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6917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摘要:未来的城市交通应是洁净、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为主,公交及自行车为辅,轿车及出租车适量控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自行车交通在未来的交通系统中应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键词:人体;自行车;机械;特性前言自行车是真正的绿色交通工具,自行车是现有的最清洁方便的交通工具。它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有以下优点:它的价格低廉,养护和维修都较简单,而且受地域限制小,使用也比其他交通工具简单得多。1自行车系统组成自行车的功能是供人骑行,就发挥自行车的功能作用而言,把人看作自行车的组成部分是完全合理的。因此,人在骑车时组成了人一车系统,该人一车系统中的人一车界面关系可由图1-1来进行分析。

2、1.1人与支撑部件关系 图1-1 人-车界面关系 支撑部件主要有车架、前叉、鞍座和车把等,是自行车的构架。支撑部分将其他零部件固定在相互间正确的位置上,保证自行车的整体性,实现自行车的功能。从人机关系来看,鞍座、车把和车架等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与骑车人的位置和肌肉的动作有着性的设计参数。1.2人与动力接受部件关系动力接受部件主要是脚蹬和曲柄。动力是靠骑车人的双脚踩在脚蹬上,下肢运动的力使曲柄转动而产生的。为了使人省力和有舒适感,必须在骑自行车人的体格和体力与自行车元件的尺寸关系上下功夫,即研究人体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与曲柄转动之间的能量转换问题。1.3人与传动部件关系传动部件主要

3、是滚珠、链条和链轮。人的作用力是通过链条和链轮传动而带动后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前移。传动部分的设计关键是要有较高的传动效率和可靠性,且有易操纵的变速机构。保证较高的传动效率,才能使人用一定的肌力而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1.4人与工作部件关系工作部件就是车轮,即车圈、轮胎等。绝大部分轮胎是充气的,少数是实心的。车轮一方面把骑车人的肌肉力量,有效地转换为同地面接触而向前运动的力;另一方面将骑车人的握力转换为与接地部分所产生的刹车阻力。在设计自行车的各部分尺寸、车闸及变速器等时,应该着眼于骑车人一动力一传动一工作的连贯性,才可能设计出同骑车人手的大小或握力相适应的闸把、刹车力适当的车闸,才不会发生刹车

4、阻力不够而造成失误现象。2影响自行车性能的人体因素影响自行车性能的人体因素很多,如图1-2 所示。现主要分析下述几点:2.1人的体格因素 以身高 H 为基本因素,其他身体的能力与 H 成比例,并有与H2、 H3成比例的特性。如手臂、腿、气管等的长度与身高成比例,从而以骨关节为中心所产生的力矩、步幅等,都取决于H的大小。肌肉、大动脉、骨骼的截面积以及肺泡的表面积等都可看成与 H2成比例。肺活量、血液量、心脏容量等都可看成与 H3成比例。体格对出力性能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弹跳能力与H成比例,速度能力与 H2成比例,作功能力和 H3成比例。但实际上因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常有20以上的偏差。2.2人的

5、下肢肌力 自行车骑行的原动力,主要是骑车人的下肢肌力。人骑车时,骨骼肌肉内部的化学能转换为肌肉收缩的机械能。自行车脚蹬的转动就是通过腿肌收缩出力而完成的,一般说腿肌长的人比腿肌短的人有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一般与肌肉的截面积成比例,约为每平方厘米40-50N ,通过一定训练的人可提高到65N 。 图1-2 影响自行车性能的人体因素2.3人的输出功率 人输出的功率随着骑车人的体格、体力、骑车姿势、持续时间和速比等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成年男人的最大输出功率约为 0.7 马力( 0.51 kw ) ,能持续 10s左右。如果持续时间长,其值要小得多,持续 lh ,大约只有 1.0-0.7马力(0.0

6、7-0.15kw)。2.4人的脚踏速度 自行车运动是很有节奏的,其节奏常常与人的心脏节律保持一定关系。健康人的心脏跳动为70 次min ,一般脚踏以 60r/min 节奏转动较为合适。设计时以这一常用速度来确定相关设计参数。2.5人的平衡机能 骑车人本身的平衡机能是影响自行车性能的重要因素,如果缺少平衡机能,哪怕是运动性能很好的自行车也不能平稳行驶;若人有很好的平衡机能,却可掩盖自行车设计上的某些缺陷。2.6人的手和握力 影响刹车性能的人的因素主要是人的手和握力,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手的大小和握力都不相同。据试验,为了长时间施闸而不致使手有疼痛的感觉,希望只用最大握力的10左右便能得到必

7、要的减速度。2.7人的疲劳 人体疲劳和疼痛是对骑车出力性能的不利因素,其产生原因有人体因素,也有自行车结构因素。疲劳和疼痛一般是由于部分肌肉负担过大,骑车姿势不合适,以及体重对鞍座的体压分体不合适等引起的。此外,影响出力因素还有人的最大摄氧量。3自行车设计结构要素分析 影响自行车性能的因素除了上述人的因素外,还有许多机械因素,如图1-3所示。为了获得自行 车较佳的性能,必须把人的因素与机械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人一车协调。为此,着重分析与人体相关的结构要素。3.1速比 大小链轮的齿数比,与链轮直径比相一致,一般控制在2.3-4.0的范围内。利用速比关系可取得骑行时所必要的功率和必要的速度。速

8、比要合适,如果太小,无论人的肌力有多大,由于不能充分提高转速,所以就得不到大的输出功率。也由于速比小,在限定的曲柄转速下,得不到必要的骑行速度(后轮转速)。速比过大时,要求的踏力也大,容易使人疲劳。为了保持不疲倦的持续骑行,希望肌肉的负担约为最大肌力的10% ,按此选择速比和曲柄转速,可得到比较好的效果。3.2曲柄长度传统的自行车设计,一般从杠杆原理考虑比较多,对人研究少,认为曲柄越长越有力。曲柄过长后,为了不使脚蹬碰到前泥板,不得不加大中轴至前轴的距离(前心距)。这样势必加长车架,影响了正确的坐车姿势,使人感到臀部痛。若能按人的身长或下肢长来考虑曲柄长度,则可使人省力和舒适。通常曲柄长度的基

9、准,取人体身长的 110 ,也相当于大腿骨长的 12 。3.3三接点位置正确的骑车姿势,是由骑车人和自行车三个接点位置决定的,如图1-4(a)中所示的鞍座位置 A 、车把位置B 、脚蹬位置C 。按三点调整法,AB 和AC 约等,一般 AB = ( AC 一 3 ) cm , A点略低于B点,约为5cm 。 图1-3 影响自行车的机械因素3.4鞍座位置鞍座装得过低,骑行时双脚始终呈弯曲状态,腿部肌肉得不到放松,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软无力;鞍座装得过高,骑行时腿部的肌肉拉得过紧,脚趾部分用力过多,双脚也容易疲劳。骑车时适当的用力部位是脚掌。设计或校正鞍座位置高低最常用的方法,是使手臂的腋窝部位中心紧

10、靠鞍座中部,使手的中指能触到装配链轮的中轴心为宜。人体各部尺寸都有一定的联系,只要腋窝中心至中指的长度确定下来,鞍座高度便可大致确定。行驶较快的车,鞍座位置要向前移动,行驶较慢的车,鞍座位置要向后移动,否则都不利于骑行,如图1-4 ( b )、( c )所示。3.5车闸设计时,闸把开挡、力率和闸把力要与人手的大小和握力相适应。灵敏度高的车闸,随着闸把上力的增大,刹车力也按比例地增加。如果闸把力到达某一程度不发生刹车作用,继而又骤然生效,说明这种车闸设计不良。在紧急情况下操纵时,理想的施闸力和减速度见表1-1 。 图1-4自行设计的结构要素 表1-1理想的施闸力和减速度闸把施闸力/N相对握力%减

11、速度说明6035050010701000.1g0.6g0.8g控制下坡速度全刹车紧急全刹车注:g=9.8m/s24人一车动态特性分析4.1动态稳定性自行车的稳定是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影响到自行车骑行中的动作,包括直进稳定性和前后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见图 1-5(a)。显然,稳定性对安全行驶是必不可少的特性。4.2力学特性 自行车行驶在平地上转弯的条件是侧向力(与离心力平衡)与自行车总重量(人和车的重量)的合力作用线要通过轮胎与地面的接触点。这当然与骑车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行车的造型要有适合这种力学特征的结构形式。4.3转向特性 自行车转弯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图1

12、-5 人-车系统动态特性 人体和车身向内倾的角度相等。即骑车人身体的中心线和车子的中心线一致时,自行车就可以转弯,即所谓中倾旋转,见图1-5(b) ;骑车人的倾斜角比车子的倾斜角大时,此时的转弯即所谓内倾旋转,见图(c);骑车人的倾斜角比车子的倾斜角小时,此时的转弯即所谓外倾旋转,见图(d)。 参考文献:1赵江洪编译.普通人体工程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吴宗泽主编.机械结构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许喜华编.工业造型设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4卢玉明编.机械零件的可靠性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5(美)E.J.豪格等著.使用最优设计.郁永熙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6(美)D.J.奥博尼著.人类工程学及其应用.岳从风,孙仁佳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