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0885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思维方法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战略思维方法序 言 当企业失败了,当城市落后了,人们很容易总结出各种失败和落后的原因。但我们最缺乏的是怎样及时地预知这些可能导致失败和落后的原因。理论家们为我们预备了应有尽有的因果关系,但他们拒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哪些因果关系的最佳时机。如果我们多留点心还会发现,那些片段的因果关系都隐含着各不相同的假设前提,可现实从不给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更不会同时为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 我们不缺乏片段性的管理知识,我们缺乏的是综合运用这些片段性管理知识的知识。正是后者是管理知识中最艰难的部分。理论家们往往把这个任务留给了管理的实践者,他们认为这里简直没有可以用语言描述的规律。大部分企

2、图总结这些知识的人最终也不得不要求学习者通过“修炼”来获取他那难以言传的“感觉”。 众多变量同时变化、快速变化的问题就涉及到战略,这里给含有各种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留下的用武之地很有限。并且同时变化的变量越多、变化速度越快就越是如此。 在本书以前,战略一词没有特定的精确含义,一种方案、一种策略,只要觉得足够重要,通常都会被冠以“战略”。在本书中,我们给予了“战略”以特定含义:只有按照战略思维方法、过战略思维过程得出的方法、方案等概念系统才被称为战略。因此理解战略概念必须先理解战略思维方法的概念。 战略思维方法是科学具象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的应用。而真正理解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又必须从对我们习惯的抽象思

3、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检讨开始。在被称作科学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被称作艺术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形象思维方法。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被当作人类智慧惟有的选择。当遇到抽象思维方法实在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往往把这些问题归到应该由“直觉”、“经验”来解释的领域。而“直觉”、“经验”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又一个称呼。 人们从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转向另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通常需要费不少力气。我不指望战略思维方法一蹰而成为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但是当你面对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这类大问题时,必须刻意地以战略思维方法而对之! 完整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理论,还应该包括

4、战略思维技术和战略思维型组织的内容,有志于探索组织改革的人士,还应思考“战略思维型组织”能否作为信息时代构建各种组织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包括企业组织、公共组织、军事组织等。但这些我准备在战略思维型企业、战略思维型政府两本书中再做深入探讨。 战略思维方法供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经济学理论研究人员参考。 第一讲 从军事战略说起 一、战略的起源和定义 二、定义的规则 三、战略概念不准确并非无关紧要 四、为什么军事领域最早关注战略概念 五、战略和战术 六、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为何会出现战略这一军事概念 七、为什么不深入探究人类思维方法就不可能抓住战略概念的核心 八、本

5、讲小结 第二讲 人类思维方法 一、不了解思维方法就不具有知识的原创能力 二、初步认识抽象思维 三、什么是形象思维 四、从日常习惯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 五、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常常相互干扰 六、要关注思维方法的进化 七、本讲小结 第三讲 抽象思维方法 一、抽象思维应该准确和严密 二、抽象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种类 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五、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和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 六、确定概念间的演绎关系 七、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 八、常见的不严谨的抽象思维 九、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关系 十、本讲小结 第四讲科学具象思维方法 一、 人类思维方法的进化的确缓慢 二、 抽象思

6、维方法的局限 三、从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看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 四、从概念间的关系与事物间联系的偏离看抽象思维的局限 五、整体性思维可能吗? 六、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 七、科学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八、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 九、概念单个外延的数量属性的度量与外延总体的数量属性的度量 十、个体需求的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 十一、人类行为动机与概念数量属性的存量、增量 十二、概念间的数量关系格局 十三、数量关系格局的几个相关概念 十四、预测性与数量关系格局 十五、需求交替假说 十六、本讲小结 第五讲 战略思维方法 一、什么是战略思维方法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要素 四、战略灵敏度 五、战略假设 六、战略战局

7、 七、本讲小结 第六讲战略思维过程 一、检讨历史和现状 二、全面形成概念。也叫确定战略要素 三、确定第二阶段所形成的全部概念或战略要素的演绎关系 四、确定概念或要素的数量格局关系 五、确定战略目标 六、结合战略假设形成各个战略预案 七、评估战略假设与当前条件的接近程度,初步确定战略预案优先顺序 八、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办法和资源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战局管理 九、本讲小结 第一讲 从军事战略说起 一、战略的起源和定义 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甚至在城市管理和国家管理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可能是“战略”。战略这个概念是从军事理论中借来的。先从军事领域追根溯源似在情理之中。据考证(参见军事出版社出版的军事战略

8、学教程,彭光谦、姚有志主编),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在其孙子兵法中,虽未明确提出战略一词,但泛称的“谋”、“计”、“画”、“策”、“筹”、“韬”、“略”、“运筹”、“方略”、“将略”、“韬略”等等,都被后人认为是战略概念的原型。1976-1980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明确指出:“最初涉及军事战略问题的理论著作出现在古代。这类著作有:中国统帅和理论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罗马统帅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奥诺桑德尔(公元1世纪)和韦格蒂乌斯(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等人的著作”(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按年代推,孙武的孙子

9、兵法当是最早。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约翰-柯林斯也断定“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大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但是,把战略作为一个概念并给予明确的定义,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德国军事理论家比洛(17571807)是第一个想给战略以明确定义的人,他在最新战法要旨中说:“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从

10、此以后,各种各样关于战略的定义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来没有任何概念能象战略那样有如此之多的定义,我们先看军事理论家们对战略的定义: 18世纪德国军事家比洛的战略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19世纪瑞士军事理论家若米尼的战略定义:“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定义:“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战术是“战斗本身的部署和实施”,而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对这些战斗的运用”

11、。(战争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英国利德尔-哈特的战略定义:“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一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的战略定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前苏联索科洛夫斯基的战略定义:“关于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战争即武装斗争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在研究以往战争经验、军事政治形势、国家的经济和

12、精神力量、新式武器和预想敌人的观点和力量的基础上,探讨未来战争的条件和性质、准备和进行未来战争的方法、各军种极其战略使用原则、物质技术保障原则、战争指导原则和军队领导原则。”(军事战略,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战略定义:“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美国军语辞典的战略定义:“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参见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教材军

13、事战略学教程的战略定义:“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军事战略)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以积极防御思想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建设与运用军事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而对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全局与全过程的运筹与指导。”(军事战略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尽管在军事领域战略的概念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在企业管理领域,甚至在城市管理和国家管理领域,对战略一词的使用也开始盛行起来。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也给战略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安德鲁的战略定义:一个组织的战略是由这样一些决策共同构成,它们是确定或反映了组织的目标的决策、规定组织从事的业务或

14、服务范围的决策、确定组织将要成为何种经济或人力组织的决策、关于组织将要为其股东、雇员、顾客和社会所做的经济或非经济贡献的决策(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Homewood,I11.:Irwin,1980)。明茨博格的战略定义:战略有很多用途,人们一般将战略作为计划使用,强调内容而不是过程(“The Strategy Concept I:The Five Ps for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30-1)。 纳特和巴可夫的战略定义:战略为组织找出方向,战略为组织提供途径,战略是计划、计谋、模

15、式、定位、观念等多种用途的混合(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华大学MBA教材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的战略定义: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魏杰的战略定义: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战略,指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的方略和策略,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当然也包括了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企业战略选择:企业发展航标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二、定义的规则 人们主要就是通过形成一个一个概念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概念混乱就

16、是认识混乱。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那么,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如果一个概念没有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明确其内涵,这个概念就肯定不能清晰地表达和传授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上面的关于战略的种种定义即属于这种情况。虽然完全理解这一点还有待于耐心读完下面紧接着的几讲,我们还是能对照定义的形式上的规则初步看出这些战略定义的不当之处。这里只能指出错误,而无法回答什么是正确的。后一个任务由下面几讲完成。如果我们没有关于战略的具体科学知识,我们就不能做出一个关于战略的正确定义,但是我们有了战略的具体科学知识,有时也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关于战略的定义。我们必须遵守

17、定义的四个起码的形式上的规则。它们是: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2、定义项中不能包含被定义项;3、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4、定义项不是被定义项的负概念。我很担心的是,有人会以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不精确的为借口来抗拒起码的逻辑检验。比洛的战略定义,定义项中有“视界”和“大炮射程”等变换不定的概念;定义项的外延似乎也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若米尼的战略定义中,“艺术”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是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在暗示人们战略和战争规律的不可知性或神秘性。关于整个战争区,交战两国的全部国家算不算“整个战争区”?如果不算,定义项外延似乎过小;如果算,定义项外延似乎过大。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定义,

18、定义项中隐含着被定义项,“这些战斗”中的“这些”是那些?似乎反过来还是由被定义项决定的。利德尔-哈特的战略定义中同样有“艺术”的模糊概念,定义项的外延似乎也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毛泽东的战略定义中,战争全局是一个模糊概念。前苏联索科洛夫斯基的战略定义完全是用外延的罗列来代替内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战略定义,定义项中的战略性战役和被定义项是同义反复。美国军语辞典的战略定义中的“艺术和科学”是在告诉人们,战略有时是可认知其规律性的科学,有时又是不可言传的神秘艺术。中国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教材军事战略学教程的战略定义干脆完全放弃了总结一般性战略概念的尝试,只对中国当前的军事战略下定义。但也难免“全局”

19、、“全过程”等模糊概念。安德鲁的战略定义完全回避了概念的内涵,只是堆积了一些外延。明茨博格的战略定义中,战略就是计划。如果仅仅是计划,那为什么还要再创造一个战略概念?纳特和巴可夫的战略定义同样是在外延的圈里打转转。清华大学MBA教材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的战略定义中,“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同样模模糊糊。魏杰的战略定义中,“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战略”把企业战略的外延大大缩小了;另外,战略就是“方略和策略”,从语义的角度我们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区别。 我们给战略做的初步的定义是:为达成一定目标,以科学具象思维方法或非线性思维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多个相关变量共同即同时变化的规律的探究,而形成的行

20、动的方案或计划。(更精确的定义须参阅第五讲)战略思维的核心在于多变量共变。单纯的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根本无法面对多变量共变的复杂状况。在这里,我们很快就要讲述的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以及战略思维方法则当仁不让。真正理解我们给战略下的定义,需要读完第五讲战略思维方法以后才能做到,因为我们的战略定义是在战略思维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本书通篇就是解决两个问题:战略是什么?怎么形成战略?只有当这两个问题同时得到圆满回答,我们关于战略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战略家或战略理论家都回避或者说不清战略是怎么形成的,似乎所有的战略都是由上帝突然间塞入战略家的脑中的。历史上一

21、些诚实的战略家干脆承认:战争是一种阴影的科学、战争没有规律可寻、战略实质上是个行动问题。这类战略家包括法国元帅萨克斯和海军少将怀利等。的确,传统抽象思维方法无法真正把握战略问题。但大多数战略家宁愿把战略问题归为神秘的艺术或者归为艺术加科学,神秘的艺术归根到底属于更不可靠的形象思维方法。战略家们没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实质上是因为没能科学地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几千年都没能说清楚战略的概念,第一不是因为形成准确的战略概念不重要,人类主要就是通过概念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概念混乱就是认识混乱;第二不是因为缺乏战略的实践,人们早就在用一种被称作“摸索”的办法去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战略问题。一切差错

22、的根源都在一个更加深奥的领域,那就是人类的思维方法。这是一个我们非常欠缺的领域,我们不一定完全知道人类迄今为止只是在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来认识现实世界,我们更不一定知道多个变量同时变化的“战略问题”恰恰不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最终能认识清楚和说得明白的。我们运用抽象思维形成一个个概念和概念系统,这就有了众多含有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但理论家从来都把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片段知识的难题留给实践者。你翻开任何一本战略著作就如同你翻开任何一本其它科学著作一样,它会告诉你战略的这个方面的规律和那个方面的规律,严谨一点的作者还会如实告诉你他总结出的规律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假设前提,马虎一点

23、的作者连他的规律的前提条件都说不清。在现实中各个方面的战略问题是同时出现的,我们无法为了套用规律而同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前提条件。所有的战略著作都没有告诉我们对此该怎么办。实践者们只好依靠摸索和试错向前推进。实践者“摸索”出的经验,抽象思维的概念系统往往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于是人们又把它归功于另一种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你常常能听到“管理的艺术”、“战争的艺术”这样的说法。甚至在实际的战争中也常常出现交战双方都为情感和脑中变幻的画面所驱使,因而忘记了“理智”的作用,以至经常地碰壁。人们从未认真思考过,难道人类只能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法吗?难道“理智”的思维只有抽象思维吗?人们甚至从未

24、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它们的规则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前告诉大家,所有实际发生的战略问题都是多个因素同时变化的问题,共变是战略的核心,而抽象思维得出的规律和知识都是先依次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找出某两个因素的变化规律。我们不久就会看到这种区别是多么巨大!能够应对战略问题的只能是某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可以肯定的是,战略的最本质之处是为达成目标而处理多变量共变的情况,虽然不能完全抛弃各种隐含着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但战略最关注的是多个变量同时变化的规律。许多战略理论家都试图找出战略的本质来形成准确的战略概念,但不幸都未能做到。如果不对人类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思维方法做艰苦卓绝的探究,永远不

25、可能抓住战略的核心,不管是企业战略理论,还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军事战略理论。他们可以有战略的某种感觉,可以有战略的某种片段的总结,就是无法抓住战略的本质,这一点从军事战略和企业战略居然有数十个五花八门的定义即可看出。 三、战略概念不准确并非无关紧要 战略领域一向主要是实践家们的舞台。以咀嚼概念见长的理论研究者往往对多变量共变的战略问题退避三舍。现在我们探究战略,一开始就如此细抠概念,恐怕也难免纸上谈兵之嫌,尽管是以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为基础。但是,费些笔墨强调一下战略概念不准确并非无关紧要,是值得的。 第一,凡论述战略而又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他的战略论述就肯定不会告诉你他的战略是怎样形成的,或者不

26、能清晰地告诉你战略是怎样形成的。明茨博格公开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明确了解战略形成的过程,那么不管战略的作用有多大,它也真的只是天才战略家们的专利了!有人习惯把严格的抽象思维称作“理性”,和理性相对的是被描绘得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的“直觉”,直觉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头脑中的映象或图画的快速变换来认识事物或形成决策的原始思维方法。按这种提法,单纯的抽象思维解释不清的战略概念和战略形成过程,就被认为是单靠“理性”解释不清,不得不求助神秘的“直觉”。问题出在还有一种“理性”的思维方法-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他们一无所知,后面就会有我们对这种同样是“理性”的思维方法的详细介绍。有了科学具象思维方法,

27、战略概念和战略形成的过程完全可以用“理性”来认知,只有古代的占卜师们才动辄求助神秘的、不可靠的“直觉”。 在前面的我们引述其战略定义的全部著作,包括战争艺术概论、战争论、军事战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企业战略选择:企业发展航标图等等,仍象其它的社会科学专著一样,只是分别地讲述各个战略要素的片段性的规律和知识,基本上完全回避了战略是怎样形成的即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片段性规律这一最重要的问题,或者简单地把它归为“直觉”的“艺术”。清华大学MBA教材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意识到战略管理是一种过程,但也只是泛泛地把这个过程分解为战略分析

28、-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很难从中看出战略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并且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同样主张战略的形成应该是“理性”和“直觉”混合的结果。的确,如果未能准确界定战略的概念,要想理清战略是怎样被制定出来的谈何容易!纳特和巴可夫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是迄今论述战略形成过程最深入的著作。它将战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技巧和规则,制定战略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但是,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的副作用在这里同样有所表现,例如每个阶段的目标性即每个阶段做到什么程度合适缺乏判断的依据。等您阅读完以后的各讲会对这一点有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对战略要素的变化和增减会缺

29、乏敏感性,这可能导致战略的僵化。明茨博格和中国的金占明等人都充分考虑了战略僵化的弊病,但他们将其归罪于“理性”。其实,真实的因果链条是:没有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和非线性思维方法导致没有战略思维方法,没有战略思维方法导致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导致没有科学的战略形成过程,没有科学的战略形成过程导致对战略要素的变化缺乏敏感性,对战略要素的变化缺乏敏感性导致战略僵化。例如,如何看待战争国际法作为战略要素之一与一国军事战略的关系。国际法规定禁止使用大规模屠杀和毁灭人类的作战方法和手段;对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堤坝、核电站等含有危险力量的工程和装置禁止轰击;对平民、不设防的城镇不能轰炸。把这些国际

30、法规则作为战略要素之一来通盘思考一个国家的军事准备战略甚至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时,就必须通过考察影响这个战略要素的更多的战略要素的共同变化,来动态地对待之。不能简单假设违反国际法的战争随时都会爆发(如冷战时期),也不能简单假设违反国际法的战争始终都不会爆发。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应该动态地关注各个战略要素的共变的格局。再如,核大国之间的相互的核威慑是它们各自的军事战略的重要战略要素,适时、动态地考察各个因素特别是高科技因素对这个战略要素的变化的影响,应该成为一国军事战略的内在机制。如果由于上述的因果链条而导致的战略僵化到了失去核威慑而不自知的程度(有核弹不等于永远有核威慑),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天甚至几个

31、小时,这个国家都不一定能指望国际法来获得安全。 第三、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容易忽略一些不明显的战略要素和契机。现实世界的事物、关系、事件等能否成为某个战略的要素,主要看它是否和战略目标以及其它要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象“全局性”和“重大筹划”等模式的战略概念容易忽略一些不明显的战略要素和契机。例如,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前南斯拉夫的战争中对中国大使馆的轰炸,再如,在美英和伊拉克的战争中对俄罗斯使馆人员车队的枪击,一般人都会把它看成偶然事件或无理智的野蛮行径。其实这是美国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完整的战略都包含一个利益相关者管理办法,其中的一个任务就是阻止敌方和一些利益相关者公开或暗地

32、结成同盟的潜在可能性。办法之一是挑选可对其组织秘密突袭的反对者,适时地从其它角度对他们给予适度的打击(突然的),突袭对象不一定是那个最坚决的反对者,而往往是既不愿公开对抗又坚决反对自己的相关者。事后要坚决否认突袭和本战略的任何关系。这个办法对打乱对方暗地结盟的设想和步骤比较有用。 四、为什么军事领域最早关注战略概念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效率低下,几乎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非常缓慢。并且这缓慢变化着的一切几乎都能被人们预知和掌握,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们的生产劳作,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莫不如此。人们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假设一些因素不变而得出各种片段知识或规律,那些思维时被假设为

33、不变的因素,在现实中也真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抽象出来的片段知识或规律几乎不用任何修正就能直接用于现实问题,并且偏差很小。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战争。战争有着太多不可预期、不可控制、随时变化并且同时变化的因素。如果说你还能控制自己一方的最初的兵员数量、兵器装备、指挥方式、士兵素质等战争因素,而敌方的这一切则是不可控的,并且随着战争的展开,自己一方的上述因素的变化也会变得不完全可控,一切因素都在相互影响、同时变化,而且是急剧快速的变化。过去的那种假设一些因素不变而得出各种片段知识的思维方法开始偏离战争现实。当你刚刚根据消息假想了某些战争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演绎、推测和做出决策,也许你的决策尚未变成行动时

34、当初的假想条件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静态的、片段的方法被人们讥讽为纸上谈兵。并且这种纸上谈兵的后果立刻就表现为血淋淋的死亡,表现为国破家亡,不给你任何辩解或论证的机会。这时人们知道战争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人们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准确概念,但人们用“战略”这个词代表这种方法。最初的具体“战略”方法都是围绕着怎样使自己一方的战争因素让敌方更加不可知、不可控,和怎样使敌方的战争因素更可知、更可控而展开的。例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操的“因势设奇,谲敌制胜”,诸葛亮的“战欲奇,谋欲密”等等莫不如此。 五、战略和战术 德国军事理论家比洛(17571807)是第一个想把战略和战术明确区

35、分出来的人,他在最新战法要旨中说:“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这是一个朴素的和具象化的定义,如果我们揭开它的朴素和具象化的外衣,就会发现这个定义离战略和战术的本质并不远。敌我双方一旦到了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内的范围,不可知和不可控的因素就一下少多了,我们基本上又可以象研究我们的生产技术一样来研究我们的战争技术,这时人们又可以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假设一些因素不变而得出各种战斗技术的片段知识或规律,并且这些战斗技术的片段知识或规律和实际的战斗状况的偏差很小。战争一旦又回到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的范围,问题就会重新复杂起来。片段知识的有效性就会

36、鄹减,就必须动态地考察那些战争因素相互影响、同时变化的状况。按照区分战略和战术的这个思路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在现代条件下,随着“视界和大炮射程”的以内和以外越来越不好区分,战略和战术的区分也相应越来越困难。我们的关于战略和战术的观念必须进化。在信息化条件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条件下和远程攻击条件下,战术单位往往也同时是战略单位,它们都可能直接成为战争全局的决定因素。这时把战术和战略作为两个并列概念已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一切都要运用战略思维方法,一切行动方案都是战略方案,如果非要区分,宁可用大战略、小战略等等来表示。例如,在最近的美伊战争中,军事评论家还在探讨何时美英联军能完成对巴格达的空间上的战略

37、包围时,传统意义上的战术先头部队已经在战略上结束了战争。其实早在美英联军完成了信息控制、空中控制和导弹威势时,战略包围就已经完成了。伊军唯一的一次大规模突袭在瞬间就被打败就是战略包围早已经完成的一个证明。包围已经完全不等同于在空间上兵临城下。 与现代战略战术观念密切相关的是指挥体制的变革要求。信息化已经使战争要素的变化速度达到了不可想象的高度,从上至下金字塔式和核心式的战争指挥体制反应迟缓,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中将不堪一击,并且这种趋势将愈演愈烈。新的指挥体制应该能保证各个战争单位象离散数学中图结构的结点,或者象蛛网的各个结点。通过网络,全部信息瞬时共享,全部行动瞬时协调。 六、企业管理和公

38、共管理领域为何会出现战略这一军事概念 我们都没有注意,战略这一军事概念不知何时相继出现在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好奇心促使我查阅了大量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专著和报刊文献,但了无头绪。后来翻阅美国的Philip Kotler等人的上世纪60年代的市场营销学文献时,发现里面频频出现了战略一词,只是未对该词做任何解释。但我们还是从Philip Kotler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描述中找到了企业领域出现战略概念的原因。Philip Kotler认为,大多数公司都在形势逼迫下一步步地从信奉生产观念先走向信奉产品观念,再走向信奉推销观念,最后走向信奉营销观念。最初,消费者只关心能否买到产品和价

39、格是否低廉,此时企业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后来,消费者也开始关心产品质量和产品功能,企业考虑的因素增加为技术、规模、效率;再后来,消费者购买产品有了一定惰性,企业考虑的因素增加为市场推销、技术、规模、效率;最后,消费者购买行为千变万化,简直没有一定之规,企业需要在诸如产品、技术、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甚至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政治经济关系等等因素中随时组合和变换。企业运营条件的复杂程度比战争环境有过之而无不及。片段性的知识和规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了。人们不得不使用类似军事战略的那种看似混乱的思维方法面对现实。而象泰罗这样的片段思维的研究者们这时有点不知所措了。以上几个阶段的过渡

40、大约在20世纪中期大范围地完成了。在此之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还谈不上要用战略思维,因为影响企业利润目标实现的变数还没有足够多。基本上只要做到高效率的生产就能实现企业目标。后来变数逐步增多,市场,资本,技术水平,制度,甚至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在共同作用于企业目标,并且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发生作用,象战争那样的多变量共变的局面出现了,人们再也不可能把企业的成败归纳为一个或两个决定性因素。 Philip Kotler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不经意地使用了战略一词是这样说的:“每个公司必须从其现状向前看,制定一个长期战略,以适应本行业不断变化的各种条件。为了达到长期目标,它们应该制定一个活动计划。一个适用于所有企

41、业的最好战略是不存在的。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目标、机会和资源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战略”(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七、为什么不深入探究人类思维方法就不可能抓住战略概念的核心 本书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花很多篇幅先从人类思维方法的探究论起的战略著作。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我已经深切感到,其实战略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和已有的传统思维方法全然不同的思维方法。而我们几千年来却一直在用传统的思维方法去剖析、去肢解那被称作战略的新的思维方法,以至于战略仍被看作片段性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我更不愿看到的是,作为两种传统思维方法之一的抽象思维方

42、法本来就是以抽象和归纳而见长,却很少有人用抽象思维方法去归纳出抽象思维方法本身的本质、规则、优势和不足;当然也很少有人用抽象思维方法去归纳出常被人们提及的两种传统思维方法之一的形象思维方法的本质、规则、优势和不足。不能准确认识抽象思维方法本身和形象思维方法本身,也就根本谈不上去发现和进一步认识和它们并驾齐驱的新的思维方法。 谈论思维方法和方法论的很多,但都止于比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更浅的层次上,特别是,大多都是抽象思维方法的一些具体形式和特例,象形而上学,象辨证法,甚至象思维方法角度的相对论等等,很少有人再接着深究它们作为抽象思维方法的共同性和规则。 我们研究战略就从研究人类思维方法开始

43、! 八、本讲小结 军事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先后引入了战略概念。但就是这个已使用了几千年的战略概念迄今仍是模糊的和不准确的。并且这个基本概念的模糊并非无关紧要,它接着就带来了战略制定过程的模糊、动态界定战略要素的模糊、战略和战术划分的模糊等等。军事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先后引入战略概念有一个被人们严重忽视的共同背景:众多相关因素都在同时和快速地变化着,传统的有许多明设或暗含假设前提的片段演绎无法应对这种状况。战略概念的不明确或不准确,根源在于缺乏关于人类思维方法的知识。从最基本的层次看,人类思维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方法、抽象思维方法、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里叫非线性思维方

44、法)。人们过去对思维方法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这三种方法的某些特例和具体形式,没有在更一般更普遍的层次上归纳出它们的基本规则、优势和局限性。正是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缺乏一般性认识,才导致未能及时总结出现代条件下的科学具象思维方法。而战略恰恰是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和非线性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应用。遇到多变量共变这类战略问题时,人们常说单靠“理性”不够,还要结合“直觉”。他所谓的“理性”实质上是指抽象思维方法,他所谓的“直觉”实质上是指形象思维方法。现在看来,“理性”应该是指抽象思维方法和科学具象思维方法。那么我们处理多变量共变这类战略问题时,靠“理性”就够了,你很快会发现,形象思维方法

45、是一种古老的更不可靠的思维方法。依靠直觉就是在赌博。人类思维方法 多数人学习知识的重点都放在一些专门性知识上,如物理学、化学、机械维修技术、经济学、会计学、电工技术、厨艺等等,其实我们还真的有必要抽出一些时间学习一点关于知识的知识,思维方法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这能使你找到山外看山的感觉,能使你更清楚自己平时都是怎样思维的,自己的思维习惯有没有不妥之处?怎样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你能经常关注这些问题,你的工作方式、你的生活态度乃至你的整个人生都会让你有更加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的感觉。的确,我们不少的失误、困惑和矛盾都和我们的思维方法有关。令人惊诧的是

46、,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相对照,创造文明的人类思维方法的进化竟然如此缓慢,迄今为止,能摆上人类思维方法祭坛的仍然只是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我们现在试图加上去的是一种叫科学具象思维的整体性思维方法!有一门被称作思维发生学的学科,专门研究和描述人类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然,这门学科也是学派林立,建立的概念和研究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在书后列了长长的参考书目,对人类思维的起源和进化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些文献中细细咀嚼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描述。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研究人类思维方法仅仅是这些专业学者的任务,任何一个想具有哪怕一丁点原创力的人都必须关注人类思维方法。迄今为止,每个人所掌握知识中

47、的绝大部分都是靠记忆力获得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由别人原创并用语言工具表达出来供我们记忆的知识,都只能是片段性的,都有许多明显的或暗含的假设前提。你不可能单凭记忆来的知识完成与现实世界的对照。知识的原创力是必须的,即便不是为了创造新知识而只是为了能把记忆来的知识用于现实世界,也必须试图了解知识的原始的创造过程。这种知识的原创力就根源于对人类思维方法的不断研习。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学派能达成共识的是:人类在思维方面明显区别于和优于其它动物是从人类在“抽象”思维方面有了快速长进开始的。在此以前,依靠感官的感知和头脑中形象、图画的变换来认识世界的阶段,即原始的形象思维阶段,人类一点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语言、抽象思维、大脑结构进化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无法判断语言的出现、“抽象”思维能力的产生、人类脑容量的加大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促进共同进化的。 抽象是指在人脑中(而不是实际上)把事物的某一部分从原来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孤立地单独地抽取出来(在第二章中还会有关于抽象思维的更严格的定义),形成一个一个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