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9495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精选.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讲 城市居住空间,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E-mail: chywpku.edu办公室电话:62757980手机号码:13701160823,大纲,1. 引言2.城市居住空间中的概念住房迁居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引言,第一部分,现象:从个人住房到城市居住空间,你家的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还是商品房?你家搬过多少次?搬家的原因?城里的有钱人都住到哪里了? ,城市住房:需求与供给(动机)迁居行为(过程)城市居住分间分异(结果) ,城市居住空间研究中的概念理解,第二部分,大纲,(1)住房的需求,住房是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一种商品住房的基本要素:必需的最小空间固定

2、且较为坚固的结构一定的采光、通风条件水、电、气、暖等基本供给设施户籍(中国城市:人-房-户)住房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高标准化: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居民个人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影响、符号消费等,住房需求的产生与影响因素,(2)住房的供给,1)住房供给中的行为主体2)住房部分市场(市场细分)3)住房供给的制度学分析,1)住房供给中的行为主体,2)住房部分市场(市场细分),3)住房供给的制度学分析,私人住房市场的分析框架,3)住房供给的制度学分析,公共住房市场的分析框架,(3)城市住房供给制度,1)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城市住房供给2)中国公有住房生产与分配制度3)住房的商品化及市场化改革,1)市场化

3、的西方国家城市住房供给,政府角色变化政府干预住房供给市场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大萧条、二战后的“房荒”住房私有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后的巨额财政赤字和严重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角色定位:减少直接干预,政策宏观调控,促进住房市场的良性循环,提高住房的市场化程度建造低价和低租公共住房:中低收入者、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社会弱者,2)中国公有住房生产与分配制度,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住房福利制度政府: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单位:最主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个人:低廉住宅的消费者“国家盖、单位分、居民低租金住”模式,弊端:低租金政策导致的严重财政负担住房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腐败与不安定忽

4、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与个人偏好,住房的商品化及市场化改革,福利住房-商品住房城市住房生产和分配方式的市场化与多样化住房的主要供给者:开发商城市住房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居民的购房选择机会和自由度大大增加居住空间分异的产生居住郊区化与高碳化以居住为标志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4)迁居的界定,迁居:城市地域内部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人口及住户移动;是居住机会和居民住房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户籍的变动(中国城市)、迁居距离(500米)迁居与城市空间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之间人口迁移下降,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即迁居)上升迁居的动态性过程有助于城市形成机理的认识迁居与城市居住空间的相互作用迁居

5、导致城市社会空间分化,P.Hall的人口迁移模式,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日本大都市圈人口移动,广州市人口迁移模式,西方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进展,城市地域内的人口流动,人口迁居的扇形结构,(6)迁居的原因,自发型迁居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适应生活方式改变等而主动迁居的情况。可分为调整型和诱导型两种 强制型迁居住房破坏、住房被占、离婚、家庭成员死亡、长距离通勤等原因引起的被动性迁居,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案例中占到四分之一左右,(7)迁居中的住房选择,迁居三阶段:理想住房和理想居住区的评价收集住房信息,寻找适宜空房新住房的决定,(8)迁居中的住房链与过滤过程,住房链:一部分居民

6、迁向新的住房和居住区,腾出来的空房就会有其他居民迁入,如此延续下去,就会形成由于迁向新住房引起的一系列连续反应而产生的住房链。住房链的链长是因新住房的建设所引起的迁居次数,过滤现象:由于最高收入阶层的搬迁而启动的所有住宅和所有邻里转移到较低收入阶层的一个连续性过程。 过滤过程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演替过滤过程的终端是一批最低质量的住宅被放弃被拆除或被转化为非住宅用途当新住宅都建在城市的边缘区时,过滤过程会象波浪一样指向城市中心,每一个收入阶层都向外迁居。,(塔娜,柴彦威,2019),(8)迁居中的住房链与过滤过程,(9)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变化,住房福利制度对人口迁居的影响,住房改革对人口迁居的影响,

7、城市人口迁居机制系统分析一,城市人口迁居机制系统分析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第三部分,大纲,(1)居住分异、极化与隔离,居住空间分异: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不断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的状态。居住空间极化:构成城市居住空间的各阶层、特别是最高与最低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急剧扩大,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的强烈反差现象。居住隔离:居住分异的极端形式。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以及财富差异等关系,居民同类人群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不同人群集团则彼此分开,产生隔离作用,有的甚至产生歧视与敌对的态度。,(2)居住分

8、异的衡量1,分异指数:衡量较大范围内次一级人口分组之间居民的隔离程度D表示分异指数,ti和pi分别代表i区域总人口和研究对象人口数占该区域总人口数的比例,T和P是区域的人口规模和研究对象在总人口中的比重0-1: 0代表无分异,1代表完全分异西方城市标准:0.3以下隔离程度低,0.3-0.6隔离程度中等,0.6以上隔离程度高(Kantrowitz ,1973),(黄友琴,易成栋,2009),居住分异的衡量2,区位熵(地点指数)LQ 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居住分异的衡量3,空间集中度计算统计单元内群体A占该单元总人口的比例设定一系列门槛值(0,10%,20%,30%)计算群体A占该

9、单元总人口的比例超过或等于门槛值的统计单元中群体A占总人口的比,空间分异度排名:外来人口农业与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李志刚(2019),(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社区是中国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主导社区类型,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形成了以单位社区为主的特征(吴缚龙, 1992; 柴彦威,陈零极,张纯 ,2019)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内部相对均匀分布,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相对均质和单一(Huang and Clark,2019; 柴彦威,陈零极,张纯, 2019; 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 2019; 黄友琴,易成栋, 2009)居住分异主要是单位之间的分异(白光润,2009);社会区的性质由

10、单位及其职工的组成决定(Li and Wu,2019)转型期:城市居住分异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现象单体均质、整体异质的社区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 ,2019),居住分化现象与社区类型,城市贫困者和低收人人群集中居住于老城衰退居住区、退化的单位社区和城中村(吴启焰 ,2019)单位社区居民主要是新建国营工厂、行政机关、科研教育单位的职工 (张艳 ,2009)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集中只有具有本地户籍的中低收入家庭(最近北京市等新变化:外来人口)“城中村”和城郊地带及城市中心旧城区成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刘望保,翁计传, 2019)高收入人群居住在商品房社区,形成相对封

11、闭的门禁社区,(4)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基于人类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学派对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态因子分析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相关研究中。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学派构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学派、以韦伯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制度学派以及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城市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影响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形成机制、特殊地域与特殊人群居住空间分异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转型期的特殊性的关注,“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后社会主义城市”等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

12、究的阶段,(孙斌栋,吴雅菲,2019),参考文献:,周春山,2019,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启焰.,2019,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科学出版社Short, J.R., 1978, Residential mobilit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3).Walmsley, D. J., Lewis, G. J., 1984, Human Geography: Behavioral Approaches. London: Longman.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 2019,“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 27(3)黄友琴.从单位大院到封闭式社区制度转型过程中北京的住房与居住变化.in 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 2019.东南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