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约会历史】明、清(前期)两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江南部分地区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明清时期的专制集权不断加强,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镇压人民、钳制思想、遏制近代化的成长因素,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面对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世界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落伍了。痛定思痛,我们不禁感慨,改革开放的实行是多么英明的决定!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知行向导】灯塔导航,为了不在史海中迷失航向,来看看远处灯塔的信号吧:朱元璋出生草根,当过和
2、尚、做过乞丐,最后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建立了明王朝。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建议同学们关注以下问题: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为什么会被灭亡呢?2.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是怎样建立的明朝?3.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4.什么是“靖难之役”?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明成祖即位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 尝试以下办法,可以让你在史海中更轻松地畅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课余时间,请你参加以下趣味学史活动:1查阅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以及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一系列活动,了解明朝取代元朝的有关情况。小组交流一下,更好地了解朱元
3、璋这个历史人物。2复习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比与明朝科举制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明朝八股取士对人们的思想控制。3对比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特务机构,谈一下你对明朝特务机构的认识。5欣赏电影乞丐皇帝朱元璋、大脚马皇后等影视剧,进一步加深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了解。【问史答疑】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了特
4、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为了选拔只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考试内容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命题,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明朝的科举制度与隋唐时期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1内容:明朝八股取士仅限于四书五经,而隋朝主要考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2.观点:明朝不能发挥个人见解,隋唐应考者可以。 3.文体:八股取士仅限于死板的八股文,隋唐的科举制文体不限。 4、影响: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是消极影响;隋唐科举考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
5、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积极的影响。 【温故体验】品味基础航行中你能把握正确的航向吗?慧眼识珠:根据题干描述,选出正确选项。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元朝政治腐败 农民起义 外族入侵 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 B. C. D.2、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3. 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丞相制度创立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在()A.秦朝
6、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4.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5、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设三省六部 设三司 设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设厂卫特务机构A. B. C. D.A废除宰相制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6.“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控制 B诛杀异己者 C强化君主专制 D监控臣民举动7. “
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8.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的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9.2003年明太祖的陵墓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六部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大兴文字狱 设立军机处A B
8、 C D10.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尝试提升你是一名优秀的舵手吗?11、思维冲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图一:科举考生看榜图 图二(1)以上两幅图反映什么朝代的什么事情?(2)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科举制度的认识。(3)透过本图,你有何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4)请你写出一些与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等。12.如图,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
9、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书省辖地辖地中书省辖地辖地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思想措施是什么?(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特别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
10、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史茶座】明代的科举考试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叫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
11、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阅读小贴士: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是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这些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清代科举考试逐渐僵化,
12、被称为八股文,后于20世纪初废除。【探究发现】1382年,朱元璋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探究问题:请结合教材有关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谈谈你对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的理解。思路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13、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笔随心舞】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行向导】灯塔导航,为了不在史海中迷失航向,来看看远处灯塔的信号吧:明初,对外交往活动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建议同学们关注以下问题: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船队的规模怎样?产生了什么影响?2.什么是倭寇?他有哪些危害?带领沿海地区人民抗倭的民族英雄是谁?主要经过是怎样的?3.攫取在澳门的
14、居住权的是哪国殖民者?发生在什么时候?尝试以下办法,可以让你在史海中更轻松地畅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课余时间,请你参加以下趣味学史活动:1.搜集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船队情况、以及对中外交往产生的影响。2.参考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郑和的远洋航行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3.对比郑和的远洋航行与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方航海家的航海经历,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盛况。4.在网上搜集澳门回归的相关内容,了解葡萄牙是怎样一步步占领澳门的。【问史答疑】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
15、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一点,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远洋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16、,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三十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四是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温故体验】品味基础航行中你能把握正确的航向吗?慧眼识珠:根据题干描述,选出正确选项。1“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勇往直前”,在这首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壮行的奔赴索马里中,借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激励将士们勇往直前。那么,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2.明朝能够实
17、现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3.一位史学家说,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内在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城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4.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5.广东省著名平倭纪功的石刻“海永无波”位于江门
18、市南湾海波公园内。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平倭英雄是()A郑和 B努尔哈赤 C岳飞 D戚继光6 7“岳家军”和“戚家军”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B军队斗争都符合当时广大人民利益 C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D都是南宋时著名的抗金军队 8.下列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 鉴真 张骞 郑和 戚继光 A B CD9明朝中叶以后,倭寇活动十分猖獗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奸商勾结 B.军备废弛,海防空虚C.军队腐败,里通外和 D.武器落后,经济危机10. 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越来越彰显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与右图史实不
19、相符的是(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世纪 尝试提升你是一名优秀的舵手吗?思维冲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阅读下列材料:11、阅读材料: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1)材料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说出起止时间。(2)材料本身反映出了一种什么精神?有何意义?12沿着以丝绸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
20、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1、(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丝绸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3)据材料三,郑和与海外各国交流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这些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品史茶座】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富强国家。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出使时所率领的船队,拥有大海船60多艘,载有各种技术人员、水手、士兵、医生和翻译共27000多人,当时称这种大海船为宝船。最大的宝船长达44丈,仅水手就需要二、三百人。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沿海向南航行,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刺加
22、、锡兰、古里等国,于1407年完成首次出使任务。到1433年,郑和先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船队出使西洋,每次都携带大批的金银宝货、丝织品、瓷器和铜铁器。他以明王朝使节的身份来到各国,受到各国国王和臣民的热烈欢迎。郑和向各国国王赠送珍贵礼品,宣读皇帝诏书,表示明王朝愿意和各国通好的诚意,并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平等的贸易交往,以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郑和的远航,不但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促进了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阅读小贴士:以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航行的时间计算,他下西洋也要比欧洲航海家绕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发
23、现美洲大陆,早半个多世纪。因此,在同时代的大航海家中,郑和可以说是伟大的先导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探究发现】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探究问题:请结合教材以及你对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的了解评价一下他的远洋航行。思路点拨: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盛世追及汉唐,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但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
24、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下西洋随之停止。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笔随心舞】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知行向导】灯塔导航,为了不在史海中迷失航向,来看看远处灯塔的信号吧: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前面我们学过的“金”政权有联系。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建议同学们关注以下问题:1.清朝是怎样建立的?国号“金”与前面的两宋时期的“金”政权有着怎样的关联?清朝怎样确立起在全国统治的?2.清朝初期的政治机构是怎样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主专制?3.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专制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尝
25、试以下办法,可以让你在史海中更轻松地畅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课余时间,请你参加以下趣味学史活动:1.观看努尔哈赤、孝庄秘史等电视剧,了解清朝确立在全国统治的经过以及发挥主要作用的人物。2.游览故宫博物院或从网上观看相关资料,对比皇帝办公、起居的场所与军机处,体会皇权的威严。3.对比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小组之间展开讨论,进一步认识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问史答疑】清朝初年,是如何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1、清朝初年,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
26、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2、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温故体验】品味基础航行中你能把握正确的航向吗?慧眼识珠:根据题干描述,选出正确选项。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 )A 魏晋 B秦汉 C 明清 D宋元2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其中迁都北京的皇帝包括()。明成祖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A B C D 3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27、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军机处内景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4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个机构的设立者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5清代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判断该大臣 ( )A在皇帝心目中没有地位,心生抱怨B完全听命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C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办事非常认真仔细6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明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
28、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A.创立八旗制度 B.在中央设置内阁 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8.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A浅议焚书坑儒 B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明清的君主专制 D清王朝的振兴9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10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皇太
29、极改国号和族名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军机处设立清军入关A. B.C.D.尝试提升你是一名优秀的舵手吗?思维冲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材料三 右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材
30、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12. 【古代的专制制度】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
31、政建立了秦朝。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任用?(答两条)(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3)明朝和清朝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品史茶座】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满族上层贵族与议国政的制度,却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即已形成。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与皇
32、权产生了矛盾。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不断增加,较低级别的贵族和大臣的参加议政,降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与地位。顺治康熙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阅读小贴士:雍正乾隆时期,皇帝专政集权体制已经发展到顶峰,作为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它的趋于衰败以至最后披裁撤,乃是必然的。【探究发现】军机处的
33、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军机处票签后呈请皇帝批示。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内阁无从过问。至于“文武官特简”以及西北两路军兵换防也要由军机大臣“进其名单”
34、呈请钦定。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绝对君权。探究问题: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意味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路点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一方面,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如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使
35、君权相权合二为一,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及闭关锁国政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已丧失了通过自我调节推动社会发展的机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正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笔随心舞】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知行向导】灯塔导航,为了不在史海中迷失航向,来看看远处灯塔的信号吧:明清时期,我国的边疆地区不断的遭到来自日本、荷兰、沙俄等国的侵略,广大的爱国军民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为
36、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建议同学们关注以下问题:1.明朝后期侵占我国台湾地区的殖民者是哪个国家?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经过是怎样的?2.收回台湾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统治?有什么意义?3.清朝时期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是哪国殖民者?他们犯下了什么罪行?下令抵抗外敌入侵的皇帝是谁?结果怎样? 尝试以下办法,可以让你在史海中更轻松地畅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课余时间,请你参加以下趣味学史活动:1.观看大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影片,搜集与郑成功有关的史料,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以及收复台湾的经过。2.整理资料,小组之间讨论郑成功收复
37、台湾以及清朝加强对台湾管辖的意义,认识这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重要依据。3.搜集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了解沙俄侵略者在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犯下的罪行,认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我们抗击沙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问史答疑】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影响第一,代表中华民族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因此,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第二,郑成功为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他在台湾设府置县,屯田垦荒,开设学校,向高山族人民传授大陆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温故体验】品味基础航行中你能把握正确的航向
38、吗?慧眼识珠:根据题干描述,选出正确选项。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诗中的“一代英雄”是指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A.林则徐 B.康熙帝C.郑成功D.戚继光2泉州旅游协会与台南市观光协会,于2012年3月28日签署郑成功史迹双向游合作协议书,使两岸旅游交流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郑成功之所以得到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如此敬仰,主要是因为( )A他曾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B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C泉州、台南有许多郑成功史迹D郑成功史迹促进了两岸旅游交流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三国时,台湾称夷洲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
39、管辖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A B C D 4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是() 郑成功包围赤嵌楼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A B C D5.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6.17世纪,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两次雅克萨大战后,双方通过下面哪一文献的签署,基本解决了中俄东端边界的争端问题,给人民带来了安宁()A尼布楚条约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D瑷珲条约7. 清朝下列皇帝在抗击
40、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叛乱和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道光帝8.“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侵略 B民族团结 C社会变革 D和平交往9. 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为(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政府派军进入台湾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清设置台湾府雅克萨大败俄军尼布楚条约签订A. B. C. D.10下列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而作出的努力,不属于清朝时期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C.戚继光抗击倭寇 D.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尝试提升你是一名优秀的
41、舵手吗?思维冲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材料二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请回答:(1)材料一中“贵国”是哪个国家?此人在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此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的?他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试列举元朝的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42、(2)材料二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3)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12阅读下列材料: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何时签订的?(2)上述材料的性质是什么?(3)上述文件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4)上述文件有什么法律意义?【品史茶座】评析雅克萨之战清军的主要得失:一是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互配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面对沙俄军队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不断侵略和蚕食,康熙帝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曾多
43、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沙俄军队停止侵略行径。当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时,才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待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使这场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萨,承认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二是善于把握战机。沙俄侵占雅克萨,正是清廷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暇他顾之时,于是康熙帝暂时放弃使用武力,转而采取外交手段解决。待三藩平定后第2年,康熙帝即将以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的问题提上议程,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出兵雅克萨,对入侵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后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清廷为避免两面作战,及时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以便有精力对付噶尔丹叛乱。三是作战中善于扬长避短。清军根据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城坚炮利、但人数较少的特点,以及清军火器较弱,但人数较多的情况,主动扬长避短,不急于在敌炮火下发动强攻,而是在城周围挖壕,断其外援,作长期围困,使其炮火优势无从发挥,1年后粮弹消耗殆尽,因饿、病和作战而死者占90以上。阅读小贴士: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