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2568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课题负责人:,学院 课题组成员: 学院 学院 学院 指导教师: 职称 学院目 录1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311 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述3111 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3112 基于市场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4113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6114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912 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11121 产品竞争力11122 企业竞争力11123 产业竞争力12124 国家竞争力1213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法131.4 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16141 技术创新因素16142 组织因素16143

2、人力资本因素17144 企业文化因素17145 资本因素17146 经济体制因素17147 政府行为18148 市场因素18149 信息技术因素182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19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922 测评指标体系的逻辑2023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2124 实践性指标体系设计2825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几个操作性问题30251 关于企业的分类30252 被测评企业边界的确定30253 数据的取得以及可靠性的判断313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模型设计32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2311模糊综合评价原理32312 企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3332 层次分析模型36321 层次分析模型原理3

3、6322 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模型3733 主成分分析模型41331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41332 企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评价4334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45341 DEA评价模型45342 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494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5141 系统功能设计5142 原型系统界面5143 原型系统执行过程5244 微机实验结果541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11 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述西方经济学者对竞争力研究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二是企业竞争力的评价。111 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正如迈克尔波特指出的那样,“竞争力几乎不能算一个新课题,很多工商

4、管理图书都从这个或那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了这个问题”。1尽管企业竞争力已伴随着企业诞生和成长存在了几百年,但学术界真正有意识地去研究它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初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的达沃斯年会上,与会的各国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企业竞争力及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了讨论。当时大家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比较各国竞争力,甚至存不存在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为使世界各国的实业领袖、金融巨头和政界要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实力对比的变化有综合全面的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促进各国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开始酝酿竞争力研究并发表专题研究报告。开始时

5、,在理论原则、方法论、评估体系和指标数据等方面很不完善。但经过数年努力,1986年对国际竞争力,包括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携手合作,共同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随着冷战的结束,以经济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对国际竞争力的关注日益高涨。1995年底,由于评价体系的认识上的差异,世界经济论坛与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分道扬镳,各自组成研究队伍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此为标志,对竞争力的研究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偏向于国

6、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比较,但企业竞争力在国家竞争力作用上占有很大的权重。国际竞争力指标分八大类,其中一类是企业管理,有28项指标。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中,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研究的范畴属于评价内容,对企业竞争力的其他方面深究得不够。但它们有关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12 基于市场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 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其理论和思想体现在他的经典之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竞争三部

7、曲”当中。前两部分别发表于1980年和1985年,重点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最后一部发表于1990年,虽然讨论的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但波特仍是以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作为核心。这三部著作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厂商如何在产业内定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高于平均利润的思想。波特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五种基本力量: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4企业要在同业内形成战略优势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并善于利用这五种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推动这些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波

8、特的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组成,即能够长期盈利、具备魅力的产业,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定位。波特认为,企业获取超过行业的平均利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以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或者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来实现。5波特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目标集聚战略(Objectives Focus)5。这三个战略实质是使企业与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实现竞争力量的对比。要理解产业差异的实质,必须把企业看作是各种经营活动组成的价值链。企业要建立持续的竞争力,就要不断改善价值链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9、因此,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战略的关键在于选择,即企业向市场提供某种价值,同时也必须决定放弃什么。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还要使各种经营活动相互适应。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主要由三个核心内容构成:企业竞争力决定于行业的五种竞争力量;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战略;“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创造。他的理论从竞争定位到基本战略再到价值链,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揭示了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三个关键因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业;选择企业在该行业的相对定位;利用价值链创造竞争优势。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波特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思想确实对丰富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他的广义竞争论产

10、业的五种竞争力量的理论,扩大了企业对竞争对手仅限于同业竞争者的认知视野。“顾客、供应商、替代品及潜在进入者均为本企业的竞争对手”。波特关于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的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竞争环境的结构。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被确定之后,企业就可以辨明自己在产业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进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战略为企业指明了培育和形成竞争力的三种不同途径。同时,他还将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类型和战略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为企业在长期成长中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在争优势一书中,波特还集中论述了企业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和保持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如何

11、推行三种基本战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目标是要在战略及其实施二者间建立一座桥梁。”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范畴为企业研究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工具;同时价值链为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注意力和手段提供了整合或集成的方法。波特的贡献在于,三种基本战略和价值链丰富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之一: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系统思想和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工具。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不例外。波特忽视政府的竞争政策和创新机制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同时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育亦存在着片面性:一是波特主要强调成本和差异两方面因素,事实上这两个因素是属于企业的直

12、接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还存在着间接竞争力,如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虽然这些方面他也有所论及,却不系统。二是波特在分析价值链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上忽略了核心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优势并非来自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而是来源于某些特定环节,即价值链的战略环节。美籍华裔学者梁能博士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要保持企业的战略优势关键是控制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最后,波特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倾向于财务学和市场营销学,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三个基本战略上,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工具显得不足,因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范畴,离开经济学和管理学将难以建立一个真

13、正的理论体系。113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推动力量。该理论从企业更本质的层面提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1)企业能力理论产生的背景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首先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价格在平衡市场供求、追求和实现市场均衡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服务于这一目的,该理论以进入市场的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最小分析单元,不研究企业内部,因此通常被称为“企业黑箱理论”。以科斯(Coase,RH)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的企业,打开了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了产权理论、交易成

14、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成为主流企业理论。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随着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逐渐成为最新的企业理论和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行政性协调机制,或一种契约组织,强调的都是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制”。但这种思想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的独特的“生产特征”。以这一理论作指导,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生产机制和销售机制等的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仅关注交易成本,背离了现实。而且,现代企业理论无

15、法有效解释现实企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的活动。8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迅速兴起同时起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在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这一理论除了存在上文所评价的不足外,还存在如下缺陷: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

16、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鉴于以上原因,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期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Special Competence),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对上述问题给出回答的企业能力理论应运而生。(2)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学派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论、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论、企业核心能力论。1)钱德拉的组织能力论钱德拉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钱德拉曾经对组织能力做过明确的定义。钱德拉认为,组织能力

17、是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是从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根据钱德拉的研究,美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以四种方式不断扩大,即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企业长期的投资,产生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产生了庞大的组织结构。组织的能力来源于企业对三个方面的投资。第一,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设备的投资,以使其能充分利用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的规模及范围的经济。第二,企业为配合大规模生产,对全国乃至国外的营销、流通网络的投资。这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当时迅速增长的生产和销售的需要。第三,对管理的投资。这不仅仅

18、是为了由于生产、流通的扩大,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用以监督、调节这两个基本职能活动,而且还要为将来的生产和流通制定计划、分配资源而培养具有领导作用的管理人才。9由此可见,钱德拉强调了三种投资,即为扩大生产而进行的设备投资,为大规模营销进行的投资,为有效的开展生产、营销活动而对管理进行的投资。钱德拉的研究证明,美国一些长期业绩较优的企业,就是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巨额投资,才使它们迅速发展,并长期地支配着整个产业,通过不断的投资,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钱德拉的组织能力的概念,来自于对近代欧美企业管理史的实证研究。反映了这些大企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生产和营销的投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管理的投资,在

19、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维持优势的保证,这对研究企业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2)企业资源基础论1982年,史蒂芬里普曼和理查德鲁梅特( (Richard Rumelt)发表了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论文指出,企业中确实存在着与企业成功密切相关的特殊资源,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鲁梅特这一论述开创了竞争优势存在原因的经济分析的先河。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基础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有关

20、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他认为,在一个产业中,不均衡是市场的常态,企业之间由于历史、资源禀赋和战略实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始终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具有某种要素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而那些能使自己优势更接近产业变化所要求的企业,才能持久地获得超额利润(Wernerfelt,1984)。资源学派是目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基调的主流学派。在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的差异的假定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

21、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的资源。3)企业能力论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将资源与能力视为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必要明确地区分开来。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不同,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突出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该理论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企业能力观有三层涵义 (Nicolai Foss,1996)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

22、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尽管在有关企业能力的论著中,观点略有差异,但对于共同关注焦点研究的结果有很大的一致性,即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或能力,这些资产是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确实存在的,难以买卖和在企业内各部门分割的资产或能力。他们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团队和经验基础上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才可看做企业的能力,无形资源与企业能力的区分应以是否可交易来确定。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4)企业核心能力论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甘瑞哈默的“公司核

23、心能力 ”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 ”的研究热潮。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在产品和市场策略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果,而被看做是企业深层次的、以企业竞争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根据帕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 “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ad and Hamel,1990)。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

24、项单个的技术或技能。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核心能力的概念,企业是由: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等结构组成。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判断企业具有的能力是否是核心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验证。该能力在提供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完美、企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超出其它竞争企业;把硬件和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综合技术;这种能力只有很少几家企业掌握;这种能力能够开拓未来的事业。核心能力不是一种最终产品,也不为企业内部某一个成员或特定的部门所独自拥有。它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核心能力是企业整体的能力,体现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是渗透在组织之中的能力,其它企业难以模仿。因而具有持久

25、性,可能形成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3)企业能力理论的评价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这一理论不仅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思考竞争力的问题,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活动,力求追寻企业生存和成长最为本质的东西,对企业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培育,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企业能力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至今这一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能力理论还不能正确解释

26、或给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要素,过于片面。它在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过于单一;企业能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内容分析不够。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没有就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有操作性的途径。具体而言,钱德勒的组织能力,忽视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柔性生产而追求传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组织难以建立快速反应能力,尤其难以适应超个性化和多样

27、化的消费需求,也容易忽视核心能力的建设。普拉哈德的核心能力理论论述了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的核心能力理论中,没有涉及核心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理论,局限于业务流程的改造,强调降低成本或提高速度,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114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从经济角度而言,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由于我国1978年才逐步走向市场化之路,因此,关于企业竞争力,尤其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一部体系完整的专著;有部分专著虽然称为“企业竞争力”,但基本上都是从管理学或营

28、销学角度阐述的,而不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的。另外有些成果虽有一定深度,但仅从企业竞争力的某一个侧面进行了研究,其思想和观点仅散见于有关研究成果之中。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的。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界定;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1994年中国加入该报告部

29、分项目比较,1995年中国进行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1996年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于1997年3月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该报告不是专门研究企业竞争力的,但涉及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很多。1991年,狄昂照、吴明录等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竞争力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涉及到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如经济活力、工业效能等。1993年,任若恩等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I

30、COP)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Szinnai和Ben,1995),在该研究中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从相对价格水平、单位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研究成果。该成果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各分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的竞争力,该课题组还就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后有

31、许多学者纷纷加入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领域。目前,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除了上文提到的还包括:裴长洪的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王陈叶等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陈春宝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包昌火的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韩中和的企业竞争力;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等历年的(1996年开始)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组;刘小怡等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这些学者和组织的研究成果都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其中裴长洪和刘小怡等人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前者虽然以对外投资和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

32、象,但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提出背景、产业竞争力的界定、来源及其评价,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而刘小怡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指标来源和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但缺乏厚重的经济学分析。如何进一步研究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12 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竞争力研究按竞争力主体的层次来分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但从研究的现实来看,有的层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21 产品竞争力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强弱时会使用

33、到“产品竞争力”,或一个地区(国家)与另一地区(国家)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的大小时,也会使用到“产品竞争力”这一范畴。当一个企业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大小时,“产品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子因素;当一个地区(国家)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的大小时,“产品竞争力”实际上是产业竞争力。单独把产品竞争力作为一独立的范畴来加以研究的情况是很少,甚至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认为,把产品竞争力作为一个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相并列的独立范畴加以研究是不妥当的。当一个企业在产品层面上谈论竞争力时,产品竞争力的定义就是:指厂商的某一产品与其它厂商的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产品竞争

34、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可以用产品竞争力函数来表示如下:其中,表示产品竞争力表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各种因素。122 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目前在学术界除了有企业竞争力的提法,还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这种提法妥不妥?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一讨论。本文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既没有必要,也不科学。企业国际竞争力可能分歧两种涵义,第一种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个是企业个体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首先,如果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那么“企业国际竞争力”自明的涵义是:一国厂商与另

35、国厂商相比较所具有的竞争能力。这种在国家整体的层面谈论企业竞争能力的比较,实际上是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即产业国际竞争力。因为,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比较,只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不可能是企业竞争力的比较。第二,如果说,站在单个企业个体的角度上,谈企业国际竞争力,那更是没有必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层面的竞争都是国际化的竞争,不存在国内与国际之分,因而也就不会有“企业国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说法。更何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关心的是竞争对手,而不在乎他是国内竞争对手,还是国际竞争对手,因此,谈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属没有必要。第三,实际上,许多学者在谈论企业国际竞争力时,不自觉

36、的就是在产业竞争力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如,李显君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的因素分析,刘小怡的企业竞争力的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析。123 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最基本的涵义是,一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相对于另一个地区(国家)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两个地区(国家)比在较产业竞争力大小时,应从产业的方方面面(如产业的产品,产业内的企业)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除了有“产业竞争力”的提法,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这两个概念是否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除特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比较的区域竞争能力外,产业竞争力就是指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简称。124 国家竞争

37、力在经济学界,国家竞争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事实上,有的学者认为,在国家的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或使用“有竞争力的国家”这样的概念,是很不适当的。因为国家的基本经济目标,无非是为其人民提供较高的并且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而一国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清的国家竞争力,而是取决于其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即生产力。而且,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是在一些产业上富有国际竞争力,而在另一些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总是只存在于少数的几个国家。因此,在国家层次上,惟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只能是国家的生产力。提出“哪个国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所以

38、,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为什么某个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在这些学者看来,只有在产业、企业或产品这样的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而且,相对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比国家国际竞争力更为明确的概念。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上,人们也比较容易取得大体一致的意见。然而,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研究国家竞争力的热情。有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也与日俱增。在对国家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众多文献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莫过于由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选择三百多项指标,从国内经济

39、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影响、金融实力、基础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及人才等八个方面,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然后通过综合评估,得出各国竞争力的排名顺序。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科特认为,“一国的竞争能力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国际经济中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进行竞争的情况下,取得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生产、分配和销售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有竞争能力就意味着有能力利用国家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参加世界经济的分工和贸易争取日益提高收入水平”。美国工程师研究院在一项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

40、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水平”。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竞争力实质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比较中所具备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并创造财富的能力。13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法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

41、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的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那么,在理论上如何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长期地比另一些企业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呢?在经典的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假定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哪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其原因就归结为哪个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更低。那么,为什么企业之间的生产成本会有差别,因而导致其产品的价格不同呢?原先,经济学假设企业都是原子型的实体,一个企业同单个的“个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后来为了解释企业成本的差别,假设企业之间存在由分工和专业化所产生的差别,亚当.斯密最早深入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42、;从分工和专业化的逻辑推演,可以假设企业之间会存在规模差别,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一些企业比另一些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更低。在后来,经济学又承认,同类产品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会产生由于产品差异所导致的超额利润。由于企业的分工的不同、规模的不同,各个企业所以生产的同类产品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企业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于是,经济学可以从各个产业所具有的不同市场结构差异来解释企业或者产业的竞争力。从学科领域上划分,这就是将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拓展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产业组织经济学从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和解释企业竞争关系及其导致的市场绩效状况。而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

43、竞争性较强的市场结构或垄断性较强的市场结构),各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有的企业处于边缘地位;有的企业是在位企业,有的企业是新进入的企业;有的企业是价格策略的发动者(例如,采用限制性定价或者驱逐性的策略),有的是价格竞争中的被动者总之,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竞争后果。上述分析实际上是以一般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为主,即假定所有产品都是在一个无差异的市场空间中生产和销售,也就是假定,市场空间是没有任何区隔和分界的,即使存在市场差异也只是由产业竞争所导致的结构性差异,而不是市场空间自身所具有的外生性的差异。如果放松这一假定,

44、就可以现实的看到,市场实际上是分为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换句话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在存在很大差异的多元空间中进行的。首先是国家之间的分界和差异,于是,须引入新的假设条件:国家之间有关税、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这就要考虑关税的保护作用、汇率水平及其变动等因素对各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其次是地区之间存在区位和要素的差异,于是,须引入不同的交通运输成本、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等假设条件或者影响因素。这样,对竞争力的分析就进入了国际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学(区位经济学)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反映空间差异的因素,例如“绝对成本优势”、“比较成本优势”等,就成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解释变量或条件。无论是一般微观

45、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还是区域经济学及区位经济学,它们的基本假定都是:个人和企业都是理性的,所有个人决策和各个行业的行为都是没有什么本质差异的,至少在经济决策的原理上是一致的。这样,所有的企业都被假定为输入输出原理完全相同的“黑箱”,即所有的企业“黑箱”都按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进行决策。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即使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同,但现实情况仍然会是有些企业成功了(竞争力强),有些企业失败了(竞争力弱),而且,即使假定有些企业之所以成功(竞争力强)是由于拥有某些有利的条件,而另一些企业之所以失败(竞争力弱)是由于处于某种不利的条件,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注定处于有利的地

46、位,有些企业却只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处于不利的地位的企业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呢?可见,如果坚持严格假定企业行为的相同性,把企业视为严格具有经济人理性主义为目标的“黑箱”,则竞争力的分析就难以继续深入。所以,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深入企业内部,既打开企业“黑箱”,将企业视为可以深入观察的“白箱”,剖析企业的内部结构。换句话说,竞争力研究的深入需要将企业作为没有内部结构的“原子”和“黑箱”的假设,改变为企业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行为特征的实体。这样,对竞争力的研究就进入了企业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的范畴。于是,人们可以研究和分析:企业组织、企业战略、企业家的行为等影响企业成败和竞争力强弱的因素。这样,

47、企业不再被假定为同质和严格按经济人理性主义原理进行决策和活动的最小经济单位,而被假定为具有复杂内部结构,而且决策和行为差异显著的有机体。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假设条件下,才可以讨论所谓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理念”、“企业家精神”等导致企业间差异的“不可模仿”、“不可交易”的因素。在这样的理论假设条件下,人和人是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也是不同的。企业的异质性得到彻底的肯定,企业竞争力的根源找到了原始性的起因。但是,同时人们也发现:这样做,对企业竞争力的解释已经远离经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而离社会、心理、伦理等研究方法和领域只有一步之遥。再往前一步,就是完全放弃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经济人理性主义假设,

48、而假定个人和企业都是社会人,既假定人和企业的行为是超越严格的理性主义原则的。于是,人的信仰、道德、知识、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传统等都被视为影响甚至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进入跨学科的竞争力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和政府管制经济学改变了经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定,既从无制度差异、无政府干预的假设条件,转变为存在制度差异和政府干预的假设条件。经典的理论经济学假定企业是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而且,企业自身的产权制度也总具有高度抽象的“私人”性质;而知道经济学和政府管制经济学则承认:市场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所有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