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3266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讲义.docx(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课程介绍自学考试课程教学管理心理学教材采用丁志强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管理心理学一书。这本教材共分为五篇,共十六章,分别从总论、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五个部分进行。教材的结构分明、脉络清晰、论述条理、难度适中。一、试题构成与答题建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教育管理心理学的题型共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各题型的题数与分值如下:题型分值分值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30分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30分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20分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题20分20分小计23小题100分单项选择题一般涉及教材中的比

2、较简单、单一的知识点,如一些人名、事件、著作,或者一些具体的现象及其概括等。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均有,并且通常以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只要对课本比较熟悉,这部分题可以做到基本不丢分。简答题一般涉及教材中具有简单结构,可以简单论述清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分点不多,一般3点,基本不会超过5点。答题时只要将要点点到,再加上一两句话解释即可。论述题实质上是简答题的扩展,并且可能会涉及更加复杂一点的知识块,也有可能是包含了二至三个简答题。论述题的开放性比简单题强一些,但还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脉络。因此,论述题的解答通常也是首先要点到基本的知识要点,然后进行比较详细的展开。这种展开可以按照教材的论述进行

3、,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话语进行填充。一般论述题第一小点在点到要点之后,加入三至五句的展开论述比较好。案例分析题看似比较开放,但仍可以扣回到教材。因此,在阅读案例材料之后,一般可以首先定位它是属于哪个知识点,然后回忆相关的知识,将其整合到答题中去。但案例分析题的解答不宜直接照搬教材内容,而应以先进行一定的案例分析之后,再引入教材相关内容。对于某些案例分析题,最好还能联系现实进行一些评论。二、学习与复习建议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文脉比较清楚,基本上每章都是三个小节。文中叙述也基本上以清晰的分层分点进行,并且以三点居多。鉴于考试与教材的特点,这里提出的学习与复习策略是:记住提纲、理解内容、适度展开、适当深入。

4、首先,要牢牢记住提纲。所谓提纲,就是由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整合起来的知识整体结构。所有的题型,尤其是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想拿高分,首先得提出相应的基本知识点,做到不遗漏要点。并且,记住提纲比记住整本书要容易得多。教材共有40万字,本讲义有4万余字,而整理出来的提纲可以仅有4000余字。记住4000余字的提纲,在此基础上理解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仅仅记住提纲还不能做到灵活作答,还应能够理解其中内容。所谓理解,就是做到看到提纲各点可以在脑中或用自己的话语进行一定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一定和教材中的一样,能够大体上反映教材的内容即可。理解内容可以让自己摆脱死记硬背的痛苦,更加轻松、灵活地学习和

5、记住教材内容。这里的建议是:牢牢记住4000字的提纲,重点理解4万字的讲义,通读并参考40万字的教材。再次,在学习及答题的时候,要能够以提纲(基本知识点)为线索,进行适度的展开论述。对于许多知识点,教材通常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我们不一定要记住所有的论述过程及其内容,而只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适度的展开即可。展开的程度通常依据某个知识点最易出现的题型为参考,如简答题、论述题。最后,在学习和答题的时候还要注重适当深入。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出不同深度的作答。对于非选择题,通常不能够仅仅点出知识要点,要进行一定的深入回答。如前面所提及的,简答题每个小点可以用一两句话拓展深入,论述题则应更多几句,而案例分析

6、题还应超越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一些联系现实的自由评论。第二部分 内容串讲第一章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内容简述:这一章是书的开关,主要说明教育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内容比较简单,也不是考试的密集出题点。第一节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企业管理的研究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人机系统”,二是“人人系统”。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看,企业管理研究经历了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三个阶段,其形成时间分别是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

7、织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包括宏观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微观的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涉及人、财、物、事四个方面。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对人的管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4个方面:个体、群体、领导、组织1、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着重研究教育管理条件下,教育工作者个体的心理品质、工作积极性、挫折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规律性问题

8、。2、研究教育管理中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着重研究教育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和心理效应,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教育群体的合作、竞争与冲突等问题,以便找出个体与群体交互作用下,教育工作者心理变化的规律性问题。3、研究教育管理中领导心理和行为规律。着重研究教育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功能,教育领导者应具务的心理品质,领导影响力,教育领导决策和教育领导集体中的心理学问题。4、研究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着重研究教育组织的特点、心理要素、功能、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的心理学原则、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第二节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探讨

9、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具体任务:1、为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2、为形成教育组织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供心理学依据。3、为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4、为教育组织设计,为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略)实践意义:1、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使教育管理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3、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者的自身教育,培养和

10、调节教育管理者的个性优秀品质,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第三节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个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特点:1、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2、所得结论真实可靠。使用观察法应注意:1、观察自始至终要有明确的目的。2、观察者应经过一定的训练,每次最好只观察一种行为,并作好记录。3、可以利用照相、录音、录相、电影等作为辅助手段。二、实验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

11、析研究的方法。可以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优点:1、主动引起。2、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3、反复进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三、调查法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访问、座谈、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收集、个案法四、测验法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态度测验、道德测验等信度、效度经验总结法是重要的,但不能列为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内容简述:本章介绍了教育

12、管理心理学的三个学科基础,分别是教育科学基础、管理科学基础和心理科学基础。主要内容是各基础学科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关系。重点在于各学科发展的基本历史,也要兼顾各基础学科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关系。第一节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教育科学基础一、教育的本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二、教育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学记、演说术原理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

13、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教育学的雏形,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个企图建立教育学学科体系的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裴斯塔洛齐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欧文新社会观、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三、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国家意志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体现。要达到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佳状态,必须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的活动总会涉及心

14、理现象的许多方面。其心理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群体条件进行的。教育工作者的在教育管理中的种种活动,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心理活动状态,也取决于教育管理者有意识的指引和影响。在教育中,有些问题本身就是心理学的问题,有些问题则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讨,但如果能首先着眼于教育管理方法和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则更为恰当。作为教育者必须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逐渐得到发展。教育管理心理学是揭示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在研究中必然与教育学紧密联系,彼此交错渗透,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为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第二节 教育管

15、理心理学的管理科学基础管理: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三个关键问题:1、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活动。2、管理工作的手段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3、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其他人的活动来获得工作效果。管理的本质: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是管理人及其活动,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手段是协调,管理者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于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现代化: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

16、的过程,包括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二、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科学的产生是现代工业大生产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管理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勒、法约尔、韦伯特点:把组织看作一人封闭的系统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大利润,根本不考虑企业组织外部的环境、竞争、市场等情况。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的代表,着重研究经理层的管理问题,提出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要素(即职能)。19

17、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韦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被称为行政组织理论或官僚模型学派。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开始行为科学: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着重研究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代表是梅奥,霍桑实验,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4个观念:1、职工除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心理需要。2、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和情绪。3、非正式群体的情绪与行为对生产有相当影响。4、建立新型领导,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后期向四个方面发

18、展:1、关于人的需要、动机、激励问题。2、关于人的本性理论。3、非正式组织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4、领导方式问题。(三)现代管理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西蒙。“经济人”理论“真实人(管理人)”理论。“有限理性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真实人”在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佳”,即必须在事前确定一套决策的准则,指明各项准则可接受的限度,然后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筛选出一种能符合大多数准则的方案。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1、逐步趋向综合。2、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3、由日常业务

19、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战略性管理为主。4、由原来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三、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1916年,卡伯利公立学校的行政,论述了高效率地处理教育行政的方法,把科学管理理论引进了教育管理。行为科学理念的影响:1956年,格利费斯学校行政上的人的关系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1059年,瓦尔通教育行政与政策形成。1963年,格利费斯行为科学与教育行政第三节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科学基础一、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动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客观世界(客体)和人(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的心理

20、学隶属于哲学。冯特,“心理学之父”。1874年,生理心理学纲要;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的开端。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三、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首先,普通心理学的认识规律就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认知基础。其次,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必须重视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基础。再次,教育管理心理学必须以普通心理学对意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最后,教育管理心理学也要重视教育管理中的个性基础,研究人的个性。社会心理学与教育

21、管理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社会心理研究在教育管理情境中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直接学科基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学来说基本上也是适用的。但不能照搬。第三章 教育管理心理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人性观、西方管理学人性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阐明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基础。西方管理学的人性观是本章的重点,应理解各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及其对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节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观人性是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制约因素。以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这才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管理理

22、论产生、形成的客观条件。一、性善论孟子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是善的,发挥本性就可以成为善人,不按本性去做即放弃本性,则会走上“不善”的邪路。二、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从性恶伪善的基本观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改造成为善性。一安排环境,二加强教育,三个人主观努力。“礼”“刑”治天下第二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4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一、“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主张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进

23、行管理,对人实行控制。X理论:1. 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人们自身的最大实利。2. 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他们不喜欢工作,他们的工作和努力都是被迫的。3. 人天生就是自我为中心的,只关心自己的需要的满足,不关心组织的目标和群体的利益。4. 一般人在工作或事业上都没有什么雄心,也不想负责任。5. 绝大多数人喜欢被领导,照章办事。6. 缺乏理性,有盲目举动。管理措施:任务管理1. 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指挥。2. 管理者的工作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必须用控制和强迫的手段,不用考虑人的感情和道义上的责任。3. 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4. 对消极怠

24、工者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强迫和威胁达成目标。泰勒管理思想的三项基本原则:1. 选取适合职位的人员。2. 指导工人应用有效的方法和最经济的动作。3. 给予最佳的工人较高的薪金,作为鼓励。二、“社会人”的假设起源于霍桑实验。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还有社会性需求,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1. 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 机械化生产使工作失去了内在意义,要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中寻找回来。3. 相对于

25、奖酬和控制,职工们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之间所组成的群体社交因素做出反应,并且更为强烈。4. 人们最需要管理者能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管理措施:1.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上。2. 强调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应以人际关系为重,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意识,还要重视非正式组织。3. 提供集体奖励。4. 提出新型的“参与管理”的方式。让职工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合理化建议,能提高职工的参与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三、“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由马斯洛提出。人除了物质需求、社会性需求外,还有一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

26、才能。在管理中要注意挖掘人的潜力。Y理论:1. 人并非天生不喜欢工作。如果工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与娱乐、休息一样自然,不是负担。2. 人们在做自己愿做的工作时,能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无须别人控制或监督。3.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人不仅可学会接受任务,并且还会主动寻求任务、承担责任。4. 一般人都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知谋和创造力。如有适当机会,就能主动再现出来。5. 在现代化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欲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管理措施:1. 管理者的工作重点转到重视工作环境和条件上,主张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让人们能充分地自我实现。2. 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授权分权,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以及参与管理等方式

27、,激励职工发挥潜能。3. 管理制度要保证职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重视内在奖励。四、“复杂人”的假设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提出来。薛恩(E. H. Schein)莫尔斯、洛希,超Y理论、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权变理论超Y理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人性表现如何,就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1. 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2. 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发生作用,并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 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变化,人们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 一个人在不同的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

28、需要,要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5. 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管理措施:1. 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有的采取直线式,有的采取直接职能式,有的采取矩阵式的组织形式。2. 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效率。3. 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体。1. 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2. 人的社会属性

29、,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3. 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二、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性无所谓善恶,它是客观的必然。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其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自学能动性的人。这种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乃是人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最根本的东西。随着生产的发

30、展,社会的分工,人们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才逐步发展起来。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上,涉及到社会的行为规范,才出现了“善”与“恶”的问题。第四章 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与管理内容简述:本章介绍了教育工作者在社会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差异等方面的知识,并阐述了这些方面与教育管理的关系。重点是要掌握相关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启示。第一节 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认知与管理一、认知与社会认知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贴出来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

31、知反映,是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现代管理在各方面都要受社会认知的影响。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认知(一)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3点:自觉性、广泛性、多样性1. 自我认知的自觉性。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期待,要求他们必须严于律己,处处都要为人的表率,这就促进了他们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2. 人际认知的广泛性。整个教育实践都始终处于广泛的人际交往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3.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总是扮演着多种角色。(二)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4点1. 加速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熟。通过社会

32、认知,了解社会角色对教育者的职业要求及认识自己的自我状态,有助于明确差距,确定目标,加速自我成熟。2. 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认知可以促进各方面人员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改善人际关系。3. 提高教育效果。要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社会认知是重要的基础。4. 增进心理健康。通过社会认知,教师能保持心理平衡、情感调适,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三)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3点1. 当时的情境。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对他人行为善恶与是非,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情境进行分析与判断。2. 被认知者的特点。被认知者的外貌、表情、语调、行为以及言语所含的实际意义等,都是社会认知的重要信息。3. 认知者本

33、身的特点。认知者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构成一定的心理结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它的过滤。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认知与管理(一)社会认知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教育管理以对管理对象的认知为基础,其中对人的认知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二)教育管理者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知3点1. 发展地看人。2. 全面地看人。3. 历史地看人。(三)教育管理中社会认知的偏见与克服1. 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当人们根据一系列信息去认知某一知觉对象时,最初得到的信息多受重视,而后来得到 的信息则往往被轻视,以致忽略了后来得到的与最初印象不大协调的信息,作出了“先入为

34、主”的判断。2. 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这是一种过度类化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夸大了的认知偏见。3. 近因效应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近因效应是从系列位置效应引伸而来的。人们在学习和记忆一个系列事物时,由于每个事物在整个系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学习速度和保持持久性方面也不同,这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4.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

35、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发展有关系。分类。5. 情感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观察者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在教育管理中,应当注意避免由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等偏见带来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恰当利用这些效应以产生积极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第二节 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意志与管理一、教育工作者情感品质概述(一)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伴随

36、感知而发生。(二)情感的作用3点:动力、信号、适应1. 情感的动力作用。是指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行动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情绪情感对行为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2. 情感的信号作用。指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一个人的面部变化和身段动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当时的情绪和情感状态。3. 情感的适应作用。指通过情感的调节控制,以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4点1. 热爱教育事业。2. 强烈的理智感。3. 深刻的道德感。4. 正确的审美感。二、教育工作者意志品质的概述(一)意志意志是在认知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37、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与认知、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二)意志的作用3点:发动、坚持、制止1. 发动是指在意志行为之前,在思想上权衡行动动机,确定行动目的,目的确定之后,就要选择行动的方法,从而引向行动的决定。2. 坚持是在行动中遇到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意志力量,努力克服内外部困难,坚持按原定计划,采取积极行动以实现目标。3. 制止是指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4点1. 明确的目的性。2. 一贯的坚持性。3. 处理问题的果断性。4. 沉着、自制和耐心。三、情感、意志与教育管理(

38、一)情感、意志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5点1. 影响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促进学习,反之学习效果不佳。2. 影响教育工作效果。情感积极、意志坚强的人教育工作效果好,反之效果差。3. 影响承受力。情感积极、意志坚强则承受力高,反之则低。4. 影响判断力。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往往对人对事形成心理定势,影响社会性判断的准确性,甚至造成失误。意志力弱的人容易对事物作出悲观的判断。4. 影响群体相容性。为人热情、诚恳、谦和、宽容、开朗的人更容易与人相处。自制力强的人可以避免感情用事,可提高集体的相容性。(二)情感与教育管理获得积极、健康和稳定的情绪情感的做法:1.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2. 开拓

39、宽广的胸怀。3. 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接受现实生活;正确估价自己。4. 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三)意志与教育管理提高意志水平的做法:1. 树立崇高的理想。2. 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3. 培养深厚坚定和有效的情感。4. 在实践中经受考验。第三节 教育工作者的个性差异与管理人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个性具有意识倾向性,表现为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一、教育工作者的兴趣与管理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人的兴趣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

40、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生活条件及教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兴趣产生的条件:1.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社会需求为人们所反映并变成个体的需求,从而发展了具有个性倾向兴趣。2. 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途径和需要的性质、内容,因而也制约着兴趣的形成和发展。3.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当人们不具备对某事物的某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对这方面的兴趣。同时,兴趣又使人们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兴趣与知识、技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4. 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

41、基本条件。人们可以自觉、积极主动地培养积极有益的兴趣,克服不良的消极兴趣。二、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差异与管理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1. 确定标准、以职选人。2. 用人之长、避人之短。3. 能级合理、能职相称。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使教育工作者所任职务与其能力相匹配。4. 大胆改革、择优汰劣。三、气质与教育管理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叫脾气或秉性。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了解人的气质差异非常必要,应做到:1. 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

42、。如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或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2. 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对于不同气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3. 优化组合、合理配置。领导集体不同气质特点的合理组合与协调一致,是发挥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四、性格差异与管理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本质特征,性格差异往往是把人们彼此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性格表现在工作态度和作用上,是态度和蔼,对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表现在待人处事上,是谦虚谨慎,恪尽职守,富于正义感;表现在行为风度上,是装束朴素大方,严于律已,行为世范等。培

43、养人的良好性格特征,应做到: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良好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2.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人接受社会道德准则并使之变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3. 用性格榜样去培养性格。榜样对人形成道德行为具有启示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用、矫正作用。4. 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一个人一旦充分认识到自己性格某些与生活要求不适应的部分,就可以长期坚持不懈,以主观努力去逐渐改变自己的性格。第五章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内容简述:本章介绍了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个体行为、工作积极性的来源、动力及其激励问题。重点是需要、动机和有关激

44、励的理论。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概述所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华生:SR托尔曼:SOR勒温:B=f(PE)梅耶:SOBA其中:S表示刺激或情境,R表示反应,O表示有机体,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A表示行为的完成。二、个体行为的共性1. 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可能来自外部的环境刺激,或者来自主体的内部需要。2. 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动机是引起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3. 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只要是正常的人,他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是受自己认定的目标所指引的。三、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情境因素改变行为的四种模式:权威、胁迫、操

45、纵、合作。第二节 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需要具有对象性、周期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二)需要的种类按照起源:自然需要、社会需要按照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活福利需要、工作学习需要、社会需要(三)需要与教育管理教育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培养人的高层次需要,其实质是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应努力了解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在对需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置工作目标,尽量把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有机

46、地结合起来,使他们自觉地把组织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以便有效地发掘其内在潜力。也应注意需要的特点。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从本质上说明人的活动的内在心理原因。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实践性等特点。动机的功能:1. 引发功能。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即动机能唤起和引发个体行动。2. 维持功能。即维持个体活动继续进行。人引发活动后,在获得目标以前,这种活动并不停止,而是在动机的支持下继续进行。3. 指向功能。动机引导个体活动沿着特定的方向和预定的目标进行。动机性行为随着动机的满足而

47、终止。(二)教育工作者的动机动机的复杂性。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辅助动机。教育工作者主导动机的表现:1. 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即从对工作成就感的追求中获得满足。2. 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职称是取得成就和业务能力的标志,也是教育组织与社会地位的象征。3. 经济利益的追求。(三)动机与教育管理推动性动机、吸引性动机利用两种动机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1. 提高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使其不断体验到教育工作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从内心感受的获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2. 提出“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教育工作者都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条件给予任务,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3. 不断设置新的目标诱因,促使教育成员不满足现状,不断激活其高层次需要和动机,引发其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行为。4. 重视生活福利和经济利益对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影响,注意使用适度的手段,以满足其基本需要。三、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诱因目标(一)什么是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