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7747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论文: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研究摘要:新技术更迭与智能化发展,给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新媒体技术以传播快、成本低和交互性好等优势在智慧课堂中得到普及,构建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一体化智能教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新媒体技术助推智慧课堂建设的价值逻辑,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出现了师生信息素养、学科建设特色和教育评价手段等仍跟不上新媒体更新步伐等问题,在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四方面给出了参考,以期更好地回应和解决现实困境,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发展以学

2、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平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融合路径”,该计划给职业教育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随着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互联网+职业教育”成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目标中指出,要“加快信息时代教育变革”,“以新技术、新模式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人才的主阵地,长期以来采取刻板的传统课堂模式,因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应用、

3、重灌输轻探究而饱受诟病。因此构建智慧课堂模式,推动“富媒体技术、智能化环境”在教学全流程的应用,成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快、成本低和交互性好等优势,它的出现迅速弥补了以幻灯、录像等视听媒体为主的电子化课堂的不足,颠覆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地点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为信息获取和教学实施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契合智慧课堂的发展要求,为职业教育课堂赋予了新的可能。一、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价值逻辑秉持培养“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的多样化育人目标,职业教育纷纷探寻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智慧课堂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也进一步凸显,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4、即智能化契合教学目标,时代化紧扣社会现实,规范化响应教学改革,差异化有利因材施教。(一)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教学环境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态,传统的课堂要在环境智能化、流程信息化和资源数字化方面进行范式转移,而智能化正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新媒体技术能够渗透到教学场景搭建、教学平台构建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中,从而智能实施教学过程和智能捕捉学习过程。1 .智能实施教学过程。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课堂已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教室+实训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传统课堂变成互动性强、科技感足、资源库丰富的智慧课堂,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智能场景中开展参与式学习。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自

5、主探究的能力;教室+实训室教学中,借助智慧教室、智慧实训中心、虚拟现实技术等场景和手段,构建了“人一机”互动的交互式课堂,解决了“看不见、进不去、学不精”的实训教学难题。根据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方案,是否具备专业智能的教学环境已成为比赛的评分标准之一。2 .智能捕捉学习过程。一方面,作为知识传授者和技能的引路人,教师利用平台资源,完成智能备课;实时采集学习动态,完成精准施教;分析学生差异化情况,完成针对辅导。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在智能辅导系统中查缺补漏,内化吸收。这一系列过程为掌握学情、把握课程进展提供了依据,同时,教师施教和学生内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6、技术的评价和学生的反馈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二)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教育传播时代化在后疫情时代,智慧课堂还承载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任,其必要性和有效性愈发凸显。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借助腾讯会议、钉钉、学习通等新媒体技术平台,采用直播、点播等形式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复学错峰返校期间,教师通过“直播十面授”的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达到了居家学生与返校学生“同步课堂”的效果。据新京报统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教育部共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3.2万余门课程供高职院校选择使用,覆盖了高职18个专业大类,在线学习人数达35亿人次,充分贯彻了“停课不停学”、“

7、停课不停教:现在这个数字仍在稳步增加,同学们足不出户也能得到名师在线指导,既给学习带来了便利,也促进了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流程规范化相较于传统课堂,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智慧课堂在重构课程、规范流程方面的时序化创新得到普遍认可,以高职“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流程重构为例,模块学习面向导游真实工作流程迭代递进设计,将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流程创新为:课前助学,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观资料、做前测,教师根据平台反馈情况督促学习,依据前测结果发现问题,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导学,借助智慧云平台、自媒体平台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开展参与式学习,师生

8、共商、共定学习目标;课后促学,基于学习终端检测学生学习后知识和技能的达标情况,帮助学生完成课后反思提升。精心设置教学流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情境的创设让人身临其境,目标的商定契合教育特征。(四)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教学理念差异化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方面,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是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智慧课堂实施“因材施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编辑、推送学习内容,学生主动探究、启发讨论,完成知识的快速获取和实时更新,实现由被动消化到主动汲取的效果迁移,达到利用新媒体技术实时观察、获取学生动态的目的,按时评价、反馈学习效果,关注学生

9、个性,落实差异化教学。二、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现实困境虽然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让智能化教学成为可能,但是由于实施载体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师生信息素养、学科建设特色和教学评价体系等仍不能匹配智慧课堂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师生信息素养“智慧”需提高信息素养是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和再利用的能力,职业教育一直把培育包含信息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作为重中之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信息观念不强、信息知识薄弱、信息能力缺乏等问题,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样,在教师中不乏存在此类问题,多数教师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能力,能够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但是追求高质量的意识和意愿不强,有些教师仅使用视觉

10、、听觉等多媒体手段,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或者单纯地认为制作微课、录制慕课就实现了智慧课堂。基于以上各种问题和偏见,职业教育竞相开展了信息素养培训,但是信息素养提升的速度,仍跟不上新媒体技术更新的步伐。(二)学科建设特色“智慧”不突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促使原有职业教育形态产生新的变革,催生出全新的教学和实训形态,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但具体到智慧课堂构建上,多数专业间教学硬件无本质区别,诸如管理类和美术类专业教学使用同样的智慧教室、信息平台和评价方式,只是在教学平台软件上有所改变,不能体现出学科特色性和差异性,仍不匹配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同时,智慧

11、课堂的场景搭建不仅要兼具智能、特色和多样的特点,还要具备可延展性和可拓展性,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建设资金缺乏和更新意识不强等原因,专业的场景搭建仍停留在单一匮乏的状态,这也是制约智慧课堂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之一。当然,智慧课堂并不适合所有课程,对于理论研究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三)“岗课赛证”差异化融合仍不到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的内容,高职院校共有744个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各不相同,但对于“岗课赛证”(岗位要求、课程设置、技能竞赛和1+X证书)深度融合的路径一致。为发挥职业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作用,职业院校一直都把技能大赛获奖率

12、和1+X证书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尺,传统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比赛和考证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差异化融合“岗课赛证”,引导学生主动锤炼知识和技能,达到职业教育要求的知识阶梯型递进和技能螺旋式上升的效果,仍是摆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面前的艰巨任务。(四)教育评价体系“智慧”尚在探索教育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特别提到评价制度的改革,要健全综合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只有评价呈现出主体多样、过程多元的特点,才能更好契合智慧教学要求。但遗憾的是,如今多数职业教育无论是评价内容还

13、是评价手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阶段,更谈不上“智慧二教学中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虽强化了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了原有单一的结果评价,往智能化评价趋近了一步,但是仍有很大差距。理想的“智慧”评价应基于学生全过程的学习行为,进行课前测和课后测的对比,用更为智能的手段评价学习效果的增量,形成增值评价,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增长;同时,如何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对接教育评价标准,汇入评价体系,真正用人工智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仍在完善中。三、新媒体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实践路径现如今,新媒体技术已然全面融入智慧课堂,这既是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所需,又是通往更加“智慧

14、”课堂的探索之路。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正视并重视新的契机和挑战,这涉及理念、方法、标准和机制上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一)理念上:重视机遇,正视挑战职业教育要有责任担当和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充分考虑信息化资源和媒体环境格局的变化,认识到智慧课堂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从理念上重视并积极应对,通过在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场景搭建等多个环节的切入,使智慧课堂形式更丰富、维度更多元。同时,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师资培训,用好新媒体技术这个有力武器,从它的实施者教师入手,让教师充分重视机遇和正视挑战,通过云资源共建共享、教学云平台有机融合,营造参与度高、活跃度

15、强、体验感好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实施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培养的“三全育人”模式。(二)方法上:整合资源,持续更新为解决功能不完善、资源尚缺乏等实际问题,需加快新媒体技术资源更新的速度,加大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力度,确保已有资源最新化,尚缺资源全面化。一方面,持续利用新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融合性强等优点,不断完善慕课、微课和在线开放课程等学习平台,来增强教学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和快手等建立社交账号,鼓励学生借助平台拓展知识,通过平台进行技能传播和文化推广,知识的不断拓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技能的反复锤炼能筑牢工匠精神;与此同时,通过点赞

16、和获取关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科技应用”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路径上:掌握特点,契合标准在实施路径上要始终把握三个标准。一是智慧课堂建设要符合本学科特点。可以在云资源平台建设上结合专业特点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差异,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全息影像、云导游、沉浸式话剧、平台直播等新手段,帮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断锤炼技能,顺应“互联网+”和旅游教育融合新趋势。二是要有利于教改目标实现,始终把教改目标、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放到首位。三是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这一点正契合建构主义理念,也是智慧课堂

17、教学的实施路径之一。(四)机制上:聚焦教师,提升能力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具备相当的信息化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构建网络研修、研训共同体,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和把新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二,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这把“双刃剑”,教师和学生共商、共建、共享智慧课堂,并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学情和学习效果实时调整智慧课堂构建方案和内容。第三,注重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着眼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精品课程群,只有教师提高了新技术和新范式的应用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智慧课堂的内涵和前沿传

18、递给学生。四、结语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支撑,智慧课堂正逐步实现技术赋能、教学智联、场景互通,但是技术更迭瞬息万变,职业教育只有正视机遇、整合资源、掌握特点、提升能力才能克服现实困难,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迭代更新的新媒体技术,将继续为实现高效智能的智慧教学价值增值,为拓展教学研究新范式提供新的路径,智能化水平更高的智慧课堂出现指日可待。参考文献1刘世清,刘珍芳,王东.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08).2曾丽红,李萍.人工智能时代传媒教育改革研究J.传媒观察,2021(09).3奚小网.新媒体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传媒,2021(16).4潘淳.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L中国电化教育,2014(05).5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9(12).6沈震,杨志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