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3874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周海燕 来源:红网 添加日期:10年05月18日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十五”期间,各地政府均致力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和全球化使城市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广泛,为应对新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挑战和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共识。客观地测度城市竞争力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明确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可为科学地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明方向。湖南省城市化进程较慢,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

2、显,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本专题研究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构建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评价型,对全省地级市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若干增强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国内外城市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目前,竞争力已被引入区域和城市领域研究中,城市竞争力(urban competitive power)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其本质是城市为发展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其战略目标是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创造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栖居地。 20世纪

3、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力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受到国外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者的日益关注,同时也受到各级政策决策者的日益关注。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Iain Begg,Martin Boddy,Paul Cheshire,Jensen,Butler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研究;D 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波特(M E

4、Porter)从产业角度研究竞争,认为生产因素、市场需求、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机遇、政府是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并构建了“钻石模型”。美国有专门从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机构;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城市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白皮书”;OECD针对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新经济”、“新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作了相关的报告。2000年5月,世界银行和世界议会在华盛顿举办了“城市竞争力全球会议”。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IMD)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逐渐得到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

5、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4个方面展开。总体上来讲,国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主要有三套评价体系:一是借鉴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的“钻石体系”和“价值链”理论;二是在城市综合评价或者说是在城市竞争资本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其他影响城市竞争的其他因素来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三是结合城市发展新的背景,关注竞争环境(或者竞争过程)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国内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郝寿义(1998)等对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含义及测度进行了研究;宁越敏(2001)结合波特和I

6、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廖远涛(2003)等从目标层、表现层(社会就业、经济实力、环境)、影响层(创新与学习能力)以及随机层(政府角色和机遇)这三个层次探讨城市竞争力。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不少学者纷纷对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展开了研究,构建不同的评价模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最多的是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竞争力,以期为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如,吴利华、郑垂勇(2003)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主要城市市区竞争力

7、进行了评价;谢守红(2003)从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对外开放、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作了评价;陆新根,徐斌从城市整体实力、经济发展、资源状况、社会科技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并对国内部分城市进行了评价;王阿妮、葛幼松(2005)从江苏省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出发,选取了发展水平、发展效益、发展潜力、发展外向度、发展调控度5个方面,建立了江苏省地级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地级城市竞争力作为评价;倪鹏飞等根据城市价值收益状况是城市竞争力的表现的假定,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选取表现城市竞争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即综合长期增长率、综合市场占

8、有率、综合人均收入水平、综合地均GDP,综合构成显示性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构造了“弓弦箭”模型;等等。 综观国内外研究,国际竞争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转到城市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仇保兴,2002)。 二、湖南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课题组采用多指标组合方法和多指标合成法进行研究,即在对城市复合系统进行多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测度城市竞争力。多指标组合法虽然借助不同的指标来揭示复合系统不同侧面的差异,但是

9、不把多个指标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指标。多指标合成法则要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合成模型把整个指标体系反映的差异综合成一个指标,综合后的指标用以反映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及影响因素。 关于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课题组认为应该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可能最少原则。(1)针对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指标的选取应该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内涵,不仅要着眼于目前湖南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更要着眼于今后城市发展的动态和后劲。(2)系统性原则。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如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所建

10、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城市发展的各个侧面,既突出重点,又不以偏概全。(3)可比性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用于湖南省不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以便找出不同城市之间竞争力差别及其原因,纵向比较要能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进程。(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据易于收集和计算,避免主观臆断的误差,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能让有关部门掌握,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5)可能的最少原则。要避免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要突出指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保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可能的最少数目。遵循上述原则,在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建立了由5个因素共32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11、(表1)。表1 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Z城市竞争力Y1地区经济实力X1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4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5工业总产值(市辖区,万元);X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7城市经济所占比重(%);X8城乡居民年未储蓄余额(万元);Y2区域经济外向力X9外商投资企业数(个);X10外商投资企业产值(万元);X11当年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X12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X13进出口总额(万美元);Y3基础设施保障力X1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万人);X15人均家庭生活用水

12、量(立方米/人);X16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X17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X18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X19人均城市环境设施投资总额(元/人);Y4社会公共服务力X2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2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人);X22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元/人);X2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万元);X24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X25社会保障补助(万元);Y5生态环境承载力X26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X27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X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3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31生活污水处理率(%);X

13、3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三、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 1城市竞争力分值的测算步骤与计算公式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加法合成原理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单项竞争力分值的定量测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1)建立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矩阵:原始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 (2)原始数据标准化,得标准化数据矩阵。 (3)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各单项竞争力在进行因子分析时,由于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均比较高,故直接采用第一主成分计算得分。综合竞争力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考虑了主成分的权重,依

14、据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确定主成分数及主成分权重。 单项竞争力得分计量模型: 综合竞争力得分计量模型 (4)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加法合成原理计算出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单项竞争力分值(表2)表2 湖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单项竞争力分值 2城市竞争力评价 (1)单项竞争力评价 地区经济实力。从表2可以看出,湖南13个区域中心城市就地区经济实力而言,得分居前的依次为长沙、株洲、岳阳、湘潭、常德、郴州、衡阳,其中长沙为全省经济中心,其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其它城市。株洲、湘潭、岳阳为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衡阳为湘南地区主要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常德和郴州近年来发展较快,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15、就城市经济所占比重,长沙、株洲、湘潭、常德均在40%以上,郴州达到了26%。得分靠后的依次是娄底、永州、益阳、邵阳、张家界、怀化,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实力较弱。综合分析地区经济实力分值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分值,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主要支撑。 区域经济外向力。区域经济外向力主要表征了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反映了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及参与广泛范围内资源配置的能力。得分较前的依次是长沙、株洲、湘潭、郴州、衡阳、岳阳,这些城市均位于湖南“一点一线”地区,其中,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的“一点”,作为全省的增长极,外商投资

16、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和当年使用外资均居前列,经济外向度较高;郴州和岳阳作为湖南南北两个开放窗口,其中岳阳又是长沙沿岸开放城市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两个窗口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衡阳作为湘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及京广线重要节点,充分利用交通优势,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外向力得分较后的是永州、益阳、邵阳、怀化、娄底、张家界,主要是由于区位条件和投资, 环境较差,对外开放度较低。 基础设施保障力。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交通设施在促进人流、物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设施对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及吸引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保障

17、力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力得分居前5位的是长沙、岳阳、湘潭、株洲、怀化,这些城市均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对外交通的带动下,市域范围内的交通设施也比较发达,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均居全省前列,就生活方面设施来看,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在全省各城市中均比较高。随着湘西大开发的全面推进,作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怀化市,近年来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其每万人拥有汽电车数为9.99辆,居第1位。 社会公共服务力。社会公共服务力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态势及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及潜力,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公共服务力得

18、分居前的是长沙、株洲、湘潭、郴州、岳阳、衡阳。长沙作为全省的科教、文化、商业中心,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6%,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03元,是居第2位的株洲(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200元)的2倍,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及社会保障补助也均居首位。 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仅跟人口密度有关,生态建设及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物处理方式往往影响意义更大。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分居前的是湘潭、长沙、株洲、郴州、岳阳、怀化、常德。反映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绿地面积,湘潭已经达到59%,居第1位

19、,长沙和株洲也不少,分别为29%、33%。此外,就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物处理来看,长沙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株洲和湘潭也达到70%以上。就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这几个城市均达到80%以上。就生活污水处理率,这几个城市均比较高,而得分靠后的一些城市如娄底、怀化、永州、郴州等均为0。 (2)综合竞争力评价 从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值来看,湖南省13个地级市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表3)。 类:竞争力最强的全省中心城市,即长沙市。省会长沙是全省经济、文化、交通、科教和信息中心,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科技人才汇集,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类:

20、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株洲和湘潭。株洲、湘潭和长沙组成湖南的“金三角”,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全省的创新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先导区。长株潭在“十五”期间就已成为国家重要引导形成的城镇密集区之一,并被世界银行纳入CDS战略。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纵深推进,株洲和湘潭可以获得诸多新的发展机会,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收益,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 类:竞争力居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岳阳、郴州、常德、衡阳、娄底、怀化。综合评价分值在-0.40.5之间,竞争力水平居全省中游。岳阳作为湖南的“北大门”,同时又位于长江中游经济区,是湘北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全省的对外贸易口岸。衡阳为湘南地区经济中心

21、和重要交通枢纽,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加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合作,实行全方位开放,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省的地位不断上升。常德、娄底地理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全省居中游水平,其中常德自1996年以来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娄底作为全省钢铁工业基地和湘中重要的中心城市,洛湛铁路开通后同湘黔铁路交汇于此从而成为新兴的铁路枢纽。怀化作为湘西地区的中心城市,是重要铁路枢纽和湘西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商业贸易发达,随着湘西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该市的竞争力亦不断提高。 类:竞争力较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永州、

22、邵阳、益阳、张家界,综合评价值小于-0.4。永州和张家界地理位置较偏,原有经济、文化基础较薄弱,接受全省主要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弱。邵阳市主要受交通瓶颈制约,经济发展较慢。益阳,环洞庭湖城市群主要城市之一,石长铁路和长益高速公路开通以后,尽管与长株潭区域的经济社会联系愈来愈密切,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所以竞争力仍然较弱。表3 湖南城市竞争力分类 四、同省外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1湖南城市整体同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 分别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的7个省域城市和湖南省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尽管湖南城市经过大力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然而就整体来看,城市竞争力

23、仍较弱,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对外开放度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甚明显。就城市设施来看,湖南城市设施水平较为落后(表4)。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交通的发展,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区位条件仍是一个影响城市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湖南作为我国内陆省份之一,又属“中部塌陷”地区,湖南的城市发展当然离不开这个背景。区位对湖南城市竞争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4 全国部分地区城市发展设施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2省会长沙同全国其他地区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的竞争力比较 本课题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选

24、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长沙进行比较。就主要的竞争力指标来看(表5),长沙均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的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沈阳市等。以人均GDP为例,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沈阳市的人均GDP分别为长沙的2.96倍、3.00倍、11.16倍、1.47倍。在中部地区范围内,长沙同武汉相比较,差距较大,以人均GDP为例,长沙的为18588元,而武汉的达到了24885元,是长沙的1.34倍,同南昌相比,长沙略高于南昌。综合来看,长沙的城市竞争力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主要是长沙是内陆省会城市,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条件均不理想,经济实力较弱,区域经济外

25、向度较低。表5 全国部分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竞争力指标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五、增强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1. 从成本竞争向能力竞争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实力 湖南的土地比较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日渐弱化,资金、技术瓶颈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湖南省城市的竞争方式急需从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向高质量的品牌竞争转化,在经营城市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以低土地成本、廉价劳动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竞争阶段应告一段落,新的竞争方式应以完善的城市功能、规范的企业制度、成熟的产业集群以及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作

26、为竞争元素。要加大产业集聚力度,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流程,将大企业的“实力”和小企业的“灵活”有机结合,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将非正式交流和非政府机构融入产业发展,将外来产业根植于城市固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扩大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资金的增值效应,使外来投资真正有益于城市福利的增加和实力的提升。通过降低成本,激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节能降耗,逐步将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 2. 推动产、学、研、金合作,构建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条件瞬息变化,城市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具备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评估显示,湖

27、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还相对较低,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点内容。在城市创新体系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金融机构是创新的执行主体,湖南城市必须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衔接、沟通,整合和配置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使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力求生产出的知识和人才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真正形成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一是大力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型企业建立研发组织,鼓励转制的应用开发型研究

28、机构成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公共技术提供者。二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发展民营和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研发或科技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三是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四是继续加大科技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五是在城市中营造尊重知识,运用智慧以及鼓励个性、激励创新的氛围,增加教育、科技的投资,强化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的政策措施。 3. 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开放水平 城市经济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和扩散,城市竞争力也集中反映为集聚和扩散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打破城市形形色色的封闭性,特

29、别是要打破各种行政性的行业垄断,构建开放型经济。要主动加快城市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开放市场,加强合作与交流。要充分把握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煤电和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鼓励外资、市外优势企业及各城市民营企业参与重点国企的改组改造,尽快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千方百计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实施“南向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资本向湖南转移。组织多层次、宽领域的项目推介会,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户湖南

30、城市。 4. 促进城市的竞争从对抗型向协作型转换,推动城市合作共进,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格局 城市要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占据独特的、不易取代的地位,除了在竞争中提升实力,还要善于与其他城市合作,只有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分工,才能避免产业雷同的恶性竞争,获得“共赢”。城市分工合作的基点是产业,根据全省城市的评估状况,未来“一点一线”地区应该加大对湘西地区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而湘西地区城市应该大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给“一点一线”地区提供支持。同时湖南省城市必须进一步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设,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加强同泛珠三角城市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学习,形成

31、功能各异、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城市格局。近期要突出与珠三角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 5. 进一步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龙头地位,同时把岳阳和衡阳作为重点发展城市 随着全省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村工业化为轴心、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淡出,而以城市化为轴心、以大中城市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渐增强,全省产业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交通大通道集聚,区域布局逐渐呈现出点状、圈状和带状集聚的态势,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依托中心城市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乃是势所必然。各级区域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形成特色,提升区

32、域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加强全省各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当前仍要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龙头地位,其次是要重点发展岳阳和衡阳。长株潭是湖南的“金三角”,要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竞争力,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岳阳具有优越的经济区位,北有武汉城市群,南有长株潭城市群,西有重庆,作为湖南“北大门”,同时又位于长江中游经济区,竞争力较强,应该重点引导发展。湖南第二大城市衡阳,是湘中南最大中心城市和主要铁路枢纽,京珠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优越,要充分发挥靠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6注重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生

33、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载体,离开了生态环境也就无所谓城市发展,因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当代城市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城市的未来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路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城市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坚持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市化道路,建设生态化、园林化城市,使城市成为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成为理想的人类栖居地,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