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6726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基本手册.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员工培训手册目录1 of 2前言. 3第一章人类主要环境问题. . 4一、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 4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3三、人类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21四、环境污染及其危害.231.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232. 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263. 固体废物及其危害.294. 噪声及其危害.31第二章 ISO14000 系列标准背景知识.33. 什么是ISO14000 系列标准? .33. ISO14000 系列标准的基本组成. . .33. 至今已公布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33. 什么是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 .34. I

2、SO14001 有哪些特点? . .35. ISO14001 与ISO9000 的异同点? . .35第三章ISO14001 标准要素理解. . .31一、有关的重要术语.31二、ISO14001 的要素分布.33三、环境管理体系(EMS) 的PDCA 模式.33四、ISO14001 标准条文讲解. .414.1 总要求.414.2 环境方针.414.3.1 环境因素.434.3.2 法律、法规与其他环境要求.46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474.4 实施与运行 .49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94.4.2 能力、培训.与意识.504.4.3 信息交流.524.4.4 文件.

3、. .544.4.5 文件管理.554.4.6 运行控制.56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574.5 检查. 584.5.1 监视和测量.584.5.2 合规性评价.58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594.5.4 记录控制.604.5.5 内部审核. . .624.6 管理评审.64目录2 of 2第四章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 . .66一、环境保护法的特点:.66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66三、若干环境保护新趋向.68四、中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结构.71五、主要环境保护法简介.72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简介.73前 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随

4、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些环境问题目前已由局部扩展到区域, 甚至是全球, 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有责任感的人们不禁要问: 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如何作到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在1996年底正式颁布了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其中五项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将帮助一个企业实施或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 有助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系统地分析自身的环境问题, 通过制订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方案等一系列的活动, 管理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持续改进环境行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持涉及到公司的每一位员工, 员工环境意识的提高是环境管理体系

5、是否能正常运行, 环境行为是否能持续改进的关键, 所以有必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环境意识培训。通过培训, 使每一位员工了解ISO14000系列标准; 了解全球、国家、当地、本公司目前的环境现状; 了解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了解自己的职责与责任。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本员工培训手册的学习实现上述目的。本员工培训手册共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为主要环境问题、ISO14000 系列标准的背景知识、ISO14001 标准的讲解、环境法律法规简介, 并在每一个章节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使员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同时也为第三方认证的顺利通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章 人类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 围绕

6、着人群的, 充满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空间, 是人类赖以生存,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也可以说, 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容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是一个有序的, 广度可及至宇宙的无比巨大的系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为两类, 第一类是自然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或自然界自身不断运动产生的那些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如各种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风暴等。第二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总是, 对此又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 特别是化石燃料、矿物和木材等);(2)

7、 在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向环境释放出废物和废能( 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和辐射能)(3) 经济建设( 如农村城市化、围湖造田、兴建水坝等) 引起对环境干扰; (4) 人口增殖引起单位时间和空间中人类活动频度增多。一、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部分地表的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 这种现象称作“ 温室效应”,这些气体称作“ 温室气体”, 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烃(CFCS)、氨(NH3)、一氧化碳(CO) 等, 没有这些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会比现在低40oC,但当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时,温室效应就会加剧,

8、引起地球温度升高。由于人类工业化进程, 化石燃料用量越来越多, 其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 而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 又使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的量减少, 所以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95年成为自1960年开展全球气温记录工作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同年12月联合国宣布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计, 本世纪全球气温已 上升了0.3-0.6C.由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逐渐上升及未来全球性气候改变,进一步引起农业、渔业减产, 促使南北两极冰雪融化, 从而淹没许多沿海城市和广大陆地。目前抑制温室效应的方法有: 通过各种技术, 脱除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 转变能源

9、种类, 使用新能源( 如原子能、自然能); 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及原材料的利用率; 植树造林等。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至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 是地球的保护层, 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保护人和地球其他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因此, 臭氧层对地球生命如同氧气和水一样重要, 没有臭氧层的防护, 地球生命就会遭受毁灭性灾难。1958年, 人们发现高空臭氧有减少趋势,70年代后, 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85年, 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 臭氧空洞”, 至今, 北极也观测到了臭氧空洞,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了季节性臭氧大幅度降低的现象, 这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已出现全球性下

10、降的局面。研究表明, 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 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 人类的眼病和皮肤癌患者将增加, 植物会受到危害, 农林牧业将因之减产, 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食用鱼类, 都会受到影响。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主要是: 人类广泛使用于冰箱和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CS) 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1211灭火器的灭火介质溴氟烷烃(Halons) 排入大气, 进入平流层, 在高空紫外线作用下与臭氧反应, 减少臭氧含量, 导致透过平流层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危及人类与生态环境。国际保护臭氧层行动已持续了10多年, 先后出台了关于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1978年),保

11、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 以及1989年4月发布了赫尔辛基宣言,1990年又通过了修改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在1992年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核算了我国的受控物质的生产量与消费量, 提出2005年全国停止生产CFCS类物质的计划。3、酸雨 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包括雨、露、霜、雾、雹、雪等。19世纪80年代, 北欧首先发现降雨是酸性的, 并指出雨水中的硫酸、硝酸是其周围向空气中大量排放SO2及NOX所造成的结果。本世纪中叶, 酸雨在荷、德、法、英相继出现。北美的酸雨总是也非常严重, 加拿大的受害面积达到

12、120 150万平方公里, 美国有15个州受到酸雨危害。我国在1981年开展了酸雨普查, 有20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雨, 占普查数的87%, 长江以南六个城市的降水最低的PH值低于4.0, 其中贵阳降水的PH值曾低到3.1。因而我国的西南地区被列为世界继北欧、北美后的第三大酸雨区。大气中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由人为活动产生的, 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与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 占能源消费的70%左右, 其中约有80%的煤是做为燃料直接燃烧使用的。我为煤的含硫量随煤的产地不同差距较大, 北方地区煤质较好, 含硫在0.5%-1.5%。西南地区煤的含硫量

13、达到3%-5%, 是造成我国在该地区酸雨的直接原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它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 如北欧数千个湖泊的PH降至4.5而成为死湖; 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表面, 增加了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 缩短了使用寿命; 它又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 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霜、雾、露、雪等。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它能腐蚀破坏建筑物表面材料, 增加了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 缩短了使用寿命; 酸雨使树木、水生生物、农作物的生长缓慢、生产力下降和衰亡; 另外酸雨还能改变水体及土壤的酸碱平衡, 危及生物的栖息环境。酸雨降水的主要酸性物质是硫酸

14、, 其次是硝酸。所以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大量的SO2与NOX, 这些气体通过云中雨洗和云下洗脱作用, 随降水降落到地表。北美、西欧等工业发达地区是酸雨多发区。1970年美国某地曾有PH1.5的酸雨记录.我国酸雨大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尤以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濒度为高, 我国北方煤质较好, 含硫在0.5%-1.5%,而西南地区煤的含硫量达到为3.0%-5.0%,这是造成该地区酸雨严重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国的西南地区被列为世界继北欧、北美后的第三大酸雨区。针对我国能源污染特点,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防治酸雨的产生:高速工业布局,对污染大户企业施以“ 关停并转治迁”改造手段; 改进生产

15、工艺,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杜绝能源浪费, 以减少单耗; 加强环境监测, 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4、水资源危机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全球总贮水量估计为13.9亿立方平米, 但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6亿立方千米。可利用的不足世界总贮水量1%的淡水,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并且具有经济利用价值。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 世界用水量以3 5%的速率递增。到2000年, 世界总用水量将达到60000亿立方米, 占世界总径流量的15%。但是, 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却不会增加, 使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淡

16、水资源本身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水污染则进一步加剧这种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农业每年缺水达300亿立方米, 受旱面积约2000万公顷, 实际灌溉面积仅为4867万公顷, 此外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城市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缺水城市约占总城市的60%-70%。我国的第二大河黄河近十年来, 由于上游水量的过度利用已出现了断流现象, 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4年为72天,1995年为105天, 而1996年则达到133天, 时间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缺水是水资源利用中的严重问题之一, 而水质的污染则将这种危机进一步加剧。在全国进行监测的1200条河流中,850条河流已受到

17、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地面水域,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淮河流域近年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使淮河水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1994年7月上旬至中旬, 淮河上游普降大雨, 出于防洪需要, 开闸放水造成2亿立方米的污水下泄, 形成70公里长的污水团带, 超过国家地面水5类水质标准, 造成淮河下游的特大污染事故。水资源危机与水污染问题相辅相承, 促使矛盾更加激化, 严重地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5、海洋污染 海洋面积辽阔而又拥有巨量的海水, 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全部被海洋所吞没, 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

18、正是这种稳定性, 加上海洋是重要的运输渠道, 使得海洋成为人类各类污染物的聚集地。百川归海, 人类的工业与生活废水通过千百条江河汇集到大海之中, 任何地面上的物质都可能通过水这种载体, 甚至通过大气为载体进入海洋。从重金属到放射性元素; 从无机物到营养成分和食品; 从石油到农药; 从液体到固体; 从物质到能量( 如废热) 都会造成海洋的污染。据报道, 人类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 约1万吨汞, 约25万吨铜, 约390万吨锌, 约30万吨铅, 约100万吨有机氯农药等。废弃物和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生物构成巨大威胁。工业废物已毒死了北海的几千只海豹, 死亡海豹的含汞量

19、最高达2890PPM, 高出正常水平600倍以上。在许多国家的近海海域, 鱼贝类因受重金属、农药或其他有毒物质污染而不能食用。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是严重的, 油在海面上漂移会杀死或严重影响浮游生物, 从而破坏海洋生物的食物链, 且越是高等的生物所受的影响越大。海洋污染往往不同于地面的水和大气污染, 它污染面积大, 并且随风和洋流迅速扩散, 使污染的治理工作极难开展。一艘小型海轮发生泄漏往往会影响几百平方公里的海面。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技术与经济实力对海洋进行治理。6、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方面, 从广义讲, 包括人口、粮食、资源的矛盾; 从环境角度看, 主要是森林减少

20、、土地退化等多个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1) 森林减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支柱。自1950年以来, 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过半, 而且毁林规模越来越大。据联合同粮农组织报告,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毁坏热带雨林1130万公顷, 而且逐年增加, 每年森林减少速度已从10年前的0.6%上升到1.2%左右。相反, 重新造林进展缓慢, 每年造林面积仅为砍伐面积的1/10左右。我国1991年森林面积为12863万公顷, 覆盖率为15%,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面积的10%。世界森林大幅度减少已导致洪、旱灾害增加, 物种消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 土地退化、沙漠化和耕地损失土地退化的根

21、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强度增加, 过度放牧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贫脊化以及土地盐碱化。世界每年流失土壤达250亿吨, 高出世界土壤再造速度数倍。全世界每年损失土地600 700万公顷, 受土壤侵蚀影响的人口80%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荒漠化也很严重, 全国约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 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 30亿美元。3)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迄今为止, 人类还不能准确地知道地球上窿竟有多少物生物种。直到60年代中期, 科学家们认为, 地球物种大约为300万种, 现

22、在则认为至少有500万种。但许多专家指出, 保守的估计是1000万种。但随着自然界的演变, 据科学家估测: 到 目前, 已有52%的海洋类物种、78%的两栖和81%的爬行类物种消失了。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为造成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预计到2000年, 全世界15%-33%的野生生物行将绝迹。破坏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就直接肃夺了生物的家园, 最直接的表现是森林的减少, 特别是物种最为丰富的热带森林。热带森林只占地球表面的6%, 但养育的生物物种占物种总数的50%-90%。许多生物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它们时就已经灭绝。环境污染是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 污染物毒性

23、及地球气候的变化加剧了生物的死亡和灭绝。国际社会为此采取了一毓的行动。1980年, 联合国环境署(UNEP) 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 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92年, 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酝酿已久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上还建立了诸如国际资源和自然保护联合会,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推动世界自然保护的国际组织。7、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大量聚焦, 工业大量集中的结果。它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 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大量获取地表水, 然后将污染物排向水体, 人民生活用水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城市空气质量下降,TSP、NOX、CO、SO2等浓度增高, 能见度降低; 噪声

24、污染、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娱乐噪声构成了城市的喧闹与嘈杂; 工业与民用垃圾量巨大, 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KG, 年增长率为8%-10%, 而我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2%, 历年堆存量高达60多亿吨, 侵占5亿多平方米的土地,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其他城市环境问题还包括热岛效应、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 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 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 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1、生态破坏问题1) 水土

25、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 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 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 小片治理, 大片加重; 上游流失, 下游淤积; 灾害加剧, 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根据计算,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 增长了38%, 占国土面积的1/6。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 使耕地表土流失, 带走大量营养物质, 降低土壤肥力, 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据估计, 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 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

26、量就达23亿吨, 长江流域为22亿吨。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 既危及行洪安全, 又降低水库库容, 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 自然侵蚀” 与人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 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大, 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 土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 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

27、%, 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 简称土地沙化, 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 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 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 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 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 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3) 耕地减少, 土壤质量下降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 有限的耕地是制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人地关系始终非常紧张。根据统计数字, 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自1957年以后,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目前由于国家基建、退耕造林、退耕改

28、牧等原因, 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 进入90年代, 更由于大搞“ 开发区”, 占地多达1100万亩。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2.82亩下降到1995年的1.18亩。人口、耕地的逆向发展, 一方面形成中国农业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 对相对贫乏、潜力有限的耕地资源造成持久的压力。因而带来对土地的掠夺性索取, 重用轻养, 过分消耕地力, 造成土壤质量日趋下降。4) 森林资源不容乐观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 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 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

29、1988), 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 覆盖率12.98%,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 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 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我国森林的大量砍伐与农村能源的缺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以非商品能源( 薪柴、结杆) 为主。全国每年消费的3亿多立方米木材中, 约有1/3用于烧柴, 仍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需求。因此,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否则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将会停止。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发展的生

30、态屏障, 具有改变和调节局地小气候, 防风固沙, 保存物种等多项生态功能。而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 将使其生态功能减弱, 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的加剧, 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5) 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我国草地资源约4亿公顷, 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可利用面积43亿亩, 其中北方草地33亿亩; 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不足4亩, 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天然草地的自然条件比较差, 草地的生产力较低, 其中, 中质低产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近1/4, 段质低产草地21.3%, 并且存在着退化、沙化和盐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 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 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 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

31、,50年代以来, 国家对草场畜牧业投入甚少, 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是发展趋势, 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 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 且以每年130万公倾的速度退化, 全国平均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了30 50%。此外鼠虫害肆虐草原, 牧草损失严重。对草地的过度放牧, 重用轻养以及盲目开垦, 不仅使草地生态退化难以逆转, 还严重影响起畜牧业的发展。6) 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 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 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 生物多样性具世界第八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以及过渡捕猎、捕捞等, 使我国大量动植物的生态环

32、境受到破坏, 种群数量减少, 很多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据估计, 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 20%处于濒危状态, 高于世界10 15%的平均水平。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它具有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关系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成为未来生态保护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就保存了其生存的环境。7)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忆立方米, 居世界第6位, 年均河川径流量约2.7万亿立方米, 人均径流昨不足230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33、极不平衡, 全国水资源的82%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国36%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的短缺对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影响很大, 短期内难以缓解。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对水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 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 平均日缺水1000万吨以上, 其中100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亿元; 在农村, 每年因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的灌溉次数, 受旱面积2000万公顷, 造成粮食减产, 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我国一方面水短缺, 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占农业用水绝大部分的灌溉用水的效率一般只有25-40%, 工业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