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4419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钰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穴位埋线疗法及新进展 周 钰,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目 录,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常见病治疗经验,微创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规范,1心理准备:在进行埋线之前,首先向患者详细介绍本疗法的治疗特点,告知埋线的手术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2物品准备:物品准备包括一次性的微创埋线针,埋线线体以及常规消毒所用的碘酒、酒精及棉球等 3.术者消毒: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手心、指缝、手背 手指、指腹、指尖、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流 动水清洗。,术前准备,1、患者俯卧位和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的部位2、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肤。3、准备针具和线体,采用一次8号注射不锈钢针头作套管,用28号不锈钢毫作针

2、芯,镊取一段线体。置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推入针管。,操作技术,4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拿针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据穴位解剖特点,进一步深入到穴位适当深度。5在获的针感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皮下组织或深层肌层内。6针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贴医用胶贴。继续下一个穴位的操作。,微创埋线的线体植埋深度,一般来说,线体深度为1.52.0厘米,四肢末端由于皮下组织和骨头之间肌肉较少,埋线比较困难,尽量不用埋线。有些穴位下方有血管和神经,对于这些穴位应该避免深刺,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出血和血肿 :埋线操作出

3、针后出血,应立即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术后出现青紫或血肿,可先给予冷敷止血,24小时可以热敷止血2.感染 :一旦由于操作不当发生感染时,可以给予局部抗感染处理,或是服用抗生素,出现化脓应排脓。3.过敏 :埋线后局部出现红肿、发热、瘙痒、丘疹甚至线体排异,应给予抗感染处理,严重者给予口服抗过敏药。,埋线术后的局部反应,不仅与操作的方法施术部位的杂质有关系,而且和线体材料有关。羊肠线因含有动物蛋白和加工过程中的杂质,容易导致感染和蛋白过敏反应,应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线体PGLA则很少发生感染和炎症现象,1、埋线主要根据辩证进行治疗,必须根据四诊分清证型2、埋线以经络穴位为基础,临床应该取穴正确。3、埋线

4、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采用适当的刺激方式和强度。4、进行穴位埋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5、根据线体在体内分解吸收时间不同,治疗间隔就有差异。分为快吸收1周和慢吸收24周。患者症状控制后应继续埋线1次以巩固疗效,或延长埋线周期。,注意事项,6.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7.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8.羊肠线用剩后,应该全部倒掉,不能留到下次使用。,慢支支气管炎,病因病机: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学属于“咳嗽”“喘证”、“痰证”、“饮证”。,分型:单纯型和喘息

5、型两型。 单纯型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伴有哮鸣音,喘鸣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慢支支气管炎,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主,补脾、益 肾、利湿化痰为原则,迁延期、缓解期,急性期,分期治疗,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补泻兼施和标本同治。,取穴,主穴:大椎、定喘(双侧)、胸夹脊(胸2-6)、肺俞(

6、双侧)、风门(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包括: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神经调节失常、遗传机制、呼吸道病毒感染、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和气道重构及其相互作用等 。,病因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为内因,复感风寒湿热外邪,或七情所伤而引发。,复感风寒湿热外邪,引动伏饮,支气管哮喘,中医辩证分型1.寒饮伏肺:遇寒触发,胸膈满闷,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咯痰稀白,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2.痰热壅肺: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息涌,痰黄质稠,咯吐不爽,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脾肺气虚:咳喘气短,动则加

7、剧,咳声低怯,痰液清稀,畏风自汗,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4.肺肾阴虚:短气而喘,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5.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水肿,甚则喘急烦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漓,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哮喘取穴:肺俞、膻中、定喘,天突、胸腔区(头穴)、心俞、身柱、中府、璇机。哮喘伴肺气肿、肺心病取:肺俞、心俞、膻中、肾俞、风门、天突、胸腔区。哮喘伴支气管扩张:肺俞、身柱、膻中、鱼际、风门、肾俞、天突、心俞、肝俞、玉堂、孔最。寒饮伏肺证加风门、太渊;痰热壅肺证加大椎、曲迟、太白;肺脾气虚证加脾俞、足三里;肺肾阴虚证加肾

8、俞、关元、太溪;心肾阳虚证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习惯性便秘,中医辨证分型:1.热秘: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口干,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滑实。2.气秘:大便秘而不甚干结,胸胁胀满,嗳气频作,甚至腹中胀痛,口苦,遇情志不舒则便秘或加重,舌苔薄腻,脉弦。3.虚秘:大便秘结,临厕努挣,便后疲乏,甚则汗出气短,面色无华,头昏心悸,舌质淡,脉细无力。4.寒秘:大便艰涩,难以排出,小便清长,面色恍白,腹中或有冷同,四肢不温,喜暖怕寒或腰膝有冷感,舌淡苔白,脉沉迟。,病机:腑气不通 ,大肠传导 失常。,主穴 天枢、水道、归来、大肠俞、上巨虚、丰隆、便秘穴(平衡针穴位)配穴 大横、腹结、

9、下巨虚“俞募配穴” “合治内腑” “增水行舟 ” 恢复大肠传导功能 。,习惯性便秘,顽固性失眠,病因病机,顽固性失眠,中医辨证分型:1.心脾两虚: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数。2.心胆气虚: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白,脉弦细。3.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4.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5.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顽固性失眠,取

10、穴: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 脾俞、肾俞心胆气虚加胆俞;阴虚火旺加太冲、太溪;肝郁化火加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胃俞。,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地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灵枢“久病者 ,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通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对穴位产生较长久的刺激达到协助降压。,高血压,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 ”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气虚,痰浊上逆”朱丹溪“无痰不作眩”“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 主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必多”。本病多由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导致肝肾功能失调,其病

11、位在肝肾。,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1.肝火亢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惊悸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2.阴虚阳亢: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心悸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头重胸闷,眩晕心悸,食少呕恶,苔白腻,脉滑。4.气虚血淤:眩晕头痛,惊悸怔忡,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呕恶纳差,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见有淤点,脉细涩。5.阴阳两虚:眩晕头痛,耳鸣心悸,动则气急,甚则咳喘,腰腿酸软,失眠多梦,夜间多尿,时有水肿,面色萎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主穴:降压点(第6、7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旁开2寸)、心俞、足三里、曲池配穴:肾俞、太冲,高脂血症,高

12、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而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1.痰湿内阻:此型多见于肥胖之人,平时经常头晕胀痛,胸脘痞闷,甚则呕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来濡滑。2.肝胆淤滞:患者平素性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伴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嗳气,泛酸苦水,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3.肝肾阴虚:多见于中年以上形体并不丰腴者,常眩晕,耳鸣,头痛,肢麻,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健忘难寐。舌红少苔,脉来细数。4.脾肾阳虚:患者多形体肥胖,形神衰退,常头昏头晕,耳鸣,齿摇,腰膝酸软,形寒怕冷,手足欠温,腹胀

13、纳呆,肠鸣便溏,阳痿滑精。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苔中根白腻,脉象沉细而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脾失健运、痰瘀阻滞有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内因脾肾不足为本,外因嗜食肥甘厚味,瘀血痰浊为标。治疗以健脾化湿、行气化痰为治则主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配穴:便秘,腹结、上巨虚、足三里;阴虚火旺,三阴交、肾俞,单纯性肥胖,肥胖是过多脂肪在体内积累到引起健康损害程度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不仅影响体态和活动,而且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骨关节炎、睡眠呼吸紊乱及某些癌症等疾病。,单纯性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基本成因是人体在各种内外因的影响下致痰湿内蕴,变为膏脂,日

14、积月累而成肥胖。辨证分型以脾虚湿盛、胃肠实热、脾肾阳虚、肝气郁滞等几个症型为主。,单纯性肥胖症 取穴,背部:脾俞 透胃俞、大肠俞 腹部:天枢、水分、中脘、关元 滑肉门、水道、带脉下肢:足三里、上巨墟、太冲、三阴交,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优越性,减轻体重,刺激个体迟钝的自律神经(交感神经),使其功能活跃,达到调整个体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治疗和改善肥胖相关疾病和体征的目的,如痤疮、疲劳综合症、便秘、月经失调(月经周期过长、月经量过少或闭经)、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疗程短,见效快,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患者满意度高。,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病位在胃脘,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病机多由脾

15、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慢性胃炎,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粘膜的病变往往不一致。 部分病人常无症状。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如胃脘部痞满或疼痛不适,饭后饱服,嗳气打呃。少数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一般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隐痛多见;胆汁反流性胃炎则有明显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食后为甚,可伴有恶心和胆汁性呕吐。萎缩性胃炎以上腹部胀满多见,若年老体弱或病程较久,可有贫血、消瘦、腹泻或舌淡等症候。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病理变化的轻重无明显关系,而与病变的活动性和胃运动功能、泌酸功能有关。,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1.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或

16、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腹泻,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细。3.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小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4.胃阴不足型: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5.胃络瘀血型: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慢性胃炎 取穴: 主穴: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随症配穴:大便秘结加天枢,烧心反酸加 梁丘,萎缩性胃炎取穴

17、:主穴 上脘 中脘 梁门 胃俞 脾俞配穴 足三里 气海 三阴交,功能性消化不良取穴,中脘 天枢 肝俞 足三里 脾俞 胃俞,癫痫,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仅次于脑卒中。与遗传因素、脑损害与脑损伤、环境因素、精神刺激等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痰、火、血瘀以及先天因素等使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致。,中医辨证分型:1.风痰阻闭:平素常感眩晕、胸闷、多痰,发作时突然昏仆, 神识不清,四肢抽搐,双目呆滞,口吐涎沫,喉间痰鸣,或见短暂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者。舌苔白腻,脉弦滑。2.痰火上扰:患者多起病急,突然

18、昏仆,强直抽搐,双目上翻,口吐涎沫,或有吼叫,甚则如狂,醒后头痛如裂。平素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咯痰不爽,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3.瘀血阻窍:多有头部外伤、产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癫痫发作症状较为固定,或常与月经周期有关,多伴头痛,肢麻等症状。舌质暗紫有瘀斑,脉弦而涩。4.心脾两虚: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发作时抽搐无力或局部肢体抖动。平素有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或神识欠清,智力低下,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舌质红少苔,或质淡边有齿印,脉细弱。,癫痫 取穴,主穴:大椎 筋缩 丰隆 (双)陶道穴 心俞 肝俞 阳陵泉(双) 孔最穴 C2-C3、癫痫穴,腰奇,膻中 配穴:

19、风火上扰型加胆俞(双) 风痰痹阻型加风池 淤血阻窍型的加隔俞(双) 心脾两虚的加脾俞(双)肾俞(双),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而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 属中医学“项强”、“项筋急”、“颈肩痛”、“头痛”、“眩晕”等范畴。其病因多与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闭阻不通导致。,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痹阻:夜露肩背或久卧湿地而致颈项强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

20、受限,甚则手臂麻木发冷、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2.劳伤血瘀:有外伤史或伏案工作史,颈项、肩臂疼痛,甚则放射至前臂,手指麻木,劳累后加重,项部僵直或肿胀,活动不利,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3.肝肾亏虚:颈项、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弱。,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主穴:C4、C5、C6、C7夹脊穴、大椎、肩井、阿是穴配穴 :风寒痹阻加风池; 劳损血瘀加膈俞、太冲; 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足三里。,颈椎病取穴:,腰痛,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常可放射至腿部,伴外感或内伤症状。 腰为肾之府,肾经经脉循行“贯脊属肾”。腰痛之因

21、,不外外感、内伤、寒湿腰痛,多由感受寒湿或久居寒湿之地,涉水冒寒,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腰痛。,中医辨证分型:1、寒湿腰痛 :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2、瘀血腰痛 :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久坐时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及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3、肾虚腰痛 :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主穴 L3, L4,L5夹脊穴、L3 横突、肾俞配穴 大肠俞、阳陵泉、委中,腰肌劳损取穴,腰椎增生症取穴,主穴 L1、L2、L3、L4棘突下及腰夹脊、肾俞、大肠俞、 阿是穴配穴 环跳

22、穴、委中穴、阳陵泉、绝骨穴,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主穴 腰部夹脊穴、阿是穴配穴 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 承山、昆仑,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属内分泌-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功能性疾病。以绝经或月经紊乱、情绪不稳定、潮热汗出、失眠、心悸、头晕等为特征。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即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为本,而心肾不交、心火内扰、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脾虚不运、脾肾阳虚等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1.心肾不交:心悸怔忡、失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而弱。2.肝肾阴虚:头晕目眩,心烦

23、易多梦,潮热汗出,五心烦热,情绪不稳,易喜易忧,怒,潮热汗出,五心烦热,胸闷胁胀,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尿少便秘,舌红少苔,脉沉弦细。3.脾肾阳虚:头昏脑涨,忧郁善忘,脘腹满闷,嗳气吞酸,呕恶食少,神疲倦怠,腰酸肢冷,肢体浮肿,大便稀溏,舌胖大、苔白滑,脉沉细弱。,更年期综合症,主穴:肾俞 命门 关元 配穴:心俞 肝俞 三阴交 足三 里 胆俞 带脉 气海 脾俞,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以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 月经先期主要由于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

24、致月经提前而至。 月经后期实者或因寒凝血瘀、冲任不畅,或因气郁血滞、冲任受阻,致使月经延后;虚者或因营血亏损,或因阳气虚衰,以致血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责之于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多由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所致。,中医辨证分型1.气虚:经期多提前,月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2血虚:经期多错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苔少,脉细弱。3.肾虚:经期或前或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4.气郁:经行不畅,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胸胁、乳

25、房及少腹胀痛,喜叹息,苔薄黄,脉弦。5.血热:经期提前,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粘稠,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6.血寒:经期错后,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细。,主穴 T10-T11-T12、气海、 归来、 关元、命门、血海、三阴交配穴 气虚加足三里、脾俞; 血虚加脾俞、膈俞; 肾虚加肾俞; 气郁加太冲、期门,月经不调,痛经,凡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者剧痛难忍,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称为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由于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并与肝肾有关。其多因受寒饮冷,坐卧湿地。 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被凝

26、,运行不畅而作痛;或肝郁气滞,血行受阻,冲任不畅,瘀滞胞宫,不通则痛;也可由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孕育过多,冲任受损,血海空虚,胞脉失常,故而作痛。,中医辨证分型:1、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并有冷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紫暗有块,可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紧。2、气血不足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且有空坠不适之感,喜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3、肝郁气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量少色暗,有血块。经前可伴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有瘀斑,脉沉弦。4、肝肾亏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

27、隐作痛,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稀,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晕耳鸣,舌红苔少,脉沉细。,痛经取穴: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配穴:寒湿凝滞加地机; 肝郁气滞加太冲、次髎; 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肝肾亏虚加肾俞、肝俞,典型案例分析,阿,女,现年56岁,老师,2012年4月来就诊,主诉:便秘20余年。20余年前患腹胀便秘,常用开塞露、果导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此后常出现腹部隐痛,胀气,便秘,反复发作,近1月症状加重用芦荟、番泻叶等不效,而就诊。症状:便秘,干结,胀气,心悸,心烦。查体左下腹压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于2012年4月、5月、6月在中脘、天枢、大横、

28、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次髎等穴埋线3次,排便日一次,黄软便,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犯。,郭,男性,53岁,铁路职工,患慢支哮喘十余年,近1年来加重,动则 喘息不能快步行走,每次走路不超过5米,上下楼梯困难,受凉或感冒后症状尤甚,对症治疗无效,于14年9月,10月,11月在大杼、风门、肺俞、脾俞、定喘埋线后,症状明显缓解,且活动力加大,能走1公里路,通过埋线及运动减重5kg,为巩固疗效,又在肺俞、膏肓、膈俞、关元、气海、足三里埋线2次,随访半年良好。,纵观近年的临床研究报道,穴位埋线对多种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如:单纯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甲亢、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癫痫、顽固性失眠、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穴位埋线的作用较广泛,效果较满意,为中医外治之理想疗法,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近年来研究及展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推拿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