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docx(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5年服装行业报告2003是不平静的一年,中国服装市场表现更是起伏汹涌。回首一年来服装业逆水行舟的里程,不禁感慨于它蓬勃的活力,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调、美国对华出口设限等等出人意料的事件,并没有阻止行业前行的步伐。相反,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形成以展会经济为主要增长点的发展特征。以下这些看似生硬的数字也许最能证明一切。 (一)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服装业生产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服装产量98.43亿件,比上年增长13.76,高于上年增长幅度5.23个百分点,增速达
2、到服装行业十五规划确定的预期发展目标。其中梭织服装产量49.39亿件;针织服装产量47.81亿件。梭织服装产量、针织服装产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57和15.45,梭织服装生产的增长幅度低于针织服装3.8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类服装中,增幅最高的是羽绒服装,2003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3.14;增长幅度最低的品类是西服,比上年同期增长9.09。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测算,2003年全行业实际完成梭织服装产量136亿件。表1 近5年我国服装产量统计表1999 2000 2001 2002 2003产量(亿件) 103.00 116.00 77.76 87.72 98.43比上年增减
3、13.19 8.53 13.762003年全国各地服装生产普遍增长,有24个地区服装产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地区,这14个地区是浙江、福建、河北、天津、辽宁、湖北、北京、江西、安徽、湖南、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绝对值增加最多的是浙江,同比增加服装产量3.82亿件;全国仅有广西、山西、新疆、云南、重庆和宁夏6个地区 服装生产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新疆服装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31.94%。我国服装产量过亿件的有12个地区,即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河北、天津、辽宁、湖北、北京、江西,这12个地区的产量占我国服装总产量的,是我国的服装主产区。
4、表2 2003年全国各地服装产量统计表名次 地区 全年产量 同比1 广东 262399.6 11.112 浙江 214467.1 22.063 江苏 160765.3 4.664 山东 103860.9 12.15 上海 49117.05 3.86 福建 44109.61 32.487 河北 27183.85 23.958 天津 22210.7 16.859 辽宁 20765.31 17.5410 湖北 15815.82 22.2511 北京 12995.0 19.1712 江西 11533.84 16.3713 安徽 9098.88 32.4414 河南 7987 5.8915 湖南 597
5、0 30.216 吉林 5721.09 11.9717 内蒙 1983.13 7.7218 四川 1663.24 16.5219 陕西 1322.52 9.6720 广西 1235.16 3.7521 山西 1011.61 8.6222 海南 914.48 11.9823 贵州 497.16 7.2624 新疆 491.96 31.9425 云南 333 15.4826 重庆 233.79 5.9627 黑龙江 211.16 45.5228 甘肃 179.84 17.5628 宁夏 117.62 13.4830 青海 93.74 34.8831 西藏 数据来源于国研网表3 2003年各月全国服
6、装产量表月份 本月止累计(万件) 本月(万件) 本月止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 本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月 1930723 943176.2 62.7 27.79 3月 200913.6 72370.9 13.42 10.82 4月 280316.2 79327.95 12.51 10.71 5月 359992.1 79361.31 12.59 12.54 6月 449423.8 89173.25 11.32 6.15 7月 533571.3 83526.66 11.68 12.22 8月 619592 85181.21 11.35 11.29 9月 707732.6 88546.57 11
7、.19 9.91 10月 791640.2 84972.65 11.41 12.75 11月 880585.5 85530.8 12.29 15.15 12月 984289.6 105161.6 13.76 19.62 经历了2002年大好局面的我国服装业,2003年初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我国服装产品的强劲需求,服装生产和出口又是一路攀升。从表上可以看出,1、2两个月当月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伊拉克战争、“非典”、棉价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中美贸易摩擦、电荒各种影响接踵而至,其中以“非典”造成的短期影响最大,行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规律被完全打乱。3、4、5三个月出现全年生产的最低点。“非典”过后
8、,各个服装生产企业订单饱满,本应再有一个冲高,但是,全国有19个省拉闸限电,企业生产开开停停,无法如期交货,行业再遇尴尬。2002年本身也是服装行业比较好的一年,但是从今年整个发展状况来看,即使在下滑的过程中每个月份的产量均超过了2002年。2003年虽然遇到了各种困难,总产量上仍然超过了2002年。在纷乱的影响因素中,有长期的,不可逆的;也有短期的,冲击力量很大;有意料之中的;也有突如其来的。行业生产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与往年完全不同。1配额价格的影响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由于服装出口一路攀高,使得配额的市场价炒得很高,招标价格也超出正常值,一时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企业在年初无法接单。如今,出口寒
9、流来了,配额价格回落,但是一些企业已经失去了接单的大好时机。2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由于伊拉克战争等原因,国外客商纷纷要求提前交货,缩短周期。服装企业也加紧生产,避免在手的订单废掉。因此,我国服装出口在1-3月增长较快,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1-3月服装生产的发展。伊拉克战争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中东服装出口停滞,美国的后续订单明显减少。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服装生产所需化纤类的面料和各种辅料的价格上涨,成本上升。3“非典”的影响“非典”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服装行业影响最大。从4月下旬在服装行业开始显现,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对服装出口的影响;二是对疫区商业的影响。许多国外客户被其政府告知不许接触中
10、国的服装商品,因此客户不敢再到中国来下单,商务活动被迫推迟或取消,新客户增量明显减少,尤其是欧美客户。我国大中型的服装企业出口方向多数是发达国家地区,与日、美、欧的客户大多是长期合作伙伴,外贸依存度很高,“非典”对这部分服装企业影响在6月以后显现。同时由于“非典”的影响,近期国内各地商业服装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疫区服装产品的销售下降60%以上,随着疫情的消退,服装销售正在逐渐恢复。原本在东欧等国很有影响的、北京国外客户的采购市场已不能正常营业,这对于内销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的出口也有很大影响,至少已经失去了今年春季内销和夏季服装出口的机会。服装产品库存积压是企业致命的症结,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
11、的加剧和消费者对服装产品需求品位的提高,服装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主要依靠面料和款式的创新,越是高档产品,时令性越强。“非典”突如其来,使得内销企业当季库存骤然增加了70%,造成流动资金严重匮乏,夏、秋、冬季产品的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服装行业面临如此困境,为什么在1-4份服装生产和出口的数据上没有反映,而全年的服装产量还有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正常的服装销售大幅下滑的同时,行业有少数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卫生许可证的服装企业,因为担负着口罩、防护衣等产品的供应,企业加班加点,产品仍供不应求,这些企业的生产量在这一特殊时期
12、成倍增长。由于服装产品是按自然件统计的,防护衣产量的激增,弥补了各类生活服装产量的下降缺口,所以服装生产总量没有反映出明显下降。二是,针对SARS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二)销售收入和效益同步增长表4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12003年合计(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3161.46 21累计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 2963.31 21累计企业单位数 8847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1649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15.48 3.21累计应收帐款净额 334.20 22.95累计产成品 204.95 7.
13、52累计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1245.96 15.69累计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598.82 14.08累计资产总计 2216.36 16.76累计负债合计 1285.60 19.37累计产品销售收入 2972.71 20.81累计产品销售成本 2559.22 21.3累计产品销售费用 105.31 17.31累计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12.55 14.93累计管理费用 138.22 16.36累计财务费用 26.96 23.77累计利润总额 122.43 23.42去年本月止累计利润总额 99.20 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 255.91 8.46累计税金总额 83.80 19.76表5
14、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22003年数值 2002年数值 2001年数值资本保值增值率 113.34 资本负债率 58 产值利税率 6.5 资金利润率 11.14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2.39 成本费用利润率 4.33 人均销售率 116160.21 产成品资金占用率 16.45 从效益来看,服装行业在纺织行业中是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利润水平、资产运转率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003年服装行业“资产总计”和“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两项指标,在2002年增长11个点的基础上,2003年又分别增长16.61和14.63,是历年增幅较高的一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即全部国有
15、工业企业及部分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发展,经济效益在2002年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972.71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1;棉花价格的上涨、美伊战争和“非典”造成外贸渠道受阻,出口企业的销售成本大幅增加,包括运输成本和商品检验成本等,使得行业“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两项指标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加21.3和17.31,但都低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这使得当年利润总额完成12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2,高于2002年利润增幅15.68个。但尽管如此,2003年服
16、装行业效益提高的幅度与大纺织业相比,要低5.45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体,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多元化,有相当一部分利润并不来自服装生产。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内地区和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按地区分,中部地区生产和效益状况稳步上升,西部地区没有明显改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有自营进出口权、有配额分配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最好。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生产、效益情况较好,私营企业次之,合资企业发展迟缓,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状况依旧不理想。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和老企业生产及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大型企业有较大差距。而服装行业是以小型
17、企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绝大部分小型企业受大企业压缩外发订单、开工不足和服装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效益远不如大中型企业,行业内亏损面在继续扩大。同时应该看到,2003年行业里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服装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如果想提高我认为是很难的,因为服装经营成本上升很快,年递增速度是10,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这里面除了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外还有很多因素,现在的订单小批量、多品种,返单率很低,而且企业在二次创业或者在做加工自创品牌的时候生产费用再次加价。但从总体上看,2003年在全国各行业中,服装行业的利润增幅仍是较高的,行业整体
18、效益水平在持续提高。 (二)销售收入和效益同步增长表4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12003年合计(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3161.46 21累计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 2963.31 21累计企业单位数 8847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1649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15.48 3.21累计应收帐款净额 334.20 22.95累计产成品 204.95 7.52累计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1245.96 15.69累计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598.82 14.08累计资产总计 2216.36 16.76累计负债合计 1285.60 19.3
19、7累计产品销售收入 2972.71 20.81累计产品销售成本 2559.22 21.3累计产品销售费用 105.31 17.31累计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12.55 14.93累计管理费用 138.22 16.36累计财务费用 26.96 23.77累计利润总额 122.43 23.42去年本月止累计利润总额 99.20 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 255.91 8.46累计税金总额 83.80 19.76表5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22003年数值 2002年数值 2001年数值资本保值增值率 113.34 资本负债率 58 产值利税率 6.5 资金利润
20、率 11.14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2.39 成本费用利润率 4.33 人均销售率 116160.21 产成品资金占用率 16.45 从效益来看,服装行业在纺织行业中是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利润水平、资产运转率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003年服装行业“资产总计”和“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两项指标,在2002年增长11个点的基础上,2003年又分别增长16.61和14.63,是历年增幅较高的一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部分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发展,经济效益在2002年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行业
21、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972.71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1;棉花价格的上涨、美伊战争和“非典”造成外贸渠道受阻,出口企业的销售成本大幅增加,包括运输成本和商品检验成本等,使得行业“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两项指标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加21.3和17.31,但都低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这使得当年利润总额完成12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2,高于2002年利润增幅15.68个。但尽管如此,2003年服装行业效益提高的幅度与大纺织业相比,要低5.45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体,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多元化,有相当一部分利润并不来自服
22、装生产。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内地区和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按地区分,中部地区生产和效益状况稳步上升,西部地区没有明显改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有自营进出口权、有配额分配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最好。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生产、效益情况较好,私营企业次之,合资企业发展迟缓,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状况依旧不理想。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和老企业生产及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大型企业有较大差距。而服装行业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绝大部分小型企业受大企业压缩外发订单、开工不足和服装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效益远不如大中型企业,行业内亏损面在继续扩大
23、。同时应该看到,2003年行业里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服装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如果想提高我认为是很难的,因为服装经营成本上升很快,年递增速度是10,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这里面除了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外还有很多因素,现在的订单小批量、多品种,返单率很低,而且企业在二次创业或者在做加工自创品牌的时候生产费用再次加价。但从总体上看,2003年在全国各行业中,服装行业的利润增幅仍是较高的,行业整体效益水平在持续提高。(三)内销在SARS影响下先抑后扬年初我国服装市场起伏变化比较大,由于的影响,月份以后,国内各地商业服装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春季和初夏的服装销售、疫区服装
24、产品的销售影响较大,其中疫区服装产品的销售下降以上,月初销售达到谷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5月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63.3亿元,比上年同月仅增长4.3%,增长幅度为5年来的新低。随着疫情的消退,服装销售逐步恢复。从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眼装的销售情况看,受非典影响所积压的购买力,在7月份得到进一步释放。为促进在非典过后服装销售的复苏,各地商业和企业专卖店也在大力开展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力争得到非典过后的商机。 我国200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同比增长9.1,衣着类约占消费品总额的9.8。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人
25、均纯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4.3。2003年累计平均,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1, 其中服装价格下降 2.5,这也是服装价格几年持续下降后的新低。2003年111月份,社会消10 5,070,626 3,955,510 11 4,432,184 3,498,866 12 4,989,741 3,709,365 合计 出口 同比 进口 同比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20,679,343 29.4 556,452 6.3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25,079,835 21.9 784,097 2.52003年服装出口统计表2摘编自海关统计2003122003年服装出口统计
26、表3商品名称 计量单位 1至12月累计 2002年1至12月累计 累计比去年同期%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服装及衣着附件 - - 51,916,379 - 41,185,441 - 26.1织物制服装 - - 42,180,349 - 33,885,257 - 24.5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 - - 23,320,855 - 19,250,158 - 21.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 - - 18,859,494 - 14,635,100 - 28.9皮革服装 万件 6,913 2,342,807 6,290 1,925,175 9.9 21.7毛皮服装 吨 4,840 484,051 2,
27、872 173,919 68.5 178.3摘编自海关统计200312 2003年我国针织服装出口到世界各国(地区)贸易额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国别 金 额(千美元) 同比(%) 国别 金 额(千美元) 同比1 日本 5,145,555 日本 6,938,763 2 香港 3,906,070 香港 4,101,560 3 美国 1,835,497 欧盟 3,338,445 4 欧盟 1,619,649 美国 2,855,948 5 韩国 1,243,424 韩国 1,266,857 6 澳大利亚 606,011 德国 816,184 7 阿联酋 515,38
28、0 俄罗斯联邦 791,061 8 俄罗斯联邦 499,225 澳大利亚 536,990 9 新加坡 473,820 英国 519,196 10 沙特阿拉伯 357,790 意大利 486,500 11 德国 350,056 加拿大 450,884 12 澳门 312,867 法国 419,723 13 英国 263,480 新加坡 402,514 14 加拿大 255,543 荷兰 274,489 15 哈萨克斯坦 208,641 哈萨克斯坦 269,280 16 意大利 204,525 阿联酋 266,982 17 法国 199,360 西班牙 254,184 18 智利 179,332
29、澳门 237,426 19 台湾省 159,953 沙特阿拉伯 216,674 20 西班牙 144,606 智利 182,193 21 南非 131,159 瑞士 171,182 22 瑞士 129,327 南非 170,973 23 马来西亚 126,549 比利时 170,832 24 荷兰 118,557 丹麦 149,230 25 比利时 103,130 台湾省 114,328 26 新西兰 98,795 瑞典 110,103 27 丹麦 90,299 马来西亚 99,838 28 乌克兰 84,582 新西兰 78,175 29 瑞典 77,292 乌克兰 64,410 30 罗马
30、尼亚 73,310 巴西 51,881 31 巴基斯坦 69,662 罗马尼亚 43,334 32 越南 61,003 芬兰 39,120 33 菲律宾 59,073 菲律宾 37,418 34 泰国 28,657 越南 36,253 35 印度尼西亚 28,393 奥地利 32,600 36 巴西 26,566 巴基斯坦 31,745 37 芬兰 19,094 土耳其 20,299 38 奥地利 9,615 印度尼西亚 12,444 39 缅甸 8,174 伊朗 8,855 40 土耳其 6,850 缅甸 5,015 41 伊朗 5,319 泰国 4,718 42 印度 3,764 阿根廷
31、3,832 43 朝鲜 3,666 印度 2,367 44 阿根廷 1,897 朝鲜 1,856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现状 (一)企业篇1服装大国而不是强国 “大”是指量大。中国服装纺织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纤维加工总量1000万吨以上,占世界的1/4。中国服装、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截至2003年,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已连续9年名列世界第一。“不强”是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小。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4。2001年美国公布的服装进口数字表
32、示:来自欧洲的服装为12.37美元/平方米,来自日本的为6.33美元/平方米,来自中国的为4.72美元/平方米,世界平均值是3.51美元/平方米。 2品牌缺乏名实不“对称”,在服装纺织品上充分表现了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的矛盾。缺少知名品牌是一大弱点。国内市场上品牌的集中度不够,更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是中国服装大而弱的关键所在。一些传统老品牌的逐渐萎缩和消亡,新民族品牌诞生的艰难缓慢,使得相当多的中国产品只能挂着
33、别人的牌子出口,企业只是替人家做“洋打工”。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失去对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更加受制于人。分析缺乏品牌的原因:一是忽视品牌。重产品、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是我国服装企业的普遍做法。二是质量不稳。许多企业难以做到产品质量、服务一贯制。而始终如一的产品质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最基本的要素。三是缺乏创新。我国服装企业在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质量档次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相当滞后,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四是保护不力。国家缺乏有力的品牌法律保护体系和严格的保障实施措施,地方政府对本地制假、售假企业不闻不问。在假货泛滥的地方,真正的品牌很难产生和成长。不少企业注重出口,
34、但是忽略商标注册,结果许多好产品在国外被抢注,有苦难言。3企业集中度低,地区集中度高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纺织服装市场分布集中。在247个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中,华东地区有119个,占482;中南地区有70个,占283。2002年上半年,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成交额为12005亿元,华东地区成交额为760亿元,占633;中南地区为2056亿元,占171。
35、服装企业集中。服装业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产业集聚地。近几年,服装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我国服装业分布上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各地区的调查,全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集聚地区的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聚集地。2003年12月纺织服装制造销售收入前十家企业排序 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千元) 累计资产总计(千元) 累计利润总额(千元) 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1 3592820 2053550 491790
36、3436 2 3149930 2876830 120820 8230 3 2388008 1627295 147028 4088 4 2216580 1758300 78030 10507 5 1936373 1647465 231253 15546 6 1850133 5723572 324403 13635 7 1722894 1506113 17816 13926 8 1279240 2217930 165190 12000 9 1053720 1246170 53590 5671 10 1035527 682381 98533 21854.投资增速过快,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
37、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社会服装生产规模的扩张大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短视性。一些新增生产能力都集中在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常规产品,如羽绒服、男装中的西服、衬衫等产品上。男装生产渐成格局,知名品牌求系列化、层次化趋势明显,在扩大规模效益、经销策略和营销方式上大动脑筋,但鲜有企业花大力气在深入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设计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下真功夫。其实这些都是动摇企业发展根基,妨碍企业和产品提高附加值、持续扩大和保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才会出现一方面服装供量过剩、价格猛跌,另一方面消费者仍有买不到称心如意的服装的局面。这也是我国服装产品难
38、敌进口品牌的原因所在。服装业正面临新一次洗牌。发展快,倒闭多,新企业多,计划经济年代行业好企业就好,而现在不同,行业好并不意味所有的企业都好,很多品牌转眼就不见了,企业就更是如此。过去,国有、外资、民营三大块,现在国有越来越少,改制的越来越多。7月18 日,北京开了新闻发布会,166家国企,除了上市和倒闭的外,104 家企业要进行重组,包括雪莲、铜牛、大华、北衬等企业。外资过去是补偿贸易、投资、合资,现在开始本土化了。民营也在发生变化。服装市场竞争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不进则退,竞争和淘汰也同样会波及大型企业。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全国每年都有许多新生的优势企
39、业,也时时有优势企业显现颓势。从1998年到2003年五年中,中国服装行业的百强企业中有20已经风光不再。5.近年来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一是生产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1年四季度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上涨21.8,棉纱、棉布价格分别上涨15.5和10.8。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2003年1月的月报表:直到2004年,世界棉花产量仍将持续减产,棉花价格上扬已成定局;生产经营成本增加,随着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产品升级换代、管理费用增加,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最近几年一直以10的速度递增,企业利润增幅锐减。6.设计模仿与自主创新并举服装的设计能力比较弱,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
40、能力,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有的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国内高档服装的设计、板型和面料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和模仿国外的技术。精细营销造就销售新动力前些年,服装进入市场,不少企业简单用广告宣传,依靠模仿和跟进的能力很快获得了成功。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服装业竞争的形态,消费市场的提升对服装产品个性化的要求提高,产品生命周期极短,因而激发了企业主动创新的意识,大部分企业加强了自主创新的力度,以保持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7.企业投资和经营方式多元化,行业自主增长因素增加2003年服装企业普遍感到服装生意越来越
41、难做,难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减利因素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市场对于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感到茫然;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生产加工机制向品牌经营机制转变,短期内难见效益;国内缺少原创品牌发展的氛围因此,业内一批实力较强的服装企业,纷纷采取投资和经营多元化战略。这些企业依靠服装产品品牌扩张,服装品牌借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延伸到其他品牌。目前,服装行业的投资主体是以民营和外资为主,新一轮国际服装制造业的转移,大量外资企业在与中国服装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行业内企业已完全成为独立自主的竞争主体。8.重视硬件,轻视软件;注重外功,忽视内功对于许多服装企业来说
42、,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和产品形象进行策划和宣传,引进先进服装生产设备和电脑系统,都已不成问题,但声势浩大的外表后面到底有多少货真价实的内容,如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有多高、投入产出是否合理、企业的发展后劲如何等,企业家心里难有一本明白帐,这直接影响到每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少服装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引进和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但根据我们调查,这些系统在服装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CAD/CAM的应用普及率以及企业Internet的上网率已达到80%以上,而我国服装企业由于领导者对将高新技术的应用缺乏主动性,对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改变落后的管理现状、推动企业进步缺乏自觉
43、性;企业内部缺乏掌握服装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实际操作与维护的能力;对服装企业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各方面的认识、扶持和投资力度不够;行业管理组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力度不够,。因此,目前我国服装企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发展均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的服装生产和贸易水平还相差很远,更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创建知识型企业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我国服装业能够一直保持位居世界服装生产出口第一的位置,最终应归结到行业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企业全面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电脑控制自动化缝纫技术、机电液气一体化设备在我国服装行业的
44、骨干企业中已基本实现。服装行业已将科学技术贯穿服装产品全过程,高新纺织纤维与面料技术在服装行业中广泛应用。9.复合型人才缺乏。我国服装行业复合型人才缺乏。缺乏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的营销、管理人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特别缺乏的是能够把握市场的设计人才。服装行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人才问题是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和完善及一批有着较高学历背景,独到、卓越战略眼光的新人加入,服装行业的竞争方式也在时时发生变化和不断升级,企业领导普遍感到了压力。企业迫切需要创业人、经理人、技术人和财富人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人才,需要掌握WTO的规则和市场发展规律。因此,行业内的大企业多方
45、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和借鉴国际服装企业高精尖的管理方法、先进技术、操作技能等,培养造就知识型的职工队伍。(二)国内市场篇1内销市场价格持续降低近几年来,我国服装内销市场价格持续降低,居民衣着品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6年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我国服装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2.2,零销价格下降2.5,历年居民衣着品消费价格指数一览表(上年为100)年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价格环比 99.2 97.3 99.1 98.1 95.2 97.82促销手段单一纵观国内的服装品牌,广告倒都做得有声有色,但促销形式都比较单一,打折被视为服装品牌的营销唯一
46、法宝。应季新装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打九折、八折,再过一两个月,就开始打六折、五折。到最后换季时,最多可能打到二折、一折。打折促销久了,消费者已对此见怪不怪。久而久之,消费者会是哪家便宜买哪家,对品牌的忠诚度随之降低,市场份额不稳定。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我们务必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冲破品牌成长的羁绊,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充分把握好产品的前期定位,丰富促销的形式,增加消费体验和乐趣,尽最大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服装品牌在激烈的市场中傲视同侪,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回报。 3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纺织服装品数量较多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2003年二季度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受国家质
47、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委托,对儿童服装产品的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本次抽查共抽取103个企业生产的115种产品。经检验,其中有69种产品合格,46种产品不合格,产品合格率仅为60%。2003年二季度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委托,组织了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3个省(市)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77家企业的77种女装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合格55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1.4%。其中,流通领域60家企业的60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66.7%,生产领域17家企业的1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8.2%。2003年服装的合格率水平是历年抽检中较低的。服装质量不过关最主要的大部分服装的甲醛含量超标。此外服装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诸多污染源:如纤维原料种植过程中的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纺织原料储存过程中的防腐剂、防霉剂、防蛀剂;织造过程中的氧化剂、催化剂、去污剂、荧光增白剂;印染过程中的偶氮化剂、卤化物载体、重金属等。我国出口服装档次不高、附加值低,海关每年要退回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