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6549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框-剪)结构研讨.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框架(框-剪)结构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将l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建筑物定义为高层建筑,29层且高度不大于28m为多层建筑。 目前,多层与高层建筑最常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体系、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和筒体体系等。 (一)框架结构的组成与特点 框架结构主要由楼板、梁、柱及基础等承重构件组成。由框架梁、柱与基础形成平面框架,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系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空间,承受竖向荷载作用合理、结构自重较轻的特点。但由于框架其侧向刚度小、水平位移较大,因此使用高度受到限制。在高度不

2、大的多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是一种较好的结构体系。 从受力合理和控制造价的角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高度一般不超过45m;广泛应用于办公、住宅、商店、医院、旅馆、学校及多层工业厂房。 (二)框架结构材料强度等级 (1)混凝土强度等级 非抗震设计时,现浇框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抗震设计时,当按一级抗震设计时,现浇框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按二至四级抗震等级设计时,不成低于C20。为减小柱子的轴压比和截面,提高承载能力,宜在荷载较大的柱子中采用较高强度的混凝土。 (2)钢筋级别一般情况下,框架梁、柱内纵筋采用HRB 335级、HRB 400级或RRB 400级,箍筋采用HPB

3、235级HRB 335级。(3)梁柱节点混凝土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与柱相同或不低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5MPa以上。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 节点设计是框架结构设计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通过构造措施来保证。 (一)一般构造 (1)框架梁在非抗震设防区,框架节点的承载力是经济合理且便于施工的原则。 框架梁除应满足一般梁的有关构造规定外,在跨中上部至少应配置2根12的钢筋与横梁支座的负弯矩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z。(z。为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2)框架柱 框架柱除应满足一般柱的有关构造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柱中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规范规定的有关构造要求,且不应小于

4、300mm; (二)现浇框架节点构造 现浇框架节点一般均为刚接节点,框架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1)中间层中间节点(见图642所示)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伸人中间节点范围内的锚固长度应按下列要求取用: 1)当计算中不利用其强度时,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当为带肋钢筋时不应小于12d,当为光面钢筋时不应小于15d。 2)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应锚固在节点内。(2)中间层端节点 梁上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Z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小于5 d,如图6-4-3(a) 2)当柱截面尺寸较小时,可采用弯折锚固形式,应将梁上

5、部纵向钢筋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O4 Za,弯折后的垂直投影长度为15d,如图6-4-3(b)所示。 梁下部纵向钢筋伸人端点范围内的锚固要求与中间层节点相同。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层中间节点和中间层端节点,柱纵向钢筋接头应设在节点区外。 (3)顶层中间节点柱内纵向钢筋应伸人顶层中间节点并在梁中锚固。柱纵向钢筋可采用直线方式锚固,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Za,且必须伸至柱顶,如图6-4-4(a)所示。当顶层节点处梁截面高度不足时,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然后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弯折前的垂直投影长度不应月、于O5 Z a,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2 d,如图6-4-

6、4(b)所示;(4)顶层端节点 柱内侧纵向钢筋的锚固要求同顶层中间节点的纵向钢筋。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相应部分弯人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及其附近部位搭接,如图6-4-5所示。搭接可采用下列方式: 1)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布置,如图6-4-5(a)所示。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 za,其中伸人梁内的外侧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外侧柱纵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的65;梁宽范围以外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一层时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 d后截断;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当有现浇板且板厚

7、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I梁宽范围以外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人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当外侧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伸人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且宜分一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后截断。此处,d为柱纵向钢筋的直径。I 2)搭接接头也可沿柱顶外侧布置,如图6-4-5(b)所示,此时搭接长度竖直段不应小于17 za,当梁上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时,弯人柱外侧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的搭接长度,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8、柱外侧纵向钢筋伸至柱顶后宜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弯折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 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直径)。 (5)节点箍筋 在框架节点内应设水平箍筋,箍筋应符合柱中箍筋的构造规定,但间距不宜大于250 mm。对四边均有梁与之相连的中间节点,节点内可只设置沿周边的矩形箍筋。当顶层端节点内设有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的搭接接头时,节点内水平箍筋应符合规范对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的构造要求。 (三)框架填充墙的构造要求 在隔墙位置较为固定的建筑中,常采用砌体填充墙。砌体填充墙必须与框架牢固地连接。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框架抗震的一般概念 (1)震害及其特点 钢

9、筋混凝土框架的震害主要发生在梁端、柱端和梁柱节点处。一般来说,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框架梁由于梁端处的弯矩、剪力均为较大,并且是反复受力,故破坏常发生在梁端。梁端可能会由于纵筋配筋不足、钢筋端部锚固不好、箍筋配置不足等原因而引起破坏o 框架柱由于柱两端弯矩大,破坏一般发生在柱的两端,多发生于柱顶,且角柱震害比中柱和边柱严重。 梁柱节点多由于节点内未设箍筋或箍筋不足以及核芯区的钢筋过密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引起破坏。 此外,嵌固于框架中的砌体填充墙由于受剪承载力低,与框架缺乏有效的连接,易发生墙面斜裂缝,并沿柱周边开裂。填充墙震害呈现“下重

10、上轻的现象。 (2)抗震等级 为了体现在不同烈度下不同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房屋有不同的抗震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 12001)根据房屋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将框架结构划分为四个抗震等级,其中一级抗震要求最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划分如表64 (二)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一般构造措施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和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并且在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2)钢筋选择:框架梁、柱中的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和HPB235级

11、钢筋。5)箍筋:箍筋须做成封闭式,端部设1350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箍筋应与纵向钢筋紧贴。当设置附加拉结钢筋时,拉结钢筋必须同时钩住箍筋和纵筋(图6-4-6)。 (2)框架梁抗震构造措施 1)梁的截面尺寸 梁的截面宽度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梁的纵向钢筋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要求: 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配筋量的比值,一级不应小于O5,二三级不应小于O3。 3)梁的箍筋:梁端箍筋应加密。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2采用。当梁端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的最小直径应增大2

12、mm。 (3)框架柱抗震构造措施 1)柱的截面尺寸: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柱的纵向钢筋:柱中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对称配置。(2)当截面尺寸大于400mm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的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5)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3)柱的箍筋:柱的上下端箍筋应加密。柱两端加密区的范围和构造要求应按表6-4-3采用。 (4)框架节点构造 框架节点内应设箍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与柱加密区相同。 柱中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在节点

13、区截断,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框架梁、柱中钢筋在节点的配筋构造参见非抗震设防要求现浇框架,但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满足相应的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ZaE。1.1框架(框-剪)结构组成和布置1.1.1 框架结构的分类、组成1.多层框架的分类 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可分为整体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 整体式框架也称全现浇框架,其优点是整体性好,建筑布置灵活,有利于抗震,但施工相对复杂,模板耗费多,工期长。随着施工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装配式框架的构件全部为预制,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和连接。其优点是节约模板,缩短工期,有利于施工机械化。但预埋件多,用钢量大,节点处理要求高

14、,整体性差,在地震区不宜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是将预制梁、柱和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在构件连接处浇捣混凝土,使之形成整体。其优点是,省去了预埋件,减少了用钢量,整体性比装配式提高,但节点施工复杂。目前工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全现浇框架。 1.1.3变形缝的设置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地震区还应考虑抗震缝。1.伸缩缝 伸缩缝仅将基础顶面以上的结构分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使房屋产生裂缝。伸缩缝的设置主要与施工方法和房屋长度有关。当结构未采取可靠措施时,伸缩缝最大间距应满足表1.2的规定。 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表1.2 施工方法 室内或土中 露天 现浇框架 55 35 装

15、配式框架 75 50 如果距离较长,不设伸缩缝时,需采取以下措施:(1)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部分如顶层,底层山墙和内纵墙端开间,提高配筋率。 (2)施工中留后浇带。每隔40m留宽7001000mm的混凝土后浇带,钢筋搭接35d,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因为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的7080,从而减少了收缩应力。后浇带一般采用高强混凝土填充,浇筑宜在主体混凝土浇筑后两个月进行,至少不低于一个月。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2.沉降缝沉降缝将基础至屋顶全部分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因房屋过大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基础、地面、墙体、楼面、屋面拉裂。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考虑设置沉降缝:(1)地质条件变化

16、较大处。(2)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3)房屋平面形状变化的凹角处。 (4)房屋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5)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结合处。处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放”,即沉降缝让建筑物各部分自由沉降互不影响;另一种是“抗”,采用刚性较大的基础,利用本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不需设沉降缝;第三种是“调”,施工过程中,在相应于变形位置的基础及楼(屋)盖结构的梁板不断开,钢筋连续通过,而在该处约800mm宽留临时的后浇段,待沉降基本完成后再连成整体,不设永久的沉降缝。在既需设伸缩缝又需设沉降缝时,应二缝合一,以使整个房屋的缝数减少,缝宽一般不小于50mm,当房屋高度超过10m时

17、,缝宽应不小于70mm。沉降缝可利用挑梁或搁置预制板、预制梁的方法做成(图1.4)。 图1.4沉降缝做法(a)设预制板 (b)设挑梁(板)3.抗震缝国内外的许多震害表明,多层建筑在造型复杂,质量和刚度分布差异显著,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在地震作用下,由于结构各部位产生的变形不协调,导致结构一些部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抗震缝,将基础顶面以上的结构断开,把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单元体,使其在地震作用下互不影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下列情况宜设抗震缝:(1)平面形状复杂而无加强措施。 (2)房屋有较大错层。(3)各部分结构的刚度或荷载相差悬殊。 当需要同时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时,应三缝合一。抗

18、震缝宽度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8、9度框架结构房屋,当抗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抗震缝的抗撞墙(图1.5),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2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抗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的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图1.5 框架结构抗撞墙示意图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抗震缝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规定数值的70,且不宜小于70 mm。抗震缝宽度不够,相邻结构仍可能局部碰撞而损坏,而抗震缝过宽会给建筑处理造成困难,故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抗震缝。框架结构体系的构造要求(1)框架结构受力与变形特点框架结构是一个

19、空间结构体系,沿房屋的长向和短向可分别视为纵向框架和横向框架。纵、横向框架分别承受纵向和横向水平荷载。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如图3.72所示。其侧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移由柱和梁的弯曲变形产生。柱和梁都有反弯点,形成侧向变形。框架下部的梁、柱内力大,层间变形也大,愈到上部层间变形愈小(图3.72a)。第二部分侧移由柱的轴向变形产生。在水平力作用下,柱的拉伸和压缩使结构出现侧移。这种侧移在上部各层较大,愈到底部层间变形愈小(图3.72b)。在两部分侧移中第一部分侧移是主要的,随着建筑高度加大,第二部分变形比例逐渐加大。结构过大的侧向变形不仅会使人不舒服,影响使用;会使填充墙或

20、建筑装修出现裂缝或损坏;还会使主体结构出现裂缝,损坏,甚至倒塌。因此,高层建筑不仅需要较大的承载力,而且需要较大的刚度(抗侧刚度),以使其结构层间侧移和顶层总侧移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框架抗侧刚度主要取决于梁、柱的截面尺寸。通常梁柱截面惯性矩小,侧向变形较大,所以称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虽然通过合理设计,可以使钢筋混凝土框架获得良好的延性,但由于框架结构层间变形较大,在地震区,高层框架结构容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这是框架结构的主要缺点,也因此而限制了框架结构的使用高度。图372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图3.73 框架梁、柱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框架梁箍筋梁的箍筋沿梁全长范围内设置,第一排

21、箍筋一般设置在距离节点边缘50mm处。 2)框架柱 框架柱纵向钢筋框架可能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水平荷载作用,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宜采用对称配筋。框架柱纵筋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O6,最大配筋率max5% 。 为了对柱截面核心混凝土形成良好的约束,减小箍筋自由长度,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300mm;为了保证纵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较好的粘结能力,纵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 框架柱箍筋 箍筋应为封闭式,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柱截面短边尺寸,且不应大干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在绑扎骨架中,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

22、最大直径。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l0倍,最好焊接成封闭式。 3)框架节点 现浇框架节点 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于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的5倍。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包含弯弧段在内的竖直投影长度应取为15d,参见图3.74。图3.74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 框架梁或连续梁上

23、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范围(图3.75),该钢筋自节点或支座边缘伸向跨中的截断位置参见受弯构件纵筋在支座处的截断构造或图3.73。 框架梁或连续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处应满足下列锚固要求(在端节点处的锚固相同): a.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带肋钢筋10d,光面钢筋d. b.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下部钢筋可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此时,可采用直线锚固形式图3.75(a),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下部纵向钢筋也可采用带90弯折的锚固形式图3.75(b);下部纵向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图3.75(

24、c)。 图3.75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或支座范围的锚固与搭接(a)节点中的直线锚固;(b)节点中的弯折锚固(c)节点或支座范围外的搭接 c.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按受压钢筋锚固在中间节点或支座内,此时,其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O.7la;下部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没置搭接接头。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层端节点,柱纵向钢筋接头应设在节点区以外。 顶层中间节点的柱纵向钢筋及顶层端节点的内侧柱纵向钢筋可用直线方式锚入顶层节点,其自梁底标高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且柱纵向钢筋必须伸至柱顶。当顶层节点处梁截面高度不足时,柱纵向钢筋应伸

25、至柱顶并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当充分利用柱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柱纵向钢筋锚固段弯折前的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于O.5 la ,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当柱顶有现浇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d为纵向钢筋的直径)。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相应部分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及其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采用下列方式:a.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布置图3.76(a)。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 la,其中,伸入梁内的外侧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外侧柱

26、纵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的65;梁宽范围以外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一层时,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d后截断;当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当有现浇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梁宽范围以外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当外侧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梁上部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后截断。(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图3.76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钢筋在顶层端节点的搭接 4)装配式及装配整

27、体式框架节点装配式及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梁柱在节点形成刚结,使得框架结构能够整体受力。 5)连接构造要求 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均不应小于300mm。 构件中的纵向受压钢筋,当采用搭接连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O.7ll,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200mm。(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28、 1)材料 混凝土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否则将降低构件的延性;混凝土强度等级也不能过低,过低则会减弱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作用导致钢筋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滑移。近年来,国内工程中开始应用高强度混凝,由于高强度混凝土脆性性质明显,对其在高烈度区的应用应有所限制。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设防烈度为9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超过C60;设防烈度为8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超过C70。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按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混凝士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钢筋钢筋的变形性能直接影响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为了

29、使得构件中产生的塑性铰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结构构件中应采用延性较好的钢筋。普通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HPB235级热轧钢筋。 为了使得结构出现塑性铰以后截面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钢筋不致过早拉断,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中,要求纵向受力钢筋的屈强比大于1.25,即要求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比屈服强度的实测值至少高出25。为了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要求钢筋实际的屈服强度不能超过钢筋强度的标准值过大,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2)框架

30、梁 截面尺寸 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柱宽的一半,梁的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梁计算跨度与截面高度之比(跨高比)不宜小于5。 梁纵向钢筋的配置梁截面的最大配筋率和受压区相对高度应满足以下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且考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框架梁不应大于0.25,二、三级框架梁不应大于0.35。另外为增加构件的延性,抗震设计中梁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较非抗震设计梁有所提高,应满足表3.11的要求。 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表3.11 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框架梁的反弯点位置可能有变化,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设置通长钢筋,

31、一、二级框架不应少于2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框架不应少于212。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梁内纵筋锚固在反复地震作用下,钢筋与混凝之间粘结作用较单调加载时有所降低。因此,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比非抗震设计有更为严格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纵向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E应按表3.12采用。la为非抗震时纵向钢筋锚固长度。抗震时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E 表3.12 梁内箍筋 震害和试验表明,梁端塑性铰区约在1.O1.5倍梁高的长度范围内。为了增加对混凝土的约束,提高梁的变形能力,必须在梁端塑性铰区段内设置加密

32、封闭式箍筋。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3.13的规定取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表3.13图3.77 抗震时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要求 3)框架柱 截面尺寸 框架柱是弯、压、剪复合受力构件,为了防止柱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使其具有较好的延性,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柱的净高与截面高度比宜大于4,以防止形成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的短柱;柱的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柱内纵筋配置 试验研究表明,柱屈服位移角主要受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影响,并且大致随配筋率的增加线性增大,为提

33、高柱端屈服弯矩的变形能力,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3.14规定的数值,同时,应满足每一侧配筋率不小于0.2的要求;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3.14 图3.78抗震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 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表3.15 注:表中d为纵筋直径; 柱根指框架底层柱的嵌固部位。剪力墙的构造要求框一剪结构中,剪力墙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承担着大部分剪力,因此在构造上应加强。 1)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带有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2)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截面厚度,底部加

34、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高层建筑时,当为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时,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12,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应小于180mm。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25,且不应小于140mm。高层建筑时,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截面厚度,不

35、应小于层高的1/25;高层建筑时,且不应小于160mm,多层建筑时,且不应小于140mm。3)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不宜超过表2.4的限值;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墙体平均轴压比不宜大于底部加强部位的墙体平均轴压比。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 表2.4 轴 压 比 一级(9度) 一级(8度) 二 级 N/(fcA) 04 05 064)剪力墙的分布钢筋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 、二、三级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分布钢筋直

36、径不应小于8mm,不宜大于墙肢截面厚度的1/10。 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向分布钢筋,当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大于140mm,但不大于400mm可采用双排配筋;当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大于400mm,但不大于700mm时,宜采用三排配筋;当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大于700mm,宜采用四排配筋。多层建筑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向分布钢筋,当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大于160mm或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应采用双排配筋。 分布钢筋应沿墙的两个侧面布置,竖向分布钢筋布置在内侧,水平向分布钢筋布置在外侧。各排分布钢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5)剪力墙的边缘构件 剪力墙墙肢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

37、件。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转角墙和翼墙;构造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柱。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部位 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他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6)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锚固与连接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纵向钢筋最小锚固长度应取la;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纵向钢筋最小锚固长度应取laE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搭接连接,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加强部位,接头位置应错开,每次连接的钢筋数量不宜超过总数量的50%,错开净距

38、不宜小于500mm;其它部位,可在同一部位连接(图2.18)。剪力墙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宜小于500mm 。 图2.18 剪力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图2.19 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图2.20 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图2.21剪力墙身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图2.22剪力墙变截面处竖向钢筋构造图2.18 剪力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a) 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搭接连接;(b) 大直径钢筋的机械连接;(c) 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搭接连接图2.19 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图2.20 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图2.2

39、1剪力墙身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图2.22剪力墙变截面处竖向钢筋构造第五节 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要求由于多层砌体房屋具有整体性差,抗拉、抗剪强度低,材料质脆、匀质性差等弱点,因此不仅要满足承载力,且要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以加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 1由砖、石或各种砌块用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 2.砌体结构的应用范围 砌体结构抗压承载力较高,因此主要用于承受压力的构件,如混合结构房屋中的墙、柱及基础等。无筋砌体房屋一般可建57层。在中、小型工业厂房和农村居住建筑中,砌体也可作为围护或承重结构。 砌体结均由于承载力低,整体性差、抗震性差,在地震区应用时,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40、。3一般构造要求 五层及五层以上房屋的墙,以及受振动或层高大于6m的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a.砖采用MU10; b.砌块采用MU7.5; c.石材采用MU30; d.砂浆采用M5。 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3.4的要求。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表3.4 基土的潮湿程度烧结普通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砌块石材水泥砂浆严寒地区一般地区稍潮湿的MU10MU10MU7.5MU30M5很潮湿的MU15

41、MU10MU7.5MU30M7.5含水饱和的MU20MU15MU10MU40M10承重的独立砖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mm370mm。毛石墙的厚度不宜小于350mm,毛料石柱较小边长不宜小于400mm。当有振动荷载时,墙、柱不宜采用毛石砌体。跨度大于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下列数值的梁,应在支承处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1)对砖砌体为9m; 2)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72m。 (2)填充墙、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可靠连接。(3)山墙处的壁柱宜砌至山墙顶部,屋面构件应与山墙可靠拉结。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支承长度,在墙上不宜小于100mm;在钢筋混凝土

42、圈梁上不宜小于80mm;当利用板端伸出钢筋拉结和混凝土灌缝时,其支承长度可为40mm,但板端缝宽不小于80mm,灌缝混凝土不宜低于C20。(四)连接锚固要求 (1)支承在墙、柱上的吊车梁、屋架及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的预制梁的端部,应采用锚固件与墙、柱上的垫块锚固: (五)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的要求 (1)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 (2)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 (六)设置垫块的条件 跨度大于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下列数值的梁,应在支承处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

43、,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 (1)对砖砌体为48m; (2)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42m; (3)对毛石砌体为39m。 (七)设置壁柱的条件 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 (1)对240mm的砖墙为6m,对180mm的砖墙为48m;防止墙体开裂的措施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1)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当温度变化或材料收缩时,混合结构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和砖墙由于线膨胀系数和收缩率的不同,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必然引起彼此的约束作用而产生应力,此即所谓约束变形引起的对结构构件的间接作用。当温度升高时,由于钢筋混凝土温度变形大,砖砌体温度

44、变形小,砖墙阻碍屋盖或楼盖的伸长,必然在屋盖或楼盖中引起压应力和切应力,在墙体中引起拉应力和切应力;当墙体中的主拉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时,将产生斜裂缝。反之,当温度降低或钢筋混凝土收缩时,将在砖墙中引起压应力和切应力,在屋盖或楼盖中引起拉应力和切应力;当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在屋盖或楼盖中将出现裂缝。采用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混合结构房屋的顶层墙体常出现裂缝,如内外纵墙和横墙的八字形裂缝、沿屋盖支承面的水平裂缝和包角裂缝、女儿墙裂缝等。顶层屋面梁靠外墙端部的斜裂缝,就是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 温度和收缩裂缝同样要降低房屋整体剐度,影响建筑物的适用性、耐久性和外型美观。设计时也应妥善布置墙体,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这种裂缝。设置伸缩缝,将过长的房屋分成几个长度较小的独立伸缩区段是减少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的有效措施。伸缩缝应设在温度和干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在伸缩缝处只需将墙体断开,而不必将基础断开。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3.6采用,也可通过计算确定。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表3.6屋盖或楼盖类别间距m整体式或装配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