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1528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9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docx(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食品资源经济研究Journal of Agro-Food and Resource Economics总第1期 2006年第1期 Vol.1 No.1 March 2006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曾寅初研究室Zafre Group,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 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曾寅初、金洪云、徐祥临Efficiency of Fiscal Subsidy for Grain Production Adjustment/Yinchu

2、 Zeng, Hongyun Jin, Xiangling Xu9 中国食糧産地移動関経済分析/曾寅初An Economic Analysis on Grain Producing Area Shift in China/Yinchu Zeng26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曾寅初 Direct Pay to Farmer: A New Vision of Grain Subsidy Reform in China/ Yinchu Zeng31 我国工业化与二元结构转型效果的历史评价/曾寅初 Evaluation on the Histo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3、Industrialization and Transition of Dual Economy in China/Yinchu Zeng41 我国工业化带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曾寅初Restricting Factors on the Transition of Dual Economy in China/Yinchu Zeng53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rade: China, Japan and Korea/ Yinchu Zeng,Hui Zhang,Shaoqiong Xiao中日韩农产品国际贸易的

4、结构特征分析/曾寅初、张辉、肖少琼73 农业环境改善政策中的费用负担规则/曾寅初Agro-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olluter-Pays Principle/Yinchu Zeng81 我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经济特征分析/曾寅初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Illegal Activities in Chinas Forestry Sector/ Yinchu Zeng特别声明:本学刊是我研究室为了便于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而编辑整理的内部电子刊物,所刊登文章主要是本研究室尚未发表的内部文稿。未经许可不得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联系方

5、式: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邮政编码:100872 电话:010-82509119 E-mail:zengyc粮食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基于日本稻米生产调整实践的分析曾寅初* 金洪云*徐祥临*一、 导言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粮食的长期短缺局面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1995年起,一方面是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另一方面是粮食进口的增加,使得粮食供给大大超出需求。1996至1998年,每年粮食产量超过需求量2600万吨以上;1995年至1997年,每年粮食供给量超过需求量2700万吨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

6、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中共中央党校经济部教授。徐德徽1998年粮改,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第40页。粮食过剩,一方面使粮食价格下降,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造成国营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增加。据1998年8月底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从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整个粮食系统财务挂帐总计高达2000多亿元,其中亏损挂帐1200余亿元同1,第38页。粮食过剩情况下的供求调整,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生产调整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常用方法。但是,在我国一般认为,这种方法国家财政负担过大,不可能作为一种可行选择叶兴庆

7、论粮食供求关系及其调节,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第67-68页。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生产调整的财政支出呢?本文将以日本稻米生产调整的实践为例,来探讨粮食过剩情况下的生产调整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问题。 二、 稻米生产调整的财政负担 日本粮食法明确规定,生产调整是谋求稻米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只要稻米的潜在生产能力仍然超过其需求量,生产调整就会集续执行下去。具体地说,稻米的生产调整,就是指以国家的稻米生产目标为基础,在奖励制度的支持下,半强制地将减少大米生产的面积目标分配给各个农户执行,将符合规定条件的一部分水田,转向播种水稻以外的作物或者其它用途,以达到减少大米供给,实现大米供求基本平衡的

8、目的。 稻米生产调整的财政负担,主要包括对生产调整实施农户的奖励补贴和调整政策的其它实施费用。如表1所示,生产调整财政负担的总额,主要随生产调整实施面积的大小而变化。1976年生产调整实施面积只有19.4万公顷,相应的财政负担也不足800亿日元;进入1980年代以后,生产调整实施面积扩大到超过60万公顷,相应的财政负担也就增加到3500亿日元以上。 如何看待稻米生产调整的财政负担呢?从一般理论上说,稻米过剩时可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三种(1)降低收购米价;(2)控制政府收购数量;(3)控制生产数量。各种对策的运行机制不一样,对生产者的影响也不一样。(1)是直接利用市场机制的方法,降低米价将使收不抵

9、支的边际生产者退出生产,从而降低供给量。(2)是间接利用市场机制的办法,使超过收购限度以上部分的稻米的价格降低,从而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当然,这里收购限度的确定以及收购量分配到各个农户的方式不同,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和程度也不一样。相反(3)是否定市场机制的方法,在维持较高市场价格的同时,通过计划分配削减产量将来减少过剩部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日本主要选择了第(3)种方法。表1 日本与大米有关的财政负担 (单位亿日元)生产年度生产调整面积(万ha)政府米买卖损失生产调整费自主流通米奖励金过剩米处理费 合计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

10、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54.156.656.231.326.419.421.239.139.153.563.163.160.036002687239538694973584159456066526954964156339331482981113518402029202712791061 787 956304531953800362236523447 8 31 233 668105111791420138815601523131814251261116117431655 724 52 66 43 15 18971536162323141998 4743 6

11、301 7288 7355 8147 8195 8425 987412111108101006310375 9587 7847 资料来源佐伯尚美食管制度,第141页。在按照供求关系自由决定稻米的消费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干预稻米的收购价格,必然要付出相应的财政代价。因为,要保证农民的利益维持较高的收购价格,稻米过剩的对策费用就不可能由生产者直接承担;同样,要放开消费市场使消费价格反映供过于求的情况,这部分费用也就不可能直接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怎样判断一定的财政负担到底是否合理呢?我们认为必须从这项政策的财政支出效率来判断,即要看是不是以最小的财政负担,实现了政策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政策效果。下面,

12、分别从供给调整的单位成本,生产调整政策的多功能性,和对农民补贴的方式等三个则面,来探讨日本稻米生产调整的财政支出效率。三、 供给调整的单位成本 首先,让我们在几种可行的政策选择中,来比较每项政策调整一个单位供给时所需的财政支出。在实行粮食管理制度时期的日本,除了生产调整之外,(1)政府米部分的国家收购和销售;(2)对自主流通米部分的奖励;也与稻米的供求调节有关。同时,在政府米大量过剩的情况下,还不得不进行(3)过剩陈米的处理。表1的第3列、第5列和第6列分别给出了以上各项政策的财政支出。政府米的买卖损失,是指政府米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价差,以及政府米收购、保管、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所支出的费用

13、;自主流通米奖励金支出,包括促进自主流通补贴、常年均衡销售补贴、优质稻米奖励补贴、品牌稻米奖励补贴等费用;过剩米处理支出,是指原本主食用的在库积压陈米处理为加工、饲料和出口用时,不得不降低价格而产生的损失。如表1所示,生产调整费的变化趋势大体上与政府米买卖损失的变化趋势相反,也就是说,当政府米买卖损失增大时,生产调整费支出就变小;反之,当政府米买卖损失变小时,生产调整费支出就增大。这说明,在生产调整政策和政府米收购政策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互替代性。在日本的粮食管理制度的框架内,过剩陈米的处理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消极手段,不能作为积极选择的对象,所以我们先来考虑无需进行过剩陈米处理时的政策选择问题

14、。平均每吨糙米的财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管理财政支出的平均效率 因为重要相等的一吨糙米在种类、品质上可以不同,所以这里进行的并不是意义上的比较。但是,基本趋势是可以看出来的。就同样调整一吨米的供给而言,在(1)作为政府米收购然后亏本销售,(2) 支付生产调整奖励补贴进行预先防止,(3) 支付流通补贴鼓励自主流通米的三种政策选择中,哪一种选择更便宜、财政负担更少呢?如表2所示,1971-75年每吨糙米的生产调整成本高于政府米的各项成本;1975-77年间两者基本一致;1978年以后政府米的各项经费迅速下降,而生产调整经费缓慢下降。因此,可以认为,从每吨经费额来看,是生产调整大于政府米负担

15、、而政府米负担又大于自主米流通奖励补贴。表2 各种粮食管理经费的比较 (单位日元/糙米吨)生产调整费(A)自主流通米经费(B)政府米损失(C)政府米损失为100时的比率A/CB/C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 81416 87082 88130 96076 98241 97160107415160263155853141791116089116305115734 89433 262211055297094210041466478784732853790482634101541332350363111228216

16、3924538343648468136296258986649817996008978789919884201726955829962040207.5227.1135.9118.1102.1 98.5109.4166.9159.2142.9137.9160.0198.5144.2 6.728.845.851.743.148.548.256.049.341.349.148.253.445.5 资料来源佐伯尚美,食管制度,第161页。 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生产调整是最贵的、财政负担效率最差的政策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以上的分析中没有考虑过剩陈米的处理问题,以上比较结论仅仅适用于即使减少生产调整

17、目标也不会出现稻米过剩的局面。然而,我们知道生产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稻米过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减少生产调整的目标必然会出现稻米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与生产调整政策进行成本比较的,不是政府米的赤字,而必须是过剩米的赤字。每吨过剩稻米处理时的财政赤字高达30万日元,这远远高于表2所示的每吨糙米的生产调整费用(最高的1978年也才16万日元)。因此,尽管每吨糙米的生产调整费用额超过政府米的赤字额,但是,如果与过剩米处理所需的巨大赤字相比,生产调整仍然是相对低成本的政策。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政府米的赤字相对较小,就认为可以减少生产调整。因为,在政府保证全部收购的情况下,生产调整的减少必然增加政府米的数

18、量,从短期上看,一见似乎可以减少财政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势必造成过剩米的累积,不得不进行过剩稻米的处理,从而给财政增加更大的负担。四、 生产调整政策的多种功能 以上,我们仅仅从各项政策选择的财政负担的数量上作了分析,接着我们将来分析财政负担的功能。与其它供求调整政策不同,稻米生产调整政策并不仅仅只有调节供求一种功能,而是融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日本农业政策的核心。支付给稻米生产调整实施者的复杂多样的奖励补贴体系,集中体现了生产调整政策多功能性的特点。根据1997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新稻米政策大纲,对稻米生产调整实施者发放的奖励补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粮食制度研究会编食粮法解说,第840860

19、页。 稻米供求稳定补贴为了缓和稻米生产调整实施农户的不公平感和贯彻适地适种的原则,由全国的水稻生产农户按水田面积计提(平均每10a提取3千日元)的部分,与政府按照预算确定资助的部分一起设立基金,对生产调整面积目标完成率达到100%的农户进行奖励补贴。具体的补贴额度如下(1)转向一般作物(大豆、麦、饲料作物等)、多年生作物(果树等)、实现多种功能的水田(景观形成作物等)的25千日元/10a;(2)作为调整水田的10千日元/10a;(3)转向特例作物(蔬菜等)的4千日元/10a;(4)全年进行土地改良、保护管理或自主保护管理的4千日元/10a。为了鼓励村落集体参加生产调整,村落集体100%完成生产

20、调整目标的,在上述(1)到(3)的基础上额外追加5千日元/10a的鼓励地区集体加入奖励补贴(这部分由政府全额支付)。 水田麦、大豆、饲料作物振兴补贴为了支援利用水田进行麦、大豆、饲料作物的生产,对为克服潮湿危害,开发高产技术而努力的农民、农业团体发放定额补贴。1998年的补贴预算总额为200亿元。 稻作经营稳定补贴为了缓和自主流通米价格变动对稻作农家经营的打击,使农民能够安心经营农业,而设立补贴制度。首先,根据不同的品种和规格,分别将过去三年自主流通米价格的平均(三年移动平均)值设定为各自的基准价格;然后,以不同的品种和规格的基准价格为基础,按照生产者负担基准价格的2%,政府资助基准价格的6%

21、的原则,建立补贴基金;当稻米价格下降时,给100%完成生产调整目标面积的农户销售的自主流通米,以补贴;补贴的额度是基准价格与当年价格之差的八成。同时在制度运营上具有如下特点(1)全国层次设立基金,寻求高效合理的运营。(2)为了防止由于本项政策的实施而使生产者转向播种市场评价较低的稻米现象的发生,生产者团体(农协)等资金设立者根据判断,可以降低补贴比率。(3)为了资金的顺利运营,抑制丰年可能造成的自主流通米的过渡竞争,对稻米销售流通调整中所需的一定时期的资金利息、保管费可以给以补贴。 4确立水田农业经营的补贴为了使得由稻作转向其它作物的经营能够得到切实的落实,促进稻作与大豆、麦子、饲料等转换后作

22、物有机结合的水田农业经营的形成和确立,将对生产调整目标面积完成率达到100%的有关地区农民和地区进行支援,给予补贴。补贴的具体内容和发放额度如表3所示。 表3 确立水田农业经营补贴的内容和发放额度 项 目一般作物(大豆、麦子、饲料作物等)特例作物(蔬菜等)确立高水平的水田农业经营补贴生产基地形成补贴 生产组织和村落集体经营农业补贴农牧结合经营补贴山区丘陵地区生产基地形成补贴20000日元/10公亩10000日元10000日元10000日元10000日元2000日元/10公亩2000日元2000日元2000日元上述补贴内容说明,生产调整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稻米供求平衡政策,它还具有生产结构调整政策的

23、功能(例如对转而播种不同的作物确定不同的补贴额度)、农业经营组织政策的功能(例如稻米供求稳定补贴中的集体加入奖励补贴、生产组织和村落集体经营农业补贴、生产基地形成补贴等)、甚至区域平衡发展政策的功能(例如山区丘陵生产基地形成补贴)。前一小节计算得到的生产调整的财政负担,是上述生产调整政策实现所有功能的财政负担。如果将生产调整的财政负担按照政策的功能进行分摊,那么用生产调整来调整稻米供给的单位财政成本一定会比前一小节的计算值要小许多。五、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 第三,还应该强调,生产调整的各项补贴,一般不是通过流通部门转移支付,而是直接支付给农民。所以,可以减少财政补贴在中间环节的损失,生产调整的财

24、政负担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维持较高收购价格的目的,在于保护稻米生产者的利益。政府干预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为实施价格干预的粮食部门提供了寻租的可能性。如果监督乏力,那么粮食收购领域就很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即使不存在违法违纪的寻租行为,作为粮食部门的中间环节至少并不存在自我提高效率的经济动力。从而使得粮食部门的日常经费非常庞大,造成财政补贴在中间环节的损失。 表4 日本政府米的流通费用(买卖损失)的构成 单位亿日元、%买卖损失合计(A)购销价差损失(B)管理经费(C)政府米损失为100时的比率B/AC/A 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

25、9198019811982198319843600268723873869497358415945606652695568415633933148298130221959139613752752364038813667354326062627 961 662 816 995104716411291102211171333196022782523266329413195283123321986197554.452.057.471.173.266.461.758.449.547.223.119.525.933.434.845.648.042.628.926.833.638.341.650.552.

26、876.980.574.166.665.2 资料来源佐伯尚美食管制度,第144页。日本政府米的流通,就是一种在维持较高的收购价格的前提下,财政支出通过政府流通部门转移给农民的政策机制。政府米的流通费用由购销价差和政府米购销机构的管理费用两部分构成。购销价差是政府米的收购价格高于销售价格的差额部分,它虽然支付给了粮食部门,但由于粮食部门对销售稻米的生产者实施的是高于市场价格的收购价格价格,所以在最终归属上看,它成为对农民收入的补贴。但是,由政府米的委托收购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粮食机构的事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等构成的管理经费,最终归属于各个中间环节部门,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上看是政府补贴在中间环

27、节的损失。如表4所示,1970-84年间,管理费用至少要占政府米流通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一(最小的1974年,比率为26.8%)以上,有时更是超过了流通费用总额的八成(最大的1981年,比率为80.9%)。这说明,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日本政府米流通的财政补贴中,中间环节的损失部分非常巨大。与此相反,生产调整的财政补贴因为是直接发放给生产者农民,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中间环节损失。六、总结和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基本结论 第一,日本的稻米生产调整政策的实施,确实需要一个相当大的财政负担。但是,稻米生产过剩的其它对策同样需要财政负担。既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又不能管死销售市场,那么稻米生产过

28、剩的供给调整成本就只能由财政来承担。 第二,财政支出的效率,即以最小的支出达到最大效果的分析表明(1)生产调整政策的供给调整的单位财政支出成本,低于其它政策选择;(2)在相同的财政支出下,生产调整政策所实现的功能多于其它政策选择;(3)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生产调整政策作为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可以消除其它政策选择可能出现的中间环节损失。所以,可以认为日本稻米生产调整是具有较高财政支出效率的政策。 当然,我国的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情况与日本的稻米生产并不完全相同,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政策体系也与日本很不相同,而且生产调整政策也并不是不存在其它的弊端 例如奖励补贴刺激生产和政策目标减少供给的内

29、在矛盾等。所以,本文的研究并不能使我们得出可以把日本稻米生产调整政策照搬于中国粮食的供求调节的结论。但是,至少说明我们不能以财政负担为理由,将生产调整政策排除在我国粮食过剩的供求调节政策选择的范围之外。因为,日本稻米生产调整的经验证明生产调整政策可能是我国粮食过剩情况下,实现供求平衡调节的具有较高财政支出效率的选择之一。参考文献:徐德徽1998年粮改,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叶兴庆论粮食供求关系及其调节,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佐伯尚美食管制度,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8月食粮制度研究会编食粮法解说,地球社,1998年3月(本文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F2农业经济学2004年第12期

30、)中国食糧産地移動関経済分析米生産中心曽寅初(中国人民大学農業与農村発展学院教授)1994年、(LesterR.Brown)誰中国人養題有名論文発表、中国食糧問題世界注目集。中国短期的食糧需給情勢、長期的予測逆、不足、始過剰。食糧過剰食糧価格低下、農民食糧生産意欲悪影響与同時、国有食糧流通部門経営悪化、食糧流通補助金国家財政負担巨大膨。情勢変化踏、中国1998年新食糧流通改革策打出。、政策実施現場、様問題出、有効性問。食糧政策変化同時、中国食糧需給情勢側面変。重要一商品食糧産地移動。国土面積非常広中国、食糧種類、生産条件、消費慣習地域異、地域食糧完全自給不可能、不合理。食糧需給地域間構造、需給

31、総量同重要。改革開放政策実施以来、特1990年代入、市場経済移行、工業化都市化進展、経済発展生活向上変化、地域間商品食糧移出移入局面変化現。、変化実態一体、変化要因何、変化中国全体食糧需給効果持。問題解明、本論文中国商品食糧産地移動実態整理上、米生産中心産地移動原因及増産増収効果分析。以下、第一節中国食糧及米生産産地移動実態、統計用整理。続、第二節米生産中心、供給減少東南沿海地域供給急増東北地域選、技術経済両側面産地移動原因関背景変化分析。第三節米生産産地移動作物作付土地生産要素空間的再配分結果捉、食糧増産増収対空間的再配分効果定量的推計試。最後、第四節結論。一、 商品食糧産地移動実態 食糧生

32、産米位置付1998年、中国食糧総生産量51230万、内訳見、米19871万、小麦10973万、13295万、他穀物1486万、大豆2001万、類3604万。重要食糧作物、小麦、三作物生産量穀物総生産量96、食糧総生産量86以上占、稲作中国食糧作物総作付面積27以上、米生産量中国食糧総生産量38以上占、作付面積最広、生産量最大作物(表)。、米生産作付面積生産量低、米単位作付面積当生産量、食糧作物全体平均高表。1980年1998年、中国食糧総生産量、11000億ha作付面積確保、3.2億5.1億上昇、年平均2.64高率増加。中、米生産量1.4億2.0億上昇、年平均増加率2.00、食糧総生産量増加少

33、遅、大差、中国食糧生産米生産重要位置付安定。 食糧生産産地移動1980-98年間、中国各省食糧生産量増加率同。表示、年平均成長率全国平均上回省、内(6.63)、吉林(5.01)、黒龍江(4.47)、天津(2.74)、河北(3.13)、山東(2.99)、河南(3.31)、北部位置。対、南部位置省、特江蘇(1.96)、広東(1.16)、江西(1.51)、湖南(1.27)、湖北(2.30)、四川(1.88)食糧生産大省成長率全国平均下回。結果、北部食糧生産量上昇、南部食糧生産低下。例、東北地域四省、遼寧省除、食糧生産量1.5以上増加、東南沿海地域位置五省(市)、同減少、特浙江、広東以上減少。中国食糧

34、産地南部北部移動伺。表食糧生産米位置着推移単位:千ha、万年度食糧作物作付面積(A)米作付面積(B)食糧総生産量(C)米生産量(D)B/AD/C19801985199019921994199519961997199811723410884511346611056010954411006011254811291211378733879330703306432090301713074431406317653121432056379114462444266445104666250454494175123013911168591893318622175931852319510200731987128.

35、9030.3829.1429.0227.5427.9327.9028.1327.4343.4044.4742.4342.0739.5339.7038.6740.6238.79成長率1980-901990-981980-98-0.330.04-0.170.240.720.451.693.842.641.942.082.00注:中国食糧穀物豆類類(換算)含。米生産量籾量。、成長率年平均成長福利率。中華人民共和国農業部中国農業発展報告:96第180、184、中国農業発展報告:99第98、102。食糧生産産地移動、決定的役割果米生産変化。米生産主産地南部、全国米生産量占5以上上回省南部位置。例、江蘇、

36、湖南、江西、四川省米生産量全国生産量10以上占。、1980-98年間、全国占南部米主産地生産量低下、浙江、福建、広東、江西、湖南、広西省(自治区)1以上下、特広東省3.5下。対、北部位置省(市、自治区)、北京、山西、新彊微減除、米生産上昇、特吉林省1.9、黒龍江省4.5上昇。中国全体東北、華北、西北、華中、東南沿海、西南六地域(地域区分表参照)分見、食糧産地移動米産地移動重要性分。表示、第一、食糧産地移動方向米産地移動同。両方南部北部、特東南沿海地域東北地域移動主流。第二、食糧産地移動程度米産地移動同。例、全国占北部生産、食糧米両方同7、東北地域生産両方4.5上昇、東南沿海生産両方4.3下落。

37、米産地移動食糧産地移動最重要内容示、米生産食糧産地移動決定要因分析最適切選択思。表省別食糧生産米生産地域構成及変化80-98年間年平均成長率()食糧生産量変化()米生産量変化()1人当食料生産量(Kg/人)食糧米19801998変化19801998変化19801998増減全国2.461.90100.0100.00.0100.0100.00.033141684東北地域内6.6317.071.452.981.520.050.330.28253652423遼寧1.552.813.673.12-0.541.151.910.77364385406吉林5.017.292.754.291.530.761.9

38、11.15406829-14黒龍江4.4715.274.286.071.790.634.473.8443584186華北地域北京1.58-2.550.550.47-0.080.150.07-0.0820321814天津2.744.190.390.410.020.160.240.0817122958河北3.131.865.005.630.630.400.500.11315434118山西1.66-2.512.271.97-0.300.030.02-0.0129832021山東2.993.457.358.060.720.480.630.15328459399河南3.313.836.767.851.

39、091.201.780.5830242321西北地域陜西2.111.902.482.33-0.150.480.490.01285336-60甘粛3.226.641.421.630.200.010.030.01243332110青海2.240.260.25-0.01232273-20寧夏4.853.750.360.550.190.140.310.1731451721新疆4.304.481.201.660.450.290.28-0.01303485132東南沿海上海0.280.860.650.44-0.210.890.82-0.07184170121江蘇1.962.627.576.93-0.647.9010.062.1641550175浙江-0.090.014.582.91-1.677.426.12-1.303903309福建1.08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