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7025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47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级课程通用管理能力考证辅导授课教案与模拟试题第一章 绪论 一、知识点 1. 掌握管理的涵义; 2. 理解管理的属性,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 3. 掌握管理的四大职能;4. 掌握管理者的概念; 5. 掌握管理者的分类 6. 掌握管理者的 与技能要求; 二、技能点 1. 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认知并能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 3. 理解并能运用管理机制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第一节 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1 、管理的必然性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 管理广泛适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 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 2 、管理的概

2、念 随着管理的发展,管理定义也存在的多样化。根据它的发展,存在 5 个定义。具体人物和思想见图 1-3 。 泰勒 法约尔 西蒙 马克斯 韦伯 美国管理协会 图 1-3管理概念发展的5个定义 ( 1 )管理定义的多样化 泰勒的定义: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 , 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 法约尔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 , 组织 , 控制 , 指挥 , 协调。 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 马克斯韦伯定义: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美国管理协会的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 2 ) 本课程的定义 管理,就是在一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组织资源

3、的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管理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环境条件。 表 1-1管理定义的理解 含义 具体理解 管理的目的 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实现目标的手段 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本质 是协调 管理的对象 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4、二、管理的性质 1 、管理两重性 管理具有两重性。这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两重性决定的。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着管理也具有组织生产力与协调生产关系两重功能,从而使管理具有两重性。具体决定关系如表 1-2 所示。 表 1-2管理具有两重性的对比 两重性 具体解释 现象 自然属性 在管理过程中,为有效实现目标,要对人、财、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对产供销及其他职能活动进行协调,以实现生产力的科学组织 一些资本主义企业所采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技术,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只要适用,是完全可以应用的 社会属性 在管理的过程中,为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需要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人

5、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调整生产关系的管理功能,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故称管理的社会属性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区别也主要反映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上。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则是在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 、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 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 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三、管理职能 1 、 管理职能的涵义与内容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时应该做的工作。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

6、领导和控制。 2 、 四大管理职能简介 计划:是未来行动的方案,包括未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组织: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使人们在从事集体活动中合理分工合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领导:是指挥、带领和感召部下去实现目标的过程。 控制:是促使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开展的过程。 3 、 管理职能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由于管理领域的不同,人们研究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专门的管理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管理、旅游管理、

7、教育管理、医院管理、军队管理等。 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建立一定的理论、原则、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指导管理的实践,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1 、管理的基本原理 现代管理学首先研究管理的基本规律,即研究适用于一切社会和个别社会形态的各种基本规律。诸如管理对象、过程、核心、目的以及管理的实质与内容等。 2 、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各种职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要通过管理的功能发挥作用。 3 、 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 管理功能的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

8、的研究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管理学的较强的应用性。 4 、 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能否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者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管理者的个体素质,管理者的群体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都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 、 管理环境 任何组织都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运行的,都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6 、 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 着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以及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 7 、 管理效果 良好的管理应该是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即能达到组织的目标,且又充分利用组织的资源。理想的管理效果是管理的意义所在,管理活动效果的分析和

9、评价是管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 、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就是运用有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全面考察管理的历史演变,重要的管理思想和流派,重要的管理案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寻求对现在仍有重要意义的管理原则、方式和方法。 2 、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和原则。 3 、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指把不同或相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4 、 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

10、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有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 第三节 管理者与管理工作 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 1 、 管理者的概念 关于管理者的传统观点 :强调职位、职权、下属; 德鲁克关于管理者的观点 :强调管理者对组织的责任。 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应是既拥有正式的主管职位行使权力,也能通过决策等管理工作对组织承担责任、作出贡献的人。 2 、 管理者的类型 ( 1 )按管理层次(见下表)划分 高层管理者:决策层 中层管理者:执行层 基层管理者:作业层 ( 2 )按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划分 决策指挥者 职能管理者 决策参谋人员 二、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由于管理者担负着特殊的职能,因此对他们的素质

11、和能力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管理者素质与技能的优劣,关系到他所辖的组织效能的高低。 一般地说,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一)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 对于管理者,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品德素质 作为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 3、知识素质 对于一个管理者应力求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 4、业务素

12、质 作为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管理知识与技能,如科学决策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二) 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1、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3、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就是与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总结: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上述三个技能,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技能的掌握上并不完全相同。例如,高层管理者的技术技能要求就要比基

13、层管理者低一些,而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来说要求就更高了。 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 知识点 1. 掌握古典理论与人际关系论的主要思想; 2.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最新管理趋势; 3. 了解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解我国当代管理思想的演进; 二、 技能点 1. 初步具有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2. 能够从管理思想的高度认识与分析我国的经济改革; 第一节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一、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 、 人类早期的管理实践 管理活动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一二千年前,一些文明古国已经在管理实践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如:埃及的金字塔 中国的长城等。

14、埃及的金字塔平均每座要动用 230 万块石料,平均每块石料约重两吨半,需 10 万多个劳动力干 20 年,这样巨大的工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从设计、施工到组织管理都是了不起的杰作。 2 、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8 世纪末期,英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工厂制度的出现,客观上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18 世纪末期,在西方特别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管理思想家。 3 、 早期管理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 希腊学者瑟诺芬 在公元前 370 年,希腊学者瑟诺芬( Xenophon) 曾对劳动分工作了如下论述: “ 在制鞋工厂中,一个人只以缝

15、鞋底为业,另一个人进行剪裁,还有一个人制造鞋帮,再由一个人专门把各种部件组装起来。这里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 ” 。 - 他的这一管理思想与后来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以及亚当斯密的某些思想非常接近! 罗伯特 欧文 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是 19 世纪初期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他最早注意到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他认识到,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欧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开拓性实践,成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先导。 意大利马基埃维利 在 15 世纪的意大利,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 , 他提出了四项领导原理 : (

16、1) 领导者必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 (2) 领导者必须具备维护组织内部的内聚 (3) 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生存意志力 (4) 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亚当斯密 1776 年发表国富论:核心 - 市场与分工 “ 如果一名工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恐怕工作一天也难以制造出一枚针来。如果希望他每天制造 20 枚针那就更不可能了。如果把制针程序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就都变成一门特殊的工作了。一个人担任抽线工作,另一个人专门拉直,第三个人负责剪断,第四个人进行磨尖,第五个人在另一头上打孔并磨角。这样一来, 10 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 48,000 枚针,生产效率提高的幅度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如果

17、每个工人独立完成所有的制针工作,这 10 个工人最快也不过每天制作 200 枚针。 ” 查尔斯 . 巴贝奇 分析了劳动分工使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享制度,以此来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 4 、对古代管理思想的评价 早期管理思想虽不完善、不系统,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与学派形成于 20 世纪初期。 二、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一) 古典管理理论 1 、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代表人物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时间划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时期为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古典理论产生

18、的背景 (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复杂。 (2) 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由特殊的雇佣人员 经理、厂长、领班进行管理。 (3) 职业管理者将过去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 一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是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等。 2 、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美国人, 1911 年,他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 “ 科学管理之父 ” 。泰罗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如表 2-1 所示。 表 2-

19、1泰罗的主要思想与贡献 序号 具体内容 1 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工时研究与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3 科学挑选与培训工人 4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 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6 实行 “ 例外原则 ” 7 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 “ 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 ” 前三者是通过 “ 铁锹实验 ” 得出的,而后四者则是通过 “ 搬铁块试验 ” 得出的。 3 、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法国人, 1916 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思想与贡献,如表 2-2 所示。 表 2-2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思想与贡献 序号 具体内容 1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概括

20、 2 最早提出管理的职能 3 系统地总结管理的一般原则 4 对等级制度与沟通的研究 5 重视管理者的素质与训练 4 、 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模式。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 一是法定的权力与权威。 二是传统的权力。 三是超凡的权力。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如表 2-3 所示。 表 2-3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序号 特点 1 组织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权力义务明确规定 2 组织内各职位按照登记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 组织按照明文规定的法规、规章组成 4 组

21、织中人员的任用,要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任命,严格掌握标准 5 管理与资本经营分离,管理者应成为职业工作者,而不是所有者 6 组织内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工作与职位关系,不受个人感情影响 第二节 西方行为科学理论 一、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1 、 梅奥与 “ 霍桑试验 ” 梅奥与人际关系论。 梅奥,美国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的代表作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 霍桑试验 ” 。 1927 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通常称 “ 霍桑试验 ” 。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

22、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梅奥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 “ 社会人 ” ,即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 “ 经济人 ” 。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重视 “ 非正式组织 ” 的存在和作用。 二、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 (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 ,美国人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三、麦克雷戈:人性假设理论 道格拉斯 麦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 1957 年麦格

23、雷戈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一文,文中提出了著名的 “X-Y 理论 ” 围绕 “ 人的本性 ” 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X-Y 理论是两种相对的人性假设 1 、 人性假设: X 理论 vs. Y 理论 X 理论 雇员 : 天生懒惰 工作是为了生活 回避责任 没有抱负 寻求安全 管理方法 : 胡萝卜加大棒 专制式管理 Y 理论 雇员 : 天生勤奋 自我约束 勇于承担责任 具有创造能力 有高层次的需求 管理方法 : 尊重人 把人当作组织最宝贵的 资源 民主式管理 2 、 超 Y 理论 .美国的乔伊 洛尔施和约翰 莫尔斯在麦格雷戈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提出了超 Y 理论。 超 Y 理论

24、的内容 (权变理论)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工作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管理理论的是否有效,取决于管理的对象、环境和管理者自身的条件。 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一)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其主要观点体现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2、组织存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成员不会产生协作意愿。协作意愿。成员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意愿。意见交流 ( 信息联系 ) 。通过意见交流将目标和意愿联系起来,统一行动,了解并满足需

25、要。 3、提出了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4、管理人员的权威来自于下级的认可。 5、分析了经理人员的作用。 (二)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与罗森茨维奇,代表作是系统理论与管理。他们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建立起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 (三)决策管理学派 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代表作有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管理行为等,因为对决策理论研究的贡献, 1978 年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观点有: 1、管理就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2、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3、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

26、 4、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既重视了先进的理论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了人的积极作用。 (四)经验管理学派 经验管理学派,又称为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鲁克与戴尔。德鲁克的代表作是管理的实践,戴尔的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者,提出些实际的建议。 (五)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叫管理中的数量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27、伯法,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的特点是: 1、为管理决策服务,运用数学模型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3、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运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要着重强调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 (六)权变管理学派 权变管理学派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桑斯、菲德勒与豪斯。代表作是卢桑斯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

28、方法。该学派的基础是“超 Y 理论”。在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一书中,卢桑斯将过去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说: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他认为这几种学说都没有把管理与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同时,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他们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管理中必须重视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实际上,在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为“如果一就要”的关系。即“如果”发生或存在某种环境情况,“就要”采用某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但是,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一)企业

29、战略 企业战略于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在美国, 70 年代是企业战略的盛行时期, 80 年代后企业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管理进入了战略管理时期。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政治环境下,企业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确立战略观念。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 2、制度文化。 3、物质文化。 (三)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 吉 教授

30、于 1990 年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理论,该书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包括 : 1 、系统思考。 2 、超越自我。 3 、改善心智模式。 4 、建立共同愿景。 5 、团队学习。 (四)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思想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1993 年,美国人迈克尔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在合著企业再造工程一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该书提出为适应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企业经营环境,必须打破大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构架,从协作的角度、用整体思想重新塑造企业生产和组织流程,使企业模式与时代要求相协调,提高企业的生产和

31、竞争能力。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企业流程再造。 三、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二)从“硬件”管理到“软件”管理 (三)从技术导向到顾客导向 (四)员工充分参与 第四节 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一、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在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地的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文书档案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观点,很多管理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在政治、军事、财政、教育、外交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还有很多著名的管理实践活动,如“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等都体现

32、出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尽管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浩如烟海,但是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还比较零星分散。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管理方面。 (二)经营管理方面。 (三)人事管理方面。 (四)财务管理方面。 (五)法治管理方面。 二、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二)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 (三)从行政官员管理转向专家管理 (四)从单一化管理转向多元化管理 (五)从重物管理转向重人管理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社会责任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组织环境的概念和构成; 2.掌握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所包

33、含的主要因素; 3.掌握组织环境的适应与控制; 4.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组织社会职责的认识过程; 5.明确组织的社会责任及其限度; 6.了解影响管理伦理的几个关键因素; 7.认识改善组织伦理行为的几个主要方面。 1. 组织环境 一、组织环境的概念 组织环境是指一切存在于组织内、外并对组织有现实和潜在影响力的因素。总的来说,组织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组织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的文化,它由组织内部所共享的价值观、规章制度、规范条例、风格特征等内容构成。而组织的外部环境则是指存在于组织之外,对组织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它包括两个不同层次的环境领域: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又称具体环境)。本

34、节的组织环境是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图3-1? 组织环境 二、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分析表3-1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分析的类型 序号 类型 具体内容 一般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般环境,是我国企业经营所共同面对的环境。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一般环境主要有: (1)社会经济环境(2)宏观技术环境(3)社会政治与法律环境(4)宏观社会与心理环境等 任务环境分析 是某一个或某一类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直接面临的环境,任务环节主要包括:(1)产品市场(2)顾客(3)竞争者(4)供应商(5)金融机构与融资渠道(6)相关法律与法规(7)政府主管部门等 在分析企业经营的任务环境的过程中,应侧重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1)

35、产业环境。(2)本企业所处的地位。 第二节组织环境的适应与控制 一、外部环境的性质和特点 (一)综合性 (二)复杂性 (三)不确定性二、组织环境的分析 1识别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2、产业环境的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法。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竞争结构的分析模型,通过对五种竞争力的研究分析任务环境。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见图3-2)。 西南航空公司的5-force分析 1.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飞机制造商如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都是是定完价后再让航空公司购买,价格弹性很低 新进入者的威胁美国80年代初天空开放政策后,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低成本航空公司,如VALU JET,PEOP

36、LE EXPRESS购买者的议价能力顾客选择旅行可以使用驾车其他方式。 替代产品的威胁铁路提速,灰狗长途客运?在现有大航空公司间的竞争激烈的利润争夺促进了兼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3、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机遇(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第三节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一、组织社会职责的认识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组织应承担何种社会职责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管理阶段 2.信托人管理阶段 3.生活质量管理阶段 二、社会责任的概念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对社会

37、所需承担的相应义务维护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它是指组织所应尽的一种实现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与法律和经济效益的要求无关,但与组织的道德伦理观有密切联系。 三、影响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 积极因素: 1. 公众形象。组织系统。规范行为。 消极的因素 1. 股东权益行为衡量。成本问题。权力过大。 四、社会责任的限度 1组织的特殊任务 2组织的实际能力 3组织的职权 五、什么是管理伦理伦理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那么顾名思义,管理伦理观即指在管理领域内所涉及的是非规则和准则。一个组织的管理伦理观通常都能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在该组织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观、态度、信念、语言以及行为模式等。

38、所以,管理伦理既是一个个人行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组织行为问题。六、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 1道德的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七、改善伦理行为 1新员工招聘。 2制定明确的伦理准则和决策规则。 3高层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4建立明确且可行的工作目标。 5定期的道德培训。 6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SSS 第四章 决策 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决策的概念与类型 掌握制定决策的基本步骤 理解决策在组织中的普遍性 了解决策的类型 区分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条件 掌握常用的三类决策方法 第一节 决策的概念与类型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就是管理者为应对所面临的机会或威胁,通过分

39、析备选方案,就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一项好的决策带来的是合适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反之,不好的决策则导致低水平的组织绩效。 二、决策的类型 决策的种类很多,并且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常见的划分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按照决策的重要性划分 按照决策的重要性划分,决策可划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1 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是关于组织全局性、长期性的日标和方针等方面重大问题的决策。 图 4-1 决策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图 4-2 不同决策者的责任、风险及不同决策的影响时间 2 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的目标,其主要内容为

40、组织内部人、财、物的分配、协调和控制等。 3 业务决策 业务决策是指日常工作中为提高效率而做出的决策。 以上三种决策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可用图 4-1 来表示;决策影响的时间及决策者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可用图 4 2 来表示。 (二)按照管理的职能划分 1 生产决策 2 营销决策 3 财务决策 4 人事决策 5 研究与开发决策 (三)按照决策的重复性划分 按照决策的重复性划分,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 程序化决策 对于某类决策,管理者曾多次做过,从而形成相应的规则或指导原则,当同类情况出现时,可直接应用这些现成的规则或指导原则去做决策,这就是程序化决策。 2 非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41、通常用于对新出现的、不确定性的机会或威胁做出应对。管理者在无现成可遵循的规则时,所做的决策就是非程序化决策。出现没有现成的规则可循的原因是,某些情况是意料之外的,而管理者缺乏制定相应决策规则所需的信息。 (四)按照决策主体划分 按照决策主体划分,决策可分为组织决策和个人决策。 1 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是组织整体或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作的选择或调整。 2 个人决策 个人决策是指个人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决策。 第二节 制定决策的基本步骤 一、识别决策问题 二、确认决策标准 三、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 四、开发备选方案 五、分析备选方案 六、选择备择方案 七、实施备选方案 八、评估决

42、策结果 第三节 决策的基本方法 为了保证组织制定出来的各项决策尽可能正确、有效,必须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方法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群体决策方法,一类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和内容的决策方法,一类是在既定方向下从事一定活动的不同方案选择的方法。 一、群体决策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管理者聚在一起,产生并辩论大量各种各样的备选方案,并从中做出决策的一种群体问题解决技巧。一般由若干名管理者召开一个专门会议,并遵照如下议程: 由一位管理者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大致的描述。 群体成员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提出备选行动解决方案。 在所有的备选方案尚未介绍完毕之前,不允许对所交

43、流的任一备选方案进行批评,每一位成员都可保留意见。由一位成员将提出的所有备选方案都记载一张活动挂板上。 鼓励群体成员尽可能创新和激进。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提出的见解越多越好。另外,还可以吸收 其他群体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补充性想法。 当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被提出后,群体成员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讨论,并按优劣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创造性思维。这各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 12小时,参加才以56人为宜。 (二)名义群体法 一般而言,这一技术也是将一个小的管理者群体召集起来举行关门会议,并遵照下列议程: 1 由一位管理者对会议将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