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5985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行业现状透视与目标.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长歌当哭刘鹗当年曾经在书桌前写下如许凄凉文字:“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无哭泣也,得乎?”我们不能因为虚度光阴而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哭泣,因为曾经懦弱而深感悲哀。我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改变教育现状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李桂兰女士序言3教育的目标和使命4我的教育观5大学何以为大7教育使命和大学精神8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11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情12大学风度13教育现状透视14“三不公”:中国教育尚需过大关15马太效应15城乡不公16区域不公18校际不公20中国教育的问题20义务教育:皇帝的新装20大学有问题23职业教育的明天在哪里25教育理念的反思29教育何时能独立2

2、9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30教育残缺之痛32我的应试教育观33中国教育大批判36利益团体已形成36检讨我们的教育政策38打开天窗说高考39素质教育是个伪概念40教育部:请你自我反省42大学生就业44大学生就业的企业责任44我们大学生患了“城市依赖症”么?大学生不是待屠宰的羔羊45对于未来,鼓起勇气付诸行动献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朋友47问题怎么办?48好大学是怎样炼成的48好大学是怎样炼成的48我的通才教育观50把大学还给教育家和教授51大学改革,全盘皆活52农民素质也是生产力53民办民享:中国教育改革之路57教育回顾59永恒主义教育论的现代意义60百年教育家回顾62校长风度68在另一个世界里栖居71

3、教育思想碎片72祝福那些人91序言并不是我故作悲观,也不是我选择性失明。而是我深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于永远做一只牛蝇,叮住问题不放。我确信不只是牛有惰性,人尤其有惰性,而作为体制的维护者利益的既得者,他们的惰性会更强大,我们就要盯住他们永远不放,一直到他们改变或者倒下要么就是我们倒下。题记为什么要说?在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念碑附近,有一块花岗岩卧碑,高不及人身,一个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悔恨的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继续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

4、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我并不认同有些学者愤世嫉俗的论断:知识分子已经全部堕落甚至不可救药。但是我坚信:大家都不说话的结果纵容了罪恶和无耻。现在反思文革,大家过多强调威权下的见力忘义却忽略了对知识分子的整体批判与反思,因此著名学者摩罗参照俄罗斯白金时代的学者作家群体指出中国知识分子三十年没有巨人。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连坐制度民国的保长保甲使得知识分子的言说成为了一种虚幻,继而新中国的制度安排从根本层面上扼杀了知识分子独立言说的可能。如果要安身立命,甚至哪怕是苟且偷生,都要服从或者服务于威权下的宏大主旨,稍不留神就有成为臭老九关进牛棚的可能。所以大家跟着领袖评论红

5、楼臧否李杜,所以当罗隆基、顾准等小批知识分子被打倒的时候,大家要么选择沉默,要么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很少有人能够捍卫知识分子的荣誉和尊严。等到更大打击来临的时候,已经根本没有了大家言论的空气,虽然大家都感到委屈,可是没有办法改变了,于是整体像鸵鸟一样扎头露股战战兢兢。好在历史终归是要回归并且进步的,知识分子现在或许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讲坛,没有不被边缘化的岗位,但是值得庆祝的是:知识分子脱离体制已经有了生存的空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就为知识分子摆脱政治附庸实现人格独立提供了可能。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有宽广的平台来说话,但是我们毕竟已经有了发言的可能,哪怕我们的思考只能传达到很少一部分人那里,但是

6、这是我们真实的声音。事实上,我们始终在面对真实的谎言:自由和民主,人权和进步,列于宪法之上却很少允许见诸报纸媒体;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名义上是义务教育,但是名不副实;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破绽百出却被描述成歌舞升平面对着光怪淋漓的场面,言说或许被嘲笑,不说注定是耻辱。作为知识分子,你选择说还是不说?!2005年五月份的时候,吉林艺术学院不再让卢雪松讲课。一个勇敢的追求灵魂自由的女子独自承受着深深的伤害(我认为这是一种伤害,一种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精神伤痛)。中国的知识界发出了稀落的几个声音(但是确实弥足珍贵)。我深深认识到:作为知识分子必须捍卫话语权,为了他人更为了自己。即便不能面向公众,我也要自在言

7、说,哪怕面对林昭的结局我深信那个时代已经已经一去不返了,虽然有春寒料峭,但是毕竟迎春花已开!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关乎一个民族子代优良与否的重要工程,任何党派任何领袖都不能对之施加不良倾向性的影响。可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尴尬在于学校横看竖看都是衙门。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郭世佑朗声发问“大学是衙门吗?这在欧美国家恐怕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他们的大学不可能是衙门,那是连身贵如国王、权重如总统都不便随便插嘴和插手的地方;在我们国家,这倒是一个很实际的真问题。实事求是的回答只能是是或者就是。”(这样的大学是什么?南方周末2005年9月22日)刘鹗当年曾经在书桌前写下如许凄凉文字:“棋局已残,吾人将老,

8、欲无哭泣也,得乎?”我们不能因为虚度光阴而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哭泣,因为曾经懦弱而深感悲哀。我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改变旧有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佛说:任何一个人的饥饿都是人类整体的饥饿,任何一个人的罪恶都是人类整体的罪恶。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话过于高蹈,那么我们都知道:我们教育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孩子就将依然在摧残人性无助发展的路上远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主编扎古尔摩西所言,“教育制度往往具有排它性、闭关自守和缺少自我批评的特点。”为了自己的偏直,我要说;为了孩子的未来,我要说;因为你们都不说,所以我要说!演说家布瓦格有一句著名的话:“一句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

9、每个人都想到的。”我深知我的话不够漂亮,但是我力争说出大家想说但是没有说出来的话。2006年9月16日改定于北京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我理想中的大学像一座千年庭园。她古朴,但不古板。她是庭园,却敞开门扉。他进来的时候,双眼迷茫,走出时,双眸澄澈。智慧之火点燃了他的心,他的使命是传扬这生生不息的智慧之火。”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 杨桂青我的教育观在我看来,教育的使命首先是培养一个人(一个健全的生命),其次才是培养一个人才(做一个有用的人)。前者讲求的是个体自身价值,培养的重点是实现一个真善美的人,后者则是实现生命个体的社会价值。一个无法欣享人生大美的人,也就意味着他的人生缺乏某种情趣生命决不仅仅像

10、驴子那样埋头干活,每一个个体应该知道生命是美的,人首先是一种文化动物是一种情感动物。一个人如果能够因为一缕阳光的色彩而感受美丽,一个人如果能够怀揣善良之心并为别人的良善而感动,一个人如果能够爱自己也能够爱别人,他就能够获得生命的善美。我们对教育的功用曾明已经探讨很多。下面我主要就教育培养一个独立个体谈一下我的看法。人之初,是无所谓善与恶的,个人无法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他们的自然需求都是为了满足生命的存续。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生命个体的教育问题已经摆在了父母和社会面前,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养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发展贡献甚至自己的独处,必须具备如下的意识:1、 爱人

11、爱己意识我在这里不想翻检几十年前胡适等学者争议的父母于子女有恩或者无恩论争,但是我必须指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中,怀揣一颗善良友爱之心是如何的重要,一个有爱的人,他的人格是强健的,没有什么简单的事情可以将他击垮,因为有了爱,人就像一棵树有了根脉。所谓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从爱之根中生长出来的花朵和果实。爱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父母亲朋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母亲能够为了孩子把手送进猛兽的嘴里,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与一只凶猛的猎犬对峙,有了这种爱,我们任何人都会变得无所畏惧,即使是非常的懦弱的人,也会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勇气。爱并不只是爱别人,还要去爱自己,让自己充满热情,

12、让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科学可以解剖人类的肌体,可以探究人的神经怎样的工作运行,但是科学无法建立终极关怀。而爱和信仰会让你坚信未来更更好。前几天,有一个北大的女孩坠楼而终,她在bbs上指出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生命的绚烂,她也从来没有爱过自己,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当然,爱有时也是抽象的。这种抽象的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社会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且升华为对人民对民族的爱。这种爱博大而又深沉,激励着一个人不断的为了社会为了人民而奋斗不息。2、 公民意识我们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我们终日都在呼吁要培养现代的公民,以使我们的民族真正的跨越小农意识实现民众素质的大力提升。然而,我们很少把这个理

13、想落实到行动中。我们离宪政时代还远,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对什么是公民,对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力的提法少之又少。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是我们的权力总是受到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侵害,我们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尴尬的所在。五四运动已经快要100周年了,但是我们民族之中的民主渴盼仍然远未实现。100年来呼唤的东西仍是我们的梦想。上个世界20、30或者40年代精英们关于社会体制关于民主的呐喊,仍然显得那么悠远。悠悠百年,恍若一梦,试看今日之天下,公民社会目标遥遥。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小心翼翼的回避着民主观念回避着公民意识,但是,我们很多孩子从小就知道,谁的爸爸是科级是局级

14、是部级,他们很早就知道权力意味着什么,在一个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的时代,权力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会怀疑:有一天,他们会退化为自己特殊利益的同盟。3、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五四以降,我们以打倒自己的文化为荣,四清加上文化大革命,使得我们的传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打击。而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我们急欲寻求西方世界认同,因此我们自己的文化成为了一种所谓的装饰,仿佛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唐诗宋词,只是生活情趣的点缀,加上文化界的哗众取宠牟取不义之利,我们80年代90年代吃着肯德鸡长大的孩子对传统的印象只有三寸绣花鞋只有恐怖阴森的檀香刑只有宫里的美女和太监,除此以外,能够背诵几首诗词,这难道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15、,我不能不感到一种彻头彻尾的悲哀。我们文化作为一种重伦理(查美学四讲)的民族文化,讲究的是仁者爱人讲究的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天人合一也只是在学者的故纸堆中被翻来翻去,成为他们职位晋升获取职称的东西,可是,在真正的现实中,还有真正的儒者么。这种轻视传统文化,反映了我们的浅薄无知,也反映了我们的急功近利浮躁空虚。我们发现五四以降的一批学者之所以能够在学术上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他们肩挑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出于自己的价值选择,他们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等声雷激荡的口号与行动,但是他们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几乎全部的人开始重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比

16、如晚年鲁迅对中医有了公正诚恳的评价,晚年胡适开始系统思考如何拯救传统文化的式微,而梁漱溟也以一位儒者的襟怀对儒学重新审视,希望以自己的儒学来解救当时水深火热中的民族,甚至被称为最后一位儒者。文化绝非仅仅一种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识,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管你承认如否,我们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因子,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文化在同化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同时,也在接受少数民族的同化我们在影响着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也在默默的影响着我们。4、一种独立的人格“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

17、自我。倘使我们还是循规蹈矩的按着前人既有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那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教育如果不能培养一种独立的人格,那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为了人格之独立,顾准毅然不肯向一个错误的时代屈服,王小波为此写下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早年的北大更是把培养独立的人格作为自己的己任,马寅初先生在如云的造反派中坚持己见,梁漱溟敢于和当时的毛泽东叫板。大学何以为大英文University的本义,乃是将追求科学社会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相互砥砺,包括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气的灌融和思想的碰撞等,在传道(作用于思想领域、世界观、人生观等)、授业(作用于专业培养和生存技能培训)、解惑(作

18、用于精神领域、道德修养、心里素质的微观洞察)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学术境界和人格魅力。这种境界和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里集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这里有可能进行各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相互启迪、对接和重建。大学之大在于:通过大学熔炼培养,年轻人首先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年轻人具备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前者为人后者为用。大学为大,首先必须提倡和造就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国家、民族、政治或者生产力等都必须让位给人,人是第一位的。教育有功利色彩,但是这远非教育的本质所在。正如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子责任,而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

19、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种人本教育的目标在于把一个人培养成为:(1)有效思考能力;(2)待人接物与社会沟通能力;(3)接受新事物,对世界有热情和好奇,不断学习;(4)审视批判现实并有自己价值判断标准;(5)情商和智商的和谐统一,能够感受人生大美。当然能够达到如上目标的人物必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他们近可以慎独处世,不役于物,远则可以影响一乡一县;隐能悠享大美,情操高洁;达能忧国忧民,奔走国民。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首先是培育社会的精英,朱熹先生就曾经说过大学教育是“大人之学”。我们也知道未必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阳春白雪,但是我们教育应该让下里巴人明白什么是阳春白雪。我们培养的未必都是精英,但

20、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鼓励大家都向精英看齐。这正是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大学为大,其次就是大学要关心学生们如何走路。大学和小学本身的区分只是时间层次的的递进和阅历知识的积累,并不必然意味大学已经不用重温小学之学。青年进入大学,热血激昂,但是人格尚未完全确立,思想也时有进入误区,有时太过执著而略显拘泥,有时又过于超脱,一切仿佛看破,大学必须拥有一种合理的机制,使教授、教工和学子能够像朋友那样的坦诚相见,从而有力的促进学子爱情观、友谊观和生活观的形成和完善。当代大学不关心学生走路的问题已经很严重,较梁漱溟先生离开北大的上个世纪20年代更有过之。近来不过两月,北大已有一博一硕先后跳楼自尽,引人唏嘘之

21、余,难道北大不该深入的反思一下么?最起码学生的辅导员和他的任课教师就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其实现在的辅导员只是纠纷的调节员,其余则不辅不导,而授课教师更是下课之后,挟包走人,这样的教育较之放羊更甚。大学之大,还在于有自己良好的治学和生活环境。这种环境既包括大师大家包括校园布局和风景规划甚至其中一草一木。没有大师的校园就像船之无锚,终究失之轻浮,大师小处来讲可以提升学校的人文素质。国外许多大学都设有驻校诗人、驻校作家、驻校音乐家和画家等特殊的教职,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大师大处来讲打开了学校的视野,比如北大之有费孝通先生,就把北大的乡土研究推向了国际,北大此领域为世界瞩目。此外,校园自然环境就像腌菜之水

22、,日久自然会把味道渗入学子生活之中,这就是“文化腌菜论”。北京大学的开放、民主和才气,清华大学的严谨、务实都和自己的校园和谐一致,也可以说两个园子为自家学子人格形成作出贡献,自然环境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可见一斑。一个优美的校园,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过去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一般大学的学生头三年抬起头来走路,后三年低下头走路,而北大清华的学生头三年低下头走路,后三年抬起头走路。显然,这里的区别不是专业水平的高低,而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精神品质的不同。这也是大学之大小的一个比较吧。作于西安芙蓉园2003年9月教育使命和大学精神大学自诞生以来,一方面被视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而承担了批判改造社会的历史

23、使命;另一方面为了求得社会或者国家的认同而参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因此,近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延续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是德国的“洪堡”模式,即把大学视为一座探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培养纯学术人才;另一种则是美国的“威斯康新模式”,将大学看作培养人才的工厂,一种“对社会每一个流行风尚作出反应的温度计”。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古代大学、书院作为文人士子解惑立德之所在,曾焕发出水晶般的魅力。大家学子同学一室彼此欣赏相互学习,山长学友在松下水边研习学问诵诗弹琴,如今想来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而具有西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则首推北大,尤其是蔡元培先生的定鼎北大,借鉴“洪堡模式”,推崇“砥德砺行”提倡“兼容并

24、包”致力于“研究高深学问”,并培育中国民主、科学空气,开一代风气之先。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向平民化过渡。中国高等教育凸现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教育使命这一本源才能够找到关节所在。大学本身有待于一种精神空间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在功利和审美、过程与结果之间寻找契机,搭建起大学风度大学气象实现大学风采。我们现在急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个问题是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是不可以急功近利的。因此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一、 教育理念的反思胡启恒先生曾深有感触的向教育界讲过他美国朋友的女儿进入MIT(美

25、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过程:首先学生向MIT报告其对MIT的认识及自己对加入该校的渴望,再提交高中三年的各科成绩和高中毕业时的统考成绩,加上中学期间她参加学校和校区组织的公益和慈善活动的表现,她同周围人的关系等等,MIT据此招生,必要时进行面试。这种人才的选拔方式,较中国的一纸定乾坤招生方式是更负责任的选拔。同时,两种招生方式的不同导致对本国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极为不同的。中国很多学生和家长其实也认识到了单纯注重分数的危害性,但是面对高考,任何人都有身不由己之感。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培育开发过程。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对生命个体的成长完善过程有不同的任务和致力方向。在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大

26、学生基本素质较差,集中反映了大学以前教育阶段过分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造成的空白,从而使人才培养趋于畸形化。美学家李泽厚在其美学著作中指出了生命个体和谐发展所必备的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知识意志情感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制度道德人文学科各类艺术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描述语言事实世界指令语言价值世界感觉语言心理世界教育是一个关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单纯的对知识(准确的说是极少一部分知识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离的问题)的学习,必将导致我们难以培养出爱因斯坦所推崇的和谐的人,这也正是中国教育问题之所在。正如中科院院士周光召指出的那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教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

27、不仅有谋生技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人,而且同时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一个有创新思维和坚强人格的人,一个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进化的人。”如果教育要达成这项使命,作为大学必须注重大学精神的构建和完善,同时要自觉承担带动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重任。二、 大学教育工具化的批判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引领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因此大学绝非只是抛弃理想的纯现实,它必须保持清醒的独立批判意识,具有启蒙的公用性,而决不是随党派和政治之波而逐流。鲁洁教授在谈到大学精神失落时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在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的

28、是“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其实,西方对教育工具化倾向的批判由来已久,从尼采到萨特都曾提出自己的精妙见解。比如尼采认为德国“文科中学和大学今日作为“高级保姆”提供给青年那种博学的粗浅”,德国“高等学校事实上所做的是一种残忍的训练,以求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使无数青年男子适宜于为国效劳”;而萨特则集中质疑教育虚无化的一面。可能与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有关,我们教育为培养出了专家学者而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大学索性定位为培养技术工人,大学毕业证仅仅成为获得就业岗位的一块敲门砖。成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统一型号的“产品”,大学成为人才速成公司。如果教育把所有人变成同一模式的复制品,那么教育就是最大的失败。缘于社

29、会分工的建立,大学专业教育走向合理。然而这也不过是经济领域轴心原则“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利用而已。社会通过分工把社会成员按照不同的角色分配到不同的生产部门去,使管理和运转更富有效率。我们并不质疑专业教育的合法性,可是面对不同生命个体的不确定性和可塑造性及对自身和谐完善的渴求,我们必须反思教学分类过细所带来的问题,哈佛一直致力于“通才”教育应该对我们有所教益。大学教育不应单纯追求工具和手段的合理性,从而忽略了目的本身的合理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价值递减的时代(“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爱情缩减为性,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官能享受和实用至上成为了第一法则。因此,重视人的自我完善发展,实现人的

30、和谐全面进步,这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崇高使命。三、 教育的传统与现代思考中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但是我们整体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的进程吴季松在其知识经济教育观初探一文中,将经济形态和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其表格如上)。教育目的农业经济天才教育工业经济天才群体教育知识经济全民教育教育对象科举状元神职人员技术人员,小群体公民教育时间私塾学校教育学校,工作岗位终身教育场所学校学校,图书馆,培训中心网络,科技工业,图书馆、培训中心教育主要内容单科知识综合知识体现的素质应用知识能力教育方式灌输式启发式参与式就上表而论,我们的教育应该处在工业经济时代教育阶段,但是灌输式教育方式仍然很普遍的存在着,当

31、然吴先生的分法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中国古代的东林书院、岳麓书院,讲求坐而论道,相互启发,本身就是很先进的,也是令人羡慕的。我在这里尤其要重点阐述平民教育时代大学还要不要培养精英。UNIVERSIT的本意是追求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们,聚在一起进行一些问题讨论的地方。而 “大学”在中国本来就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的内涵。大学精英一般指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有自己独立见解且能彰显大学之大的优秀学子。大学精英的存在是大学旗帜得以飘扬的重要条件。因此,我认为大学应该依然保持它在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色彩和选拔性功能,培养技术工人的角色大可交给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来完成。丹尼尔贝尔在论述后工业社会英才治国

32、与平等的关系时指出:“大学完全可以在不妨碍其他单位尊严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英才机构。如果要使社会中用于研究、学习的财富更好的相互利益,如果要保持一定的文化传统,大学应该是一个英才机构。”贝尔的话对我们的大学定位很有启示。四、 大学精神的构建我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变化的,常变常新,当然,有些内核是不应该变化的,比如平等、民主、学术自由等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导师冯卡门曾鼓励他在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发表与当时大权威冯米赛斯观点不同的意见;另一次师生激烈争论一个学术问题,冯卡门十分生气,说话尖刻,事后经思考觉得自己错了,第二天一大早便登门向钱道歉。这种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往

33、往更能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风度。现在,很多大学都存在热情丧失的现象。知识的枯燥老化、教授的授课照本宣科,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读书,大学成为了黑色的温柔陷阱。同时还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我们的大学还承担起了小学和中学的相应的历史使命,大学在进行着艰苦的补课过程。中国的大学慢慢的向着人类精神灯塔的路径走过去。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我认为当前国民道德素质出现诸多问题,中小学教育难逃其咎。教育的任务首先是培养一个合格的适合社会生活的人,其次才是达成“人”和“才”的统一,即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中就存在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手段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

34、完善。但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始终没有任何变化。在野蛮时代,教育承担教会成员与自然共处的生存技巧,教给孩子合作意识、社会人格以及乐群观念。我们中小学教育最大问题在于过分关注学生的才干培养,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操关注远远不够。当前中小学教育唯大学马首是瞻,这是中小学教育的尴尬所在。我们的中小学发展所有目标都用考大学来衡量。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应试教育也就成为了必然。当前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必须改进大学录取制度,改变现在“一纸定乾坤”的不合理制度格局。中小学改革的核心是大学先进行变化,大学不变化,中小学必然不会变化。就像晚清,科举八股取士不废,那么全国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必然数以万计。这不是

35、民众的功利化问题,而是教育导向问题所致。现在这种大学导向的教育结构还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的职业教育,加上很多用人单位的不理性,非大学人才不用,这也导致了我们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制造业优秀的德国和日本,都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重视。可是我们号称全球制造业中心,我们根本没有卓越的职业学校。中国正在艰难崛起,但是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出了问题,那么其整体发展将面临后续乏力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很快,很多农村青少年将来要走向城市,关于城市文化的教育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在课本上学了周总理的睡衣、在八角楼上、挥手之间,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意义不大,但是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反而对于社会文明

36、、城乡文化等的常识灌输和传递显得明显不足。培育公民社会,我们教育缺失很多,虽然我们的民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培养下一代合格的公民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所在。我认为我们的孩子还应该开设一门课:乡土中国。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当下中国很重要。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根本不懂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当下,一些北京的孩子知道肯德鸡、知道越来越宽的马路、知道自己家里的楼房和生活,但是他们不知道离北京只有30公里外很多小孩子羡慕的看着电视里面漂亮学堂。教育是讲究理想和实用性结合的。我们的教育几乎没有什么理性主义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如果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那么也是走上邪路的精英教育。至于教育的实用性,那就更为不足了,这

37、真是很悲哀的事情啊。教育应该培养孩子高贵的品性,比如同情心、怜悯意识。如果教育只是告诉大家去竞争,那么我认为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培养的只是争强好胜的动物,这是非常可怕的。这将导致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荒漠化。事实证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耽误了至少一代人,现在我们还在瞪着眼睛看我们下一代继续接受这种教育。注:本文根据笔者在西安财经学院哲学探讨小组上的发言整理(2003年)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情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指出:农民在田间挥汗如雨却身着西装是不大合适的;同样,在责任田里耕作的不是农民而是二流子,这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然而在当下的的教育田地里,我们真的很难找到几个真正的耕作者。因为教育毕竟是一个面向现

38、实却又坚定的追求理想的事业,我们很多的校长教师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立足现实则能够务实,拥有理想则可以超越。教育要立足当下,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因为人是活在当下的,教育的使命首先是教会人们更好的适应当下,其次才是改革发展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桎梏于当下,它必须是高远的,引领学生发现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它必须是豪迈的,激励着学生追求理想研究学问砥砺德行;它必须是深沉的,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的心中培育一片精神的树林,让学生明白生存本身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中的事情,它还是美的;教育和受教育本身是知识源泉滋润幼苗并有所创造的过程,教育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样学生才能用欣赏美的眼光对待未来的社会之旅

39、。余世存的非常道中有这样的故事:蒋百里29岁时任保定军校校长,他到校视事的第一天,向学生们训话,较为简洁:“今天方震到校,有两件事向同学们一谈:一点关于精神方面,一点关于教育方面方震如不称职,当自杀以明责任。”半年后蒋自杀,震动全国。这就是理想主义,为了教育不顾生命的理想主义。灌输知识,那是土匪也可以做到的事情;传播理念,那是恶霸也经常挂在嘴边的东西。能够使得教育为教育,能够使得教育得到尊敬,其原因在于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情。记得初中老师于小栖曾经说:哪怕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强奸犯,他只要登上了讲台,也必定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方向,希望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做有用的人,教育与受教育本身都是神圣的。

40、在我看来,教育确实是神圣的。但是我觉得这有个前提,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对教育有深刻的洞察,知道教育理想背后人的局限,从而更多的突破或者超越这种局限。因为我们的教育在过去的近一百年里受到了太多的干涉和影响,其本身的发展问题不啻万千,就像余秋雨指出文化学者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泥土薄瘠,必然化作文化土壤的宿命。同样对于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者恐怕在一代或者几代人之间面临道渴而死的宿命,我们无可逃避。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如果教育没有信念和理想,只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和粗劣的加工,那么我认为宁可不要这样的教育,我相信万物都

41、有一种自然和谐生长的本能,如果我们不能超越本能,那么就把教育还给本能。虽然,这些未受到教育的人无法给所谓的文明社会添砖加瓦,但是他们起码有着内心的真诚和真实。比如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相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我少年时,我对二者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实际上又有多少教育者本身相信这个东西,所以有一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虚伪的东西,或者可以表述为一种本身真诚的东西被我们虚伪化了,我们还是感到深深的伤害,它使得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不再相信理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80年代出生并接受国内教育的人有理想主义情节或者说现在还坚守理想的十中无一。张伯苓多次说他办教育的理由:“我在北洋水师学校,亲见旅

42、顺大连为日本割去,青岛为德国人所夺走。当我到济公岛的时候,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另一个是中国兵。英国兵身体魁梧,穿戴庄严,但中国兵则大不然,他穿的是一件灰色而破旧的军衣,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齐耸。这两个兵相比较,实有天壤之别,我当时感到羞耻和痛心。我自此受极大刺激,直至现在,还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我当时立志要改造我们中国人,但是我并非要训练陆军、海军,同外国周旋。我以为改造国民的方法,就是办教育。”在我看来,现在中国教育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在做教育玩教育的人不是真正忠诚于教育的理想主义者,缺乏献身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没有人能够或者愿意为中国的下一代负责。这是中国教

43、育悲哀之所在。为什么在军阀混战时期,那些教育家不惮暴政坚守理想;为什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那些教育家放弃高官厚禄走进农村。可是今天,为什么再也没有人能够为中国教育带来新的空气?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大学风度哲学案例分析课走笔“人类思想、文化的真正基础是一些问题(problems),一些不断变化的问题只有建立在不稳定的问题之上,文化和生活才有活力”(赵汀阳语)。因而传承创新人类思想文化的大学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即不断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而不是提供形式完美的答案。基于此,我认为哲学案例课为我们思考探讨问题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哲学案例分析为大家提供了三个平台:一、促使一部分同学真正意义上静下心来思

44、考一些问题,因思想碰撞、问题凸现使大家读了一些书报,虽有急功近利之嫌,但从长远来看,不无裨益;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哲学案例课上大家找到了久违的朋友的热诚与坦荡,这也使得自身及财经学院重新定位有了可能;三、彰显大学之气象,大学之大不仅在于环境和大师,更在于打破学科系别的限制,而灌之以宏观诸学科的大文化建设,这样彼此文化视野便不局限于一隅。当中国诸多高等学府的天之娇子们终日奔波忙碌于考研、出国并汲汲以求各种证书时,财经学院却有这样一批人以独特的方式体味人生、关怀民族,这真是一道奢侈的风景:最起码它代表着大学的热诚。我们明白: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不可以灌输,现代教育的失败恰恰在于此。然而,相

45、互辩难、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也预示着一大批优秀人才的产生。近百年来“湘人不倒,国家不亡”就是相互砥砺彼此影响的结果。所以大学之大,固在于大师之大,更在于学友之间的沟通探讨,互相学习,头脑风暴,尤其是一些宏大构建主题的探讨更凸显大学档次。英国教育家、宗教领袖约翰亨利认为:“当一大群年轻人,具有青年所有的敏锐、心胸开阔、富于同情心、善于观察等特点来到一起,自由密切交往,即使没有教育他们,他们也可以相互学习到很多东西。”在我们的哲学案例课堂上。有酒量如海,才气磅礴,论到读书,一目十行,论起作文,斗酒百篇的本色书生;有必有玄心,必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的魏晋清流;有民吾同胞,经世济民,天下兴亡,舍

46、我其谁的忧虑丹心;有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的史学洞见.智慧的火花在这里迸射,心灵的泉水在这里汇合。在我们的哲学案例课堂上,我们曾就中国三农问题而处心积虑的出谋划策且争论不已;我们曾为海尔振臂高呼,并思考民族企业的瓶颈及未来走向;我们曾和周国平探讨人生的本质,我们曾在沧浪之水中洗濯灵魂,我们还曾为中国入世后政府的尾大不掉而深感忧虑.我思故我在,每每此时,谁都不会感到生命虚无飘渺,我相信思考博大问题使人本身也博大起来。生命在不断抉择中延续,大概没有人愿意把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走向极致:痛苦的哲学家或快乐的猪。然而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诚如海子所言:当我痛苦的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

47、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纪念哲学案例课堂开课三周年,重发旧文,兹以为念。)教育现状透视我总觉得,在孔子对自己“诲人不倦”,要学生“学而不厌”的背后,在中国教师急切灌输、作业压人、残酷考试等方式的背后,他们实际上缺乏对人和知识本质的把握,缺乏那种苏格拉底式的从容豁达、宽厚友善、渊博深刻、诚实率真、自信自尊而是深深的浮躁专横、狭隘刻薄、敌意浅薄、矫饰虚伪、自轻轻人。这是十分可悲的。科学不是宗教,入学不是入教,知识不应灌输,人不能塑造。但儒学从内容到方法真有些准宗教意味,它也具有传教布道、专制封闭、束缚人、不宽容而急于扩张让人接受等某些宗教特征。中国当代教育总批判作者: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教室 张广照据二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文盲(十五岁以上)数量高达8500万,成人文盲率有8.72%,还有一亿的半文盲。这还是参照城镇居民识2000个汉字,农民识1500个汉字,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够记简单的帐目,能够书写简单的应用文的中国标准衡量,这个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是有很大距离的。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既没有公平公正,同样,中国的教育也没有效率和效益。即便是被某些人引以为荣的高等教育,其实在其扩张的背后更是丛生的问题。对中国教育问题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