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3829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封面市地:潍坊市 2016年10月15日专 业物流管理姓 名王聪聪联系电话18562503598准考证号079814400008档 案 号通讯地址潍坊职业学院邮 编261041论文题目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论文页数36页指导教师郭书君指导教师评估签 名评审意见签 名答辩评估签 名毕业考核成绩主考院校签章年 月 日青岛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摘 要本文以零售业的物流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使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零售企业在中国目前情况下采取的物流模式,以及影响零售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用规模经济量本利分析法选择企业自营还是物

2、流外包。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在目前情况下,供应商主导的物流模式占主导地位;第二,一些企业采用两种以上的物流模式,其中一种是主要的,其它是辅助的;第三,即使采用相同的物流模式,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未来流通业的物流将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优化和采购环节等的领域深入发展。 关键词: 流通业;供应链;零售业;电子商务- 0 -Study on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logistics modeABSTRACTBased on the retail logistics activ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3、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using the comparison method,studies the retail in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mode,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tail logistics mode selection.At the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the analysi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by the economies of scale,enterpr

4、ise self-support or logistics outsourcing.The analysis result show:First,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dominant supplier of logistics mode;Second,some enterprises to adopt two or more of logistics mode,is one of the major,the other is secondary;Third,even if the same logistics mode,different companies t

5、o adopt different method of operation.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of logistics in e-commerce,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omains such as purchasing.keywords:circulationindustry;supplychain;retailindustry;e-commerce -

6、0 -目录1引言2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1.2流通业物流模式研究的必要性21.3 物流与供应链理论31.3.1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31.3.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32我国流通业物流发展研究52.1存在问题研究52.1.1我国流通业规模竞争力评价,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72.1.2外资进入后加大了内资,使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压力82.1.3 流通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102.1.4 我国流通业市场秩序有待完善112.1.5商业设施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矛盾并存113 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分析123.1自营物流模式分析123.2 以制造商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134外包物流模式分析154.

7、1 以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155 我国零售业物流模式选择175.1 零售业物流模式调查分析175.1.1 零售企业的物流及其模式分类175.1.2 零售商主导,供应商主导和物流商主导三种模式的优劣分析195.1.3影响零售企业选择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205.1.4 调查研究方法225.1.5 调查结果256 流通业物流的发展方向326.1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326.1.1 电子商务将把物流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26.1.2 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模式336.2 流通业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优化346.3 流通业物流采购环节中的优化357结论36谢辞37参考文献381引言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流通业的

8、物流构成消费品供应链的终端环节。也是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最重要环节,涵盖从商品采购到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物流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采购、进货运输、商品储存、加工配送、门店物流以及为各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信息系统等。流通业的物流的应用对我国流通领域节省了许多环节费用,提升了服务水平与企业形象。现在流通业中存在两种物流模式:即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和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选择合理的物流运作模式对流通业来说至关重要。近几年来,中国零售业最惹人注目,随着外资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佳世客等入住中国,给中国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国内的华联、大福源,国美等零售企业也跨区域连锁经营。本文以零售业的

9、物流活动为研究对象,零售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的实际转移过程和为此而必须发生的商品滞留,还包括为使商品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用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而必须发生的商品加工、包装和信息传输等活动。一般而言,运和存是零售物流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两项核心内容,会发生大量的辅助性活动,如商品包装、商品保管、商品的装卸和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送等。在撰写论文期间,参考了一些硕士博士论文,其中在中华物流网搜集最新的零售企业经营理念和销售业绩。借鉴参考论文的最新思路、内容,然后整合添加修改,形成自己的思想。因而,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零售企业物流模式对其竞争优势的影

10、响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在丰富零售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同时对零售企业的实际运作提供借鉴意义。通过文献参考,调查总结,相关数据搜集对比和案例分析,研究出在目前条件下零售企业主要采用的物流模式,并对影响物流模式选择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调查与结果显示:第一,在目前的零售物流中,供应商主导的物流模式占居主导地位,而其中又以M12(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最为普遍;第二,被调查的大部分零售企业使用了两种以上的物流模式,其中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是辅助的;第三,即使采用相同的物流模式,各个企业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总结论文,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研究对未来我国零售企业的扩大与进驻国外市场,拓展业务水平,避免

11、外资企业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具有有效的参考利用价值。本课题的已有发现还是为零售企业的实践和我们今后全面研究零售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奠定了基础。1.2流通业物流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调整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流通企业“走出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安全通畅、舒适便捷的消费服务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消费升级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就业,

12、改善民生,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1.3 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管理的作用很有必要的。 在物流管理出现之前,企业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物流管理业务部门,只是被当作制造活动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集成物流的概念,把企业的输入与输出物流管理以及部分市场和制造功能集成在一起。供应链管理是90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并随之出现了集成供应链概念,通过和其他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

13、找商业机会。 1.3.1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根据我国国家物流标准术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3.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一般来说,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是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供应链管理包

14、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1)从管理目标上来看,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是指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在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过程中,从对终点用户到原始供应商之间关键商业流程进行集成,从而为客户和其他所有流程参与者增值。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为顾客服务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供应链工作的性质突出了处理和协调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而物流工作的性质则重点表现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生产技能的物流工作者

15、,运用物流设施、物流机械等劳动手段,作用于物流对象的生产活动。(2) 从管理手段上来看,物流管理供应链是基于因特网的供应链交互的信息管理,这是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运作方式。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工具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网上传输轻松实现。而物流,即物质资料的空间位移,具体的运输、储存、装卸、配送等活动是不可能直接通过网上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虽然,现代物流是离不开物流管理信息的,也要使用因特网技术。但是因特网显然不构成物流管理的必需手段。也就是说,物流在非因特网技术条件下,也一样能够运行。382我国流通业物流发展研究2.1存在问题研究综合来看,中国流通业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6、 (一)高层重视不够,缺乏明确产业定位 长期以来,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创造思想的指导下,“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导向政策盛行。各级政府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同时,由于理论的缺陷引致高层对流通业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对流通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先导产业论”(刘国光等)、“基础产业论”(黄国雄)和“战略产业论”(刘子峰、冉静飞和文启湘)的观点,但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直到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这说明国家对流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依然不到位,流通亟需高层重视,并从国家战略角度明确定位流通。 当然,

17、目前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于流通的范畴界定存在模糊的认识。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着八个困惑: 困惑一:流通的泛在化。如今,我们讨论流通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第三产业中讨论商贸服务业中的流通。而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都存在着流通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涉及的流通问题更为关注。退一步而言,即使我们讨论商贸服务业的流通问题,往往是由于上游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问题,引发了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问题。 困惑二:流通的对象无形化。在传统的教科书中,讨论产品与服务时,往往把它们进行了严格的物理分割。而作为流通的对象,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在信息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服务,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与

18、影响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中对产品与服务的界定,而且无形化的比例越来越大。 困惑三:流通的产业一体化。流通的产业一体化不仅仅指内贸与外贸的一体化,而且,涉及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商务部自组建以来,一直试图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统一起来,但是,时至今日,内贸与外贸的一体化问题,仍然是横亘在流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难题。 困惑四:流通的混合化。我们面对的流通既有传统的层面,比如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有与时俱进的、高科技高度融合的高端化的层面。所以,我们讨论流通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冲突与纠结。 困惑五:流通的层次化。现在的流通企业有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集团,而更

19、多的是遍布城乡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小企业,这些众多的微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大型集团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布中也存在着层次不同的问题,核心商业区、城乡结合部、社区服务区与农村生活服务的层次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在一个层面。再者,我国流通产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长期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不在一个层面。这些都对政府决策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困惑六:流通的碎片化。如今,我国的消费主体日益呈现以80后乃至90后为主的特征,消费客体也出现个性化与定制化的趋势,消费过程的多样化导致了碎片化的状况更加明显。比如,网购市场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碎片化群体的不断扩大,迫使流通企

20、业必须转型升级,提高反应速度。 困惑七:流通业出现虚拟与实体的融合化。一方面,虚拟的电子商务企业存在着向实体延伸的动力,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实体企业也存在着向虚拟电子商务空间的拓展,以保持自己的市场不被更多地蚕食。 困惑八:流通的双重“人格化”。我国的流通企业既承担着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即政府所要求的生活必需品的准公共服务,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市场化服务的职能。这样的双重“人格化”导致流通企业既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公共支出的补贴,又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 (二)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在流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重视度不够和缺乏明确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上

21、一直存在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的资金支持相对农业和工业明显不足。二是在外贸与内贸政策中,存在着重外贸、轻内贸的政策;同时,内外贸体制中存在的实质性隔离,导致内外贸长期无法一体化。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方盛行,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无法实现“大市场、大流通”的内部统一大市场。四是在基础资源使用中,流通企业用水、用电价格相对于工业企业偏高,增加了流通企业的运营成本。五是在对国内流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对外资企业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优惠待遇”,使得国内流通企业雪上加霜。即使2008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两税合一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依然“内

22、外有别”,对引进外资提供相应扶持和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对内资的激励则相对较弱。无论是产业政策上的产业歧视,还是“内外有别”政策歧视,这都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起着很强的抑制作用。 政策歧视以及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流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内外贸市场分割、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以及条块市场分割。内外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FOB条款的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同时,外贸企业因缺乏内部市场通路,无法支付高额的“通道费”,结果无法进入国内庞大的市场。其结果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像是被斩掉手足的生产巨人,一方面受制于掌握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另一方面受制于掌握流通渠道的外国企业

23、,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较低的附加值。特别是,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对内失去庞大市场的流通能力,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一旦受到外来的冲击只能眼睁睁等死。与此同时,尽管内部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但在区域保护和条块利益的驱动下,内部流通市场区域和条块分割依然严重,成为内部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制约因素,不利于内部市场资源和产品优化配置,国内统一大市场很难形成,进而引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陷入了产品积压的困境。 (三)流通企业散小、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散小、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力不强可以通过在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

24、来体现。2010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千亿元规模。沃尔玛的销售额在2009年高达4082.14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4210亿美元;而家乐福2010年销售额也高达1010亿欧元。而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模总体达到16641.2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高达60%。可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散小、微弱的状态;流通主体之间关联度低,现代化、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流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流通组织结构松散、流通效率较低,

25、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严重。 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我国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有待明晰,尤其是那些靠通道费作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企业,需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外资企业。有的外资企业过分地依赖通道费、进场费和服务费等,忽略了对流通模式的创新,盲目扩张,结果导致破产倒闭。2.1.1我国流通业规模竞争力评价,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根据2004年全国人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大中小型企业的标准界定,截至到2013年,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我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的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式且流通方落后、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1)结构竞争力评价市场集中度低。

26、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流通产业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的指标。2013年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为8.81%,而美国的市场集中度达到45%左右,日本为50%,欧洲市场中位居前十名的零售企业拥有零售市场90%以上的份额。实际上,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偏低。2001年为3.2%,2004年为3.8%,2005年为4.9%,2007年为7.6%,2012年为10.4%,根据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表可知,CR820为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结构是分散竞争型的,市场集中度偏低。从2001年到2013年,我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年平均增长达到12.5%

27、,而市场集中度一直在10%以下。可见,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不协调的。(2)效益竞争力评价我国整体流通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不高:2013年,我国零售企业单位面积营业额平均为2.1万元/平方米,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50%;人均营业额平均约为67万元/人,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40%。利润率低,以零售企业为例,中国销售额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分别为12.8%及11.95%,而外资企业平均是20.56%;净利润率这一指标国内企业普遍在2%以下,而沃尔玛在2013年度为3.5%。2013年全国连锁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0.92%,其中连锁超市的利润率更是

28、低到了0.64%。而我国最大的500家百货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也只有1.47%。流通资金不足,资金周转率方面,我国零售企业为4.24次/年,而外国零售企业为6.25次/年;流动比率的平均值,我国零售企业为0.93,外国零售企业为1.01。这些数字说明我国零售企业流通资金不足,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低,商业风险大。2.1.2外资进入后加大了内资,使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压力(1)快速扩张且冲击我国的民族流通企业在进入时序上,外资商业一般先行进入中心城市,然后以此为根据地扩展势力范围,逐步向中小城市、集镇和农村延伸,在进入梯度上,经济发达的城市一般首当其冲,然后沿着发展水平的梯度,占领其他市场。近年来,受二

29、三线城市商业地产租金利好以及当地的潜在消费需求,国际零售巨头大举进军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并且,外资批发商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国内批发企业形成压力。国有批发企业历史包袱重,资产负债率高,经营方式落后,与外商竞争处于劣势,且近几年新兴的非国有批发企业大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差。(2)分散我国流通渠道资源的控制权外商在进入我国市场初期通常以占领市场为主要目的,在经营策略上主要是低价进入的方法,挤压我国商业企业,并通过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抢占现有企业的市场空间。当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以规模化批量进货和以现代化的集中配送降低成本获取利益。垄断性跨国集团通过超低价大额订单机制和巨额采

30、购,在控制了国内产品的流通渠道之后,利用其垄断优势,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倒逼中国的制造业,使其服务于外资构建的全球供应链,将其纳入外资的产业控制体系,最终牟取高额垄断利润。由于缺乏完善的流通渠道,我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对外经济中被逐步边缘化,已经沦为无品牌、无核心技术、无销售渠道的车间孤岛。(3)挤压我国的自主品牌品牌意味着利润,品牌遭重创,实际意味着利润的流失。发达国家GDP的60%来自知名品牌产业,中国不足20%。外资大型流通企业在我国的市场势力日益强大,加速了我国制造商的内部转型和分化,使我国的自主品牌每况愈下。随着外资零售企业快速扩张,中国知名品牌继续被外资商业收编、掌控,或通过收购控股,

31、或买断经营,或采取贴牌加工,逐渐形成了品牌由外资主导的格局。即使国内很有竞争力的品牌商品要进入跨国公司网络渠道,也要被大幅度压价,有些品牌甚至被迫改名换姓。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被控制,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分工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大部分制造商逐渐转变为依靠零售商的外包订单生存。(4)减少我国的就业机会流通业既是传统的就业渠道,也是最具潜质的主要就业领域。尤其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业,造就了数千万人的就业机会。而外资进入流通业并快速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挤出效应。一般来讲,店铺规模越大,其单位商品销售额需要的从业人员越少。如表2所示,在2005-2007年间,内资

32、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每年的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较为同步,就业增长率基本超过营业面积增长。而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增长则低于就业增长,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强。但是,由于外资的市场占有能力强,抑制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直接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外资企业的比例越高,挤出的就业就越多。由于外资零售大店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迫使内资商业企业减员,即造成间接挤出效应。由表2可以看到,2006年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增长率为13%,大于2005年的增长率12.72%,但是2006年就业增长率却比2005年低2%。这说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抑制

33、了内资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5)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外资企业拥有的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作用,但也存在凭借其流通业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可能,任其发展,未来制造业将成为零售业的附属。另外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其自身优势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可能垄断国内一些相关产业。同时,随着外资企业品牌在中国认知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它们将大量占用我国国内企业贷款,利用我国有限的金融资源发展外资流通业,并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另外,外资流通企业现金流的大进大出,容易造成金融资本市场的波动

34、,使政府失去调控经济的主动权,导致和加剧金融危机的产生2.1.3 流通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现代流通业尚处于起步时期,尚不具备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和渗透力,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来看,我国流通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目前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尚不足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流通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比较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内外贸分割、行业垄断等现象严重,流通立法滞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二是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目前,我国流通主体的90%以上为单体经营

35、的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比重仅为1%,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大型流通企业仅有200多家。2009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额为5229.8亿元,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而同期美国沃尔玛公司销售额为3863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相当于我国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4%。我国最大的流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2009年的销售额仅相当于沃尔玛公司当年销售额的6.3%。三是业态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业态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功能雷同,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连锁业营业额占整个消费总额比例约为6%,发达国家一般为15-20%。我国相

36、当一部分连锁企业仍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国际大型连锁规模相差悬殊。四是流通业装备落后,现代化管理技术应用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2.1.4 我国流通业市场秩序有待完善流通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保护当地流通企业的区域政策,规范流通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相应政策法规还很不成熟。我国流通产业的政策导向力还较弱、体系性欠缺,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2.1.5商业设施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矛盾并存以零售业为例,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而我国的

37、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足1平方米,中小城市和农村比例更低,县以下的人均面积不足0.1平方米。区域市场发展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零售企业数占全国的61.8%,从业人数占59.1%,而中、西部地区零售企业数分别占22.6%和15.6%,从业人数为26.5%和14.4%。在中西部地区商业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城市还在大型商业设施重复建设问题,地方性商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3 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分析自营物流是指企业自身经营物流业务,组建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完成物流配送业务。如海尔集团成立自己的物流公司,实现本公司和社会双重服务。对于有自营物流能力的企业或公司来说,企业物流系统自营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

38、一体化物流系统运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即通过内部信息系统与Internet,使企业内部产供销物流协同及其与上下游企业的物流协同,以较快的速度解决物流活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配送业务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从方便和便于管理的目的出发,许多商业企业采取以自建为主的物流系统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常温仓储和冷冻品及生鲜产品仓储方面,这一现象更加普遍。现代化物流实现必须依靠配送中心来实现商品的集中储存和配送,以实现在企业内形成一个稳定运行、完全受控的物流系统,满足超市对于商品多品种、多批次、低数量的及时配送的要求。既有利于保证和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平,又便于企业对超

39、市物流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也使得一些中小型的商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来与之抗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通业的行业壁垒。3.1自营物流模式分析经销商或连锁超市等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通过筹建物流配送系统以自己为主组织快速消费品物流活动,如图3.1制造商经销商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经销网点二级配送中心二级配送中心连锁门店连锁门店连锁门店消费者制造商经销商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经销网点二级配送中心二级配送中心连锁门店连锁门店连锁门店消费者图3.1 以经销商或连锁超市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企业可以得到最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能完全

40、服务于本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利于协调总部和连锁分店间或经销点的关系,满足超市对于快速消费品多品种、多批次、低数量的及时配送的要求,更好地发挥企业统一管理和分散经营的特色,有利于保证和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但投资规模较大,风险高,需要企业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规模支持。近年来,针对制造商加大对零售终端的开发和服务,一些经销商开始做出积极反应,有的转“分销”以“配送”为主,利用本地优势条件逐步掌控社区店、便民店这些分散型小户终端网点,和制造商争夺这一领域的制动权;有的经销商也尝试将批发与零售容为一体,自办超市或连锁店创建自己的通路终端平台。如广州百龙商贸发展有限公司

41、就是由在全国各地的47家调味品行业的大型经销商以入股的形式构成一个以经销商为主的公司,达到在渠道网络中形成一个紧密的经销商联盟体,以集体的力量抗击那些“超级终端”。目前,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多数采用自营为主物流模式。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以大零售商为主导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是沃尔玛。目前,沃尔玛公司独立投资建立的配送中心有200多家,专为本公司连锁店按时按需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家乐福、麦德龙、西尔斯、大荣、伊藤洋华堂等国际大零售商,都建立有本企业体系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我国也有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建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配送中心,如上海华联超市的配送中心,其建筑面积20000m2,库存能力90万

42、箱,日吞吐能力19万箱,可同时停靠80辆货运卡车,服务半径250Km,是目前国内连锁企业较先进的配送中心之一。对于大型连锁企业来说,应不断创新物流模式,在自营物流基础上,借助第三方物流,建立网络化的配送中心,实现实网与虚网配送相结合,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3.2 以制造商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快速消费品制造商为有效控制终端网络,培育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自建物流配送中心、专卖与连锁店,并以自己为主组织物流活动,如图2所示。 制造商配送中心专卖店、超市消费者图3.2 以制造商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快速消费品制造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较高,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

43、要,但企业为建立物流配送体系的投资规模大。当物流配送规模较小时,物流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这种模式特别适合规模较大、物流重要性程度高、物流能力较强的企业。4外包物流模式分析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由于物流业务量相对较少,资金的欠缺,不适于自己建设如配送中心等一些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因此,这些企业通常会采用与社会性专业物流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方式,将业务外包,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来完成仓储和配送任务,以完全实现或近似实现本企业零库存的目的。日本大约有30的连锁超市将其配送业务外包给社会化的专业配送企业,我国的流通业中在物流配送方面第三方物流的比例还比较低,行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4

44、.1 以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把主要物流配送业务承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他大型连锁企业或制造商,有效利用社会化专业物流,完成仓储和配送任务,如图3所示。物流外包是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化物流企业作为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的主要承包商,其拥有高效协调的物流网络体系、较完善的专业化物流运作程序,可实现专业化物流配送,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可见,该模式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集中核心业务,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加速资本周转,规避风险,实现物流配送环节的高效、专业化,节约经营成本,但还存在物流成本不确定性大、提供物流个性化难度大、物流外包信用风险大等障碍。

45、委托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大型连锁超市制造商完成物流配送活动图 4.1 以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中小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以及物流能力较低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专业化物流公司,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为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提供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物流服务。许多大型连锁企业由于建有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为提高物流规模和效益,也积极进行社会化运营,向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提供物流配送。一般大型的制造商都建有自己的物流中心,可以对连锁企业进行门店配送,甚至可以做到为最终用户门到门的配送,如海尔电器等家电大型生产企业基本上都直接参与了面向消费者的市场活动。再如宝洁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46、了较为完善的分销体系,将分销渠道直接介入到连锁企业的物流活动中,并根据商品属性、运输距离、运输能力以及季节等条件安排有关物流活动。快速消费品经销企业采用物流外包,应根据企业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单位价值、单品配送量、配送频率、产品标准化程度的商品为切入点,由部分外包到渐进式外包,逐步全面外包。5 我国零售业物流模式选择5.1 零售业物流模式调查分析2003年以来,在中国零售业有两个现象惹人注目。首先,随着中国大陆零售市场的不断开放,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世界一流零售商登陆中国大陆,中国的零售企业正感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其次,国内的华联、家世界、国美、苏宁等零售企业,纷纷以连锁的形式跨区

47、域经营,抢占全国市场。这两种现象共同促成了中国零售业激烈竞争的局面,也促使学者们越来越关注零售业的竞争问题。其中,一些学者提到零售企业的物流问题,将其看作是零售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还缺乏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下面以零售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案例分析,着重回答下面两个问题:第一,目前在中国的零售企业都使用什么样的物流模式?第二,影响零售企业选择物流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1.1 零售企业的物流及其模式分类零售是将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以供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商业活动;以零售活动为主要业务的商业企业就是零售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成购、销、运、存四大环节。其中的运和存,就是零售企业所涉及的基本的物流活动。不过,从广义上讲,零售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的实际转移过程和为此而必须发生的商品滞留,还包括为使商品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用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而必须发生的商品加工、包装和信息传输等活动。一般而言,运和存是零售物流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两项核心内容,会发生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