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8809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32 大小:21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2页
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2页
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2页
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2页
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质管理实战指南3.docx(2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注:) 1 ( x 第i 個操作者的均值。用表9-14 上的重復測量數據可繪制R 圖。由重復次數(n=3)查表7-23 查得:D3=0,D4=2.574,10 個極差的平均值R =25/10=2.5,於是R圖的上、下控制界限為:UCLR= R D4=2.52.574=6.4LCLR= R D3=0圖9-8 顯示了測量重復性極差控制圖。零件號圖9-8 重復性極差控制圖從圖9-8 可見,所有極差都受控,所以測量過程是穩定的。若有一位操作者有失控現象,說明他操作方法與其他操作者不同,需要改進。若所有操作者都有失控制現象出象,則量具對操作者的技術是敏感的,需要改進量具以獲得有用的數據。量具的重復性可估

2、計如下:由於m=3,g=52=10,由表9-13 可查得d2*=1.72,於是重復測量的標準差與重復性分別為:e= R / d2*=2.5/1.72=1.45EV=5.15e =7.59.4.2.2 再現性分析1.再現性概述由不同操作者採用相同量具,測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所得重復測量的平均值的變差,稱為量具的再現性(或稱為測量系統的再現性),簡稱再現性,記為AV。再現性的定義中,量具是相同的,零件是相同的,隻是操作者不同。所以,一個測量系統(或量具)的再現性,主要反映操作者在測量技術上的變差,簡單地說,再現性就是操作者(人的因素)引起的測量誤差。2.再現性計算設有k(k2)位操作者,每一位操作

3、者得到的所有測量值的均值如下:) 1 ( x ,) 2 ( x ,) (k xR0 是操作者最大平均值減去操作者最小平均值得到的極差,可用R0 來估計再現性。Page:327極差R0= X max- X min式中X max= max() 1 ( x ,) 2 ( x ,) (k x )X min = max() 1 ( x ,) 2 ( x ,) (k x )再現性的標準差0= R0/ d2*式中,d2*從表9-13 查出,它取決於操作者的人數(m=操作者人數)和g(在這裡g=1,因為隻有一個極差計算)。再現性AV=5.150案例9-11:再現性研究案例沿用案例9-10 重復性的例題。每位操

4、作者共測量53=15 次。每位操作者的總平均:) 1 ( x =216.3,) 2 ( x =216.9操作者的極差為:R0=216.9-216.3=0.6再現性標準差0:標準差0= R0/ d2*=0.6/1.41=0.43式中 d2*由表9-13 查得d2*= d2*(2,1)=1.41再現性AV:再現性AV=5.150=2.213.再現性的修正由於上述再現性所得到的標準差0 還包含著每位操作者重復測量引起的波動,故應對上述再現性作出修正。修正後的再現性標準差0:0=(02-e2/nr)1/2式中: e為重復性中的標準差,n 零件數,r 每個零件重復測量次數。最後得到的修正過的再現性AV:

5、修正過的再現性AV=(5.150)2-(1.15e)2/nr1/2案例9-11 中:修正過的操作者標準差0=(0.432-1.452/15)1/2=0.21修正過的再現性AV=5.150=1.089.4.2.3 零件間的變差分析任意兩個零件間總是有差別的,測量系統能否檢測出零件間變差?如果測量系統能檢測出零件間變差,那麼測量系統佔過程總變差的百分比(決定測量系統是否可接受)又怎樣?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進行零件間的變差分析。Page:3281.分析測量系統能否檢測出零件部變差在下面兩個條件都滿足時,可認為測量系統能檢測出零件間變差:1 在x 圖上有50以上的均值x i 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外(注意

6、:如果所有零件是相似的,50規則將無效)。2 在相應的R 圖上諸極差受控。先作x 圖a.假如有k 個零件,各重復測量n 次,得出每個零件重復測量的均值和極差:x 1, x 2, x kR1,R2,Rkb.計算總平均值x 、平均極差R :總平均值x = =kii k x1/ ,平均極差R = =kii k R1/ ,c.於是可算得x 圖的上、下控制界限:UCL= x +A2 R ,LCL= x -A2 R式中A2控制圖系統,由重復測量次數(n)查表7-23 得出。d.作x 圖(如圖9-9),對x 圖進行分析,如果滿足:在x 圖上有50以上的均值x i 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外(注意:如果所有零件是相似

7、的,50規則將無效)。在相應R 圖(見圖9-8)上諸極差受控。則可認為測量系統能檢測出零件間變差。2.計算零件間變差1 先計算k 個均值的極差Rp:Rp= x max- x min式中x max = max( 1 x , 2 x , k x )x min= min( 1 x , 2 x , k x )2 再計算零件間的標準差p 和變差PVp=Rp/d2*,PV=5.15p式中:d2*在表9-13 中給出,它取決於零件總數(m=零件總數,注意:這裡的m 為表9-13 中的參數)和g(這裡g=1,因隻有一個極差計算)。Page:329案例9-12:零件間變差研究案例零件間變差示例,借用重復性例題(

8、見案例9-10)。解:1.分析測量系統能否檢測出零間變差1 計算總平均值x 、平均極差R總平均值x = i x /k=2166.2/10=216.6平均極差R = R i/k=25/10=2.52 計算x 圖的上、下控制界限UCL x = x +A2 R =216.6+1.0232.5=219.2,LCL x = x -A2 R =216.6-1.0232.5=214.1。3 作x 圖(見圖9-9)零件號圖9-9 兩位操作者的零件均值圖4 x 圖分析從x 圖上看,10 個x i 點中隻有3 個點在控制界限外,少於50,故測量系統不能檢測出零件間的變差。2.計算零件間的變差為計算表9-14 中零

9、件間變差,通過平均所有操作者對每一個樣本的測量值來計算每一個零件的樣本平均值。在這個例子中,零件1 至5 的平均值分別為217.3、217.7、216.0、213.0、219.2。這樣就可得出:1 樣本平均值極差Rp=219.2-213.0=6.2。2 零件間標準差p=Rp/d2*=6.2/2.48=2.50。注:d2*在表9-13 中給出,它取決於零件總數(m=5)和g(g=1)。3 零件間變差PV=5.15p=5.152.50=12.8(意味著有99的零件的變差在12.8mm 的區間內)。9.4.2.4 測量系統綜合分析1.計算測量過程的總標準差tPage:330t2=p2+m2而: m2

10、=e2+o2所以:t2=p2+e2+o2式中 p 為零件間標準差;m 為測量系統標準差;e 為重復性標準差;o 為修正後的再現性標準差。2.計算測量過程的總變差TV可由下式計算:TV=5.15t(TV)2=(5.15t)2=(5.15p)2+(5.15e)2+(5.15o)2而零件變差PV=5.15p,重復性EV=5.15e,再現性AV=5.15o。所以有:(TV)2=(PV)2+(EV)2+(AV)2而測量系統的重復性和再現性稱為R&R:(R&R)2=(EV)2+(AV)2這樣:(TV)2=(R&R)2+(PV)2TV= ) ( ) & ( 2 2 PV R R +3.各類變差佔總孌差的百分

11、率1 設備變差EV 佔總變差TV 的百分率(EV):EV=EV/TV1002 操作者變差AV 佔總變差TV 的百分率(AV):AV=AV/TV1003 零件間變差PV 佔總變差TV 的百分率(PV):PV=PV/TV1004 測量系統重復性和再現性R&R 佔總變差TV 的百分率(R&R):R&R=R&R/TV*100%注意:各因素佔總變差的百分率和不等於100。EV,AV,PV 分別表明了測量設備變差、操作者變差、零件間變差在總變差中所佔比例,可據此把握測量系統中哪個問題佔主導地位。特別提醒:測量系統的評價標準4.測量系統的評價R&R 是評價測量系統能否被接受的重要指數,R&R 值劃分為三類:

12、1 R&R30測量系統不能接受。應努力找出問題所在,並加以糾正,然後進行測量系統分析。注意:如果分析是以公差而不是以過程變差為基礎,則各類變差佔總變差TV 的百分率應替換成各類變差佔公差值T(Tolerance)的百分率。即EV、AV、R&R 和PV 的計算式中的分母變差(TV)應替換成公差值T(Tolerance)。採用何種方式(採用其中一種或是兩種主試都採用),應根據測量系統或顧客的要求而定。Page:331如果分析是以公差而不是以過程變差為基礎,則量具重復性和再現性報告表格(表9-16)可將右側的“總變差”改變為“公差”。總變差(TV)替換成公差值T(Tolerance)後,測量系統的評

13、價標準不變。9.4.3 測量系統分析的常規方法與標準表格9.4.3.1 測量系統和常規主法1.選取1210 個樣品(一般選取10 個),樣品在過程變差的實際或預期范圍內。2.由23 名測試人員對每個樣品進行2-3 次隨機測量,並將結果記錄於重復性和再現性分析用表格(見圖9-15)。3.利用標準表格進行運算(見表9-15表9-16)。4.利作運算,判定測 系統是否可入倉受。5.對不合格測量系統進行適當處理。9.4.3.2 重復性和再現性分析用標準表格的說明1.數據的收集程序如下(採用表9-15 收集數據):1 取得包含10 個零件的一個樣本,代表過程變差的實際或預期范圍;2 指定評價人A,B 和

14、C,並按1 至10 給零件編號,使評價人不能看到這些數字;3 必要時校準量具;4 主評價人A 以隨機的順序測量10 個零件,並將結果記錄在第1 行。讓測試人員B 和C 測量這10 個零件並互相不看對方的數據,然後將結果分別是填入第6 行和第11 行。5 使用不同的隨機測量順序重復上述操作過程。把數據填入第2、7 和12 行。在適當的列記錄數據。例如,第一個測量的零件是7,則將測試結果記錄在標有第7 號零件的列內,如果需要試驗3 次,重復上述操作,將數據記錄在第3、8 和13 行。6 如果評價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個替換的方法。証評價人A 測量10 個零件,並將讀數記錄在第1 行。然後,讓評

15、價人A 按照不同的順序重新測量,並把結果記錄在第2 行和第3 行。評價人B 和C 也同樣做。2.收集數據後的計算程序量具的重復性和再現性的計算如表9-15 和9-16 所示。表9-15 是數據表格,記錄了所有研究結果。表9-16 是報告表格,記錄了所有識別信息和按規定公式進行所有計算。收集數據後的計算程序如下:1 從第1、2、3 行中最大值減去它們中的最小值;把結果記入第5 行。在第6、7 和8 行,11、12和13 行重復這一步驟,並將結果記錄在第10 和15 行(表9-15);2 把填入第5、10 和15 行的數據變為正數;3 將第5 行的數據相加並除以零件數量,得到第一個評價人的測量平均

16、極差R a。同樣對第10 和15 行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Rb 和R c(表9-15);4 將第5、10 和15 行的數據( R a、Rb、R c)轉記到第17 行,將它們相加並除以評價人數,將結果記為R (所有極差的平均值)(表9-15);Page:3325 將R (平均值)記入第19 和20 行並與D3 和D4 相乘得到控制下限和上限。注意:如果進行兩次試驗,則D3 為零,D4 為3.27。單個極差的上限值(UCLR)填入第19 行。至少7 次測量的控制下限值(LCLR)等於零。6 對於極差大於計算的UCLR 的數據,應讓同一評價人對原來所使用的零件進行重新測量,或剔除那些值並重新計算平均值。

17、根據修改過的樣本容量重新計算R 及限值UCLR。應對造成失控狀態的特殊原因進行糾正。7 將行(第1、2、3、6、7、8、11、12 和13 行)中的值相加。把每行的和除以零件數並將結果填入表(表9-15)中最右邊標有“平均值”的列內。8 將第1、2 和3 行的平均值(排在最後列)相加除以試驗次數,結果填入第4 行的X a 格內。對第6、7 和8 行;第11、12 和13 行重復這個過程,將結果分別填入第9 項和第14 項的X b, X c 格內(表9-15);9 將第4、9 和14 行的平均值(指X a、X b、X c)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 行中適當的空格處。並確定它們的差值,將差值填入第

18、18 行標有X DIFF 處的空格內(表9-15);10 將每個零件每次測量值相加並除以總的測量次數(試驗次數乘以評價人數)。將結果填入第16行零件均值X p 的欄中(表9-15);11 最大的零件平均值( X p)減去最小的零件平均值( X p),將結果填入第16 行標有Rp 的空格內。Rp 是零件平均值的極差(表9-15);12 將R , X DIFF 和Rp 的計算值轉入報告表格的欄中(表9-16);13 在表格左邊標有“測量系統分析”的欄下進行計算;14 在表格右邊標有“總變差”的欄下進行計算;15 檢查結果確認沒有產生錯誤。案例9-13 MSA 測量系統分析標準表格(表9-15表9-

19、16)Page:333表9-15 量具重復性和再現性數據表零件 評價人/試驗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10均值1. A 12. 23. 34. 均值 X a=5. 極差 R a=6. B 17. 28. 39. 均值 X b=10. 極差 R b=11. C 112. 213. 314. 均值 X c=15. 極差 R c=16.零件平均值( X p)17. R a= + R b = + R c = +/評價人數量= = X =Rp=18. Max X = -Min X = = X DIFF R =19. R = *D4= =UCLR20. R = *D3= =LCLR*D4=

20、3.27(兩次試驗),D4=2.58(三次試驗);D3=0(不大於7 次試驗)。UCLR 代表單個R 的限值,圈出那些超限值的值,查明原因並糾正;同一評價人採用最初的儀器重復這些超限讀數或者剔除這些超限值,由剩余觀測值再平均計算R 和限值。注:Page:334表9-16 量具重復性和再現性分析報告零件號和名稱: 量具名稱: 日 期:特性: 量具編號: 分析人:規格要求: 量具類別:根據數據表: R = X DIFF= Rp=測量設備分析 總變差(TV)試驗次數 K1重復性-設備變差(EV)EV= R K1= =234.563.05EV=100EV/TV=100 / = %評價人數量2 3重復性

21、評價人變差(AV)AV= ) / ( ) * ( 2 22 nr EV K X DIFF = _) /_* (_ _) (_* 2 2 =K2 3.65 2.70AV=100EV/TV=100 / = %n=零件數量r=試驗次數零件數 K3 重復性和再現性(R&R)R&R= ) ( 2 2 AV EV += 2 2 (_) (_) +=% R&R=100R&R /TV=100 / = %零件變差(PV)PV=Rp*K3= *=23456789103.652.702.302.081.931.821.741.671.62總變差(TV)TV= ) & ( 2 2 PV R R += ) _ (_ 2

22、 2 +=% PV=100PV /TV=100 / = %所的計算均基於預期5.15(正態分布曲線下99.0的面積)。K1=5.15/d2*,式中d2*取決於試驗次數(m)和零件數目與操作者數量之積(g),g 假定大於15。d2*值來自表9-13。AV如果平方根符號下為負運算,評價人變差(AV)缺省為零(0)。K2=5.15/d2*,式中d2*取決於評價人數量(m)和(g),g=1 因為隻有單極差計算。K3=5.15/d2*,式中d2*取決於零件數量(m)和(g),g=1 因為隻有單極差計算。d2*來源於表9-13。Page:335例9-14:測量系統分析MSA 實例案案例9-14:某公司開始

23、評價測量系統。第一個被評定的測量儀器是一個墊片厚度儀。抽取10 個樣品,由3 個人測試,每個零件測試2 次,測試結果列於表9-17,分析結果列於表9-18。從表9-17、表9-18 中得出結論:1 R&R=25.8,在10至30 之間,故該測量系統隻能勉強接受(勉強用於測量過程變差)。2 所在的極差均處於受控狀態(即在UCLR 和LCLR 之間),這說明所有操作者是一致的,並且用同樣的方式使用量具。Page:336表9-17 量具重復性和再現性數據表零件 評價人/試驗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10均值1. A 1 0.65 1.00 .85 0.85 0.55 1.00 0.9

24、5 0.85 1.00 0.60 0.832. 2 0.60 1.00 0.80 0.95 0.45 1.00 0.95 0.80 1.00 0.70 0.8253. 34. 均值 0.625 1.00 0.825 0.900 0.500 1.000 0.950 0.825 1.000 0.650 X a=0.82755. 極差 0.05 0.00 0.05 0.10 0.10 0.00 0.00 0.05 0.00 0.10 R a=0.0456. B 1 0.55 1.05 0.80 0.80 0.40 1.00 0.95 0.75 1.00 0.55 0.7857. 2 0.55 0.9

25、5 0.75 0.75 0.40 1.05 0.90 0.70 0.95 0.50 0.758. 39. 均值 0.550 1.000 0.775 0.775 0.400 1.025 0.925 0.725 0.975 0.525 X b=0.767510. 極差 0.00 0.10 0.05 0.05 0.00 0.05 0.05 0.05 0.05 0.05 R b=0.04511. C 1 0.50 1.05 0.80 0.80 0.45 1.00 0.95 0.80 1.05 0.85 0.82512. 2 0.55 1.00 0.80 0.80 0.50 1.05 0.95 0.80

26、 1.05 0.80 0.8313. 314. 均值 0.525 1.025 0.800 0.800 0.475 1.025 0.950 0.800 1.050 0.825 X c=0.827515. 極差 0.05 0.05 0.00 0.00 0.05 0.05 0.00 0.00 0.00 0.05 R c=0.03016.零件平均值( X p) 0.567 1.008 0.800 0.825 0.458 1.017 0.942 0.783 1.008 0.667 X =0.8075Rp=0.55917. R a=0.045+ R b =0.045+ R c =0.03+/評價人數量=3

27、=0.12/3=0.04 R =0.0418. Max X =0.8275-Min X =0.7675= X DIFF 0.0619. R =0.04*D4=3.27=UCLR 0.1320. R =0.04*D3=0.00=LCLR 0.00*D4=3.27(兩次試驗),D4=2.58(三次試驗);D3=0(不大於7 次試驗)。UCLR 代表單個R 的限值,圈出那些超限值的值,查明原因並糾正;同一評價人採用最初的儀器重復這些超限讀數或者剔除這些超限值,由剩余觀測值再平均計算R 和限值。注:Page:337表9-18 量具重復性和再現性分析報告零件號和名稱:墊片 量具名稱: 厚度儀 日 期:4

28、/12/2004特性: 厚度 量具編號: X-2934 分析人:規格要求: 06-1.0mm 量具類別: 0.0-10.1 王二根據數據表: R = 0.044 X DIFF=0.06 Rp=0.559測量設備分析 總變差(TV)試驗次數 K1重復性-設備變差(EV)EV= R K1=0.0444.56=0.18234.563.05EV=100EV/TV=1000.18/0.93=19.3%評價人數量2 3重復性評價人變差(AV)AV= ) / ( ) * ( 2 22 nr EV K X DIFF = ) 2 * 10 /( 18 . 0 ( ) 70 . 2 * 06 . 0 ( 2 2

29、=0.16K2 3.65 2.70AV=100EV/TV=1000.16/0.93=17.2%n=零件數量r=試驗次數零件數 K3 重復性和再現性(R&R)R&R= ) ( 2 2 AV EV += 2 2 ) 16 . 0 ( ) 18 . 0 ( +=0.24% R&R=100R&R /TV=1000.24/0.93= 25.8%零件變差(PV)PV=Rp*K3=0.56*1.6=0.9023456789103.652.702.302.081.931.821.741.671.62總變差(TV)TV= ) & ( 2 2 PV R R += ) 90 . 0 24 . 0 ( 2 2 +=0

30、.93% PV=100PV /TV=1000.90/0.93=96.8%所的計算均基於預期5.15(正態分布曲線下99.0的面積)。K1=5.15/d2*,式中d2*取決於試驗次數(m)和零件數目與操作者數量之積(g),g 假定大於15。d2*值來自表9-13。AV如果平方根符號下為負運算,評價人變差(AV)缺省為零(0)。K2=5.15/d2*,式中d2*取決於評價人數量(m)和(g),g=1 因為隻有單極差計算。K3=5.15/d2*,式中d2*取決於零件數量(m)和(g),g=1 因為隻有單極差計算。d2*來源於表9-13。Page:338附:用典型極差法評價測量系統有時為了方便,使用一

31、種稱為典型極差法的方法評價測量系統。這種方法使用兩名操作者對5 個零件進行測量,每個人對每個零件測量一次,測試結果及分析結果列於表9-19。結論:從表9-19 中看出R&R=75.530,故測量系統需要改進。表9-19 量具研究表(典型極差法)零件 評價人A 評價人B 極差Ri=A-B123450.850.751.000.450.500.800.700.950.550.600.050.050.050.100.10平均極差( R )=Ri/5=0.35/5=0.07R&R=5.15( R )/d2*=5.15( R )/1.19=5.15(0.07)/1.19=0.303過程變差=0.40R&R

32、R=100R&R/過程變差=1000.303/0.40=75.5%注:1 d2*在表9-13 中給出,它取決於操作人數(m=操作人數)和零件數(g=零件數)。2 過程變差可用公差替換。案例9-15 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程度1.目的對用於証實產品符合規定要求的監視和測量裝置(下稱監測設備)建立控制、校準和維修的程序,確保監視和測量裝置在使用時,其測量的結果是有效的。2.適用范圍適用於對產品和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用的裝置(包括具有檢測作用的工裝、夾具、樣品、樣板等)、軟件等。3.職責3.1 品管部3.1.1 負責監測設備管理制度的制定、實施和監督運行。3.1.2 負責監測設備台賬。3.1.3 負責監測

33、設備校準和送檢工作。3.1.4 參與設計自制監測設備並提出監測手段及要求。3.1.5 負責監測設備的驗收及發放。3.1.6 負責監測設備報廢的鑒定。3.2 各使用監測設備的部門Page:3393.2.1 負責按要求保養和存放好其所使用的監測設備。3.3.2 負責按規定的時間關監測設備到品管部進行校準。3.3 副總經理負責審批監測設備的申購等。4.作業程序4.1 監測設備的申購、選型、採購、設計、制造4.1.1 各部門根據需要,填定“監測設備配置申請單”交品管部簽署自制或外購意見,最後交副總經理批準。4.1.2 監測設備外購時,由品管部根據該監測設備的使用場合、精度要求等因素確定型號、種類等,並

34、據此填寫“請購單”,經副總經理批準後交採購部實施購買。4.1.3 自制監測設備由品管部設計,經副總經理審核後發外加工(或由設備科加工制造)。4.2 新監測設備使用前的校準4.2.1 採購部購回的監測設備,由品管部從倉庫領回(設備科加工的自制監測設備直接交予品管部計量員)進行內校填寫“監測設備風校記錄表”或送政府部門認可並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進行校準。4.2.2 對校準合格的,由品管部計量員對設備進行編號,做好校準狀態標簽,並填寫“監測設備履歷卡”,同時將設備登記於“監測設備台賬”,而後通知使用部門領取。對因體積小而不宜貼標簽的監測設備,其校準狀態標簽可貼在包裝盒上或由其使用者妥善保管,但設備粘要

35、刻上編號。監測設備發放、加回收時,應填寫好“監測設備發放回收記錄表”。4.2.3 對校準不合格的外購監測設備,做退貨處理。對校準不合格的自己加工制作的監測設備,退設備科修復,修復後再按4.2.1 條款執行,不能修復的則作報廢處理。4.3 監測設備的領用、發放4.3.1 領用監測設備時,使用部門須在品管部辦理領用登記手續。4.3.2 監測設備在領用前,品管部要對其進行校準,合格後方可發放。4.4 周期校準的控制4.4.1 校準周期見監測設備校準的規定。4.4.2 品管部計量員每年十二月份編制下一年度的“監測設備校準計劃”,而後按校準計劃將到期的監測設備收齊,進行內校或委外校準,並做好校準記錄和校

36、準標識。內部校冷凍時,品管部應編寫有關的校準規程,規定校準的周期、方法、設備、驗收準則等內容,作為校準的依據。4.4.3 校準不合格的監測設備,調修後需再次校準,如不能修復的,則予以報廢處理。4.4.4 監測設備的使用必須在法定的有效期內。4.4.5 品管部計量員應對所有監測設備的校準記錄實行統一管理。4.5 監測設備的使用4.5.1 使用者在使用監測設備時,要檢查設備是否完好,是否在設備有效期內,並確保設備的監測能力與所要求的能力一致,確保設備的使用環境符合相關文件的要求。4.5.2 按使用說明書或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操作和調整,以防止校準失效。4.5.3 在監測設備的搬運、維護和貯存過程中,

37、應嚴格遵守使用說明書或操作規程的要求,防止其損壞或失效。4.5.4 監測設備不得隨意拆卸。固定安裝的監測設備,未經品管部同意,不得擅自移動。4.5.5 使用人應妥善保管好領用的監測設備,使用後要進行適當的維護和保養,發現問題應及時向品管部計量員反映。4.6 監測設備的修理Page:3404.6.1 經校準不合格的監測設備,品管部統一負責修理或委外修理。4.6.2 現場使用中發生故障的監測設備,由使用部門送品管部統一修理,不得擅自拆修。4.6.3 品管部計量員應將監測設備的修理情況 記錄在“監測設備履歷卡”中。4.7 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時的處理4.7.1 當發現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時,應停止監

38、測工作,及時報告品管部。品管部應重新評定已監測結果的有效性,並據此填寫“監測結果的評估報告(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時)”。如評定認為應該對被檢產品進行重檢,則應按評定要求的范圍追回被檢產品進行重新監測。同時,品管部應對監測設備進行故障分析、維修並重新校準。4.7.2 周期校準時,發現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時,應參照4.7.1 條款處理。4.7.3 如發現使用中的監測設備處於無標識、超間隔等失控狀態,應參照4.7.1 條款處理。4.8 監測設備的封存、停用與啟用4.8.1 監測設備的封存、停用因各種原因,某些監測設備不投入使用,可以到品管部辦理封存手續,經批準後,方可封存、停用。對封存停用的器具掛停用牌

39、,或貼停用標志。4.8.2 監測設備的啟用1 使用部門啟用封存停用的監測設備前,應通知品管部並將監測設備送品管部校準,校準合格後方能投入使用。2 啟用後的監測設備納入正常的周期校準。4.8.3 監測設備封存、啟用的情況應記錄在“監測設備履歷卡”中。4.9 監測設備報廢、賠償4.9.1 對不能修復的監測設備,由計量員填寫“固定資產報廢單”,經副總經理批準後,對實物進行報廢並銷賬。4.9.2 因使用者操作或保管不當而導致監測設備損傷或遺失時,應酌情進行賠償。並在台賬上注銷遺失的設備。4.10 對於監視和測量用的軟件,使用前應由品管部進行確認,並根據需要進行再確認。確認時應填寫“監測用軟件確認記錄表

40、”。4.11 計量監督為了確保計量、監測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以及賬、卡、物相符,品管部計量員每月對監測設備進行巡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巡查結果記錄在監測設備月檢查表中。5.支持性文件5.1監測設備校準周期的規定5.2 有關監測設備的內校校準程6.記錄6.1“監測設備配置申請表”6.2“監測設備內校記錄表”6.3“監測設備履歷卡”6.4“監測設備台賬”6.5“監測設備發放回收記錄表”6.6“監測設備所有權準計劃”6.7“監測結果的評估報告(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時)”6.8“監測設備月檢查表”6.9“固定資產報廢單”6.10“監測用軟件確認記錄表”Page:341監測設備履歷卡器具名稱 編號

41、 規格/測量范圍精度 檢定周期 購入日期生產廠家 出廠編號 首次檢定日期首次使用部門首次領用日期 登記人隨機附件及資料:校準情況:序號 檢定日期 檢定狀況 檢定單位/人 登記人 備注使用部門變更情況(需有使用部門及品管部的經辦人簽名):修理情況(需品管部經辦人簽名):封存、停用、啟用、報廢等情況(需品管部經辦人簽名):備注:COP17-01-APage:342監測設備內校記錄表設備名稱 型號規格 測量范圍設備編號 精度要求 使用部門校準依據:校準時所使用的設備及編號:校準環境條件(溫、濕度):外觀、結構檢查情況:校準數據記錄:校準項目 標準值 實測值 示值誤差 可接受誤差 單項結論校準總結論及

42、有效期:備注:校準/日期: 核心/日期: COP17-02-APage:343監測設備台賬序號設備名稱設備編號型號規格測量范圍精度生產廠家出廠編號校準周期價格驗收日期首校日期領用部門領用日期經辦人備注COP17-03-APage:3442005 年度監測設備校準計劃設備編號 設備名稱 1 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12 月S001 A 8S002 B 16S003 C 8備注:編制/日期: 審核/日期: 批準/日期:Page:345監測結果的評估報告(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時)NO.監測設備名稱: 監測設備編號:監測設備使用場合: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的

43、時間:監測設備偏離校準狀態的描述:是否需要重新檢測已檢產品:需重新檢測的已檢產品的范圍(包括時間段和數量):重新檢測的結論:對偏離校準狀態的監測設備的處理:評估人/日期 批準/日期: COP17-05-APage:346案例9-16:計量管理制度樑山水泊公司作業指導書 文件編號:WI/03/018版號:A/0 分發日期: 標題:計量管理制度 頁碼:1/8 分發編號:計量管理制度編制:七仙姑2005/3/1 審核:小芹2005/3/1 批準:小二黑2005/3/1Page:347樑山水泊公司作業指導書 文件編號:WI/03/018版號:A/0 分發日期: 標題:計量管理制度 頁碼:2/8 分發編號:目 錄一、計量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二、各級計量工作職責三、計量器具申購、入庫、流轉、降級和報廢核準制度四、計量器具的使用、維修、保養制度五、計量器具周期檢定(校準)制度六、計量器具檢定(校準)合格印証的使用規定七、計量檢定室工作制度八、計量器具管理目錄和管理方法九、計量技術檔案和資料保管使用制度十、計量監督制度Page:348樑山水泊公司作業指導書 文件編號:WI/03/018版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