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3903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之配送概论.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研讨报告第五组研究生:郭承玮8932505陈鸿文8932516杨家铭9032506黄建安903252127目录第一章物流之配送概論11.1 配送常識11.1.1 配送的概念11.1.2 配送的一般流程及要素31.2 配送合理化41.2.1 不合理配送的表現形式41.2.2配送合理化5第二章 配送中心92.1 配送中心概念92.2 配送中心的類別112.3 協同配送12第三章 流通加工143.1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若干形式143.2 流通加工合理化15第四章 第四方物流174.1物流的定義174.2 香港物流業發展分析174.2.1 物流業發展的市場策略184.2.2 香港物流發展的優劣勢18

2、4.3 第四方物流20第五章 個案分析-台糖高雄物流園區225.1 高雄港的國際競爭優勢225.2 台糖高雄物流園區的興起22第六章 结论28第一章 物流之配送概论本周的专题研讨主题是探讨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的重要性,在探讨运筹与第四方物流之前,需先对物流有着充份的认知与了解,因此,本章先对物流作些概括的介绍。首先谈到物流的配送概念。1.1 配送常识1.1.1 配送的概念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

3、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透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 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

4、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 第一种,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四点:(1) 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解释,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2) 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置。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幸福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一项调查表明“经营战略和接近顾客至关重要”,证明这种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3) 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表述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区别,其区别以“现代”两字概

5、括,即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4) 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第二种。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五点: (A) 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B) 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 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

6、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C) 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需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许多人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范围,将配送外延从中转扩大到非中转,仅以送为标志来划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D) 配送是“配”和

7、“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这就会大大增加动力的消耗,使送货并不优于取货。所以,追求整个配送的优势,分拣、配货等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E) 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订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不能从本企业利益出发而应从用户利益出发,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

8、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做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F) 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对于配送者讲,必须以“要求”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这个问题近些年国外的研究著作也常提到。1.1.2 配送的一般流程及要素(一) 配送功能要素 (1) 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

9、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 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

10、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3) 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 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 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

11、于,透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已往送货的重要区别之处。 (5) 配送运输。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 与干线运输的另一个区别是,配送运输的路线选择问题是一般干线运输所没有的,干线运输的干线是唯一的运输线,而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复杂。因此,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6) 送达服务。配好的货物运送到客户端,还不算

12、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 (7) 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透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即配送加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二) 配送的一般流程配送的一般流程比较规范,但并不是所有的配送者按下述流程进行。 不同产品的配送可能有独特之处,如燃料

13、油配送就不存在配货、分放、配装等程序;水泥及木材配送又多出了一些流通加工的过程,而流通加工又可能在不同环节出现。1.2 配送合理化1.2.1 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对于配送的决策优劣,不能简单处之,也很难有一个决对的标准。例如,企业效益是配送的重要衡量标志,但是,在决策时常常考虑各个因素,有时要做赔本买卖。所以,配送的决策是全面、综合决策。在决策时要避免由于不合理配送出现所造成的损失,但有时某些不合理现象是伴生的,要追求大的合理,就可能派生小的不合理,所以,这里只单独论述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但要防止绝对化。(1) 资源筹措的不合理。 配送是利用较大批量筹措资源。透过筹措资源的规模效益来降低资源

14、筹措成本,使配送资源筹措成本低于用户自己筹措资源成本,从而取得优势。如果不是集中多个用户需要进行批量筹措资源,而仅仅是为某一、两户代购代筹,对用户来讲,就不仅不能降低资源筹措费,相反却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筹代办费,因而是不合理的。资源筹措不合理还有其它表现形式,如配送量计划不准,资源筹措过多或过少,在资源筹措时不考虑建立与资源供应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等。(2) 库存决策不合理。 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用户分散库存总量,从而大大节约社会财富,同时降低用户实际平均分摊库存负担。因此,配送企业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低总量的库存,否则就会出现单是库存转移,而未解决库存降低的不合理

15、。配送企业库存决策不合理还表现在储存量不足,不能保证随机需求,失去了应有的市场。(3) 价格不合理。 总的来讲,配送的价格应低于不实行配送时,用户自己进货时产品购买价格加上自己提货、运输、进货之成本总和,这样才会使用户有利可图。有时候,由于配送有较高服务水平,价格稍高;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不能是普遍的原则。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用户自己进货价格,损伤了用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表现。价格制定过低,使配送企业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下运行,会损伤销售者,也是不合理的。(4) 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一般的配送总是增加了环节,但是这个环节的增加,可降低用户平均库存水平,以此不但抵消了增加环节的支出,而

16、且还能取得剩余效益。但是如果用户使用批量大,可以直接透过社会物流系统均衡批量进货,较之透过配送中转送货则可能更节约费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直接进货而透过配送,就属于不合理范畴。(5) 送货中不合理运输。 配送与用户自提比较,尤其对于多个小用户来讲,可以集中配装一车送几家,这比一家一户自提,可大大节省运力和运费。如果不能利用这一优势,仍然是一户一送,而车辆达不到满载(实时配送过多过频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则就属于不合理。此外,不合理运输若干表现形式,在配送中都可能出现,会使配送变得不合理。(6) 经营观念的不合理。 在配送实施中,有许多是经营观念不合理,使配送优势无从发挥,相反却损坏了配送的形

17、象。这是在开展配送时尤其需要注意克服的不合理现象。例如,配送企业利用配送手段,向用户转稼资金、库存困难,在库存过大时,强迫用户接货,以缓解自己库存压力,在资金紧张时,长期占用用户资金,在资源紧张时。将用户委托资源挪做它用获利等。1.2.2配送合理化(一)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一般认识,以下若干标志是应当纳入的:(1) 库存标志。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库存总量。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

18、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量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某个用户上升而总量下降,也属于一种不合理。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上述比较应当是在一定经营量前提下。在用户生产有发展之后,库存总量的上升则反映了经营的发展,必须扣除这一因素,才能对总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确判断。 库存周转。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

19、 (2) 资金标志。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标志如下:资金总量。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资金周转。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资金投向的改变。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奖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3) 成本和效益。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

20、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对于配送企业而言(投人确定了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

21、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的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具体配送环节;使判断更为精细。 (4) 供应保证标志。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实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缺货次数。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来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实时配送的能力

22、及速度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5) 社会运力节约标志。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而其它问题有赖于配

23、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判断起来比较复杂。可以简化判断如下: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6) 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劳用户;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于订货、接货、搞供应的人应减少才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一个高水平了。 (7) 物流合理化标志。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是否有效衔接

24、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是配送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标志。(二) 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国内外推行配送合理化,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办法,简介如下: (1) 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透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2) 推行加工配送。透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人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

25、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3) 推行共同配送。透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合理化。 (4) 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做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5) 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

26、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6) 推行实时配送。 实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实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实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实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第二章 配送中心本章接续前一章的物流的配送概念,进而介绍配送中心成立的概念与理论基础,除了解配送中心的概念与优点之外,并将依配送中心类别之不同分别

27、予以介绍。2.1 配送中心概念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洁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透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

28、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 (一) 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四点: (1) 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2) 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

29、置。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幸福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一项调查表明“经营战略和接近顾客至关重要”,证明了这种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3) 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表述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区别,其区别以“现代”两字概括,即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4) 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二) 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

30、送交用户。 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五点: (1) 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2) 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 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 (3) 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所

31、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需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许多人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范围,将配送外延从中转扩大到非中转,仅以“送为标志来划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 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这就会大大增加动力的消耗,使送货并不优于取货。所以,追求整个配送的优势,分拣、配货等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5) 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定

32、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不能从本企业利益出发而应从用户利益出发,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做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6) 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对于配送者讲,必须以“要求”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这个问题

33、近些年国外的研究著作也常提到。 2.2 配送中心的类别对配送中心的适当划分,是深化及细化认识配送中心的必然,从理论上和配送中心的作用上,可以有许多理想的分类,这里仅就已在实际运转中的配送中心类别概述如下: (1) 专业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采用这一形式。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如国外物资管理杂志介绍的“蒙克斯帕配送中心”。 (2) 柔性配送中心。在某

34、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3) 供应配送中心。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联营商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例如,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厂送货的零件配送中心,使零件加工厂对装配厂的供应合理化;我国上海地区六家造船厂的配送钢板中心,也属于供应型配送中心。(4) 销售配送中心。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在国外,这

35、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很多;另一种是流通企业做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 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 (5) 城市配送中心。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物流手册仲介绍的“仙台批发商共同配送中心”便是属于这种类型。我国已建的“北京

36、食品配送中心”也属于这种类型。 (6) 区域配送中心。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一般而言,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外物资管理杂志曾介绍的过的“阪神配送中心: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于这种类型。(7) 储存型配送中心。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一般来讲,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

37、场下,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 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都采用集中库存形式,库存量较大,多为储存型。 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美国赫马克配送中心拥有一个有163,000个货位的储存区,可见存储能力之大。 (8) 流通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

38、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前面介绍的阪神配送中心,中心内只有暂存,大量储存则依靠一个大型补给仓库。(9) 加工配送中心。许多材料都指出配送中心的加工职能,但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实例,目前见到不多。如大陆上海市和其它城市已开展的配煤配送,配送点中进行了配煤加工,上海六家船厂联建的船板处理配送中心,原物资部北京剪板厂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中心。2.3 协同配送协同配送,按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本部协同运输系统导入推进纲要的定义,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送配”。协同配送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

39、,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也就是把货物都装入在同一条路线运行的车上,用同一台卡车为更多的顾客运货。 协同配送的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主要是货主(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和运送业者透过协同配送,解决运输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一) 集装方式和种类集装有若干种典型的方式,在各类典型方式的交叉领域还有许多非此非彼的集装方式,因而集装的种类方式很多,但是,一般不做特殊解释所称之集装,主要是指集装箱和托盘。各种典型的集装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变形方式如下:(1) 托盘。最典型的是平托盘,其变形体有柱式托盘;架式托盘(集装架)、笼式托盘(集装笼)、箱式

40、托盘、折迭式托盘、轮式托盘(台车式托盘)、薄板托盘(滑板)等。 (2) 集装箱。最典型的是普通集装箱,其变形体有:笼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台架式集装箱、平台集装箱、折迭式集装箱等,许多类集装箱和相应的托盘在形态上区别并不大,但规模相差较大。 (3) 集装容器。典型集装容器是集装袋,其变形体有集装网络、集装罐、集装筒等。(4) 集装货捆。集装网络也是货捆的一种变形体。(二) 托盘及其它集装方式概述托盘是为了使物品能有效地装卸、运输、保管,将其按一定数量组合放置于一定形状的台面上。这种台面有供叉车从下部叉入并将台板托起的叉入口。以这种结构为基本结构的严板台板和各种在这种基本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形

41、式的集装器具都可统称为托盘。托盘是一种重要的集装器具,是在物流领域中适应装卸机械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装器具,托盘的发展可以说是与叉车同步。叉车与托盘的共同使用,形成的有效装卸系统大大地促进了装卸活动的发展,使装卸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使长期以来,在运输过程中的装卸瓶颈得以解决或改善。所以,托盘的出现也有效地促进了全物流过程水平的提高。托盘最初是在装卸领域出现并发展的,在应用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厂托盘做为储存设施,做为一个运输单位的重要作用,使托盘成了物流系统化的重要装备机具,对现代物流的形成,对物流系统的建立起了不小的作用。托盘的出现也促进了集装箱和其它集装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现在,托盘已是和集装

42、箱一样重要的集装方式,形成了集装系统的两大支柱。托盘尤其以简单、方便在集装领域中颇受青睐。第三章 流通加工随着物流配送技术的进步,与全球国际化的趋势已锐不可当,经由多个国家各司部份生产过程以完成一件产品的情况已履见不鲜,因此,流通加工也因而是项相当重要且值得探讨的课题,本章之目的即在了解流通加工之若干形式。3.1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若干形式流通加工是在物通领域中对生产的辅助性加工,从某种意义来讲它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延续,实际是生产本身或生产工艺在物通领域的延续。这个延续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即一方面可能有效地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但是,也必须估计到另一个可能性,即对整个过程的负效应。各种不合理的

43、流通加工都会产生抵消效益的负效应。几种不合理流通加工形式如下:(一) 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流通加工地点设置即布局状况是使整个流通加工是否能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为衔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与多品种末端配送的物流优势。如果将流通加工地设置在生产地区,其不合理之处在于:第一,多样化需求要求的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由产地向需求地的长距离运输会出现不合理;第二,在生产地增加了一个加工环节,同时增加了近距离运输、装卸、储存等一系列物流活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由原生产单位完成这种加工而无需设置专门的流通加工环节。 一般而言,为方便物

44、流的流通加工环节应设在产出地,设置在进入社会物流之前,如果将其设置在物流之后,即设置在消费地,则不但不能解决物流问题,又在流通中增加了一个中转环节,因而也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产地或需求地设置流通加工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有流通加工在小地域范围的正确选址问题,如果处理不善,仍然会出现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交通不便,流通加工与生产企业或用户之间距离较远,流通加工点的投资过高(如受选址的地价影响),加工点周围社会、环境条件不良等。 (二) 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对象、流通加工工艺、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确定实际上是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本来应

45、由生产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流通加工完成,本来应由流通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生产过程去完成,都会成造不合理性。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所以,一般而言,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轻易解决者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尤其不宜与生产过程争夺技术要求较高、效益较高的最终生产环节,更不宜利用一个时期市场的压迫力使生产者变成初级加工或前期加工,而流通企业完成装配或最终形成产品的加工。如果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就会出现与生产夺利的恶果。 (三) 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有的流通加工过于简单,或对生产及消费者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时流通加工的盲目性,同样

46、未能解决品种、规格、质量、包装等问题,相反却实际增加了环节,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重要形式。(四) 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流通加工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重要优势之一是有较大的产出投入比,因而有效起着补充完善的作用。如果流通加工成本过高则不能实现以较低投入实现更高使用价值的目的。除了一些必须的、从政策要求即使亏损也应进行的加工外,都应看成是不合理的。 3.2 流通加工合理化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是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做到最优的选择。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需要

47、做出正确抉择。目前,国内在进行这方面合理化的考虑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 加工和配送结合。这是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之一环,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货作业这就无需单独设置一个加工的中间环节,使流通加工有别于独立的生产,而使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是当前对流通加工做合理选择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产品的流通中已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2) 加工和配套结合。在对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各个生产

48、单位,但是,完全配套有时无法全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进行适当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的桥梁与纽带的能力。 (3) 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前文已提到过流通加工能有效衔接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促进两种运输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线运输转干线运输或干线运输转支线运输这本来就必须停顿的环节,不进行一般的支转干或干转支,而是按干线或支线运输合理的要求进行适当加工,从而大大提高运输及运输转载水平。 (4) 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透过加工有效促进销售,使商流合理化,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虑方向之一。加工和配送的结合,透过加工,提高了配送水平,强化了销售,是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例证。此外,透过简单地改变包装加工,形成方便的购买量,透过组装加工解除用户使用前进行组装、调试的难处,都是有效促进商流的例子。(5) 加工和节约相结合。节约能源、节约设备、节约人力、节约耗费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设置流通加工,考虑其合理化的较普遍形式。对于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是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