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8444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组方原则,1、中药的性能 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 毒性2、中药的配伍 配伍的概念 七情3、方剂配伍的基本理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组成的目的 方剂的组成原则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中药组方原则 内容简介,钩藤,中药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中药学的概念:是研究中药基 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 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组方原则,穿山甲,中药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

2、观察 对象。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 性状: 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 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组方原则,中药的性能 续,性 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性 能 浮沉、毒性。 (药性) 能 效能、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 苦寒 性 归经 心、胃、大肠经。* 例: 升降浮沉 沉降。 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清心、胃火热,燥泄大肠湿) 能 主治:治热病高热,胃肠湿热等证。,中药的性能 续,中药组方原则,涵义: 寒(甚于凉,大寒) 性质基本一致 凉(次于寒,微寒) (属阴)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3、 性质基本一致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平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理, 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 偏性不显著而已。,1、四 气,中药的性能,四气的来源 机体发生的反应 西瓜使人感觉凉快 寒凉性 药物 (正常机体) 生姜使人感觉温暖 温热性 机体 对疾病的疗效 知母、石膏治愈热证 寒凉性 (异常机体) 附子、肉桂治愈寒证 温热性,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的。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四气的作用(一般中药的作用规律) 清热泻火 寒凉 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4、 养阴生津 作 用(共性) 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热温 温经通络 寒证、阴证。 回阳救逆,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说明: 四性实际只有寒热二性,每个药物只能有一个性,非寒 则热。其与药物的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 关系。 药之寒热是相对病之寒热而言的,只能反映药物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 的具体作用。,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药之寒热 病之寒热 掌握四性,分清寒热、逆治可纠偏。 病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虚则内热,阳 虚则外寒”; 用药原则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 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 “ 温以调阴,寒以调阳,盖使阴 阳调而得其正

5、” 四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 变的(主要与炮制有关)。,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涵义: “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经。 辛 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 酸 包括涩(即味涩、性涩)。 甘 甜味。 五味 苦 包括火焦味。 咸 淡 淡而无味 “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 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 淡附于甘,甘淡并称。 * 说明一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若一药具两个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作用。,2、五 味,中药的性能,* 主要是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即药物实际滋味)。 * 其次是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 例: 葛根(甘、凉) 解肌发表 甘、辛、凉。 玄参(苦、甘、

6、寒) 软坚散结 苦、甘、咸、寒。 *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 咸软”、“淡味渗泄”(内经),五味的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中药的性能,* “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淡味渗泄 ” (内经)* “ 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 和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 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 味之用也。” (本草从新),五味的作用,中药的性能,发散表邪 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 散 祛散风邪 治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 (发散) 祛散风湿 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味多辛(苦); 祛散湿邪 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 辛 行气 治气滞证,行气、芳香化湿药

7、味多辛味 行血 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 行 宣通肺气 治肺气不宣之咳嗽; (运行) 芳香开窍 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 芳香辟秽 治感受秽浊之气。 * 禁忌 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气虚、津 亏阴虚者慎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收敛止汗 治虚汗证; 收 收敛止血 治虚证出血证; (收敛) 敛肺止咳 治肺虚久咳。 酸 涩肠止泻 治久泻久痢;味 涩 (固涩) 涩精止遗 治遗精遗尿。 禁忌 酸涩味能收敛邪气, 故有实邪者不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补(补养、强壮) 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 作用 和(调和) 调和药性; 甘 缓(缓急) 缓急止痛; 味 解毒 解食物、

8、药物中毒。 禁忌 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降肺平喘 治咳嗽证; 降泄 降胃止呕 治呕呃。 通泻大便 治积滞便秘;泄 通泄 通利小便 治小便不利证。 疏泄肝气 治肝郁证; 苦 疏泄 疏泄血结 治血瘀证。 味 清泄邪热(苦寒) 治热证 苦寒治湿热证 燥 燥湿 苦温治寒湿证 坚 某些苦寒药如知母、黄柏能泻火坚阴 * 禁忌 苦味多燥,易伤津液,阴津不足者当慎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软(软坚、软化) 软坚散结,治痰火或瘀血凝滞。 作用下(泻下) 泻下通便。 咸 味 禁忌 咸能滋水,故便溏、水肿者不宜用。 作用 渗(渗利) 渗利水湿,治水湿证(

9、小便不利、 淡 泄泻、淋浊) 味 禁忌 淡味性多能通利,易伤津液,故津液不足者慎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结合起 来才能构成较成完整的药性,从而发挥协同作用。 温(祛寒) 辛温: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 辛 (发散表证) 凉(清热 ) 辛凉:发散风热,风热表证。,气和味的关系,中药的性能,性和味都有多种,两者结合,可反映药物的多种作用和性能。 发散风热; 辛 辛寒 透发肌热。 清敛肺气; 酸 酸寒 清敛 清热涩肠。 同一寒性 甘 甘寒 清热生津或养阴。 药有 苦 苦寒 清热泻火、解毒。 咸 咸寒 清热滋阴潜阳。 淡 甘淡寒 清热利水。,气和味的

10、关系 续,中药的性能,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当中有多种作用。 例: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寒药 大黄 泻热通便 丹参 活血化瘀,气和味的关系 续,中药的性能,青黛,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 属阳 酸、苦、咸 属阴 *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 渗泄为阳。”素问,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中药的性能,大枣,辛先入肺 肺气郁闭,以辛散之 五味所入 酸先入肝 醋炒玄胡,入肝止痛 (五脏所欲)甘先入脾 米炒人参,补脾 “久而增气, 苦先入心 物化之常也”咸先入肾 盐炒杜仲 辛伤皮毛 有害(五伤) 酸伤筋 “气增而久, 甘伤肉 夭之由也。” 苦伤气(苦为

11、心火之味,多则化火伤气) 咸伤血,中药的性能,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续,涵义: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 升提、升阳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上升) 开窍等功效 (向上、向外) 浮 上行、发散 (升浮并称) (浮越) 沉 下行、通利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下沉) 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 降 降逆、收敛 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 (下降) (向下、向里) (沉降并称),中药的性能,3、升降浮沉,作用: 表证 发汗解表 病位 在上、在表 头风痛 祛风止痛 升浮 食停上脘 涌吐 病势 病势下陷 久痢、脱肛、 内脏下

12、垂 升阳 里热证、里寒证 清热、温里 病位 在下、在里 便秘 泻下 小便不利 利水渗湿 沉降 咳喘 止咳平喘 病势 病势上逆 呕呃 止呕、止呃 肝阳上亢 潜阳息风,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续,升降浮沉的依据 * 升降浮沉的依据是药物的功效(即主要的、直接的关系) *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是: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是间接的关系: 温热辛甘 升浮 寒凉酸苦咸 沉降 “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升,热无沉 ” 纲目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 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 下行。 *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 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制;。 性属沉降的药物

13、与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 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升降浮沉 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指导临床用药: 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升降浮沉 续,中药的性能,涵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按经选药,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作引经药,使药力直

14、达病所,更好地发挥作用。 膀胱经 羌活、桂枝 胆经 柴胡 胃经 葛根、白芷 大肠经 白芷 心经 黄连 肺经 桔梗 肝经 青皮 肾经 细辛、知母,中药的性能,4、归 经,必须注意的问题: 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综合关系,若 单分经用药,治疗效果必受影响。(培土生金、木火刑金)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 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徐灵胎) 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 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 在体内的分布,中药的性能,归经 续,细辛,毒性的涵义: (广义)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 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 “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15、周礼 (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药:造成机体损害的药。 现所说毒性多指狭义的毒性。使用有毒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 影响毒性的因素: 用药是否对证 剂量的大小 药材的品种 药材质量 炮制方法 给药途径 剂型及制剂工艺 配伍 服药时间 患者个体差异,中药的性能,5、有毒无毒,减毒方法: 炮制要规范 适当配伍 控制剂量 掌握剂型、煎法 给药途径 证候性质 药物储存、使用时间的长短 病人的体质、年龄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以偏纠偏,如利用有毒药以治恶 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中药的性能,有毒无毒 续,使用有毒药物时,须确

16、保用药安全: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而不过极量,中病即止; 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加强观察,做好中毒抢救准备。“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 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 十之,取去为度” 。 神农本草经,中药的性能,有毒无毒 续,“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徐灵胎)四气五味是阐述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是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而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小

17、结,配伍的概念: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 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七情:是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 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种情况。,二、中药的配伍,中药组方原则,“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者, 有相恶者, 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 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 。 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 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 制彼之毒也” 。

18、本草纲目,中药的配伍 续,中药组方原则,七情的内容: 单行:即一种药物单独应用。本草经集注有“单行径用赴急”的说法,其意即在病情紧急时,可单用以应急。如后世十药神书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救脱;证治准绳独行散以一味五灵脂破血逐瘀,治产后血晕,均属“赴急”之意。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 疗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 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 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大黄配厚朴 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 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即两

19、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中药的配伍 续,配伍用药原则: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 利用的。 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 注意。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 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 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中药的配伍 续,中药组方原则,配伍用药的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 配伍禁忌(相反):是指药物之间有相反的关系。主要 包括“十八反”、“十九

20、畏”。 *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 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中药组方原则,*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 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 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荊三棱; 川乌草乌不认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治看顺逆,炮槛炙煿莫相

21、依。”,中药组方原则,妊娠用药禁忌: *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 忌使用的药物。 * 禁用药: 剧毒药; 药性峻猛; 堕胎作用强。,服药食忌:又简称食忌、忌口。一般原则: 忌防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辛热、油腻、腥膻、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 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如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寒性病忌食生冷等。 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中药组方原则,*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 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

22、剂。,三、方剂学的基本理论,1、方剂的概念,中药组方原则,*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 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2、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协同 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快。例:麻黄汤 麻黄 + 桂枝 增强散寒发汗解表之力。,3、方剂的配伍目的,* 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合应 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的

23、多种功效,扩大治疗范围。 例:生脉散 人参 大补元气,生津复脉; 益气养阴, 麦冬 滋阴养液以益心; 两救气阴。 五味子 敛阴止汗,益气生津。 治气阴两虚证。,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同的药物配合运用,起到 特殊作用,产生新的药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例:桂枝汤 桂枝 温助卫阳 调和营卫 治营卫不和证。 白芍 滋养营阴 * 制约烈毒性:通过药物的不同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 减缓另一药物的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或 导致中毒。 例:四逆汤 生附子 + 炙甘草 甘草甘缓以制附子之大毒。,方剂的配伍目的,徐大椿:“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之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

24、,此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 方药离合论,徐灵胎:“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 用”。,名家之言,方剂的配伍目的,前人有谓: (单味)“ 药则功力有限,治疗范围狭小,方可 制裁随心,临证应变无穷 ”; “ 药有益而即有害,方则有利而无弊 ”。,红花,方剂的配伍目的,*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 例:麻黄汤:麻黄 发汗散寒解表力强(君) 治风寒表实证(主证) 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助君之力。(臣),4、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药的组方形式。,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臣药: a.协助

25、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 例:四君子汤 人参 益气健脾补中(君) 白术 益气补中,助君之力(臣) 健脾燥湿。 b.针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例:生脉散 主因、主证:气虚 人参:大补元气(君) 兼因、兼证:阴虚 麦冬:滋阴养液(臣),方剂的组成原则 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佐药: a.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 佐助药; * 银翘散 主证候:风热表证(发热、恶寒) 次证候: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咳嗽) 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佐) b.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 更次要的治疗作用) 佐助药;,桔 梗,方剂的组成原则 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c. 制约君、臣药烈、毒性的药

26、物 - 佐制药。 d. 反佐药 - 指在病重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 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 而配伍的药物。 即内经所谓:“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 寒而佐以热。”,白扁豆,方剂的组成原则 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例: 真 寒 假 热 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虚阳浮越于上:面赤、烦躁 (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 ) 同性相斥 治宜大辛大热,回阳救逆 产生格拒(饮药即吐) (姜附剂) + 反佐药:猪胆汁 咸、苦、寒,性降; 降上浮之虚阳; 童 便 引热药下行: 益阴以和阳。,方剂的组成原则 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使药:a. 调和药性的药物;b. 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

27、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 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例: 太阳经 羌活、防风 风邪头痛 少阳经 川芎、柴胡 阳明经 白芷、葛根,山茱萸,方剂的组成原则 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说明: 方剂的组成,一般是君、臣、佐、使药具备;有些方 剂则不必君臣佐使药俱全,但必须有君、使药存在或 体现出来。 君、臣药是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佐、使药是方剂的 辅助部分; 君、臣药可兼佐、使药的作用; 君药一般是药量重,药力大; 君药味数较少,一般是12味。,方剂的组成原则 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5、方剂的变化,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28、,2.方剂变化的形式:,a.药味增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d、剂型更换的变化。,浙贝,方剂的变化,a.药味增减的变化; * 主证、主药不变:例 桂枝汤 主证:外感风寒表证。(发热、恶寒) 君药:桂枝 ( 散寒解肌发表)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主证、君药:同上 次证:微喘 + 杏仁、厚朴 (降逆平喘) * 君药、主证改变: 桂枝汤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 主证:血虚阳弱,寒凝经脉证。 君药:当归 (养血补虚,行血通脉),方剂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 君药、主证不变 桂枝汤 君药、主证:同上 桂枝加芍药汤 次证:腹满时痛 (桂枝汤

29、倍用芍药) 重用白芍 缓急止痛* 君药、主证改变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厚朴二两 ) 君药:大黄 (清泻胃肠热结) 主证:阳明热结便秘证 厚朴三物汤: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厚朴八两 君药:厚朴 (行气破结,消胀除满) 主证:阳明气结便秘证,方剂的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 * 君药、主证不变 桂枝汤 君药、主证:同桂枝汤 桂枝加大黄汤 次证:腹中实痛 表证未解, (倍用芍药、加大黄) 邪陷阳明, + 大黄 泻下实积 积滞内停肠胃。 倍用芍药 缓急止痛,* 君药、主证改变 桂枝汤 君药:饴糖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主证:中焦虚寒之里急腹痛证等(倍用芍药、加饴糖),方剂的

30、变化,d、剂型更换的变化。 理中丸 “丸者,缓也”,故用于轻证、缓证。 均治中焦虚寒之腹痛、泄泻证。 理中汤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也”,用于重证、 急证。,方剂的变化,* 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通过药物之间在某 些方面特殊的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达到:各药性能的相加;利用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而加强疗效。例:人参 黄芪 均具甘温之性,均可益气健脾; 人参大补元气,补气力强; 黄芪则又可升阳举陷; 二者相合,则增强益气健脾之功, 又可升阳。,1、同类相须:,6、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红 花, 中医药基础知识 ,指主要功效虽异但作用环节相关联的药物配伍使用,其 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通

31、过辅药对主药的协 同或互补作用而能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2、异类相使,* 例1:黄芪 茯苓 黄芪 补气利水; 茯苓 渗湿健脾; 二者均能利水渗湿,但黄芪并能 益气补中; 合则增强利水渗湿之力,又具益 气健脾之功。,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例2:黄芪 当归(气血同源) 黄芪 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 当归 补血调血 合则补气生血,增强补血之功。例3:熟地黄 莵丝子(阴阳互根阴生于阳) 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莵丝子 温阳补肾; 合则“阳中求阴”,增强滋补肾阴之力。例4:附子 熟地黄(阴阳互根阳生于阴) 附子 温阳益火; 熟地黄 滋阴补肾; 合则“阴中求阳” ,增强温阳补肾之功。例5:枸杞

32、子 干地黄(肝肾同源) 枸杞子 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干地黄 滋阴补肾 合则“滋水涵木”,以达滋肾养肝明目之效。,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3、相反相成,* 指性能相反的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开阖补泻 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 药物互相牵制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 又通过互补、互助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a.寒热并用:指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使用,以适应病 情的需要。 例:半夏泻心汤(姜 芩、连) 干姜 温中祛寒 黄芩、黄连 清降泄热 合则寒热并用以调和寒热,辛开苦降以散结消痞, 以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鉴别: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 的药性被其它的

33、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例1:温脾汤 大黄 温脾汤 主治脾阳不足,寒积内结之便秘证; 附子 + 大黄 温中散寒,攻下积滞; 大黄 性寒与病性之寒相拮抗,故方中以附子、干 姜之热以制大黄之寒 制性存用,大黄在此寒性被 制,仅发挥其泻下积滞之用。,例2:麻杏石甘汤 麻黄 麻杏石甘汤主治肺热喘咳; 石膏 + 麻黄 清宣肺热,平喘止咳; 麻黄 性温与病性之热相拮抗,故方中重用石膏之 寒以制麻黄之温 制性存用,麻黄以其辛散宣透之 性而能宣肺平喘。,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b.补泻兼施:指将补益药与祛邪药配伍运用。 例1: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泽泻 降泄肾浊,并制地黄之腻

34、滞; 合则滋补之力增强而无腻滞之弊。 例2:导赤散 生地黄 清热养阴 木通 清热利水 合则清热利水之力增强,又具 养阴之功,并使利水而不伤阴。,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C、升降相随:即升浮上行之药与沉降下行之药配伍同用。 * 例1:济川煎用治肾虚之便秘证,方中: 肉苁蓉的温补润降;枳壳、泽泻的下气泄浊 升麻以升发阳明 从而达到升清降浊,促进肠腑传导而通便之力 * 例2:治疗气虚气陷之脱肛、子宫下垂证 黄芪、升麻、柴胡的益气升阳 枳实、枳壳的下气宽肠 使浊气降而清阳之气得升,从而增强升阳举陷之功,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 例3:四逆散用治肝脾不和之证 柴胡 枳实 柴胡 疏肝理气而解郁; 枳实 行气

35、理脾而止痛。 疏肝理脾,升降相调,增强调畅气机之功。,* 例4:补中益气汤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证; 柴胡、升麻 轻浮而升,升阳举陷 陈皮 性降下行,理气和中; 升中有降,调畅气机,更有利于升脾胃之清阳。,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D、散收同用:即以收敛固涩之药与辛散宣发之品配伍应用。 * 例1:玉屏风散 黄芪、白术 + 防风 黄芪、白术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防风 辛散疏风而御邪; 固敛与辛散同用,增强益气固表而御风之效 * 例2:桂枝汤 桂枝 + 白芍 桂枝 辛温发散,解肌发表; 白芍 酸敛益阴; 调和营卫之中,又可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 使散风寒祛邪而不伤正,养阴敛汗而不留邪。, 常见方剂

36、配伍的形式,e、刚柔相济:即将药性柔润的药物与药性刚燥的药物配伍 应用。 * 例1:麦门冬汤 麦冬 + 半夏 麦冬 甘寒凉润,养阴生津; 半夏 辛温性燥,下气降逆,祛痰除涎; 麦 + 夏:以麦冬之凉以制半夏之温, 以麦冬之润以制半夏之燥,刚柔相济, 而达滋养肺胃之阴液,又下气降逆之 功。,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例2:肾气丸 熟地黄 + 附子 熟地黄 甘温滋润,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附子 大辛大热,温阳益火; 刚柔相济,水中补火,补 阴以升阳,使温阳补火而 不伤阴,补阴而不碍阳, 增强温阳益火之力。,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4、制毒纠偏:指在使用一些有毒药物或药性峻猛的药物时, 通过配伍适当的药物

37、以制约其毒烈性,从而缓解或消除 其毒烈性对人体的影响。 * 小半夏汤 半夏 + 生姜 半夏 辛温性燥而有毒,功善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生姜 辛而微温,长于和胃降逆止呕; 半夏有毒,其毒性可被生姜所制约 相畏; 生姜功能善制约半夏之毒 相杀 二者合用,又可增强祛痰降逆之效。,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四逆汤 附子 + 炙甘草 附子 大辛大热,药力峻猛而毒性强,回阳救逆; 炙甘草 甘缓解毒,益气助阳; 二者合用,既可增强回 阳救逆之效,又可减附 子之毒,缓和其峻烈之 性。,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5、引经报使:利用药物“归经”的特点,针对主治病证的 病位配伍相应的药物,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使 药力选

38、择性地发挥作用而提高疗效。 * 例1:天王补心丹 朱砂、桔梗 朱砂 善入心经,引药入心,镇惊清心而安神; 桔梗 升浮上行,栽药上行,“舟楫之药”; 以之为使,引药入心,增强宁心安神之效;,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综上,方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配伍,说明彼此之 间既是互相联系和相互交叉的。在方剂中每根据其 所治疗病证的不同需要,将各种配伍方法以综合变 通应用。,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1.名词术语解释:方剂学、方剂、配伍。2.试述中药四气、五味的涵义及其功用特点。3.简述方剂配伍的目的。4.何谓方剂的组成原则?试述其涵义。5.试述方剂药物配伍的形式与涵义。,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基础知识 ,谢谢!, 中医药基础知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