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0450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二七年四月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核 定:郭索彦审 查:姜德文校 核:李智广编制人员:李智广 严慕绥曹 炜 赵 院肖 冬 刘宪春梁 音 黄 健曹文华 陈 薇罗志东前 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

2、危害及其发展趋势;(三)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水利部已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并公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其分布,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及相关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2002年来,水利部组织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公告奠定了硬件和软件基础。水利部连续发布了2003200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公告了年度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国家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情况及其效益,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全面、科学、持续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效

3、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财政部和水利部批准立项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关于下达水利部2007年部门预算“一下”控制数的通知,财农便函2006274号;关于下达2007年部门预算控制数(财政拨款部分)的通知,财经预2006154号),2007年预算控制数600万元,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承担。为了保证本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聘请相关知名专家组成了项目专家指导组,成立了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中心各处负责人参加的项目执行领导组,设立项目办公室;制定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全国水

4、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外委任务合同管理办法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了项目各项制度和执行程序。根据项目“二上”的预算草案实施方案和关于下达2007年部门预算控制数(财政拨款部分)的通知,2007年1月,项目组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技术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2007年1月17日,组织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研讨,并安排各监测区域上报本项目监测的典型县、典型小流域和典型监测点;2007年2月5日,向业务主管部门水土保持司汇报了项目实施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进一步研讨确定了项目技术路线和2007年

5、监测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典型监测县、典型小流域、典型监测点等;2007年2月12日,项目专家指导组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嗣后,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补充、修改,形成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目 录提 要1第一章 项目工作内容与实施技术路线5一、项目工作内容5(一)水土流失动态监测6(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7(三)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7(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7(五)中国水土保持年度公报编制8二、实施技术路线8(一)总体技术路线8(二)监测数据获取方法8(三)具体实施技术步骤10三、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0(一)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0(

6、二)技术方案编制原则11四、总体进度安排12第二章 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14一、监测范围14二、监测内容与指标14(一)监测内容14(二)监测指标14三、技术路线15四、技术细则16(一)区域监测16(二)典型县监测17五、主要成果25第三章 重点监督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27一、监测范围27二、监测内容与指标27(一)监测内容27(二)监测指标27三、技术路线28四、技术细则29(一)区域调查29(二)典型区调查31五、主要成果35第四章 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36一、监测范围36二、监测内容与指标36(一)监测内容36(二)监测指标36三、技术路线37四、技术细则38(一)区域监

7、测38(二)典型县监测39五、主要成果42第五章 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44一、典型小流域选取44(一)选取原则44(二)选取结果44二、典型小流域监测内容46(一)基本情况46(二)水土流失状况46(三)水土保持措施46(四)典型样地及农户调查46三、技术路线46(一)技术路线46(二)工作步骤47四、技术细则48(一)地形调查48(二)土壤调查49(三)土地利用调查51(四)植被调查52(五)水土流失调查52(六)水土保持措施调查54(七)社会经济调查56(八)典型农户56五、主要成果56第六章 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63一、监测点选取63(一)选取原则63(二)选取结果63二、技

8、术路线66(一)前期准备66(二) 定点观测66(三) 数据分析总结66三、监测内容67(一)坡面径流场67(二)控制站67四、技术细则67(一)坡面径流小区监测67(二)控制站径流泥沙观测68五、主要成果69第七章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80一、主要内容80二、技术细则81(一)VPN系统管理81(二)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81(三)网络系统维护82(四)软件升级及维护82(五)网络系统安全评估83(六)线路租用83第八章 全国水土保持数据维护更新84一、数据更新原则84二、数据更新内容84(一)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维护84(二)数据处理与更新85三、数据更新方法86(一)数据维护方法86

9、(二)数据处理与入库88(三)数据库系统集成测试90四、数据更新成果形式91五、数据更新进度安排91(一)本项目产生的数据更新进度安排91(二)收集数据更新进度安排91第九章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92一、技术培训92(一)培训内容92(二)组织形式92(三)培训对象与培训任务93(四)计划安排93二、技术推广材料编制93(一)材料内容93(二)组织形式93(三)进度安排93第十章 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94一、主要内容94(一)综述部分94(二)主体部分94二、成果大纲96三、组织安排96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制度97一、项目组织97二、项目管理97附件:1、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

10、治区的公告2、有关监测指标分类分级标准及编码提 要依据财政部关于下达水利部2007年部门预算“一下”控制数的通知(财农便函2006274号)和水利部关于下达2007年部门预算控制数(财政拨款部分)的通知(财经预2006154号)文件要求,结合“一上”的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二上”的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经过初稿编写、技术研讨、专家论证和补充修改等环节,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一、项目工作内容和实施技术路线针对我国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监测公告的有关规定,提出本项目所要完成任务包括:全国水土流

11、失动态监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等五个方面。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总体技术路线为:采用实验测试、地面观测、遥感监测、数理统计等方法,从监测点、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等三个层次对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进行监测,分析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效果。其中,对分布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监测点、典型小流域,每年实施监测;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实施5年一个周期的动态监测;对国家级重点监督区,每年实施一次全面监测;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典型县及典型区域

12、,按照与对应重点防治区相同的频率进行监测。本项目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承担,相关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分站、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为协作单位。2007年项目进度为:12月编制完成年度实施计划,并布置监测任务;3月做好准备工作,安排现场监测;410月,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初步整理分析数据;1112月分析监测成果,编制成果图件,进行数据库更新;翌年13月,编制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二、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16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采用5年一个周期、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区域和典型县的监测。2007年,监测范围包括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

13、、子午岭预防保护区、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4个区,并选择湖北省房县作为典型县。监测内容包括预防保护效果和预防保护措施两方面,通过遥感手段对林缘线、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情况等进行监测,适时掌握其变化动向,实现对预防保护效果的监测;通过逐级统计上报、汇总的方法,掌握预防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和管理规章制度。三、重点监督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采取每年连续实施监测的方法。2007年选择神东矿区作为典型区域。监测内容包括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措施与效果、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与管理情况等三方面。通过重点监督区的行政统计、项目建设监测和个案监测等

14、方式进行监测。四、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19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用5年一个周期、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区域和典型县的监测。2007年,监测范围包括三峡库区治理区、永定河治理区、珠江南北盘江治理区3个区,并选择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作为典型县。监测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的面积、强度与危害,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其中,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其相关因子的监测指标采用遥感监测方法,水土保持措施情况采用行政统计和抽样核实的方法;典型县相应监测指标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获取,其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采用实地调查和计算分析的方法获得。五、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在不

15、同的水土流失流失类型区,共布设典型小流域30条。其中:东北黑土区4条、西北黄土高原区8条、北方土石山区6条、南方红壤丘陵区6条、西南土石山区6条;在大江大河流域的分布为:黄河流域10条,长江流域10条,海河流域2条,珠江流域2条,松辽河流域5条,淮河流域1条。典型小流域监测内容包括坡面土壤侵蚀、沟道径流泥沙及水土保持措施调查。监测方法是以1:1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全流域、实地调绘的方式调查典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水土保持措施数量、防治效果,结合径流泥沙的定点观测以及降雨、经济社会状况资料,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趋势。六、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在不同的水土流失流失类型区

16、,共布设典型监测点50个。其中:东北黑土区7个、北方土石山区11个、西北黄土高原区14个、南方红壤丘陵区9个、西南土石山区9个;在大江大河流域的分布为:黄河流域16个,长江流域16个,海河流域5个,珠江流域3个,松辽河流域8个,淮河流域2个。典型监测点监测设施主要包括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控制站。以现有监测设施设备为基础,通过统一监测指标和成果要求,规范监测方法,建立定点观测数据库,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防治效益。七、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维护的对象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核心节点和数据交换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后者主

17、要任务包括VPN系统管理、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网络系统维护、软件升级及维护、网络系统安全评估等方面。八、全国水土保持数据维护更新全国水土保持数据维护更新主要包括内容数据库维护和数据处理更新与入库两个方面。数据维护的方法主要为数据库监控服务、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管理、性能调整、故障排除和数据库功能扩充等;数据更新与入库按照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多媒体数据进行。九、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培训内容包括水土流失地面监测技术、3S应用技术等,推广技术主要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十、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包括综述和主体两部分

18、。其中,主体部分包括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等。十一、项目经济支出明细2007年,项目经费预算控制数为600万元。其中,人工费60万元,物料消耗(专用材料)费61.6万元,设备购置费35万元,技术推广与培训费20万元,业务组织费197.2万元,外部协作费90.7万元,其他费用135.5万元。第一章 项目工作内容与实施技术路线我国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尽管在水土保持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水土流失仍呈加剧趋势,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大面积扰动土地,形成

19、新的水土流失,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使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状况,跟踪了解国家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进展和效益情况,并实施公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基本依据。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水土流失现状,总结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和成绩,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为重大生态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财政部和水利部批准立项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以期全面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20、建设。一、 项目工作内容项目主要任务包括: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监测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等五个方面,以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重点。其中,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主要是开展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典型小流域以及设置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监测点的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与应用可以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是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的数据来源和年度公报的重要内容。(一)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1、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动态监测水利部公告第一批国

21、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共42个,面积222.98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3.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46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6.8%。(1) 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危害,采取的预防保护措施,实施保护措施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效果。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共16个,项目采取按年度分区、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五年为一个监测周期,覆盖全部监测范围。2007年开展的监测范围涉及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子午岭预防保护区、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4个预防保护区,实施监测面积为27.12万km2。(2) 国家级

22、重点监督区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监测管理,收集开发建设项目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评价开发建设项目对区域水土资源及环境的损益状况。国家级重点监督区共7个,面积约30.6万km2。项目采取按每一年度覆盖全部7个监督区的方法连续实施监测。(3) 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动态监测监测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危害情况,通过典型样区监测水土保持治理情况及其效果实施监测。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共19个,采取按年度分区、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五年为一个监测周期,覆盖全部监测范围。2007年开展的监测范围涉及三峡库区治理区、永定河治理区、珠江北盘江治理区3个重点治理区,实施监测面积为17.54万km2。2、 典

23、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包括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及其防治效果、水沙动态等内容的监测。根据工作内容,典型小流域集中布设在水力侵蚀类型区内,共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30条小流域,合理布设在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5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内。其中24条小流域和50个典型监测点中的24个监测点相对应;部分典型小流域重叠设置在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内。30条小流域拟作为长期监测点,每年连续监测其水土流失动态。3、 典型监测点动态监测包括径流小区和控制站两类监测点。径流小区监测内容包括侵蚀降雨量、产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的监测;控制站包括小流域产流量、产

24、沙量等的监测。根据工作内容,典型监测点集中布设在水力侵蚀类型区内,共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50个典型监测点合理布设在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5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内。其中24个监测点布设在相应的24条小流域内,14个监测点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已建监测站点(综合典型监测站),部分典型监测点设置在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内。此外,适当选择了一些中科院系统的个别站点纳入本项目。50个典型监测点拟作为长期监测点,每年进行连续监测。(二)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包括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对核心节点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进

25、行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网络系统维护、软件升级及维护、网络系统安全评估和线路租用等。(三) 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包括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更新、维护和信息处理。(四)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对全国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总结编写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技术的书籍,推广、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方法和设施设备。(五) 中国水土保持年度公报编制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典型小流域以及典型监测点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收集整编年度水土保持资料;编辑、设计、印刷和发布公报等。二、 实施技术路线本项目由多项任务组成,各项任务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其中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基础。具

26、体路线如图1所示。(一) 总体技术路线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三级构成。从点、小流域、区域三个层次反映全国水土流失动态。通过典型监测点长序列的监测数据,为研究分析水土流失规律、为建立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评价模型提供基础信息,并可用监测数据检验、校核区域调查结果;通过对典型小流域实施长期的、连续不断的监测,为区域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和清洁生态型小流域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对宏观区域监测与分析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对区域实施5年一个周期的动态监测,对典型小流域和典

27、型监测点每年连续实施监测,分别取得不同尺度、不同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实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动态和水土保持情况的目的。(二) 监测数据获取方法对于不同的任务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监测。根据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典型小流域和典型监测点的监测指标,分别对应选择监测手段和方法。国家重点防治区中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的区域监测指标获得途径主要是采用遥感手段进行,区域内水土保持措施数量与质量、水土流失危害等以及重点监督区的监测是采用统计上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对典型小流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与应用2006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数据整理

28、与分析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收集动态监测报告、系列专题图图技术培训技术书籍出版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区域典型县行政统计上报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成果遥感抽样调查区域抽样调查个案监测典型县典型工程区域典型县典型小流域典型监测点现场调查(调绘)定位观测遥感抽样调查图11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报总体技术路线采用收集年度监测数据、外业调查、现场调绘的方法进行;对典型监测点的监测主要是收集各典型监测点的年度数据。(三) 具体实施技术步骤(1)文献资料检索与查阅。收集、查阅项目区的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制定技术实施方案。(2)专家咨询。通过

29、专家咨询修改技术方案,确定关键技术方法,选定小流域、监测点,确定技术方案。(3)内业预处理。初期购买相关地图、影像、文献等相关资料并进行预处理,配备测量、定位、摄像等仪器,制定印刷野外记录表格,落实工作路线。(4)外业调查。野外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按照遥感工作的要求,建立相关解译标志,进行室内初步解译,选定典型进行验证工作;典型县相关指标的野外调查工作;小流域野外调绘等。(5)成果整理。外业工作完成后进行相关资料的后续处理,制作专题图,撰写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6)会议咨询。通过会议的方式,对相关成果进行咨询,修改完善成果报告。三、 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一) 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 法律

30、法规、部门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国务院,1993年;(3)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2号;(4)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002年,2005年24号文修订;(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1月;(6)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文;(7)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保2000187号印发);(8)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保2000187号印发);(

31、9)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编制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保2000187号印发)。2、 技术标准依据(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3)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程,SL3412006;(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3422006;(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 157721995;(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GB/T 157731995;(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31995;(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 16453.16-1996;(9)环境管理体系

32、 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1-1996 idt ISO14001:1996;(10)环境管理体系 通用原则,GB/T24010-1996 idt ISO14010:1996。(二) 技术方案编制原则3、 方法科学,严谨适用的原则方法是获取指标的手段,方法的科学与否决定了指标的可靠性。在方案中应该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指标采集工作。方法应该有通用性,经得起检验,同时方法还应程序化、标准化,易于操作,便于检验,充分考虑项目资金、人力、时间等限制因素。4、 技术路线正确,合理科学的原则本项目工作量大,每项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按时全面完成该项目,合理科学的技术路线是保障。在制定技术路线时,应该

33、综合考虑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区域、项目执行人员的素质、项目进度要求等,制定合理科学的技术路线,指导整个项目的实施。技术路线应该有针对性,环节紧凑,脉络清晰。5、 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原则本项目包括多项任务,各项任务都包含若干具体指标。在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任务的内容和目的,合理选择指标:指标应全面系统,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指标还应重点突出,反映工作对象和任务特点,分析后能回答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问题。6、 任务清晰,便于管理的原则每一项任务都可自成体系,有明确的技术方法、成果和进度要求,尽可能提出定量指标,便于管理与考核。7、 成果丰富,反映现实的原则项目包括五方面的任务,每

34、一项任务都应有若干具体成果对应,从工作对象和数据来源来说,成果也应该很丰富。各成果应该紧扣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具体分析客观现象,总结规律,从理论上分析现象的原因,为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最具说服力的成果支持。四、 总体进度安排1、 重点防治区2007年度项目进度安排:12月,编制年度监测计划、确定实施方案。3月,前期准备工作,技术培训。49月,进入项目具体实施阶段。911月,成果整理分析,编制成果图件。12月,编制监测成果报告;数据库更新。翌年13月,年度水土保持公报。2、 典型小流域和典型监测点2007年度项目进度安排:12月确定30条典型小流域和50个典型监测点。3月,举办培训班。4月开展

35、监测工作。5月,项目办公室巡查,督促指导基层工作。8月底,完成全部小流域外业调绘工作。9月10月,汇总分析监测数据,成果整理与校验,编写监测报告。11月底前,各基层工作组按要求提交全部监测成果。12月,项目验收。 第二章 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一、 监测范围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共16个(详见附件1“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总面积97.63万km2。对重点预防保护区的监测拟采用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即:在16个重点预防保护区中,第一年开展的监测范围涉及4个区,第二至第五年每年开展的监测范围分别涉及3个区,以行政县(区)为单位,五年开展监测面积97.63万km2,五年完成一个抽

36、样监测周期。从第六年开始按照第一次的监测区域重复,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2007年开展的监测范围涉及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子午岭预防保护区、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4个预防保护区,并选择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湖北省房县作为监测典型县。实施监测面积27.12万km2。二、 监测内容与指标(一) 监测内容预防保护区监测分区域监测和典型县监测,包括预防保护效果和预防保护措施两方面的监测内容。(二) 监测指标1、 预防保护效果监测对4个预防保护区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宏观监测,掌握区域预防保护效果。主要监测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及林缘线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选取1个县作为典型县进行重点监测,在区域监测内

37、容的基础上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监测。2、 预防保护措施监测调查4个预防保护区的封禁保护、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舍饲养畜、草场轮牧、生态修复、大面积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累计数量以及当年新增数量。同时调查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强化监督管理方面的政策性、行政管理方面的措施。选取1个县作为典型县进行重点监测,在区域监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状况(数量、类型、分布、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监督管理)的监测。三、 技术路线本区域的监测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区域范围,二是典型县范围。针对不同的范围和不同指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保护效果监测主要采取遥感调查的方式完成,利用遥感监测快速

38、、宏观、客观的特点,从总体上监测区域预防保护成效及其动态变化。预防保护措施调查采取统计、调查的方式完成。通过面上统计和典型县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调查预防保护措施数量、质量、分布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状况。根据这两方面的监测结果,分析预测区域预防保护效果和研究措施配置模式。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如图2-1所示。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预防保护效果预防保护措施遥感调查封禁保护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开发建设项目面上统计 +典型调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林缘线汇总分析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图2-1 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四、 技术细则(一) 区域监测1、 预防保护效

39、果监测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及林缘线3个指标。土地利用、植被盖度、林缘线指标通过遥感调查方式获取。(1)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调查以中国科学院2000年1:10万资源环境数据库资料为基础,以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建立解译标志,按照土地利用分类编码(详见附件2),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支持下,采取人机交互判读方式,对近几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修正,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预防保护区和县级行政单位分别统计各类土地利用面积。(2)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的分级标准,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中的植被盖度分级标准,同时结合监测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划分,分为裸地、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

40、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6级(详见附件2)。根据预防保护区的监测精度要求,利用GIS软件制作植被盖度图,按预防保护区和县级行政单位统计各盖度等级的植被面积。(3) 林缘线林缘线监测针对林区进行。利用GIS软件对土地利用图中林地信息的分析、提取、处理而获取林缘线。具体方法是在土地利用图中提取林地图层,对非林区的零星林地进行剔除,林区的林地图斑进行融合,提取处理后的林地图斑外框生成林缘线。林缘线图中应标注林地的树种和盖度,树种根据野外调查建立的解译标志进行判读,并参考有关资料确定,难以确定的应进行野外抽样调查,利用GPS精确定位调查;植被盖度利用植被盖度图与林缘线图叠加、处理产生。(4) 河道泥沙在4

41、个预防保护区各选择1个河道控制站作为典型监测点,利用其水文观测数据监测预防保护区的水土流失量的变化。观测的指标主要包括年径流总量、平均含沙量、平均输沙率及年输沙总量等。表2-1 重点预防保护区河道泥沙监测统计表编号水文测站名地理位置(经纬度)所在支流所在预防保护区径流总量(m3)平均含沙量(kg/m3)平均输沙率(kg/s)年输沙总量(m3)1232、 预防保护措施调查预防保护区实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措施包括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两方面。监测指标通过统计上报的方法获取。(1) 硬性措施包括实施封禁育林育草、退牧还草、草场轮封轮牧、舍饲养畜、乔灌木林补植、25度坡以上退耕还林、25度坡以下坡耕地保

42、土耕作等治理措施。(2) 软性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制定监管制度、加强管护措施力度、明确保护区界线、设立明显的标志。监测数据和资料通过逐级统计上报、汇总,最后由项目组统计、分析、汇总。监测区各县以措施实施区为单位,统计全县(旗)水土保持及生态措施完成数量,按要求填报统计表,上报所属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各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以县(旗)为单位统计汇总监测区内全省水土保持及生态措施完成数量,上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统计表格见表2-2所示。按照累计保存面积和当年新增两类统计。表2-2 区域/省(自治区/县/旗)水土保持措施统计表统计单位(县)实施措施区名土地面积(hm2)措施

43、实施面积(hm2)封禁育林育草(hm2)退牧还草(hm2)退耕还林(hm2)保土耕作(hm2)乔灌木林补植(hm2)其它措施小计(二) 典型县监测选择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湖北省的房县(5112km2)作为典型县进行重点监测。监测内容在区域监测的基础上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水土保持效益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指标项。对典型县,通过调查取得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及其质量合格比例,并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方法是通过现场调查,根据收集到的典型县水土保持规划、典型县水土保持措施分类布局、水土保持措施初步设计,核实实际实施的预防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和分布位置和范围,最后修正、补充、调绘,准确完成预防

44、保护措施类型与分布图。1、 预防保护效果监测(1)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图制作方法同(一)、1、(1)。植被覆盖度方法同(一)、1、(2)。(2)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以遥感影像信息源,将土地利用(DDD)图、植被盖度(B)图和坡度(C)图三个图层叠加分析,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利用GIS软件勾绘生成水土流失矢量图斑,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中提供的水力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确定土壤侵蚀强度(A),并统计分析监测区各强度等级的水土流失面积。其中土地利用和植被盖度图由上述过程完成。水土流失图斑采用六位编码,即:ABCDDD其中:A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编码,1位数字(16)B植被盖度等级编码,1位数字(16)C坡度等级编码,1位数字(17)DDD土地利用类型编码,3位数字,为土地利用三级编码表2-3 土壤侵蚀图斑编码表 内容编码第一位(A)第二位(B)第三位(C)第四、五位、六位(DDD)土壤侵蚀强度植被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1微度侵蚀裸地平 缓 坡11耕地2轻度侵蚀低覆盖中 等 坡13林地3中度侵蚀中低覆盖斜 坡14草地4强度侵蚀中覆盖陡 坡15其它农用地5极强度侵蚀中高覆盖急 坡20建设用地6剧烈侵蚀高覆盖急 陡 坡30未利用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