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381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一、定 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指:头部外伤后,脑脊液异常进入硬脑膜下腔并积聚,形成硬膜下积液颅骨与脑组织之间由外向内有三层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正常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对脑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节颅内压和保护作用。,2,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一、定 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指:头部外伤后,脑脊液异常进入,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见,可在外伤后首次颅脑CT检查时发现,也有的在数小时后的复查时发现。慢性者可形成包膜。,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二、形成机理,常见的形成机理有以下两种说法:1、 “活瓣”学说:颅脑损伤后,脑

2、蛛网膜发生小的破裂,形成单向活瓣,脑积液由蛛网膜下腔经裂口单向流入到硬膜下腔,逐渐增多,形成硬膜下积液。,4,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二、形成机理 常见的形成机理有以下两种说法:4外伤性硬膜下积,2、血脑屏障破坏学说: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受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大量渗出并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因其蛋白含量高,渗透压高,使周围脑组织及蛛网膜下腔水分经蛛网膜粒孔渗入硬膜下腔,并逐渐增多形成积液,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渗透学说。 另外还有:脑萎缩学说、颅内压力平衡失调学说等,5,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血脑屏障破坏学说: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受破坏,毛细血管通,三、病情特点,1、硬膜下积液多发生于头枕部着力

3、受伤的患者,受力的对冲部位即额颞部产生硬膜下积液,幕下者极少见。2、可一侧或双侧出现。,6,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三、病情特点 1、硬膜下积液多发生于头枕部着力受伤的患者,受,3、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4、原发性颅脑损伤较轻者,伤后可无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随着积液的增多而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加深。,7,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以额颞叶脑挫,四、临床分型,1、消退型:指产生的硬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减少。 青壮年多见,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仅在早期有轻度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后逐渐好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所以说青

4、壮年的硬膜下积液预后较好!,8,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四、临床分型 1、消退型:指产生的硬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减少。8,2、稳定型:指硬膜下积液维持一定的量,一段时间内不增加,也不减少。 此型以老年人占多数,大多患者以头昏、头晕、恶心、呕吐、欣快、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长期观察此型可转变为消退型或演变型。,9,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稳定型:指硬膜下积液维持一定的量,一段时间内不增加,也不,3、进展型:指硬膜下积液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有轻偏瘫、失语、精神异常,婴幼儿可有类似脑积水表现,若合并脑实质损伤,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病理征。,

5、1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进展型:指硬膜下积液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4、演变型:指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此型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10岁以下小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这可能与小儿、老人的硬膜下腔较大有关。常发生在硬膜下积液1个月以后,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而早期手术可打断积液包膜形成及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不易发生在手术治疗的病例中。,11,外伤性硬膜下积液,4、演变型:指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11外伤,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随着CT诊断技术及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比较全面观察颅脑外伤后病情的演变

6、过程,通过对脑外伤患者的 CT 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动态观察,最终发现硬膜下积液发病率约占颅脑外伤患者的6.08%。据临床报道,其中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比率约为11.6%58.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部位多为单侧额颞部 2、发病时间主要是伤后1-3个月内 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12,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随着CT诊断技术,TSE-CSH 演变机理,主要有两种说法:1、硬脑膜与蛛网膜间的桥静脉撕裂出血2、硬膜下积液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导致慢性硬膜下积液的包膜出血,1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CSH 演变

7、机理主要有两种说法:13外伤性硬膜下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培训课件,六、鉴别诊断,主要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鉴别通过CT或MRI很容易作出鉴别 1、CT 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CT值 2、MRI 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即可鉴别。,15,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六、鉴别诊断主要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鉴别15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案 例,通过一例患者动态的CT检查来观察硬膜下积液的变化,16,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案 例16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伤后1小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额叶少量硬膜下积液。,17,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伤后1小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额叶少量硬

8、膜下积液。,18,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8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第二天复查,左侧额顶叶硬膜下积液形成。,19,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第二天复查,左侧额顶叶硬膜下积液形成。19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第四天,左侧额顶叶硬膜下积液进一步发展。,21,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第四天,左侧额顶叶硬膜下积液进一步发展。21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2,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2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第10天,双侧额顶叶、中线右侧硬膜下积液。,2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第10天,双侧额顶叶、中线右侧硬膜下积液。23外伤性硬膜下积,24,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4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七、治 疗,非手术治疗

9、: 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高压氧治疗等,以期改善脑血循环和代谢,为脑组织的膨起复位缩小硬膜下间隙提供可能。,25,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七、治 疗 非手术治疗:25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A、手术指征: 主要结合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与硬膜下积液的量来判断 临床上有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或有癫痫发作者,无论积液量多少,均应采用手术清除积液,解除压迫。 占位效应较重,有明显的颅高压症状,影像学检查(CT或MRI)示脑室、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10mm者。 幕上积液量25ml者,幕下8ml,即使未出现神经系统压迫,也应采用手

10、术治疗,以利于病情恢复。 婴幼儿额前间隙大于6mm者。,26,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26外伤性硬膜下积液,B、原则: 消除积液的脑受压; 消除积液产生的原因; 消除积液囊腔。 只有符合上述三项手术原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积液的复发,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27,外伤性硬膜下积液,B、原则: 消除积液的脑受压;27外伤性硬膜下积液,C 手术方式: 体外引流:指穿刺或钻孔引流术。 体内分流术:体外引流后虽然临床症状改善,但积液未减少或拔引流管后积液又增加或临床症状又加重者。 合并颅内血肿,严重脑挫裂伤,有脑疝征象者,应及早开颅清除血肿和积液,去骨瓣减压。 对前囟未闭的患者采用普通静脉7号套管针,

11、经皮前囟侧角穿刺持续引流。,28,外伤性硬膜下积液,C 手术方式:28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八、疗效判断,影像学检查1、治愈:积液完全或大部分消失。2、好转:积液厚度小于术前1/2。3、无效:积液厚度等于或大于1/2。,29,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八、疗效判断影像学检查29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九、预 后,1、消退型:一般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功能异常。2、稳定型:一般预后亦佳,神经系统绝大多数恢复良好。3、演变型:经早期手术治疗几乎均能治愈。4、进展型:可因合并脑实质损伤或术后并发症而有一定死亡率,文献报道合并脑实质损伤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死亡率可达12%25%。,3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九、预 后3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谢 谢,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31,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