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Z-012建筑智能化专业质量控制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CZ-012建筑智能化专业质量控制细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首建瑞科工程管理 专业技术操作文件北京首建瑞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管理体系操作文件建筑智能化专业质量控制细则 SJRK-JCZ-012-2014编制人: 王宝芝 审批人: 北京首建瑞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管理体系操作文件建筑智能化专业质量控制细则(JCZ-012-2014) 目 录1 监理依据 2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3 工程物资的质量控制 4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5 质量检查与系统检测 6 系统验收1 监理依据1.1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协议、合同及有关文件。1.2 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订的协议、合同及有关文件。1.3 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变更,以及设计图纸提及到的标准图集。1.
2、4 公司编制的管理体系操作文件监理规划。1.5 国家、北京市有关法规、标准、规范:1.5.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695-2009);1.5.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GB50300-2001);1.5.3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1.5.4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5.5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1.5.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1.5.7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1.5.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和严酷
3、等级(GB16838-2008);1.5.9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1.5.10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5.1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1.5.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1.5.1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1.5.14 套接紧定式薄壁钢导管电线管中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120:2000);1.5.1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5079-2005);1.5.16 城市住宅内和办公娄电话通信设施验收规范(YD5048-97
4、);1.5.17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99)。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1 掌握智能化工程监理工作流程见流程图:参加智能化方案及图纸会审参加设计交底编制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智能化工程承包单位资质审核审核智能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核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施工前检查安全、防火要求:消防器材;危险物品堆放;孔洞、防火措施等器材检验:外观检查,型号、规格、数量;电缆电性能测试;管线测试;仪器仪表及设备检查环境要求:土建施工情况;土建工艺(中控室机房面积、预留洞);施工电源;地板铺设等施工过程监理(巡视、旁站、检查、测试、参加隐蔽工程验收)电缆桥染、线槽、电管敷设架空缆
5、线、管道缆线、埋式缆线、隧道缆线及其它线缆布放智能化设备安装:框架、机箱、配线部件、仪器仪表等按检验批审核评定各分项工程质量智能化系统各子分部(含主要分项)系统测试审核评定子分部及分部工程质量、组织工程预验收监督施工单位整改参加工程竣工验收2.2 审核本工程智能化系统方案或有关设计文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对于有可能进一步优化的系统方案,应及时组织力量,献计献策,完善系统方案,特别是本工程信息点总量设置及其配置,要求作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安装维护方便。2.3 审核智能化工程承包单位资质,其中包括:各专业企业资质;工商执照、企业业绩、特殊专业的施工许可证;外企进境施工许可证;项目经理资
6、质等。要求上述资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相关合同规定,并在法定有效期内。2.4 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其中包括:2.4.1 适时性(建设单或总承包单位应在专业施工之前,合法的提出分包位单);2.4.2 技术保证(合法的专业分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技术措施,必须符合本工程设计及智能化专业技术要求);2.4.3 人力资源保证(专业分包单位提出的有关施工技术人员配置,必须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要求);2.4.4 施工设备保证(专业分包单位用于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要求);2.4.5 质量保证(专业分包单位提出的质量目标明确,管理措施到位);2.4.6 安全保证
7、(高科技、特殊专业施工的安全措施符合本工程施工要求);2.4.7 施工条件及计划进度保证(专业分包单位施工前对土建及其它安装专业的要求明确,施工进度计划符合本工程的总工期要求)。2.5专业监理人员的技术工作准备2.5.1 熟悉设计图纸及本工程有关智能化专业系统的文件,在土建等其它专业的配合下,熟悉智能化各子分部工程,智能化与土建、电气及其它安装专业的施工界面。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施工单位的作业顺序,为关键工序及部位的监理旁站工作(选点)创造条件;2.5.2 专业监理人员在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下,根据监理规划要求,在详细了解本专业工程特点基础上,编制本专业质量控制监理细则,用来指导本专业的监理
8、质量控制工作;2.5.3 在开工前,应建议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对系统设备进行招标,尽早确定供应商,并明确供应商在工程应承担设备供应、系统深化设计、安装督导、系统调试等工作细目;2.5.4 安装工程开始前,应对安装部位环境、材料、部件、设备进行检查;2.5.5 审核智能化工程系统供配电及临时施工用电的配置、容量及其电源质量,审核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和预防火灾的保障措施;2.5.6 审核土建预留孔洞的几何尺寸、轴线、标高(特别是地下室 板墙、人防工程等防水、防渗漏措施)及设计要求的其它事宜。并要求施工单位尽早确定设备尺寸及安装要求等,对当时不能确定的设备,要有造型尺寸,保证预留、预埋的正确,避免事
9、后大量的剔凿;2.5.7 审核本工程智能化系统对室内外环境的防静电要求,根据建筑智能化的专业要求,审核防静电危害环境的施工方案(其中包括:抑制环境组成带电体、防止发生静电放电及静电噪声传播等综合预防措施);2.5.8对照设计要求检查接地线是否安装到位、接地电阻值以及通断的情况。3 工程物资的质量控制3.1 智能化系统所涉及的产品,包括智能建筑工程各智能化系统中使用的材料、硬件设备、软件产品和工程上应用的各种系统接口。3.2 产品质量检测,应包括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或实施生产许可证和上网许可证管理的产品。未列入到上述管理目录的产品,应通过产品检测确认合格之后方可使用。3
10、.3 产品功能、性能等项目的检测,应按国家现行的、相应的产品标准进行。供需双方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可按合同规定或设计要求进行。对现场不具备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进行工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收集归档。3.4 进口产品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为中文文本。3.5 硬件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检查重点应包括其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项目。可靠性检测,可参考生产厂家出具的可靠性检测报告。3.6 软件产品质量应按下列内容检查:3.6.1 商业化的软件,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管软件等。应对软件产品的使用许可证和使用
11、范围进行检查;3.6.2 由系统供应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用户组态软件及接口软件等应用软件,应进行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还应根据需求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兼容性、自诊断等多项功能测试,包括软件的可维护性;3.6.3 所有自编软件应提供完整的文档(包括软件资料、程序结构说明、安装调试说明、使用和维护说明书等)。3.7 系统接口质量应按下列内容检查:3.7.1 系统承包商应提交接口规范,接口规范应在合同签订时由合同签订机构负责审定;3.7.2 系统承包商应根据审定的接口规范制定接口测试方案,接口测试应保证接口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实现接口规范中规定的各项功能,不发生兼容性及通信瓶颈问题,并
12、保证系统接口的制造质量和安装质量。3.8 电气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如线槽、电线、箱体等)的进场验收,必须执行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中第3.2节的有关规定。3.9 质量证明文件内容:供货单位应提供:产品生产许可证、“CCC”认证(部分产品)、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主要性能数据检测报告;进口物资还应交验“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和原产地产品质量证明。火灾报警系统中的设备,还应提供国家指定的消防电子产品监督检查部门出具的质量检验报告和认可书。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必须经过国家或行业授权的认证机构(或检测机构)认证(检测)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认证证书(或检测报告)。3
13、.10 常用主要物资进场报验时质量检查和复试要点如下:名 称质量检查和复试要点管材1 管材的焊缝是否密实、均匀、无棱刺,内壁是否光滑。2 镀锌管还应检查其镀锌表层是否均匀、完整,有无剥落起皮、有无锈蚀斑点现象。3 测量管壁厚度是否符合标准并满足设计要求。4 绝缘导管及配件不破裂,表面有阻燃标记和制造厂标。镀锌线槽1 用千分尺测量线槽板材厚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2 检查镀锌层及焊缝是否密实、均匀、无棱刺,用锤击检验镀锌层的附着是否牢固。3 检查线槽端头螺栓连接孔的个数是否符合规程的要求。4 检查用于竖向安装的托盘内是否有合格的爬线架。5 宽度大于800mm(含800mm)水平安装的线槽底面是否有横
14、向补强措施。6 直角弯通的内侧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线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光缆为20倍),并不得小于100mm。电线电缆1 测试并记录芯线的绝缘电阻值。2 对阻燃型和耐火线、缆,应用火烧的办法鉴别绝缘层的阻燃性或耐火性。3 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电缆外护套需完整无损。4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封闭固定,恢复外包装。5 检查光缆合格证及检验测试数据。6 光纤接插软线(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光纤接插软线,两端的
15、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 每根光纤接插软线中光纤的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7 连接器件的检验要求如下: 配线模块和信息插座及其它连接器件的部件应完整,电气和机械性能等指标应符合相应的生产质量标准,塑料材料应具有阻燃性能,且满足设计要求。 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等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系统的器件和设备1 检查各种按钮、板键、开关等可操作器件的动作是否灵活,操作档位有无功能标识。2 检查各类设备铭牌、附件、电气接线端子是否完好 ,设备表面有无缺损,涂层是否完好。3 检查仪表柜:要求密封的门是否能密封,柜体及屉板的刚度是否足够。4 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
16、,可要求厂家委托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5 设备的型号、规格等参数是否与供应合同规定的内容相吻合。6 软件产品的进场验收应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等各项功能检测,并应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7 网络设备的进场验收:应做好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8 如果对产品制造质量有怀疑,或因用量庞大,为慎重起见,在征得建设单位的同意后,可委托国家权威检测机构代为复试。4 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4.1 线缆敷设安装工程技术要点4.1.1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明敷设,穿无铠装的电缆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6倍,穿铠装电缆以及埋设于地下与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保护管弯曲处
17、不应有凹陷,裂缝及明显的弯扁;4.1.2 强弱电均采用PUV管时,弱电线管不宜与强电配管平行敷设,若必须平等敷设时,相隔间距宜大于0.5m;4.1.3 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接地设备之间,应用金属软管连接,并设存水弯,金属软管长度宜小于2m;4.1.4 保护管埋设于墙内或混凝土内时,其保护层应15mm;4.1.5 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4.1.6 金属护管连接后应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连续性,例如保护接地;4.1.7 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10倍;4.1.8 线缆穿管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等于)40%;线槽
18、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等于)60%;4.1.9 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4.1.10 信号线路、供电线路、连锁控制线路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4.1.11 每一个接线端上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4.1.12 敷设光缆前,应检查光纤;光纤应无断点,其衰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缆长度符合施工图要求的敷设长度;架空光缆的接头设置在杆旁1m范围内;4.1.13 敷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好技术处理;可采用有牵引力自动控制性能的牵引机进行牵引。牵引力应加于加强芯上,其牵引力不应超
19、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km;光缆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应小于8m;4.1.14 光缆敷设完毕,应检查光纤有无损伤,并对光缆敷设损耗进行抽测。确认没有损伤时,再进行接续;4.1.15 管道敷设光缆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有人工在逐个人孔同步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光缆端头应用塑料胶带包扎好,并盘成圈放置在托架高处;4.1.16 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敷设在子管内,使光缆与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4.1.17 光缆的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
20、计或其它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做好接续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4.1.18 光缆敷设时,宜测量通道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计观察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4.1.19 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作永久性标志;4.1.20 智能化系统的管线敷设、电线/电缆敷设以及箱体安装等质量控制控制要点,在本细则中的未明确之处,可参照公司的电气专业质量控制细则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中的相关内容。4.2 智能化接地系统安装工程技术要点4.2.1 为防止外界电压危害人身安全、防止外界电压对设备的损害,抵制电气干扰,保证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电信设备的以下部分均应
21、接地;直流电源、电信设备的机架、机壳、入站通信电缆的金属护套和屏蔽层;交流配电屏、整流器屏等供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直流配电屏的外露导电部分;交直流两用电信设备的机架、机械内与机架、机械不绝缘的供电整流盘的外露导电部分;电缆、架空线路及其它需要接地的部分,如放电器、避雷器、保护间隙等;4.2.2 当低压配电系统采取TN制式供电,电信设备若要求严格限制工频交流对其干扰,且电信设备不易做到与站内各种金属构件绝缘时,应采用TNS制式;4.2.3 配电整流器等外露导电部分,当加固装置将其与机架、机械在电气上连通时,仍需与PE线或PEN线相连;4.2.4 电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一般要求单独设置,也可与建筑
22、物内配电变压器的工作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当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必须通过绝缘的专用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相连,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4.2.5 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屏蔽接地和保护接地等,一般使用一个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当电子设备的接地与工频交流接地、防雷接地合用一个接地极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4.2.6 对抗干扰能力差的电子设备,其接地应和防雷接地分开,两者相互距离应在20m以上,对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电子设备,两者距离可酌情减少,但不宜少于5m;4.2.7 当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为了避免雷击时遭受反击和保证设备安全,应采用埋地铠装电缆供电;4.2.8 电缆屏蔽层必须
23、接地,为避免产生干扰电流,对于控制及信号电缆应一点接地;4.2.9 为减少趋肤效应和通道阻抗,直流工作接地的引下线应采用多芯铜导线,导线截面积不宜小于35mm2。当需要改善信号的工作条件时,宜采用多股铜绞线;4.2.10 输入信号的电缆穿钢管敷设,或敷设在带金属盖板的金属桁架内,钢管及桥架均应接地;4.2.11 架设在建筑物顶部的天线之金属底座,必须与建筑物顶部的避雷网相连,构成有效避雷系统,通过至少在不同方向的两根引下线或建筑物内的主钢筋进行有效接地;4.2.12 中控室,宜采用防静电接地。所处环境电磁场干扰严重时,演播室、控制室及编辑室宜采取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可接到系统的接地装
24、置上。4.3 综合布线系统质量控制技术要点4.3.1 安装前的环境检查。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监理工程师会同施工人员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勘验检查,并应具备下列条件: 交按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土建和装修工程应基本完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不应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辅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接地电源插座(三孔三线);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通风
25、及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4.3.2 机柜、机架安装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不应有脱落及划痕,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机柜、机架、配线设备箱体、电缆桥架及线槽等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应按抗震设计有关要求进行安装施工; 安装机柜、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桁架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护良好的电气连接。4.3.3 各类配线部件安装 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与同一墙面左右相邻的其它面板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4.3.4 信息插座模块安装 信息
26、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的安装位置车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型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信息插座模块明装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而定;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用中文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并应符合设计要求。4.3.5 缆线的敷设 缆线的形式、规格应与
27、设计规定相符; 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8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
28、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4) 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它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综合布线缆线宜单独敷设,与其它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4.3.6 缆线终接: 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 缆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4.3.7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 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
29、;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少扭绞松开长度; 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规定。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7类布线系统采用非RJ45方式终接时,连接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力的场合; 对不同的屏蔽对绞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不同的端接方法。应对编织层或金属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 每个2口86面
30、板底盒,宜终接2条对绞电缆或1根2芯/4芯光缆,不宜兼做过路盒使用。4.3.8 光缆芯线终接 光纤与连接器件连接可采用尾纤熔拉、现场研磨和机械连接方式; 光纤与光纤接续可采用熔接和光连接子(机械)连接方式; 采用光纤连接盘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盘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 光纤连接盘面板应有标志; 光纤熔接连接平均损耗值不大于0.15dB,最大损耗值不大于0.3dB;光纤机械连接最大损耗值不大于0.3dB。4.3.9 各类跳线的终接 各类跳线缆线和接插件之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 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
31、般对绞电缆跳线不应超过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10m;4.4 安全防范系统质量控制技术要点4.4.1 探测器安装 各类探测器的安装,应根据所选产品的特性、警界范围和环境影响等,确定设备的安装点(位置和高度); 周界入侵探测器的安装,应能保证防区交叉,避免盲区,并应考虑使用环境的影响; 入侵探测器安装前,要通电检查其工作状态,并做记录; 入侵探测器的底座和支架的固定应牢固; 导线连接应牢固可靠,外接部分不得外露,并留有适当余量。4.4.2 紧急按钮安装 紧急按钮的安装位置应隐蔽,便于操作。4.4.3 摄像机安装 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其安装高度: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离地不宜
32、低于3.5m; 摄像机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应注意防破环,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摄像机安装应与大地绝缘隔离; 信号线和电源线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且不可影响云台转动; 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轿厢门上方的左侧或右侧,并能有效监视电梯轿厢内乘员面部特征。4.4.4 云台、解码器安装 云台安装必须牢固,云台转动要平稳; 刹车时不能有回程现象,云台的转动角度范围应满足产品技术条件和系统设计要求; 解码器应牢固安装在建筑物上,不能倾斜,不能影响云台(摄像机)的转动,并最好安装在云台(摄像机)附近或吊顶内(但须留有检修孔)。4
33、.4.5 出入控制设备安装 各类识读装置的安装高度离地不宜高于1.5m,安装应牢固; 感应式读卡机在安装时应注意可感应范围,不得靠近高频、强磁场; 锁具安装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安装应牢固,启闭应灵活。4.4.6 可视对讲设备安装 对讲主机(门口机)可安装在单元防护门上或墙体主机预埋盒内,操作面板的安装高度不宜高于1.5m,操作面板应面向访客,便于操作; 调整可视对讲主机内置摄像机的方位和视角于最佳位置,对不具备逆光补偿的摄像机,宜做环境亮度处理; 对讲分机(用户机)安装位置应选择在住户室内墙上,安装应牢固,其高度离地1.41.5m; 对讲系统的管理机安装在监控中心内、或小区出入口的值班室内,
34、安装应牢固、稳定。4.4.7 电子巡更设备安装 信息采集点的数目,应符合设计与使用要求。其安装高度:距离地面1.31.5m,安装要牢固。4.4.8 停车场管理设备安装 读卡机与挡车器安装应平整、牢固、垂直;宜安装在室内,当安装在室外时,应考虑防水及防撞措施; 感应线圈埋设位置与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使用要求;感应线圈至机箱处的线缆应采用金属管保护,并固定牢固; 车位状况信号指示器,应安装在车道出入口处的明显位置;最好安装在室内,安装在室外时应考虑防水措施; 车位引导显示器应安装在车道中央上方,便于识别与引导。4.4.9 红外探测器安装 安装牢固,发射机与接收机对准,使探测效果最佳; 发射机
35、与接收机之间不能有遮挡物或潜在遮挡物。如:风吹树摇的遮挡等; 利用反射镜辅助警戒时,警戒跨度比对射时的警戒距离要缩短; 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透镜,如有灰尘可用镜头纸擦干净。4.4.10 控制设备安装 控制台、机柜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平衡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壁挂控制器的安装必须牢固、端正。安装在松质墙面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控制器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采用联合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接地应有明显标志;4.5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质量控制技术要点4.5.1 电管敷设 消防控制、通信和警报线路采用暗敷设时,宜采用金属管或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保护,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
36、的结构层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并应按规范要求对金属管或金属线槽采取有效防火保护措施;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导线敷设后,应对每回路的导线用500V的兆欧表逐一测量绝缘电阻,其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 从接线盒、线槽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盒、控制设备盒、扬声器箱的线路均应加金属软管保护。4.5.2 火灾探测器安装 点型火灾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
37、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位置,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必须倾斜安装时,倾角不应大于45; 探测器的底座应固定牢固,其导线连接必须可靠压接或焊接; 探测器的确认灯,应面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4.5.3 报警、控制装置安装 手动报警按钮,应安装牢固,并不得倾斜; 火灾报警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不应小于1.5m;落地安装时,其底宜高出地坪01.0.2m。4.5.4 电缆或导线敷设 引入控制器的电缆或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配线应整齐,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靠;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一致,字迹清晰不易退色;
38、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应绑扎成束; 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 控制器的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标志; 消防控制设备盘(柜)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端子应分开,并有明显标志。4.6 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质量控制技术要点4.6.1 传感器安装 传感器安装必须固定牢固,导线连接完好且传感器接地可靠; 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 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 其安装位置不能破坏建筑物的外观美观与完整性; 室外型温、湿传感器应有防雨防护罩; 应尽可能远离门窗和出风口,如无法避免,则与之距离不应小于2m; 并列安装的传感器,高度要统一; 传感器应安
39、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安装位置应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安装为宜,便于成品保护,在安装前应妥善保管,并应采取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4.6.2 风管式温、湿传感器安装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风湿的位置;传感器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安装在风管直管段、或避开风管死角的位置; 4.6.2 水管式温度传感器、水流开关安装应与工艺管道预制同时进行;在管道上安装传感器、开关的开孔和焊接工作,必须在管道的防腐、衬里和压力试验之前进行;水管式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外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外径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40、 传感器、开关不宜在焊缝及边缘上开孔和焊接。4.6.4 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或压差传感器,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宜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口径2/3时,宜安装在侧面或底部等水流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安装在阀门等阻力部件附近和水流流速死角及振动较大的位置; 压力、压差传感器与温、湿传感器在同一管道端上安装时,应安装温、湿传感器的上游侧(有关详细要求,见:楼宇自控设备的安装要求-1.3.2)。4.6.5 流量传感器安装 磁流量计安装,应避免有较强的交直流磁场活动又剧烈振动的场所;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避免管道振动、避免强磁场及热辐射的场所,安装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与
41、传感器壳体所标示的流向标志一致。4.6.6 风阀控制器安装 风阀控制器上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 风阀控制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 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阻现象; 风阀控制器安装后,风阀控制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85; 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应按照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阀体间的绝缘电阻、供电电压、控制输入等内容,必须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风阀控制器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 风阀控制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力矩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 当风阀控制器不能直接
42、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连接时,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4.6.7 电动阀安装 电动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验; 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与空气处理机、新风机等设备相连的电动阀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 电动阀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阀门整体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手动操作机构面向外操作; 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大口径电动阀尤其不能有倾斜;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安装于室外的
43、电动阀应有适当的防晒、防雨措施。4.6.8 电磁阀安装 电磁阀安装前应按照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绝缘电阻;如条件许可,电磁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电磁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与空气处理机和新风机等设备相连的电磁阀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电磁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应一致,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磁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档次,并且应该经过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 电磁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5 质量检查与系统检测5.1 质量检查方法5.1.1. 在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中,基本的方法是巡视、旁站与检查验收。对于设备安装、管线敷设等应严格按照图纸、对照上述技术要点对安装位置、安装质量进行跟踪检查。5.1.2 采用“观、量、摸”等基本检查方法,对于隐蔽工程加强、加细隐蔽工程验收程序的力度。5.1.3 根据建筑智能化工程及其各子系统的特点,关键节点(工序)的平行检测(数据测量),应是本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措施。通过检测,获得并记录智能化系统设备符合要求的系统数据,应为本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并根据上述智能化系统不同的特性要求,配置相应等级的仪器仪表,或要求系统厂家提供合格的专业仪器仪表,进行共同检测。5.2 系统检测5.2.1 通信网络系统 光缆线路的主要传输特性(光纤线路衰减、光纤后向散射信号曲线、色散等)测试,要求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