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76273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56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一年一月目 录序 言5一、“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6(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6(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我省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7(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7(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8二、产业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挑战9(一)产业发展的基础9(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8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9(一)指导思想19(

2、二)基本原则20(三)发展目标21四、产业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23(一)产业发展重点23(二)产业布局38五、重大工程40(一)产业链打造工程40(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50(三)创新能力提升工程51(四)重点企业培育工程52(五)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52六、政策保障措施53(一)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体制机制创新53(二)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54(三)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55(四)创新人才培引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57(五)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58(六)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58附件一: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大工程汇总

3、表59附件二: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大项目汇总表62附件三: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表63序 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发展契机,抢占经济科技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掌握主动权,国家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我国未来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

4、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8%。“十二五”是我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省破解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消耗大、环境压力大等深层次矛盾,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与国家战略充分衔接,结合云南省现有资源、技

5、术和产业发展基础,现阶段选择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为此,制定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部署发展重点和重大工程,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发展,综合国力大幅

6、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物质基础,有能力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国家已明确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并将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省应顺应新的形势与要求,把握发展契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加重视新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我省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桥头堡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7、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形势,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大力拓展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深度开展科技和产业国际合作,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把云南建设成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产品和技术出口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其它产业和就业的重大带动效应,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跨越发展。(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推动经济结构调

8、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当前,我省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因此,必须抓住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结合云南实际,部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做大做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现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作用。(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2009年,我省GDP总量达6168亿元,但云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规模和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

9、距,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也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粗放的增长方式引发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日益严峻,使我省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必须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低消耗、高效益、少污染、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引擎,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保障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构建我省产业体系,掌握我省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主动权,辐射带动一批关联产业发展,

10、形成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提升云南在未来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和战略地位,引领云南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产业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挑战(一)产业发展的基础1. 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特色和优势产业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不懈努力,我省工业现已形成以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等为重点,涵盖39个行业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见表1-1)。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部署了调高烟草、电力和冶金三个主导产业,调强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和生物

11、产业等四个新兴产业,调优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调精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战略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表1-1 2008年云南省重点产业规模一览表 序号产业工业增加值(亿元)1烟草制品659.392电力203.33生物资源开发19404有色金属233.965黑色金属142.296煤炭152.357化工125.88建材38.669机械制造71.310食品69.6511医药38.811

12、2电子信息12.8特色和优势产业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省烟草种植、加工和装备技术水平,大型精密机械制造、物流自动化设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等领域的技术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铜、铝、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采、选、冶技术和装备水平及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烟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一批我省自主培育的粮经优良品种在省内及东南亚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鲜切花新品种数占全国90%以上,花卉新品种研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针对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

13、展,相继出台了云南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和规划,使我省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单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和生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为进一步加快云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4、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园区蓬勃发展,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昆明国家光电子材料及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大理经开区、曲靖经开区、云南海归创业园、云南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云南国际林产业园区、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3. 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近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取

15、得显著成绩。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4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4个(见表2);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已达到672家,全省已有251家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16300件,新增专利授权量8720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3%和20.62%;我省已形成了面向全省、覆盖各个学科领域、个体选拔与团队培养相结合、培养与引

16、进并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引机制,具有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表1-2我省现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情况 单位:个(家)序号创新平台数量1国家重点实验室32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3国家工程实验室14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5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6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7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8省级重点实验室349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10省级工程实验室511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71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413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67214高新技术企业2514. 六大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生物产业 我省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物种数约占世界物种的

17、10%,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51%,微生物种类占全国已知种类的60%以上。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及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产业研发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植物化学药、植物提取物、疫苗、生物制品、实验动物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涌现了一批以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2009年,云南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121.5亿元,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201亿元,生物产业已成为我省发展速度最快、带动作用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光

18、电子产业 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为主导,半导体照明、OLED等产业为补充的光电子产业发展格局。其中,红外热像系统已形成从材料到整机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微光夜视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光伏产业、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半导体照明、OLED等一批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培育了北方夜视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天达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玉溪蓝晶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冶金集团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省部共建”昆明光电子产业基

19、地和昆明国家光电子材料及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据初步估算,2010年全省光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我省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铁路养护机械、空港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矿冶成套设备、电力设备、轿车用柴油发动机等六个领域技术领先、特色明显、行业地位突出。“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均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拥有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大型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数控坐标镗床、数控重型回转工作台等产品技术水平

20、处于国内领先;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具有自动分拣功能的全系列行李处理装备,打破了我国中型以上机场行李处理系统依赖进口产品和技术的制约;大型铁路养护机械产能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拥有国家电气化铁道牵引变压器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的D19TCI、D25TCI电控共轨柴油机,作为轿车柴油化理想的配套动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建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行业直属科研院所4个,建成了全国机械工业高原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500千伏级超高压输电线路试验基地。节能环保产业 在节能产业方面,云南省部分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在环保产业方

21、面,截止2009年底,全省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共计226家,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年产值102亿元。全省节能环保研发水平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资源型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建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省部级冶金节能减排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研究中心、清华阳光节能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研发平台,开发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装备。在电解铝、钢铁烧结余热发电、大型硫酸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利用、工业烟气低浓度SO2治理回收、烟气脱硫脱硝及资源化利用、冶炼烟尘重金属防治及回收、贵金属稀土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

22、剂、柴油机(车)尾气壁流式微粒捕集器(DPF)净化和处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烟草废弃物利用等行业或领域的节能环保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关键与共性技术已经得到示范与产业化。此外,全省拥有一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生态产业园区、清洁能源示范县、国家环保装备基地、云南资源环保科技创新园等产业发展平台,为企业聚集及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材料产业 我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发现矿产品种143种,查明资源储量86种,其中61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资源在国内资源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10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目前,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

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个(见表3)。我省拥有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已建有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临沧国家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红河国家锡基材料产业化基地及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云南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新材料领域重点企业。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排名第五、中国最大的贵金属二次资源开发、贵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产品涉及贵金属高纯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环境材料、汽车尾气催化功能材

24、料五大领域。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技术领先、结构合理、配套能力强的10大类产品系列,近500个规格品种,2.7万吨/年产能规模。云南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连铸连轧技术制造高速铁路用铜银合金、铜锡合金导线,达到欧洲同类产品技术指标,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已用于国内多条电气化铁路,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已研制出20多种规格形状的铸铜新材料电机转子,试制出我国第一台高效节能铸铜转子电动机。此外,云南在铅锡合金制备技术改造开发的锡基合金多级真空蒸馏技术及装备新技术、钴酸锂和锰酸锂动力电池新材料制备技术、高纯稀散金属和锗、铟半导体材料等的生产技术等领域均具有较好的基础

25、,为云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新能源产业 我省具备较好的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资源基础。太阳能辐射资源丰富,年辐射能量相当于731亿吨标煤,风能总储量1.22亿千瓦,生物质能原料种质资源居全国之首,全省可用于生物柴油原料种植的土地资源面积为1389万亩,全省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250万户,位居全国第四。2008年,我国首个高海拔地区风电场大理磨山风电场并网投产,装机容量4.8万千瓦。2009年已规划可建23个风电场,装机容量387万千瓦,规划到2020年建成3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380万千瓦。我省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集成技术领域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制定了太阳能热水器

26、国家检测标准,2009年,全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00多万平方米。我省已建有56个村级集中供电光伏电站建设,总装机容量超过350万千瓦。昆明石林总装机容量为166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正在建设中。以云南天达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拥有一批生物柴油领域专利技术。全省已建成小桐子种植基地130万亩,云南神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拥有省内第一条6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线。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中试也已完成,首批试生产20多吨生物柴油。(二)产业发展面临

27、的挑战一是我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观念转变不够。二是“十二五”期间,我省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的挑战。三是我省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不大,产业分工地位较低,整体上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四是我省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和服务体系总体上不完善,产业的消费市场培育难度大,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需要克服消费观念、技术瓶颈、成本制约、配套设施等障碍。五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多,企业低层次运营,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六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高水

28、平的领军人才、产业人才匮乏。七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在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培育、政府采购、资源配置、人才评价与激励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述客观现实,使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

29、、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要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提高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使之成为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把市场需求作为拉

30、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市场培育促产业发展,制定政府采购、财税补贴、强制性应用等政策,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以市场为主导,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强化创新,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集中技术、人才、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领域,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突破、引领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集中配置资源,率先在最有基础、最有潜力的重点领域,实现产业规模和技术的有效突破。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引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31、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统筹内外、开放引进。把开放引进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优化布局、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把培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发展作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现有产业化基地和园区为载体,集中配置生产要素,完善产业、物流、人才、政策配套体系,培育龙头企业,集聚关联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特色园区,促进优势区域和优势领域率先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见表3-1):1. 支撑引领作用明显

32、提高。组织实施产业发展创新工程、核心产业链建设工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到2015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0亿元,年均增速超2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在解决资源、环境、健康、安全等瓶颈问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培育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50户重点企业,其中,工业产值超30亿元的20户,超50亿元的5户;掌握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相关行业标准,建立重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确立生物资源可持续

33、利用,生物技术服务,红外及微光夜视,大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大型养护机械,稀贵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空港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等领域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3.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重点打造10条区域特色产业链;建成10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园区);滇中地区成为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工业产值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比重80%以上。 表3-1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序号指标2015指标性质1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亿元)5000约束性指标2年均增长率(%)20约束性指标3占GDP的比

34、重(%)10引导性指标4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户)50 约束性指标5滇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比重(%)80约束性指标6区域特色产业链(条)10约束性指标7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园区)(个)10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局部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3个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产业成为先导产业;云南成为在东南亚、南亚有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四、产业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一)产业发展

35、重点1. 生物产业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着力在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技术服务等领域,实现生物技术与云南优势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取得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的突破,把云南建成在国家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5年,云南省生物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2020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生物医药。建立以中药、民族药、天然药为重点,包括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植物提取物、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天然保健品、特殊化妆品,康复保健、药物研发服务外包及中药材种植在内的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产业(云南)基地、

36、医药工业园区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打造产业链,推进药材种植、医药制造和医药商业的协调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有明显特色优势的大品种、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品牌,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和中国医药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的重要通道。生物育种。充分发挥云南省物种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和区位优势,以云南生物种质资源为基础,其它省份乃至国外的生物种质资源为补充,着力提升我省农业育种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种质资源及战略生物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利用能力。推进转基因育种、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以西南地区、东南亚和南亚为目标市场,加快开发低纬高原型优质高产抗性专用粮经作

37、物、果蔬、花卉新品种、经济林木良种以及热带、亚热带优质特色畜禽新品种,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生物育种创新基地、国家级小麦油菜夏繁、玉米蔬菜冬繁、马铃薯原种繁育等良种繁育基地,促进新品种和配套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我省良种覆盖率低、病虫害严重、种养殖方式落后的问题,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生物制造。运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挖掘云南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加快酶基因的发现和克隆,构建高效表达基因工程菌,着力突破发酵过程代谢调控、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和后处理技术,按照多品种、多剂型、复合型、专用型和耐高温、耐酸/碱的方向,重点发展饲料用酶、抗菌肽、生物质能转化酶、

38、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用酶、轻工业用酶、环保用酶、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等;瞄准生物农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的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畜禽新型疫苗、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以生物基材料单体为基础的化学法合成,以及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的微生物法生产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生物技术服务。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等基础平台,积极发展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技术服务业。加快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灵长类动物、近交系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及重大疾病动物模

39、型产业化,开展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和结构改造、结构修饰、以及面向国际和国内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合作、临床前生物安全评价、毒理、药理试验等技术服务。重点任务1.重大新药创制和产品升级对已形成特色的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白药系列、金品系列、天麻系列等重点品种,加快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改进传统剂型,拓展适用症,提高产品疗效和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名药名方的二次开发;积极推进化学药老化品种的产品换代和到期专利药的仿制;加强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及联合疫苗、新型佐剂的研发及产业化,同时逐步推进在治疗性疫苗、重组蛋白药物、重组单抗药物以及干细胞

40、治疗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生物制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安全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建设。2.植物提取物及制品产业培育通过对云南天然资源、民族医药资源的深入发掘,开发高附加值的天然保健品、特殊化妆品等健康产品,培育知名品牌;重视植物提取物产业链的延伸和下游产品的开发,着力打造以植物原料药、精油、香料、食品添加剂等为代表的植物提取物产业集群,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3.医疗器械及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培育加快新型齿科材料、骨组织工程再生修复多孔支架材料、可降解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即溶止血纱布、生物医用胶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开发适用于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远程可视医疗系统及PACS产品

41、,并实现产业化。4.生物产业国际化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鼓励云南生物医药企业、生物育种企业对外出口、投资和技术交流合作,积极发展境外原料种植基地;依托云南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积极发展国际中介服务,把云南建成中国医药产品和企业进入南亚、东南亚的通道;培育和发展国外农产品的来料加工。5.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结合云南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根据云南省立地条件,打造云南生物育种产业。按照打造产业链发展思路和订单农业的发展要求,通过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良种产业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生物资源深加工相关产业的优质原料保障能力。6.灵长类实验动物产业化建设达到国际AAALAC认证标准的灵长类实

42、验动物养殖体系、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体系、人类重要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研发体系;研发数种人类重大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并制定相关疾病模型的检测和评价标准;建立实验动物养殖和实验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验灵长类种质资源库。为发展面向国际的生物服务外包产业和新药创制提供支撑。7.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紧密围绕企业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医疗机构对中药饮片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药食两用中药材的需求,以我省中药大品种优质药材、道地药材、濒危药材人工种植为重点,以GAP规范种植为引导,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业、营销产业的链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我省中药材种

43、植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00150万亩;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基地超过10个。重点项目支撑生物产业遴选重大项目82项,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358.96亿元(含商业流通)(详见附表三)。2. 光电子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光电子产业的自然资源和军工技术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红外及微光夜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主动式OLED、半导体照明及配套产业;紧跟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研发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光电子、光机电产品和系统;着力构建从光电子材料到器件、整机、系统和配套加工装备的全

44、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国际知名度,实现光电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云南省光电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0年超过1500亿元。红外及微光夜视。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力争实现大面阵高性能红外探测器、三代微光器件产业化,保持我省红外及微光夜视产业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培育市场,实现红外及微光夜视产品的民用化。力争“十二五”末,形成以红外、微光产品为主,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夜视产品制造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民品产值占我省夜视产业产值的1/3以上。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抓住国家加快推进三网融

45、合的契机,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在农业、电力、化工、交通、物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利用我省红外感应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基础,重点开发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灾害预警防控、自动化物流、金融电子、智能城市、智能家庭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形成量产能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主动式OLED。进一步突破大屏幕主动式OLED制备等技术,开发中小尺寸(8吋以下)甚至更大尺寸(11吋以上)的主动式OLED产品,加大民用主动式OLED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扶持力度,结合3D影像技术开发基于0.5英寸显示芯片的头配显示器。半导体照明产业。力争突破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

46、和芯片制造技术、高性能LED封装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持上游衬底基片、外延片、芯片等产品的技术研发、质量提升和产能扩大,推进我省半导体照明向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发展,扩大产品应用领域;支持金蒸发材料、键合金丝、焊料、电子浆料和高纯Al2O3粉末等配套基础材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光伏产业。力争突破高纯度多晶硅制造技术、高效率晶硅太阳能电池、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并网和离网发电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以及逆变器、控制器、镍氢蓄电池等配套产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上游多晶硅材料及硅片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光伏电池芯片和组件生产规模,积极引进和发展超白玻璃、蓄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重点配套产品,着力发展家用发电系统

47、、无电地区光伏发电系统、通信基站用光伏系统、市政路灯光伏系统等离网发电系统和并网发电系统等应用产品,打造完整光伏产业链。重点任务1.力争建成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以夜视器件及整机、主动式OLED产品和光伏电池等产品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建设以红外微光夜视和军民结合为特色,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光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我省硅、锗等原材料资源丰富,以及电力充足、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着力在昆明、曲靖和临沧发展特色优势光电子材料产业。重点支持光电子材料骨干企业,加工生产太阳能级及电子级硅片、红外级锗单晶及晶片,力争建成以锗、硅为特色的,国内领先的光电子材料基地,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材料储备。3.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产业基地利用金融电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传统优势,建设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产业基地。加大省内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围绕金融电子设备、智能化物流设备等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开拓相关新产品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产业。4半导体照明基础材料产业化基地依托玉溪兰晶公司蓝宝石衬底基片的技术和产业化基础,扩大产业规模,将蓝宝石衬底基片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00万片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