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0406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9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资料集.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文献号 】1-749【原文出处】湖南社会科学【原刊地名】长沙【原刊期号】200502【原刊页号】8083【分 类 号】C7【分 类 名】高新技术产业化【复印期号】200504【标 题】基于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及其发展研究【作 者】曾德明/孙耀吾【作者简介】曾德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2) 孙耀吾,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2)【内容提要】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集群的特征、动因和机制,其机理直接影响集群内企业技术标准化及其战略选择;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标准化及其战略存在独特要求与多种选择;高技术产品的市场特性及其对于网

2、络体系的依赖等使基于集群的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发展呈现出新的内容和趋势,许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摘 要 题】高新技术企业【关 键 词】高技术产业集群/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正 文】 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机制及其对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影响 (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动因与机制 高技术产业群是指在高技术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相对于与一般的产业集群,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数量众多的高技术企业在空间上聚集;高技术企业间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形成具有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

3、。这里的网络是指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结成的长期稳定关系。这些行为主体包括高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性行业、政府部门等。(胡珑瑛、叶元煦,2002)。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因: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指向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功能联系;三是获得聚集外部经济效应,包括人才的外部效应、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良好的风险资本和资本运营环境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合作机制:Porter,Michael E.(1998)指出:现代竞争依赖于生产力,面不是其拥有的投入要素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企业如何参与竞争,而不是其参与竞争的特定领域

4、。位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企业,其综合竞争能力受到当地经营环境的强烈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合作机制作用的结果是,扩大了企业基于区域的生产能力,使创新的方向更加明朗并加快创新的步伐,促进集群内新的企业和产业的形成,鼓励企业与其他企业分享利益而不牺牲自身的灵活性。 2.分工与互补机制: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形成、细化和延伸产业链,加强各环节上的分工与协作,提高了生产率。与此同时,基于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交易费用机制和知识外部性机制等也将相应发挥作用,提升了高技术企业及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3.区域创新机制:Porter,Michael E.(1998)认为集群对提升公司的创新能

5、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集群内精明的顾客、优越的市场窗口、创新机会、创新资源、企业的学习行为、迅速行动的能力和适应性、合作伙伴的密切配合、以及全方位的创新压力和持续的比较等构成集群创新机制的系列因素并使集群数十年来成为创新的核心。 4.集群学习机制:集群为人力资源在成员企业间以及企业和服务机构间的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人员间正式或非正式沟通等在培训、教育、知识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机构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集群学习促成了集群技术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态势(魏江,2003a)。 5.网络效应:许多信息产品的消费需求存在相互依赖性,消费者使用一种产品将直接增加使用同种产品的消费者,这被称为网络效应

6、或网络外部化(符正平,2002)。不仅如此,与最终产品配套的互补产品的需求同样具有网络效应,最终产品的用户基数越大,互补产品的生产厂家则更愿意提供与之兼容的配套产品。所以,对于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就是聚集网络外部化。事实上,网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良性循环使集群形成,恶性循环则可能使集群毁灭。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及机制将直接影响集群内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选择与决策。 (二)高技术产业集群机理对标准化和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影响 1.集群学习、知识转移、技术创新与外溢推动技术标准化。魏江(2003b)指出集群学习与组织学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学习行为的社会性特征和个体性特征差异,前者包括了知识积累

7、和转移的社会化过程。魏守华(2002)在研究集群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对应关系时认为,知识、学习、网络关系和制度环境是一个学习型区域的构成要素;集群内技术创新的形成与积累源于微观竞争的压力与动力、区域环境促进创新系统的形成、对主导产业技术路径的把握和对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先觉等系列因素。进一步,集群内技术的优先传播与扩散对于企业技术标准战略选择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为技术空间扩散模式中最基本的就是近邻扩散,即:由中心向四周扩散,随距离衰减。集群内的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有利于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非编码化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编码化知识的流动与扩散,获得技术垄断和差异化等竞争

8、优势。正是通过这种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从而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另外,我们认为并将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市场开放程度直接影响技术标准化水平,技术外溢因素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化密切相关。 2.合作机制、区域创新能力和优势的培养促进技术标准化。刘友金、黄鲁成(2001)认为,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点,集群所产生的区域创新优势是其最重要的利益来源。文中引用了A.萨克森宁(1981)对于硅谷半导体工业研究与开发分布的数据,得出结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性、“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吸聚作用、根植性等因素。很明显,这些因素与技术标准化水平密切相关。魏

9、守华、石碧华(2002)进一步指出,由于集群可利用地理接近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技术标准在集群内容易被认同。采纳标准的企业越多,集群的外部效应就越大;卖出采用某一技术标准的硬件设备越多,就需要编写更多的软件来支持这种设备,这又增加了该设备的需求量,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与此同时,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由完善、发达的供应商,有经验、挑剔的客户群,垂直、水平联系的众多企业和各个支撑机构之间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及其有效的扩散系统,为集群内技术标准的发起与推广采用奠定了创新能力的源泉与机制基础。进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无论是集群的制度系统建设,还是互动网络的形成,都应该包含着共同制定和采用技术标

10、准基础的要求与条件。 3.地方优势产业成长、集群规模与产业群战略将内在地包含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张辉(2003)从行业标准及市场规范的角度分析指出,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一般都意味着产业集群在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产业集群制定整个行业的各种生产标准和市场规范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也就为整个产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王缉慈(2002)提出全球化下的本地化是认识产业群的出发点,产业群战略包括对于产业群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产业群战略的政策目标、产业群战略的内容、产业群战略的差异、产业群的服务机构(如产业标准和创意的组织与协调)以及

11、产业群的灵活调整等。无疑,这在告诉人们应该基于集群来研究技术标准战略和从技术标准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群的发展。 4.集群的需求、供给条件与长期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有力支撑。符正平(2002)将集群的产生条件分为供给和需求以及社会文化与历史条件,指出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聚集网络外部化的过程。我们认为,集群的供给和需求条件中将内在包含对制定和利用技术标准的供给和需求。最先进入的企业将扮演网络发起人、庄家或孵化器的角色,一般地,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标准的发起者。进而,他们的标准、体制、管理机制以及社会网络与地缘因素产生示范者模仿者效应,而聚集网络外部化机理无疑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技术标准

12、化战略以及标准联盟战略。 蔡宁、吴结兵(2002)研究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与资源整合的关系,以及集群竞争优势与集群的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时,认为特定的资源禀赋及其整合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使群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博弈中,单个企业在竞合博弈的网络化成长中寻求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一竞合过程又会加强集群内部的合作从而提高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 二、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产生与选择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兼容性、循环递增收益与标准锁定 Hill,Charles W.L.(1997)指出,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兼容性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

13、要求产品具有兼容性,以使互补产品能协调运行。兼容性问题通常通过采用通用技术标准或建立设计规范来解决。 实践中,某种产品的安装基数决定了其兼容产品的可获得性。安装基数越大,应用软件的可获得性就越好。这对该种机器使用者获得的价值有积极的影响,将引起对该机器的更大需求,其反过来又会增加安装基数。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自我强化作用,因而被称为循环递增收益效应。它意味着一个公司越是成功地将他的技术发展成广泛接受的标准,他就会在今后获得更大的成功,从循环递增的角度,就是:成功带来成功,亦即国内学者所称的路径依赖性(当然,路径依赖还包括公司的技术沉淀等)和标准锁定。 进一步,基于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以下特点:一是

14、技术要素在高技术企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快速发展;二是高技术企业市场整合(如兼容性要求)与分化(多个标准,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出现)及其竞争加剧;三是高技术企业对于网络体系的依赖性;四是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壁垒形式发生变化。近年来,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标准化、标准战略选择与策略运用已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并表现出独特的操作要求。 (二)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选择 技术标准是对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所使用技术方法、方案、路线的一种约束;是限定企业按照法定的(可选择的)技术方法、方案、路线提供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产品的文件(葛亚力,2003)。技术标准战略是组织从自身的发展出发,

15、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武器,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略(叶林威、戚昌文,2003)。芮明杰、巫景飞(2003)更为具体地提出,标准策略是指标准供应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是采取开放标准的合作策略还是封闭标准的不合作策略。 Hill,Charles W.L.(1997)指出,在高技术时代,标准战很普遍。在标准重要的产业,一个公司将他的技术确立为产业标准的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长期竞争地位和经营成败;而循环递增收益现象(亦即循环累积效应)是引导市场锁定到某一技术标准的重要因素。一个准备发起一项新技术标准的公司的战略任务是:快速启动循环递增收益过程,以建立一个由互补品的使用者和供应商组成

16、的自我强化集合体。 一个公司将他的技术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标准的战略选择通常包括:特许(与OEM)协议,加入战略联盟,产品多样化,以及积极的定位战略。每一种战略选择都有它的利益、成本和风险。企业可以做出权衡、选择和组合。决定公司做出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模仿壁垒,配套资源,有能力的竞争者,以及充足的互补产品供给等。实践中,企业的技术标准战略组合主要有: 1.坚定的独家供应商战略。这是指公司将自己定位为特定技术标准的唯一供应商。如果模仿壁垒高,公司拥有建立技术标准所需的所有配套资源,并存在关键配套产品的供应商,或者必要时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多样化来生产配套产品,采用这种战略非常合适。但实施这种战略要

17、求与积极的定位相结合。 2.被动的多重特许协议战略。这是指标准的倡导公司将技术特许给所有申请的公司,然后让这些特许持有者开辟技术市场。当倡导公司面临模仿壁垒低、配套资源缺乏、并有很多实力派竞争者时,这种战略是很合适的。 3.积极的多重特许协议战略。这是指标准发起公司将特许使用权授予尽可能多的公司以建立标准基础,同时,采用积极的定位战略,以使公司成为该技术的主导供应商。 4.选择合作伙伴战略。这是指技术标准发起公司与一个或者多个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共同(并积极地)将公司的技术发展成为新的行业标准。 三、基于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其战略的动向与趋势 综观近

18、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以及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其具有以下重要趋势: 1.标准的概念和作用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标准已由原来只是“历史的记录、技术的终结”转变为“创新的标志、技术的先导”,其作用也由产品的可互换性扩展为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信息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成果将更多地渗透到自动化领域中。与此同时,对于技术标准的内涵、类型及其划分争议增加。比如,Gary Lea,Peter Hall(2004)对技术标准的定义提出了质疑,认为技术标准没有确切定义,也不可能明确区分所谓正式标准和事实标准。 2.重视事实标准。目前,在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着两类标准:一种是“事实上的标准”,这种

19、标准由一个或几个在计算机界具有主导地位的厂商共同制订和遵守;另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又称法定标准或正式标准。在市场化方面,往往也是先有标准,后有产品,领先占领市场的事实标准常常被认定为法定标准。与此同时,标准化范式也正由传统的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向先有标准、后有产品的方向发展,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 3.标准动态化。近年来,标准化的领域不断扩展,应用的范围已从工业企业扩展到各行各业;标准不断升级,从静态的标准到动态的标准,用动态标准引导企业(黄津孚,2003)。 4.企业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技术标准战略的地位与内涵迅速扩展。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措施和条件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我国政

20、府近年来也致力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南方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将标准化作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手段,着手研究自己的技术标准化战略。 5.随着以各地高新区快速成长和调整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产业群的发展,基于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和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6.网络性市场特性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及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的影响强化。高技术企业对于网络体系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近年来,这种网络性市场特征日益显著,并与高技术产业集群机制相结合,共同影响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当前,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在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业中,标准的制定不再是各个独立的公司的内部事务,而成为了

21、各独立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战略问题涉及纵向相关企业和同业竞争者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继而,基于网络市场和集群的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将成为产业集群与竞争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基于网络市场和集群的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进一步论证并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的主要动因、条件和机理 人们对于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魏守华、石碧华(2002)指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产业。张辉(2003)也认为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

22、那么,产业吸引力、技术标准化与高科技产业集群成长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和规律?地方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与集群核心能力培育之间又有什么路径依存?如何对制定和利用技术标准进行供给和需求分析?如何解决集群动力机制中技术标准化因素的作用权重、机理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进一步,从本质上,技术标准成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纽带和核心能力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标准化活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技术产业的价值链特征和市场全球化对技术标准发展和集群趋势产生什么影响? 2.深入研究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如前所述,知识溢出效应与技术标准化水平存在内在联系,技术外溢因素在高技术产业领

23、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效应,那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的具体作用关系如何?知识溢出、技术标准与集群竞争优势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机制?同时,集群内部的合作机制有利于产业技术标准化。那么,合作机制、技术标准化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关系及其深层机理是什么?参与标准化活动对企业的技术和其它知识产权有没有损害?如何衡量其影响程度?进一步,集群内高新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定位、目标、内容、途径与实施策略有哪些?集群内高新企业技术标准战略联盟具有什么特征?需要什么特殊条件?如何规避其运作风险? 3.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显然,针对这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环境与条件

24、,如何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变革和创新,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等,已成为非常重要与迫切的课题。 4.基于网络和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产业虚拟集群的形成机理和条件研究 我们知道,高技术产业的市场特性、兼容要求及其对于网络系统的依赖性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有重要影响。那么,技术进步、网络效应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和技术标准化发展趋势将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影响?基于网络性市场的技术标准联盟的效率、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及其策略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将如何进一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另外,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中曾指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能持久,其内部的产业必须国际化。可见,集群竞争力的延续

25、与国际化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换而言之,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是延缓和避免产业集群被孤立和解体从而保持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将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将引导我们进一步研究基于网络和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产业虚拟集群及其发展趋势。 【 文献号 】1-758【原文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200505【原刊页号】150153【分 类 号】C7【分 类 名】高新技术产业化【复印期号】200505【标 题】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战略【作 者】刘宏伟/任学锋【作者简介】刘宏伟,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程师,高级咨询顾问; 任学

26、锋,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071)【内容提要】概括了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的特征,透过高技术小企业的表面特征解释了其内生成长特性;分析了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的关键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的战略方式;论述了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源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其成长是内生的,必须选择内生的成长战略方式才能实现高技术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 题】高新技术企业【关 键 词】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成长战略【正 文】 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主体就是那些希望成长并正处于各个成长阶段的高技术小企业。 作为一类产业形态而存在的高技术小企业具有以下鲜明

27、的特点:对企业家的依赖性、管理的随意性、技术的短周期性、资金的短缺性、经营的高风险性、成长的阶段性、信息的匮乏性和体制的多样性。以上特点体现在企业外部市场结构因素上,更多的表现出高技术小企业成长的外生性。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仅仅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因素来分析并不能完全说明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规律,此类企业成长更多的得益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即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是内生的。 一、高技术小企业的内生成长特征 第一,高技术小企业内部资源基础具有异质性。就是说高技术小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是有价值且独特的,这种内部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要素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表现出异质

28、性。 第二,高技术小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具有路径依赖性。首先表现在内部资源是企业内部组织成员长期共同作用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其次是高技术小企业的经营特性决定了此类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用性的,具有较窄的获取路径。这使得其它企业对成功企业的模仿面临成本约束,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内生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高技术小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具有动态特征。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内部资源的不间断积累,一方面是已积累知识的不断更新,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 高技术小企业作为一类特征明显的群体,其长期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内部资源是有差异的,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它构成了高技术

29、小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表现出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 二、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关键要素 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本质上是企业家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并通过生产性活动和资源的整合去获取利润的过程。企业作为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从多余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上获得规模扩展,实现成长,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多余的能力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高技术小企业的内生成长。那么,在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哪些是成长的关键性要素呢? 按照其在企业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高技术小企业关键性要素可分为非竞争性要素和竞争性要素两大类。 非竞争性要素是指无法通过

30、市场交易从其它企业获得的要素,是高技术小企业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它们是企业成长的基础。非竞争性要素每个企业各不相同,它构成企业的核心资源。 竞争性要素是指企业所需的可以从市场上获得的要素,在高技术小企业系统中发挥着特定作用的要素,也是高技术小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所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高技术小企业的非竞争性要素有: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家才能。 1.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在这里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营销技术等。高技术小企业作为研制开发、生产销售高技术产品或大规模运用高技术的企业,技术能力是高技术小企业运营的基本手段,是高技术小企业

31、生存与发展的首要要素。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指人们协调各种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能力。管理能力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把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特定功能的系统。高技术小企业技术上的专用性决定了企业需要独特的能与之匹配的管理系统,这样管理能力才能将关键性要素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系统整体功能。 3.企业家才能。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多附属于一定的人而存在,我们把拥有或驾驭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称之为非竞争性要素的行为主体,即企业家。企业家才能通过企业家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体现。 高技术小企业的竞争性要素主要有资金、产品和服务。 资金是高技术小企业竞争

32、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拥有一定量的资金是企业得以运作的基础,在高技术小企业中,资金要素衍生出场地、设备、能力资源、信息等要素。 产品和服务是体现企业系统功能的要素。企业是通过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来体现其功能的,没有产品和服务,系统在环境中就无法存在。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某种没有得到满足的物质或精神需求。 三、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战略选择 在明确了高技术小企业关键性要素之后,围绕这些核心要素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有效利用高技术小企业的关键性要素实现成长,如何在企业成长中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加附加值,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如何重新利用或者再配置已有的存量资源,

33、以保持竞争优势,实现质的飞跃,这些都需要企业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成长战略。 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的模式。普遍的模式是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特点,从众多的企业要素中分离出促进自身成长的关键要素加以分析,通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成长战略来明确成长方向和成长目标,然后非常重要的是要选择成长的方式,并不断在成长中调整自己成长的战略和方式,然后才具有内生成长的可能性。 根据高技术小企业的成长特征和类型的不同,我们将企业成长的方式分为二种类型进行研究,即暴发式的成长方式与稳健式成长方式。 1.暴发式成长方式。暴发式成长方式是指高技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种竞争性要素的获取,而形成短暂的、爆炸式增长的成长方式。

34、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异常快速的成长,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通常是利用一种或几种技术或产品,采用兼并等手段,在市场和公共关系上大做文章。暴发式成长方式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成果,但它们通常都只能是短期行为。因为采取这种成长方式的公司并没有通过知识积累获得与众不同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没有形成。也就不可能产生持续的客户忠诚和利润。最为典型的国内企业是“巨人集团”和“三株集团”,这两家企业都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和公共关系导向型的高技术企业,尽管它们都曾经极为辉煌,但如果遇到比较大的偶然事件则很容易使苦心经营的体系崩溃,从而导致企业的陨落。 实施此战略方式的企业只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战

35、略转变,继续成长,一个始终坚持此战略而逐渐消亡。 2.稳健式成长方式。稳健式成长方式是指高技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非竞争要素获取竞争优势,基于为客户提供超额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爆炸式增长的成长方式。这种成长方式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开发新技术、新领域和新渠道,加强管理能力。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非竞争性要素来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从而为竞争对手制造进入壁垒,因此竞争者很难采用跟随战略赶上或者超过这些先行者。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发展成功的杰出代表。虽然与国外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但从公司的成长方式、造就顾客价值、培养长期客户忠诚和建立健全的关系网络等方面却体现了公司战略取向的共同之处。这类公司如果能保持其战

36、略敏感性的话将会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3.两种成长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暴发式和稳健式两种成长方式与内生成长的关系上来看,两种成长方式都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但严格的讲,两种方式中只有稳健式成长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内生成长,因为只有稳健式成长方式才将不断积累知识放在第一位,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内生成长。 从两种成长方式相互转化的关系来看,关系是可逆的。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角度,企业应该具有战略敏感性,即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不断的改进成长战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能够适时的调整成长方式,实现方式的正运行,即暴发式成长方式向稳健式成长方式的转变。那么,企业就能实现良性

37、的内生成长;反之,如果企业在运行中走向了逆运行的泥潭,那么,等待企业的只有停滞不前或倒闭。 高技术小企业是具有快速成长潜质的企业群,因此,对于高技术小企业成长战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暴发式和稳健式成长方式并不适用于创业阶段和生存阶段的企业,而是更多的适用于摆脱束缚、成功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企业;第二,暴发式成长方式战略转移到稳健式成长方式是实现高技术小企业内生成长的唯一途径;第三,实施稳健式成长方式的高技术小企业必须具有战略敏感性,适时的选择和调整战略重点。【参考文献】 1任学锋著.高技术企业产品战略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玉利,任学锋著.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天津

38、大学出版社,2001. 3任学锋.风险投资与企业成长过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6) 4刘刚.知识积累和企业的内生成长.南开经济研究,2002(2) 5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1) 6美Fred R.David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第八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英大卫欧文著.孙宁译.企业成长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9美纳尔逊,温特著.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10英马歇尔著.刘明东译.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

39、1965. 11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12范志红.高技术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0(2) 13袁智德,宣国良.高科技企业增长的战略模式.管理现代化,2000(6) 14G.Hamel and C.K.Prahalad.Competing for the Futur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1994 15Andrew Campbell and Kathleen sommers,Core Competence-based Strategy,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

40、s Press,1997 16H.I.Ansoff,Strategic management,The Macmillan Press,1979 17Michael E.Porter,What is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1996 18L.L Steinmetz,Critical Stage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When they occur and how to survive them,Business Horizons,February 1969 19Marshal,Principles of Ec

41、onomics,8th edn,London:Macmillan,1920 20E.T.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1R.P.Rumelt,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 【 文献号 】1-761【原文出处】科学管理研究【原刊地名】呼和浩特【原刊期号】200503【原刊页号】4548【分 类 号】C7【分 类 名】高新技术产业化【复印

42、期号】200505【标 题】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导向型战略及战略绩效评价研究【作 者】许晖【作者简介】许晖,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天津 300072);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天津 300071)【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及市场导向型战略形成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导向型战略企业绩效的关系,并提出平衡记分卡既可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战略绩效考评的恰当工具。论文探索了如何利用平衡记分卡对市场导向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战略绩效考评,最后通过海泰集团典型案例分析给出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摘 要 题】高新技术企业【关 键 词】高新技术企业/市

43、场导向/战略绩效考评/平衡记分卡【正 文】 1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与市场导向型战略的形成 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1)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的来源。一方面,企业中的智力资本成为公司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例大大提高,如知识产权类资产。 (2)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石,它不仅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保障,还是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保障。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重要投资就是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一般来说,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是传统企业成本的1020倍。 (3)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附加价值高的特

44、点。高科技产品开发的风险大、失败率高,技术不成功及研制成本过高都会使新产品失败,而且存在销售风险。 (4)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丰富,是人类心智的结晶,但同时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行业,注定是一个高竞争的市场。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还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和组织等风险,尤其是在技术和市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与生俱来的鸿沟,如何将技术优势成功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已成为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1.2 市场导向型战略的形成 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其经典定义由Kohli和Jaworski(1990)给出:市场导向是一种企业行为导

45、向,其作用在于促进和支持市场信息的收集、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的信息扩散以及对信息作出协调反应,以最优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不同的学者从多角度对市场导向进行了阐述,但总体上市场导向观念具有如下特征:重新定义顾客价值以及顾客价值的实现;关注市场体中各方的紧密关系,重心在于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上;将顾客偏好同企业能力匹配起来;将顾客价值与企业能力的匹配建立在市场反馈体系上,要不断测量顾客行为、顾客满意以及未满足需求;市场导向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局限在职能领域;持续地监控并调整组织以适应顾客需求及选择变化,以顾客为中心等。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导向的思想则强调了关注市场中的顾客、及时取得它们的信息,同时又要

46、使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共享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并注重了该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和创新行为。作者认为,市场导向理论的这些观点恰能有效地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导向型战略的制定。 2 市场导向型战略企业绩效的关系 “市场导向创新绩效”链是营销领域比较新颖的研究主题,其间的关系在组织理论中可以找到最基础的支持,对于“创新绩效”在许多研究中已得到了验证(Deshpande 1993;Subramanian 1996)。而对于市场导向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以往企业绩效测定指标的设计上如何衡量市场导向的特征一直存在着争论,传统绩效测定中运用较多的指标如市场份额(Market Share)、利润指标及销售增长(Sales Growth)等。基于利润最大及股东权益最大的目标假设、多选择财务指标来衡量绩效。如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