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5437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07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BEIJ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NUAL REPORT目 录第一部分 发展状况1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1二、首都城市建设任务快速增加2三、建筑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4四、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7五、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平稳发展9六、建筑市场份额占比较为明显10七、中介机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11八、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升12九、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得到好转14十、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16十一、工程安全质量状况有所改善17十二、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成果显著19十三、建筑节能工作成效逐步显现21十四、行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23十五、行业

2、协会作用得到较好发挥25第二部分 总体评价26一、城市建设能力快速增长,但供需矛盾仍很突出26二、行业转型发展效果显现,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27三、政府监管水平有所提升,但服务意识尚需强化29四、市场整顿工作成效明显,但市场秩序仍需规范30五、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但推广应用不够普遍32六、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但施工任务仍很严峻33第三部分 发展思路34一、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34(一)加强人员资格管理,提升人才技能水平34(二)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行业技术水平34(三)鼓励走出去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35(四)推动高端化发展,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36二、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推进

3、管理体制改革36(一)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36(二)调整市区两级分工,构建服务监管体系37(三)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37三、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建设38(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力,完善招标投标管理38(二)强化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双方行为39(三)加强劳务监督管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40(四)加强有形市场建设,强化市场服务功能40四、加强建设过程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41(一)强化安全质量管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41(二)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42(三)完善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经营环境42五、加大服务监管力度,确保重点工程建设43(一)加强组织协

4、调管理,保障奥运工程建设43(二)开设绿色特别通道,抓好交通工程建设44(三)强化基础数据工作,夯实服务监管基础4445第一部分 发展状况2006年是本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践“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随着奥运工程及配套设施、各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本市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16.4亿元(见图1)

5、,同比增长14.4%;实现增加值368.7亿元,同比增长15.8%,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年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同比增长0.1%;上缴税金71.6亿元,同比增长9.1%;完成外埠产值721.04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境外产值303.8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8亿元,同比增长67.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6.4万元/人,同比增长3.8%。建筑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1198.19亿元,占比55.27%;完成外埠产值521.74亿元,占比72.36%;完成境外产值298.06亿元,占比98.09%;实现利润80亿元,占比70.9%。二、首都城市

6、建设任务快速增加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北京城市建设在确保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外,重点加大了轨道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动了首都城市建设任务的快速增长。本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1.5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35.3亿元,同比增长53.2%,增幅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19.9亿元,同比增长12.8%(见图2)。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4069.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2%;其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年卷)中商品房施工面积1048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房屋竣工面积4191万平方米

7、,同比下降10.4%;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319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3%(见图3)。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2-2007年卷)重点工程建设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共确定5大类、14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其中续建90项,计划新开56项。截至年底,实现新开工程52项、在施工程107项、竣工工程35项,累计完成投资751.26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90.66%,比上年高出约26个百分点。奥运场馆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计划顺利推进。一是34项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总体进展较好。12个新建比赛场馆全部开工建设,国家体育场已顺利完成钢结构卸载,国家游泳中心外部膜结构已完成安装;奥体中心体育

8、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奥体中心英东体育馆、首都体育馆进行旧馆加固及改扩建部分施工;国家会议中心钢结构安装完成60%,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正进行园内道路和桥梁建设及树木移植工作;丰台垒球场及5项奥运设施周边道路相继竣工。二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机场北线、京承高速公路二期等交通工程全面竣工,地铁五号线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99%,地铁四号线、十号线一期工程进入紧张施工阶段,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拆迁进展顺利,已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三、建筑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隶属关系上看,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7412家,同比增长4.5%。其中,本市建筑业企业4715家,占总数的63.6%;中央在京的建筑业企业11

9、5家,占总数的1.6%;外省市进京企业2582家,占总数的34.8%(见表1)。大量外省市进京建筑企业,尤其是劳务分包企业,弥补了本市存在较大缺口的劳务层人员,有力的促进本市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表1 2006年在京建筑业企业数量统计表(单位:家)等级企业分类 总计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 劳务分包企业小计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小计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小计一级二级不分级本 市4715850121362774253592255795254227316113144中央在京115731854104236240000外省进京2582970855313243079545122511981768425108

10、合 计741218931157216024554429742102226651090700138252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从资质序列上看,2006年本市市属企业中施工总承包企业850家,占比18%;专业承包企业数量3592家,占主导地位,达76.18%;劳务分包企业273家,占比5.82%。2005年本市市属企业中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的数量分别是813家、3855家、226家。全市共有特级企业115家,同比增长35.3%;一级企业2163家,同比增长22.1%;二级企业1762家,同比增长2.1%;三级及以下企业3372家,同比减少3.5%。较之2005年,本

11、市建筑企业产业组织结构日趋合理,符合金字塔型发展趋势。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数为457家,而劳务分包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仅为4家。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中,以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居多,其中私营企业1329家,有限责任公司86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共100家。在劳务分包企业中,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99家(见表2)。表2 按所有制性质划分本市建筑企业数量(单位:个) 所有制 类别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2081935

12、9148643313295149劳务分包企业19403206700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从完成产值上看,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67.92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完成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765.92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建筑安装业产值219.98亿元,同比增长20.8%;完成建筑装饰业产值152.71亿元,同比增长18.9%;完成其他类产值29.31亿元,同比增长22.5%。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总产值1750.7亿元,占比80.75%;专业承包企业完成总产值417.22亿元,占比19.25%。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中,特级企业完

13、成511.94亿元,同比增长8.3%;一级企业完成967.88亿元,同比增长17.4%;二级企业完成190.62亿元,同比增长8.2%;三级企业完成80.26亿元,同比增长12.6%(见图4)。在专业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产值中,一级企业完成240.92亿元,同比增长32.2%;二级企业完成79.48亿元,同比增长3.5%;三级及以下企业完成96.82亿元,同比增长7%(见图5,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 从签订合同额上看,本市建筑企业共签订合同额4613.2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签订合同额3097.91亿元,占比67.15%。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合同额3991.64亿元,占比8

14、6.53%;专业承包企业签订合同额621.59亿元,占比13.47%。在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中,特级企业签订1459.72亿元,占比36.57%;一级企业签订2151亿元,占比53.89%;二级企业签订282.73亿元,占比7.08%;三级企业签订98.19亿元,占比2.46%(见图6)。在专业承包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中,一级企业签订401.91亿元,占比64.66%;二级企业签订111.31亿元,占比17.91%;三级及以下企业签订108.37亿元,占比17.43%(见图7,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四、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2006年,本市建筑业施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

15、开拓外埠市场、境外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外埠市场方面,共完成产值为721.04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外埠产值521.74亿元,占比72.36%。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外埠产值627.1亿元,占比86.97%;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外埠产值93.94亿元,占比13.03%。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外埠产值中,特级企业完成249.27亿元,占比39.75%;一级企业完成351.74亿元,占比56.09%;二级企业完成22.86亿元,占比3.65%;三级企业完成3.23亿元,占比0.51%(见图8)。在专业承包企业完成的外埠产值中,一级企业完成76.4亿元,占比81.33%;

16、二级企业完成10.18亿元,占比10.84%;三级及以下企业完成7.36亿元,占比7.83%(见图9,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 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在外埠房屋施工面积4601.4万平方米,外埠房屋竣工面积983.9万平方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外埠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分别为3361.4和663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73.05%和67.38%。在外埠房屋施工面积和外埠房屋竣工面积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为4581.5和972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99.57%和98.79%;建筑安装业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9.9和11.9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0.4

17、3%和1.21%(见表3)。表3 按行业分建筑企业外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 类别行业外埠房屋施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外埠房屋竣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4581.5972房屋工程建筑4518.8956土木工程建筑62.716建筑安装业19.911.9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在境外市场方面,本市建筑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3.8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境外总产值298.06亿元,占比98.09%。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境外总产值303.06亿元,占比99.7%,其中特级企业完成173.95亿元,占比57.4%;一级企业完成127.55亿元,占比42.09%;

18、二级企业完成1.56亿元,占比0.51%(见图10)。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境外总产值0.81亿元,占比0.3%,其中一级企业完成0.8亿元,占比98.77%;三级企业完成0.01亿元,占比1.23%。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五、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平稳发展企业资产情况:2006年本市建筑施工企业总资产达到3971.5亿元,同比增长15.3%;负债2630.6亿元,同比增长19.8%;资产负债率为66.24%,同比增长2.4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达到2854.6亿元,负债为187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5.55%。按行业类别划分来看,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的总资产为3459.

19、8亿元,负债为2298.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43%;从事建筑安装业企业的总资产为304.5亿元,负债为21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9.46%;从事建筑装饰业企业的总资产为149.6亿元,负债为8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9.43%。企业实现利润:本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89.9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利润总额112.8亿元,同比增长67.6%(见图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程结算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01和80亿元, 占比分别为53.2%和70.9%。工程结算利润率7.1%,同比增长0.2%,产值利润率5.2%,同比增长1.9%。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

20、7年卷)六、建筑市场份额占比较为明显本市建筑市场中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占领市场,下面仅以5-12月的统计数字为例,分别说明其市场份额占有情况。施工总承包工程共发包683项,合同额387.20亿元。按照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本市所属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6.72%和71.92%,占居主导地位,而外地进京企业和中央在京企业的占比相对较小(见表4,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综合经济处)。表4 本市所属、外地进京和中央在京施工总承包企业市场占有率隶属关系按工程项数计算按合同额计算承揽工程数量(项)市场占有率合同额(亿元)市场占有率本市所属52476.72%

21、278.4771.92%外地进京7110.40%41.5210.72%中央在京8812.88%67.2117.36%合 计683100%387.2100%专业承包工程共发包5237项,合同额146.09亿元。按照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本市所属企业的比例较低,而外地进京专业承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占居主导地位,分别为79.36%和54.43%(见表5,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综合经济处)。表5 本市所属、外地进京和中央在京专业承包企业市场占有率隶属关系按工程项数计算按合同额计算承揽工程数量(项)市场占有率合同额(亿元)市场占有率本市所属72413.82%38.7326.51%外地进京415679.

22、36%79.5154.43%中央在京3576.82%27.8519.06%合 计5237100%146.09100%劳务分包工程共发包10581项,合同额119.31亿元。按照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本市所属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极低,而外地进京劳务分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9%和99.16%,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见表6,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综合经济处)。表6 本市所属、外地进京和中央在京劳务分包企业市场占有率隶属关系按工程项数计算按合同额计算承揽工程数量(项)市场占有率合同额(亿元)市场占有率本市所属1061.00%10.84%外地进京1047599.00%118.3199.16%中央在京00.00

23、%00.00%合 计10581100%119.31100%七、中介机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在本市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行业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从各类中介机构的企业数量上看,本市共有监理企业259家,新增5家,其中甲级156家,乙级64家;招标代理机构273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甲级95家,乙级79家;造价咨询机构229家,减少22家,其中甲级101家,乙级128家(见表7)。在市场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造价咨询企业数量反而减少,反映造价咨询业务正逐步向部分实力强的企业集中,有利于造价咨询企业做强做大,提升综合竞争力。表7 2006年北京市中介机构资质等级情况(单位:家)等级分 类甲级乙级暂

24、定/丙级总计招标代理957999273造价咨询101128/229监理企业1566439259资料来源: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本市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4.6亿元;实现利润7.3亿元;承揽合同额120亿元,其中境外承揽合同额44.7亿元,占比37.3%;资产总计75.7亿元,负债4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0.8%。仅以本市建筑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从主营业务划分的营业收入上看,房屋建筑工程营业收入为67.2亿元,占比79.4%;电力工程营业收入4.8亿元,铁路工程营业收入3.5亿元,市政公用工程营业收入3.1亿元,水利水电工程营业收入2.1亿元,化工、石油工程营业收入2.1亿元。从监理企业主

25、营业务承揽的合同额上看,其中房屋建筑工程合同额99.6亿元,占比61.3%;电力工程合同额5.5亿元,占比4.6%;铁路工程合同额6亿元,占比5%;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额2.1亿元(见表8)。从监理企业的从业人员上看,共有从业人员42105人,同比增长1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217人,同比增长12.1%。表8 本市监理企业按主营业务划分情况(单位:万元)营业收入监理合同额房屋建筑工程67.299.6电力工程4.85.5铁路工程3.56水利水电工程2.12.1冶炼工程0.30.6资料来源: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 八、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升随着企业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本市建筑行业执业

26、人员资格体系和从业人员资格体系的逐步完善,本市建筑队伍规模和素质均有所提升。截至2006年底,本市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 66.9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0.96万人,占比46.3%。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为50.51万人,占比75.5%,其中特级企业10.29万人,占比20.4%;一级企业29.06万人,占比57.5%;二级和三级企业分别为8.08万人和3.07万人,占比分别为16%和6.1%。专业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6.39万人,占比24.5%,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及以下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6.84万人、4.

27、2万人和5.35万人,占比分别为41.7%、25.6%和32.7%。从业人员中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达22.25万人,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为17.96万人,专业承包为4.29万人,占比分别为80.7%和19.3%(见表9)。在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员为18.62万人,占比83.7%;从事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的人员分别为2.05万人和1.28万人,占比分别为9.2%和5.8%。表9 本市建筑企业按类别、资质等级划分人员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等级分类总计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管理人员10714017397454

28、76122385738995768739461工程技术人员108873152464390513269670611541814310063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22248443464108730210046431184761227512104现场施工人员370628584281579234722714845406762252929000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本市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管理人员达到10.71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人员为5.21万人,占比48.6%。在管理人员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管理人员为8.11万人,占比75.7%;从事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的

29、管理人员分别为1.32万人和1.03万人,占比分别为12.3%和9.7%。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0.89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5.16万人,占比47.4%。在技术人员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的技术人员为8.1万人,占比74.4%;从事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的技术人员分别为1.48万人和1.06万人,占比分别为13.5%和9.7%。具备专业技能并纳入执业资格体系的执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其中注册监理师人数为8263人,同比增长11.7%;注册造价师人数为5663人,同比增长10%;一级和二级建造师人数为2.4万人,同比增长20%。九、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得

30、到好转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建筑业的引导力度,以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监管职能重新整合为保证,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息监管系统为依托,着力推进基于市场准入、工程交易、合同订立和履约诸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打造一条涉及市场各方主体、贯穿市场各个环节、涵盖市场多个层面的监管链,努力遏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本市建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推动行政立法,出台了招标投标管理、工程安全质量等9个方面和36项规范性文件,为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细化不同专业工程施工许可条件。通过对建筑施工许可法定条件的严格审核和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强制性技术标准的

31、依法严格监管,避免了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建设项目进入建筑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一年来陆续开展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奥运建材、大型机械设备使用安全、施工扬尘治理、建筑节能、市政工程、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专项执法检查30余次,共检查工程2533项、9072万平方米,约为上年的两倍,共执行处罚决定248起,同比增长37%。同时,加强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监督管理,对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试行累积记分制度,配套制定了违规行为及处罚措施记分标准、资质标准现场核查规范等相关规定,对市场主体资格实施动态化的准入、清出管理,取得较好效果。四是做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工作,按时清理解决了2003年年底前

32、拖欠的工程款,清偿比例达到了99.26%。落实劳务费支付监管制度,全市应结算劳务费结算率为98.16%,已支付劳务费支付率为98.11%,结算、支付率大大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工程款和民工工资长效管理制度和措施,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劳务费管理若干规定、关于全面推行农民工实名制卡的通知、关于在建设工程发包承包活动中设定保证担保的若干规定等长效性的管理规定。六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制定了专业担保机构资信评价方案、保函保管工作程序等配套措施,并向社会推介了一批专业担保机构,进一步完善工程担保制度,运用经济手段规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的履约行为,防范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

33、题的发生;培育和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促进“代建制”工作不断规范,继续加强对43家项目管理试点单位开展业务情况的跟踪调研,并召开了部分试点单位座谈会,总结经验,为完善工程项目管理和“代建制”工作提出措施建议;开展质量保险试点工作,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了全市宣贯大会,对试点项目进行了初选,参照上海、青岛等地推行工程质量保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险条款。十、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大力调整思维方式,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市区两级建委行政职责分工、工程招标投标、合同和劳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启动了前期研究,为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构建

34、服务型政府打下基础。同时,市建委为确保重点工程实现开工计划,开辟了重点工程前期手续绿色通道,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力促开工。积极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掌握新开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主动提供业务指导,及时协调手续办理问题,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为重点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尤其加强了对奥运工程的服务工作。为建立健全“阳光工程”监督机制,全面深入地贯彻“公开、公正、公平、廉洁、高效”的“阳光工程”原则,加强了廉政责任制,市建委与重点工程建设单位签订了北京市重点工程实施共建“阳光工程”责任书。推进政务公开,制定了北京市建委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标准、程序,拓展了政务

35、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基础工作建设,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制度,不断完善基础管理的指标体系,定期分析建筑市场经济形势,以及施工许可、行政执法等情况和问题,为政府各部门和建筑业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值班和应急指挥体系及流程,初步构建起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服务到位的突发事件应急和值班机制,提高了对突发性事件和处置值班信息的效率、质量。应急值班中心开通三个月以来,共接市民来电万多个,反映出的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2006年共接待人民群众来访7632批15971人次,受理人民群众

36、来信8465件,多是反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拖欠工程款及民工工资等热点问题。市建委自7月12日开通便民服务热线以来,共接待服务热线117199次,市民多是反映咨询、投诉建设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便民服务热线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十一、工程安全质量状况有所改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施工生产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年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工作规定等管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安全监管职责,完善了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出台了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对规范

37、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指导安全生产的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年相对死亡人数也较去年有了明显降低,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71起,死亡人数83人,比2005年减少事故起数1起,死亡人数减少2人,百亿元产值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20%。在以预防高坠和物体打击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组织专项检查工程11528项次,涉及工地8695个,累计检查率132.6%,受检工地100%达标。强化对奥运、地铁等重点工程的专项监督,成立奥运、地铁工程安全质量现场监督组,对于奥运工程坚持标准先行,加强过程控制,对于地铁工程采取不定期巡回检查。建筑企业严格落实工程管理和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推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标

38、准化工作,使安全管理程序化、场容场貌秩序化、安全防护标准化。同时建筑企业通过认真贯彻和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及各种技术、管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广大干部职工首都工程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树立和落实全面质量观,本市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制定了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规定、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网格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投诉管理规定等管理性文件,明确了各级监管部门、参建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故处理工作程序、标准和职责。目前全市在监建筑工程11763项,建筑面积1.35亿平方米;地铁线路7条,合计127公里;市政、公用工程在监1204项,总造价165亿元

39、,总体质量状况良好。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继续推行网格式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针对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和建筑节能保温施工质量专项检查,共抽查工程86项,其中竣工工程16项,在施工程70项,建筑面积114.55万平方米。对290项全市重点工程(奥运、地铁工程除外)进行质量检查和143项幕墙工程进行质量专项检查,并委托检测机构对重要部位进行随机抽测。抽测结果显示,全市的重点工程总体处于受控之中。建筑企业严格落实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真履行质量技术审批程序。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继续保持100%,结构工程质量仍然位于全国领先。全市有6项工程荣获鲁班奖;10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79

40、项工程通过市结构长城杯评审,总建筑面积1807.26万平方米,其中金质奖155项,银质奖224项;80项工程荣获竣工长城杯,总建筑面积386.24万平方米,其中金质奖28项,银质奖52项;6家企业获得 “2006年度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十二、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成果显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积极协调,密切合作,努力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了推进建筑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建设工程标准管理,颁布了15项地方标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完成14项重点科技成果鉴定。重点项目如“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巨型框架结构

41、体系超高层钢结构设计优化与施工技术研究”、“DDSK-大断面隧道多导坑施工断面扫描组合成型控制系统研究”等。实施各类科技攻关,动员各方面力量着力破解复杂钢结构关键技术攻关、北京一号资源卫星在工程上的应用等科技难题,积极鼓励和宣传建设行业自主创新成果,组织了16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完成建设部科技项目申报初审13项;完成财政部、建设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和项目审查工作,北京市共申报示范项目15项,申报第二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项。完成国家级工法和市级工法的汇编工作,共汇编我市国家级工法22项,市级工法30项,系统全面的总结我市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工法。开展奥运专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备案

42、工作:共备案标准29项,其中备案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丰台垒球场主赛场临时看台安装质量验收标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馆玻璃肋单元幕墙安装补充验收标准等奥运工程专项标准6项,备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钢筋检验标准、轨道交通防水工程细部构造施工细则、EVE轻质复合墙板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企业技术标准23项。建筑业企业不断加强企业间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引进,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吸引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和其它技术资源应用到企业中去,特别在依托奥运工程项目,实施“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使科技、资本、生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企业自身技术进步优势。企业科技创

43、新能力不断增强,如由北京建工集团公司总承包二部联合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共同完成的大型液压爬架在超高层钢结构北京电视中心工程施工中,该技术解决了236米超高层钢结构快速安全施工,一次同时进行五层钢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难题;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澄清和规范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推进了绿色奥运建筑的实施。通过针对一批办公、住宅、场馆建筑的试评,证明了该评估体系和实施方法的科学可行。企业科技成果

44、显著,如中铁建设集团公司完成的大跨度吊挂立体桁架空间结构施工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部完成的首都博物馆高难度异型结构与精品装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北京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完成的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城建混凝土公司完成的多组分混凝土理论在清水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项目、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完成的DDSK-大断面隧道多导坑施工断面扫描组合成型控制系统研究项目等。十三、建筑节能工作成效逐步显现本市在进一步加强对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监管的同时,逐步推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由新建建筑领域向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建筑用能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农民住宅建筑节能等领域的扩展。建设行

45、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各项节能政策的制定,采用经济杠杆引导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发布了关于支持发展热泵技术的规定、北京市农民住宅建筑节能墙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分别针对采用热泵技术解决建筑采暖、制冷、生活热水的建设项目和农民个人投资的住宅建设项目,制定了补贴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平谷、昌平、大兴3个区的234户农民住宅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达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建材监管,推广节能建材,强制使用预拌砂浆,淘汰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积极探索建立建材产品推优限劣的政策调控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重点加强奥运工

46、程建材使用的监督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奥运工程建筑材料使用监管的通知和“2008”工程环保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奥运工程建材使用各方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施工环节的节能管理,推动实施绿色环保施工,开展了禁止使用落后建材规定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在被检查项目中,未使用粘土砖等禁用建材的项目达到了100%。针对贯彻节能标准薄弱环节加大检查力度,全年共检查工程项目1483个,受检面积1928万平方米。重点纠正不做保温材料和外门窗复试、不进行外墙保温施工质量检验、进场建材不合格等各类问题188项,对4个严重违规工程进行了处罚。同时,推行检查结果通报制度,警示了市场各方主体。下半年保温材料和外门窗的复试率明显提高,由60%上升到95%。建筑业企业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材生产企业以及建筑业高科技企业集团的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与北京金隅集团联合开展了对农村建材连锁供应方式和建设节能省地抗震型民居鼓励政策的调研工作;北京市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