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2869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5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一)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重庆市中小学、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教材编写组指导委员会主 任:李源田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永忠 王于飞 曹廷华 熊 笃编 委 会主 任:李源田 周 波副 主 任:冉泊涯 余仁清 田 伟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尹从昭 田 伟 冉泊涯 石 建 麦 丽 汪 红 李源田 余仁清李少军 李真银 余明海 周 波胡红梅 唐果南 黄明超 湛 平谭中胜目 录论语选读 1学记选读 24大学选读 35韩愈作品选读 43传习录选读 50黄宗羲作品选读 56第一章 论语选读一、原文选读 该读本凡有“”号均为必读文段。考试以必读选段为主。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注释】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顿、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来”引申为归服;二为“正”。 【大意】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注释】仆:驾车。 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大意】孔子到卫

3、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注释】性:指先天素质,即天赋人性。 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各种环境的影响。 【大意】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所受环境影响习染不同,才拉远了差距。 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注释】女:通“汝”,你

4、。 居:坐。 愚:受人愚弄。 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贼:害。 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大意】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5、?”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注释】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或“以便”。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 斯:代词。指代“修已以敬”。 而已:罢了,够了。 安人:使他人安乐。安:使动用法。 病:缺点。 【大意】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进一步修养自己,使亲人朋辈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更进一步修养自己,来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安乐。而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恐怕也没有完全做到呢!”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注释】行:社会

6、实践。 【大意】孔子用四项内容教授学生:文献,实践,忠诚、信实。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注释】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逾,越过;矩,规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大意】孔子说:“颜回真是贤良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良啊!”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躬自厚: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8、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注释】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回复;复礼:回复到礼制道上。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回:颜回。古人自称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事:从事,实行,照着做。 斯:这,这些,代词。 【大意】颜渊问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制的轨道上,这就是仁。一旦能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细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

9、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1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注释】省:反省,自我检查。 疚:内疚、惭愧。 【大意】司马牛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1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注释】重:庄重。威:威严。 固:牢固。 忠信:忠诚,讲信用。主忠信:以忠诚信实为根本。

10、友:意动用法,是“以为友”。 过:作动词,犯过失。惮:害怕。 【大意】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则不牢固。要以忠信为根本。不要与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大意】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注释】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

11、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1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大意】孔子说:“以前我对别人,听他怎么说就信他怎么做;现在我对别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从宰予身上让我有了这种改变。”1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大意】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

12、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注释】抑:只是。 云尔:如此。 【大意】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 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角。 【大意】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

13、教他了。”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大意】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说:同悦,愉快

14、、高兴的意思。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愠:(yun)恼怒,怨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15、注释】罔:迷惑。则:那么。殆:危险。 【大意】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注释】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去”或“用以”。【大意】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二、学习提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语,即言语,言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与章原来没有标

16、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东汉经学家赵岐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清末满族学者唐晏称论语“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

17、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

18、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

19、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

20、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注解不一:或解为: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或解为学成之后有空闲时间就去做官。但总之“学而优则仕是和从政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不满于当时宗法继承制所造就的无学而官的现象,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

21、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

22、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

23、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

24、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

25、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

26、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

27、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孔子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

28、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即使在他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如

29、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

30、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31、。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孔子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7.不断学习,

32、努力创新。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徐干中论活学)。(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

33、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

34、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2.启发诱导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

35、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

36、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3.学思结合孔子一向强调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

37、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去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4.学以致用孔子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8、”(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 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

39、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

40、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6.诚实谦虚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当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断时,应当存疑,不可想

41、当然。要做诚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谦虚好问。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认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第二章 学记选读一、原文选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意】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虽有佳肴,弗

42、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意】虽然有佳美的菜肴,不经过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经过学习不知道它的奥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3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超越)等也。【大意】教师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而不轻易开口解说,使学生的疑问存在心里(激励他独立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而自己不发问,这是因为学习(应当循序渐进)而不能超越越等

43、级。 4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大意】因此君子对于学习,心怀学习之志,不断地进修学业,休息时,游观时(也不忘学习),能够这样,才能巩固学习而又亲爱教师,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因此即使离开师友也不违反师道。 5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预防。 时:及时。 孙:循序。 摩:观摩。【大意】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萌发就注意防禁叫做预防;在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互

44、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6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意】坏事发生了然后加以禁止,就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上学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而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搞乱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偏狭浅薄而见识不广。不尊敬朋友就违背师教。闲逛不学好就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就是造成教育失败的原因。 7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45、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意】君子既懂得教育兴盛的方法,又知道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的老师。因此君子教育学生,加以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把话说透。诱导而强不牵着学生走,就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能启发学生思索。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而又勤于思索,可以称为善于教育了。 8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大意】学生容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 9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大意】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老师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