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4202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2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组织学1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一、结构特点:1、上皮细胞排列较规则、紧密, 细胞间质极少。2、有极性(polarity),游离面,基底面。 3、有基膜 (basement membrane)。4、无血管,无神经二、分 类:被覆上皮 covering epithelium 腺上皮 glandular epithelium 感觉上皮 sensory epithelium 生殖上皮 germinal epithelium 肌上皮 myoepithelium三、功 能: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物质交换等。四、被覆上皮:名称结构特点功能分布单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扁平如鱼鳞薄,利于物质渗

2、透和交换;保持细胞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或减少器官磨擦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内皮endothelium)、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间皮 mesothelium)、肺泡上皮和肾球囊的外层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切面观立方形,核圆居中有吸收和分泌的作用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单层柱状上皮切面观柱状,核卵圆形位于基底部吸收和分泌胃、肠、子宫、输卵管内表面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高矮不等,核的位置也高低不定,每个细胞的基底部都附着在基膜上,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保护和分泌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扁平,中间几层是多边形,基层是低柱状耐摩擦和阻止异物浸入浅层细胞角化keratinised:表皮; 未

3、角化non- keratinised:口腔、食管和阴道上皮变移上皮上皮层数和细胞形状能随着所在器官的收缩或扩张而发生显著变化泌尿道五、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组成结构游离面细胞衣绒毛状复合糖微绒毛(microvillus)指状突起,电镜下才可辨认小肠上皮纹状缘 striated border肾脏近曲小管上皮刷状缘 brush border 纤毛(cilium)游离面伸出能摆动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晰可见。(呼吸道上皮)。 侧面紧密连接呈带状,胞膜外层嵴融合,封闭顶端间的间隙,阻挡物质出入。中间连接(粘合带)加强细胞连接桥粒(粘合斑)牢固的细胞连接,易受机械性刺激或摩擦的部位多。缝隙连

4、接上皮细胞深部,呈斑状,细胞间隙窄,电阻小,利于信号传递 基底面基膜介于上皮和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随器官不同而厚度不同。在H-E染色中不明显。电镜下,分成透明板(lucida lamina)、基板(basal lamina)和网板(reticular lamina)。功能: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质膜内褶扩大细胞基底面表面积半桥粒六、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腺:以腺上皮细胞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分类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依分泌部的形态分泡状腺 acinar gland管状腺 tubular gland管泡状腺tubuloacinar gland依腺细胞的性质分浆

5、液腺 serous gland粘液腺 mucous gland混合腺 mixed gland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方式分全质分泌 holocrine 依顶质分泌 apocrine 局质分泌 merocrine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称激素,直接释放入血液七、生理性再生:表皮48周脱落, 基层幼稚细胞再生。 胃肠35天更新,未分化细胞再生。病理性再生:周围未受损上皮细胞覆盖,增生、修复 2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定义:由多种细胞和丰富的细胞间质组成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骨和血液。起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胚胎时期填充在内、外胚层之

6、间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及液体状的基质组成,无纤维成分。)结构特点:A:细胞分散,间质多; B:细胞无极性; C: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功 能:连接、支持、防御、营养、修复和储水等。一、疏松结缔组织(也称蜂窝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结构特点: 1)结构疏松,呈蜂窝状; 2)细胞种类和基质多,纤维少,种类全组成结构功能分布细胞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合成和分泌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形成纤维和基质。巨噬细胞Macrophage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浆细胞Plasma cell核圆偏位,车轮状B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肥大细胞Mast

7、cell异染性颗粒(甲苯胺蓝)分泌慢反应物质(即白三烯) 、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常分布于小血管周围脂肪细胞Adipocyte fat cell印戒状合成和存储脂肪,参与机体能量代谢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 cell未分化能分化成各种结缔组织细胞沿毛细血管分布白细胞Leukocyte纤维Fiber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白纤维电镜:胶原原纤维组成,周期性横纹韧性大,抗拉力强,支持作用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黄纤维HE染色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弹性恢复原状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嗜银纤毛细血管、腺上皮和肌纤维等周围,与其它组织交界处

8、基质Matrix无定形凝胶状物质1)组成:蛋白多糖(分子筛)结构性糖蛋白2)组织液:在基质内循环,保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的稳定。二、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结构特点:间质中有大量的纤维,而基质比较少,具有很强的韧性分 类:1、不规则的 2、规则的三、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定义:含有大量脂肪细胞的结缔组织分类:白(黄)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四、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组成: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分布:骨髓、淋巴组织等处作用:构成血细胞发育的微环境五、软骨(Cartilage)和软骨组织1、软骨:结构:软骨组织、软骨膜分类:透明软骨

9、、弹性软骨、纤维软骨2、软骨组织:结构:软骨细胞、细胞间质(纤维:随软骨种类而异;基质:凝胶状半固体)功能:连接、支持、保护各种软骨分布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分布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1)软骨组织A、软骨细胞 位置位于软骨陷窝。 结构由表及里细胞形态不一,逐渐成熟,并可成群存在(同源细胞群)。 功能形成纤维和基质。B、间质(2)间质纤维胶原原纤维 基质呈凝胶状,内含硫酸软骨素,嗜碱性呼吸道肋软骨关节软骨软骨膜 a.结构:内、外两层 b.功能:保护、营养、修复。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与透明软骨相似,间质中以弹性纤维为主喉软骨、耳廓和会厌等处纤维软骨Fibro

10、cartilage耻骨联合和椎间盘等处3、软骨的生长 A、软骨内生长(间质性生长);B、软骨膜下生长(附加性生长)六、骨(Bone,Ossa)与骨组织特点:因含大量的钙盐,故组织坚硬功能:支持、负荷及保护内脏器官组成细胞A、骨原细胞(Osteoprogenitor):位于骨膜内侧,胞体小,梭形,可分化为成骨细胞B、成骨细胞(Osteoblast):位于骨组织表面,矮柱状,分泌类骨质(胶原纤维和基质),最终转变为骨细胞。C、骨细胞(Osteocyte):位于骨陷窝中,又许多细长突起,突起间以缝隙连接相连。D、破骨细胞(Osteoclast):位于骨组织表面被吸收部位的凹陷处,胞体大且形状不规则,

11、多核,胞质嗜酸性。具有破骨作用,溶解骨质。骨质有机成分:1/3,胶原纤维、基质(糖胺聚糖)无机成分:2/3,羟磷灰石(Ca10(PO4)6(OH)2)骨板(Bone Lamella)骨质中的胶原纤维平行成层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状的结构称为骨板。骨板是骨质的基本结构形式,同一骨板内的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的纤维互相垂直,有效的增加了骨的支持力。长骨的结构与发生长骨的结构骨组织(Osseous Tissue)骨密质(Compact Bone):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同心性骨板、间骨板骨单位(Osteon)又称哈弗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骨干的主要

12、结构单位,位于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之间,由十数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共同构成骨松质(Spongy Bone):由片状或杆状的骨小梁组成的网状结构。骨髓腔骨膜(Periosteum)致密结缔组织,与骨的生长、修补及营养有关长骨的发生A、软骨雏形 B软骨周成骨 C、软骨内成骨骨领初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骨骺、骺板、骺线七、血液 功能:运输 Gases, nutrients, waste products Processed molecules Regulatory molecules 调节pH值(pH7.2-7.4)和渗透压(313mOsm) 维持体温 保护机体,抵抗外源物质入侵 凝血组成:(

13、1) 抗凝、静置或离心: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2) 不抗凝、静置:血清、血块(血细胞+纤维蛋白)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数量:3.55.5*1012/L 组成:血红蛋白(Hemoglobin)、脂质、ATP、碳酸酐酶 血红蛋白:组成 4个球蛋白亚基:运输CO2(涉及碳酸酐酶)、NO 4个亚铁血红素分子:运输O2 Hb含量: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生理性变化 溶 血(细胞膨胀破裂) 贫 血:标准:红细胞 3.01012 /L 或 Hb含量 100g/L 原因:缺

14、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它原因 治疗:对因或诊断性治疗 疗效评定:网织红细胞计数(rc计数可作为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一种指标)ABO血型鉴定:仅与抗A凝集,为A型血; 仅与抗B凝集,为B型血; 与抗A、抗B均凝集,为AB型; 与抗A、抗B均不凝集,为O型。(二)白细胞: 数量:400010000个/ul 分类:1)有粒白细胞 共性:核分叶,胞质内有特殊颗粒及少量嗜天青颗粒。 不同:特殊颗粒性质不同。比例核特殊颗粒颗粒内容物寿命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15叶细小、淡紫红色、分布均匀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13天吞噬消化分解细菌嗜酸性粒细胞0.5-3%2叶粗大、深红色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

15、、过氧化物酶、组胺酶8-12天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抗过敏、抗寄生虫嗜碱性粒细胞0-1%S形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蓝色、异染性颗粒肝素、组胺、白三烯12-15天抗凝、参与过敏反应2)无粒白细胞 共性:核不分叶,胞质内无特殊颗粒,只有嗜天青颗粒。比例细胞直径核胞质嗜天青颗粒功能淋巴细胞20-30%小6-8m、中9-12m、大13-20m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少、蔚蓝色少量免疫反应单核细胞3-8%14-20m卵圆形、肾形、马蹄形、不规则形较多、灰蓝色较多、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溶菌酶进入组织成为巨噬细胞(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数 量:10万40万/ l形态结构:巨核细

16、胞脱落下的胞质小块。双凸扁盘状,无细胞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边缘部呈均质浅蓝色,中央有紫蓝色颗粒。功 能:含有血小板凝血因子,可促进凝血酶形成,有止血、凝血的作用(四)血细胞的发生1、来源:血液中的血细胞均来自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特性: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多向分化能力、细胞的不均一性。造血干细胞的大小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2、造血器官 胚胎期:卵黄囊壁血岛、肝、脾、胸腺、骨髓 出生后:红骨髓 红骨髓的结构:网状组织:构成血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血 窦:发育成熟的血细胞进入血窦腔,随血流进入血循环(五)血细胞发生的变化规律 胞 体 由大小 (巨核细胞由小大) 胞 核 由大小 (红细胞核最后消失,

17、粒细胞核分叶) 染色质细疏粗密 核仁从无有 核 质 比 由1 =1 1 胞 质 由少多嗜碱性由强弱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仍有嗜碱性) 特殊产物 (如血红蛋白、特殊颗粒)由无多 细胞分类能力 从有无 3肌组织(muscular tissue,muscule tissue)定义:是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的组织。肌细胞: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细胞内的内质网称基 浆网,肌浆内含有大量主要有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的肌丝,所以肌细胞能够收缩。分类:横纹肌(有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平滑肌(无横纹):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起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一、骨骼肌(s

18、keletal muscle)分布:大多数通过腱附在骨骼上,也有少数不附着在骨骼肌的,如眼和口周围的轮匝肌和食管壁的横纹肌光镜结构:1、细长圆柱形,无分支 2、多核(最多50核) 3、细胞和紧靠肌膜下方 4、胞质充满肌原纤维(平行长轴排列):明带(I带)、暗带(A带) 明暗相间的横纹:明暗带各自对齐、相邻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油镜下:H带、Z线、M线、肌节(相邻Z线之间,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数千条平行排列的肌丝A带只有细肌丝H带只有没有横 桥的粗肌丝,I带有细肌丝和具有横桥的粗肌丝粗肌丝位于A带肌球蛋白分子分子头有ATP酶活性, 并具有与肌动蛋白相结合的能力细肌丝I带的主要成

19、分肌动蛋白结构蛋白(双联螺旋缠绕构成西肌丝),分子呈球状,有能与肌球蛋白头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调节蛋白分子呈丝状,由两条肽链缠绕而成肌原蛋白调节蛋白三个亚单位TnT(与原肌球蛋结合)、TnC(与钙离子结合)、TnI(具有抑制作用)横小管人和哺乳动物的横小管位于I带和A带的交界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细胞内部,引起相邻的肌浆网释放钙离子肌浆网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终 池:紧靠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分别大,并各自连成较粗的小管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调节肌浆内的钙离子浓度线粒体和能源物质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结果:A带长度不变,I带变短,Z盘向A带两侧靠近,细肌丝长度未变,但其末端在肌节的中段靠近或重合

20、,H带变短甚至消失,肌节缩短,整个肌细胞也变短骨骼肌的结构:肌外膜:报在整块肌肉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束膜:肌束周围的结缔组织 肌内膜:肌束内,肌细胞周围有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肌内膜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肌内膜与肌细胞间有基膜。二、心肌cardiac muscle分布:心脏和肺静脉根部特点:自动节律性,在无神经的支配下仍可出现自发的节律收缩光镜结构:1、有横纹的短柱状细胞,多数有分支,端端相连交织成网 2、连接结构称为闰盘 3、椭圆形核,位于细胞中央,偶见双核 4、胞质内有线粒体、糖原颗粒、少量质地和脂褐素颗粒 5、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超微结构:1、粗肌丝、细肌丝 (与骨骼肌相比有以下特点)

21、 2、肌原纤维不是很规则和明显 3、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骨骼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A带和I带的交界处) 4、肌浆网的纵小管较稀疏(钙离子大部分储存在细胞膜外表面和横小管腔面)终池较小和少,一般为二联体 5、闰盘处的心肌末端呈阶梯状,在阶梯的横位部分以中间连接和桥粒的方式连接;纵位部分,细胞侧面以缝隙连接为主。 6、心肌细胞除收缩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心房利钠尿多肽或称心房肽,具有排尿、利尿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再生:无再生能力,心肌坏死后,由周围结缔组织代替,形成永久性瘢痕。三、平滑肌smooth muscle分布: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故又称内脏肌。 皮肤的立毛肌、眼的

22、睫毛肌等特点: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控制发生:由间充质细胞分化来光镜结构:1、梭形,无横纹 2、椭圆形或杆状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3、绝大部分是成束或成层分布,且同一束或一层的肌细胞按同一方向排列,细胞较细的两端与相邻细胞较粗的中段相毗邻超微结构:1、肌浆内充满肌丝和中间丝,线粒体、少量RER、小型高尔基复合体及游离核糖体 2、肌膜内陷形成小凹(无横小管,小凹相当于横小管,与钙离子的储存和释放有关) 3、细胞骨架较发达,由密斑、密体和中间丝构成密 斑:扁薄斑块状,靠细胞膜内面密 体:梭形小体,沿细胞长轴分布,但与周围的密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是细肌丝和中间丝共同的附着点,大致相当于

23、横纹肌的Z盘中间丝:斜行或纵行,附于密体或密斑上,构成菱形的强力细胞骨架网,在细胞内起支持和传导收缩力的作用 4、有粗、细肌丝,但不形成肌节 5、收缩的程度大,产生的收缩力强再生:成体的平滑肌细胞仍保留分裂能力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有关4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组成:神经细胞(nerve cell)、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 功能: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修复和保护作用。 一、神经元的结构 (一) 细胞体1.分布2.大小和

24、形状3.功能:是神经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心。4.结构:1)细胞膜: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及传导神经冲动。 2)细胞核:“泡状核”。3)核周质 (perikaryon) a.尼氏体(Nissl body) 光镜 “虎斑” 电镜 功能:合成蛋白质。 b.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光镜 电镜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除具有支持作用外,还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二)突起 1. 树突(Dendrite)形态特点:短而粗,1多根,分支如树。树突棘 功 能: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细胞体。 2. 轴突(Axon): 形态特点:轴丘(axon hillock) 轴膜(axolemma) 轴质(axo

25、plasm)。功 能: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轴突起始段轴膜是神经元发生冲动的起始部位。二、神经元的分类:分类依据分类神经元突起的多少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或称传入神经元 (sensory neuron)接受刺激,将信息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或称传出神经元(motor neuron)将冲动传给肌肉、腺体而产生效应中间神经元或称联络神经元(interneuron)起信息加工和传递的作用三、突触(Synapse)1. 定义: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2. 主要形式3

26、.分类: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以神经递质作 为通讯媒介。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即为缝隙连接,以电讯号传递信息。 通常所说的突触即为化学突触。 4.结构:1)光镜下:轴突末端呈球状膨大,银染切片中呈棕黑色环扣状,附着在胞体和树突上突触扣结(synaptic bouton)。 2)电镜下:(可分为三部分)突触前成分包括: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微丝等。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主要为突触后膜,有特定的受体。四、神经胶质细胞(称胶质细胞 glial cell)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数目之

27、比约为10:150:1。 胶质细胞也具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胶质细胞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只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等作用。(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白质)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灰质)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4.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 通过分泌和吸收活动影响脑脊液的成分(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膜细胞又称施万细胞(Sc

28、hwann cell) 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2.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又称被囊细胞 位于神经节内,围绕于神经元胞体的周围。五、神经纤维和神经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包绕在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组成。分类: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一)有髓神经纤维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a.轴突 b. 髓鞘(myelin sheath) 髓鞘由施万细胞形成,由于该细胞包绕在轴突外面,因此又称为神经膜细胞。*郎飞氏结、结间体、施-兰切迹 c.神经

29、膜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1)由少突胶质细胞的胞突缠绕轴突所形成。2)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几个突起,可缠绕几个轴突形成几节髓鞘,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3)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没有基膜包裹,髓鞘内也无施-兰切迹。 (二)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和朗飞氏结。(三)比较: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呈快速的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神经末梢器感受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表皮,角膜上皮等处,散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痛觉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真皮乳头内,在手掌和脚底处较多触觉环层小体(lamellar

30、corpuscle )分布于真皮,皮下组织和肠系膜等处压觉肌梭(muscle spindle)本体感受器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感受器(1)由几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被结缔组织被膜包绕形成一个梭形结构(2)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盘绕在每条梭内肌纤维肌张力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分散的运动神经末梢 (植物神经纤维)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运动神经纤维)器官与系统 中空性器官: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管道、心血管等。 结构特征:管壁分层 实质性器官:肝、肾、脾、胰等 结构特征:被膜,小叶 实质(parenchyma)例如肝的肝细胞 间质(stroma)例如肝内结缔组织5神

31、经系统 Nerve System分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节)三胚层分化1、外胚层: 神经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系统体表外胚层:分化成表皮及其附属结构(鼻窝、耳窝、晶状体)脊索背部外胚层神经板神经沟神经管CNS 神经褶神经嵴PNS一、大脑皮质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2.所含神经元按胞体的形态主要有三类。 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l) (1)大、中、小型,锥形胞体(2)尖端有一主树突伸向皮质表面,胞体水平发出基树突,底部发出一条细长的轴突,伸入髓质。投射(传出)神经元颗粒细胞 (granular cell)梭形细胞 (fusiform ce

32、ll) 3.大脑皮层从表层至深层分为六层: 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二、小脑皮质 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1.分子层(mulecular layer) 2. Purkinje 细胞层 3.颗粒层(granular 1ayer)三、脑脊膜、脑血管和脉络丛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组成: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突起形成的脚板组成。功能:防止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进入脑实质内,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四、脊髓 (spinal cord)1.脊髓呈圆柱形,周边为白质,中央为呈蝶形的灰质。2.灰质分前角、后角和侧角。灰质前角的神经

33、元大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多极级神经元):胞体大,胞浆内尼氏体呈斑块状,称“虎斑”。轴突粗而长,其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运动。含g运动神经元和少量小型神经元(Renshaw cell)。侧角的神经元多为中型内脏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的起始神经元。其轴突经脊髓前根到达交感神经形成前纤维。后角的神经元多为接受各种不同感觉的中间神经元。其轴突进入白质形成各种上行传导束,到达大脑、脑干和小脑。白质:上下行的传导束,多为有髓神经纤维。五、周围神经系统(一) 神经节(nerve ganglion) 神经节细胞体 被囊细胞(卫星细胞) 出入神经节的神经纤维 结缔组织被膜6循环系统

34、 Circulatory System分类:1、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2、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淋巴管、淋巴导管)一、心血管系统1、General 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除毛细血管外,所有血管的管壁从管腔腔面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tunical intima) 内 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的均质薄膜中膜(tunical media) :结构随血管种类而有差异。外膜(tunical adventita):疏松结缔组织,含有供应心脏和血管的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外弹性膜(一)动脉artery动脉名称类

35、型结构特点功能大动脉弹性动脉1.内皮下层较厚,并含有少量平滑肌。2.中膜厚,含大量环形排列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相连。3.内、外弹性膜不明显。4.外膜较薄弹性腔作用把心脏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中动脉肌性动脉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2.中膜厚,有1040层环行平滑肌。3.中膜内无成纤维细胞。 4.中膜与外膜交界处可有明显的外弹性。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可调节身体各器官血流量小动脉肌性动脉管径0.31mm,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平滑肌随管径变小逐渐减少。1、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闸门2、外周阻力血管微动脉(arteriole)管径在0.3mm以下,无内弹性膜,中膜有12层平滑肌。(

36、二)静脉(Vein)1、比伴行中、小A比较,中、小V壁薄、腔大,三层分界不清,特别是中膜平滑肌少而排列稀疏,其间 C.T.成分多2、大V壁主要由外膜大量纵行平滑肌束构成,中、内膜不发达3、部分V有静脉瓣。(三)毛细血管(capillary)位于动、静脉之间,管径最细,分布很广,形成毛细血管网。在代谢功能旺盛的器官中较密,反之,较稀。1、结构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外面紧贴有周细胞。 基膜2、电镜结构(分三类)名称电镜结构特点分布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内皮: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或桥粒。基膜:完整肌组织、脑、肺、结缔组织等 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

37、ted capillary)内皮:有孔,孔上有隔或无隔。基膜:完整肾血管球、胃肠粘膜及某些内分泌腺血窦(sinusoid)腔大,壁薄,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有较大间隙,窦壁内外常有巨噬细胞。基膜:不完整或缺如肝、脾、红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四)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1、直捷通路 2、毛细血管 3、动静脉吻合(五)心脏 厚壁中空性器官,从内向外三层A、心壁: 1、心内膜 (endocardium)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 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淋巴管及特殊心肌

38、纤维(浦氏纤维)2、心肌膜(myocardium): 厚,心肌纤维,心肌间质 心房肌:成束连成网状,部分心房肌分泌心房利钠尿多肽 心室肌:成层环、纵、螺旋排列 心房、心室肌不连续,被纤维环隔开3、心外膜 (epicardium):即心包膜的脏层,间皮、间皮下结缔组织(浆膜)内含较多脂肪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B、心瓣膜:心内膜向心腔突出皱褶内皮:被覆心室、心房面中间为致密C.T. 连纤维环的致密C.T.,无血管 C、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1、起搏细胞心肌兴奋的起搏点。2、移行细胞起传导冲动的作用。3、束细胞(蒲肯野细胞)比心肌纤维粗大,有12个核,肌浆较多,肌原纤维少,闰盘明显。

39、分布与心内膜下层。7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组 成: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功 能: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抗原)监护机体内部的稳定性,清除表面抗原发生变化的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等)一、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的组织。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网眼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一)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结构特点:与周围无明显界限,主要由T淋巴细胞构成。(二)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结构特点: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 经常变化,在抗原刺激下,淋巴小结长大,数量增多,且在其中央部位形成生发中心;当抗原被清除时,淋巴小结变小或消失。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 胸腺:培养T淋巴细胞场所 骨髓:培育B淋巴细胞场所周围淋巴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 脾、淋巴结、扁桃体: 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一、胸腺(thymus)(一)一般结构:分左右两叶,被膜,小叶间隔,皮质和髓质(二)皮 质(corte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