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1059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省干线横九线新罗区小池至岩下山(上杭界)段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编制单位:福建省闽西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国省干线横九线新罗区小池至岩下山(上杭界)段公路工程项目部 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三月目录隧道逃生应急预案.11、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1.1以人为本.11.2统一领导.11.3快速反应.12、编制依据.13、组织机构及职责.12.1应急组织体系.12.2应急处置小组各部门职责.24、应急逃生管道设置.44.1隧道逃生管道布设要求.44.2逃生管道的其他要求.55、 安全事故应急处置.56、 事故调查和处理.87、 善后工作及复工.88、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15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91、编制

2、依据.92、工程概况.163、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193.1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193.2风险评估流程.203.3评估方法.213.4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13.4隧道工程总体风险分级标准.224、评估内容.224.1何家陂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224.2岩下山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235、评估结论.245.1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245.2级风险存在的部位、方式.285.3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及存在问题的分析.29隧道逃生应急预案一、应急处置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履行项目的主体责任,把保障员工、人民群众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

3、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统一领导在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切实履行业主指挥部机关以及上级相关领导部门的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作用。(三)快速反应组建职能分工明确的应急处置队伍,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地方各种应急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二、编制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五)重大危源源辨识(GB182182000)三、

4、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组织体系项目部成立隧道逃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林锦加任组长,小组成员为:副 组 长:谢义宝、江永华小组成员:袁健生、林锦有、林冬贤、俞志强、林锋、吴珊、钟根春、林韬,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兼做临时指挥中心,负责施工单位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组长林锦加移动电话为:13459707445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江永华办公室成员:钟晟龙、陈锋烨、熊义强、张增伟、陈炜坤隧道逃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交通组、物资及经费保障组、抢险救灾组、紧急救护组.各施工队(班组)在平常组织准备好以队长(班组长)为负责人具有明确职能的高边坡抢险队,以在应急时供应急处置小

5、组成员调遣(二)应急处置小组各部门职责1、应急处置小组职能概述认真做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事故发生时在业主指挥部、总监办及地方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抢险,并配合上级领导单位及医院等相关系统单位的工作,调配各施工队(班组)尽一切力量为抢险施救提供人员、机械设备、后勤等资源,确保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组织好恢复生产工作等。2、组长职责发生重大事故时组长为事故救援总指挥,总体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指令、组织指挥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等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事故救援总指挥为我项目

6、突发事件舆情控制总指挥,并且是事故现场唯一的新闻信息发言人。3、副组长职责(1)江永华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事故处置工作: 具体负责指挥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具体负责指挥抢险机械设备的调转;具体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具体负责指挥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2)谢义宝副组长协助组长具体负责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负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组建现场新闻中心作为现场唯一对外发布消息的机构;同时具体负责做好现场的舆情控制工作,具体负责与新闻单位以及有关主管单位人员的紧急联络,通报情况与请求指导;在现场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严肃对外发布消息的方式方法,把舆情传播

7、控制在真实准确的轨道内不偏移,及时协助组长做好现场最新救援消息的发布,把提振士气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新闻媒体发布;在最短时间内传达领导小组的抢险指令,负责做好与 110 、120 等单位的联系。如果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预计事故的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凭借项目部的应急预案控制不了局面的话,应负责立即向当地、指挥部等上级部门汇报,请求启动上一级的应急预案。4、交通疏导组交通组由林冬贤、钟根春负责,以各施工队的部分普工为主力,在抢险期间主要负责交通的及时疏导,保证救援车辆优先通行,根据救援需要,按照指挥部指令,负责实施交通管制。在各个路口设立路障和警戒人员,在相应地段设立安全警戒线,除了救援、

8、指挥人员以外,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地段,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宣布现场已安全后,才能撤除安全警戒线。5、物资及经费保障组主要有林锦有、吴珊负责,由项目全体小车驾驶员以及会驾驶小车的员工为主力,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及救灾设备、资金到位及监督使用,并且需要协助医疗部门做好已抢救出现场的伤员救护工作。严禁对医疗救护不甚了解人员在医护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进行救护工作,以免好心办坏事,加重伤员的伤势。6、抢险救灾组由俞志强、林锋负责,由本项目全体电工及机械手为主力;一旦隧道发生险情,隧道专职电工需要马上切断一切电源,并确保一切电源处于断电状态;机械手负责做好救援机械保障工作,做好工地的安全抢

9、险;在险情解除后及时抢修受损的电力设施,恢复正常供电,根据实际情况协助地方抢修有可能被破坏的供水管道、供电线路、通讯系统及公路、桥梁和水利设施。7、紧急救护组由袁健生、林韬负责,由本项目全体自卸车驾驶员以及各施工队的部分普工为主力;担负现场守护、救援等任务,救护出受伤者。确定隧道是否还有危险源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特别要注意发生火灾、掩埋情况时,要首先保证把烧伤、掩埋人员及时抢救出来。积极协助本地相关安全领导部门的工作,圆满处理和完成各项任务。四、应急逃生管道的设置(一)隧道逃生管道布设应该符合如下要求1.逃生通道所用管材采用内径不小于800mm的承插钢管或热扩无缝钢管,管节长度为6m,壁厚不小于

10、12mm,管节间可采用法兰盘连接,法兰盘厚度为20mm,采用10颗M20螺栓连接。2、为保证管道承受坍塌体的压力,对采用的材质管材,必须确保其承压能力和连接头的牢固,并经试验室具体试验后,方可用于隧道中,此外逃生管需要下铺沙袋,管生嵌入基础深度2R/3。3、施工现场应根据隧道围岩、掘进开挖方式等情况备足管道,除整节管道外,应同时备足1米、2米短节管道用于掌子面迁前移过渡、转接接头(135)等。4、逃生管道每隔50cm设置加劲箍一道,采用25mm长260cm钢筋,环向焊接,焊缝厚度8mm。固定采用25mm长170cm钢筋,两侧打入280cm的50小导管,小导管嵌入围岩200mm,钢筋与管体、钢筋

11、与小导管均采用双面焊接,焊缝厚度8mm。5、在二衬台车移动就位过程中,临时拆移时应逐节拆除,严禁一次拆除到位,以随时确保逃生管道的效用。6、逃生管作为紧急救生管道,应紧跟掌子面,末端距掌子面距离不得大于15m,且在管口附近配备醒目的工具箱,箱内存放活动扳手、锤子、钢钎等应急工具,便于遇紧急情况时打开逃生管法兰盘,开通救生管道。7、逃生管道末端应同时放置应急救生箱,救生箱须存放20人左右一天所需的食物、水、药品(包扎纱布、消毒药水、常见外伤用药),此外还需配备对讲机、应急照明设备等。8、逃生管道在经过掘进台阶时,应按顺延台阶布置,可安装135转接接头顺延,其管道架空高度和长度以不影响施工并便于开

12、启逃生窗口为宜。9、设置的逃生管道应平整、干燥、顺畅,不得作应急逃生以外用途;如果管道较长时还应考虑通风。10、应急抢险救援时应利用预设的逃生管道和救生管道迅速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当预设的逃生管道失效,应立即钻设救生管道进行联系和输送食物,钻进工艺采用跟管钻进,跟进套筒必须采用专用地质套管。(二)要求1、项目部人员要高度重视逃生管道及救生管道设置的重要性,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施工安全强制性要求,不折不扣的执行。2.各隧道掘进工作面严格按要求进行设置逃生管道、通风管道、高压水、工具箱、应急救生箱。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4.施工期间注意保护逃生管道。五、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一)发生隧道

13、施工安全事故时,现场人员应该立即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1、信息报告流程图2、应急连络体系图(二)当发生隧道施工重特大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到现场了情况,调动各施工队进行抢救,主要应做好:1、迅速到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并向上级相关部门、单位报说明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情况等。2、立即组织抢险救援,把可能发生延续性危险部位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做好受伤人员的安置工作。3、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人员特大伤亡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故,为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上报公司,在由公司按照事故报告规定逐级上报,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借助属

14、地政府和上级应急预案实施应急响应,开展应急救援。4、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一次负伤5人及以上、一次重伤3人及以上、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10万元及以上的事故,为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并上报公司,由公司负责按照事故报告规定报上级有关部门。5、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一次负伤4人、一次重伤2人或死亡1-2人的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事故,为级应急响应。由项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响应并上报公司,由公司按规定报上级部门。6、发生事故(险情)可能造成轻伤、一次负伤3人以下或一次重伤一人的事故、虽没有人员伤亡但经

15、济损失在5万元以下的事故,为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响应,并按照事故报告规定逐级报至公司备案,由公司统计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六、事故调查和处理(一)本项目部无特大、重大安全事故调查权限,但必须配合有关部门调查组调查取证工作,为之提供工作上的方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或干预事故调查工作;(二)项目部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职权范围内的处理,同时根据事故教训加强预防措施;(三)认为调查组的事故原因、责任分析不符事实时,应通过项目部向业主指挥部、总监办等正常渠道反映,不得向调查组作出施压甚至恐吓及其他非法手段来影响事故的处理,否则由其承担其不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七

16、、善后工作及复工(一)对因工负伤的职工和死者家属要亲切关怀,给予慰问,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伤亡人员赔偿、抚恤等工作;(二)经事故调查组和有关方确认后清理事故现场,根据调查组意见和有关规定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在安全前提下早日恢复施工生产,由质安部填写事故报告,进行事故总结。本预案未明确事项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一、编制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华人民交通运输部2011年5月)(三)公路桥梁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四)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五)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 F902015)(六)公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JTG

17、B01-2003)(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八)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2010)(九)本标段项目实际自然条件、施工状况(十)本项目设计和施工方面文件(十一)本项目各阶段审查意见(十二)本项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成果(十三)本标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二、 工程概况(一) 隧道设置1、本标段有隧道1.5座,呈双洞分离式布置。详见下面两表2、隧道界限采用双洞两车道210.0米(单洞形成道宽度23.5米;左侧侧向宽度0.5米,右侧侧向宽度0.5米;两侧人行道兼检修道宽度1.0米).3、紧急停车带衬砌内轮廓拟定:结合停车带加宽宽度、主洞衬砌内轮廓形式确定,设计为三心圆

18、曲边墙结构。4、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0m;衬砌内轮廓为单心圆直边墙结构。5、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级围岩的人行横洞采用衬砌内轮廓为单心圆直边墙结构,级围岩的人行横洞采用衬砌内轮廓为三心圆曲边墙结构。(二)何家坡隧道工程地质简述1、地形地貌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该隧道地形起伏较大,进口处地面高程约550m,出口处地面高程约589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787.6m,地面相对高差198-230m左右,沿线地形呈波状起伏,山脊(顶)较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2030,植被发育,右侧分布一条小冲沟,水量较小;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4050,地形较陡峭,植被较

19、发育,出口段K3+009-K3+020段分布有一条往云顶茶园的水泥路,路边人工陡坎见一小型坍滑体。2、地震隧道区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测区属断块差异活动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属于微震频繁发生区,地震活动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测区历史上的地震为浅震型构造地震,但震源中心均不位于测区内。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路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全线以类场地为主,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场区近期未发生过地震,抗震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20、JTGB02-2013)执行。3、不良地质作用隧道场止区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经过,隧道出口路边人工陡坎K3+008左8米处见一宽约10m,厚约1.5m滑坡体,体积约70m,为乡村道路旁人工开挖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引发山体表层滑塌形成,上部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厚约0.5m;下部为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厚约1m.该滑坡体位于隧道出口上方,对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或支挡,并做好防排水措施。4、水文地质条件(1)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高差大,冲沟发育,沟谷深切,冲沟水系发育,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地表水主要以水沟、水塘等地表洼地汇水为主,

21、往地势低洼处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隧道进出口处均有地表水径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表水具体见下表。(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及赋存介质不同主要有:基岩风化网状孔隙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坡残层底部及全-强风化岩层的网状裂隙中。隧道区岩性为泥盆系桃子坑组(D312)泥质粉砂岩夹砂岩,强风化岩层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及导水性较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厚度较大,勘察期间水量较贫乏,主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对洞身围岩及开挖影响较小。基岩裂隙水:洞身围岩主要为中微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主要受断层及节理裂隙带等地质构造的控制,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

22、排泄,富水性一般。(3)勘察期间隧道进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8.0-11.0m,出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7-5.9m。根据钻孔抽水试验及水位恢复试验资料,构造带渗透系数K为0.060.288m/d.(4)据地表水、地下水采样分析成果,并按照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进行进行判定,该隧道场止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受节理裂隙控制,地下水具不均匀性,中风化岩中富水性及导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强风化岩裂隙发育,透水性及导

23、水性弱-中等,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根据抽水试验,估算其渗透系数K为0.060.288m/d.经估算单洞正常涌水量Qs=1705m/d经估算单洞正常涌水量Qs=1705m/d.根据上述两种方法预测,建议隧道单洞最大总涌水量取4800m/d,正常涌水量2500 m/d.根据涌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属中-强富水,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和加固措施。5、工程地质评价(1)洞口工程的地质评价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203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破碎土及厚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坡体现状稳定。但洞门处围岩破碎,呈散体状碎石状结构,地下水位明显高于洞顶

24、,建议加强洞门支护。左、右洞口边坡高约515m,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251:1.5,并结合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1.0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由于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且发育有F9、F10破碎带使得洞口处围岩级别较低,坡体易坍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其中右洞隧道进口右侧见冲沟,对隧道进口施工具一定影响。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405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及厚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出口路边人工陡坎K3+008左8米处见一小滑坡体,该滑坡体位于隧道出口

25、上方,可直接挖除,对隧道施工影响小。隧道出口地形较陡,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01:1.5,并结合砌石护面墙、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0.751:1.25,并结合植草护坡面等支护措施。出口侧坡体主要为厚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地势较陡,F13、F14构造带使得洞口处围岩级别降低,坡体易坍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出口段K2+910见一冲沟,该处为浅埋段,冲沟水下渗将对隧道施工产生影响。(2)洞身工程地质评价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洞身围岩为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主要为较软岩,岩体完整性主要为较破碎较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不利

26、。隧址区岩层产状为17630,与洞身开挖后形成的北侧边坡坡面小角度正向相交,对该处围岩的稳定性较不利。本隧道去内构造相对稳定,有6条破碎带与隧道呈大角度相交,岩石较破碎,且易形成排水通道,隧道洞身围岩手其影响较大,围岩级别降低。(三)岩下山隧道工程地质简述1、地形地貌岩下山隧道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归隧道地形起伏较大,进口处地面高程约704.00m,出口处地面高程749.35-750.12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1088m,地面相对高差320-356m左右,所在山体山顶高程大于1000m,山脊(顶)较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1525,植被发育,山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1020,植被较发育

27、。2、地震隧道区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测区属断块差异活动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属于微震频繁发生区,地震活动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测区历史上的地震为浅震型构造地震,但震源中心均不位于测区内。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路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全线以类场地为主,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区近期未发生过地震,抗震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执行。3、不良地质作用隧道场止区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经过,右洞隧道进口K8+050右20米处见一宽约13m,厚约3m土质滑坡体

28、,为强降雨作用下引发山体表层滑塌形成,上部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厚约1-1.5m;下部为全风化花岗岩,厚约1.5-2m.对隧道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或支挡,并做好防排水措施。4、隧道地温、地应力及岩爆预测地质资料显示,岩下山隧址区在正洞K9+354K9+580段地温超过规定上限28C(隧址埋深范围内最高地温为28.47C),存在地温危害,因此在施工时应根据相关规范采取相应降温、洒水及通风措施,并备好必要的降温、通风设备。本隧道属硬质脆性岩类地段,隧道中心段埋深300365m(里程K9+200K9+840段)为高应力区,已发生岩爆,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水文

29、地质条件(1)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高差大,冲沟发育,沟谷深切,冲沟水系发育,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地表水主要以水沟、水塘等地表洼地汇水为主,往地势低洼处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隧道进出口处均有地表水径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表水具体见下表。见下表。(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及赋存介质不同主要有:基岩风化网状孔隙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坡残层底部及全-强风化岩层的网状裂隙中。隧道区岩性为石炭系下统(C1)花岗岩,强风化岩层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及导水性较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厚度较大,勘察期间水量较贫乏,主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对洞身围岩

30、及开挖影响较小。基岩裂隙水:洞身围岩主要为中微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主要受断层及节理裂隙带等地质构造的控制,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富水性一般。(3)勘察期间隧道进口处未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出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7.2-7.5m。(4)据地表水、地下水及场地土采样分析成果,并按照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进行判定,该隧道场止区地表水在直接临水状态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6、

31、工程地质评价(1)洞口工程的地质评价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1525,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破碎土及厚层全强风化花岗岩。除右洞进口洞顶附近发育一处滑坡堆积体外无其他不良地质作用,该滑坡位于K8+050右20米处,规模小,距隧道右洞进口约95m,距隧道右洞洞身约15m,滑面高于洞顶设计标高约16m,对隧道基本无影响,总体上洞口处坡体现状整体稳定。左、右洞口边坡高约515m,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251:1.5,并结合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1.0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由于坡体主要

32、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且厚度大,坡体易坍塌,且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较丰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建议洞口施工前进行护坡加固,并做好防排水措施。右洞洞口右侧见一冲沟,冲沟内见有流水,对隧道进口施工有较大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冲沟采取相应的截排水措施。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1020,右洞洞口围岩为薄层冲洪积粗砂,卵石及全风化花岗岩,左洞洞口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碎石土及全风化花岗岩-构造岩,未发现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坡体现状整体稳定。隧道开挖后成边坡高约515m,坡体地层主要为薄层冲洪积粗砂、卵石,薄层坡积粘性土,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01:1.

33、5,并结合砌石护面墙、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0.75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右洞洞口处为一冲沟,冲沟内见有流水,对隧道进口施工有较大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冲沟采取相应的截排水措施。洞口受F8断裂影响影响极大,围岩绿泥化蚀变较严重,地下水较丰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洞口和进洞段的围岩支护措施。(2)洞身工程地质评价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洞身围岩为中-微风化花岗岩,为较硬-坚硬岩,岩体主要为较完整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有利。但本隧道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裂带内岩石破碎,特别是F7、F8断层,规模大,隧道洞身围岩受其影响较大,围岩级别降低。其中

34、F8断裂与隧道小角度相交,富水性强,对隧道影响最大。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由岩层断裂派生的各级节理裂隙发育,主要为构造节理与风化裂隙,它们共同构成“X”共轭节理系统,不同程度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根据现场地质测绘成果,对隧道洞身岩质边坡具有较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组节理:25071;22541;7611.(四)何家陂隧道围岩级别划分1、表2-1 何家陂隧道左、右线围岩分级表序号左右线长度(m)起讫桩号长度(m)围岩级别占隧道总长(%)1右线1417YK1+615- YK1+670553.88YK1+670- YK1+7801107.76YK1+780-YK1+810302.12YK1+810-YK2+0

35、0019013.41YK2+000-YK2+030302.12YK2+030-YK2+100704.94YK2+100-YK2+140402.82YK2+140-YK2+33019013.41YK2+330-YK2+360302.12YK2+360-YK2+4801208.47YK2+480-YK2+540604.23YK2+540-YK2+72018012.7YK2+720-YK2+98026018.35YK2+980-YK3+032(出口段)523.672左线1448ZK1+605- +ZK1+680755.18ZK1+680- ZK1+770906.22ZK1+770-ZK1+82050

36、3.45ZK1+820-ZK1+99017011.74ZK1+990-ZK2+020302.07ZK2+020-ZK2+110906.22ZK2+110-ZK2+150402.76ZK2+150-ZK2+32017011.74ZK2+320-ZK2+350302.07ZK2+540-ZK2+35019013.12ZK2+570-ZK2+540302.07ZK2+570-ZK2+76019013.12ZK2+760-ZK3+00024016.57ZK3+000-ZK3+053(出口段)533.66何家陂隧道右幅总长1417m;其中级围岩527m,占比37.19%;级围岩860m,占比60.60%

37、;级围岩30m,占比2.12%.何家陂隧道左幅总长1448m;其中级围岩498m,占比34.39%;级围岩900m,占比62.15%;级围岩50m,占比3.45%.总计:何家陂隧道其中级围岩共1025m,占比35.78%;级围岩1760m,占比61.43%;级围岩80m,占比2.79%.2、表2-2 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左、右线围岩分级表序号左右线长度(m)起讫桩号长度(m)围岩级别占隧道总长(%)1右线1450YK7+945- YK8+000(新罗出口段)553.79YK8+000- YK8+050503.45YK8+050-YK8+34029020YK8+340-YK8+54020013.

38、79YK8+540-YK8+580402.76YK8+580-YK8+7201409.66YK8+720-YK8+755352.41YK8+755-YK8+790352.41YK8+790-YK8+820302.07YK8+990-YK8+82017011.72YK8+990-YK9+025352.41YK9+025-YK9+065402.76YK9+065-YK9+100352.41YK2+100-YK9+25015010.34YK9+250-YK9+395145102左线1442ZK7+950- +ZK8+000(新罗出口段)503.47ZK8+000- ZK8+060604.16ZK8+

39、060-ZK8+26020013.87ZK8+260-ZK8+54028019.42ZK8+540-ZK8+580402.77ZK8+580-ZK8+7201409.71ZK8+720-ZK8+750302.08ZK8+750-ZK8+780302.08ZK8+780-ZK8+820402.77ZK8+820-ZK8+98016011.10ZK8+980-ZK9+010302.08ZK9+010-ZK9+050402.77ZK9+050-ZK9+080302.08ZK9+080-ZK9+24016011.10ZK9+240-ZK9+39215210.54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右幅总长1450m;

40、其中级围岩180m,占比12.41%;级围岩465m,占比32.07%;级围岩660m,占比45.52%;级围岩145m,占比10%.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左幅总长1442m;其中级围岩180m,占比12.48%;级围岩370m,占比25.66%;级围岩740m,占比51.32%;级围岩152m,占比10.54%.总计:岩下山隧道(新罗段)其中级围岩共360m,占比12.45%;级围岩1760m,占比28.87%;级围岩1400m,占比48.41%;级围岩80m,占比10.27%.三、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及公路隧道作业要点手册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我标段隧道工程风险指标体系。(一)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专家组主要由具有工作经验且对工程风险有足够认识的高级工程师组和工程师组成,相见表3-1.表3-1 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专家组成员序号姓名职称专业1林锦加高级工程师公路与桥梁2刘炳辉高级工程师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