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7900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76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docx(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篇创新人才与队伍建设2004年12月13日路甬祥获诺丁汉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记者一何屹本报伦敦12月11日电一正在欧洲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授,因其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被授予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获得该学位是诺丁汉大学最受尊重的荣誉,取得过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方能获此殊荣。在毕业典礼上,诺丁汉大学分管工业和工程的副校长、学术研究委员会主席唐?吉尔森教授在向该校师生介绍路甬祥教授的学术成就时指出,路甬祥教授在机械工程控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路甬祥教授在电液控制与气动控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大型机械设备的

2、精密控制。目前,路甬祥教授已经发表了250篇学术论文,出版了6本学术专著,并拥有18项专利,其科研成果已成为工程技术手册及研究生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路甬祥教授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启动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促进了中科院与海外学术研究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身着红色博士礼服的路甬祥院长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获得诺丁汉大学的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不仅仅是他个人和家庭的荣誉,也是他长期工作的中科院和浙江大学的荣誉。他指出,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他祝愿诺丁汉大学在教育、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更突出的成绩。并衷

3、心希望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健康及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诺丁汉大学是英国著名学府,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有较为雄厚的实力。该校尤其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重视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着力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该校拥有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中国留学生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增长,现约有1500名中国学生在该校就学。2004年12月27日科技创新引领世界潮流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记者一吴迎春一丁刚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亮点纷呈。岁末,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长达80分钟的采访中,路甬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他强调指出,目前,

4、各国都把创新能力建设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重大原始创新和集成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中国科技界正在努力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迎头赶上。问:2004年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本报记者 吴迎春答:2004年是科技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国都把创新能力建设看作是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安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一些重要的国际科学组织先后提出了创新能力建设的咨询报告。美国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信息、生物、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计划,认为未来这四大科学技术将会酝酿产生重大突破。欧洲也正在实施第六框架计划,加强欧盟成员国的合作,其目标是通过整合来提升欧洲整体的创新能力,保证欧洲

5、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与健康。其次,全球出现了科技群体性突破态势,各个学科都有突破,并且出现了学科之间和内部互相影响而产生的突破。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第三,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19世纪,电磁波从理论的提出到实现无线通信时隔近30年,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仅仅用了一年多。今天,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本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有的早在研究阶段就申请了专利,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一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地

6、位的基础条件。第四,能源价格飞涨,促使各国更加关注调整能源结构,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可替代能源,进一步提高已有能源的利用率。欧盟提出计划,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所有能源供给的5060。他们同时也在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先进核能技术,努力寻找油气资源。第五,对新生传染病的关注进一步加强。科学界更加关注新生传染病的病源学、病理学和防疫机制,并积极寻找新的有效药物。但是,欠发达国家在解决清洁水、医疗保健、防止土地荒漠化、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仍面临很多问题,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因此提出,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第六,科技伦理道德受到注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了

7、很多道德伦理方面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开始建立科学道德体系,并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这方面的研究。问:一年来,全球科技取得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和新突破,它们对人类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答:空间探索和空间科技取得重要突破和显著成果,欧洲和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带动了高技术的发展,开发月球资源和发展太空生产能力将有可能在21世纪初成为现实。同时,外层空间微重力和超真空环境的利用将使人类在21世纪初生产出超纯材料、新的药品和优质抗逆农作物品种等。此外,空间通信、遥感和导航已经或正在形成新兴产业,多层次、多用途、实时性、天地衔接的天基信息系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信息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

8、通信、信息家电和信息处理技术相互融合,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并将继续推进新军事变革。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交叉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催生出新的产业门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生物技术已经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测序2001年完成后,科学家又完成了水稻、玉米等的测序,今年完成了猪、家蚕、鸡等的测序。其中家蚕和鸡的测序以中国为主。下一步要认识基因功能组每一段所控制的遗传发育功能,这将对优化物种品系产生重要影响。以生物为材料的工业生物技术异军突起,估计2020年后,工业生物制造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核心产业,并将带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有可能

9、扭转长期以来单纯向自然索取的历史,逐渐恢复较为健康稳定的地球生态系统。今年中美分别在量子密码、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上取得进展。美国建立了量子通信的试验网。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长距离量子通信试验网。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关于五粒子纠缠态的重要发现,举世瞩目。量子密码一旦实现远距离传输,对军事、企业的信息传输保密有重大意义。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做得比较好。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科院金属所卢柯教授在铜的纳米超塑性技术研究取得进展之后,又有了纳米孪晶超强结构铜的新发现。问:未来国际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有哪些?答:各国都在做中长期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科学前沿、改善未来生

10、活、提升竞争能力、调整投资结构和变革科学体制。总的趋势是促进学科交叉,加强对优秀人才的支持。“911”事件后,美国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入,欧洲则制定了新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加紧吸引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的人才。今年以来,重大科技项目的合作也增加较多。欧洲越来越注重欧洲框架计划科技合作。德、法改变以往做法,开始请世界上的优秀科学家担任新建研究所所长。各国的科研战略目标越来越清晰。比如研究纳米技术就是为了开发下一代的微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研究生物主要是为了解决医药、农业、品种更新、生物能源方面的新途径。研究信息技术主要是研究超宽带新一代网络。战略应用目标也很明确。问:中国科技发展在全球科技发展中

11、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哪些方面发展较快?答: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有较快上升。未来15年的长远科技规划估计在明年春天公布,它将为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提供很明确的目标。在这个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发动科学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大家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更加清楚。这将有利于引导科学家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紧紧把握住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国防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进展,突出表现在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进展顺利,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了GDP的1.36,而3年前仅占GDP的0.7。今年中国在基础研究方

12、面的投入也在不断提高。自然科学基金在过去20年经费不断增加,从4000多万元达到现在的20多亿元。问:中国对外科技合作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答:人员交往更多,合作项目更大,层次也更高,已从一般科技交流走向重大科技交流。中国现在已经全面参与了欧洲第六框架计划和伽利略计划。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已30年。开始时每年交流量只有35个人,现已发展到上千人。合作领域从人员合作到项目合作,再到共建科学家小组,共建研究所。问: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意义有何不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如何?答: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比如,激光现象是从科学发现来的,但后来应用到了技术层面,成为技术创新。科学研

13、究有时候不一定直接转变为技术,但是能给人们提供新概念,比如说生态保护。科学创新认识客观规律,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根据。技术创新则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产力。科学创新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就是要不断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技术创新则不断创造前人未能创造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要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在精神生活层面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将发展和更新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

14、、价值观以及思维与生活方式。2004年12月28日中科院百人计划:十年打造金字品牌 访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本报记者一李大庆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当时国内最早的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要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0万元,即使在今天也是一笔不小的经费,而在十年前,中科院就已经力戒平庸,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角度做出了人才吸引的“破天荒”之举。在中科院百人计划走过十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中科院副院长、主管中科院人才工作的白春礼院士。 一项最大的人才计划 记者:白院长,十年前,中科院的“百人

15、计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它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 白春礼:从改革开放到1994年,中科院的年轻科技队伍在数量上得到较大发展,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但在这支队伍中,真正一流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还是寥寥无几。因此,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跨世纪的年轻学术带头人成为90年代中科院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科院启动了百人计划。 百人计划给优秀人才以200万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主要包括科研经费,仪器设备费和住房补贴费。应该说十年前推出的这个计划是国内支持强度最大的一项人才计划。尽管它在个人待遇上可能比不上目前新实行的一些人才计划,也可能比不上某个单位吸引

16、某位人才给出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依然可以说是目前支持强度最大的,并且它已成中科院的一个品牌。 记者: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入选者都是从国外招聘回国的吗? 白春礼:从1994年百人计划一开始实施,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吸引海外人才的计划。百人计划是培养人才与吸引人才并重的计划,它的入选者当中,既有从国外招聘回国的,也有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优秀的科技人才,还包括那些在国外学习工作过,但已经回国工作的人才。 十年来,百人计划共支持了1069名优秀人才,其中从国外吸引回来的人才有702人(含吸引的海外知名学者50人),占百人计划支持总数的三分之二;引进国内优秀人才229人;

17、另外还有13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受到百人计划的支持。 百人计划硕果累累记者:实施百人计划十年,中科院取得了哪些成效? 白春礼:十年来,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取得了重大成效。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培养造就了一批领衔式的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中,有五分之一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中科院该基金获得者总人数的45%,13人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7人担任“863”项目负责人,30人次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6人担任国家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85人走上了所、局级以上的领导岗位。 第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百人计划的支持下,年轻的科学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

18、家战略需求,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例如发现了纳米金属铜的室温超塑延展性,发展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纳米材料的非晶完全晶化制备方法,推动了纳米材料的研究;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提出了抛石路基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解决了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难题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促进了中科院科技创新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梯队建设。百人计划入选者均具有博士学位,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36.3岁。他们的加盟不仅补充、壮大了我院的科技将帅人才队伍,也极大地改善了创新骨干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第四,促进了中科院学科布局的调整与发展。百人计划的人才

19、引进是紧紧围绕全院创新目标的凝炼和学科布局的调整而展开。所以引进人才要严格按照各单位的创新目标,对岗位的设置严格审查。对于前沿交叉学科急需的人才给予特殊的支持。通过人才引进带动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第五,促进了创新团队的建设。中科院采取了团队或群体引进的方式,在2001年中科院启动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根据我院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创新总体目标,自上而下在全院已部署了35个创新团队,目前已正式启动了9个,吸引了海外知名学者50名。例如,基因组信息学中心在组建较短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使我国的测序工作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今后重点培养战略科学家 记者:百

20、人计划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请问下一步中科院人才计划还会有哪些发展? 白春礼:可以说,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但是,纵观全局,我们还缺少一批战略科学家,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在继续做好“百人计划”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的战略科学家。今年我们推出了“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或相当荣誉获得者(如数学领域的菲尔茨奖、沃尔夫数学奖、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图灵奖、环境科学领域的泰勒奖等获得者)到中科院进行讲学,或办培训班。我们院的一些优秀科学家也将到他们的实验室去工作一段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以此来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2004年12月28日捕捉

21、人体致病的基因探访疾病基因课题组与“首席”面对面 记者:游雪晴一刘莉首席:陈竺时间:2004年6月24日下午4:30地点:陈竺办公室 能找到陈竺真不易。 焦急的联系中,听说23日陈竺要到中科院心理所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于是,我们决定到那里去“堵”他。6点多钟,匆忙起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北京的最西边跑到最北边,估计有半个北京城,终于在8点开会前赶到了中科院心理所等到了陈竺 记者:约您采访实在是太难了,您每天有这么多事务性的工作,还有时间研究吗? 陈竺:抽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吧!课题组里的一些报告和论文,我都是挤时间参与设计和修改的。(说着他笑了)记者:陈院长,您能不能先给我们讲讲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

22、后,你们在做什么? 陈竺:人类基因组计划现在已经从测序、识别转到对基因组功能的系统学研究,这也正是疾病基因组研究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认识基因组信息和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出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对策,引导下一步更深入的疾病治疗和控制。 记者:普通人到底能从你们的研究中得到哪些帮助? 陈竺:经过五年的工作,我们在乳光牙、白血病、房颤、鼻咽癌等疾病的研究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找到了致病基因或可能的相关位点,为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开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手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了解了疾病发病的分子机理后,就要转向治疗学的研究,这就和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了。 记者:这中间好像

23、有段插曲,听说您在去年当选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竺:对,很意外。 记者:跟这个项目的研究有关? 陈竺:应该说是对我们这项工作的一种认可。 记者:您觉得什么研究成果让他们认为该给您这个荣誉? 陈竺:主要是我们在多年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结合之中,探索出了一种治疗办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有可能基本治愈的人类急性白血病。以前对于这种白血病的治疗,我们是分别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进行诱导缓解,然后用化疗巩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两种药物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最后都对同一个靶点作用,产生效果。于是,我们就提出同时使用两种药物,通过协同作用进行治疗,使白血病细胞“自杀”,或让“坏细胞”变成“好细胞

24、”。三年多,用这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没有一例复发,国际同行都很认可。 记者:五年时间,您觉得是什么让整个项目进行的这么好? 陈竺:应该是我们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文化。 记者:有什么故事吗? 陈竺:房颤基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同济医院的一位心血管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发现一个患有房颤疾病的很大的遗传家系,就主动找到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通过取样、筛查和分析最终找到了导致房颤的基因。这样的工作没有临床医生和生物遗传学家的共同工作就不可能完成。这位临床医生的科研意识,不仅让我们发现了第一个引起家族性房颤的致病基因,他也成为了论文的第一作者,这篇论文去年初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此类例子在我们的项目中

25、不是个别的。 记者:成绩不少,有什么遗憾吗? 陈竺:总的说来,我们的项目研究是顺应科学规律的,给国家的重大需求做出了贡献。不过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是理论的创造少了一点,集成还不够,今后要在系统综合,学科交叉上多作文章。 谈起自己钟爱的科学研究,陈竺的热情比我们希望的更高,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看着放在沙发上的毯子,我们能够想象这位科研管理者的时间有多紧张。不忍心再耽误他的时间,我们在他对项目未来的展望中结束了谈话。 开栏的话 伴着七月火热的天气,“发现求索”新鲜出炉。七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夏天,为了保证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

26、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这一计划。 在这个版面中,我们将跟踪科学发展的前沿,从不同角度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九七三计划、重大科学工程等国家基础研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展示。 在这里您可以与首席专家直接对话,探讨尖端课题,还可以走进科研实验室,领略科技的神奇,乃至与科学家们促膝而谈,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我们还会第一时间为您送上国际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请您关注我们,一同发现探索。 关于陈竺 陈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项目首席科学家。 链接 “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项目 诞生 为什么都吸烟,有人会得

27、肺癌有人不会?为什么得了同一种病吃同一种药,有人能治愈有人不能?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甚至某些肿瘤都有家族聚集现象这些与生命相关的问题,科学家们认为都与基因有关,“疾病基因组”项目正是要通过对人类自身基因的研究,最终了解生命的本质,解决困扰人类的疾病问题。 我国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工作于1994年启动,之后得到了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上海等市政府的支持。1998年“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的第一批项目之中。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陈竺、强伯勤两位院士,整个项目由20个子课题组成,于2003年10

28、月22日顺利通过课题验收。 成果 1.实现了我国在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零的突破”。1998年课题启动不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夏家辉教授的课题组在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发表了单基因遗传病神经性高频耳聋的致病基因即GJB3的突变体。 2.乳光牙致病基因定位研究取得突破。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沈岩教授对我国天津地区的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家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牙本质唾液酸磷酸化蛋白(DSPP)基因第3外显子编码第45位谷氨酰胺的遗传密码突变为终止密码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从而在国际上首先鉴定出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的致病基因为DSPP。3.发现第一个引起家族性房颤的

29、致病基因。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内科专家陈义汉博士等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徐世杰博士等及其他合作单位找到了一个引起家族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致病基因。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引起家族性房颤的致病基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03年1月10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4.在世界上首先揭示了IHH基因在导致人类遗传疾病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贺林教授在国际上第一个完成了A-1型短指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经试验得知IHH是转录起始调节因子,一旦出现差错将导致骨骼异常。A-1型短指症是1903年报道的世界上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贺林等的发现揭示了遗传界的一个百

30、年之谜。该文已发表在2001第四期的自然遗传上。 未来 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生命体科学家们从以前单个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分析研究,转为识别人类全部基因、大规模测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阐明信号传导通路,从根本上深化对于细胞生命过程的理解,引发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革命。 新型的中西医结合将出现我国传统医学有看问题全面的优势,但由于缺乏实验分析手段而停留于一般表象描述。西方医学虽然更注重解剖和分析,有时却失去了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在基因组计划之后,西方生物医学开始注重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这将会打破原有的中西医之间的鸿沟,出现新的中西医结合的契机。 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将被打破在

31、科学家解决了基因组的功能及其信息流动、整合的调控机制后,仿生学将有重大突破,从而打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计算机将会出现。2004年7月21日生命科学前景美好 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记者一武卫政 7月19日至23日,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记者就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问:为什么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答:近20年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

32、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基本国策。美国在过去5至6年中对生物医学的投入增长了1倍以上,在政府的研究预算中仅次于国防科技,日本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口与健康、农业与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实现农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依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贡献。中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在历史上有医药和农学方面很好的科学积累。无论是为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为人类文明做贡献,中国都必须重视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33、问:请您介绍一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答:生命科学的发展,一是向更加微观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分析;二是在分析基础上更多地趋向综合。人们认识到,今后生命科学的进展需要生物学家与数、理、化等非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的交流和合作。生命科学到了一个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新阶段。生物技术已经在医学和农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制药方兴未艾,品种改良和转基因动植物在实施高效和可持续农业中作用巨大。同时,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在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生物能源、生物环境修复、微生物采矿等技术已经得到应用;在生物能源和工业用新型材料发展中,开发可再生的种植能源,利用微生物和水生藻类产

34、氢,研发生物降解塑料,利用生物加工和生物催化,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新型的工业和医用材料。问:华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的成就如何?答:目前,世界生命科学领域顶级杂志中,大约有3040的论文,作者有华人。现任美国科学院院长在谈到华人生物科学家的贡献时曾说,如果没有华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的小一半工作就不会得到开展。问: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的领域是哪些?答: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动植物区系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等是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优先发展领域。高产优质农作物的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

35、、基因和蛋白质工程疫苗及药物、生物治疗等是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领域。问: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与国外的差距在什么地方?答: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基因组科学的兴起给中国生命科学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和带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中国生命科学界抓住了这次机遇,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使生命科学的总体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了,在有些研究领域已与世界同步。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与世界还有较大的差距。就各学科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我们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中多处于十几位、二十几位;在国际专利方面,也不如美国

36、、日本、英国、德国做得好;在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优秀人才不足,缺乏原始创新;系统平台建设差,集团作战少;协调机制不健全,立项重复;科学研究与产业的结合不紧密;法制建设跟不上科技发展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满怀信心,不懈努力,差距就会逐步缩小,水平会不断提高。 “科技领军人物”在中科院得到积极培养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一(记者李斌、吴晶晶)一竺可桢、钱三强、李四光、钱学森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如今,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过程中,我国新一代的科技领军人物正在中国科学院成长起来。 中科院通过

37、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学科带头人,吸引海外人才为国服务,加强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等措施,力争培养出一批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将帅之才。 通过人才引进,中科院凝聚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人才。到2003年底,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共引进人才702人,通过“百人计划”吸引了国内优秀科技人才101人,这些国内外杰出人才绝大部分被聘为创新基地研究员,稳定和壮大了中科院科技将帅人才队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技骨干的人才断层问题,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引进人才中有13人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4人担任“863”项目负责人。 中科院不断拓展科技拔尖人才的

38、战略视野,对于在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破格使用、支持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新建研究单元等给予重点支持。在中科院与美国科学院联合发起的以培养21世纪科技界杰出领导为宗旨的中美前沿科学系列研讨会中,我国有34名优秀青年科学家与会,就国际科技前沿的重大问题与国外优秀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对话。 此外,中科院通过试行研究所理事会制度和所长公开招聘,在研究所领导体制和领导干部选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研究所等单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所长,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4年11月2日“海归”

39、未成“海待”而成“生猛海鲜”记者一王荟建院55年来开创我国科研教育界诸多第一“1998年,我辞掉了英国的位子,卖掉了房子和车子,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到中关村这个村子,来到自动化所的小院子。”“但是,中科院没有让”海归“成为海带(待),而是变成了生猛海鲜。”这是昨天上午在“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55周年茶话会”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谭铁牛的发言,他的发言引来全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据了解,与谭铁牛有类似经历的科研人员在中科院有不少。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介绍,中科院建院初期就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一批在海外学有成就的科学家,成为我国水平最高的科学研究中心。 昨天上午,人民大会堂,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回

40、顾中科院55年的历史。记者 薛珺 摄155年来,中科院开创了我国科研教育界的诸多第一:文革后,率先恢复了正常的科研秩序,恢复了学术委员会制度和科技人员技术职称晋升制度,恢复了研究生培养制度并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设立了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率先建立了开放研究实验室制度;率先试行了博士后制度;率先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孕育出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企业。2004年11月11日竞争中识别实践中培育事业中凝聚中科院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队伍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一记者武卫政报道:今年8月,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李子青放弃高薪,正式作为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加盟自动化

41、研究所,与他同时入选的还有分别从美国、英国、日本归来的杨青、乔红、刘成林。同时,在外企工作的数名科研人员也加入自动化所,出现了国内信息领域少有的“人员回流”现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进入知识创新试点以来,中科院注重在公开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各研究所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人员相对精干、结构趋于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队伍。截至去年底,全院核定20413个创新岗位,其中20以上的岗位对外招聘。创新岗位聘任人员中,科研人员占81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53,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31,45岁以下人员占到76。6年中,中科院先后出台

42、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并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纳入“百人计划”,给予配套支持。到去年底,全院共引进国外杰出人才702人,吸引国内优秀人才101人,支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8人。目前,引进人才中有11人担任研究所领导职务,4人任所长,18人担任国家或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大部分人承担了国家和院重要科技任务。通过选拔任用和培养锻炼,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开拓进取、甘于奉献、擅长管理的中青年骨干陆续走上研究所领导岗位,成为优秀的科技领军人物。现在,院属事业单位所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7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59,具有正高

43、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64。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植物研究所和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单位还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所长。对于在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破格使用、支持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新建研究单元等给予重点支持;对于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通过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必要的前期支持和出国衔接培养等,促进他们尽快成长。各研究所采取建立优秀人才专项基金、给优秀拔尖人才配备业务和管理助手、提供良好实验设备等措施,为优秀人才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4年12月11日中科院:不拘一格“育”人才 写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记者一李大庆今年6月。

44、骄阳下的北京首都机场。一位青年走下了从美国飞来的班机。他叫郭良宏,1987年开始在英国读博士,1991年在美国做博士后,1995年起在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做研究工作。这次归国,他不是来探亲访友的,而是作为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新引进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回来工作的。 郭良宏的回国与中国国内的“大气候”有关。 去年的12月19日。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

45、抓好。 11天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公开发表。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郭良宏回国了。其实像郭良宏这样作为“百人计划”研究员被中科院引进的人才,今年中科院共招聘“百人计划”入选者151人,其中“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134人,国内“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从海外引进的134人,分别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有85人,占总数的63;在134名入选者中,入选前在海外担任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职务的有23人,占总数的17。 其实,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已经不是第一次实施了,到今年它已走过了十度春秋。但是自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为贯彻这次会议和中央关于进一

46、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中科院调整了“百人计划”的管理办法,强化了院属各研究所在人才招聘中的主动权,要求研究所可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制定人才规划,按需索“骥”。这样,把人才引进的决策权就交到了各研究所的手中,充分调动了研究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科院还通过采取院所两级资格审查、两级学术评审的作法,使引进人才质量有了机制上的保证,为引进高质量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初选、答辩和评估环节上,中科院还增加了对申请者和入选者的学术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考察和评价,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科院人才工作的发展。 在中科院的人才工作会议上,决议中有关加强“西部之光”、开展“东北之春”和“爱因斯坦讲

47、席教授”计划为社会普遍关注。 “西部之光”是中科院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的人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中科院通过加强与地方的合作,通过对人才、项目、东西部人才联合、研究生培养等方式,培养西部人才,留住西部人才,支持西部人才。2004年,经单位推荐和专家评审,中科院支持了联合学者项目14个,重点和一般项目47个,资助在职博士18人。 为发挥中科院东北地区研究所的科研和人才优势,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的人才需求,为东北地区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科院于今年6月推出了“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中科院研究机构特别是东北地区研究所的科研以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支

48、持项目(课题)研究,培养在职博士及为地方组织培训等形式,为东北地区培养一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骨干。目前已举办数控机床高级技术人员培训一期;落实了派往俄罗斯学习的青年学者6位,接收俄罗斯学者7位;结合“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围绕面向东北发展需求的重大和重点项目,开展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今年3月,中科院决定推出“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通过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大师来访讲学和选派优秀科研骨干人才进行学术回访等形式,直接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与科学大师那里汲取营养。中科院每年将邀请20至30名世界顶尖科学家进行为期1至2周的学术访问,这些顶尖科学家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等,某一领域做出特别贡献者。我国占据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二把交椅”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一日前,在意大利的地里雅斯特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五届院士大会上,我国内地又有一批科学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而使我国内地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