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8647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第一节 总 论,一、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感染与传染的区别: 传染属于感染的范畴,而感染不一定有传染性,感染过程的表现,一过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一过性感染,病原体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胃酸、溶菌酶等)清除无症状不一定获免疫力,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

2、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分类,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 转归的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

3、染的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母婴传播土壤传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易感人群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 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地区性)气候因素(季节性)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平凉医

4、专 段朝艳,三、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季节性、地方性有感染后免疫,病原体(pathogen),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临床上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确定诊断往往依靠检出病原体。,传染性(infectivity),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传染期的长短可作为隔离病人的重要依据。,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与外来性,感染后免疫

5、(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而获知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 2. 前驱期从起病致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为非特异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3. 症状明显期不同传染病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此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有并发症,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 4.

6、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 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 为恢复期。,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 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 发症状再现。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 常,又复上升。后遗症 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 常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四、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法定传染病:三类37种(SARS) 甲类两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乙类25种严格管理丙类10种监测管理,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

7、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传染源处理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接触者进行检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治疗、调整工作岗位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肠道传染病 : 三管一灭,用具消毒, 个人卫生。呼吸道传染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戴口罩虫媒传染病: 杀虫、防虫、驱虫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致病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个人防护、药物预防,五、消毒与隔离,传染病的消毒传染病的隔离医护人员的

8、个人防护,传染病的消毒,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性消毒 包括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疫源地消毒 包括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传染病的隔离,A系统隔离法: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麻疹、百日咳、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用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4. 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5. 血液(体液)隔离:防止直接或间

9、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6. 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7. 结核菌隔离(灰色标志)。,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分级防护原则个人防护(1)洗手(2)戴手套(3)穿隔离衣(4)口罩、护目镜、面罩的应用(5)污染物品、标本、废物的处理(6)针刺伤的防护(7)疫苗接种,六、传染病病人常见的症状与体征的护理,发热发疹: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发热、发疹最常见,护理评估(一)病史,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资料(1)发热(2)发疹,发热,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effervescence) 极期(fastigium): 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

10、nce)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马鞍热(saddle type fever),发疹(rash,eruption),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发疹包括皮疹(外疹,exanthem)和粘膜疹(内疹,enanthem)两大类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出血疹(petechia

11、) 疱疹或脓疱疹(vesiculo-pustular rash)荨麻疹(urticaria),出疹时间及分布,出疹时间(天):水(风)、红、花、麻、斑、伤 1 2 3 4 5 6分布: 向心性分布(水痘) 离心性分布(天花),出疹顺序,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 部自上而下到四肢。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二)身体评估主要检查某些传染病所特有的表现和阳性体征。1.一般状况2.各系统评估,(三)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2.血生化检查3.病原学检查4.免疫学检查(四)心理-社会资料,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引起毒血症有关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 与皮

12、疹有关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病原体排出有关,护理目标,病人及家属了解相关知识,配合护理措施。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体温得到控制,不发生皮肤粘膜破溃或感染。 病人自觉遵循隔离制度,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毒血症状,全身症状:发热、厌食、头疼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衰竭肝、肾损害,病原代谢产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 增生等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护理措施,(一)体温过高1.一般护理(1)环境与休息(2)饮食2.病情观察3.皮肤口腔护理4.用药护理5.健康指导,(二)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健康指导,(三)有传播感染的危险建立有效的隔离准确及时报告疫情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配合病原学治疗教育病人及家属,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