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79626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9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范本.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BCD人民医院检验科程序文件文件编号:版本/修订号:A/0主题内容关于发布程序文件的声明生效日期:20060808第二页共120页安全管理制度生效日期:2016年5月21日南昌新时代妇产医院检验科目 录序号主题内容页号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6-72实验室安全准则8-123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13-144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155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16-176实验室防火管理制度187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19-208电器安全管理制度219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22-2310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24-2911实验室分区的规定3012微生物实验室分区的规定31-3213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3314生

2、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3415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3516实验室配备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规定3617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3718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与程序3819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使用保管制度39-4020锐器安全使用制度4121病原微生物的采集、运输、储存的规定4222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与程序43-4423高致病细菌、病毒报告制度4524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4625细菌室消毒隔离制度4726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4827消毒及废弃物处理制度49-5028实验室废物处置管理制度51-5429感染性废物消毒处理方法5530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56-5931手卫生

3、管理制度6032污染防治责任制度6133标本溢洒处理程序6234医疗废物泄露事故报告制度6335医疗废物卫生安全防护制度643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制度6537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工作制度66-6838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6939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制度7040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7141高致病菌及相应感染物消毒处理规定7242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73-7543健康医疗监护制度76-7744检验科废水消毒处理规定7845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79-8046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81-9047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91-9348职工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94-9549意外事故

4、处理应急预案96-9950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急预案100-1025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污染应急预案103-10652检验科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107-10853实验室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应急预案109-11054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11-11255检验科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11356山东省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置流程11457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115-11758检验科血液和液体皮肤粘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11859检验科艾滋病实验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个人防护要求119-12160检验科PCR实验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个人防护要求122-12461检验科免疫室生物安全个人防

5、护要求12562检验科生化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要求12663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要求12764检验科急诊化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要求12865检验科临检组生物安全个人防护要求12966检验科高压灭菌器使用管理制度130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1.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2. 禁止非工作人员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其它物品。未经允许,非工作人员禁止翻阅实验室任何资料。3. 实验室各类测试数据、病人资料、记录和文件等均按保密规定进行保管和使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如发现泄密事故,应立即采取补救办法,并对泄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4. 实验室的电

6、、水、气设施必须按规定安装,禁止超负荷用电,不得乱拉、乱接临时线路。有接地要求的仪器必须按规定接地。5. 各类在用仪器设备和防护装置必须保持完好状态,不准随意改动安全装置。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应由专人操作和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操作和拆卸。稀缺贵重材料和剧毒、易燃、易爆、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必须分类、分柜存放,专人管理。注意防水、防高温、防电火花、防晒,通风良好。6. 每天下班前,工作人员应关好水电、空调、电脑、仪器、火种、门窗等,确认无隐患后方可离去。节假日前各室负责人应统一检查,落实值班人员和责任,消除不安全隐患。7. 电炉、煤气炉使用时,工作人员不得离开现场。8. 实验室内配有灭火器材,消

7、防器材要放置在明显、便于取拿的位置。工作人员都要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消防器材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挪动。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合格。9. 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做好安全防盗措施。10. 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注意自身防护,防止传染病发生。11. 实验室要把安全知识、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等列为培训的内容之一,新进实验室的人员(包括外协人员)必须先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在掌握了安全操作技能和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后,才能动手操作。实习和进修人员必须在带教人员的指导下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需要有人监护。12. 实验室发生事故时,工作人员应积极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或)科

8、主任。造成轻伤以上的事故或被盗、水灾、火灾、爆炸、中毒等严重的安全事故要立即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立即逐级报告科主任、保卫科等有关部门和医院主管领导,不得隐瞒不报或拖延上报。13. 对于一贯遵纪守法,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及文明操作实验中有显著成绩者、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积极采取措施补救,排除险情,转危为安者、发生事故时,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生命和国家财产等情况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实验室安全准则1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1.1吸烟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1.2食物、饮料及其它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

9、“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1.3化妆品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1.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1.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

10、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盛放被污染的实验服和工作服,应用合适的、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1.6鞋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

11、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1.7头发和饰物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可用一次性发套保护头发。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器或可垂入传染性物质的饰物。1.8胡须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1.7)的规定。1.9洗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1.10眼睛冲洗任何使用酸、苛性碱或腐蚀剂的地方应设有冲洗眼睛的设施。冲洗设施可以是一种固定装置或是一种较简单的通过软管与水源相接

12、的喷啉型装置。每周都应对这些装置进行功能检查,以排出管内的存水。也可用便携式眼睛冲洗设备。这些设备应合理设计和严格检测,以确保内容物品的生物学和化学上的纯净。1.11急救淋浴在使用苛性碱及腐蚀性化学品的地方,应设有急救淋浴装置,并定期做性能检查。急救淋浴设备的数量可根据实验室的复杂程度和规模来确定。要尽可能提供舒适的水温。如地面排水管离急救淋浴较近,应保持排水管的泄水弯管经常充满水,在很少使用的排水管里可加入少量矿物油,并应对这些装置定期冲洗。1.12呼吸防护在没有有效的硬件控制的实验室或实验室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时,应向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呼吸防护器具,以防止吸入被有害粉尘、气体、烟雾、蒸气

13、污染的空气。这些防护器具包括:防尘面罩、机械或化学滤筒式呼吸器、导管式呼吸器以及自给式呼吸器。提供的呼吸防护器具必须是根据现有标准专门设计的,对某些特殊危害应能提供足够保护的。需要使用呼吸防护器具的工作岗位,必须建立书面的呼吸系统保护规定。该规定应包括危险标准的评定方法;呼吸器具的选择、使用、维修和保管;并向使用者提供训练和指导以及医学评定和监护。只有佩戴呼吸器具后仍能正常呼吸的人员,才能使用与他们接受指导和训练一致的、合格的呼吸器具。未受培训及体质上不适合使用呼吸器的人员,不能在需要呼吸保护的岗位上工作。在需要呼吸保护的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应蓄有胡须。下列情况应使用正压、自给式呼吸器:*有

14、害气体的性质不明;*氧气含量低于19.5;*存在有不易察觉的有害气体;*吸入的污染气体会立即对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紧急处理危险物质的事故时。在有可能需要做复苏治疗的地方,应准备一次性口对口式复苏包或其它相关的通气装置。1.13用口移液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1.14锐利物品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1.15隔离措施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1.16工作环境1.16.1“清洁”

15、区和“非清洁”区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

16、用后立即彻底洗手。为避免使用电话时的“手脸”接触,最好采用扬声器电话。“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新鲜配制的1: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1.16.2设备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1.16.3外衣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和围裙)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

17、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1.16.4垃圾处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1.16.5装饰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1.16.6个人物品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1.16.7用后的废弃物品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在用喷洒消防设备的地方,与天花板的距离应保持90厘米以上,在不用喷洒的地方应与天花

18、板保持50厘米以上的间距。1.16.8出口通路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防火门前不能堆物,以确保失火时能够自动关闭。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1.17玻璃器具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行消毒。*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每次换班前,用1:1

19、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对洗刷玻璃器具的区域进行表面消毒。*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1.18离心机1.18.1气溶胶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1.18.2操作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1.18.3污染装标本(血、尿、痰)或易燃液体的离心管,只能在管塞密封后方可离心。1.18.4传染性物品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1.18.5清洗用1:10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1.18.6平衡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1.实验室应建立

20、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地控制措施。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1.1当实验室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1.1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1.1.2使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1.1.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重大风险(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1.4设施、设备等相关风险1.1.5人员相关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1.1.6意外事件、事故带来

21、的风险1.1.7被无用和恶意适用的风险1.1.8风险度范围、性质和时限性1.1.9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1.1.10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1.1.11确定可接受的风险1.1.12适用时,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1.1.13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1.1.14适用时,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1.1.15适用时,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1.1.16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锁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1.1.17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1.2应事先对所有拟

22、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1.3风险评估应有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部的人员)进行1.4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审编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1.5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1.6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1.7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23、1.8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1.9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1.10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是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1.11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1.12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1.13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2.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复杂程

24、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的危险地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3.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直径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4.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目前,我检验科共设置:常规室(生化室、临检室)、细菌室、免疫室、PCR实验室、血库等5个实验室,其中细菌室、免疫室、PCR实验室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室、血库为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

25、人员准入制度1目的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2、范围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3、职责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3.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4、制度要求4.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4.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4.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

26、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4.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4.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4.6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4.6.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4.6.2患发热性疾病;4.6.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6.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4.6.5妊娠;4.7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

27、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4.8外单位来检验科参观、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一般申请由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一个月及以上的准入需到医疗部备案。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1. 目的为加强检验科安全保卫管理,保证实验室的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保证实验室安全的运行。2. 适用范围适用检验科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财物。3. 职责各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有保证相关岗位仪器运

28、行安全和安全保管维护的责任,科主任有管理全科实验室安全和保卫责任,检验科主任为科室安全责任人。4. 安全保卫管理4.1 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4.2 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动用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4.3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管理好试剂,对易燃、易爆、有毒药品谨慎操作,应遵循检验科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危险品使用保管制度,做好防范措施,未用完的试剂应严格按其性质注明标签存放,加锁严格保存。4.4 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打闹。废弃物要按生物安全规定处理。4.5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大型仪器操作规程,污染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各大型仪器要指派专人负责与管理。4.6 实验

29、室负责人负责安全工作,要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消除事故隐患,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要放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位置,其管理和工作人员均应参加过安全消防培训。如遇火灾,应及时切断电源,使用灭火器灭火,同时拨打“119”电话向消防部门报警。如遇水灾,应及时关闭总水阀,并向科主任和上级报告。4.7 下班或节假日,未开展实验的各室要进行安全检查,切断电源、火源、关窗、锁门。值班或加班的人员必须注意实验室的安全,如遇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4.8 防盗是全科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人人必须提高警惕性,如遇到陌生人和可疑的人员,应对其进行询问,以免其误入工作和办公区域。4.9 凡持有实验室钥匙的人员,均不得随意将钥

30、匙转借他人。4.10 做好保密工作。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记录、技术资料、实验数据、科学研究课题等,未经负责人同意均不得向实验室或课题组外的个人和单位透露和提供。如有患者查找原始结果应在本室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如科研需要借阅资料、实验材料、实验标本等活动,需有带有单位的报告书和得到本实验室科主任的同意后方可进行。4.11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发生责任事故,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科研损失,应追究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严肃处理。实验室防火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实验室防火的管理,预防火灾的发生。2. 范围适用于实验室防火、灭火管理。3. 操作程序3.1 防火3.1.1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试剂要单独

31、存放。存放柜顶部要通风,置于阴凉通风位置。实验室内严禁存放大于20L的瓶装易燃液体。3.1.2 使用易挥发易燃液体试剂(如乙醚、丙酮、石油醚等)时,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绝不可在明火附近倾倒、转移这类试剂。3.1.3 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热易燃溶剂,必须用水浴或封闭电炉,严禁用灯焰或电炉直接加热。3.1.4 点燃煤气灯时,应先关闭风门,后点火,再调节风量;停用时要先闭风门,再关煤气,要防止煤气灯内燃。3.1.5 使用酒精灯时,灯内燃料最多不得超过灯体溶剂的2/3。不足1/4时应先灭灯后再添酒精。点火时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绝不可用另一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灭灯时要用灯

32、帽盖灭,绝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里酒精内燃。3.1.6 易燃液体废液,要用专用容器收集后统一处理,绝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以免引发爆炸事故。3.1.7 电炉不可直接放在木制实验台上长时间使用,加热设备周围严禁放置可燃、易燃物及挥发性易燃液体。3.1.8 要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电源线路是否正常。严格遵守安全用电规程,防止因电火花、短路、超负荷引起火灾。3.2 灭火3.2.1 实验室内必须配制灭火器材。灭火器材应固定放置于便于取用的地点,并要定期检查器材的性能。3.2.2 实验室工作人员都要掌握灭火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使用灭火器材。若局部起火,要立即切断电源、扑灭着火源,移走可燃物。实验室安全

33、防护制度实验室贮存有贵重的仪器和部分化学危险品。为防止损失和产生事故,必须做好防盗、防火、防水、防毒和安全用电等工作。一、防盗1、加强防卫,经常检查,堵塞漏洞。2、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室内无人时随即关好门窗。3、实验室内不会客,不住宿,未经领导同意,谢绝参观。4、办公室内不得存放现金过夜,不得存放私人贵重物品。5、发生盗窃案件时,保护好现场,及时向领导、治安部门报告。二、防火、防爆1、实验室内备有防火设备:灭火机、砂箱等。严禁在实验室内生火取暖。2、易燃、易爆的化学试剂要妥善分开保管,应按试剂的性能,分别做好贮藏工作,注意安全。3、做化学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谨防失火、爆炸等事故

34、发生。三、防水1、实验室的上、下水道必须保持通畅,实验室要有自来水总闸,各实验组设置分闸,总闸由科室负责人负责启闭,分闸由有关实验组组长负责启闭。2、冬季做好水管的保暖和放空工作,要防止水管受冻爆裂酿成水患,具体工作由医院供暖相关部门负责。四、防毒1、实验室藏有有毒物质,实验中会产生毒气、毒液,因此必须做好防毒工作。有毒物质应妥善保管和贮藏,实验后的有毒残液要妥善处理。2、建立危险品专用仓库,凡易燃、有毒氧化剂、腐蚀剂等危险性药品要设专柜单独存放。3、化学危险品在入库前要验收登记,入库后要定期检查,严格管理,做到五双管理即双人管理、双人收发、双人领料、双人记帐、双从把锁。4、实验中严格遵守操作

35、规程,制作有毒气体要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室要有通风口,保持实验室内通风良好。5、各实验室要备有废液瓶,化学实验台上备有废液缸,实验室附近有废液处理池,防止有毒物质蔓延。五、安全用电1、实验室供电线路安装布局要合理、科学、方便,实验室应设置电源总闸,各实验组设分闸,并备有触电保安器。2、总闸由科室主任控制,分闸由各实验组长控制,每天上下班检查启闭情况。3、实验室电路及用电设备要定期检修,保证安全,决不带病工作。如有电器失火,应立即切断电源,用沙子或灭火器扑灭。在未切断电源前,切忌用水或泡沫灭火机灭火。5、如发生人身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及时进行人工呼吸,送急诊室救治。电器安全管理制度1.

36、 对科室用电总负荷予以测算,并留有余地,防止超负荷。不得随意加粗保险电阻丝,更不能用铁丝代替,以防止电路起火。所有电插座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要合理使用,电源插座和电源线不可太多。2. 定期对医疗仪器进行测试,将年度安全检查及其记录作为仪器维护的重要部分。对大型贵重仪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要求和工作性质配备稳压器和不间断电源。3.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必须符合危险能源控制标准。严禁对仪器带电维修,禁止工作人员私自对电力系统进行维修。4. 工作人员下班时要对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进行检查。5. 各种仪器应有使用说明及保养人,操作者必须按操作规程使用,精密仪器必须注意防湿、防尘、恒温并设置档案。实验室生

37、物安全管理规定一.实验室的设计与建造1.实验室带锁、有门禁装置,可自动关闭。2.每个实验室均设置洗手池,设置在靠近出口处,使用感应或脚踏式水龙头。3.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不适宜用地毯。地面应防滑、无缝隙。4.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5.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各种家具和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隙,以易于清洁。6.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7.应有专门放置生物废弃物的容器。8.应设置洗眼装置,自动冲淋装置。9.实验室出口应有发光指示标志。10.实验室应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11.实验室宜

38、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12.安装生物安全柜时,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二.实验室安全设备及个体防护1、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它物理遏制装置并正确使用,以二级以上(含二级)生物安全柜为宜。2、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微生物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如眼镜、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溅装置。3、在实验室内工作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如休息室、图书馆、餐厅)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

39、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4、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实验台表面或设备时,需戴手套。当检测工作结束时或手套破损时,应摘除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戴手套不能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等),也不宜到实验室外。脱掉手套后,要洗手。5.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包括离心、剧烈震荡或混匀、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容器内部的压力可能与大气压不一致)均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抑制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若选用真空采血管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杯,则离心可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而采血管或离心杯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分钟后打开。三.实验室安全制度建

40、设和操作1.实验室人口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人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人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3.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4.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5.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6.使用尖锐器具时注意安全操作规程。7.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9.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

41、须放在专用密闭防漏的容器内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10.如有条件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如卡介苗等)。11.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12.生物安全程序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及监督执行,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13.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14.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15.人员暴露于病毒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42、。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

43、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

44、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

45、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2.危害因素(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1)乙型肝炎: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

46、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3)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2)呼吸道、接触及节肢动物叮咬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操作的任何疏忽、失误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肠道致病菌等。3防护措施(1)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