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建筑市场产业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建筑市场产业组织.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建筑市场产业组织第一节 概述本章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建筑企业的市场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行业为对象,研究产业组织的形态等。产业组织的形态指行业内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结合的市场结构,及其相应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本章只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家对企业市场行为,特别是建筑业市场行为所做的分析。所谓市场结构,指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联系特征和形式,反映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在交易中的地位和关系。市场结构可以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和市场进出壁垒来说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指标。市
2、场集中度有卖方和买方集中度,一般常用卖方集中度。表6 -1 是第二章表2 -5和表2 -6 中,中央各部、委直属建筑施工单位在全国建筑业中所占的份额。从表中的各比例数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从施工单位个数来看,集中度还是不小的,即4 %的企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占了全国的20 %。产品差别容易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 产品或服务在本身性能、品质、包装方面的不同之处。例如同是住宅,不同的设计院有不同的设计,在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大不相同。同样,同一份图纸,不同的建筑公司的施工质量、工期和耗费的资源也大不相同。(2) 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例如,有的建筑公司
3、可以向建设项目业主提供各种保证书,不向业主要求预付款,而有的公司则不能。有的设计院允许业主分期支付设计费,而另一些则不允许等。(3) 给买主造成的“印象”的不同之处。例如,有的建筑公司通过广告、建成工程的形象给建设项目业主造成了技术优良、管理科学、资金雄厚、守信用等良好印象,业主就愿意选择这样的公司为他们建造工程。产品差别对市场结构其他方面以及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有重要影响。产品差别既是垄断因素,又是一种竞争能力。只要销售量与产品差别有关,则产品差别的非价格竞争就可能比价格竞争更为重要。市场进出壁垒主要指市场进人壁垒。市场进人壁垒指市场内现有企业对准备和刚刚进人这个产业的新企业,即潜在竞争对手拥
4、有的优势。换句话说,准备和刚刚进人某产业的新企业在同现有企业竞争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利于己的障碍。进人壁垒程度的高低对市场竞争态势有明显而直接的影响。一般地说,进人壁垒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低。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规模、必要资本、产品差别、绝对费用和资源占有以及法律法规五个因素。市场行为指企业为获得利益而采取的垄断或竞争行动,主要有卖方的价格和非价格策略以及买方的采购方针和行为。各种类型的企业兼并、接收和组成集团也是企业重要的市场行为。市场效果指企业通过市场获得资源和利益的分配结果以及在竞争中为自己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结果。例如,从短期和长期来看是否取得了利润,在各种市场结构中建筑企
5、业是否有效地使用了由其支配的资源,有效程度如何等。经济学家一般根据利润率高低和分布、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管理价格和价格弹性、企业内部效率等衡量市场效果。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三者的关系是:市场结构决定了后两者;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市场结构;市场效果由前两者决定,可以衡量市场关系和资源配置的优劣;市场效果的现状影响将来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对于建筑业的市场结构,我们研究建筑市场中企业个数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而在建筑市场行为和效果中研究各种各样的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建筑企业的行为方式,例如定价方针、与其竞争对手兼并或串通的意愿等等。第二节 市场结构经济学家一般将市场结构分为完
6、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以下逐一介绍这四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点。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的市场仅仅是很久以前经济学家为研究的方便而建立的一种理想模型。这种模型必须满足第一章第七节中介绍的那些难以实现的条件。研究这种纯理论性模型是为了研究其他较为接近现实的模型奠定基础,也为比较其他市场结构提供了一个基准。有了这个基准,有些问题才能看透,就可以用这个基准衡量市场上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本章研究的方便,下面将完全竞争的行业应当具备的主要特征重述如下。(1) 有极其多的买主和卖主,买主和卖主之间不必固定买卖关系。建设项目业主这次请北京的某建筑公司施工,下次就可以请天津的建筑公司施
7、工;而建筑设计院更无须只向任何一家固定的顾客提供自己的咨询和设计服务。(2) 每个买主和卖主同他们全体进行的交易量比起来都很小,他们中间任何一个的行为变化都根本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因此买主和卖主都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3) 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不管是谁生产的,都完全一样,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如果哪个企业胆敢将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提高到市场价格以上,惟一的后果就是失掉他的所有买主,买主完全可以到其他卖主那里买进价格便宜的完全一样的东西。但是,实践中企业都拼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如何如何不同。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使出浑身解数向业主或顾客指出和说明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微妙差别。这种销
8、售策略就是在利用产品差别。建筑业的产品,所有的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不是均质的。(4) 不存在不确定性或行业秘密,假定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不管是买主还是卖主,都拥有关于该市场的完全信息,他们都知道价格、成本、技术和竞争的形势。因此,希望进入建筑市场的企业和希望招标的业主都能获得作出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不了解这些情况,企业就不能根据业主、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价格。但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和价格敏感资料,他们不会将自己的业主名单、供应来源或详细的成本资料无偿提供给别人使用。因此可以说,完全信息的假设根本就不成立。(5) 该行业不存在进出障碍。例如,任何产品都不受专利保护。由于建
9、筑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机构成低,建立一个企业用不着很多资金,不存在资金上的障碍。施工设备也不必购买,市场上有许多施工机具租赁企业,用的时候临时租用就行。劳动力更是多得很。建筑材料现在也不缺,完全可以赊账。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建筑业,也存在着若干看不见的障碍。个人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建设项目信任是关键。无论是政府工程,还是民间工程,业主都要列出一个名单,根据过去长期的个人关系和共同工作过的经验写出靠得住的设计单位、咨询单位和承包商的名字。新进来的企业往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同已有的建筑企业竞争。上述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显然,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虽然脱离实际太远
10、,然而是研究其他类型市场结构的起点。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当中,除了农产品市场之外,建筑市场,特别是建筑劳动力市场、一般住宅的设计和施工市场也比较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二、完全垄断市场严格说来,“垄断”指某具体行业只有一家企业经营。但是,当某些企业占了他们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市场的25 %以上时,有些人就可能说这种企业是“垄断”。所以,“完全垄断”这一术语就应当指占了100%市场的企业。假定完全垄断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根本就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而且是大量根本没有任何市场操纵力的买主所需要的。完全垄断的企业是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决定者,不是接受者。这个独一无二的垄断企业尽管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
11、提供者,他也没有控制该产品或服务市场价格的能力。对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该企业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限制产量,提高价格,要么增加产量,降低价格。垄断企业不能靠强迫大家消费其不愿意也没能力购买的提价后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利润。与完全竞争的市场一样,现实中也极少存在完全垄断的市场。英国目前给垄断所下的定义是:市场份额等于或超过25 % ,或者虽然从全国来说很小,但在本地市场却占25 份额的公司。接近完全垄断的行业是第一章第七节介绍的自然垄断行业,例如,电力、自来水、电报、电话和煤气等公用事业。由于建筑业不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已经决定将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变成民营企业,任凭他们在市场上竞争,建筑技术
12、很容易传播,少数专利无法长期保持,建筑业生产要素容易取得,所以,从全国整个建筑业长期而言,建筑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垄断。但是,若在某个局部地区,短期内形成垄断还是有可能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程这种产品和生产这种产品的过程和方法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的产品不同,以及建筑企业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成本很高的缘故。三、寡头垄断市场在寡头垄断的行业,少数几个企业的产量占整个行业产量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两个企业的产量占大部分或全部时,称为双占垄断或双头垄断。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发达国家为企业提供规模经济的行业里很普遍。利用博弈论分析寡头垄断行业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与完全垄断的情况相似,在某个局部地区
13、,短期内形成寡头垄断也是有可能的。建筑业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建筑业产品的很大一部分不能移动其空间位置,造成了建筑业迁移成本很高,所以很容易在局部地区造成寡头垄断。我国建筑业现在有9 万多个建筑施工企业,数目之大,实在惊人。但是,这个行业十分分散,分成各种不同的专业、工种,并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地区。这样,在具体的地区,往往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可以控制具体的专业或工种市场。在英国,1991年有207400 家私人承包商,其中有14943家以东米兰地区为根据地。在这14943家私人承包商当中,只有6家雇佣的人数超过600人。从英国全国来看,雇佣人数超过600人的建筑公司承担了全国全部工程的25%。若将这个
14、比例用到东米兰地区,则仅仅6家公司就承揽了该地区1/4的建筑工程。四、垄断竞争市场当某个具体行业市场买主和卖主可以轻易进入和退出,因而有很多企业经营,但是他们向买主提供的产品彼此略有不同时,该市场就容易形成垄断竞争。这一点与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同。这种不同或者体现在产品或服务本身上,或者通过蛊惑人心的广告铭刻在买主脑海中,或者是因为彼此竞争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地区。所有这些意味着,与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不同,一个企业是有可能提高自己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而不失掉买主的。企业采取此种行动的后果显然取决于产品的特点,以及供应者相对于买主的地理位置,建筑业这类市场结构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虽然所有的建筑企业都可以提
15、供同样的施工服务,但是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某建筑公司即使比其他地区的建筑公司要价高一些,该地区的建设项目业主也愿意把自己的工程交给该公司。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面简要介绍了四种基本的市场结构。实际上的大多数行业,其市场结构很少有完全能够符合其中任何一种的,建筑业也不例外。但是,建筑业市场结构兼具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两种特点。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水电工程某局、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中国某冶金建设公司等,这些大企业很有名,但是他们并不能操纵建设市场。特别是从1988年我国建筑业结构改革以来,中小建筑企业在建筑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完全竞争市场的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或受到破坏,就可以称这种市场为不完全竞
16、争市场。如此说来,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都可以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但一些人在说不完全竞争市场时,是指垄断竞争市场。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企业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提高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六、了解建筑市场的其他角度市场实际上是解决人们争议的一种方法。交易要达成,双方一定要商定价格,但卖方希望价格高,而买方希望低。市场配置资源、产品和服务,但一部分人分多了,另一部分人就分少了。冲突是社会的一种固有属性,应当把市场放到决定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力量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西方主流经济学做出若干假设,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的市场。在某些市场上,企业的行为的确类似于上面
17、介绍过的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实中所谓的市场不过是经济主体都能接受或者施加的若干套规则而已,因此他们就从这些规则的角度考察市场。森岛在工业社会经济学一书中从买卖双方之间交易方式的角度将市场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交易方式是竞争交易。许多买主和卖主相会于市场或交易所内,任何单个买主或卖主都不能控制市场,价格是按照有关机制确定的规则由买卖双方商定的。例如,股票和股份是在股票交易所的严格监督下卖出的。第二种交易方式是招投标。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产品卖给出价最高者,而工程交给报价最低者。建筑业经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第三种交易方式称为套售套购交易。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买主与卖主谈
18、判。例如,买卖住房就是这种交易。买卖双方之间的谈判可以进行几个月,是长是短全看双方的个人品质和谈判能力。卖主可能急于将房子脱手,而买主可能想买但钱不够。如果没有类似的房子,最后的价格也许只能通过谈判才能确定。森岛还把市场分为固定价格市场和弹性价格市场。他注意到一般的供求均衡分析以价格为自变量。价格信号表明如果商品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价格就能表现出不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值。但是这种常规方法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即价格实际上是因变量,随着市场的压力的变化而连续上升和下降,在某些市场上情况的确如此。例如,在股票和外汇市场上,股票和外汇的价格就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在一个交易日内,每一分钟都在变。另一方面,
19、制造业企业往往愿意尽可能地保持他们产品价格的稳定。但同时在市场不能充分吸纳其产品时改变其产量。只有在迫不得已时,企业才降低价格。因为降低价格往往会使现有的客户感到不安。企业宁愿增加产量或让某些客户等待些时间,也不愿意现在提价,然后过几天又回过头来降价。产品往往是在厂家定价的固定价格市场上卖出去的,零售商当然也可以在自己愿意的时候改变价格。森岛这种划分市场类型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建筑业里来。虽然骨料由于是无差别的产品而由众多的公司供应到市场上来,且可以在许多现场上使用,但是基本建筑原材料有一套竞争交易制度。买主抢着买,卖主争着卖。前面已经提过,招投标过程是一种拍卖,而谈判或套售套购交易是房地产市场的
20、特色。在需要某种具体预制配件时也可能需要谈判。建筑业固定价格和弹性价格两种市场都有,劳动力市场往往在性质上是弹性价格市场,因为工资变动很频繁,反映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条件,而预制配件市场往往是固定价格的。第三节建筑业市场行为本节介绍经济学预测企业市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后果的几种方式。在分析建筑企业市场行为时所做的最基本假设,就是企业所有者都希望本企业的利润越大越好,即希望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最大的利润,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行动。建筑企业都希望取得最大利润的假设并不总是很正确,这里有一个激励机制问题。利润最大化,要明确由谁为谁取得最大收益。这里,暂且假设企业的实际管理者追求来的利润
21、将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至于实际管理者不为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或干脆为他们个人追求好处的情况,将在本书的后面讨论。经济学家提出来解释企业行为的思想千差万别,有些思想可以表达成非常完美的数学公式。而另外一些思想则把企业的组织看做是企业活动的约束,或者认为企业必须采取策略智胜竞争对手。一、利润最大化和价格确定在这里我们分别用TC(q)、TR(q)和(q)表示企业的总成本、总收益和利润。假设它们是产量q的连续函数,于是有q=TRq-TC(q)企业利润达到最大的条件为d(q)dq=0即 dTR(q)dq-dTC(q)dq=0或 MR-MC=0,MR=MC这就是说,利润最大化和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基本原则就
22、是企业应当让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这里得到的结论与第五章第五节相同,但此处使用的方法称为盈亏平衡分析法。见图6-1。以下讨论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确定企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三种情况,即企业在完全竞争、完全垄断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和价格确定。二、完全竞争市场(一)短期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的市场还假定市场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是对称分布的,企业自由进出市场的成本为零。一方面,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大量的买主,他们的有效需求总和非常大,单个建筑企业的供应量相对这个总需求量而言很小。可以认为,单个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有限供应量,买主几乎都能以同样的价格买走。另一方面,由于许许多多建筑企业作为卖主
23、,也在这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经营,他们中间的每一个都影响不了市场价格,只能接受由整个市场上所有买主和卖主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该均衡价格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的建筑产品的价格仍然由政府制定的“定额”控制。这也是建筑企业不能决定价格的重要原因。图6-2中,企业需求曲线d代表整体建筑市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每个建筑企业面对的都是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d。d反映了由整个行业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作用而决定的均衡价格。另外,假定这个时候整个建筑市场的均衡交易量是Q*。从第五章第四节知道,当价格不变时,建筑企业边际收益就等于市场价格,即MR=p*。所以在图6-3中,
24、边际收益曲线材尺与建筑企业需求曲线d重合。图6-3中还画出了某单个建筑企业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上面刚刚提到,如果企业打算获得最大利润,其产量必须恰好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从图6-3中可以看到,该企业若想获得最大利润,它应向市场提供的产量是q*,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而当大于q*时,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卖价p*高于短期平均成本C。从图6-3中还可以看到,当该企业的产量等于q*时,其总收益TR=p*q*,即矩形Aq*0p*的面积。总成本等于此时的短期平均成本乘上q*所得之积,即TC=Cq*,其数值等于矩形Bq*0C的面
25、积。企业取得的最大利润等于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之差,即=TR-TC。在图6-3中,相当于矩形ABCp*的面积。图6-3表示的完全竞争的建筑企业有利可图。于是,其他公司就会受到这种利润的诱惑也进人这一市场。但是,当新进人者逐渐增多时,整个建筑业的供应量也逐渐增加,原来的市场均衡就要被打破,供给曲线就会向右平行移动。当市场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均衡时,均衡价格下降到p*。均衡价格的下降引起了原来那个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d 向下平移到d*。新的均衡表示在图6-4中。在新的均衡条件下,建筑企业确定产量的原则仍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图6-4表明,这时候的产量应当是q*,小于原来的q*。显然,该企业这时候
26、的利润少于原来的利润。这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有新企业加人建筑市场,原有的企业本来可以获得的利润逐渐被不付任何代价而新加人的竞争对手所侵蚀。从长远来看,原来的建筑企业要想保住在建筑市场中的地位,只有在其产量减少至q*时,仍然有利可图才行,只有这个“利”才能够激发企业管理人员鼓起干劲继续经营。这个“利”也就是对前面说过的建筑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的管理才干与精力的报酬。这部分“利润”应当计算在企业平均成本之内。如此说来,当产量为q*时,只有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卖价p*大于短期平均成本C *时,建筑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包含在短期平均成本中,且产品或服务的卖价等于短期平均成本时,企业获得的利润称
27、为正常利润。相对而言,图6-4 相当于矩形ABCp*面积的利润称为超常利润。从上面的叙述可以得出结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超常利润只能在短期获得。如果新的均衡价格如图6-5所示低于原来的建筑企业的短期平均成本,则该企业的总收益TR=p*q*。总成本等于此时的短期平均成本乘上q*所得之积,即TC=C*q*,其数值等于矩形Bq*0C*的面积。显然,TRTC。所以企业出现了亏损。在出现亏损时,企业是否继续留在市场上有两种可能:(1) 若市场价格低于短期平均成本,但高于短期平均变动成本SAVC,该建筑企业应当继续经营,因为这时的收益不但可以弥补短期平均变动成本,而且还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的损失。如果
28、不继续经营,固定成本企业仍然需要支付,一点儿也得不到弥补。(2) 若市场价格低于短期平均变动成本SAVC,该建筑企业应当立即停止经营。如果继续经营,这时的收益不但不能弥补固定成本,而且也不能弥补变动成本。如果停止经营,则可以避免变动成本的损失,将亏损限制在固定成本损失上。如果有些建筑企业因为严重亏损而离开了建筑业,建筑市场上的供应量就要减少,供给曲线就要向左平移。留下来的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就会响应提高了的均衡价格向上平移,最终让这些存活下来的企业赚取到正常利润。(二)利润最大化原则与供给曲线从图6-3、图6-4和图6-5可以看出,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均衡价格的升降,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上下移
29、动,建筑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由边际成本和市场价格决定的最优产量也跟着增减。所以,完全竞争的建筑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实际上是建筑企业自己的供给曲线。因为这条曲线让建筑企业了解到,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下自己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供应量与价格成正比。在明确这一点之后就不难明白,整个建筑业的供给曲线实际上就是所有建筑企业边际成本曲线横坐标之和。(三)长期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建筑企业短期获得的超常利润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被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活动主体所察觉。行业外的人就会组成新企业进人这一市场,进人这个市场无须支付任何成本,为什么不呢?而原来的企业也会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短期
30、内,由于时间短促,来不及扩大。现在时间长了,又有超常利润,企业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扩大再生产。这样,整个建筑业的供给就要增加,进而价格就要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又要使企业亏损。长期亏损必然会逼迫一部分企业退出建筑业,或者缩小经营规模,从而使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如此这般,完全竞争的各种条件使得整个建筑市场最终达到的均衡价格让留在建筑业中的建筑企业既无超常利润,也无亏损。总而言之,建筑企业短期内利润最大化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从长远来看,只有第二种情况才能长期维持。这时候MR=MC=AC=AR(四)建筑市场长期供给曲线从上面的讨论知道,当建筑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时,建筑市场短期供给曲线就是所有建
31、筑企业边际成本曲线横坐标之和。那么,建筑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否也是这样呢?即使建筑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长期不变,也不能靠简单地加总各单个建筑企业的供给而得到整个建筑业的供给曲线。原因是,从长期来看,建筑企业自由进出建筑市场,无法知道对哪些企业的供给进行加总。另外,建筑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会引起上述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更不可能通过对各单个建筑企业供给的简单加总得到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下面分别讨论建筑业成本不变、成本递增和成本递减三种情况下的长期供给曲线。1. 成本不变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行业(不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不会改变行业内各企业生产成本的行业。这样的行业长期供给价格不变,长期供给曲线为一
32、水平线。成本不变行业的存在条件,是该行业内各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行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不会改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2. 成本递增成本递增行业指由于行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了行业内各企业生产成本的行业。这样的行业长期供给价格递增,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3. 成本递减成本递减指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了行业内各企业生产成本的行业。这样的行业长期供给价格递减,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有些行业,规模的扩大不但不引起所用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反而有时候会由于规模扩大而获得较便宜的生产要素。行业的扩大还有可能改进运输系统、降低运输成本等,这都有可能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请读者注意,
33、上述成本不变、成本递增与成本递减行业与生产理论中讨论过的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和规模收益递减的概念不一样,前者是就整个行业而言的,而后者是就单个企业而言的。即使把行业与企业结合起来考虑,规模收益不变并不是说成本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也不一定是因为成本递增;规模收益递增不总是因为成本递减。以规模收益不变与成本不变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为例,即使企业的生产是在规模收益不变下进行,只要行业规模的调整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企业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化,从而造成行业长期供给价格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就不再是水平的。相反,即使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扁平U 形曲线,但是只要行业规模的扩大
34、不会引起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就不会发生变化,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就将是一个常数,长期供给曲线就是水平的。(五)非价格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每个建筑企业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其产量无论多大,都能卖出去,且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无限大,这样一来,价格竞争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提供同样咨询、设计或施工服务的建筑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不得不采取非价格手段同其他建筑企业展开竞争。,非价格竞争手段主要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和寻租。扩大经营规模,能够谋取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就能将本企业的个别生产成本降低到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以下,从而获得高于正常利润的超额
35、利润。寻租就是为了得到超额利润,某些企业疏通政府官员,获取专用执照或资格,以阻止他人与之竞争。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相对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而言,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三种市场模型更接近于现实。也就是说,现实中的建筑市场总是存在某种形式或程度的垄断。其原因就在于建筑业本身的特点和其他一些社会、历史和政治原因。在许多地方,小型的房屋建筑企业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有许多情况,只有一些大公司才能承担某些类型的工程;还有许多可能性使得建筑企业联合起来阻止其他企业或个人进人自己的市场等。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建筑企业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影响力,造成完全或部分垄断。(一)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短期利润最大化在
36、这些情况下,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不再像完全竞争情况下那样呈水平状。另外,虽然市场上存在垄断成分,但是这改变不了需求方的需求规律,即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多。因此,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d 从左向右倾斜。由于建筑企业的平均收益AR 就等于同买主达成的价格,所以平均收益AR 曲线与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d 重合。第五章第四节已经讲过,当建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时,边际收益对尺曲线永远在平均收益AR 曲线下方。图6-6表示了市场有垄断成分存在时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d 、平均收益AR 曲线与边际收益MR曲线。图6-6还表示了该建筑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A
37、C 和边际成本曲线MC。根据前面反复多次提到的厂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时的最优产量为q*。从该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d 可知,这q*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每一个都可以按价格p*卖出。与此相应的平均成本为C。所以该建筑企业的超常利润P等于矩形p*ABC。见到如此丰厚的超常利润,其他行业的企业一定也想进人这一市场,但遗憾的是正是该市场上存在的垄断成分使得他们很难进来。所以上述超常利润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以保持。这一结果与完全竞争的建筑市场不同。由于垄断而获得的超常利润又称为垄断利润。前面说过,垄断企业不能强迫市场上的买方购买他们不愿意或无能力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如果市场上有效需求
38、不足,建筑企业即使能够垄断市场,它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超常利润。从图6-7可以看出,如果建筑企业的需求曲线移动到dl,甚至d2的位置,则该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亏损。当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亏损时,是否应当继续经营,与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一样,取决于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的比较结果。若价格高于平均变动成本,企业应当继续营业,而价格低于平均变动成本,则企业应当马上停止营业。(二)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长期利润最大化完全垄断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长期需求情况,调整其产量,减少亏损,增加盈利。一般情况下,“理性的”垄断企业不会满足于正常利润,因此,它一定会将产量调整到使平均成本低于市场价格,即AC P=AR 。调整
39、产量的原则仍然是MR=MC。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短暂出现的超常利润和亏损都不会持久。如果某些企业在短期内由于产品差别获得超常利润,则其他企业将争相模仿,也进人这一市场,增加了这一市场上的供给。这样一来,市场对各企业产品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其结果是各单独企业的需求曲线就要向下移动。由于进人这一市场的企业数目增加,各自所占市场份额的减少,彼此之间的竞争加剧。这种局面迫使各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加强促销活动,结果平均成本上升,最后使原来和新进人的企业获得的超常利润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在图6-6中,用长期边际成本LMC 和长期平均成本LAC 曲线代替短期边际成本SMC和短期平均成本SAC 曲线,也
40、会得出这一结论。这时候,企业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仍是MR=MC。超常利润消失时,有AR=AC。如果某些企业出现了亏损,则会停业,退出市场。从长期来看,市场就会增加对未退出企业产品的需求,其结果是各单独企业的需求曲线就要向上移动。由于进人这一市场的企业数目减少,彼此之间的竞争减弱,因而平均成本也会下降。最后使留下来的企业的亏损逐渐减少,直至出现正常利润。总之,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仍是MR=MC 。取得正常利润的条件是AR=AC。(三)非价格竞争完全垄断的企业为了维护其垄断地位,获取长期超额利润,有时会放弃眼前利益,暂时降低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以阻止其他企业进人市场,
41、有时还会买断技术专利,阻止替代产品的出现,从而排除潜在的竞争威胁。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少数彼此竞争的企业除了展开价格竞争之外,还展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主要手段有:扩大产品差别程度、拓宽销售网络和加强推销活动等。建筑企业扩大产品差别程度的办法主要有:扩大服务范围、搞好售后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等。现在的一些大建筑企业,不再为顾客提供单纯的设计或施工服务,他们常常提供设计 施工服务、施工管理、管理合同,甚至BOT 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一般小企业是无法提供的。这些企业在工程竣工后常常回访,征求顾客的意见,尽量满足顾客的维修要求。加强推销活动,主要是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进行。按合同要求设计或施工,确保设计
42、和施工质量,完美的工程矗立在大众面前,一定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有助于扩大本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四、寡头垄断市场(一)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大企业供给的产品或服务占市场需求量的大部分,其市场份额很高。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为主,同时又存在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主要特点是:(1) 企业数目有限。本行业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大部分由两个以上的大企业供给,每个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集中度越高,寡头垄断越厉害。(2) 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产品或服务基本同质,差别不大,企业间互相依存和制约程度高的称为纯粹寡头垄断。纯粹寡头垄断存在于冶金、煤炭、化工、颜料和
43、建筑材料等产业,产品或服务有较大差别,企业互相依存和制约程度较低的称为差别寡头垄断,存在于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存在寡头垄断的行业,少数几家垄断企业彼此之间激烈竞争,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3) 进人、退出壁垒较高。行业内的少数大企业在资金、技术、规模、产品信誉、销售渠道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使得新企业难以进入与之抗衡。而且,垄断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沉没资本深,退出产业的壁垒高,使其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其他产业转移的难度高、障碍大。(二)寡头垄断市场行为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复杂,还没有像其他三种基本类型市场结构那样的数学模型,可用来分析他们确定产量和价格的行为。因为寡头垄断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企业
44、的数目不定;可能是纯粹寡头垄断,也可能是差别寡头垄断;可能采取价格竞争,也可能采取非价格竞争;可能独立行动(非合作),亦可能彼此勾结(合作);其他企业进人的潜在威胁程度也不一样等。所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寡头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成本曲线、均衡价格和产量就难以确定。在其他类型的市场结构中,企业在决定产量时基本上可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根据已知和既定的需求曲线、成本曲线,按照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就能确定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但是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少数几家大企业势均力敌,一家企业的决策对其竞争对手的影响很大,在它们决策时,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这种反应的程度一般在纯粹寡头
45、垄断的行业里比有差别寡头垄断的行业里更为强烈。例如其中一家降价,其他竞争对手很快就会作出反应,使其由于削价得到的好处很快化为乌有。各企业在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其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时,必须首先要推测竞争对手的产量。在这两种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当其他企业对一家企业的决策作出反应后,这家企业还要再作决策,而这第二次决策同样会影响别的企业,这些别的企业对第二次决策的反应同样要在第三次决策中给予考虑,如此等等。企业的这种决策过程可抽象为对策论或称博弈论模型,利用博弈论来研究企业的决策问题。(三)博弈论博弈论是分析寡头垄断企业市场行为的有力工具。博弈论,是研究机智而又“理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在其行为相互影
46、响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博弈论中,活动主体的选择是受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的,这种选择反过来又影响其他主体的选择。博弈论试图建立起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决策模型,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反过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现实,进而指导实践。博弈由如下几个方面构成:(1) 存在若干参与人(局中人)。参与人(也称局中人)指博弈中为了取得最大效用而选择策略和行动的决策主体(个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自然界);(2) 每一参与人都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策略(行动方案),所有策略的全体称为策略集合或策略空间;(3) 当所有参与人都选定自己的策略或行动之后,这些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就称为一个局势。所
47、有局势的全体称为局势空间。博弈结果取决于局势,每个参与人对每一种结果都有其偏好;(4) 一旦局势确定,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用支付函数(或赢得函数)衡量博弈给每一个参与人带来的后果;(5) 信息指参与人对于博弈的了解,特别是他所掌握的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即知道别人的偏好,也知道别人了解自己的偏好等;(6) 所有参与人都能接受的局势称为均衡局势,或博弈的解。均衡局势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上述诸概念中,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博弈规则决定均衡局势。由此可见,博弈论是研究行动相互影响的参与人的选择策略,以实现最大效用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
48、学。一般微观经济学中个人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和个人收人的条件下,求其效用的最大。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个人自己的选择,而与他人的选择无关。所有其他人的行为都用一个参数价格来概括。经济活动主体在作出决策时所面临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活生生的“理性人”,而只是一个无思想的抽象之物,他既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选择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选择的影响。而在博弈论中,情况则大不相同。经济活动的个人效用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别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可以说,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存在相互外部效果条件下的个人选择问题。博弈论已广泛地应用在当代经济学中。大约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博弈论逐渐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这种情况反映了经济学发展的几个趋势。(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转向个体,放弃了一些没有微观基础的假定。如消费函数及其投资函数、销售最大化等,一切从个人效用函数及其约束条件开始。解约束条件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进而导出行为及均衡结果。而这正是博弈论研究的范式: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策略空间,然后看当每个人都选择最优策略以追求个人支付函数最大值时将出现什么结果。(2) 经济学越来越注重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