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1569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国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2010)n 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确立与演变n 冷战后美国的优势n 美国新世纪的全球战略n 与美国新世纪战略实施相关的问题n 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巧实力n 位置: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n 面积:937.2614万平方公里, 居世界第四位。n 共有50个州加一个哥伦比亚特区n 人口:2.62亿左右美国历史n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6071733)n 独立战争 (17741783)n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 (17811814)n 南北战争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 (18141861)n 南北战争前的外交和政治 (18141861)n 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 (

2、18611877)n 19世纪后半叶经济迅速发展 (18771900)n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内外政策 (18891914)n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19141930)n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19301940)n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 (19411945)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1945)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确立与演变n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n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确立n 冷战时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孤立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股顽强的传统势力。在其支配下,孤立主义政策成为美国在二战前长期推行的传统外交政策。但随着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势力的

3、消长,孤立主义政策不时出现裂缝或偶尔被打破缺口,最终二战的爆发和展开,将其锁进历史尘封之中。美国独立后,就实行孤立主义,这反映在1793年华盛顿发布的中立宣言和1796年汉密尔顿为华盛顿起草的告别词中。 美国在建国之初奉行不介入别国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美国“国父”华盛顿明确表达了主张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思想。 此后,孤立主义一直是美国对欧洲外交政策的主导方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猝然结束。 罗斯福政府对日宣战,标志着美国政府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开始实行“世界主义”战略。 “扩张主义”思潮已成为美国外交的主导原则,但是“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上至

4、今仍有着相当影响“从根本上说,美国外交是一种扩充实力、扩张影响型的外交。但是每当美国在对外关系中遇到重大挫折,海外冲突不涉及美国根本利益,或者世界战略格局相对稳定的时候,所谓新孤立主义思潮即会出现,主张置身于其他大国之间争斗之外,缩减在海外的军事力量,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减少对外国的政治干涉和经济军事援助”n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构想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形成于40年代q 二战使美国突破了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州堡垒战略,把美国推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美国在两大“奠基石”之上建立起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q 联合国国际政治合作“基石”q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经济合作

5、“基石”n 杜鲁门政府继续推行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但放弃了与苏联的合作,并先后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确立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以美国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为后盾,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盟友,以谋求“世界领导权”和“按照美国的构想改造世界”作为战略的总体目标,从“遏制共产主义”到最终消灭社会主义国家,达到独霸世界的目的。n 冷战时期,从1947年“杜鲁门主义”、“马歇耳计划” 为标志正式形成,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和华约组织解散为标志而终结n 美国的战略演变三阶段q 战后初期到1968年尼克松政府上台之前q 从尼克松政府上台到70年代末期q 里根政府上台到90年代初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

6、1968年尼克松政府上台之前n 美国推行全球扩张主义的鼎盛时期。美国对外战略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控制西欧日本,达到最终独霸世界的目的n 具体推行的战略有q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遏制” 战略(19451960)n 遏制战略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武装干涉和持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加强对西欧和其它地区的控制,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创造条件q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 “和平战略”(1961-1968)n 和平战略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强调用和平的方式加强西方盟国的地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与扩张,确立

7、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第二阶段从尼克松政府上台到70年代末期美全球战略调整期,协调各力量关系为主n 尼克松主义以与盟国的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以谈判为重要手段,推行世界缓和新战略,用以达到遏制苏联扩张的目的n 伙伴关系针对其盟国西欧、日本,建立平等合作伙伴关系;n “实力”、“谈判”对苏联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缓和为旗帜,以对话代替对抗。把谈判作为美国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主要途径,并以谈判替代对抗,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第三阶段里根政府上台到90年代初 美国全球战略进一步发展时期 ,里根政府推行的新遏制政策(19811989年) “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新遏制战略 里

8、根政府决心打破苏美之间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相对平衡,采取坚决措施谋求军事优势,用武力抵抗苏联危害美国利益的任何“冒险行动”。 在第三世界推行“里根主义” 同苏联抗衡的一种富有进攻性、灵活性的对外战略 目标在于对付70年代以来苏联对美国的进攻和挑战;联合第三世界国家,保护和发展“自由”制度和“民主”运动,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和使命。 核心是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演变(小结)n 霸权地位的确立q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n 霸权地位衰落q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

9、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n “后霸权时代”q 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冷战后美国的优势n 美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n 美国的“领导地位”n 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n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的国际地位:q 与二战后初期美GDP占世界总产值一半相比,美国经济实力确已大大下降q 与冷战后初期相比,美国经济地位有所加强q 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相比,美国经济优势显然是缩小了q 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优势随着美国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恢复,特

10、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方面保持领先地位而扩大了。而与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俄罗斯相比,美国优势的扩大就格外明显。美国世界地位的客观现实:n 一方面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确实有所增强。美国在世界上保持着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保持“唯一超国”的地位n 另一方面,美国领先地位并不足以确保它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与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美国不仅深感自身力量不足,而且更缺乏使用其力量的意志和能力美国的“领导地位”n 美国强调“领导地位”的原因:q 美国要按照其价值观塑造世界,建立起符合美国及西方国家利益的世界秩序。若美国放弃领导,世界将会走到“邪路”上去q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和意志担当起“领导

11、责任”的国家q 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历史传统之一是它的“救世主”心态。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大国的独特之处。美国认为它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来担当起“世界领袖”的责任美国 “领导地位” 的意思:n 美国要在世界上保持各方面“领先地位”n 美国要在世界事务中保持一种创新和主动精神,带头提出倡议,采取行动。反映美国要在世界是发挥“榜样作用”的传统。n 最重要是美国要维护它在世界上的主导与指挥地位,确保它对国际事务最大的影响力,要求其他国家按照美国意志和主张行事。美国的“领导作用”美国的“霸权地位”n 国家的实力对比指标中q “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n “硬实力”:美国2002年GDP总量为104462亿

12、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8%,军事上,美国2003年的国防开支超过4000亿美元,比俄中意英法德日等七个大国军事开支总和的2倍还多。美国拥有高技术优势,其总体军事技术水平比俄、日及欧洲各大国领先5至10年。q “软实力”战略决心、威望与影响n “软实力”:就欧盟而言,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但它还不具备统一的主权大国的特征,在政治、外交上尤其不能以一个声音说话。美国力量集中,决策果断。n 总之,今天的美国在显示实力的任何一个关键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主权国家体系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程度的统治地位。n 美国实力是全方位这一特性使得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出现任何重大抗衡行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用说

13、进行成功的抗衡了。美国新世纪的全球战略n 冷战的结束,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国际战略格局进入一个大转变时期。n 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的两大转变:q 一是从冷战战略向冷战后战略转变;q 二是从20世纪战略向21世纪战略转变。n 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确立的三个发展阶段 :q 布什政府的探索时期;q 克林顿政府的确立时期;q 小布什政府调整时期。布什时期新世纪全球战略的探索(1989-1993)n “超越遏制”战略:美国仍视苏联为其主要敌人,但放弃了战后一贯推行的冷战和遏制政策,转而实行支持苏联改革,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进行合作,以经济文化手段进行渗透,将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的新政策。n “世界

14、新秩序”的构想:q 美国与西方国家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为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q 新秩序的目标和实质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新世界q 新秩序的基本原则是“和平解决争端,团结一致反对战争,减少和控制武器,公正对待所有国家人民”。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新大西洋主义”的对欧新政策:n 加强北约的政治和经济作用。n 要求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转化发挥重要的政治、经济作用。n 把欧安会作为连接东西欧的桥梁。n 统一后的德国必须留在北约组织内,以便于美国控制。 核心内容:按美国的战略设想,将欧洲现有3个组织机构北约、欧共体、欧安会改造成为建设欧

15、洲新秩序的三大支柱。克林顿时期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形成与确立(1993-2001)n 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的“参与和扩展”战略q 克林顿主义:保持强大军事实力、促进经济繁荣和推进全球民主化与人权。把建立在扩大民主国家大家庭并阻止和遏制对美国、美国的盟国和美国利益的一系列威胁,作为冷战后和跨世纪美国国家利益根本之所在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n 核心是美国必须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q 新克林顿主义:是美国据以进行海外军事 干预的原则n 核心人道主义干涉n 实质谋求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构筑21世纪对美国有利的世界格局,阻挡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之趋势。n 理论基础:人权高于主权 -

16、民主和平论- 扩展民主无国界“扩展”战略n 巩固民主堡垒。加强西方民主国家的总体实力,保持内部协调与合作n 消化民主成果。美国必须支持、促进和巩固新生民主政权和市场经济n 演化民主对手。即对反对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n “扩展战略”表明美国将以更大的力度和规模向世界各地输出和移植美国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避免军事上直接卷入“参与和扩展”战略n 目的促进美国全球利益,确保美国世界领袖地位n 主要手段进行多边国际合作n 政策重点强调外交为经济和贸易服务n 战略重点依次重视欧洲、亚太和中东n 战略主体围绕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目标构筑一个安全网络和一个经济网络,以及与之配

17、套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美国“新世纪战略”n 全球安全战略防止在美国以外出现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比其更强大的地区和国家,以免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n 全球经济战略 :调动和开发全世界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领导和领先地位。n 人权民主战略:加紧利用“人权”、“民主”干预他国内政,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内政。n 全球安全战略防止在美国以外出现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比其更强大的地区和国家,以免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n 提出了以“塑造反应准备”为核心的“跨世纪战略方针”。n 塑造积极塑造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环境n 反应 一旦塑造活动失败,美军将对各种危机做出迅速

18、而有效的反应,以保护美国的利益,保证美国的全球领导作用n 准备从现在起立即着手为未来做准备全球安全战略n 战略的重点欧亚大陆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安全网络。q 欧洲安全网络 :n 北约19国n 和平伙伴关系28国n 欧洲大西洋伙伴国理事会44国q 亚太安全网络 :n 美国同亚太日韩菲泰澳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n 美国同非联盟国家n 继续并争取逐步深化同中国的军事交往小布什政府初期的战略调整(01.101.9.11) 重视以安全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强调采取现实主义的、更关心保护自身的、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安全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利益上的对外政策。 推行实力外交,强调“世界需要美国实力”,美国应该“

19、以实力求和平”。 更加重视盟国的作用。强调新政府“必须与欧洲和亚洲的民主伙伴和盟国紧密合作”,遏制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 尽量稳定美中、美俄关系小布什政府“9.11”事件后的战略调整n 布什主义:q 政治方面的“仁慈的霸权”n 海外推进“民主”“人权”,以道义力量领导世界q 外交方面的“单边主义”n 从美国实力地位与国家利益决定美国政策走向q 安全方面的 “里根主义”、“防御性帝国主义”与双重标准n 强调美国自身追求绝对安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声称必要时可采取包括空袭和出动地面部队在内的“预防性措施”。q 经贸方面的“保护主义”q 外交布局与地缘战略:n 采取以攻为守的新方针,重新权衡美国全球

20、地缘战略,积极构建全球安全新框架,完善海外军事同盟体制。q 欧洲美已推动北约首次启动集体防御条款q 亚洲美国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为契机, 加紧构筑由它主导的安全体系。n 把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挑战,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对外安全政策的核心n 重视发挥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大国在反恐战争中的作用“”事件后美国调整的新动向n 首先,美国意识到其本土受到直接攻击的危险性增大,国土防卫成为当务之急。n 其次,美国开始调整地缘战略的关注点,着手调整其军事力量在亚洲的态势,借反恐战争将其势力伸向中亚、西亚和南亚,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启用关岛军事基地并加强军事部署。n 第三,美国加大军事投入,强调以实力谋霸权。

21、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为亿美元。连续年军费预算大幅增长,与20世纪年代的连年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美国在新世纪初以实力谋霸权的基本趋势。n 总之,事件并没有改变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但开始促使美国调整实现目标的方法,美国将更加重视依靠军事实力和实施对外干涉来确立其霸主地位。(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独霸世界的制约因素n 美国自身力量的局限性n 首先,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制约。n 其次,美国经济力量的制约。n 再次,美国政治分权体制的制约。n 最后,美国与他国利益关系的制约。世界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冲击n 1、冷战后的世界走向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目前只是“一超多强”的格局,还没有最

22、终形成多极格局。n 2、各大国正在积极推进多极格局。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n 3、 “一超多强”的现实力量结构和态势,以及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必将阻挡美国寻求霸权,而美国根本阻挡不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美国的牵制n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是把“双刃剑”,它对美国推行霸权战略提供机会,同时也构成了重要制约因素。因为世界各国日益紧密联系,人们习惯于以全球性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单极体系的冲击主要在于他的复杂性和非对称性,具体表现在:n 首先,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重组和变革,世界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一个

23、国家无法面对。n 其次,全球化的非对称性主要在经济领域。南北两极非对称是暂时的,会为发展中国家创造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n 再次,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不利于美国推行对他国的遏制政策。n 最后,全球化对美国的社会凝聚力形成冲击。n 因此,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最终是不会得逞的。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1、安全战略重点的转移2、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安全体系3、加快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n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n 按照计划,美国是想通过部署陆基、海基、空基导弹,构织一张风雨不透的“天网”,以防止来自世界任何地区的导弹袭击。n 主要

24、包括三大部分:n 一是低层点防御系统,用于拦截高度在4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保护小区域的战役战术目标;n 二是高层面防御系统,用于拦截高度在40160公里的弹道导弹,以保护较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战略目标;n 三是助推/上升段拦截系统,主要用于拦截发射不久,仍然处于助推飞行或上升飞行中的战区弹道导弹。 据估计,美国以后4年中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的费用将高达300多亿美元。到2015年,此项费用将达到640亿美元。中美关系分析n 当前中美利益交汇点不断扩大,推动两国更多进行合作。但双边关系仍处于调整之中,呈现出既依存又竞争、既协调又制约、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状况。n 中美实力的消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25、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将决定双边关系的互动模式。n 从长远来说,中美有必要建立平衡稳定、合作共赢的双边关系。n 两国应该用“共赢”的观念来发展相互关系和处理面临的问题,而不应该把其中一方看作“威胁”。中美应建立双边安全合作和增加信任机制。中美双边边关系的稳定与建立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进展,可以相互促进。中美交往的一些重要事件n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n 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n 1982年,中美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n 1997年10月-11月,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n 2001年12月,美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n 1979

26、年3月,美国违反中美建交公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n 198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行制裁,停止双方高级官员互访,暂停两国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n 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中美矛盾表现n 资源矛盾这是中国的发展和美国的全球战略的根本矛盾。n 政治上:民主问题 人权问题 台湾问题等n 经济上:贸易制裁等n 军事上:压制欧盟、以色列向中国军售等美国的“两个例外”!一个是1991年因爆发海湾战争,美国为争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作未搞反华提案;另一个是1998美国总统克林顿要访问中国,为了营造良好气氛,也未搞反华提案。共同利益(合作)利益矛盾(冲突)传统

27、安全领域的合作,再次成为中美利益交汇点核问题n 特别表现在朝鲜核问题上。中美日在朝鲜半岛保持和平、稳定与无核武器化方面有共同利益。n 中美保持协调与合作,有利于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n 中国 Vs 美国n 核反击、核报复的决心与能力n 2002年公布的解释美国现行核战略的美国国防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是美国在核战略规划中明显考虑列入核打击目标的国家,无论中美之间有多么紧密的经贸关系,以及中国以往对外政策上努力将中美友好做为头等战略目标。n 美国始终未改变将中国做为其核对手的核战略。美军公布的中国核力量分布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二)美国对台政策以台制华;维持现状;不独不统不战。以台制华一箭五

28、雕n 利用台湾遏制、牵制中国。n 通过对台军售牟取美国军事工业集团的利益。n 通过不统不独的局面维持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也维护美国的利益。n 利用台湾的民主经验对中国大陆进行和平演变。n 通过维持台湾海峡的和平局势维持东亚的稳定。台湾军方的最新兵力部署情况美俄关系分析美俄关系是当前大国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对。冷战结束以来,美俄时而握手言欢,时而恶语相向,两国关系始终处于非敌非友、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当前,两国间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突,美俄关系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有妥协的态势。美俄关系的复杂历程第一阶段(1991年底至1993年)为美俄关系的“蜜月期”第二阶段(1993

29、年至1999年底)为美俄之间分歧与摩擦多于协调与合作时期。第三阶段(1999年底普京上台至今)为美俄尝试建立新型关系的时期。美俄在反恐、核安全、俄加入世贸组织等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冲突并未缓解。美俄间的核武器对比当前美俄之间的主要矛盾(一)美俄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加紧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美俄矛盾明显加剧。(二)美俄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加紧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美俄矛盾明显加剧。(三)美对俄国内政策不满,认为俄民主进程倒退。美国借“北约”实施“包围”俄罗斯美俄矛盾

30、上升的背景和原因(一)美仍将俄视为潜在战略对手,双方在战略上互不信任,是阻碍美俄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二)美在欧亚大陆加快战略扩张步伐,直接损及俄核心利益,这成为美俄矛盾的主要焦点。(三)俄寻求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和加快融入欧洲的战略,与美建立单极霸权的目标相抵触。小结今后一个时期,美俄间的矛盾虽仍会存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双方仍将寻求和扩大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在能源、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美俄关系既不会滑落到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间的对抗局面,也难以热络为冷战结束之初的“蜜月”状态,将继续呈现出美攻俄守的战略态势,维持既合作妥协、又摩擦斗争的基本框架。“新欧洲”与美国的欧洲战略美国对欧战略

31、的总体目标是维持美国在欧洲和跨大酉洋联盟中的领导地位,努力使欧洲成为支持美国全球战略的伙伴,防止欧洲一体化建设朝着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方向发展。为此,美国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既支持又防范的双轨政策:在安全领域竭力维护北约的主导地位,在外交上牵制欧洲大国的独立政策倾向,在战略上防范欧中、欧俄结成战略同盟。美国对欧的战略分析为维护北约的主导地位。美对欧战略的首要支柱是维护北约在跨大西洋安全结构和欧洲防务中的基石和核心作用,反对独立于北约的欧洲自主防务建设。牵制欧洲大国的反美政策和欧盟的独立政策倾向。防止欧洲与中俄关系过密。美欧关系大国的游戏美欧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分析客观地看待2003年初伊拉克战

32、争引发的北约危机有于理解美欧关系的迅速修复。首先,北约危机催生了美欧和解、合作的政治意愿。其次,共同价值观、高度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美欧关系的深厚基础。最后,共同的安全威胁和全球性挑战为跨大西洋同盟增添了活力。美欧关系变化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说,由于跨大西洋两岸普遍存在的加强合作的政治意愿,受到新安全威胁和全球性挑战的刺激,这种政治意愿会愈发强烈。因此,美欧加强合作的势头有望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继续保持。但是,美欧关系的未来走向仍有待观察,美国下一届政府与欧盟及其成员国关系的互动、欧盟与北约的关系发展、北约在阿富汗的行动、伊朗核问题的前景、如何处理对俄罗斯的关系及目前的南奥冲突,以及应对中国快速发展等都是进行这种观察的有利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