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174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4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1,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1,病例简介,张明雄 男性、44岁。湖北秭归人,羊农。“间断发热一月余”入院。患者于7月底自觉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发热前有寒战,伴有全身乏力,夜间多汗,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四肢关节疼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当时未给予特殊治疗,间断发热,8月10日左右患者到秭归县医院就诊。,.,2,病例简介张明雄 男性、44岁。湖北秭归人,羊农。“间断发热一,秭归县医院:查血常规、疟原虫、乙肝三对、HIV未见异常。行血培养提示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秭归医院给予抗感染、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间断发热,为求进一步

2、诊治8月26日来我院,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血液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3,秭归县医院:查血常规、疟原虫、乙肝三对、HIV未见异常。行血,体检:神志清楚,颈软,无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骨叩击痛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未扪及,脾脏肋下1cm。 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不肿。,.,4,体检:神志清楚,颈软,无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 32 mm/h; C-反应蛋白(CRP) 25.77 mg/L;降钙素原(PCT) 0.05 ng/m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 108 U/

3、L, 谷草转氨酶(AST) 65 U/L,肺CT平扫1、双肺纤维化灶,建议复查。2、脾脏增大、增厚,建议进一步检查。肝胆脾胰,彩超胆囊息肉。脾大。骨髓细胞学提示:刺激性骨髓象。 诊断:感染性发热?,.,5,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 32 mm/h; C-反应蛋白(CRP,血液科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体温稍下降。随后血培养、骨髓培养均为布鲁氏杆菌感染。9月1日转至我科。予以抗感染治疗(多西环素0.2/d+利福平600mg/d,连用6周)及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6,血液科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体温稍下降。随,主要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布病的

4、发病机理五、临床表现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七、治疗八、防制措施,.,7,主要内容一、概述.7,一、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急性期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8,一、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布病发展史,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

5、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9,布病发展史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我国布病流行概况,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于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2009年达高峰。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

6、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10,我国布病流行概况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我国疫情,.,11,我国疫情.11,疾病分布,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12,疾病分布.12,布病的危

7、害,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13,布病的危害.13,二、病原学,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6种布菌。可分为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但仅前4型对人类致病,另2型对人的感染国

8、内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布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超过42 不生长。,.,14,二、病原学 布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二、病原学,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上。畜舍:4-5个月以上 水:5天-4个月鲜牛乳:2天-18个月 土壤:4天-4个月冻肉:14-47天 尘埃:21-72天对湿热、消毒剂、紫外线、抗生素敏感,对低热、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

9、。物理因子抵抗力:对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1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就可杀死。湿热55生存时间为60分钟,湿热100 生存1-4分钟。,.,15,二、病原学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上。.15,二、病原学,化学因子抵抗力: 药物名称 浓度(%) 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 0.1 30s 石碳酸 1-2 1-5分钟 来苏儿 2 1-3分钟 来苏儿 3 1分钟内 漂白粉 0.2-2.5 2分钟内 肥皂水 2 20分钟以上,.,16,二、病原学.16,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

10、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17,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传染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装满细菌的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

11、带菌。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的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18,传染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传染源,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19,传染源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

12、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20,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21,传染源人

13、作为传染源: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地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22,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

14、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23,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24,人群易感性.24,四、布病的发病机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态。感染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菌血症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慢性布病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25,四、布病的发

15、病机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点的淋巴结炎。,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氏菌在胞内生存并大量繁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贮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灶,.,26,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2、菌血症阶段,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血行播散,冲破淋巴屏障进入淋巴流和血流,吞噬,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败血症,菌体破坏,释放内毒素,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

16、,27,2、菌血症阶段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冲破淋巴屏障吞噬,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或转移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变复杂。,.,28,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或,4、慢性布病阶段,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毒血症反复发作,机体致敏,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关节强直等。,5、慢性纤维化阶段,.,29

17、,4、慢性布病阶段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布氏菌,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淋巴液,局部淋巴结,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多发性病灶形成,迁延性病灶,病灶外播散,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隐性感染,痊愈,慢性期,急性期,治疗,.,30,布氏菌消化道淋巴液局部淋巴结感染量少、毒力弱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各系统病理变化,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

18、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31,各系统病理变化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31,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肺:卡他性肺炎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各系统病理变化,.,32,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各系统病理变化.32,五、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发病和前驱期症状: 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起病

19、急剧者约占10%,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33,五、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33,主要症状,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热型不一,变化多样。,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典型的热型。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34,主要症状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20、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35,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骨关节肌肉等疼痛,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急性期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剧烈。慢性期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骼、膝、肩、肘、踝等处常见,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36,骨关节肌肉等疼痛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乏力,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37,乏力

21、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其它症状,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慢性期患者有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烦燥,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烧。,.,38,其它症状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主要体征,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化脓骨关节变化:关节肿大,关节粘连,脓肿肝脾肿大,黄疸软组织肿胀:筋膜、健膜、关节囊、关节周围组织及肌肉肿胀。,.,39,主要体征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39,各系统改变,呼吸系统:急性期可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消化系

22、统:胃和十二指肠分泌功能降低,胃酸、消化酶、胰岛素减少。泌尿生殖系统:男性睾丸、附睾炎,多为单侧充血水肿。女性可发生乳腺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发生肾脏损害。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损害以慢性患者多见。心肌炎、心律不齐,动、静脉炎等。,.,40,各系统改变呼吸系统:急性期可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40,骨关节系统:大关节关节炎,脊椎病变,骨骼病变。软组织:纤维组织炎和脓肿。神经系统: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感觉器官:眼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听力减退等。,.,41,骨关节系统:大关节关节炎,脊椎病变,骨骼病变。.41,

23、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42,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43,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43,(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

24、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44,(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45,(三)病原学检查.45,六、诊断及鉴别诊断,.,46,六、诊断及鉴别诊断.46,1.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

25、民等。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47,1.疑似病例.47,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48,2.临床诊断病例.48,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49,3.确诊病例.49,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50,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二)鉴别诊断,1.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

26、、相对脉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2.风湿热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51,(二)鉴别诊断1.伤寒、副伤寒.51,鉴别诊断,3.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均是关节疼痛严重,反复发作、阴天加剧。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的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常合并心脏损害,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

27、”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4.其他布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52,鉴别诊断.52,七、治 疗,.,53,七、治 疗.53,(一)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等对症治疗。,.,54,(一)一般治疗.54,(二)抗菌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用法用量见附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

28、常规、肝肾功能等。,.,55,(二)抗菌治疗.55,1.急性期治疗,1.1 一线药物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1.2 二线药物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 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 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1.3 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1.4 隐性感染病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给予治疗。,.,56,1.急性期治疗1.1 一线药物.56,2.慢性期治疗,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个疗程的治疗。,.,57,2.慢性期治疗抗菌治疗: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例治疗多采用

29、四环素,3.并发症治疗,3.1 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疗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3.2 合并脑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并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3.3 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组织脓肿病例,在上述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加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58,3.并发症治疗.58,4.特殊人群治疗,4.1 儿童: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8岁以上儿童治疗药物选择同成年人。4.2 孕妇:可使用利福平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妊娠12周内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59,4.特殊人群治疗.59,布鲁氏菌病抗菌治疗推荐方案一览表,

30、.,60,抗菌治疗方案备注急性期一线药物多西环素100mg/次,2次,(三)中医药治疗,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61,(三)中医药治疗.61,1.急性期:,1.1 湿热侵袭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头身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法:

31、清热透邪,利湿通络。参考方药:生石膏 知母 苍术 厚朴生薏米 青蒿 黄芩 忍冬藤 汉防己 杏仁 广地龙 六一散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藿香、佩兰;睾丸肿痛者加川楝子、元胡。,.,62,1.急性期:1.1 湿热侵袭.62,急性期:,1.2 湿浊痹阻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治法:利湿化浊,宣络通痹。参考方药:独活 寄生 生薏米 汉防己 秦艽 桑枝 苍术 广地龙 赤芍 丹参 黄芩 生甘草加减:热甚者加栀子、知母;关节痛甚者加刺五加、木瓜。,.,63,急性期:1.2 湿浊痹阻.63,2.慢性期:,气虚络阻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

32、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化湿,养血通络。参考方药:生黄芪 党参 苍术 茯苓 山药 当归 白芍 威灵仙 鸡血藤 生薏米 白术 甘草加减:腰痛重加杜仲、川断、骨碎补;肢体关节肿痛加用乌梢蛇、松节、泽泻;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畏寒重者加巴戟天。外治法:在局部疼痛部位,可进行针灸、熏蒸、热奄包及塌渍等方法治疗。,.,64,2.慢性期:气虚络阻.64,预后,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65,预后.65,八、防制措施(传染源管理),(一)家畜检疫疫区检疫,运输检疫

33、,市场检疫,港口检疫(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 只要有布病畜存在,人、畜遭受布病的威胁就不能解除。并时刻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此,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消灭布病综合措施中的重要方面。目前,坚决淘汰病畜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主要方法。,.,66,八、防制措施(传染源管理)(一)家畜检疫.66,切断传播途径,(一)防止经皮肤和黏膜感染主要是那些饲养动物的牧民、兽医、挤奶工、畜牧加工业的人群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皮毛消毒防止经黏膜感染(二)防止经消化道感染奶和奶制品的消毒:巴氏消毒(70,30分钟)或煮沸消毒。肉类加工和食用时的卫生学措施饮用水消毒:加强水源

34、管理,禁止人畜共饮。(三)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四)减少人与牲畜接触,禁止人畜混居。,.,67,切断传播途径(一)防止经皮肤和黏膜感染.67,保护易感人群,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重点人群预防接种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68,保护易感人群.68,小结,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布病的发病机制是经过淋巴途径引起菌血症,并在多个脏器定植反复引起毒血症状。布病的四大临床特点:发热、乏力、多汗、关节肌肉的疼痛。布病的诊断标准(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病例)布病的治疗: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布病的防护: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及注意个人的饮食卫生。,.,69,小结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69,感谢您的关注!,.,70,感谢您的关注!.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