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 道路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教学 道路工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路工程案例分析07道路工程1、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例举线路设计中的安全问题。现阶段,在我国由于交通事故每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其中,部分事故是由于道路的线形设计或者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造成的。这一部分损失是可以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甚至在通车后通过措施可以弥补的。道路最终是为司机服务的,而非按照规范建造的产品,很多设计方案符合规范,但在实地施工后存在安全隐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教育我们从道路的设计阶段开始心中就要谨记“安全”二字,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仅符合规范而且对司机有安全保障的线路,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以及人民的财产安全损失,要以人为本,而非生硬的照搬规范
2、。线路设计中的安全问题:(1)长大下坡这种情况容易造成下坡汽车的刹车失灵,较典型的是北京的八达岭高速,极限设计下坡距离,被称为“死亡之谷”。(2)小半径回头弯、回头弯上线无辅曲线这种情况在山区低等级公路共较多,小半径回头弯往往容易造成翻车或者由于刹车不及冲下悬崖。(3)C形曲线C形曲线在视线引导不利时容易给司机造成曲线已结束的假象,从而加速前进,但发现仍有曲线时为时已晚,造成事故。2、 分别列举城市道路、一般公路交叉口存在的安全设计问题和对策。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设计问题:(1) “红灯右转”导致行人和骑车人在交叉口没有真正拥有道路使用权。(2)人行道靠前、便道窄导致行人路口等待通行信号。(3)
3、交叉口旁其他设施过多,形成安全隐患。(4)路口设计的随意性致使自行车违章。对策:(1)合理改造路口设计交叉口设计时必须按照以下原则:不论是行人流量大,还是机动车流量大,即使是交通主干道上的交叉口,在设计指路标志、行人等待时间或人行横道位置等时,都要避免引起行人违章或拒绝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的情况。人行横道位置应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线,并适当后退,在右转机动车容易与行人冲突的交叉口,为了减少右转机动车对相邻的两个进口道的行人过街交通的影响,其人行横道线不应相交,至少留有存放一辆右转车的空间,后退距离取3-4m,当自行车过街与行人过街道平行设置时,该位置还应做相应的顺延。使机动车驾驶员能更好地注意到
4、等待或启动的自行车,并且减少自行车清空距离。由于城市大交叉口行人过街横道过长一般都大于15m,为了缩短行人过街时间,确保过街行人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应在过街横道中间设置行人安全岛,其宽度应大于15m。拆掉路边的一些有碍交通的景物,在人行道转弯处留有足够区域为过街行人提供驻足;借用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之间的隔离带设置过街等待区域,减少行人清空距离和清空时间,可让右转机动车借用一段自行车道,减少与行人之间的冲突;合理设置人行道旁的公用设施位置,拆除高架桥下影响通行的其他设施,扩宽人行横道和自行车通道;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并画出明显的等待线;与人行道相连接的路缘必须设计成为缓坡。人行横道需是无障
5、碍的有利于残疾人使用人行横道采用两种标示:一种是享有优先权的斑马线,机动车必须让行人先行;另一种就是由两条白实线画出人行横道宽度,行人只有在绿灯信号时才允许通过(2)调整信号控制在交通信号时间设置上不仅要考虑车辆通行能力和通行时间的最优,还要充分考虑行人和驾驶员的心理因素,特别是行人。当绿灯时间太短和等待时间太长的时候行人会闯红灯,特别是等待时间超过60s的情况。惠新东桥行人等待时间远大于60s,在现有的信号配时条件下,检查是否可以在一个周期内给行人两次绿灯,减少行人的违章。在转弯车辆与相冲突的行人流同时放行时,绿灯启亮应采取先行人、自行车再机动车的顺序,时间差需要满足行人能比转弯车辆提前1。
6、2s到达人行横道,同时通过辅助信号警示转弯车辆行人的优先权。避免行人、自行车和右转机动车的冲突,提高各自的舒适度和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一般道路交叉口存在问题:(1)交叉口处车流少时车速过快(2)交叉口标识不明显,特别是恶劣天气或者黑夜司机发现交叉口时不及减速对策:(1)减速标线应用主线行驶的车辆,车速较高;并且由于视距的原因不易发现交叉口(开口)。对于主线可以通过采取措施限速,提醒司机前方交叉口位置,降低事故发生率。原设计未能考虑交叉口的视认性,特别是无夜间照明情况下,因此容易诱发交通事故。建议利用错视觉原理,在所有开口附近的进口道采用错视觉划线,使司机以为前方车道变窄,从而达到降速的目的。(
7、2)行人过街标志标线在主线与二级公路交叉口设置“注意行人”的警告标志。在交叉口前设置注意行人标志与标线,交叉口设立人行横道线。(3)无路灯的道路两旁栽交叉口附近设置路灯灯光的设置提醒司机前方有交叉口,引起司机注意,提前减速,从而减少该交叉口事故的发生。3、 分别列举城市道路、一般公路路侧设计存在的问题。(1)路侧防护设施设置等级、类型与路侧特征不相符,其防护性能和可靠度均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如:无安全防护设施或防护能力不足;(2)由于用地条件限,我国公路多采用高路基形式,路侧边坡边沟设计不规范,不合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下图中过于宽大的边沟;(3)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路侧净
8、区没有保证;(4)交通标志的立柱、灯杆位于路侧净区内,低等级公路几乎未设置解体消能设施;(5)护栏端头未进行特殊处理;(6)施工区的防护无明确规范。4、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全问题:(1)公路与城镇的不合理布局,导致公路街道化我们许多城镇大部分沿着国道或者省道发展,公路逐渐成为城镇道路,盲目在公路沿线规划开发,导致出现路口多和商业门店多的现象,过境车辆和当地通行车辆混杂,诱发交通事故。(2)城镇化中的公路等级低,安全隐患多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及郊区所拥有的公路等级基本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下。在危险路段上仅有一些简易的防护设施,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交通标志和标线都没有,标志数量不足、设置
9、不完善,公路急弯、陡坡等地方甚至缺乏基本的警告标志、限速、禁止超车等必要的交通安全管理手段。(3)机动化水平较低,车辆安全性较差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及郊区的交通方式多为中小车、大型货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自行车及步行等,这些交通工具的机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比较差。(4)道路通行条件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安全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量大增,但原有的交通供给能力严重滞后,导致无客运线路和无专门客运车辆的现象十分普遍,非客运车辆载客的问题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给群众的出行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以致造成群死群伤重特大交通事故。(5)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在小
10、城镇及郊区,市场、商店侵占道路资源严重,沿路兴办市场、沿路开店。沿路修建的市场、商店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紧贴道路,没有自己的车辆和人流疏散场地设施,结果进出市场、商店的人车均拥挤在道路上,造成交通堵塞。还有临时违章搭建建筑、马路摊贩侵占道路等情况也很普遍。(6)机动车驾驶员安全素质普遍不高,交通违章严重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与交通需求的增长,驾驶员数量也大增。但这些驾驶员中有一部分是先实际驾驶几年后再去考驾照,对整个交通安全缺乏系统了解,安全意识不强。有些驾驶员根本就无证驾驶,尤其是一些在乡下进行运输的农用运输机、拖拉机驾驶员,这种现象就更普遍,是因驾驶员过失原因造成交通事故的重
11、发区。(7)社会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城镇化过程中的交通参与者多数为农村居民,他们接受交通法规教育培训相对有限,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强,还处于对新环境、新变化的城镇交通环境与交通法规的适应阶段。交通违法行为随处可见:行人不走人行道,无视交通信号,横穿马路以及与机动车争道、抢道的违章现象屡禁不绝。对策:(1)调整城市结构,外迁改造过境公路外迁过境公路或改造过境公路,使过境交通与城镇内部交通分离。(2)提高道路等级,改善行车环境对事故多发路段的安全整治,采用交通工程措施,对已有二级以下(含二级)技术等级的公路及其沿线设施中存在的影响行车安全的明显隐患进行整治,以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3)加强对新
12、、改、扩建低等级公路的监管,试行聘用农村交通安全员城镇化进程中,要严格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完善监管体制。当地政府可充分发挥重大交通安全隐患举报有奖制度的作用,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在乡镇试行农村交通安全员制度,组织交通安全学习、宣传交通法规。(4)加强车辆的市场管理,强化安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要对农村客运进行重点培育与引导。同时,严格执行客运车辆淘汰更新制度和安全生产规范,确保客运车辆安全运营,尽快解决运价不合理,税费过多,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从源头理顺运价关系,有效防止客货车辆严重超载超员的现象。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动车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取缔各种拼装车辆。(5)广泛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普遍
13、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危害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及郊区,原有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应重点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对驾驶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学习与培训,形式应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交通安全宣传的核心应当是强调人文精神,培养驾驶员逐步形成“礼让”习惯,倡导文明行车;培养交通参与者注意保护自己,避免交通事故。5、 如何理解人在人-车-路交通安全系统的协调作用。人是指驾驶员、行人、骑车人等诸多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参与者的研究是交通安全工程的核心因素,研究人的行为安全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包括对交通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特点以及不安全行为
14、特征,从安全防护的角度去进行科学研究,通过交通事故人为因素及事故分布特征分析,进行公路交通事故模拟、事故再现技术的应用,寻求规律性的参数以及相关的结论。此外,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教育和安全宣传研究方面,应从各种方法和技术上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评价,制定安全教育标准和方案。驾驶员在公路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驾驶员的交通特性的研究更为重要。据统计,因驾驶员的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约为80,为此,应加强对驾驶员的科学研究。例如驾驶员选拔、交通安全模拟训练模式的研究,从专业素质训练及缺陷校正的方面来研究驾驶员的各阶段培训内容和标准。另外,对因交通事故而受伤的人员求援与救护技术研究也是值得相关部门进一步去
15、探讨,主要包括合理组织交通事故求援与事故现场受伤人员快速救护的方法以及技术装备的合理配备,这对改善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和求援、拯救更多的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车辆安全的研究是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对车辆整体安全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车辆仿真、设计,驾驶、碰撞等方面,这些以交通事故成因分析资料为依据,对所有试验设计、有关测定方法和技术手段都应以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为研究基础,为制造厂家生产出安全、经济、环保,节能的车辆提供科学依据。车辆安全技术的研究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研究和被动安全技术研究,主动安全技术是预防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技术措施。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发生交通事故时和发生交通事故后减轻伤害的技术措
16、施,特别是结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发展趋势和相关标准研发车辆智能诱导技术、交通信息整合与共享。公路的研究主要包括公路适应车辆安全运行方面的几何条件、光线条件、安全防护、公路等级与功能划分、路面条件、附属工程技术条件、公路标志标线等方面。应分别对各种公路交通安全状态进行系统的研究。安全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是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公路安全设施、行人安全设施、残疾人交通安全设施等方面。在公路安全设施的布置与规划阶段中又存在着很强的系统性,充分考虑人、车、路、环境这个整体,其系统性不仅表现在安全设施整体规划方案之中,而且也表现在设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方面,这些将决定公路安全设施方
17、案设计的可选择性。并由技术经济评价和安全评价来决定其可行性。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各种气候条件、地形、公路周边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路况、交通流、混合交通、交通干扰等方面。另外,研究由安全设施系统等方面所构成交通环境的整体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它将涉及研究方法、规范与标准,以及交通参与者在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方面的交通安全适应性。对人一车一路交通系统的研究应充分利用系统工程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相关知识,全面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揭示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及其规律,科学地预测、预报人一车一路交通系统的安全隐患,在宏观上控制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在微观上指导公路交通事故的预防,使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与规划能够适应我国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