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3282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993年5月18日发布,1994年1月1日实施)目 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技术符号14 总 则25 技术设计26 仪器设备77 野外工作和技术保安108 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与评价139 观测结果的整理和图示14附录A 极化率的测定与质量检查17附录B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野外记录本格式20附加说明:21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及水文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探测石油及天然气中的

2、激发极化法工作亦应参照使用。2 引用标准DZ/T0069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技术符号技术符号见表1。项 目符 号名称或意义1AB供电电极|距|2MN测量电极|距|3U电位差4U总电场电位差(U=U1U2)5U1一次场电位差6U2二次场电位差7二次场衰减至t时的电位差8T供(充)电时间9t放电时间10二次场充电到饱和值的(67%)或从饱和值放电到(37%)所需的时间。11tD采二次场延时12t1二次场采样宽度13用指针式仪器、单向长脉宽供电方式时,使用的一种零点改正方法。,14极化率()=15s视极化率(a)=16供(充)电电流强度17装置系数18电阻率19s视电阻率(s)=2

3、0St衰减时21M均方相对误差22均方误差4 总 则4.1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水的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物性前题,用人工地下直流电流激发,以某种极距的装置形式,研究地下横、纵向激发极化效应的变化,以查明矿产资源和有关地质问题的方法。4.2 非矿化岩石的极化率很小(1%2%,少数3%4%)而矿化岩石和矿石的极化率,随电子导电矿物含量的增多(或结构)而变大,可达n%n10%。二次场的衰减特征与极化体的成分(包括含量)、结构相关。4.3 激发极化法作为探矿手段,具有如下特点,a. 可以发现和研究浸染型矿体。当矿体的顶部或周围有矿化(或其他导电矿物矿化)的浸染晕存在时,可以发现规模较小或埋

4、藏较深的矿体,b. 观测结果受地形和其他因素(浮土加厚、找金属矿时含水断裂带的存在等)的影响较小;已常见的黄铁矿化、石墨化、磁铁矿化或其他分散的金属矿化,同样可产生激电异常。4.4 激发极化法目前主要用于普查硫化矿床、某些氧化物矿床、地下水、检查其他物化探异常,有时还用于探测石油天然气。某些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元素常与黄铁矿化或其他矿化共存,因而可借以圈定有用矿产的矿化带。4.5 发极化法宜在下述地质条件的地区布置工作,a. 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勘查对象与围岩和其他地质体之间具有较明显的极化效应差异的地区:b. 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但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地质方法能够大致区分异常的性质或能减少异常多

5、解性的地区。4.6 激发极化法不宜在下述地区布置工作,a. 地形切割剧烈、河网发育的地区,b. 覆盖层厚度大、电阻率又低(形成低电阻屏蔽干扰),无法保证观测可靠信号的地区;c. 无法避免或无法消除工业游散电流干扰的地区。5 技术设计5.1 装置与工作方式和时间制式5.1.1 装置为取得预期的地质效果,应根据测区的地质条件和勘查任务,适当地选择装置类型。常用的装置有六种。5.1.1.1 中间梯度装置本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普查。设计时应注意下述要求:a. AB距应通过测深试验选择。如果电源功率允许,且AB距增大时异常并不明显减小

6、,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下,AB距可尽量的大一些。MN距应适合关系式:。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极距;b. 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这个范围不应大于AB距的三分之二;c. 当测线长度大于三分之二AB距,需移动AB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d. 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剖面与主剖面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AB距的五分之一。5.1.1.2 联合剖面装置本装置勘探深度较大,在一个测点可获得两种参数的四个值。因生产效率低,多用于详查和勘探阶段。比较适用于研究相对围岩为低电阻率、陡产状的地质体。电极距选择应注意下述要

7、求;a. AO3H(H拟探测地质体顶部埋深);b. 电阻率联剖表明,对良导电的陡立薄矿脉,最佳电极距,式中:L矿脉走向长度;d矿脉延深长度。c. MN=(1/51/3)AO;d. “无穷远”极,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AO的5倍。当斜交测线方向布设无穷远极时,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超过10倍AO。5.1.1.3 轴向偶极_偶极装置本装置适用于小比例尺短导线工作方式的普查工作。它比中间梯度装置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力。偶极测深用于研究极化效应的垂向变化,以识别异常源的空间分布形态。解释较复杂。设计时应注意:a. 剖面极距(OO)的选择,同5.1.1.2联合剖面装置(O,O分别

8、是、MN的中点);b. OO的中点为记录点;c. 偶极测深,对AB=MN=a,OO=(N+1)a。隔离系数N=1、2。一般取a=(1/61/4)OO。拟断面图的标点数位于OO中垂线上,下取O,O/2处。5.1.1.4 对称四极测深装置本装置用于研究地层电性的垂向变化,可大致解决地质断面和极化体空间分布问题。因生产效率低,通常在重点异常区布置测深点,测深剖面或面积性测深。设计时应注意:a. 最小AB距应使测深曲线的前段有渐近线。最小AB/2为1.5m或3m。如果只是为了求出极化体顶端埋藏深度,可不测出后支渐近线;b. 电极排列方向应视任务而定。如研究极化体的产状,应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布极;当极化

9、体为低阻且沿走向有一定长度时,为了取得明显的异常和确定极化体的走向长度,则应顺极化体走向布极。面积性测深,各点的布极方向应基本相同。为研究极化体的方向性时,可做十字测深;c. 测深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当极化体上方地形起伏较大时,电极排列方向应尽可能的与地形等高线方向一致。在敷设小极距时,如电极附近存在突变地形,应设法避开或在记录本中加注;d. 两相邻AB距的确定。在模数6.25m的对数纸上,取0.81.2cm,使其大致均匀分布。不等比装置的MN极距与相应AB距的比,一般保持在1/31/30的范围。等比装置的MN距与AB距的比宜为1/31/10。5.1.1.5 近场源装置本装置以测量供电电极邻

10、近的二次场电位差为特点。在供小电流条件下,便可有较大的观测信号强度,所以它具有轻便、经济的优点。适合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使用或用以快速检查化探异常。设计时应注意:a. 选择MN距时,除考虑地质任务外,还应注意工区的噪声水平。干扰大时,MN距应小些;b. 布置“无穷远”极时,以使6极不在M极和N极处产生一次和二次电位为原则。其具体位置和远近,可依具体条件灵活选择。5.1.1.6 地下供电装置本装置用于圈定矿体和解决矿体间的连接问题。当充电点靠近极化体时,属非均匀极化,测得的异常比其他装置的异常要复杂一些,因此在地电条件比较简单时,方采用此种装置。设计时应注意,a. 充电点应选在极化体下盘,以极化体中

11、心或下端相应部位最佳;b. 在充电点投影上方,采用充电梯度装置时,为避免视极化率出现大正大负现象,可改变MN方位测量;c. 每一个观测点上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向,原则上应与该点总电场向量方向(R)一致。施工时,取测量电极与充电点在地面投影点上的连线方向排列。为避免每个测点均需改变测量电极排列方向,通常在每个测点上,沿剖面方向(X)和垂直剖面方向(Y)作两次测量,计算出总场向量。也可综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通常在从充电点到测线所引垂线的两侧进行X和Y两个方向的观测。距两侧较远地段(此距离视充电点埋深而定),可只进行X方向的观测;d. “无穷远极与充电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工区对角线长度的5倍。5.1.2

12、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可分为短导线工作方式和长导线工作方式两种。为工作方便和有较高的生产效率,通常采用短导线方式(干扰大的地区改用外控)工作。5.1.3 时间制式选择5.1.3.1 脉宽时间域激发极化法供电方式有单向长脉宽和双向短脉宽两种。在普查和大部分详查区应采用双向短脉宽供电方式。研究异常或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时,也可采用长脉宽供电方式。5.1.3.2 延时a. 一般情况下,二次场电位差与断电后的时间呈近于指数衰减。因此取短延时二次场电位差大,观测精度高,b.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也存在电磁耦合干扰,其强度与t-1、-1、L2的乘积成正比(t为断电后计算a的时间,为均匀大地的电阻率,L为供电电极与测

13、量电极间的距离)。为了减小大地的电磁耦合影响,又能测得较大的极化电位差,在选择延时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作用,以利突出异常。5.1.3.3 采样宽度使用具有选择采样宽度功能的仪器时,采样宽度适当大些有利于克服高频干扰,提高观测精度。但为研究放电特性时,采样宽度宜窄些。5.1.3.4 采样块数使用具有选择采样块数的仪器,普查时采样块数可少些;研究衰减曲线时,采样块数可多些。5.1.3.5 迭加次数增多迭加次数,可以提高观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但生产效率低。应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迭加次数。5.2 方法有效性分析5.2.1 在技术设计过程中,可依据下列资料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a.

14、邻区或其他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结果;b. 正演计算或模拟实验结果;c. 踏勘和现场试验结果。5.2.2 设计过程中,应详尽地分析配合它种方法解决地质问题的可能性程度。5.2.3 踏勘和试验工作5.2.3.1 踏勘主要目的是了解工区概况,以确定方法的有效性。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a. 核对地质情况及研究程度、了解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测绘标志、以前的物化探测网及异常标志等;b. 了解可布测区范围、测线方向和长度;c. 了解工区地形、地貌、通视和交通运输等工作条件;d. 收集(测定)主要岩矿(包括第四纪盖层)石的极化率和电阻率参数;e. 了解地质和人文干扰因素的种类、强度及分布等情况;f. 采集少量

15、矿样及高极化率的岩石进行分析测试。初步了解有用矿产的种类、矿石富集程度及与电性参数的关系。5.2.3.2 现场试验工作技术试验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且地电断面相对比较简单的地段并尽可能使其通过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现场试验应解决如下问题:a. 二次场电位差的大小和干扰强度,能达到的观测精度;b. 多种岩(矿)石的极化特性;c. 选择电极距;d. 选择供电脉宽。采用短脉宽供电方式工作时,在能保证获得明显异常和观测精度的情况下,应选择较短的脉宽,以提高生产效率。用长脉宽供电方式工作时,一般取U2。达饱和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为供电脉宽。条件允许时,技术试验应尽可能的与踏勘结合进行。5.3 工作

16、精度5.3.1 设计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总精度时,应主要依据下述两点:a. 根据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应能够探测与分辨最小勘查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的原则。一般设计的最大误差的绝对值,应小于任何有意义的异常的三分之一:b. 根据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设计的总精度,不应超过现有仪器设备所能达到的精度。5.3.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来衡量。分级列于表2。表 2参数总误差级 别视极化率a视电阻率a总均方相对误差Ma3%总均方误差Ia3%总均方相对误差M有位差无位差A4%0.127%4%B7%0.2112%7%上表中无位差(无点位误差),是U、I的观测误差和其他误差的叠加。

17、其他是指电极极差变化、自然电位变化,仪器零点飘移等引起的误差。有位差(有点位误差)是装置误差和无位误差的叠加。装置误差是测地误差和布极不准,引入K值变化的误差。5.3.3 本规范对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都规定了A、B两级精度。根据具体情况,以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可选择某一观测精度或A、B之间的中等精度。也可以由设计者以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分别确定不同的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精度级别。5.4 测区及测网5.4.1 测区范围应根据地质任务及测区的地质条件确定。5.4.1.1 以普查找矿为目的的测区范围,应是地质成矿予测区或根据区域物化探资料圈定的找矿远景区。5.4.1.2 详查评价的测区范

18、围,应是地质及物化探资料认为可能赋存矿体的地段,应适当的扩大,使能有足够的正常场。5.4.1.3 测区布置应注意完整,避免零碎和参差不齐。5.4.2 测线方向5.4.2.1 测线应尽量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于其他物化探异常的长轴方向。极化体走向有变化时,测线应垂直于其平均走向。极化体走向变化较大时,应分别布置垂直于走向的测线,进行面积性的工作。5.4.2.2 测线应尽可能的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通过对比,可提高异常解释水平和成果的有效性。5.4.3 比例尺与测网密度5.4.3.1 比例尺与测网密度,应根据具体勘查任务和地质条件确定;a. 普查线距,应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走

19、向长度。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三个满足观测精度的观测点;b. 详查线距,应保证至少有三条测线通过最小极化体上方。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五个满足观测精度的测点;c. 精测剖面,通常使点距密度达到即使再加密测点,异常的细节特征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5.4.3.2 固体矿产勘查剖面类装置常用的工作比例尺和相应的测网密度列于表%。面积测深的测网密度可以放稀。表 3 测网密度表工作比例尺线距,m点距,m1:500005001002001:25000250501001:1000010020501:50005010201:2000205105.5 测地工作5.5.1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测点位置的质量指

20、标有平面点位误差、相邻点距误差和相对高程误差。5.5.2 测地精度测点位置(按工作比例尺所绘的图上)的质量指标列于表4。表 4 测地工作精度级 别平面点位限差(mm)剖面相邻点距误差%测 深相对高程限差mm点位均方相对误差,%电极排列方向高程限差均方相对误差AO(BO)MO(NO)A2.063335中心点要求高程观测B2.5105551025.5.3 测网联测凡测网的基线端点,重要剖面端点、特殊测点(如某些测深点)、主要异常及探矿工程(包括建议施工的工程)位置,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并与附近三角点联测,且计算坐标。有正式地形图而缺少三角点(或物控点)资料,又不能建立坐标系时,允许只将测网与附近永久性

21、地物标志联系,但应按联测关系将测网位置标绘在地形图上。对于满足表5关系的小面积测区,允许其测网只与附近永久性的地物标志联系,但也应按联测关系将测网位置标绘在地形图上。表 5 允许不联测的测区面积工作比例尺测区成图面积,cm21:1000010101:500010101:200020305.6 电性参数测定和模拟试验5.6.1 为进行异常解释和布置进一步工作,应对区内各类岩(矿)石进行电参数(、)测定。下面两类岩性应系统测定:a. 勘查对象和干扰体,b. 电性参数变化范围较宽的岩(矿)石。5.6.2 测区内应有足够数量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物性综合剖面。其中至少要有12条剖面能够比较完整的穿越区

22、内不同的地层及各种岩体和矿体。综合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构造比较简单以及露头比较发育或工程揭露比较充分的地段。5.6.3 电参数测定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露头法或标本法。有钻孔时,应尽可能地进行极化率测井和电阻率测井或井旁测深。5.6.4 样品测定数量应视需要而定,应系统测定的岩(矿)石,每一类应不少于30块。5.6.5 对样品应严格统一测定条件,设法提高数据质量。5.6.6 为配合异常解释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可进行物理模拟或数值模拟。模拟试验必须按野外实际地电断面,矿体与围岩的极化率、电阻率、矿体的空间位置和产状要素等条件布置,或者大致符合相似性原理。6 仪器设备6.1 主要

23、仪器设备的配备6.1.1 编写设计书时,应根据勘查任务,工区地电条件和二次场电位差大小,合理的确定仪器设备的型号和数量。6.1.2 常用仪器设备包括:接收机、发送机、供电电源、导线、电极、通讯设备、电性参数测定及模拟实验设备、必需的测试仪表和检修工具。6.1.3 各种仪器设备应性能良好,并有一定的备用量。各种仪器设备的易损、易耗零件也应有足够的储备。6.2 对主要仪器设备的基本性能要求6.2.1 接收机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接收机的基本要求是灵敏度和观测精度要高,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具体要求如下:6.2.1.1 测量电位最高分辨率,取决于整个工区设计的测量精度。A级为10V,B级为30V;测量

24、极化率分辨率,也取决于整个工区设计的测量精度。A级为0.01%、B级为0.1%。6.2.1.2 仪器测量精度取决于整个工区规定的测量精度。电位和极化率精度,A级为2%1个字,B级为4%1个字。6.2.1.3 仪器输入阻抗必须大于3M。6.2.1.4 仪器的延时与积分的时间应可变。6.2.1.5 仪器的延时与积分时间的误差应小于1%。6.2.1.6 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包括备用的)的仪器在同一地区工作时,各台仪器之间应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较小的均方差。用同一模拟器可对各台仪器的一致性进行标定,但这种标定只能作为日常对各台仪器一致性的检查(模拟器U2放电曲线的值是固定的)。仪器一致性的观测精度应在野外

25、观测条件下标定。仪器一致性的标定方法:a. 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输出U1为10100mV,分别为2%、5%、10%的信号对各台仪器作精度测试,各台仪器的精度应满足要求;b. 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异常地段、测点数大于20、选择AB、MN和,使U1在100mV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取均方相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这个误差如大于设计总精度的三分之二,应对该仪器调试,使其达到上述要求或不在本区使用。计算均方相对误差为公式(1) (1)式中: 第i点被测仪器观测数据; 第i点“标准”仪器观测数据;n 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6.2.1.7

26、 用于激电找水或研究异常的仪器,应能测出二次电位衰变曲线。6.2.1.8 仪器工作环境温度为-1050(液晶显示的仪器可为050),在相对湿度93%(40)情况下能正常工作。6.2.2 发送机根据输出功率,可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和大功率三种。根据需要,选择一定功率的发送机。对发送机的具体要求如下:6.2.2.1 脉宽的标准供电制式,即占空比为1:1的正反向供电方式(以供电周期8s为例:正向供电2s,停电2s,反向供电2s,停电2s)。标准供电制式的供电周期为4s、8s、16s和32s四种。6.2.2.2 供电时间的精度应不低于1%。6.2.2.3 对具有稳流功能的发送机,在测量过程中不监视电流变

27、化时,其稳流精度应高于2%。6.2.2.4 为兼测电阻率的需要,表头显示电流的发送机,电流测量精度应高于满度的于3%;数字显示电流的发送机应高于于1%1个字。6.2.2.5 应有完善的保护电路。6.2.2.6 仪器外壳、面板上各旋钮、插孔等与人体可接触部分均应与内线路绝缘,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500V。6.2.2.7 为了满足抗干扰及井中激电需要,发送机应具有外控功能。6.2.3 供电电源供电电源为发电机或电池组。对它们的基本要求是输出足够的功率,满足接收机野外测量精度的要求。6.2.3.1 用发电机作电源时,要求部件和组装都完好,起动及运转正常,电路与外壳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M/500V

28、,输出电压变化不超过5%。6.2.3.2 用交流发电机时,必须配有整流器(包括调压器)和负载平衡器。6.2.3.3 用于电池作电源时,要求电池组的无负荷电压与额定电压差不超过10%。6.2.4 导线和电极a. 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应选用内阻小、绝缘性能好、轻便、强度高的导线;中间梯度装置工作,供电导线电阻一般不超过10/km,耐压必须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500V。对于长度为D(km)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按(M)要求。b. 供电电极一般采用铁或钢制的钎状电极,其规格和数量可根据工区接地条件及供电电流强度选定

29、。测量电极用不极化电极,要求性能稳定,内阻应小于2k。6.3 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6.3.1 一般要求6.3.1.1 主要仪器和设备均应建立使用档案,并随同仪器一起保存。6.3.1.2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操作规程和有关说明书使用,及时维修保养,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仪器设备严禁用于生产。6.3.1.3 主要设备应由专人分工保管和使用,人员变动时,交接双方应共同对仪器设备进行鉴定并办理交接手续。6.3.1.4 仪器及机电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修(每月不能少于一次)。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震、防曝晒。工作完毕,必须及时把所有开关或旋钮恢复到非工作状态。6.3.1.5 仪器设备的历次检查、维修要详

30、细载入档案,仪器性能鉴定情况应同原始材料一起提交有关部门审验。6.3.1.6 仪器设备发生重大故障后,经检修、鉴定、校准,方可用于生产。6.3.1.7 在长途运输或长期存放前,必须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妥善包装。仪器内部电池必须取出。6.3.2 对接收机的使用要求6.3.2.1 操作人员必须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并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6.3.2.2 在进行标本、露头物性测量和小极距测深时,总场电位不得超过仪器的最大测程。6.3.2.3 用镉镍电池作仪器电源时,工作前必须充足电,工作时注意屯池电压是否满足要求,严禁在电压不足的情况下工作。6.3.2.4 如暂停观测时间较长,应及时切断仪器电源

31、。6.3.2.5 如仪器有拨盘开关,应尽可能减少拨动次数。6.3.2.6 仪器出现错误指示或故障时,如仪器是智能式的,并自带检查程序,操作员可在现场按检查程序检查仪器,但不得在野外打开仪器,进行检修。6.3.2.7 仪器检修时必须关机,焊接时必须切断烙铁电源。6.3.3 对发送机的使用要求6.3.3.1 工作前应先低压“预热”,工作正常后再转换到高压档工作。6.3.3.2 发送机工作时,电流与电压不得超过仪器额定值。6.3.3.3 换档必须关闭高压后进行。6.3.3.4 仪器保险丝必须按允许电流严格选用,不得用高熔点丝代替。保险丝烧断后,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更换。6.3.3.5 发送机应

32、在通风避阳处工作。6.3.4 对电源的使用要求6.3.4.1 用干电池作供电电源时,连续的供电电流不得超过电池额定的最大放电电流。需要大电流时,应用多组电池并联。并联电池的彼此电压差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内阻差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停止用电后,应将电池与外部联线断开。6.3.4.2 用发电机作供电电源时,必须配有可调的平衡负载,严禁空载或超载。工作时应随时注意其运转是否正常。6.3.4.3 整流器的工作电流与电压不得超过额定值。严禁过载工作。其工作频率应与发电机输出相数和频率一致。波纹系数应小于3%。6.3.4.4 各种电源均应避免受潮或过热。在严寒季节工作时,应采取防冻措施。6.3.5 对导线的使

33、用要求6.3.5.1 必须绝缘良好,避免机械损伤,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维修。6.3.5.2 长期存放或长途运输前,应将潮湿导线及时晾干。6.3.5.3 新的或生产用的导线,不得剪断移作它用。6.3.6 对电极的使用要求6.3.6.1 金属电极应经常保持表面清洁无锈,用多根电极作供电极时,应用裸导线连接,以保证电极与导线接触良好。6.3.6.2 工作中应尽量使不极化电极不被曝晒,不被雨淋,并保持清洁,注意补充饱和硫酸铜溶液。6.3.7 对其他设备的使用要求6.3.7.1 使用万用表时,注意选用相应的档和合适的量程,不应超过允许的测量范围。6.3.7.2 使用兆欧表时,不得在外电路短路情况下快速

34、摇转。6.3.7.3 用对讲机作通讯工具时,工作前应接好鞭状天线,严禁在没有接天线状态下发送。7 野外工作和技术保安7.1 准备工作7.1.1 开工前,应进行下述准备工作;7.1.1.1 组织学习本规范和设计书的有关章、条,使每一个参加野外工作的人员都了解总体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术要求。7.1.1.2 实地了解测区情况后,合理地安排野外工作,提出有关施工顺序和与其他工作协调的意见或建议。7.1.1.3 对仪器和其他技术装备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调试和标定。7.1.1.4 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和安全教育。7.1.2 每天出工前(或前一天工作结束后),作业组长应将当天(或

35、第二天)的任务、分工和注意事项向全组人员交待清楚,并对需用的仪器、设备、工具、安全保护用品等进行必要的检查。7.2 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导线敷设和电极接地7.2.1 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7.2.1.1 长导线、中间梯度装置工作的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应尽量靠近测线的观测段。通常,供电站设置在发电机附近,测站不宜距发电机过远。在地形恶劣、电源设备搬运受到限制时,应兼顾发电机设置的需要。对测站、供电站、发电机均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晒的措施。7.2.1.2 每天观测开始前,操作员和电机员应进行下述工作;a. 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和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b. 检查仪器、装备和通讯工具的基本性能,c.

36、 检查不极化电极极差和内阻;d. 检查各线路连接是否有错;e. 检查导线是否漏电,f. 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和人员离开供电电极后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g.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点号。对上述各项检查,不符合要求者,应立即处理,并作必要的记录。7.2.2 导线敷设7.2.2.1 测站或供电站引出的导线均应分别固定,不得未经固定,直接插在仪器的插孔内,更不允许拴在仪器上。线架上未放完的导线应放开。7.2.2.2 供电导线一般应离开正在观测的线段一定距离d敷设。具体应视测量导线的长短、极距和延时的大小确定。通常取d为供电导线长度的2%以上。对长导线工作方式,还应执行如

37、下规定:a. 测量导线不应悬空架设,在横穿河沟、水塘必须架空的地段,需将导线位紧,b. 为减小电磁感应(如导线随风摆动的影响),应尽量采用双股绝缘绞合线作测量导线。当导线敷设过长时,应注意线间电容的干扰和影响:c. 导线通过铁路、公路、河流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其受损,并便于人、畜,车,船通行。7.2.3 供电电极接地7.2.3.1 供电电极通常用多根钎状电极并联组成。接地时,一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一排或几捧。无穷远极常打成圆圈状。要求:a. 电极或电极组应在整个装置中满足点电极条件,b. 单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二倍;c. 电极的根数应满足供电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需要。对直

38、径为23cm,入土深度为0.5m左右的电极,每根通过的电流以不超过0.2A为宜。不锈钢电极每根通过的电流可稍大些。7.2.3.2 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应主要依靠减小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解决,为此,可采取增加电极根数、加大人土深度、挖坑埋铝箔或铜丝绳、浇水以至移动接地点位或加粗供电线等措施。电极移动后的实际点位应报告给测站或供电站。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2%以内时,可不改算K值。7.2.4 测量电极接地7.2.4.1 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5K。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测点岩石裸露时,应填以湿土。7.2.4.2 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

39、沙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的温差,电极的引出裸线不得与线架、杂草等接触,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严禁在接收机附近用对讲机通话。7.2.4.3 当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接地点位时,一般在测地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当需要移动较大距离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作同方向、同距离移动,移动后的接地点应在记录本中注明(长导线工作方式需报告给测站),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4%内时,可不改算K值。7.3 测站或测量仪器组和供电站工作7.3.1 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7.3.1.1 短导线工作方式,一般采用双极性短脉宽供电读取U和a。7.3.1.2 长导线工作方式,可采用长脉宽或双向短脉

40、宽供电。7.3.1.3 观测的技术要求a. 对不稳流的发送机,以正、反向电流取平均值,半小时读取一次,并记录时间;接收机操作员将各观测点的观测时间写在记录本上;b. 长脉宽手控供电时间的相对误差值不得超过5%;c. 在干扰较小的地区,延时100ms,积分200ms时,U2一般要求大于0.3mV,在有明显干扰的地区,U2应根据干扰幅度适当增大,一般要求U2值是干扰信号幅度的3倍。用衰减时找水时,U2值应适当增大,在干扰较小的地区,也应大于1mV。根据测区干扰,确定U2的最小值,其供电电流强度可用公式(2)估算: (2)式中:K 装置系数;(U2)min 要求的二次场电位差最小值;a 观测点的视极

41、化率;a 视电阻率。当实际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又难以改善时,应提出可保证的最终观测精度,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施工;短导线工作方式直读视极化率时,U2值可由a及U换算求得,最小读数的规定同上。d. 观测供电电流强度、总场电位差和二次场电位差时,应尽量读取三位数字;直读视极化率时,应读取到小数后两位。7.3.1.4 凡出现下述情况之一者,需重复观测,并以各次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a. 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的干扰现象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时。b. 视极化率异常的突变点。c. 仪器显示出超差的错误指示时。7.3.1.5 视极化率的重复观测及取数应满足以下要求;a. 参与平均的一组

42、a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其平均值之比不得超过,在需要用均方误差衡量观测质量的地段,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M,分别为设计观测均方相对误差与均方误差;n为参与平均的观测次数)。b. 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不参与计算平均值,但舍去的次数应少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因某些故障或突然性干扰影响而中断的观测,不作舍数计算)。例如:观测为46次时,可舍弃其中的1次;79次时,可舍弃其中的2次。若超限的观测数据过多,说明可能不具备观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如干扰太大,或仪器、电源、线路有问题,应停止观测,进行检查和处理。c. 重复观测数据应作为原始观测数据对待,并应对一组重复观测的有效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值计算

43、,以作为该测点最终的基本观测数据。7.3.2 观测结果的记录和整理7.3.2.1 野外观测的全部结果均应记在专用的记录本中。记录时应注意:a. 专用记录本除用作与观测有关的记录外,不得兼作其他杂项记录,不得空页、撕页和贴其他纸张。b. 对不同测区、不同比例尺、不同装置形式、不同工作目的,或者属同一区段但性质不同的观测(基本观测和检查观测)结果,应尽可能地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记录本中。c. 记录本中各栏应认真填写,各项原始记录应在观测当时记录清楚,不得追记;操作者和记录者必须签名。d. 记录应使用中等硬度的铅笔。字迹应工整清晰,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改,记错时可以划去重记,但须注明原因。e. 使用具有

44、存贮功能的仪器,当天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回放。除存入磁带保存外,还应打印出记录保存。f. 不得用转抄结果代替原始记录。7.3.2.2 在干扰大或极化率跳动大的地区应在备注栏加必要的描述。7.3.3 漏电检查7.3.3.1 在雨季和水系发育、潮湿地区工作时,漏电检查应经常进行。结束一个区段的观测工作,将线收回驻地时,应进行系统的绝缘检查和维修。7.3.3.2 在一天的工作中,至少应在开始和结束观测时、转移测线前后、装置改变排列以及装置改变极距时,进行供电和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其结果都应作记录。7.3.3.3 导线的漏电检查应满足6.2.4的要求。7.3.3.4 在观测中,发现有漏电存在时,应立即排

45、除,并根据漏电点的位置等因素分析漏电对已有观测结果的影响。应在漏电排除后逐点返回重新观测,直至有连续三个点的结果符合要求时为止。7.3.4 困难条件下的观测观测困难甚至无法工作时,应先检查仪器,当确信仪器性能正常,而是与外部因素有关时,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处理。当外部干扰影响不严重时,可适当增加重复观测的次数。当严重影响观测数据而又无法避免时,应停止观测。7.4 技术保安7.4.1 认真作好技术保安工作是确保完成地质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野外工作期间,必须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7.4.2 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必须遵守有关规程和本规范6.3的规定。汽油必须妥善保管。7.4.3 安全用电注意事项7.4.3.1 所有野外工作人员,必须有安全用电和触电后急救的常识,电源和发送机必须有绝缘设备,当供电电压超过500V时,供电系统的工作人员应使用绝缘胶鞋,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供电电极附近应设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必要时应有专人看守。7.4.3.2 开工前,必须在确信供电回路、电极接地均属正常并布极人员已离开裸露导线和供电电极时方可供电,在未确证停止供电时不得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