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6115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9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行业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docx(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内容摘要二、2003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2003是不平静的一年,中国服装市场表现更是起伏汹涌。回首一年来服装业逆水行舟的里程,不禁感慨于它蓬勃的活力,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调、美国对华出口设限等等出人意料的事件,并没有阻止行业前行的步伐。相反,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形成以展会经济为主要增长点的发展特征。以下这些看似生硬的数字也许最能证明一切。(一)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服装业生产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服装产量98.43亿件,比上年增长13.76,高于上年增长幅

2、度5.23个百分点,增速达到服装行业十五规划确定的预期发展目标。其中梭织服装产量49.39亿件;针织服装产量47.81亿件。梭织服装产量、针织服装产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57和15.45,梭织服装生产的增长幅度低于针织服装3.8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类服装中,增幅最高的是羽绒服装,2003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3.14;增长幅度最低的品类是西服,比上年同期增长9.09。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测算,2003年全行业实际完成梭织服装产量136亿件。表1 近5年我国服装产量统计表19992000200120022003产量(亿件)103.00116.0077.7687.7298.43比上

3、年增减13.198.5313.762003年全国各地服装生产普遍增长,有24个地区服装产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地区,这14个地区是浙江、福建、河北、天津、辽宁、湖北、北京、江西、安徽、湖南、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绝对值增加最多的是浙江,同比增加服装产量3.82亿件;全国仅有广西、山西、新疆、云南、重庆和宁夏6个地区 服装生产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新疆服装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31.94%。我国服装产量过亿件的有12个地区,即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河北、天津、辽宁、湖北、北京、江西,这12个地区的产量占我国服装总产量的,是我国的服装主产区

4、。 表2 2003年全国各地服装产量统计表名次地区全年产量同比1广东262399.611.112浙江214467.122.063江苏160765.34.664山东103860.912.15上海 49117.053.86福建 44109.6132.487河北 27183.8523.958天津 22210.716.859辽宁 20765.3117.5410湖北 15815.8222.2511北京12995.019.1712江西 11533.8416.3713安徽 9098.8832.4414河南79875.8915湖南597030.216吉林 5721.0911.9717内蒙 1983.137.7

5、218四川 1663.2416.5219陕西 1322.529.6720广西 1235.163.7521山西 1011.618.6222海南 914.4811.9823贵州 497.167.2624新疆 491.9631.9425云南 33315.4826重庆 233.795.9627黑龙江 211.1645.5228甘肃 179.8417.5628宁夏 117.6213.4830青海 93.7434.8831西藏 数据来源于国研网表3 2003年各月全国服装产量表月份本月止累计(万件)本月(万件)本月止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本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月1930723943176.262.7

6、27.793月200913.672370.913.4210.824月280316.279327.9512.5110.715月359992.179361.3112.5912.546月449423.889173.2511.326.157月533571.383526.6611.6812.228月61959285181.2111.3511.299月707732.688546.5711.199.9110月791640.284972.6511.4112.7511月880585.585530.812.2915.1512月984289.6105161.613.7619.62经历了2002年大好局面的我国服装业

7、,2003年初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我国服装产品的强劲需求,服装生产和出口又是一路攀升。从表上可以看出,1、2两个月当月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伊拉克战争、“非典”、棉价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中美贸易摩擦、电荒各种影响接踵而至,其中以“非典”造成的短期影响最大,行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规律被完全打乱。3、4、5三个月出现全年生产的最低点。“非典”过后,各个服装生产企业订单饱满,本应再有一个冲高,但是,全国有19个省拉闸限电,企业生产开开停停,无法如期交货,行业再遇尴尬。2002年本身也是服装行业比较好的一年,但是从今年整个发展状况来看,即使在下滑的过程中每个月份的产量均超过了2002年。2003年虽然

8、遇到了各种困难,总产量上仍然超过了2002年。在纷乱的影响因素中,有长期的,不可逆的;也有短期的,冲击力量很大;有意料之中的;也有突如其来的。行业生产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与往年完全不同。1配额价格的影响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由于服装出口一路攀高,使得配额的市场价炒得很高,招标价格也超出正常值,一时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企业在年初无法接单。如今,出口寒流来了,配额价格回落,但是一些企业已经失去了接单的大好时机。2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由于伊拉克战争等原因,国外客商纷纷要求提前交货,缩短周期。服装企业也加紧生产,避免在手的订单废掉。因此,我国服装出口在1-3月增长较快,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1-3月服装生产的发展。

9、伊拉克战争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中东服装出口停滞,美国的后续订单明显减少。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服装生产所需化纤类的面料和各种辅料的价格上涨,成本上升。3“非典”的影响“非典”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服装行业影响最大。从4月下旬在服装行业开始显现,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对服装出口的影响;二是对疫区商业的影响。许多国外客户被其政府告知不许接触中国的服装商品,因此客户不敢再到中国来下单,商务活动被迫推迟或取消,新客户增量明显减少,尤其是欧美客户。我国大中型的服装企业出口方向多数是发达国家地区,与日、美、欧的客户大多是长期合作伙伴,外贸依存度很高,“非典”对这部分服装企业影响在6月以后显现。同时由于

10、“非典”的影响,近期国内各地商业服装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疫区服装产品的销售下降60%以上,随着疫情的消退,服装销售正在逐渐恢复。原本在东欧等国很有影响的、北京国外客户的采购市场已不能正常营业,这对于内销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的出口也有很大影响,至少已经失去了今年春季内销和夏季服装出口的机会。服装产品库存积压是企业致命的症结,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对服装产品需求品位的提高,服装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主要依靠面料和款式的创新,越是高档产品,时令性越强。“非典”突如其来,使得内销企业当季库存骤然增加了70%,造成流动资金严重匮乏,夏、秋、冬季产品的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服装行业

11、面临如此困境,为什么在1-4份服装生产和出口的数据上没有反映,而全年的服装产量还有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正常的服装销售大幅下滑的同时,行业有少数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卫生许可证的服装企业,因为担负着口罩、防护衣等产品的供应,企业加班加点,产品仍供不应求,这些企业的生产量在这一特殊时期成倍增长。由于服装产品是按自然件统计的,防护衣产量的激增,弥补了各类生活服装产量的下降缺口,所以服装生产总量没有反映出明显下降。二是,针对SARS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二)销售收入和效益同步增长表4 2003年 纺织服装制

12、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12003年合计(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3161.4621累计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2963.3121累计企业单位数8847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1649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5.483.21累计应收帐款净额334.2022.95累计产成品204.957.52累计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45.9615.69累计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598.8214.08累计资产总计2216.3616.76累计负债合计1285.6019.37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972.7120.81累计产品销售成本2559.2221.3累计产品销售费用105.3117.31累计产

13、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2.5514.93累计管理费用138.2216.36累计财务费用26.9623.77累计利润总额122.4323.42去年本月止累计利润总额99.20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255.918.46累计税金总额83.8019.76表5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2 2003年数值2002年数值2001年数值资本保值增值率113.34资本负债率58产值利税率6.5资金利润率11.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9成本费用利润率4.33人均销售率116160.21产成品资金占用率16.45从效益来看,服装行业在纺织行业中是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利润水平、资

14、产运转率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003年服装行业“资产总计”和“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两项指标,在2002年增长11个点的基础上,2003年又分别增长16.61和14.63,是历年增幅较高的一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部分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发展,经济效益在2002年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972.71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1;棉花价格的上涨、美伊战争和“非典”造成外贸渠道受阻,出口企业的销售成本大幅增加,包括运输成本和商品检验成本等,使得行业“销售成本”和“

15、销售费用”两项指标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加21.3和17.31,但都低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这使得当年利润总额完成12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2,高于2002年利润增幅15.68个。但尽管如此,2003年服装行业效益提高的幅度与大纺织业相比,要低5.45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体,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多元化,有相当一部分利润并不来自服装生产。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内地区和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按地区分,中部地区生产和效益状况稳步上升,西部地区没有明显改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有自营进出口权、有配额分配的企业生产

16、经营状况最好。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生产、效益情况较好,私营企业次之,合资企业发展迟缓,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状况依旧不理想。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和老企业生产及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大型企业有较大差距。而服装行业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绝大部分小型企业受大企业压缩外发订单、开工不足和服装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效益远不如大中型企业,行业内亏损面在继续扩大。同时应该看到,2003年行业里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服装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如果想提高我认为是很难的,因为服装经营成本上升很快,年递增速度是10,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这里

17、面除了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外还有很多因素,现在的订单小批量、多品种,返单率很低,而且企业在二次创业或者在做加工自创品牌的时候生产费用再次加价。但从总体上看,2003年在全国各行业中,服装行业的利润增幅仍是较高的,行业整体效益水平在持续提高。(三)内销在SARS影响下先抑后扬年初我国服装市场起伏变化比较大,由于的影响,月份以后,国内各地商业服装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春季和初夏的服装销售、疫区服装产品的销售影响较大,其中疫区服装产品的销售下降以上,月初销售达到谷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5月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63.3亿元,比上年同月仅增长4.3%,增长幅度为5年来的新低。随着疫情的

18、消退,服装销售逐步恢复。从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眼装的销售情况看,受非典影响所积压的购买力,在7月份得到进一步释放。为促进在非典过后服装销售的复苏,各地商业和企业专卖店也在大力开展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力争得到非典过后的商机。 我国200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同比增长9.1,衣着类约占消费品总额的9.8。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4.3。2003年累计平均,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1, 其中服装价格下降 2.5,这也是服装价格几年持续下降后的新低。2003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

19、售总额41106.3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2002年同期增长幅度0.1个百分点。多数商品类的销售均有较快增长。服装类、鞋帽类、针纺织品类属于增率较低的行业。表 6 2003年中国物价指数统计(以上年同期价格为)指标名称全国城市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9 99.6100.5服装.鞋帽类97.5 97.09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2 100.9 101.6衣着97.8 97.4 98.6摘编自中国经济统计快报2004013年服装行业产销衔接情况较好,产销率达4。 2003年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类销售数量为20873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5,服装类销售额4056389万元,比上年增

20、长23.3,高于数量增长18个百分点。大型商场中,销售增幅较大的品种是:牛仔服、茄克衫、T恤衫和女装。商场是大品牌之间角逐的场地,各类服装品牌更新频繁,商场中不时有老的品牌被新的品牌所替代,没有实力的企业很难在大商场中立足。因此,许多服装企业选择了加入国际大型商业连锁集团,或用各种方式自己开品牌专营店,网上销售等。批发兼零售市场档次提升加速一批以吸纳和展卖品牌服装为主,时尚氛围浓厚的市场(广场)在各地兴起。新的市场内用声、光、电、网络技术为商户和商业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批发兼零售的服装市场是我国百姓衣着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据推算,批发兼零售服装市场的批发交易量在我国服装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在70

21、以上。 真假洋品牌充斥国内大商场我国服装市场国际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市场资源逐渐为世界服装产业共有。高档服装市场几乎完全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服装品牌占领,这些洋品牌服装绝大部分是国产的,行业中有的企业代理或生产加工国外品牌多达十几个。由于洋品牌国产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与国内服装价格接轨的问题,国外二线品牌也在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再加上国内服装企业为吸引顾客而炮制的“设制洋品牌”,使在大城市的大商场中,带中国字的服装品牌日渐稀少。就是那些赫赫有名的中国名牌服装,为了跻身大商场,迎合消费者崇洋消费心理,保住销售业绩,也不得不将自创的商标改

22、用汉语拼音表示。(四)投资稳步增加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生产能力的急速扩张。在这个行业中,企业整合的周期越来越短,服装行业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很激烈,2002年服装行业很好,2003年虽然在非典打击下有一些问题,但数额上看依然很好,这就诱发了行业的快速扩张。如今各地都在建服装厂,园区也在建服装厂,很多是很有根底的,比如男装厂原来做西服的,现在增加了衬衫,包括商务休闲等产品,扩张速度很快;有一些小企业在迅速增长,因为投资少、见效快,其他行业转产和调整的时候都加入服装行业里,前后道工序都在往里挤。过去服装行业是每隔4、5年就会有一次生产能力的膨胀,膨胀以后就会造成行业里竞争的升级,企业会重

23、新洗牌、重新组合,现在这种周期已经缩短到两年,企业扩张速度超过了市场需求,所以服装行业面临新的整合。目前行业中有一些企业,在浙江地区很明显,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年初建厂、年末关停的企业在全国也为数不少,这些企业在出口经营上只有一些短期盲目性的策略,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某类产品大量涌入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所以我们非常希望企业发展切实注重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要有一种创新的机制,在投资的时候要注意规避风险,认真总结长远的市场战略,这对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五)出口快速增长结构逐步改善2003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个整年,

24、入世效应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上得到了充分显示。200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突破600亿美元,2003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纺织品服装贸易额达到945亿美元,比2002年(下同)增长24,其中出口788亿美元(未包括纺织原料,下同),增长27.7,进口156亿美元,增长8.5,实现贸易顺差632亿美元,增长33.4。2003年服装及附件出口金额520.66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值的11.87,增幅为26.1。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250.80亿美元;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206.79亿美元。从全年来看,1月份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幅26.4%;2月份增幅回落, 为19.2%,比1月份下降了7.2

25、个百分点;以后逐月回升,6月份以后增幅稳定在26%左右。对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增加,不能忽略出口退税问题的影响。自年月日起,我国将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由下调到。考虑到调低出口退税率将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且2003年的所有退税款及相关欠退税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较有保证,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加快出口进度,尽量在年底前报关出口,以获得较高的退税收入。业界应变能力有所提高 2003年,尽管有“非典”、“伊拉克战争”等突发性事件发生,但对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和贸易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证明业界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多年对政策的过分依赖使大多数企业不能应对或怕于应对政策面的调整和传统购销体系中存在

26、的问题。2003年,对纺织业打击最为严重的是棉价和相关原料价格的上涨。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供需不平衡及人为炒作的原因,至2003年年底,棉价每吨比上年上涨了5000多元,涨幅高达50多,同时拉动替代性原料如粘胶纤维和涤纶短纤的价格飞涨。据进口数据显示,2003年进口棉花11.87亿美元,增长521,进口量95万吨,增长359,其中自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增长迅速,进口额分别增长6倍和35倍,进口平均单价为1240美元吨。主要商品价量均实现增长,面料的增幅高于服装 从1998年开始,我国服装出口单价连续6年下降,这一局面在2003年有所改变,服装出口金额的增幅首次高于了服装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服装出口

27、产品的单价有所回升。前8个月,我国出口纱线平均单价提高3,布类提高6.8,针织服装提高4.4,梭织服装提高1.6。但是,出口平均单价的提高主要源于上游棉价上升导致成本的上升,我国服装出口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服装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纺织品出口184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3,增长28.2。其中纱线出口38.3亿美元,增长24.8,面料出口146亿美元,增长29,其中主要是棉制纱线、化纤面料、玻璃纤维纱线及面料的增长较快。出口单价增长最快的是毛制纱线及面料、化纤面料等,丝制纱线及面料、玻璃纤维纱线及面料的出口单价下降。服装出口474亿美元,增长25.5,占出口总额的60.

28、2,其中针织服装、皮革服装、毛皮服装的出口额和单价的增长最快。制成品中家纺产品出口43.1亿美元,增长40,单价增长19.4 近年来,我国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和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化纤制面料的产量增长较快,化纤面料生产大省浙江省2003年的出口额就达到26.5亿美元,增长61。尽管受到棉价飞涨的不利影响,棉制面料(包括纱线)的出口却没有下降,相反,成为增长迅速的产品之一。而且,面料的整体出口单价增长幅度超过了服装,说明我国在面料的质量、设计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和提高。出口贸易顺差继续扩大。服装一直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2003年我国贸易顺差下降近50亿美元,只有

29、服装没有受到影响。2003年我国服装及附件进出口总金额为53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全年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520.66亿美元,进口金额14.22亿美元,贸易顺差50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3,对拉动全国贸易实现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一般贸易增长迅速,加工贸易增势相对平稳 2003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出口达5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长35,进口1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增幅都超过平均增幅;加工贸易出口245亿美元,增长11.1。寄售代销贸易的发展较快,尽管出口占比尚不足2,但增长了近1.5倍,是增长最快的贸易方式。 三资企业、

30、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最快 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经营多年来一直以国有企业为主,进口以三资企业为主。但从2001年开始,民营企业的发展势不可挡,尤其是私企每年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使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占比逐渐下降。2003年国有企业出口33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42,同比增长11.6,占比下降了6.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出口272亿美元,增长23.5。民营企业出口181亿美元,增长86,其中私企增长164。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升至23,已经接近四分之一。三资企业进口增长12.1,虽然超过平均增幅,但较民营企业50的进口增长仍然不可同日而语,民营企业的进口占比也达到了7.5,比2002年扩大了2.1个百分点

31、,三资企业的份额为69。 对设限国出口增长超过非设限国 日本、香港、美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三大市场,对三大市场服装出口金额合计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三大市场的服装出口面临着重重困难,五年来三大市场所占的比重一减再减,已从年的减少到年的。 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仍稳居我出口前五大市场,出口增幅分别达到19、12.5、28.6、34.4和11.8。作为我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新兴市场,对非洲和独联体国家的出口增长最为迅速,其中非洲的尼日利亚和独联体中的哈萨克斯坦进入出口排名前40位,对其出口分别增长了123和231,是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增幅超过50的主要市场还有俄罗斯、

32、阿联酋、澳门地区、印度、越南、摩洛哥。 2003年我对四个设限国(地区)的出口达到192亿美元,增长31.3,超过对非设限地区的增长。 自主要进口市场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进口增长幅度不明显,自中国香港的进口略有下降。进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年各月中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统计表1月份2003年(千美元)2002年(千美元) 同比13,752,751 2,969,26022,560,6192,324,43333,422,6782,586,11443,822,3772,978,53153,660,6072,847,83764,117,8623,179,45575,264,7514,1

33、43,39585,370,5814,460,61795,467,8074,546,264105,070,6263,955,510114,432,1843,498,866124,989,7413,709,365合计 出口同比进口 同比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20,679,34329.4 556,452 6.3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25,079,83521.9 784,097 2.5 2003年服装出口统计表2摘编自海关统计200312 2003年服装出口统计表3商品名称计量单位1至12月累计2002年1至12月累计累计比去年同期%数量金额数量金额 数量金额服装及衣着附件-51,916

34、,379-41,185,441-26.1织物制服装- -42,180,349-33,885,257-24.5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23,320,855-19,250,158-21.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 -18,859,494-14,635,100-28.9皮革服装万件6,913 2,342,807 6,2901,925,1759.921.7毛皮服装吨4,840 484,0512,872173,91968.5178.3摘编自海关统计2003122003年我国针织服装出口到世界各国(地区)贸易额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国别金 额(千美元)同比(%)国别金 额(千美

35、元)同比1日本5,145,555日本6,938,7632香港3,906,070香港4,101,5603美国1,835,497欧盟3,338,4454欧盟1,619,649美国2,855,9485韩国1,243,424韩国1,266,8576澳大利亚606,011德国816,1847阿联酋515,380俄罗斯联邦791,0618俄罗斯联邦499,225澳大利亚536,9909新加坡473,820英国519,19610沙特阿拉伯357,790意大利486,50011德国350,056加拿大450,88412澳门312,867法国419,72313英国263,480新加坡402,51414加拿大25

36、5,543荷兰274,48915哈萨克斯坦208,641哈萨克斯坦269,28016意大利204,525阿联酋266,98217法国199,360西班牙254,18418智利179,332澳门237,42619台湾省159,953沙特阿拉伯216,67420西班牙144,606智利182,19321南非131,159瑞士171,18222瑞士129,327南非170,97323马来西亚126,549比利时170,83224荷兰118,557丹麦149,23025比利时103,130台湾省114,32826新西兰98,795瑞典110,10327丹麦90,299马来西亚99,83828乌克兰84

37、,582新西兰78,17529瑞典77,292乌克兰64,41030罗马尼亚73,310巴西51,88131巴基斯坦 69,662 罗马尼亚43,33432越南61,003芬兰39,12033菲律宾59,073菲律宾37,41834泰国28,657越南36,25335印度尼西亚28,393奥地利32,60036巴西26,566巴基斯坦31,74537芬兰19,094土耳其20,29938奥地利9,615印度尼西亚12,44439缅甸8,174伊朗8,85540土耳其6,850缅甸5,01541伊朗5,319泰国4,71842印度3,764阿根廷3,83243朝鲜3,666印度2,36744阿根

38、廷1,897朝鲜1,856三、我国纺织服装业现状 (一)企业篇1服装大国而不是强国 “大”是指量大。中国服装纺织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纤维加工总量1000万吨以上,占世界的1/4。中国服装、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截至2003年,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已连续9年名列世界第一。 “不强”是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小。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4。2001年美国公布的服装进口数字表示:来自欧洲的服装为12.37美元/平方米,来自日本的为6.33美元/

39、平方米,来自中国的为4.72美元/平方米,世界平均值是3.51美元/平方米。 2品牌缺乏名实不“对称”,在服装纺织品上充分表现了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的矛盾。缺少知名品牌是一大弱点。国内市场上品牌的集中度不够,更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是中国服装大而弱的关键所在。一些传统老品牌的逐渐萎缩和消亡,新民族品牌诞生的艰难缓慢,使得相当多的中国产品只能挂着别人的牌子出口,企业只是替人家做“洋打工”。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失去对国

40、际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更加受制于人。分析缺乏品牌的原因:一是忽视品牌。重产品、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是我国服装企业的普遍做法。二是质量不稳。许多企业难以做到产品质量、服务一贯制。而始终如一的产品质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最基本的要素。三是缺乏创新。我国服装企业在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质量档次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相当滞后,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四是保护不力。国家缺乏有力的品牌法律保护体系和严格的保障实施措施,地方政府对本地制假、售假企业不闻不问。在假货泛滥的地方,真正的品牌很难产生和成长。不少企业注重出口,但是忽略商标注册,结果许多好产品在国外被抢注,有苦难言。3企业集中度低,地区集中度高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 纺织服装市场分布集中。在247个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中,华东地区有119个,占482;中南地区有70个,占283。2002年上半年,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成交额为12005亿元,华东地区成交额为760亿元,占633;中南地区为2056亿元,占171。服装企业集中。服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