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09至12年企业管理考研真题.docx
《南开大学09至12年企业管理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09至12年企业管理考研真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开大学09至12四年企业管理真题,还有最新的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课件价格15 qq250590734 电话15106417836南开大学商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管理综合 专业:企业管理管理学部分(共100分) 一、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1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惟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么理解的?答:(1)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不同领域,人们从事的管理实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管理对象、内外部环境、分析问题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管理实践的差异;而管理实践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管理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管理,即使在理论界也是如此。长
2、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以不同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管理,在不同的浓度上概括出管理的真谛。对管理的这些众多解释之间并不矛盾;透过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诸多基本点,比如管理的目的性、管理职能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与一般作业活动的区别等。(2)我对管理的理解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3、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也被称为管理的职能。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要有选择地“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两者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2工作效率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组织是一个系统。从组织的职能来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工作效率也分为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和机械效率三个层次。(1)组织效率。它
4、是高层决策者的工作效率。这个层次的效率涉及到全局性的管理工作,追求的是全社会的组织效率,主要是体现在高层管理者对全局的规划、决策、安排和协调的效率方面。(2)管理效率。它是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中层领导遵循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进行最有效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全盘解决组织与管理的问题,追求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3)机械效率。它是基层执行者的工作效率。基层人员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消耗,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追求基层的机械效率。上述三个层次的效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在上、中、下三层的效率都达到一定的效率标准时,才算达到了行政系统的效率标准。下层是上层的基础,上层是下层的保证,
5、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3为什么说组织是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答:组织,是在一个结构体系中共同开展工作的一群人,他们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的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家庭是一个组织,医院、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也都是组织的具体形式。组织是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原因在于:每个人都要管理其时间和金钱,都要努力实现个人设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这些都属于管理活动。但是,管理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个人目标,更主要的是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是通过管理活动,产生一种“”的增值效应。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组织规模越大,对其内部分工协作的要求就越高,就越需
6、要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管理工作产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4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答: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指有效、成功的管理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管理必须科学化。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也就是由经验逐渐走向科学的过程。人们通过总结管理中的大量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管理教训,已经归纳、抽象出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这些管理原则,较好地解释了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两组或多组变量之间的关系,遵守这些基本的原理和原则,对管理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意义。此外,管理的科学性还指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在管理实践的推动下,管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原理、原则和方法论,它们构成
7、了管理学的基本框架。近几十年来,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工作者的推动下,管理科学正在蓬勃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5比较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缺点。答: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所做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根据决策主体数目的不同,决策可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这两种决策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1)集体决策,又称为群体决策,指由多个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进行决策,同时,该决策小组对其决策所产生的后果负责的决策方式。它是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的。当然,在这种决策集体中,也有一个组织负责人,但他不是最高决策
8、者,只不过是决策小组的组织者。集体决策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它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它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它往往更富于创造性,这是由决策结果所决定的。集体决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两个方面的不足:决策的时间过长。集体决策要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要花去比较多的时间。决策如果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就容易造成无人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局面。(2)个人决策,指决策主体是单个人,由某一个人分析情况、提出决策方案并做出最后决定的决策方式。相对于上面所分析的集体决策,对个人决策优缺点的分析如下:个人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它职责明确,能有效地避免互相推委、不负责任的现象;权力集中,因而行动迅速有力;它费时
9、较少,降低了决策成本,亦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益。个人决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个人的学识、经验、才干、精力和他要处置的复杂问题相比,可能构成鲜明的落差;个人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有效监督失效;个人性格的薄弱处,可能在关键时刻无法得到有力弥补;由于个人权重一时,可能挫伤下属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易形成民主的管理风气,相反,可能出现阿谀奉承的现象。二、由于管理理论体系比较庞杂,人们往往按照不同的思路梳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的做法比较常见,这样做的优缺点是什么?(10分)答:略。三、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15分)答:泰罗被称为“科学管
10、理之父”,他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目的在于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量。(2)工作定额原理。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做某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愿意从事该种工作。为此,企业管理当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配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此后
11、,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4)标准化原理。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不仅操作方法要标准化,工人使用的工具、器械以及他们所出的工作环境也都应该实行标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5)差别计件工资制。这是一种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泰勒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这种工资制度,对雇主和工人都是很有利的。(6)计划与执行相分离。泰勒主张企业成立计划部门,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定额和标准化
12、的操作方法、工具,负责拟订计划并发布命令和指示。工人和工头只负责执行,即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化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得自行改变。(7)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处理例外事项,如企业的发展战略、重要人事任免等。(8)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变革。要从对立的状态转向合作的状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泰勒认为,工人和雇主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方面的伟大变革,要求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当作最重要的事,而是共同努力增加盈余量,直到盈余大到一定的程度;在这种程度上,工人和雇主就
13、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饼原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都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员工数量多,生长效率低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很要的现实意义:(1)科学合理地制定职工的日工作量。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各种工种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用一条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2)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很多加工型企业来说,一般倾向于招收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职工进入工厂后,一般跟随老职工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地工作。所以,工作方式都是以一对一的传授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这
14、些人员的工作效率。(3)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很多企业中,“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往往老板凭感觉估计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或者大锅饭,所有人工资一致。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级别的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4)科学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科学生产观念的引入。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经验决定一切的做法,重视科学技术和规范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对工厂管理的一大突破。但是,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过度追求高效率,忽视了对人的关怀。管理是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忽视对人的关怀,仅仅把人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会造成员工的抵抗情绪。尤其在我国,运用科学
15、管理的时候,必须把提高效率与关怀员工结合起来。 四、分析题(20分) 交替排序法 假设要评价20位雇员。首先,把所有雇员的姓名都列举出来。将工作绩效评价最高的雇员姓名列在第1行的位置上,将评价最低的雇员姓名列在第20行的位置上;然后,将次最好的雇员姓名列在第2行的位置上;将次最差的雇员姓名列在第19行的位置上将这一交替排序继续下去,直到所有的雇员都被排列出来。评价等级最高的雇员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评价等级最低的雇员 请问: 1交替评价法属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方法? 2与顺
16、序排序(即按1、2、3、420顺序排列)相比,交替排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3交替排序方法适合对哪些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答:1.定性评价是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交替评价法,是一种凭借直觉和经验的、主观的评价方法,因此属于定性评价。2.交替排序法是简单排列法的进一步推广。与顺序排序法相比,交替排序方法有以下的优缺点:优点利用人们容易发现极端,不容易发现中
17、间的心理而提出的交替排序法,克服了顺序排序法过于粗糙和很难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结果的缺点;高低共进比由高到低的排序方法更容易,因为对象间被比较的次数减少了。缺点:找出相对更好的比较容易,找出相对最差的往往比较困难。3.交替排序法通常适用于小型组织中的员工考核,被考核的对象最好从事同一性质的工作,考评要素也应该比较单一(如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等,考评要素不宜超过2个)。 五、以下一些情境中,哪一项最适合从伦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决?为什么?(15分) A学校明文规定,不允许考试作弊,并对作弊行为做了具体解释。某学员在考场上还是抄袭别人的试卷。 B公司规定,管理人员不允许直接聘用直系亲属到公司工作。张
18、先生将他的女儿介绍到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某供应商那里工作,这家供应商的经理认为张先生的女儿条件很好,并愿意录用。 C某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一位摊贩,感觉顾客是外地人时,对客人购买的商品以次充好。 D某公司的采购人员经常性地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答:略。微观经济学部分(共5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什么是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举例说明。答:(1)比较静态分析指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显然,比较静态分析只是对个别经济现象一次变动的前后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分析,而舍弃对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简言之,比较静态分析就是
19、对经济现象一次变动后,均衡位置及经济变量变动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2)以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例:Qd=P Qs=+P在该模型中,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和被赋予确定的数值以后,便可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数值。当外生变量、和被确定为不同的数值时,由此得出的内生变量和(=)的数值是不相同的。类似地,在图1和图2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表示内生变量和的数值的均衡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很显然,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内生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的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外生变量
20、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较比较静态分析。 图1 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图2 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2为什么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答: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成可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如图3所示,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
21、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图3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
22、)的产量,也同样适用。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却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1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由以上分析可知,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4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开大学 09 12 企业管理 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9859.html