为完备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网上办事服务体系,较好地发挥了宣传水利、服务社会、推动政务公开的作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逐步推进,优化了行政管理流程,提高了机关运作效能,增加了水利服务社会的便捷渠道,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1 “十一五”回顾江苏省水利信息化经历10多年的发展,重点在防汛防旱、水情自动测报、水利信息网络、水利工程监控、水利数据库、电子政务、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建设。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利用公共通信资源建设了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了水情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率先开发了江苏省防汛防旱
11、决策支持系统;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发了泵站自动监控技术和河道自动测流技术。水利信息化以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带动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工作,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水利系统相比,投入较大,起步较早。“十一五”的前两年,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厅及时总结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自2008年起,省水利厅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督促进度、协调解决问题,信息化项目投资增加,建设进度明显加快。2.1.1 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1、水情、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全省已建水情自动测报站282个,占359个省级以上报汛站的78.6%。正在建
12、设的江苏省省级水情报汛站自动测报系统改扩建项目将使所有省级报汛站全部实现自动测报。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水情报讯站5分钟自动采集1次水位、降水量信息,水情分中心在15分钟内完成所辖报汛站水情信息的收集处理,20分钟传到省中心,30分钟传到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的目标,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水情信息。2、水利信息网络利用公共通信电路建成了覆盖省厅至13个市水利局、水文分局和9个厅属管理处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建成了13个市水利局至县(区)、厅属管理处至重要工程站点的地区网,形成了覆盖全省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了省厅与水利部、流域机构信息网络的互连互通。省厅及部分市、县水利部门还实现了与政
13、务内网的连接。省厅在优化网络结构、部署网络安全产品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网络安全系统,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多年来,全省水利信息网络为防汛、水利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快速、可靠的传输通道。3、水利数据库完成了省水利基础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和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数据库设计,基本建成了历史水文、实时雨水情、水利工程、水资源、水质等数据库。在全省范围初步形成了体系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丰富、实用性比较强的水利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体系。建成全省1:1万电子地图的省级和重要水利工程空间数据库,为全省水利业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2.1.2 业务应用系统进一步提高1、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了省厅、13个市
14、水利局、8个厅属管理处的防汛信息门户网站,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防汛信息;初步建成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为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防汛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依据,在多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成了淮河和沂沭河两个流域、6座大型水库和3座中型水库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完成了洪涝灾害统计分析、防汛物资管理等防汛决策支持软件开发;建成了省厅、省防办、13个市水利局和8个厅属管理处以及一辆卫星移动通信车共24个会场的防汛异地会商电视会议系统,为防汛异地会商、召开视频会议提供了技术条件;完成了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一期工程,主要开发了江苏省数字长江软件平台、长江河道整治管理系统和长江防洪
15、管理系统;开发了太湖流域洪水预报子系统和防洪调度子系统。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改善了防洪调度决策手段,增强了防汛决策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预见性。利用已建的决策支持系统,淮河洪水预见期由2天增长至7天,沂沭泗洪水预见期由18小时增长至24小时,滁河、秦淮河洪水预见期由6小时延长至1218小时,大大提高了防洪抗灾的主动性,为防洪决策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科学的依据。2、水资源管理系统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是全国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试点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已有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补充信息采集和工程监测站点,基本上实现了江水北调输水干线调水运行的在线监测、系统仿真、供水计量、实时调度和部分闸站的计算
16、机监控。开发了调度运行系统(需水预测模型、实时水量调配模型、在线水流仿真模型)及其专用数据库。试验开发了取水许可和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已投入运行。系统提供了电子地图和表格等多种查询方式,使用户了解江水北调灌区及有关区域的雨情、水情,了解洪泽湖、骆马湖当前水位与历史资料对比状况;通过水量调配模型,可以掌握受水区域供用水状况;通过在线仿真模型,可以掌握江水北调干线沿程用水状况,为水源调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太湖流域的水资源调度,以望虞河、太浦河为重点,还涉及武澄锡虞地区和阳澄地区的众多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实现了对太湖湖体、输水河道、水源地、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的重
17、点监测,为引江济太调水引流提供了科学依据。全省水资源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在充分利用全省已有的水利信息化设施基础上,启动建设以用水终端为重点,覆盖省、市和县(市)三级水资源管理机构,以取水用水、地下水超采区监测为基础,以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包括3800多个取水口自动监测站、500个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系统建成后可以监测总用水量的90%,形成支撑水资源管理工作业务的平台和决策支持环境,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快速传递、全面共享和综合管理,达到水资源管理精确化、实时化的深度管理目标,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水环境保护提供支撑。3、水利工程运行监控系统建设了省管大型泵站、水闸的运行
18、监控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测、近地监控,达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多年来,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效益,提高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4、电子政务系统从2006年开始,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指导工作”的功能定位,连续3年对江苏水利网站进行较大规模改版,形成较为完备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网上办事服务体系、公众参与交换体系和29个子网站。江苏水利网站累计访问量达432万人次,连续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政府网站,在去年水利部首次网站测评中名列第一,较好地发挥了宣传水利、服务社会、推动政务公开的作用。2008年,省水利厅行政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
19、外网反馈”的模式,通过网站网上办事窗口,实现了省级水行政审批事项远程受理、全程在线办理和状态查询,并于去年实时向省政府行政权力平台报送操作数据,接受电子监察监督。2009年,省水利厅公文交换系统正式运行,打造公文和电子资料两大交换平台,实现了省水利厅到13个省辖市水利局、9个厅直管理处文件无纸化传输。2010年,实施完成了省水利厅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和政务信息化完善项目,建设全省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内网、内网应用平台及门户,开发233项省级水行政权力全程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法制监督系统,整合协同办公、档案管理、公文交换等系统。江苏省水利厅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逐步推进,优化了行政管理流程,提高
20、了机关运作效能,增加了水利服务社会的便捷渠道,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维护了良好的水利行业形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1.3 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1、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省水利厅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还数次专门召开厅长办公会议,对一段时期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做出部署。省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及“十一五”行动计划和水利部有关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意见,制定了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暂行办法。2、加强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在省级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较多、投资较
21、大的情况下,水利厅全面督促检查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探索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思路。在项目建设方面,依据规划立项,按项目组建建设管理班子,全面坚持招投标制;在运行管理方面,明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的运行维护人员,制定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逐步落实了运行维护经费。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各项措施,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加强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江苏省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安全体系主要是执行水利部、江苏省的相关规定,加强贯彻执行力度,并针对江苏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实体安全得到了不断完善。政务内外网物理隔
22、离、数据安全管理、网络安全保护等安全保障措施得到了落实和加强,水利信息安全体系初具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环境。2.2 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于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前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
23、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将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水利,水患意识、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为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水利发展不断加快,水利科技不断进步,水利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增加了更大的动力。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培养了大量人才,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推动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水利部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重大战略
24、部署为水利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水利部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确保中央水利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提出了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转化,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改造提升,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十二五”期间,水利部结合中央对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紧密围绕民生水利,启动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土保持基础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二期、水利卫星应用系统,重点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讯工程、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等10
25、个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为加快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3、江苏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支撑,是加强农业基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应对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更加注重城乡水利协调,更加注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大水利建设
26、力度,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实现水利现代化是江苏水利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既要依靠科学的治水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也要依靠充满活力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还需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水利实践的新发展,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更富成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能力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引领水利现代化。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有了明显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技术平台统一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
27、完善。2005年厅里明确省水利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厅科技处,负责组织指导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省水文局(省水利网络数据中心)是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部门。但由于办公室人员少、力量弱,加之信息化规划引领不强,一些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没有健全,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渠道又多,建设和运行管理分散,没有完全实现归口管理,难以发挥信息化项目的整体效益。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不够。以资源共享为主体的政策法规、机制不健全,未建成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技术支撑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没有建立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技术架构方案,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保障不强,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运行
28、维护经费不足。随着省水利信息化建成投运项目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运行维护任务更加繁重,急需制定运行管理办法。近年来在省财政厅支持下虽安排了一定的运行维护专项经费,用于维修更新设备,但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维护更新投入不足,部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由相关部门负责,运行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第三章 发展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3.1 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按照统一标准、资源整合、综合利用、科学管理、上下衔接、有序推进的要求,以水利业务管理职
29、能为依据,精心组织水利信息化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完善建设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扎实推进。以支撑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目标,以建设和完善水利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及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健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训为保障,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十二五”江苏省水利信息化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业务系统统一应用平台,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日常业务工作中。重点加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防汛
30、防旱、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利行政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努力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提高水利行政管理效率。3.2 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证、水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利行业的要求。到2015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本构建成江苏水利信息化体系-智慧水利框架。一是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工程监控体系,雨量站和水位站自动测报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流量站自动测报率达到60%,水质自动监测站达到79个,实现908座中小型水库水雨情自动采集和省级水利工程自动监控。二是建成省水利数据中心,构建全省统一GIS服务平台,存储数据量达省水利信息数据总量的80%以上
31、,基本实现重要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应用。三是全面建设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市级以上水利部门通过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处理的日常工作超过总数的70%,省与地市相同业务的互连互通率不低于50%,各业务间的信息在同一层级实现100%共享,网上公文流转率达到70%以上,行政许可事项100%可网上办理。四是完善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信息化项目后评估制度,完成水利信息化总体设计,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的人才队伍。3.3 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是江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率先走出一条江苏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要初步建成水利现代化
32、的综合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以水利信息化为支撑,积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把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水利行业,增强水利工程的系统功能、水资源管理保护能力以及水行政部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引领和带动水利现代化。“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1、建设现代化的水文测报分析系统建成站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密度适当、项目齐全的现代水文监测体系。全面实现雨量、水位自动测报,逐步实现重要测站的水质和流量的在线自动监测,提高泥沙、蒸发和气象测验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信息交换管理系统,构建水文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现代化的水文测报
33、分析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水文信息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建设科学化的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系统按照防汛调度、水源调度和生态调度相结合,流量、水量与水质监测分析相结合,监测预报与科学调度相结合,现场指挥、远程控制与多方会商相结合,建设更及时、更科学、更有效的防汛防旱决策指挥系统,努力实现我省防灾减灾调度管理和决策指挥的科学化、现代化。建设应急管理系统,为及时处置防汛紧急事件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供水安全。3、建设精准化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积极贯彻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管理制度,从工业用水到农业用水,从用水大户到一般用水户,有
34、计划地加快建设用水户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对社会用水安全管理、总量分配、适时监控、有效管理,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和引江济太工程建设,完善三大调水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实现水资源在全省跨流域科学调度、安全调度和优化配置提供技术保障。4、建设智能化的水利工程和河湖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和河湖资源数据库,加强对河湖基本资料的积累,按照轻重缓急和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建立全省重点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重点河湖定期依法巡查、监测分析,实现有效监测和科学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河湖资源保护状况。5、建设农村水利和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建设与管
35、理任务繁重、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根据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建立农村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相关数据库,包括灌溉、排水、节水、农村饮水、乡镇供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水土流失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进行评价。为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6、建设高效化的电子政务系统按照政府部门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效率。建设水利规划、行政执法、建设管理、人力资源和科技管理等行政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省厅和各市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增
36、加政务公开内容,扩大网上服务范围,拓展与社会交流互动平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水利部门的社会形象。7、建设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水利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标准体系、服务管理规范和更新维护机制,为信息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环境和应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政务内外网、社会公网资源,建设覆盖全省各级水利单位、部门的水利信息网络,满足信息采集、工程监控、数据共享与交换、业务管理、视频会议等应用的需要。制定水利信息分类、采集、存储、交换、服务等相关规定,制定适应江苏水利的信息化安全规章和策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形成江苏水利信息安全体系。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
37、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规章和措施,采取在职培训与人才引进等方式,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3.4 总体布局图3.1江苏省水利信息化总体布局江苏省正处于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因此,“十二五”是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江苏水利信息化将以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使信息化对水利工作的整体支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根据2010年水利部颁布的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江苏水利信息化总体布局如图3.1所示。3.4.1 信息采集
38、与工程监控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由信息采集系统和工程监控系统组成。这两大系统分布在全省各个监测、监控站点和管理部门,面广量大,是水利信息的主要来源,需要积极应用遥感、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设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重点建设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水利信息采集、传输体系,改变以往采用分类建设多个信息采集系统的布局,达到重要基础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一般信息的人工采集,外部信息的共享交换,为省水利数据中心提供信息资源,为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工程监控系统重点结合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监控体系,实时获取工程运行信息,严格工程运行管理,为有序调度、科学调度、发挥工程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工
39、程管理水平创造条件。3.4.2 资源共享服务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由水利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平台组成,它是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遵从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级部署。水利数据中心重点完善和建设水利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针对江苏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围绕推进电子政务、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等主要业务工作的需要,充实信息内容,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全省水利信息共享交换机制,构建具有接收处理、存储管理、共享交换、发布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省水利数据中心(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江苏节点),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实时掌握水利信息提供高效的服务。应用服务平台根据复用、共享的要求,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结构一
40、致、基于标准的服务平台技术,使用合适的平台开发工具,支撑服务化的基础应用开发,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以及数据的安全、共享与集成,为数据中心高层应用环境提供运行和管理服务,为应用软件的开发、运行和整合提供统一的平台。3.4.3 综合业务应用综合业务应用体系由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组成。水利电子政务包括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和行政资源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主要由水文信息服务系统、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和河湖资源管理系统、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5个应用系统组成。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应遵循新建业务系统基于统一平台搭建,既有业务系统基于统一平台进行迁移
41、改造的策略,逐步提高资源共享能力和业务协同效率。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采用数据中心架构的应用服务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进行开发,应用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并将系统生成的成果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和在内外网门户上发布。形成一套可管理、可扩充、可拓展的业务应用系统,为全省水利业务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手段。3.4.4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1、贯彻执行政策法规。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管理,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江苏省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江苏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施细则。2、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网络和
42、信息内容的安全。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利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力度,对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状况进行调查,提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3、建立并宣贯信息化标准体系。在全省水利系统全面贯彻水利部、江苏省相关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补充适合江苏水利信息化的标准,确保网络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换。4、加强信息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开展主要包括物联网、遥感、数据仓库、分布式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解决江苏省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充分体现“智慧水利”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5、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江苏水利信息化,要创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思路和体制。
43、6、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与工作。组织开展全省水利队伍的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举办信息化系列培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信息化宣传的力度。3.4.5 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系统运行环境体系由水利信息网络、服务器与存贮系统、机房系统和基础支撑软件等组成。利用已经建设的系统运行环境资源,补充系统硬件设施、基本支撑软件和软件工具,集中所有除数据资源、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资源以外的其它可共享资源,形成水利信息化运行环境体系。第四章 重点工程建设根据江苏省“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和布局,遵从水利部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重点建设省水文信息服务系统、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与河湖资源管理系统、
44、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5个主要业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设施。4.1 水文信息服务系统4.1.1 建设目标通过完善水文站网布局和功能,进一步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成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固定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的现代化信息采集体系,构建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于一体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水文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为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等提供依据更全面、更准确、更快捷、更科学的水文信息服务。进一步布局水文业务应用系统,满足水利各类业务和其他行业对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的需求,全面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4.1.2 建设任务进一步实施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基本达到重要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45、和处理。进一步建设水文数据库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水文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交换共享。进一步完善水文信息服务与发布机制,开发水文业务处理、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和实时信息动态监视系统,为水文数据的处理、服务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4.1.3 建设内容1、水文信息采集(1)提高基础水文站网的自动监测水平。国家基本站及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中新增的省级以上水情报汛站全部实现自动监测;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的水位、雨量全部实现自动监测;省级以上重要水文站的流量逐步实现自动监测;墒情站全部实现自动监测;地下水国家控制站全部实现自动监测,试验性建设蒸发自动监测站。(2)加强旱情、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利用、城市水文等专用站
46、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主要水源地、供水干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水资源配置流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徐州、泰州等6个市城市水文站网的水位、雨量站建设。2、水文数据库(1)建设水文原始资料库。完成水文原始资料库表结构设计,开发录入校核软件,进行试点建库。(2)完善历史水文数据库。在90%年鉴数据已入库基础上,对历史水文数据库进行查漏、补缺、纠错工作。完善基础测站信息,包括测站断面关系表、水文水位站沿革表、图片(多媒体)表、水文水位站水准点沿革表及基面高程参照表、水利工程指标表等基础信息。(3)完善实时雨水情数据库。根据水利部水文局即将颁布的水情信息编码标准,建
47、设与之配套的实时雨水情数据库。(4)完善水质数据库。在已建水质数据库基础上,补充地表水、地下水、排污口水质数据,新建应急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监测数据,自动监测站数据入实时水质监测库。(5)完善地下水数据库。在已完成的省厅地下水试验库基础上,完善地下水数据库建库工作。3、水文信息服务系统水文业务应用系统是水文工作服务于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基础支撑,是提高水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水文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水文业务处理系统、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系统、实时动态监视系统等。(1)水文业务处理系统。建设省中心、分中心、巡测基地、测站等四个层面的水文业务处理系统,将自动测
48、报及人工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实现自动报汛、自动入库、自动备份、自动输出整编报表、水文年鉴排版格式数据文件以及其它图表,满足报汛及资料整编、水文年鉴刊印的相关要求。开发各类水文站网信息管理系统,对水文站网的发展历程、测验任务的下达、站网调整变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2)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系统。开发水资源公报编制系统,实现市县资料的自动录入,经过计算处理,按公报规程自动生成表格和图表。建设出入湖(河)污染物通量监测分析系统,实现重点湖泊、河道出入湖(河)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自动完成出入湖(河)污染物通量的计算分析,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开发水文水情及水质分析评价系统、信息服务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中小河流洪水预报和水情服务系统。(3)实时动态监视系统。建设重要水文站现场视频监视以及会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现场视频监控、蓝藻湖泛区域视频监视及省中心实时动态监视系统。4.2 防汛防旱指挥系统4.2.1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