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研究单位:重庆大学 二OO八年十一月43重庆市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课题组名单课题负责人:夏之宁 重庆大学校长助理 教授 博导主编人员:李 华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副教授宋福忠 重庆大学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 博士张 瑞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蒋华林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副教授赵宏彬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硕士研究生许鲜苗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硕士研究生肖俊夫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王 平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讲师目 录1.沙坪坝区现
2、状12.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意义33.城市化相关理论研究53.1城市化的内涵53.2城市化进程的规律54.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研究74.1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74.2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85.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研究105.1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105.1.1指标体系构建105.1.1构造判断矩阵115.1.2权重确定方法125.1.3一致性检验125.1.4城市化水平指标权重确定135.1.5城市化水平复合评价模型175.2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测度175.2.1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175.2.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185.2.3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测度195.2.4沙
3、区城乡协调程度研究205.2.5结论226.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236.1城市化水平与产业发展关系模型设定236.1.1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关联的理论模型236.1.2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的途径246.1.3影晌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关联的因素分析256.1.4三次产业与城市化关联的经济计量模型266.2沙区的经济运行情况276.3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实证研究286.4结论与启示317.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327.1沙坪坝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27.1.1工业基础雄厚,但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327.1.2第三产业发达,市场潜力亟待发掘337
4、.1.3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347.2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357.2.1加强沙区工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城乡发展动力357.2.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367.2.3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397.2.4优化三次产业的地区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417.2.5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机制42重庆市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促城乡协调对策研究1.沙坪坝区现状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区西部,东邻渝北区、江北区和渝中区,西、 南分别与璧山县、九龙坡区接壤,北接北碚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全区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
5、,辖26个街镇园区,户籍人口74.6万,常住人口87万。沙坪坝区科技教育发达、交通通讯畅达、工业基础雄厚、旅游资源丰富、物流商贸繁荣,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增长引擎,未来将发展为主城区范围内着力打造的城市副中心。科技教育发达,是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区内有包含重庆大学在内的高校19所(含大学城),中小学113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有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国家级重庆大学科技园”、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全区教育文化形态完善,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文化工作先进区”;国家级重庆图书馆已投入使用。交通通讯畅达,是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全
6、国铁路集装箱网络重庆中心站、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和国家二级火车站等七个火车客货站棋布于此;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五条,成渝、渝长、上界高速公路纵横域内;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需半个小时。工业基础雄厚,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区内工业门类齐全,有嘉陵集团、西南药业、康明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42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有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知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形成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旅游资源丰富。沙区旅游业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形成了歌乐山名山旅游、磁器口古镇旅游、都市休闲购物旅游、田园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第三产业发
7、达,市场潜力巨大,是重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区。有重庆百货、新世纪、北京华联、王府井、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组成的20万平方米成熟商业圈;三峡文化广场步行街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商业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是重庆“长江三峡文明长廊建设示范点”。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为我区物流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家金融机构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2.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意义图21 沙坪坝区三次产业结构(2007)随着重庆市近些年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推进,沙坪坝的基本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沙区84%的区域纳入二环以内的“主城”部分,从空间上讲,沙区的绝大部分已属于“主城”范围。从沙区的人口规模来看,沙
8、坪坝农村户籍人口有20万人,但完全依靠农业作为经济来源的人不到10万人,只占沙区总人口的10%。从经济结构来讲,沙区第二、三产业加起来的比重超过90(图21),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各区县位居前列,拥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辐射带动能力,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优势。基于此,沙区超前谋划、超前计划全区未来发展,率先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是沙坪坝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理念和创新举措。全域城市化进程强调从地区全局出发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着眼于城乡规划的全面统筹和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全域城市化是对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方针的科学设计和规划,
9、是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全域城市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对农业的依赖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找到新的途径。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是沙区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突破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从而实现沙区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全域城市化还要求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为重庆
10、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作用。沙坪坝区推进全域城市化,以建设宜居城市为依托来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社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全域城市化的推进成为具有沙区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它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借鉴,也为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作用。3.城市化相关理论研究3.1城市化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它是工业化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通常用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同时也应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城
11、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城市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的时空过程。3.2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本身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是资金流、人流、物流的聚合,最终要实现城市自我良性发展。通过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了其规律性。首先,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的规律。城市化起因于产业革命,有着明显的历史起点;到了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在达到高级阶段以后会逐步稳定下来。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S”型运动(图31)。城市化进程要经历发生、发展、成熟三
12、个阶段,发生阶段变化速度缓慢、发展阶段变化速度加快、成熟阶段变化速度减慢。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期,即城市人口低于30,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即城市人口超过30,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第三阶段为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即城市人口超过70,城市化进程停滞或下降。成熟阶段城中前期中后期前期后期城市化率(%)80604020时间图31 城市发展阶段的理论曲线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别近于消除,区域空间一体化,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主要不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而是城镇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其次,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产业、人口
13、的空间集聚。城市化进程不是在全域范围内的均衡推进。表现出多数城市、产业、人口向少数区域集聚,并形成大都市带。比如美国的城市主要集聚在东西海岸,日本的城市主要集聚在东京到神户的太平洋沿岸。而我国的城市则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再次,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超先增长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外部效益等的显现要比中小城市体现得更加显著,使得大城市具有超先增长的优势。最后,城市化表现出递进推进性。城市化的规律应该是一个农村人口转移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均衡发展过程。从城乡关系来看,城市化都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甚至可以说是城市剥削乡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
14、乡一体化的过程。4.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产业发展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逐渐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就业人口也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产业在城市的聚集及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同时城市化使得各种要素不断在城市聚集又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4.1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消费资金,消费资料及生产资料,并且是城市人口的来源地。农业在发展过程中
15、,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农业剩余,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和资本等的剩余,也包括农产品的剩余。农业剩余要素的流动不仅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提供资本和劳动力,而且成为推动非农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是产业革命的产物,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引起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集中引起了居住集中,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会聚集在工业企业周围,于是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依托于大量聚集的产业和人口,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所以继工
16、业化的后半期,城市化的发展将主要依赖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前期是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在推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只是工业化的陪衬和补充力;在工业化完成后,或在所谓后工业社会里,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型的、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业已上升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主角产业和后劲力量。4.2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起到优化作用。通过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城市功能的发挥给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
17、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以及促进城市功能发挥的服务业中来。城市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城市化本身就是一种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外在表现,一方面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利用,进而形成相互需求的经济规模聚集,另一方面,以农副产品加工为对象的深加工工业空间上的聚集,又会提出社会服务的需求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对第二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城市化推动工业向城市集中,使企业能够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城市化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城市化的推进和提高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广阔的市场、充裕的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整个经济的发
18、展。城市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只有聚集才能出效益,只有依托于城市的发展才能生存。城市化过程推动了第三产业传统行业的发展并对新兴行业发展提出了需求,给予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扩张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城市化的规模不仅与第三产业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且还会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内容。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规模经济性特征非常明显,所以这些行业的发展往往和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由于资源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的差异,城市聚集往往有不同的规模和类型,城市的类型和规模都会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容和规模。5.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研究5.1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
19、系构建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城市化水平的测度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所以对城市化某一点上的水平给予准确地测度是比较困难的。当前理论界对城市化指标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通过城市度和城市化率来描述,尤以城市化率使用最为普遍。城市化率有单项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测度方法,单项指标因为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同时因为不能分化测量过程的误差问题,因而本研究选用复合指标来测量城市化水平。 复合型指标更能系统全面地反映城市化水平,能反映出城市化水平的变动趋势。由于复合指标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合适的理论依据,指标选取的随意性很大,搜
20、集数据也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复合型城市化指标体系。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建立城市化水平测度体系基本模型。课题组在文献资料综合法确定复合型城市化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运用专家咨询方法(德尔菲法)进行指标评判,利用yaahp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5.1.1指标体系构建课题组从城市化内涵和本质出发,依据系统性、动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文献资料综合,确定了城市化水平复合模型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城市化水平复合模型的指标体系设计不仅包括了人口城市化指标(包含5个二级指标)、空间城市化指标(包含3个二级指标)以及经济发展指标(包含5个二级
21、指标)外,还纳入了人居环境类指标(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城乡协调程度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表51 城市化指标选取沙坪坝区城市化指标体系 A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人口城市化指标(B1)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X1)城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X2)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X3)城市人口密度(X4)在校大学生数(X5)经济发展指标(B2)人均GDP(X6)第三产业比重(X7)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X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9)居民消费水平(X10)空间城市化指标(B3)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X11)城市密度(X12)人均道路里程数(X13)人居环境类指标(B4)百人拥有公共
22、图书馆藏书数(X14)森林覆盖率(X15)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X16)人均城市居民用电量(X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18)城乡协调程度指标(B5)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均收入比(X19)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均消费比(X20)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中农林业支出比重(X21)非农人口就业比重(X22)5.1.1构造判断矩阵课题组选择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和统筹城乡研究院20位老师和专家为德尔菲法的实施主体,发出问卷20份,综合调查结果最终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对判断矩阵元素进行标度,量度标准如下表。表52 判断矩阵元素标度方法含 义1两目标同样重要3两要素相比,一要素比另一要素稍微重要5两要素
23、相比,一要素比另一要素明显重要2,4以上两相邻判断中值倒数两要素反向比较,即构造判断矩阵A、B1、B2、B3、B4、B5:同样的可以得到B1、B2、B3、B4、B5。5.1.2权重确定方法1)将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2)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相加;3)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权重向量;对于判断矩阵A求的特征向量为:5.1.3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L. (consistency index)然后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下表给出了1-15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5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矩阵阶数12345678
24、R.I000.520.891.121.261.361.41矩阵阶数9101112131415R.I1.461.491.521.541.561.581.59计算性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当C.R.0.1时,应该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检验系数C.R.= 0.0390.1,可以判定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而不需要重新调整矩阵,说明该城市化各总指标构建的判断矩阵较为合理。5.1.4城市化水平指标权重确定同理,通过构造不同总指标的判断矩阵,用同样的方法求出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判断矩阵B1、B2、B3、B
25、4、B5通过一致性检验,因而最终得出各指标在城市化水平测度中的权重水平。各层次权重、C.I.、R.I.计算公式如下:运用层次结构分析软件yaahp计算各层次权重输出结果为: 表54 城市化水平指标权重确定过程1) 城市化水平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39; 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人居环境空间城市化城乡协调程度Wi人口城市化1.00000.81871.49181.22141.49180.2290经济发展1.22141.00001.49181.49181.82210.2687人居环境0.67030.67031.00000.67031.22140.1597空间城
26、市化0.81870.67031.49181.00001.22140.1951城乡协调程度0.67030.54880.81870.81871.00000.14752)人口城市化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29; 对总目标的权重:0.2290人口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密度在校大学生数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Wi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1.00001.00001.22141.49181.22140.2324城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1.00001.00001.49181.22141.22140.2324城市人口密度0.81870.6
27、7031.00000.81870.81870.1621在校大学生数0.67030.81871.22141.00001.00000.1828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0.81870.81871.22141.00001.00000.19033)经济发展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11; 对总目标的权重:0.2687经济发展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Wi人均GDP1.00001.22141.22141.22141.00000.2247第三产业比重0.81871.00001.00001.00000.81870.1840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
28、产值之比0.81871.00001.00001.00000.81870.1840人均地方财政收入0.81871.00001.00001.00001.00000.1915居民消费水平1.00001.22141.22141.00001.00000.21594) 人居环境类指标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00; 对总目标的权重:0.1597人居环境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森林覆盖率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人均城市居民用电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Wi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1.00001.00001.00001.22141.22140.2156森林覆盖率1.00001.00001.00001.22141.221
29、40.2156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1.00001.00001.00001.22141.22140.2156人均城市居民用电量0.81870.81870.81871.00001.00000.17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81870.81870.81871.00001.00000.17655)空间城市化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43; 对总目标的权重:0.1951空间城市化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里程数公路密度Wi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1.00001.00001.22140.3558城市密度1.00001.00001.00000.3328人均道路里程数0.81871.00001.00000.3114
30、6)城乡协调程度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00; 对总目标的权重:0.1475城乡协调程度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收入比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消费比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中农林业支出比重非农人口就业比重Wi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收入比1.00001.00001.00001.22140.2619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消费比1.00001.00001.00001.22140.2619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中农林业支出比重1.00001.00001.00001.22140.2619非农人口就业比重0.81870.81870.81871.00000.2144最终计算各备选方案的权重为:表55 城市化水平指标权重备选方案权重非农
31、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X1)0.0532城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X2)0.0532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X3)0.0371城市人口密度(X4)0.0419在校大学生数(X5)0.0436人均GDP(X6)0.0604第三产业比重(X7)0.0494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X8)0.049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9)0.0514居民消费水平(X10)0.0580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X11)0.0344城市密度(X12)0.0344人均道路里程数(X13)0.0344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X14)0.0282森林覆盖率(X15)0.0282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X1
32、6)0.0694人均城市居民用电量(X17)0.06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18)0.0608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均收入比(X19)0.0386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均消费比(X20)0.0386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中农林业支出比重(X21)0.0386非农人口就业比重(X22)0.03165.1.5城市化水平复合评价模型根据空间状态向量的关系,利用状态函数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其中,为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因子, 为第i个地区第j个城市化子指标无量纲化过的在0-1范围内的标准值, 为复合型城市化指标体系中第j个指标的权重。5.2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测度5.2.1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课题组对重庆市沙
33、坪坝区统计年鉴(2003-2008)的基本统计数据分析计算,建立了沙区城市化指标数据表(表56)。表56 2002-2007年沙区城市化指标原始数据年 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总人口(人)688546712141726704739118746476754130非农业人口(人)475704496714516723532634542362570876全市劳动力人口(人)589825598468626701630574642961653251城市就业人口(人)262313269774298404312624328672347146全市从业人员(人)3817763871714
34、1509342944944421146268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243232260718738202862033322770人均GDP(万元)137181512319307222712598930606GDP(万元)103186211706311388954163228819304562296361三产产值(万元)4114804655246254627356238942601059257二产产值(万元)579720663282713794846164993094119627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万元)3539050363865521110391511232139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35、)45635652435374769887852310438461235465居民消费水平(元)623068668016791398959610土地面积(平方公里)396.2396.2396.2396.2396.2396.2图书馆总藏书量(万册)16.0 17.2 18.3 19.8 20.7 22.0 在校大学生数(人)6712481206771518408291459111582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人)350933273411341432803592全年用电量(kwh)19093921743926866329055428452630969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kwh)395454371449
36、032501135220854359建城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39.840.3543.8948.654.3352.31建城区园林覆盖面积(公顷)146815051409142114602239公共绿地面积(公顷)296383403417431509公路总里程(公里)112712071207120711111207农村年末社会从业人员数(人)119463117379116689116825115539115539城市人均收入(元)749882989968117471448216835农村人均收入(元)420744445192631169108152城市人均消费(元)686674978016791
37、398959610农村人均消费(元)3975393145325394583971125.2.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数据的自身含义的不同,数据表现出正向性和反向性,根据数据属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1)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标准化2)对反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标准化其中:代表原始数据, 、分别表示某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 、为指标隶属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5.2.3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测度(1)沙区城市化水平测度利用课题组构建的城市化水平复合评价模型,依据沙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对沙区2002-2007年城市化进行测算,结果见表57。表
38、57 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综合得分0.2421020.2903490.4815170.5576920.589970.826707图5-1 沙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表结果显示,沙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由2002年的0.24稳步上升至2007年的0.83,这说明沙区的城市化水平从2002年到2007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沙区城市化水平测度结果说明沙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沙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教文卫事业综合作用的结果。沙区的人均GDP由2002年的13718元上升到2007年的30606元;建城区土地面积由2002年的39.
39、8平方公里增加至2007年的52.31平方公里;沙区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也有02年的6万上升至接近12万人,增长近一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沙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得分并非通常理解的“城市化率”,分值着重表现的是从2002年到2007年的一个变动趋势,这也是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测算过程中的相关绝对数值均换算成以2002年为基期的不变价。由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指标中的“森林覆盖率”以“园林覆盖面积”替代。5.2.4沙区城乡协调程度研究项目组对影响城乡协调和反应城乡差距的指标搜集整理,得到沙区城乡协调指标的变动趋势,表5-8:表5-8 沙坪坝区城乡协调指标变动表城乡协调简单指标2002200320042005
40、20062007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均收入比0.5610.5360.5210.5370.4770.484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均消费比0.5790.5240.5650.6820.5900.740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中农林业支出比重0.0400.0340.0330.0290.0310.039非农人口就业比重0.3130.3030.2810.2720.2600.250图5-2 沙区城乡协调指标变动图从表5-8和图5-3可以明显看出,沙区的财政支出中对农林业的支出比重在下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拉大,非农人口就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沙区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与城市人口相比却有
41、着相对上升的趋势。这将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表5-9 沙区城乡协调程度综合评价得分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得分0.5896110.3364310.3883530.5167620.3110490.744893图5-3 沙坪坝区城乡协调程度变动图沙区城乡协调程度的综合评价表明,沙区的城乡协调并没有向着理想的方向变化,而是呈现了极大的变动性,这除了与数据选取的数量和处理方法相关外(如:农村与城市消费支出比的加与城乡协调度方向关系),也与沙区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关。从收入支出来看: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为4207元,总支出为3975元;城市
42、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98元,人均消费支出为6866元;城乡收入比和支出比分别为0.56和0.58。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为8152元,总支出为7112元;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35,人均消费支出为9610元;城乡收入比和支出比分别为0.48和0.74。这就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上升并未建立在其收入增加的基础之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不协调性在增强。5.2.5结论 通过对沙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沙区城乡协调程度的研究,课题组认为,沙区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显著上升。然而,沙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的综合差距有拉大
43、的倾向。沙区今后的发展,在考虑效率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公平,统筹城乡发展。6.沙坪坝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6.1城市化水平与产业发展关系模型设定6.1.1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关联的理论模型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化作为伴随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动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主导产业由农业逐步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中,从空间上,这些工业和服务业都聚集在城市,人口也会向城市转移。因此,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产业发展与人口在空间上的拓展是经济发展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产业结构在变动的过程中,与城市化之间发生关联,两者在相互关联中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相互关联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条途径是,产业结构在变动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然后再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也是通过先影响到劳动力结构,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另一条途径是,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之间直接进行关联,即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反之,城市化的推进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通过两条途径发生关联,互相都存在影响,这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过程中,技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